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歌手邰正宵预告:交城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7:09:09

交城县位于吕梁山东侧,

交城县

太原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带汾河,东据太原,西临方山、离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面积1508平方公里,现辖6镇9乡,人口20.55万。交城春秋属晋,战国属赵,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县,因县治居汾孔二河相交处,故名交城(故治于今太原古交)。唐天授二年间移置今县址,历代县名未改。1958年并入汾阳县,翌年恢复交城县建制至今。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年均温度10度。矿藏资源有煤、铁、石棉等。工业主要有机械、皮革、纺织、化工、采煤、冶金、建材、电力、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

目录

·                                 • 自然环境

·                                 • 经济概况

·                                 • 基础设施

·                                 • 旅游资源

·                                 • 参考资料

交城县-自然环境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

交城县

平川仅有东南部一隅 ,面积约 150平方公里,海拔在800米以下,是太原盆地的一部分。西北部山区,山高林密,多为混合林。主要山峰北有关帝山、铁史沟山岩、三座崖、狐爷山;西有长树山、骨脊山、寺沟崖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关帝山2830米为最高,也是境内的最高峰。惠家庄东5公里,东西葫芦河之间的三座崖,地势高峻险陡,明末交城山起义军的根据地就设在这里,1664年李自成东渡黄河,在这里与交城军会师,以此为基地,破汾州、陷河曲、战静乐,攻太原,俘晋王朱求佳。位于古洞道东6公里处的狐爷山,因为晋文公外祖父晋大夫狐突并二子狐毛狐偃葬地而得名。境内主要河流有文峪河及其支流窑儿河( 四道川)、中西河 、西葫芦河 、东葫芦河和西冶河等。该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年均温度10度,一月均温--6度,七月均温24度,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80天。

全县农作物以小麦、谷子、高梁、玉米、水稻、薯类、豆类、棉花为主,经济作物有红枣等。

矿藏资源有煤、铁、石棉等。工业主要有机械、皮革、纺织、化工、采煤、冶金、建材、电力、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其中传统的皮毛业蜚声中外,梅花板手远销欧美等国。

交城有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玄中寺、卦山,尤以“卦山柏”名扬三晋。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木材积蓄量居全省各县之首。林区栖息有世界珍禽——褐马鸡,是山西省的省鸟。

交城县-经济概况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6.3亿元,

交城县

同比增长41.3%;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10.7亿元,同比增长105.5%,比2006年翻一番,跃居全市第4位,全省第27位,比2006年分别前移1位和13位;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5亿元,同比增长151.2%;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22.2亿元,同比增长49.3%。投资、消费、出口直线上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10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6亿元,同比增长22.2%;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26亿美元,同比增长18.3%。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427元,同比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0元,同比增长13.7%;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460个,同比增长53.8%;城镇失业登记率为3%,低于市调控目标0.5个百分点;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70%,比2006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县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9万吨和564吨,均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累计达到205天,比2006年多出167天,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195天任务。全县公路密度达到52.85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7.13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3.1%,比2006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8%,比2006年提高1.8个百分点;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1.8%,比2006年提高7.8个百分点;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8%,比2006年提高9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参合农民16.2万人,参合率达到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8.2%,比2006年提高4.1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40%,比2006年提高5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7‰。

交城县-基础设施

 

投资2.18亿元的开发区路网一期工程全面启动;华鑫煤焦集团投资7000万元的汾河二坝引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土建;开发区220千伏变电站、覃村北110千伏变电站已经省电力公司审批立项,近期将开工建设。为有效解决开发区路网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县政府成立了天宁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已经畅通,正积极申请银行贷款支持。“双百双千”项目大会战强势推进、成效明显。全县共确定“双百双千”项目24个,总投资77.5亿元。完成立项手续22个,完成土地手续20个,完成环评手续21个,24个项目全部开工,12个项目建成投产。

全县29个新农村试点村、

交城县

重点推进村、县重点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全部完成,7个省试点村的规划通过评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47.5万元硬化道路69公里、安装路灯1770盏、植树89.7万株、新增沼气用户596户;投资2500万元修建农村科技文化室29个、农民休闲健身场所29个、便民连锁店34个、村卫生所50个、改扩建学校2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县形成了7000亩核桃种植、3000亩白皮松种苗培育基地;建成了广兴村宏基源菇业公司年产1200吨食用菌生产基地,西营镇等3个乡镇年存栏达2万只的獭兔养殖基地;建立健全了新农村建设投入长效机制,出台了《关于筹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金的意见》。2007年,全县共筹集资金600余万元,集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公益事业。

总投资6262.7万元的307国道城区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已完成投资4988.5万元,占总投资的79.65%;投资302.4万元完成了永宁北路二期新建工程、田家山路建设工程以及3条小街小巷硬化工程;投资700万元完成了新水厂二期建设工程,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投资4290万元完成了供热三期和二期延续工程,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达到205万平方米;投资9854万元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城市绿化成效显著。全年共投资132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43万平方米。城市“脏乱差”得到有效整治。城区违章建筑拆除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共拆除170户3.3万多平方米的违章建筑。

投资4710万元,

交城县

完成了307国道夏家营到县城段、县城到西营、夏家营到广兴、水峪贯到东孟四条干线公路改造工程;投资2.05亿元的307国道县城段改线工程全面开工,已完成路基土方及涵洞工程总量的76%;投资6625万元完成公路畅通工程51公里、村连村公路网络建设工程121.5公里、村通户通及街道硬化工程52公里。水利方面,投资979.2万元的13处饮水安全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有效地解决了8个乡镇、18个村、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86.6万元的火山河造地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土方工程已全部完工;投资540万元的瓦窑水库引水灌溉工程进展顺利;魏家沟水库建设工程完成部分前期准备工作。电力方面,投资3000万元的广兴220KV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投资4000万元完成了石侯110KV变电站新建工程;投资120万元完成了柏东35KV线路改造工程。

交城县-旅游资源

 

竖石佛石刻

交城县


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县城东北十公里岭底乡竖石佛村南。竖石佛寺始建年代不详。其寺山门东向,面临悬崖,寺院一进。正殿三间,歇山顶,有檐柱。基座设置较高,明间基座中开桥形门洞,直通殿内。两梢间有台阶可登基座平面,并有门通殿内平台。这是因为石刻形制而独特设计的建筑。正殿建筑重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间重建,道光七年(1827)大修。解放战争中全寺被拆毁后石刻露天。石刻凿在一整体巨石上,石高七公尺余,底宽九公尺,呈金字塔形。石上凿有大小五十九个石龛,分列三层,全部东向。南侧另有浮雕佛塔一座。龛中除本尊外,凿有菩萨、金刚力士等共百余尊,“文革”中石刻头部多被“红卫兵”捣毁。浮雕佛塔平座方形,塔身一层,塔檐迭涩挑出,塔门方形。酷似唐代以前之四门塔,但基座和塔刹部分设置较高。塔刹莲座以上又设造像龛二层。竖石佛寺石刻的凿成年代,据清道光七年《重修竖石佛碑记》载,相传为金、元之际。从造型、刀法看,或为唐代作品。寺院遗址现存明正德十六年《重建大兴石佛寺金妆圣像圆滿碑记》和清道光七年《重修竖石佛碑记》二幢。残留造像剥蚀严重。

磁窑遗址
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北的磁窑河口两岸,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范畴。石器由石灰石和坚硬的砂石打制或磨制而成。有石刀、石斧、尖状器、刮削器等。陶器以兰纹、绳纹(加有堆纹)的黑陶、灰陶为主,有陶刀、罐、鼎、鬲、盆等。并有陶窑遗址发现。磁窑遗址有较多的“白灰面”居室在黄土层切面上显露,长度多在三米左右,并伴有元底形灰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山西省陶瓷研究所水既生在瓷窑村北发现了唐代瓷窑遗址,并出土了黑色釉、饰有月白色彩斑的唐代花瓷腰鼓,其体形较河南鲁山段瓷窑、禹县小白峪窑产腰鼓小,胎较薄,斑点有明显的笔痕。交城唐代瓷窑遗址的发现,使我国唐代瓷窑的分布向北推移了一大步。(见《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1956年夏,在瓷窑河口西岸的坡底村西面,原城关镇砖瓦生产小组在挖土烧砖时就曾“发现十多件完整的古陶器与瓷器。

广生院
位于城内东关南巷南口迎面,座南朝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零年玄中寺接管,为其下院,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保护工程,派驻僧人管理,成为县城及附近地区佛教信徒新的活动场所。广生院,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邑绅士丁世醇(曾任浙江仁和知县)创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五十七年(1792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次重修。广生院建筑风格独特,建筑面积达1125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布瓦歇山顶,五踩斗栱,具有清代早期建筑特征,正殿及东、西配殿为二层楼式,各面阔三间,下层砖砌窑洞,古朴雄壮。正殿窑洞为无梁殿构造形式,室内贯通,空间扩大,利用率提高。释迦牟尼佛端座正中,通体贴金,金碧辉煌,摩诃迦什、阿难陀分列两侧。每眼窑洞内墙壁上另碹砌小洞窟各一眼,内供佛像,俗称“九窑十八洞”。上层抬梁式木构,秀丽壮观。正殿上层供奉西方三圣金像,中为阿弥陀佛,两侧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院后东南三层六角亭,上亭下洞,设计精巧,攒尖顶,高耸挺拔。立于亭中扶栏远眺,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流连忘返。山门外有一宋代古槐,粗壮高大,枝繁叶茂。广生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与近在咫尺的环神阁、丁家大院及丁家祠堂构成一处高品位的以古代建筑为依托的人文资源旅游区,具有极好的开发价值。

玄中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谷中,县人亦称之为石壁寺,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院,在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石壁山峭壁嶙峋,满山松柏郁郁葱葱。峰回路转,玄津桥下流水潺潺,林中深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悠闲自得,甚为喜人。东南有龙首峰,山顶宋代秋容白塔昂然屹立,高12米有余,为楼阁式三层砖塔,平面八角形,边长1.97米,塔内为筒状,有凹窝可攀援而上终达塔顶。塔体收分明显,稳健挺拔,叠涩出檐深远,粗犷简朴。上、下层南向各开一寰形小门以利采光和嘹望。上层于东南、西南、正北立面砖砌仿木直棂窗图案各一,丰富了塔体的视觉效果,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塔体二层层高很低,有虚拟之感觉。匠人巧借塔墙拔出直檐四层,以竟塔层之奇数,塔刹部作简单艺术处理,只具顶珠。秋容塔所处地势险峻,四周壁立千仞,唯北向有一陡峭羊肠小道可攀,且筑有高达8米的石砌寨墙防护,仅於墙之半腰留一石碹小门,只容一人通行,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近塔处平台四周垛堞围栏,是历史上僧侣及附近百姓躲避兵燹之所。此地自古便有“石壁秋容”之称,为交城十景之一。

玄中寺
创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净土宗三位祖师昙鸾(476一542年),道绰(562—645年)、善导(613—681年)先后在此住锡、研修,开创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中国佛教净土宗,声名远播,四众归向,念佛之声响彻山谷。佛教不再局限于宫廷和社会上层人士的“专利”,大众百姓普遍信仰净土念佛法门,“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净土宗影响极其深远。玄中寺座落于唐王峰下,依山势而建,坐北向南,左傍东柏沟,右临北柏沟,前有千尺壁横亘为屏障,乃风水佳胜之地。寺宇沿中轴线可分为前院、中院、后院,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有殿阁200余间。崇楼峻阁层次分明,颇为壮观。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闻道绰大师盛名,车驾玄中寺,礼谒道绰,“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玉衣”,为文德皇后祈愿祛病,御书寺名“石壁永宁寺”,使玄中寺在国内声名大振。及至元初,玄中寺奉旨为国焚修,中书令耶律楚材请为功德主,更使玄中寺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