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阂:用健康和学问来为自己保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29:36

用健康和学问来为自己保值

(2010-01-02 21:28:07) 

    如果你硬让我拿调查报告来证实,拿数据来证明,那么我只好闭嘴。不过,幸好,博客上发文章的要求还没有八股到这个地步,大家还是可以凭着兴趣和感觉随意写点东西的,感谢如此宽松的话语环境!
    的确,社会的氛围,人心的向背,不是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来的,而是深处社会的人凭感觉觉察出来的。今天,如果有人说“我觉察到当今社会,人人心中都没有安全感”,恐怕大家都要笑话他,因为,这么基本的感觉,大家早就有了,而且,作为当事人,大家自己的心情就是最好的证明。
    没有安全感,首先是在经济上,尤其是最近的“通胀预期”,让很多人越来越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积蓄有一天会在贬值中无形蒸发掉。于是拼命买房子、买黄金,想通过把资金变成实物来保值。但事情永远不会这么简单,大家都把目光和资金投向这些“保值品”,只能导致它们价格迅速上涨,这些东西的价格于是率先达到了“通胀价”,买家投入的资金也提前迎来通货膨胀。
    那么,什么才能保值呢?在我看来,只有两个:一是健康,二是学问。这是两个最重要的投资领域。咱们做最坏的打算,如果不久的将来,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大家的钱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时,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一个好身体!只有身体好,才有足够的体力来抵御倾家荡产、流离失所带来的精神打击,有足够的体力去逃难、去避免在社会动荡中受到暴力伤害。等到劫难过去,健康仍是你东山再起、重振雄风的重要资本。而身体不好的人,恐怕就要在这场劫难中贫病交加,一蹶不振了。
    不管是在劫难中还是在劫难后,你的智慧、你的学问,都将为你铺路。
    尤其是在历史发生了一个大的转折之后,学问的重要性尤其凸现。解放前,读书的人不多,尤其是在农村,人们连饭都吃不饱,更是无心读书。但当时,也有一些人,再穷也得读书,把孩子送去读几年私塾。解放后,人才奇缺,这些读过书的孩子就出息了。文革期间,大家沉醉于革命话语的狂欢之中,无心读书。但当时也有一部分青年,没有扔下书本,坚持自学。结果,高考一恢复,大学的大门就朝这些人敞开了。我们现在各界掌握话语权的,大多数就是这批人。如今,在这个所有人都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成“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中,大家沉迷于发财,年轻人仍无心读书,甚至以无知为荣。你跟他说点什么,他会说:“哎呀,你说的太深奥了,我不懂呢。”就像文革的时候那些大老粗一上台讲话,头一句就骄傲地说:“我是个大老粗。”当然,也有人在沉下心来读书。从长远来看,这些人的优势以后会逐步凸现出来的。因为,一个社会,不会在无知中运行太久,每隔一段时间,就必然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上来。如果说在不久的将来真的有什么动荡的话,那么,有动荡就有变革,有变革就有新陈代谢,有新陈代谢就有对真才实学的需求。从保值的角度看,没什么比学问更保值的了。当然,至于什么是真正的“学问”,这又是另一个问题,我在这里不多说。
    何况,最近,学佛的朋友又告诉我一个道理:在人的无限生命中,生死不断轮回,死的时候,财富的带不走的,能带走的是什么呢?是修行,是学问。为什么有人学东西学得快,有人学东西学得慢?这是因为基础有厚薄,这些基础,有很大一部分是前生前世打下的,甚至有些书,现在读起来为什么如此快,如此亲切?那是因为你前生读过。前生如果没有读过,那这辈子第一次读,你就感觉有点吃力了。所以古人说:“书到今生读已迟。”我们在学问和智慧上,往往是吃前生的老本钱。当然,今生读书也是有必要的,为了将来,更是为了来生……这个道理,我是相信的,而且在我看来,所谓的修行、智慧,也属于学问的范畴。当然,你也可以不信这个带点“迷信”色彩的道理,但即使不信,也还是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寓言的。
    总之,用健康和学问来为自己保值,这就叫:“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