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人心 番外: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8:08:39
 大学生 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分析

  作者:张宏如 | 最后更新:2008-6-16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游戏成瘾的界定、心理成因、心理危害,并探索了克服网络游戏成瘾的对策:探索网络游戏环境的特点,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优化社会网络游戏环境,加强对游戏成瘾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以利于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心理学分析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信息时代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冲击。其中,“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或“病态使用网络”(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美国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有8.1%的人有网络成瘾倾向;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有大学生有4%的人网络成瘾,27.9%的人存在轻度的网络依靠;我国台湾的一项以8个高校752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成瘾率为11.7%,其中男性是女性的4倍;我国林绚辉等人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率9.6%(衣新发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03:<12>.);我们的研究发现:在被调查的658名大学生中,有网络成瘾的人42名,占总数的6.4%(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J].健康心理学,2003:<4>.),其中在退学的学生中,有24.7%的人直接就是由于网络成瘾所致。而在“网络成瘾”人中,主要又以网络游戏成瘾为主。此前很少有研究专门就网络游戏成瘾题目深进分析,而实际上,大学生的网络游戏成瘾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现实课题,亟待解决。所以,加强网络游戏成瘾心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界定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戈登伯格(Goldberg)提出的;而杨(Young)用实证的方法证实了这一现象;现在一般将网络成瘾的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看,同时产生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生理与心理上的依靠。网络成瘾心理的生理实质是神经内分泌紊乱造成的一种以精神症状为主的临床心理亚健康状态。

  网络游戏成瘾的典型表现则包括:上网游戏时精神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游戏可获得心理满足;网络游戏行为不能自制,或通过网络游戏来逃避现实,游戏时间常超过计划时间;若不玩网络游戏时情绪就会低落,精力不足,自我评价能力下降;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愉快感或爱好丧失等。所以,我们以为:网络游戏成瘾可以界定为:通过重复地使用网络游戏所形成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迷恋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愿看;同时产生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现象,对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生理与心理上的依靠。网络游戏成瘾者有大量的行为与冲动控制上题目,诸如打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关系成瘾(沉迷于网络游戏交友)、游戏信息收集成瘾、游戏交易成瘾等。

  二、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成因

  1.升级***形成畸形的心理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们想要做好事情、努力成功的动力。网络游戏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意义上的游戏,除了其具备网络的匿名性、便捷性与逃避现实性外;另一方****司驮谟谏?**,—种畸形的心理成就动机。我们研究发现:实在有约八成的人当初进进游戏的时候是为了休闲娱乐与消磨时间,但是游戏实践过程中,事情往往静静地发生了变化;面对网络游戏不断的升级***,游戏又进进了漫长的、永无止境升级路。由于,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级别,就没有地位,就没人理会,没有级别,自然也就没有好的装备,只能任人欺凌。升级就成了改变地位的必由之路。但网络游戏的升级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以传奇游戏为例,以前从一级升到三十级需要一到两年,现在至少也还需要一个月时间,而从三十级升到四十级,则需要两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每升一级,游戏都会有提示,使得玩者的“成就”感越来越强,其玩游戏的心理动机也就越强。

  2.身临其境的心理感观刺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在心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现在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诸如飙车、砍杀、枪战等。网络游戏是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的立体传播形态,现在的网络游戏越来越具有身临其境的效果,感观刺激诱人,很多玩游戏的学生很轻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从反射学说的理论来看,由于玩游戏能获得心理上暂时的感觉上的快感,渐渐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条件反射,使玩家更加沉迷与网络游戏;而这些以“攻击、战斗”为主要成分的网络游戏都是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在虚拟社会的漫长体验过程中获得升级,从而获得成就感,进而渐渐进迷;而这些砍杀、枪战等游戏,火爆的刺激很轻易使一些大学生模糊其认知能力,淡化了虚拟游戏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甚至误以为网络游戏中就是现实体验,从而全身心投进,渐渐就对网络游戏产生了心理认同感和回属感。

  3.人格的缺失和低自尊状态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一般“成瘾”的心理背后是个体人格的不健全和低自尊状态。诸如有的个性内向的人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突破自我”,有外向的举止,这样一来,玩网络游戏就“弥补”了其人格的不全部分,从而形成联接机制。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及皮兹堡大学的研究,网络游戏成瘾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我们的研究也发现(杨海燕,李志强.试论青少年网络心理中存在的题目[J].陕西青年干部治理学院学报,2002:<1>.):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在人格的有恒性上与总体学生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在自律性上、新环境长大能力方面存在明显性差异;在大五人格方面,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的宜人性、公正性和智力开放性与总体人群存在极其明显性差异,情绪性与总体人群存在明显性差异;同时,网络游戏成瘾学生在动机的几项指标上都低于总体人群。其中,在认知驱动力、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上与总体存在极其明显性差异;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认知驱动力与人格的宜人性明显负相关,与公正性明显正相关;人格中的有恒性与认知驱动力明显正相关,敏感性与认知驱动力、自我进步驱动力、自主意识都呈明显负相关;网络游戏成瘾者中,男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都存在极其明显性差异,男生多于女生,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

旅游景点>  4.环境因素和群体特点的心理影响

  心理学家勒温很早就提出人的行为是环境因素与个人心理特征的函数关系的总和,即B=f(P.E)。实际上,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的行为同样离不开个体心理特征与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现在我国还缺乏健全的社会法规来约束学生迷恋网络游戏,一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也直接从负面影响其四周同学,很多学生甚至错误地以为,进步其网络能力也是其“素质拓展”的一部分;而部分媒体的不良宣传与网络游戏的促销活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也决定了大学生是网络游戏成瘾的高危人群,大学生的心志尚不成熟,存在自制力不强,遇事轻易冲动和消极应对方式等特点,一旦碰到情感挫折或遭遇生活事件打击等就轻易出现沉溺网络的消极行为,企图通过这种方式逃避现实。

  三、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冲击

  1.沉迷网络游戏易导致认知能力失衡

  认知能力失衡突出表现在浏览信息数目增多,但接触信息的种类却在减少;上网游戏时间增加,感受信息阈值递减。人的留意具有“指向”和“集中”两大特性,留意不仅受爱好、经验的影响,也会受到知觉对象特点和四周环境的影响。而长时间上网游戏自然会对四周事物的留意范围逐步缩小,这轻易导致信息来源的狭隘和单一。此外,长期上网游戏可能造成认知麻痹现象,也就是人们长期感知同一事物后轻易导致对该事物的感受性降低。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后续的信息对人们的感受程度下降。游戏时间越长,感受性就越低,时间浪费也就越多。长期上网游戏易产生“丧失时间感”和错估时间现象。而窃冬网络游戏还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正确态度的形成。网络游戏的感官刺激虽开阔视野,但对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使人片面注重事物的感官刺激,缺乏深进的理性分析,表现为熟悉题目肤浅化、感性化。有些网络游戏成瘾较大的人,尤其是青年学生,沉溺于网络迷失在网络游戏世界中,迷失自我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阻碍大学生形成勇于责任、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和奋发努力的学习精神。

  2.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在光怪陆离、亦真亦假的网络游戏世界里,大学生沉迷于数字化迷宫和动感刺激和虚拟环境,他们的人格轻易受到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网络游戏沉溺者,长期迷恋于数字化在线空间中,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增大了网络社会与现实环境的差距感,从而导致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而窃冬长时间的上网游戏,使他们丧失了对四周现实环境的很多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从而轻易形成沉默、孤僻、冷漠、紧张、攻击、欺诈的心理和责任感的缺乏。表现在性格上主要是疑心和懒散。由于在网上游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可以转化为零,一个年轻人可以扮演成老者,这种虚拟性轻易产生不信任的态度;而且长时间上网游戏生活节奏会被打略冬从而表现为对生活学习的懒散等。同时,迷恋网络游戏轻易导致心理闭锁,使得大学生社会化发展滞后,易造成其情感趋于冷漠等,这些都不利于优秀人格的培养。

  3.迷恋网络游戏易导致人际交往心理变异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进行人际交流,无法见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这同真实世界交往相比,有一些独特优点,轻易了解人们在思想心理方面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可以揭往现实生活中的面具;但是一些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渐渐阔别现实中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表现出冷漠,不能有效地融进现实人群,轻易加剧大学生的自我封闭和人际淡化,使人趋向孤立和非社会化,人与人之间信任感下降,导致人性本身能力的一些丧失和人性的异性。正如心理学家托尼诺所说:“长期的网上冲浪会渐渐失往自我、改变人性。”所以,网络游戏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大学生正常交往,这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进步也是弊大于利。

  4.易产生网络游戏性心理障碍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个体经常无特定理由,没有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游戏,醉心于网上游戏信息、网上游戏装备的下载等,造成对网络游戏的过度依靠,导致个体生理受损,出现心理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个人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若持续一段时间不上网游戏就会出现精神不振、自我评价低、爱好丧失等症状。现在每年因上述原因导致的大学生退学人数和比例正在大幅度上升,这种现象正如心理学家詹姆斯米勒所言,是由于“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了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就可能导致紊乱”。此外,网络性游戏心理障碍还包括网络游戏孤独及游戏信息焦虑等一些特殊症状。

  5.导致大学生价值心理意识的弱化

  网络游戏主体的匿名性、信息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多元选择性使传统的价值道德功能相对减弱。心理学视野的价值观就一种内隐的或外显的,有关什么是“值得做的”的看法,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以“攻击、战斗”为主要成分的网络游戏都是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在虚拟社会的漫长体验过程中获得升级,从而获得成就感,进而难以自拔。而这些砍杀、枪战等游戏,火爆的刺激很轻易使一些大学生模糊其价值心理认知,淡化了虚拟游戏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甚至误以为网络游戏中伤害他人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方式是公道的,而一旦形成了这样错误的倾向,就有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为达自己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是采取欺诈、抢夺等违法手段。

  四、建议及对策

  1.树立网络德育的新理念,帮助大学生从认知上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传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实施途径已受到挑战,要克服网络游戏成瘾,必须全方位、多角度、一体化地实施德育工作,要加强网络知识的深层次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让学生真正熟悉到网络游戏是虚拟的,不是现实的,网络游戏是生活的附属,不是生活的主流。实在,网上行为取决于使用者对使用网络游戏的评估,网络游戏与其它环境一样,不能与环境中的主人公的观感、态度与价值分割开来,应从文化现象的高度来审阅网络,这有利于网络游戏成瘾教育的开展。

  2.探索网络游戏环境的特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探索网络游戏环境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开展教育与引导,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的学业生涯规划,公道有限度地安排上网游戏时间;同时培养大学生广泛的爱好,多参加现实的文体活动,在现实生活中锻炼他们的意志力,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等。正确评估网络的特性,组织引导大学生注重现实生活,加强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对于已经网络游戏成瘾的学生,要加大督导力度,教育他们不要将上网游戏作为逃避现实、题目的工具,控制上网游戏时间,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上网与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的关系,规范天天的学习生活秩序。

  3.进步大学生心理自控能力

  一是进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进步学生意志自制力。优化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稳定性。很多情况下,网络游戏成瘾者由于具有错误的思维方式,往往夸大面临的困难,并缩小克服困难的可能性,实践中可以采用自我警示法:让网络游戏成瘾者随身携带两张卡片,分别列出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与克服的好处,时时处处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让网络游戏成瘾者列出其游戏成瘾后被忽略的每一项活动,并按其重要性排序,使其意识到自己以前在游戏成瘾行为与现实学习生活之间差异,使其从现实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满足感与愉悦感,降低其从游戏中追寻情感满足的动力。二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步是非分明的能力。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所以进一步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进步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具有基础性意义。

  4.优化社会网络游戏环境,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

  营造良好的社会网络游戏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正确利用好网络。国外已经开始尝试给网络用户制定行为准则,我国也开始制定类似的准则出台但尚需不断完善。互联网环境需要系统、完整行为规范,从而减少网络游戏泛滥现象,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气力齐抓共管。

  5.加强对游戏成瘾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

  临床常见的克服网络游戏成瘾的方法有:打破定势、外力制止、制定公道的改变目标、社会与群体支持等。对游戏成瘾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用上述方法。具体过程包括:确立辅导目标,建立团体互助小组,遵循同等、互信、激励的原则,科学熟悉网络游戏的制作过程,通过情感宣泄、认知内省、放松练习、制定计划、热线支持、座右铭等方式,在认知疗法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行为强化方法、森田疗法等进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理解社会规范发展和社会角色的真正内涵,正确整合个体自我与社会自卧冬培养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及角色适应能力,学会妥善处理网络游戏和现实的各种关系。同时了解网络迷恋者的早期经历,推究其心理根源,帮助他们重建理性认知,引导他们寻找生活中新的爱好点,扩大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面,重建有序的学习生活规律。

  张宏如: 江苏产业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华松

  (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2期,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