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蔓姑娘火锅怎么样:幽门螺旋杆菌落发现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3:51:09

医史钩沉:胃炎的元凶——幽门螺旋杆菌落发现简史
 

    上世纪80年代初,对胃炎、胃癌及上消化道溃疡的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依据,被一种只有在显微镜下才看得到的幽门螺旋杆菌所冲击。既往传统的"无酸无溃疡"的观念被质疑,原来用抗酸、抑酸和保护胃粘膜来治疗胃炎和胃溃疡,现在用抗菌素亦能有效。回顾这一微生物的发现简史,或许对今后医学研究有所帮助。

     一、幽门螺旋杆菌发现前期
    在上消化道溃疡者的胃粘膜中发现有细菌,可以一直追溯至1893年。这一年,意大利病理学家Bizzozero首次报告在哺乳动物胃内发现螺旋形微生物,他在研究各种动物胃肠道上皮的微观形态过程中,在6只狗的胃腺和壁细胞内观察到螺旋体。1896年,Salomon证实了狗胃内螺旋形微生物的存在,并在猫和大鼠的胃内也发现了类似的生物。1906, Krienitz首次证实在人胃癌患者中的溃疡表面坏死物和胃内容物中存在螺旋体。 
     1954年,Palmer检查了1140例胃活检标本,发现"没有任何理由证明是螺旋体的特质引起结构改变"。他认为在靠近溃疡和幽门的螺旋体是多源的,可能是口腔污染。此后,除了好奇所至,偶而提提,螺旋体几乎很少有人再提及。十分遗憾的是,Pelmer没有用银染色。这一遗漏,使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后移了近30年。
     60年代后期的一些重要研究,如1967年Gray和Shiner关于《胃及空肠菌群对胃pH值的影响》的研究和1969年Drasar等人《健康人及酗酒人胃肠道菌群的研究》均未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其原因可能是该菌培养时对环境有特殊要求及其生长缓慢所致。
在这一时期,可以说人类对这一细菌所知略微。

     二、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
    1975年,Steer描述了胃炎患者的胃粘膜层存在一种与胃粘液紧密相关的细菌,在正常人的胃中无法找到。Steer发现这种细菌通常"粘附着胃粘液分泌细胞,一头至少有一个丝状突起"。Steer进一步在胃溃疡患者中对它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发现这种细菌呈螺旋形。他虽未详细描述它的形态学特征,但却令人信服地证明这些细菌不是活检时污染的,并强调中性白细胞通过胃粘膜的迁移,可能是对这种细菌的反应。
      遗憾的是,当时对这些内窥镜活检标本均未能培养出结果。
1983年,Steer显然一直未忘怀几年前的研究,用电子显微镜扫描发现这种螺旋菌大量存在于胃幽门前区的变形组织和十二指肠根部的胃型上皮细胞表面。在肠型上皮细胞表面找不到它; 在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有73%可以看到。可以说,Steer比前面任何人都更接近于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但他却没有确定它。
在Steer用电镜来进一步探讨他1975年的发现前,世界各地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
     1980年,西澳大利亚皇家朴茨医院病理科医师Warren在患有胃炎和上消化道溃疡患者内窥镜活检标本上观察到曲形和S形的细菌,紧密地粘附在表面上皮细胞上。到1982年,Warren已发现了135例,与他的同事Marshall将它们培养存活。研究结果不是以论著形式发表,而是以书信形式发表在英国著名杂志,《柳叶刀》中给编辑的书信栏目中。很显然,当时作者和编者都意识到,这一发现一旦被肯定,将对医学界有一重大冲击。Marshall在信中最后写道: "如果这些细菌真的象Warren描述的那样,伴生于幽门胃炎,那么,它们可能对我们目前只有很少了解的胃炎相关疾病(即上消化道溃疡和胃癌)承担部分角色"。
    实际上,在1980年以前,世界上至少有3个不同的实验室看到了胃的螺旋菌,他们是:Steer所在的英国南安普敦实验室,Rollasen所在的美国伯明翰实验室及Warren和Marshall所在的西澳大利实验室,但只有后者最先培养成功。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他们要以书信形式抢先在《柳叶刀》上发表他们的研究。
     到1986年,英格兰、荷兰、德国、加拿大、日本、秘鲁及中国等地的实验室纷纷从胃炎和胃溃疡患者身上分离培养成功幽门弯曲菌,一时间,世界各地的临床病理学家、胃肠病学家将注意力转向这一小小的微生物。
     一些新的检测技术如快速尿素酶试验,14c、 13C呼吸试验,Giemsa染色法以及PCR技术被广泛用于Hp的感染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1989年,Goodwin等人从超微结构及形态学、细胞脂肪酸、基因序列、生长特征和酶功能等5个方面研究指出,幽门弯曲菌原来分类命名的根据不足,它的基因序列既不属于弯曲菌,也不属于弯曲菌所属的Wolinella菌属。所以,他们建立了一个新属,将这一新发现的细菌命名为一个新的名字: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ecterpylori)。这一命名很快就被学术界承认。Helicobecgter一词反映了这种细菌的两个形态学特征,在体内呈螺旋形,在体外呈杆状。
自此,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可以告一段落,1997年美国的基因研究所成功地完成Hp全基因序列的测定,使人们对它的认识更趋完整。

     三、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与有关研究令人们不得不对以往的胃病,尤其是胃炎、上消化道溃疡及胃癌加以重新认识,过去的研究证明无酸无溃疡; 胃不但是一个消化器官,还是一个情绪器官。例如: 俄国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加拿大塞里的应激实验,毫无疑问,是医学界中最具经典的实验和难以否认的理论。因此,下一步是要研究幽门螺旋杆菌怎样与人体胃病的发生有关。
     1987年, Coghlan在柏林首次报告针对十二指肠患者根除幽门弯曲菌的长期临床治疗试验。该项研究揭示该细菌的根除可显著降低溃疡发生率,并显示根除Hp可永久治愈十二指肠溃疡。在国内,研究多证明了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炎乃至胃溃疡、胃癌有关。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进行,人们认识到Hp是人类胃粘膜慢性炎症的重要病因。在1990年8月第九届世界消化大会上提出新的胃炎分类法-悉尼系统。 
     1994年,Hp被国际癌症研究所认为Ⅰ类致癌物。美国国家卫生研究(NIH)院推荐所有胃或十二指溃疡和反复Hp感染患者应接受针对根除Hp的治疗。1997年,欧洲共识会议公报积极推荐消化性溃疡,MALT组织淋巴瘤,严重肉眼或镜下胃炎或早期胃癌切除后应接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的三联根除治疗。
    1997年4月,在我国广州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Hp专题学术研讨会,通过了"关于幽门螺旋杆菌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1998年4月,我国"幽门螺旋菌研究协作组"成立。中医方面的研究也不落后,目前已经研究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中医治疗上来了。
     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仅仅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它对人类的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与证实。

按:作者这个结论大有贬低幽门螺杆菌发现的伟大意义,扯到中医就更加有点狂妄自负了,不然诺贝尔奖怎么给了这个发现,没有给中医任何一项成果?——竹叶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