隐形人 百度云: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谈港校生涯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20:30
腾讯访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谈港校生涯规划作者:  来源:腾讯教育  时间:2007-06-27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腾讯嘉宾聊天室,今天的主题是港校生涯规划,我们非常荣幸的请来了两位嘉宾,分别是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朱力径博士,朱力径博士是香港科技大学国际与中国内地学生及学术事务处主任。朱博士跟网友打声招呼。

 

朱力径:大家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来自北京新东方学校港校面试项目的冯晓老师。

 

冯晓:大家好!

 

主持人:大家知道今年教育部关于港校招生有一些新的政策,首先想请朱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新政策具体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朱力径:教育部根据2005、2006年招生出现的一些情况,今年对香港在中国内地,不参加中国统一招生的十家大学的招生有一个调整。因为2006年出现这么样的一个情况,很多同学在7月中旬的时候就收到香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同时又收到国内一家学校的,港校通知书有可能是两家甚至三家。拿到这个录取通知书的这些同学,他就开始选择了。有些同学决定到香港来上学,就会有一个影响。内地有一个事情,就是发你录取通知书之后,大学不再问你是否接受录取。他要等到八月下旬,这些同学到学校报道,内地大学才能发现多少接受录取。结果就变成有些同学到香港去上学,内地大学到了八月二十几号才发现,比如说出去100个录取名额,现在只回来95个,5个就浪费掉了。现在教育部就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做调整。今年6月25号全国这些参加香港可以去招生的这些学校,拿到分数以后,马上就通知够分的同学参加面试,我们和港校都有这样一个动作。教育部的一个规定是在7月7号以前,我们香港的学校要交一个名单,这个名单是我们在25号到7月7号之间,我们拿到分了,我们就去面试同学。假如说我们满意了,我们就会发他录取。我们发完录取以后,同学仍然有一个选择的自由。他会根据自己的考分,你现在录取我了,你有没有奖学金。有多少,或者是没有,根据我个人的分,你自己要做一个考虑,这是我们要不要接受你的录取。要接受你的录取,香港学校要求接受录取的时候,你要放大概一笔钱。像我们科技大学就是一万五千块钱的港币的留位费。实际上你来做一个很郑重的表达,我来接受你的录取。这个钱是你第一个学期的学费的一部分。你把钱放进来以后,我们就会把你的名字放在一个名单上,这是接受录取的同学。我们会交给各个省市的招生办公室,招生办公室看到这个同学的名字在这上面,你就不参加国内的常规录取了。我们给你录取,你看到这个录取没有奖学金或者是怎么样,你不满意。你看看你的分数非常好。比如说,我是辽宁省理科考了第十名,你知道你在内地能上什么样的学校,你没有给我奖学金,那我就不接受。虽然我们给你发了录取通知书,你不接受,你只要不放这一万五千块港币,你的名字不会出现在这个名单上。自动的你就进入国内统一招生的程序。我们讲这个事情,我想我要呼吁同学和家长,从现在开始,应该把事情想得非常清楚。香港的学校你报了几家,国内内地的大学你报了哪间。内地大学你是希望去学什么专业,香港的学校学什么专业。然后香港学校假如说是有奖学金我们会是什么样,没有奖学金会是什么样的。你要想得非常非常清楚。香港几家学校,比如说我们报了三家,假如三家都给我了,我会选哪一家。把这个事情想清楚。都没有奖学金了,内地的那个大学,那个专业,我有把握。假如说,我根据我的分我有把握要去上,可以上。你把这些事情都要想好。因为我们在6月底,7月初,我们录取通知书陆陆续续在我们面试的过程中,有些我们就发了,很优秀的学生,我们有可能前一天刚刚做完这个录取,第二天已经告诉你我们有录取通知书给你。

 

我们大概给两三天的时间,最多三天的时间,你要给一个很准确的回答。假如说这三天之内你答了,你就不参加国内的录取了。假如说你没有答,我们这个事情就过去了。我们会在录取通知书上也明确告诉你,大概三天之内,你不给我们做一个明确回答,我就是算你自动放弃。你的名字不在那个名单上,我们也不会再重新考虑了。时间非常短,要非常快的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决定。所以做好决定,不是在那几天,而是从现在开始,大家需要非常清楚。

 

主持人:这个感觉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让大家都非常慎重的考虑这个录取。而不是像往年,大家都有一个时间差,可能会去利用这个。我想请问这两位老师,这样新政策的出台对于内地的学生或者是家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朱力径:这个事情,昨天也有一个朋友在问我,是什么样的影响,对是有利?我想人的性格也不同,有的人就是犹犹豫豫,对犹豫的人来讲,可能这个新政策不是很好,因为它没有给你很多时间让你再更多的考虑。我觉得,事情其实有些很果断的人,事先把事情想好了,到时候就来了。他就马上就定了。我猜是哪个政策或者是哪件事情没有百般好。

 

冯晓: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现在的新政策更公平一些。每个人得到的机会是均等的,不会像以前一个人占了两个位置,有的人一个机会都没有得到。

 

朱力径:实际上是讲一个事情,因为我们其实在美国上学,很多同学都是同时拿到几个录取通知书了,然后他做一个选择。因为国内的情况,现在有一个是在一个转变过程中,因为过去,你报了国内的学校,一批重点大学你报了有几个选择,二批有几个。然后你就等着,这个录取你了,你基本上录取你,你就接受。这个不录取你,你就往下走了,你永远在各个时间段里,你只有一个选择。现在教育部,中央政府允许香港的大学进到中国内地来吸引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多了一个选择。多了一个选择,我倒觉得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这个事情是大家更多一个选择。只是刚才讲的教育部考虑到,你确实有一个内地的大学的一些名额就浪费掉了,这是一个问题。我觉得对考生来讲,香港的学生进来,实际上是给大家多了一个选择。我想多了一个选择的问题,也许我就借题发挥了,《南方周末》前一段有一个记者到香港采访了一下,我跟他谈了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他也写得非常好。这位同事他讲一个事情,我从2003年开始就在中国内地招生,很多时候跟大家讲,香港的学校的国际化程度,高等教育的水平,科研水平。那个时候大家都不大重视,这两年渐渐大家对香港的学校的各方面都有了解了。现在又出现一个新的盲目,很多家长好像觉得非要去香港上学,通过我几次在各个地方招生说明会,总是家长说,你要告诉我,我怎么可以去。好像什么事非这样不可。我个人认为,其实大家自己想一想,同学没有这个经验,很多家长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大家一路人生走过来,并不是非什么不可。我相信,今天有很多做得很出色的优秀人才,当年是没有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他也做出来了。实际上国内的这些同学有很多很多选择了。事情不会像那么糟。我想不要非说,一定要到香港学校来,这个才好,就不一定了。

 

主持人:实际上有很多的教育界人士,现在是一个经济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同时也面临着教育多元化。可能国外的学生就可以同时申请很多学校,他们就很早就开始做好准备了。很多孩子可能在高一的时候就去准备了。如果我们要去香港高校的话,因为思维方式是需要长期积累的,高中三年,我们大概会怎么样来做会好一点呢?

 

朱力径:我相信今天在看这个节目的有些家长,实际上可能是高二、高一的学生的家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外的学校逐渐开始进入我们家长、同学的视野之内,进入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不要非什么非什么不可,非中国内地哪一家学校或者是香港某一家学校。实际上现在是多元化,是一个市场竞争。实际上教育部,中央政府让香港的大学进到中国内地来招生,是使香港能够到中国内地吸引人才。实际上我们招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还有到国际上招生。这是吸引人才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中国内地的学校,现在就面临着一个新的竞争,就是香港的学校之间竞争。我相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每年10%这样的速度在发展,而且这是实质性的增长,而不是含有通货膨胀性质的。你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快美国的一些学校,都会成为我们优秀学生,家庭条件也比较好,成为他们的目标。

 

主持人:全球的教育市场是都开放的。

 

朱力径:实际上我们很快,中国内地的学校,包括我们香港的学校要参加这种全球的高等教育机制。因为像香港的学校,过去只是在香港本地招生,很多年都是这样的。其实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并不是这样的。东南亚的一些学生实际上是到香港大学,大家熟悉的张爱玲,张爱玲在港大上学,张爱玲写她有东南亚来的朋友,那个名字叫什么就忘了。在你考虑的对象多了以后,这个事情不是非什么不可,这是过去那个制度下遗留下来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你面要打开一点,香港哪一家学校,它有什么特色,它的哪方面比较好。然后它的学费、生活费是怎么收的,美国的学校是怎么样,英国的学校是什么样,中国内地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各个方面比较完了以后,再做一个选择。而不是一个盲目。大家都说香港好,我们一定要去香港。往往抱了这样一种心态,你恐怕最后做出来选择,你后来会后悔,不是一个理性选择。

 

冯晓:朱博士说得很有道理,其实思想上的准备从高一一进校就要开始,自己将来有一个什么样的预期,我们新东方面试这么多的大学,最后成功进入自己期望的理想大学,尤其是海外名校的往往是从高一开始就合理规划自己学习生涯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所以从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准备SAT,并且特别注意积累自己的国际化的思维模式以及自己语言方面的这些知识点。在最后竞争过程当中,无论是书面材料的准备还是自己本人在考场上的表现都跟别人不一样。尤其是思维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非常符合英文逻辑的思维体系。

 

主持人:其实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面对全球化的教育资源,这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第二,要早做规划,早准备。其实我很早就有所耳闻,香港科技大学是非常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多样性。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朱博士一看以后,他就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朱力径:事情是这样的。我个人是持这么一个观点。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人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多姿多彩的。什么样的人都有,那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很难界定说,这个将来就会成才,很难说出这样的事情,我们知道的很多例子。比如说爱因斯坦从小数学课不是很好,你怎么讲。所以我们抱这么样一个态度,叫做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所谓不拘一格选拔,就是你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同学。我们有些同学就是各科均衡发展,数理化、英文、语文,中国国文都很好。有些同学就是物理、数学好,我化学、生物好,这样的同学,我们都会有。还有一些同学是属于——自己的功课,他花大概60%到70%的精力追求中上等,并不要求在年级里拿第一或者是第五。他去参加学生会,我们平常做很多工作,做社会工作,公益活动,他在这个过程里面锻炼出各方面的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同学都选进来了。我跟《南方周末》的记者朋友谈的时候,也提到这样一个事情。我们去年在广东地区的最低分是780分,我们就在广东一个同学,就是这个分数。他面试,我猜他是表现非常好,进我们商学院。我是进了商学院以后,才知道有这么样一位同学。后来有个上海同学就跟我讲,这位同学英文讲得好,能力非常强。后来我跟他有过接触,确实他各方面有他自己的考虑,他并不是单独的追求分数。

 

冯晓:是有独立思维的。

 

朱力径:实际上我最近在看一些中国历来从汉唐以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实我们现在说到考试,一说考试,我们已经把它的原意忘掉了,考是考核,就是用一些方式来考核这个人的智力水平,试实际上是试用。这个说法是在汉朝形成的。是让你做一些事情,来看你的能力。后来考试,最后试用的能力的锻炼这个东西已经丢掉了。

 

主持人:只剩下考了。

 

朱力径:现在我们应该叫考核,不叫考试。实际上我们到了香港科技大学来,我们也是这样的。刚才讲的是选拔,现在就讲培养。培养,我个人还是坚持一个,哪个人能说,他就能培养出人才。人才是自己发展出来的。我们就提供一个很自由发展的一个空间,使得这些同学能够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你这个文化课要学得很好,这是没得讲。因为我们香港科技大学我们有110个学生社团,你喜欢什么都可以。我们有打跆拳道的,我们有滑艇,我们有各类的学生,我们鼓励、建议同学去参加各类活动。在这个过程里,还是这样。团队的合作能力,你是否能够很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大家跟你一起做,统统都是。但是我们不会去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参加。可是,我们就发现,凡是参加这些活动的这些同学,或者是过去在高中就已经参加活动的,因为我们从2003年开始,我们陆续招了一些学生会的主席、副主席,各部部长。我们2006年招的尤其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同学后来找工作非常顺利。因为他的能力,因为你到求职的时候,很有用。平常积累,到那个时候就都用上了。

 

主持人:他能够在社会当中展示他自己的一些品质、能力。会不会有一些内地的学生从内地到香港,中间会存在一个适应性的过程?两位老师可能都接触了很多这样的学生。他们过去以后的反馈是什么样的呢?

 

冯晓:我觉得大部分从内地过去的学生回来之后跟我们老师联络,都适应得很不错。一开始可能语言的问题,香港生活中都讲粤语,他们对粤语的了解不是很多,一般半年之后,他们自己能够很流利的讲粤语了。生活上的问题解决之后,在学业上,那些学生适应的都相对不错。得到的学业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的成就要高一些。

 

主持人:其他方面呢?

 

冯晓:相对来说在社团活动中,在校园生活中,他们肯定不如香港本土学生活跃。但是在学业上他们一直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香港大学对内地学生的期望值,也是希望把内地学生的刻苦精神带到香港去。

 

主持人:存在着早期的留学生到国外去,学分比较高,但是在社团活动的圈子比较小。

 

朱力径:到香港上学,香港的环境实际上对我们中国内地的同学会造成一种,香港的文化实际上跟中国内地的文化不大一样。在英国人的统治下,150多年的历史,然后这个过程里面,香港一直是移民城市,中国各个地区的人在里边都有,世界各国的人在里边都有。它是一个所谓叫东西、中外文化汇集的地方。香港的文化对我们内地的同学会造成假象。你去了以后,英文也好,粤语也学会了,起码也听了,讲也讲了七七八八了。你到那边又吃的是中国饭,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到那边总是觉得有点所谓水土不服。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哪儿呢?水土不服,你要是到美国去,到英国去,你都抱着会水土不服的心态。大家没有做好一个心理准备,这个地跟我们那个地一样,所以我到那个地方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其实不是这样。我接触一些中国内地的同学,内地上完大学,到那边读一年两年研究生,然后到公司找到工作。其实是很优秀的同学,这些同学发现很多地方不对,他去找我,前一段我们内地学生有一个联谊会,他们组织一个活动,是游船河,到海上钓鱿鱼。我跟他们聊天,他们非常困惑,老是哪儿不对,后来我就讲,我说可能跟你的心态有关系。第一,你不熟悉那个环境,你在中国内地的文化里讲了20多年,你在这边,你一直是在这种主流文化里。到那边,你认为也是中国文化,人家说那个事我不知道,实际上你在边缘上,他就问我说,你有没有?我说我没有。我80年就到加拿大去了,我一直在边缘上生活,我心里很奇怪,我到香港,我还是在边缘上。我知道我的文化跟他们有相近的,有不近的。我很清楚这个东西,讲这个话,实际上也是为大家做一个心理准备,就是到那边,你不要说,香港这个地我去了,比如说广东的同学,我会广东话,其实到那儿没有问题。不一定。

 

另外,你就不要拿一个,我是这儿的主流文化,所以我要拿这边主流文化的标准去衡量。

 

主持人:就是说拿内地的标准衡量香港。

 

朱力径:我记得我们《南方周末》的记者朋友们写了一篇中国内地的一些学生,在那边不适应。他用了一个词,有一个学生看香港的这个地方,看香港的同学都是怪怪的。他的怪就在这儿,他有一个标准在那儿,使得他们一衡量,觉得不对。这个文化跟我们的文化有一定差异性。也许是广东的同学到那边适应稍微容易一些,也许是上海的同学在那边适应容易一点。但是绝对不是你已经脑子里都是这样的。所以大家要做好一个准备,话又反过来说,想好了这个,所以这个事情不是为所有人。你不能适应这个环境并不是说你不够优秀。合不合适?还是一个事情,哪儿有治百病的药呢?

 

主持人:实际上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文化融合的问题。因为一开始,大家就掉以轻心了,觉得我们都是和黄皮肤,黑头发人住在一起。实际上大家还是要做好这样一个心理上的感受。其实今年正好也是香港回归十周年,最近所有的媒体也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让两岸的人分享这种喜悦和快乐。朱博士恰好从香港过来,我们想问一下朱博士,现在香港那边,尤其是到教育界,关于回归十年以来的一些变化,有没有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我们就说香港科技大学。

 

朱力径:我们办公室,我们叫中国国际与内地学生学术事务办公室,我们这个办公室我们做两件事情,一个就是在中国内地招收本科的学生,从优秀高中生里选拔本科学生。另外一个是,我们办公室的很重要的任务是在中国内地的大学跟我们有学术合作的这些大学,我们在协调,他们来香港参观、访问等等这样一些工作。我个人有一个观察,这个合作越来越紧密,这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内地的学校来的越来越多。现在因为这几年,从90年代末,中国大学的发展非常快,因为经济发展快了,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科研的重视一直有了。因为现在有钱了,投的钱越来越多了。投钱多了以后就出现一些情况,科技创新的管理,香港的管理制度还蛮不错的,从他整个社会,他有一套制度,从会计财务方面的监管,从各个方面的监管。香港科技大学有很严密的制度,现在中国内地的学校很多到香港来看看,说你们怎么管的。现在另外一点,就是我们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些同事,很多都是像我这样在中国内地上完学,然后到北美、西欧去读博士,然后在这边有可能工作一些年,然后再到香港来工作。他们在中国内地有很多的合作的伙伴。他们很多现在都回到中国内地的大学去,去做各类的研究。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在科大的时候,我们很多在中国内地研究的人到这边来,那时候到香港来,薪水也高,实验室也好,现在听起来是中国内地的薪水也不低了,实验室又大,设备又新。

 

主持人:香港的学者北上了。

 

朱力径:北上这个事情,香港有一个记者鼓吹这个事情,我当时想也有北上的,也有南下的,不要讲一个方面。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主持人:有交流其实就会有创新的东西。我们回答一些在线网友的问题,网友的问题总是非常具体而且实际。

 

网友:多少分能上港科大?奖学金是什么样的情况?

 

朱力径: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晚,能不能看出这个同学是哪里来的?

 

主持人:我尝试问一下。

 

朱力径:具体多少分能上,我们没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我们是属于在制度之外,我们没有参加中国内地的统一招生,事情就是什么呢?我们也不会限定某一个省或者某一个市有多少名额。现在报名的人又非常多,今年我们定下来有150、160个名额。我们这个名额不是严格规定的。每年都是这样的。因为情况是这样的,我在这儿做一个展开,香港的这些大学到中国内地来招生,实际上是一个吸引人才的一个举措。这是香港政府的一个经济在向高端发展的一个可持续的一个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的学校到中国内地招生,不是赚钱。因为有些香港学校到中国内地来招生,好像误会成,比如英国一些学校,还有澳大利亚一些学校,利用他的英文环境来招生,其实是赚钱。他有本生意经。香港的学校不是这样的。他这是因为吸引人才。比如说香港科技大学每年都是政府补贴很严重的,香港的学校都是这样,非常多。多到什么程度?我们在香港本地招一个本科生,一年政府会给我们20万港币。

 

主持人:这20万大概会怎么样使用呢?

 

朱力径:这个我们不谈。然后是非本地的同学,在香港境外,你是在中国内地或者是东南亚来的或者是欧洲来的,我们收的学费是8万。你交8万的学费,你享受接近20万教育成本的教育。实际上,你已经是拿到奖学金。从客观上你已经受到这种益处了。我们很多同学不太了解这个事情,现在我们就看到,所以我在《南方周末》跟这个记者朋友就谈,他帮我写了一篇文章。到香港上学的四大误区,误区第一条就是奖学金,成绩好是相对而言的,你到底好到什么程度?你在全省成绩是前100名,前50名,前10名。几十万里前100名你算优秀学生,假设你是101名,前20名,前30名都在这儿报名,你算是好,还是不好的。我就建议,对奖学金这个事情,香港的学校拿了一些奖学金来吸引一些很好的同学,道理在哪儿呢?实际就是让大家看一看,让这些最好的同学到香港的大学来,你来看一看香港的教育,它的国际化程度,它的各个方面。现在因为做了这样一件事情,好的同学现在愿意来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误会。误会就是这个地方,遍地是奖学金,只需要弯腰捡一捡。很多同学是失望的。实际上还是这样的,刚才我们在谈中国内地同学,现在视野应该放开。放开,看看中国内地哪些学校是合适我的,香港哪些学校合适我的。西欧一些学校,北美一些学校,哪些合适我,我做好准备,我也去报考这些学校。最后我要看,也许美国的学校就给一个奖学金。刚才我讲一个事情,不要只是瞄准美国的或者是英美一些名校。其实你看一看美国一些州立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俄汉欧州立大学,这都是很好的大学。我们有一个误区,不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不是这样的。美国的很多家长,他的学生,有些送到四年制的精英的博雅学院去,这些学院老师的质量也非常好,有的博雅学院,哈佛收了,他不一定收。他不是像你想的,只是我们不了解人家。我认的湖北武汉的一个同学,他就是报了芝加哥,芝加哥给他提前录取,但是没有给他奖学金,现在在纽约的一个精英博雅学院,这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成立的,一开始是女子学校。现在这个学校也是非常好的学校。现在又给他奖学金,他马上就去了这边。同学们要把视野展开,不要说,非什么不可,非什么不可,就容易危险。非见刘德华一次不可,看看效果如何。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博雅学院是不是内地我们经常说的文理学院。

 

朱力径:我们在香港把它翻译成博雅,内地的翻译是文理学院。

 

主持人:今年有人大附的学生被威廉姆斯文理学院录取。

 

朱力径:你看一看美国很多州立大学,那都是很好的大学。

 

网友:面试环节,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冯晓:事先我跟朱博士也有讨论,我们两个共同的想法是,在面试环节,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体现你的一种思维能力。朱老师就强调说,学生不应该事先有准备,但是我因为接触内地的学生比较多。因为内地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其实很有思想。第一,放在英语环境下,他表达不出来,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但是他没有办法把这种优秀展示给我们的老师。另外一方面,他也许英文底子比较好,词汇量也掌握得非常好,整个语言感觉都非常好。可是他的整个逻辑,组织能力不强。比如说以我们港大为例,在港大当中,在小组讨论当中,他会给三分钟做一个个人陈述。这个时候个人最大的问题是我说什么。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其实这个时候就很需要有一个非常系统化的一个英文逻辑摆在他面前。让他自己往里填内容,这是对他来说相对比较容易的一件事情。另外是针对每一个话题,他不知道老师想要考察他什么东西,他会钻牛角尖说,这个问题我怎么讲得很精采精彩。其实老师看到的是他有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他是有一个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自我掌控,或者是面对个人问题的时候,能让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很完整的规划。他不会说因为某一天,他到了香港,他一个人孤立无援,某一天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大挫折,他心理上承受不了了。我们在这方面会设置很多假设型的。假如你面对这个情况你会怎么做?为什么给你设定这么一个场景,就是看一看你是不是有及时反映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另外,内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不如香港学生好,老师比较关心这一点,希望能够在学生身上看到,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我觉得逻辑思维和孩子们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这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朱力径:我们面试其实也是一个没有办法里面的办法,因为你只看考试的结果,就是考核的结果。我们为了更全面的考察同学用面试来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是,我们现在在考虑办下级课程,高中你就上香港科技大学2个月的暑期课程两个月,然后你的功课各个方面的表现我们全看得清清楚楚,最后就收进来。现在还做不到,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制约。现在面试,我们一个就是说,是英文面试。英语面试,其实我们面试因为到那边以后,我们不再学英文了,你的所有的课程,听说读写全部是在英文、英语环境里进行的。首先你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英文英语的掌握,当然你高考完了,你的分数很高,我们要出来的分数,你的英文不可能低了。老有家长问,你是130还是125分,我说我们收的学生的分,哪一门低了,你根本就不可能。听说的能力,你最基本的话,老师问你一些问题,你要能够听懂,你能够做简单的表达就够了。假如说这两个都没有,你来了就会发生很严重的困难。这是一个。

 

有些同学说,我去矫正矫正,我来个牛津音,没有必要。我们看的是是否表达有逻辑,有条理。这个实际上看出来是看你的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然后你能够把它表达出来,有的时候别不是那个同学的英文语音、语调好,而是他很有自信,他就把事情说得很清楚,也许话并不在多,要点抓住。你把事情表达得很好。我们老师可以问很多各种不同的问题。因为我帮助商学院做过一些2004、2005年,包括2004年的时候,让他们做面试。这个面试,老师就问了,当时是中国出现反日游行,就问你反日游行,你怎么看?这个没有对错。首先你对这个事情你有没有自己的观点、立场。你把自己的观点、立场讲出来,你能不能跟老师讲一讲你为什么这么讲,你的道理在哪里。美国打伊拉克,应该不应该。你首先要对其他的事情有一个关心。

 

你怎么准备呢?其实很难的。我建议,不要刻意,英文讲BUSFbe yourself,因为你表现出来的是你自己,你装别人,我想老师都是有经验的,他恐怕面试过多少回了,他也是身经百战,他看你在那儿背东西,你刻意准备一些他喜欢听的话,他很快就看出来了,不用太聪明的。看出来以后对你并没有好处,因为这个过程并不是说查你的英文,还是那句话,语音、语调或者是牛津音,不是查这个东西,你不要演戏,做你自己,做你自己。老师也许就喜欢这样一个性格的同学,那就行了。

 

冯晓:我想说的是,这个准备,我非常同意朱博士的这个论点,同学们在考官面前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来。我们现在的同学是表现不出自己来。

 

主持人:我特别赞同朱博士这种思维方式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包括有自己的一个关心和思维训练。包括刚才冯老师说的是表达方式或者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东西,学生自己去挖掘自身有的东西。特别可信,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已经到了访谈的结束。在访谈最后我们请两位嘉宾跟网友说一些祝福或者是离别的话。

 

冯晓:首先我觉得,今天来看这个节目的,大部分都是我们高二、高三有志于去香港的这些大学去进行进一步学习的同学。他们最关心的是,我怎么样的一些自身素质是能够让我进入这些学校的。我想说的是,高二的同学,勿庸置疑的,自己的学业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英文肯定要练好。第三,适当的进行一些社会工作,这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我们在班上进行模拟练习会怎么样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如果是学生干部,他的表现跟其他同学就不一样。而且事实也证明,无论是北美的学校,欧洲的学校还是我们香港这边的学校,也都非常看重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和所体现出来的领导力。对于高三正要准备面试的同学,这个阶段可以尝试自己跟自己交谈,把自己当作考官,我怎么样表达自己,考官能够比较容易的欣赏到我。我觉得这个比较重要。

 

朱力径:因为大家都是在面临一个选择过程或者是将要面临一个选择过程。我的建议就是不迷信,不盲从,独立思考,扩大视野,别非什么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