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墙用百叶窗式换气扇:揭秘:长征时张国焘与毛泽东“两个中央”的激烈交锋(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7:30:35

揭秘:长征时张国焘与毛泽东“两个中央”的激烈交锋(2)

沉醉在进军川西平原幻梦之中的张国焘以为胜局已定,胆大包天地给毛泽东下了一封最后通牒,用命令的口气宣布了四点“决定”:甲、此间已用党中央、少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发生关系。乙、你们应以(称)党北方局、陕甘政府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

 

    张国焘一口气送出了“出走”、“分裂”、“泄密”、“纵敌”、“伤友”等帽子。每顶帽子,都可以置毛、洛、周、博、王于死地。

  随后,张国焘又直接发电给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李富春,指责毛泽东等人“不图以战胜敌人为先决条件,只想转移较好地区,自欺欺人”,他预言“一、三军团单独东出,将成无止境的逃跑,将来真会悔之无及”,“诸兄不看战士无冬衣,不拖死也会冻死”。电报要求一、三军团“速归来受徐、陈指挥,南下首先赤化四川,该省始终是我们的根据地”。

  这两封电报都是张国焘单独署名,因为朱德反对南下,拒绝在电报上签字。

  俄界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认为张国焘有可能北上,也有可能拒绝北上,为此,党中央在俄界发了八封电报,等候了3天,望眼欲穿。(略)

  面对开除张国焘党籍的呼声,毛泽东表现出大政治家的智慧与克制,强调不把事情做绝。他不开除张国焘的党籍、不对张国焘做组织结论、不把张国焘的错误传达到军级以下干部。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张国焘反其道而行之,攻击中央,开除毛、洛、周、王、博党籍,免职查办杨尚昆、叶剑英。

  是做情绪的主人,还是做情绪的奴仆?毛泽东与张国焘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刘瞎子,你不用喊,你的罪状也不小!几十万红军,你们总司令、总参谋长都搞到哪里去了?!还想指挥我们,让我们北上去送死,不上你的当!”围攻的人又把攻击的目标转移到刘伯承身上。

  刘伯承也不含糊:“我同意北上,从全国形势来看,北上有利,南下是要碰钉子的。薛岳、李抱冰并没有走,往南走就会碰到薛岳和川军,打得好可以蹲一段,打得不好还得转移北上。”

  会开了一天。在张国焘的操纵下,中共川康省委扩大会议通过决议,指责“中央政治局一部分同志,毛、张、博、周等同志,继续他们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逃跑路线,不顾整个中国革命的利益,破坏红军的指挥系统,破坏红军的团结,实现逃跑”,表示拥护南下进攻路线。决议还提出用纪律制裁开展党内斗争,声称对“在斗争中不愿意执行党的进攻路线,经过斗争和教育仍不转变的分子,应当予以纪律制裁,使党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

  这天晚上,张国焘回到总部,又遇到前来要求调动工作的陈伯钧。陈伯钧反对四方面军部分干部对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采取谩骂、轻视的态度,于9月12日给张国焘写了一封长报,谈到目前党内纠纷问题。张国焘不予答复。陈伯钧遂于13日到总部面候张国焘,直到深晚才得以见面。回来后,他把谈话内容写在日记上:

  下午在总部闲话。晚又去总部请求解决我的问题。后王树声等同志向我提出很多问题对我进行斗争,如,此次中政局,一、三军北进问题,五次围剿及突围问题,提拔工农干部问题,目前中央领导的改造问题,当时我均有答复,不过,对重组中央问题,尚须思考,不能随便。最后总政委意见,决暂调我回总部休息,等斗争解决我的态度后,再分配适当工作。

  从这段文字记载可以看出,张国焘已经开始为“重组中央”制造舆论,并且在高级干部中混淆视听。9天后,陈伯钧被撤去军参谋长的职务,发配到红军大学当教员。

  川康省委扩大会议前后,张国焘还主持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党团大会”、“干部大会”,参加会议的人数达到数千人。

  9月15日,张国焘以总政治部的名义发表《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继续攻击中央的北进政策:

  “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的会合,使主力红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大大增加,增加了我们大举消灭敌人的优越条件。可是由于中央政治局中个别右倾分子的逃跑路线,断送了我们大举北进进攻敌人的时机。右倾机会主义故意迟延我们北进中必要的准备工作。目前北方天气渐寒,草地不易过,敌人在我们的北面已集结相当兵力,碉堡已完成一部,北进是显然不利的。”

  “因此我们目前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大举向南进攻,消灭川敌残部,在广大地区内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首先赤化全川,这是消灭蒋介石主力、赤化川陕甘的先决条件。右倾机会主义的向北逃跑,完全是夸大敌人力量,在敌人的进攻面前张皇失措,对战胜敌人失掉信心,不相信在西北有创造革命根据地的可能……必须坚决执行党的进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逃跑路线,才能顺利完成我们南进的战略方针。”

  9月17日,张国焘发布南下的命令,提出“大举南下,打到天全芦山吃大米”的口号。左路军和右路军中的四军、三十军分别由阿坝和包座南下。

  四军和三十军第二次穿越草地南下,沿途所见,均是第一次过草地牺牲战士的尸体、宿营地、丢弃的物资,甚至还能看到少数迷失方向困在沼泽中的战士。李先念对他们说:“你们能走还是跟部队走吧,在草地里没有出路,会饿死冻死的。”

  路迢迢,野茫茫,雾沉沉。沼泽张着大嘴又吞噬了右路军四分之一的兵力,红三十军由8个团减到6个团,其他各军减员均在25%以上。。

  旧骨新尸,触景伤情,徐向前一路上无语,只对李先念冒了一句话:“我就不明白,红军与红军闹个什么劲!一个北上,一个南下究竟哪个正确,我也搞不清楚!”

  10月初,红四方面军移至卓克基,张国焘导演了“黄袍加身”、自任总书记的的一幕。红八十八师政委郑维山问李先念:“张国焘成立个中央,怎么比我们成立支部还简单?”(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围攻、谩骂、威胁和暗算面前,朱德坚决不与毛泽东分家。他不仅要像大山一样顶着狂风浊浪的攻袭,还要行使“母鸡”的职能,保护陷入孤立之中的一方面军干部。他的斗争策略令张国焘无可奈何,称之为“讨厌的航空母舰”。

  张国焘为人处世的特点,徐向前看得最为透彻,曾有一段入木三分的描述:“张国焘是个老机会主义者,没有一定的原则,没有一定的方向。办起事来,忽‘左’忽右。前脚迈出一步,后脚说不定就打哆嗦。”

  在另立中央这件事上,张国焘也是开始气壮如牛接着就心里打鼓,一直不敢对外宣布。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第二中央完全是自封的,既未按党章经民主选举产生,又没有向共产国际报告,得到批准。那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一切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共产国际批准、认可方能生效。

  共产国际欣赏与否,在当时党内斗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这层原因,张国焘对于中央领导人一直有两种态度。他忌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才能,但并不怕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与他们周旋;他瞧不起博古、王明等人,却忌讳他们与共产国际的亲密关系。谁都知道,王明、博古是共产国际的“宠儿”,斯大林是不会轻易否定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