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二胡曲简谱:培养孩子好习惯60招:父母必备的亲子教养读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1:23:17

<培养孩子好习惯60招:父母必备的亲子教养读本>

第一部分 1.懂礼貌的孩子,人见人爱(1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微笑是沟通时最好的表情,这是爸爸妈妈们都知晓的道理。那么,您注重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了吗?您的孩子是不是人见人爱的乖宝贝呢?

    相对来说,懂礼貌的孩子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小朋友。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懂礼貌的好习惯,这会使我们的"小天使"更招人喜爱,更易融入社会。而且,培养一个懂礼貌且彬彬有礼的孩子,也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那么,让我们一起阅读这个关于礼貌的小故事吧,看看礼貌问题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呢:

    米雅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但让妈妈比较困扰的一点就是:米雅不太懂礼貌。

    米雅想喝酸奶了,会冲着妈妈大喊:"我要喝酸奶!"

    妈妈为了教会米雅使用礼貌用语,就故意装作没听见。

    米雅叫了几声,见妈妈不理,就跑过来说:"妈妈,你有没有听见我说要喝酸奶呢?"

    妈妈说:"我听见了,可我不知道你在叫谁呀,你又没有叫'妈妈'"

    米雅笑着说:"妈妈,我想喝酸奶。"

    "说得还不对。"

    "怎么又不对了?"

    "你要说:'妈妈,我想喝酸奶,请您帮我拿,好吗?'"

    米雅重复了一遍这句话后,妈妈才去拿了酸奶。

    等米雅喝完,转身去玩时,却被妈妈一把拉住说:"还没完呢!"

    米雅瞪着大眼睛说:"完了,喝完了!"

    妈妈说:"你还没有说声谢谢呢。"

    "哦,还要说声谢谢?"

    "当然啦,别人帮你做了事,你怎么可以不说声谢谢呢?"

    这位母亲就是这样一点一滴训练女儿学会使用文明语言的。

    或许,现在仍有许多父母因为孩子的"失礼"而头疼。周末,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对女儿说:"快向叔叔和阿姨问好啊!"但女儿只用眼角的余光轻轻地瞟了一眼满是期待的母亲,随即,就转身回自己的房间了,留下尴尬的父母与客人。

第一部分 2.懂礼貌的孩子,人见人爱(2

    如此失败的教育范例,看了真让人心寒。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对父母们有所帮助。

    ■我们先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孩子的礼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完全由父母在后天培养的。孩子礼貌程度的高低,就是衡量父母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

    孩子生来喜欢模仿身边的事物,于是,爸爸妈妈就成了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我们身为父母,即使是面对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要做到讲礼貌,这样,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不要在有客时,把孩子打发到旁边

    许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爸爸妈妈觉得家里来了客人应该把孩子赶回自己的房间,不让孩子在中间添乱,或者让孩子自己去一边玩耍,不予理会。

    殊不知,为了这片刻的安宁,我们已经在不经意中剥夺了孩子参与社会交际的权利。而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也伤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

    ■将教条变为真实的生活场景

    我们千叮万嘱教会孩子使用礼貌用语,但是,只用说教的形式很难让孩子记忆深刻。就算记住了,在真正需要说出口的时候,孩子又沉默了。

    所以,我们要适当设置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这样,既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又能给孩子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

    ■不要强迫孩子向陌生客人问好

    不要因为孩子小,我们就去掌控他的一切。孩子年龄再小,也有他独立的思维空间。

    许多父母,在家里来客人时,会强迫沉默的孩子向陌生人问好。如果孩子拒绝,得到的就是一阵生拉硬扯。这样的教育方法是绝对错误的,这种强迫的方式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培养孩子懂礼貌的习惯要从小做起,并且在一开始就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如果您的孩子现在仍旧沉默腼腆,请爸爸妈妈们不要着急,因为,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经历漫长过程的。

    我们身为父母,应该以足够的耐心来引导孩子。只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不久之后,我们的宝贝也可以成为人见人爱的"礼貌标兵"

第一部分 3.传统美德:孝敬父母(1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可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情也是众多情感中最为重要、不可缺失的一种情感。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也是我们的教育前提。

    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以往的每一代人都能很好地传承孝顺的美德。可是现在的"新一代",为什么将这种观念淡化了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错呢?怎样让孩子懂得尊重、孝敬父母呢?

    首先,我们看看古代真正的"小皇帝"是怎样孝敬父母的,看看这一美德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汤药,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这就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最著名的"亲尝汤药"的故事。可是,对于现在的一些独生子女,我们再也找不出如此的范例了。不好的例子倒是举不胜举,比如吃饭时,孩子爱吃的,全家人都不准吃,只能由"小皇帝"自己品尝,独占独享。

    吃过饭后,孩子放下碗就跑去玩了,全然不顾餐桌上的一片狼籍,更不要说帮着爸爸妈妈收拾碗筷了。父母的百般呵护、细致入微,换来的只是孩子的理所当然,凡此种种,都让我们忧虑。

第一部分 4.传统美德:孝敬父母(2

    下面我们再看看这个叫楠曦的小朋友,她又有怎样的小故事呢?

    楠曦今年10岁了,爸爸妈妈对她宠爱有加,楠曦虽然很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却不知道去心疼他们。每天晚上,爸爸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楠曦还硬要父母陪她玩"骑大马",边玩还边催促着做晚饭。

    楠曦的爸妈经常为此而感到伤神。他们也明显地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宠爱让楠曦丧失了孝敬父母的意识。

    于是,楠曦的爸妈决定:从生活小事做起,培养楠曦的这种意识。

    有一次,楠曦来了兴趣,要尝试自己洗碗筷。若放在以前,妈妈是不会答应的,可是,这一次妈妈痛快地答应了楠曦。第一次洗碗筷,楠曦感到十分费劲,力气大了,怕碗碟破碎,力气小了,怕洗不干净。

    楠曦这时问起妈妈:"妈妈,你平时刷锅洗碗也这么累吗?"妈妈说:"虽然我力气要比你大些,不过每次洗那么脏的碗筷,也是很累的。"楠曦听完后,想了想说:"妈妈,我现在长大了,以后我来洗家里的碗筷吧。"

    妈妈听了楠曦的话,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并立即夸奖楠曦说:"女儿懂事了,知道心疼妈妈了。"听了妈妈的夸奖,楠曦高兴地笑了。从此以后,楠曦变得懂事多了,知道主动帮爸爸妈妈承担一些家务。对于自己的爸爸妈妈,楠曦也懂得关心与体贴了。

    其实,孝敬父母不是单一的习惯问题,它也体现出一个孩子能否关心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我们作为家长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一个孩子连最基本的孝敬父母都做不到,以后是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那么,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 5.传统美德:孝敬父母(3

    ■让孩子知道长幼有别,尊重父母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没有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上:要么就是疼爱过度,要么就是过于严厉,不左就右,很难权衡。

    为了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我们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只有将这个平衡点维持在最好的位置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合理平稳地发展。孩子应该在我们的帮助与指导下生活与学习,而不是被父母完全掌控。

    我们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独立的空间,孩子才有思考的余地。否则,只是按父母的吩咐行事,就变成了我们跟孩子要孝敬,而不是孩子主动孝敬父母了。

    ■让孩子了解养育的辛苦与不易

    现在的孩子,多数不知道父母赚钱辛苦,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太小,与他们沟通工作上面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谭。因此,孩子想要什么就给钱去买什么,不想掏钱的时候,就训斥孩子,这样的举动并无益于我们维持父母形象,也让无辜的孩子成了"牺牲品"

    为了让孩子更合理地消费,让他们知道养育的辛苦与不易,我们应该适时提起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赚钱辛苦,不能一看见喜欢的就向爸爸妈妈要钱去买,不买就闹。这样,既恢复了孩子的知情权,也能让孩子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从心里产生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日后,当孩子再次看见喜欢的东西想要购买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赚钱不易,会思考完毕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第一部分 6.传统美德:孝敬父母(4

    ■从生活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

    我们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而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我们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从幼年时期开始培养孩子。比如饭后要求孩子主动收拾碗筷、自己的小衣服可以自己洗涤、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等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办,而应该给孩子发挥的机会。孩子经常锻炼,自然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当然,一切不能操之过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及个性特点来具体引导、耐心培养、热情鼓励。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爱做家务的好习惯,也培养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识,一举两得,我们做父母的何乐而不为呢?

    ■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我们一直因为孩子对自己的恶劣态度而感到困扰不安,那么,我们对待自己的长辈是否就有良好的态度呢?孩子的好习惯是我们培养的,那么,孩子的坏习惯是跟谁学的呢?答案也是我们自己。

    孩子的模仿力与观察力都很强,我们对待自己的长辈是什么态度,孩子对我们就是什么态度,这就是最直接的影响,我们就是孩子或好或坏的榜样。

    所以,我们在工作之余要多与老人相处,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长辈。这样,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第一部分 7.乐观开朗,生活愉快(1

    要想让孩子生活幸福,从小就要教会他们乐观面对人生,乐观的孩子总是能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困难,乐观能使人沉稳冷静,保持乐观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好的人生态度能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积极的情绪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

    ◎消极的情绪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碍身心健康。

    其实,孩子在进入校门以前,已经开始具有乐观与悲观两种人生态度,而他更偏重于哪一种态度,就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据调查显示,有很多悲观的孩子,其实是受到父母的影响,以至于对人生产生悲观情绪,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所以,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乐观面对人生,我们的好态度是可以感染孩子的。此外,在早期教育中,我们要多用鼓励、支持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对于他们确立自信心、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或许,有许多爸爸妈妈仍然没有感觉到乐观与悲观到底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那么,看看下面这个外国小故事,我们就会知道,因为态度的不同,孩子们会对事物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位父亲准备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进行"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太过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

    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的孩子,又把乐观的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的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悲观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什么。

    过了一会儿,乐观的孩子得意扬扬地向父亲说:"告诉你,爸爸,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又过了一阵子,父亲送给两个孩子每人半瓶饮料,悲观的孩子没有喝,因为他看到只剩下半瓶了,而乐观的孩子拿起半瓶饮料特别高兴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呢!"

    这就是乐观与悲观带给两个孩子不同的人生境遇。他们因为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而对不同或相同的事物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与判断。

第一部分 8.乐观开朗,生活愉快(2

    其实,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仍会有人觉得幸福与满足,而有人觉得不幸与沮丧。可是,幸与不幸,都是人们个人的看法而已,并没有客观的因素存在。

    但值得肯定的是,保持乐观态度的人,感到生活幸福的比例会比较高;那些因感到不幸而终日抱怨的人,往往也是人生的悲观者。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乐观的生活态度呢?学校的教科书里可没有教孩子怎样保持乐观,于是,这个重担就落在了我们做父母的身上。而孩子的乐观态度,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我们遇事能够乐观处理,孩子就会模仿我们的处理方式。

    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身旁鼓励并支持他。那么,具体到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养成积极乐观的习惯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为爸爸妈妈们提供参考。

    ■维系好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纽带

    我们是孩子的大朋友,孩子只有在最初能与我们好好相处以后,才能与其他小朋友和谐共处。所以,应该怎样待人接物,都是我们教给孩子的。

    ■将决策权还给孩子

    从小过于拘束的孩子,总是处在自卑的情绪中。而将决策权还给孩子,能使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想法,只有善于思考的孩子,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为孩子调理心态

    每个孩子都有开心与失落的时候。当孩子开心时,我们可以分享他的快乐;当孩子失落时,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给予他们正确的心理辅导,从而帮助他们走出痛苦。只有心里充满阳光的孩子才是乐观的孩子。

    ■让孩子消除过多的"贪念"

    大部分孩子拥有太多的物质占有欲,比如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想要,得到了就满足,得不到就失落。这一切会让孩子认为幸福就是得到喜欢的玩具,使他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所以,我们要适时提醒孩子:不要过于要求父母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

第一部分 9.讲究卫生身体棒(1

    讲究卫生是一个孩子在涉世之初就要养成的好习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关系到孩子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孩子的健康问题。

    一个健康的孩子一定是讲卫生的,而那些爱生病的孩子,在卫生习惯上,往往都存在着一些小问题。所以,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可爱,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首先,我们来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样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的。

    盈珊的妈妈是一位医生,因为职业的关系,她特别注意培养女儿的卫生习惯。妈妈跟盈珊说:"要做个讲卫生、爱清洁的孩子,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首先,盈珊要从饭前便后洗手做起哦。"

    盈珊问妈妈:"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

    妈妈告诉她:"因为双手每天要碰各种各样的东西,会沾染很多细菌,要是在吃饭前不洗干净,吃饭时把细菌吃进肚子里就会长出虫子来。有虫子,就要去医院打针吃药了。"

    所以,每次盈珊洗手时,妈妈都为她准备好肥皂、擦手毛巾,放在盈珊容易拿到的地方。妈妈还教会盈珊洗手时把袖子挽起,手心、手背都洗干净。最后,妈妈还会耐心地给盈珊作一遍示范。

    于是,盈珊每天早晨起床后,自己洗脸、洗手。特别是吃饭前,再也不用妈妈来提醒,盈珊会主动去洗手,打肥皂,把手擦干。现在,盈珊已经完全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看来,盈珊在妈妈的监督下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过,不要羡慕了,我们的孩子也一样可以很讲卫生,只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洗手、洗脸

    细菌总是容易附着在孩子的手上、脸上。不爱洗手的孩子吃到细菌会肚子疼;不爱洗脸的孩子,总是脏兮兮的,一张"花猫脸"。只要孩子能够勤洗手、洗脸,既有利于健康,又白白净净,招人喜爱。所以,不管孩子怎么抗拒,我们都要督促孩子每天按时洗手、洗脸。

    比如早晚出门、外出回家、饭前、便后都要做到及时洗净双手和小脸蛋。

第一部分 10.讲究卫生身体棒(2

    ■刷牙、漱口

    宝宝2岁时,可以用凉开水漱口;34岁时可以让他在饭后漱口;当孩子开始学刷牙时,要坚持早晚各一次。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姿势,以此来保护牙齿,预防龋齿。

    如果孩子拒绝刷牙,那么龋齿会让孩子寝食难安,从而影响到孩子对营养的吸收,直接阻碍了宝宝的茁壮成长。由此可见,不爱刷牙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洗澡、洗脚

    许多孩子都喜欢洗澡,他们觉得洗澡时可以玩水。但洗澡的目的是为了清除身上的污垢,可是孩子们的嬉戏却丝毫不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这时就要爸爸妈妈陪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洗澡。

    不能任由孩子自己在水里玩耍,然后就算沐浴完毕了。如果一直不教会孩子正确的洗澡方法,孩子对于洗澡的认识永远只停留在玩水的阶段。

    除了洗澡,我们还要教会孩子在睡觉前养成洗脚的习惯。夏天应该天天洗澡、换衣,其他季节也应定期洗澡、洗头、勤换内衣裤。

    如果孩子不爱洗澡,那么肯定是气味难闻,会被别人疏远,而且,不洗澡身体就会发痒。这些不好的结果,我们都要告知孩子,让他们知道自己不讲卫生的后果是什么。孩子们认识到事情的危害性,就会自觉讲究个人卫生了。

    ■提醒孩子勤理发、勤剪指甲

    许多孩子不喜欢理发、剪指甲,他们认为那样会很痛。而指甲长了,很容易藏污纳垢,特别不卫生,也容易抓伤皮肤。我们应该定期给孩子修剪指甲,即使孩子拒绝,也要进行。特别是爱"吃手指"的孩子,指甲里的细菌更是"要命的杀手"

    ■擦鼻涕

    我们给孩子擦鼻涕时,动作要轻,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等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要为孩子配备一条小手绢,教会孩子勤擦鼻涕,讲究个人卫生。

    其实,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引导与监督的。我们在教会孩子正确方法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继续保持下去。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讲究卫生成为孩子的一种好习惯。

第一部分 11.孩子"吃手指"就会肚子疼吗

    吮吸手指几乎成了现在孩子们的标志性动作,闲来无事,孩子们就会习惯性地把手指放进嘴里。任凭爸爸妈妈批评,甚至打手,孩子们就是改不掉这个危害健康的坏习惯。那么,孩子为什么喜欢吮吸手指呢?其根本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原来,孩子吮吸手指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表现。当孩子处在无聊、焦躁中时,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习惯性地吮吸手指。看来,孩子的不良习惯与他们的心理因素有关。

    其实,在婴儿时期,孩子最直接触碰到的就是自己的双手。一旦孩子第一次把手放进嘴里时父母没有阻止,孩子就会形成习惯。在他们思考问题或者情绪焦虑、有饥饿感时,就会不自觉地吮吸手指,习惯也由此生成。

    邻居家有个聪明可爱的女孩,名叫蕊鑫,是个安静而温顺的小姑娘。可是蕊鑫的妈妈发现十多岁的女儿"吃手指"!每次,妈妈喊蕊鑫的时候,都发现蕊鑫正在"吃手指"

    开始,蕊鑫的妈妈并不在意,每次看到小蕊鑫"吃手指",只是批评她几句,或者把蕊鑫的手拿开。可是,近些天妈妈发现女儿的手指已经被她自己吮到发红,有的已经破了皮或者表面发白。看来蕊鑫爱"吃手指"的毛病已经形成习惯了。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蕊鑫有时会肚子疼,疼得她掉眼泪。妈妈为蕊鑫买了打虫药,打出虫子后,蕊鑫才恢复了健康。妈妈左思右想,孩子肚子里的虫子是从哪里来的呢?罪魁祸首就是蕊鑫吃进肚子里的细菌。

    对爱"吃手指"的孩子,我们可采取以下办法帮他们改正这个坏习惯:

    ■找出孩子爱"吃手指"的真正原因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孩子吮吸手指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所以,改善孩子的心理环境,是我们根除孩子坏习惯的首要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给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如果发现孩子有爱"吃手指"的坏习惯,我们要耐心地劝说并帮助孩子纠正,千万不要急躁,更不要训斥或责骂孩子。

    ■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让孩子戒除"吃手指"的最好办法就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安排他关注外界事物。如果看到孩子又在"吃手指",我们要以温和的态度,将孩子的手从嘴边拿开。此时,不要再说什么,继续做手上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若发现孩子"吃手指"的行为有所减少,我们就要及时表扬。

    ■消除孩子对坏习惯的印象

    孩子"吃手指"是习惯性动作,如果我们每次都因为此事而批评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对这个坏习惯记忆深刻。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减少对"吃手指"的记忆,直到慢慢忘却。当孩子焦虑或烦躁时,父母要教会他们用别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

第一部分 12.挑食、偏食影响孩子身体健康(1

    挑食、偏食是孩子们普遍存在的坏习惯。越是可口的饭菜,他们似乎越能挑出其中的不足。再丰盛的饭菜,也只是随便挑几口自己喜欢吃的,不喜欢吃的就一口都不吃,任凭爸爸妈妈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

    现在的孩子在饮食上主要存在几个不好的表现,比如喝调和的饮料,而不喜欢喝白开水;喜欢吃零食,却不爱吃大米饭;过于依赖糖果,总是大量进食。这样就造成了孩子虚胖或者营养不良,甚至引发"头大身小"的症状。

    广告商大肆宣传各种针对孩子研发的营养药片,而这些营养本该是孩子在食物中摄取的。正是因为孩子们饮食习惯不好,因此需要买药来补,这真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不好好吃饭的孩子不光身体虚弱,连精神面貌也不够饱满。

    孩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一旦形成,很难纠正,爸爸妈妈更不忍心去纠正孩子,于是恶性循环由此而生。每天吃饭,父母端着碗,跟在孩子后面追,仿佛一幅生动的"猫和老鼠"的画面。孩子不好好吃饭真成了让爸爸妈妈特别头疼的一件事。

    年幼的宝妮已经学会自己吃饭了,但是宝妮最讨厌吃豆类食品。有一次晚饭,宝妮的妈妈炒了豆角,因为豆角里面有豆子,所以,宝妮拒绝食用。为了让女儿得到均衡的营养,妈妈下定决心非要让宝妮把那些豆角吃下去不可。

    可是,不管妈妈怎么劝说,软硬兼施,宝妮就是不肯吃。只是坐在那里愤愤地掉泪,豆角还是原来的样子。

    最后,爸爸生气了,硬是把一筷子豆角塞进了宝妮的嘴里,但是,宝妮不肯把它们咽下去。一直到睡觉的时候,宝妮竟然还含着那一口豆角。

    第二天早晨,妈妈在宝妮的床底下发现了一小堆昨天的豆角。爸爸妈妈都很困惑,宝妮怎么会如此倔犟?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小孩子都像宝妮这么倔犟。但确实有许多孩子会在吃饭问题上同父母较量一番,这是一场他们很喜欢玩的游戏。

    即使再小的孩子,只要是他不想吃的,我们用尽各种办法也是毫无用处的。长久以来,爸爸妈妈都在寻求一个解决的方法,但都无济于事。

    很多孩子,平时特别乖巧,可一到吃饭时间,就让人头疼烦躁,到处跑不说,还喜欢把嘴里的食物到处丢,爸爸妈妈只能弯着腰跟在后面边捡边训斥。最后,往往以父母体力不支而告终,孩子真正吃到嘴里的饭却没有几口。

第一部分 13.挑食、偏食影响孩子身体健康(2

    很多孩子都有偏食的坏习惯,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挑食、偏食。而这些孩子往往胃口不好,身体瘦弱,吃起零食却是毫不忌口。当我们辛辛苦苦为孩子准备好一桌丰盛的饭菜时,孩子却说他已经吃零食吃饱了,我们的心情会是多么糟糕呢。

    更让我们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问题,不能均衡进食,营养就不能全面到位,最终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看来,小小的饮食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尽快纠正孩子饮食上的坏习惯。

    其实,孩子偏食的原因既有身体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有时候,我们不爱吃什么,就不经常做什么。偶尔的一天,这个新鲜的饭菜品种突然出现,孩子就会无法接受。又或者,我们爱吃什么,一日三餐就全是什么,这样特别容易让孩子厌恶某一种食物。

    所以,孩子的好习惯是我们培养的,坏习惯也是我们帮他们养成的。当然,有的孩子有厌食症,这是父母无能为力的事情,应该尽早带着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与恢复。

    为了帮助孩子纠正偏食、挑食的坏习惯,我们为家长提供了以下方法: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自己不吃什么、什么菜不好吃等等

    ■做菜时要注意烹调技巧,尽量让饭菜可口美味

    ■不可娇惯孩子,不能一见孩子不爱吃什么,以后就不再做什么

    ■不要和客人说自己的孩子不爱吃什么,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挑食是理所当然的事

    ■不要用强制的方法逼孩子吃某种不喜爱的食物

    ■要积极启发孩子对各种食物的兴趣

    ■在孩子胃口好、心情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纠正饮食上的坏习惯

    ■减少孩子的零食量,让他们少喝冷饮等刺激肠胃的饮料,这样才能增加孩子的食欲

    ■对于难以纠正坏习惯的孩子,我们要耐心引导,持之以恒

第一部分 14.不做赖床的"小懒虫"1

    每天早上孩子赖床真是让爸爸妈妈颇为烦恼。自己早早起来喊孩子,可是每次都要闹得很不愉快,孩子才会慵懒地从床上下来,不紧不慢地穿衣洗漱。忙了一清早做好的早餐,往往因为孩子的贪睡而无人问津。孩子爱睡懒觉,真是让人头疼的一个大难题。

    叶威读四年级了,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突出,而且非常听爸爸妈妈的话,全家老小都喜欢他。然而最近妈妈却发现小叶威开始变得爱睡懒觉了,经常是快要迟到了,才不得已穿衣服起床,早餐也来不及吃就夺门而出。

    妈妈感到疑惑,以前叶威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于是,妈妈开始留心叶威的言行举止。

    终于,妈妈找到了孩子变化的原因。原来学校前段时间组织了一个长跑队,叶威被选上了。于是,他每天要参加学校长跑队的训练,由于长跑运动体力消耗大,叶威的身体疲劳极了。

    搞清楚了原因,妈妈首先与学校取得了联系,一起为叶威安排了合理的运动时间。同时,妈妈也在积极鼓励叶威坚持锻炼。除了在饮食上为儿子添足营养外,妈妈还为他买了一个小闹钟。经过共同的努力,叶威终于又回到了以前早睡早起的好状态。

    看来,孩子赖床的毛病是可以改掉的,关键是找到赖床的真实原因。如果,任凭孩子晚睡晚起,这样下去只能形成恶性循环,永远找不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孩子赖床的坏习惯也就无法从根本上纠正了。

    其实,孩子喜欢赖床除了身体原因以外,还包括许多心理原因。解决孩子爱睡懒觉的坏习惯,我们应该让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睡眠时间一定要保证

    孩子还处在身体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孩子健康的保证,孩子在休息时间内能很好地长身体。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比如半岁前婴儿每天睡眠约需1520小时,1岁约需1516小时,23岁约需1214小时,46岁约需1112小时,7岁以上约需910小时。

第一部分 15.不做赖床的"小懒虫"2

    ■午睡必不可少

    许多父母忽视了孩子午休的时间,认为午休是可有可无的。其实,午休对孩子来说也至关重要。时间不必太长,过久的午休会影响到孩子晚上的睡眠质量,但是缺少了午休,孩子又会一下午都无精打采。所以,为了让孩子拥有充沛的精力,我们应该考虑让孩子进行适当的午休。

    ■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现在的孩子,作业多,学习压力大,娱乐项目丰富,因此,很容易把握不好时间。计划好的时间安排,到最后都无法实施。于是就出现一连串问题:睡觉时间不定时,吃饭时间不固定。这样就形成了杂乱无章的作息安排。

    我们必须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也有利于孩子调节自己的生物钟。当孩子的生活变得井井有条时,学习效率就会相对提升许多,也更能避免孩子染上懒散的坏习惯。

    ■叫醒孩子起床也要把握时机

    有时候,孩子喜欢赖床,其实是他们正处在深度睡眠中,被爸爸妈妈硬拉起来,当然觉得不舒服,所以就喜欢赖在床上再适时休息一会。

    针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应该把握好喊孩子起床的时间。不能因为怕孩子赖床,就过早地喊他们起床,这样孩子的休息时间不充足就无法做到精神饱满,他们甚至会对爸爸妈妈的这一举动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做得好,我们要及时鼓励

    不要因为孩子赖床,我们就大声训斥孩子。如果孩子每天起床后面对的都是父母的批评,那他以后会更加讨厌起床了。

    我们应该耐心对待孩子,当孩子起床时多给他们一些鼓励,也要为孩子们准备好丰盛的早餐,这样持之以恒,孩子就能很自觉地起床了。

    ■如果孩子表现不好,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

    孩子年龄太小,自制能力差,需要爸爸妈妈督促和指导,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进入校园后,仍旧不能做到早睡早起、自己起床,那么,父母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了。

第一部分 16.生命在于运动(1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说明了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健康的体魄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有了健康才可以去拥有一切,而失去健康,就意味着失去一切。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注重素质教育与书本教育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孩子的健康问题。

    现在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但是孩子的体质却大不如前。与其说孩子太娇贵,还不如说是孩子的身体缺乏锻炼。

    而实践告诉我们:体育锻炼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锻炼可使人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得到增强。身体强,学习起来也有能量基础,效率也高。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某些良好的道德和品质。

    或许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过快,运动空间太小,能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的孩子少之又少。这让我们很为孩子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就应该在他们年幼时打好坚实的健康基础。所以,我们身为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灵鑫今年19岁,刚刚进入大学校门。从小,运动就一直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项目。灵鑫现在身高175米,身形苗条健美,而且学习成绩优异。在很多女孩儿都热衷于减肥的今天,灵鑫根本无须节食,让人羡慕的身材穿什么都漂亮。灵鑫说这一切都得益于自己从小坚持锻炼,家庭环境对自己养成运动的习惯起了重要的作用。

    才7个月大的时候,爸爸就带灵鑫参加了一次家庭游泳活动。活动不仅有意思,也让孩子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到灵鑫1岁多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常带她到儿童游泳馆去玩了。小灵鑫似乎天生喜欢玩水,每次一到水里就显得特别开心,尽情地跟爸爸妈妈和其他的小伙伴嬉戏。

    灵鑫的父母都很热爱运动,他们喜欢打乒乓球,希望乒乓球能成为一项家庭活动,这样全家人就都能享受这种运动了。于是他们去打乒乓球的时候,尽可能带灵鑫一起去。他们不强迫女儿,也不给她过多指导,就简单地让她按照自己的方式打球。这样下来,到灵鑫四五岁的时候,她的乒乓球已经打得像模像样了。

    灵鑫6岁的时候,看到电视里小姑娘的体操表演,就又对体操产生了兴趣。妈妈积极支持,每个周末都带灵鑫去参加健康俱乐部的体操课。灵鑫学得很认真,而且特别有天赋。父母还常常和灵鑫一起看电视里的体育节目,通常,灵鑫和妈妈会支持服装漂亮的比赛队伍,而爸爸则为他喜欢的运动队加油。

    为了鼓励女儿练习体操,爸爸妈妈有时候会给孩子录像。小灵鑫喜欢看录像里的自己,看来父母把体操练习变成电视演出让灵鑫来了不少精神,而且,这样做也帮助灵鑫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他们还把录像带寄给了远方的奶奶。

    在成长中灵鑫从来没有停止过锻炼,长大后的灵鑫,身体健康,精力旺盛,也很聪明,而且,抗挫折的能力也较强。即使偶尔成绩不理想,她也不会垂头丧气,而是依旧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一部分 17.生命在于运动(2

    灵鑫说,她对体育锻炼有着深厚的感情,运动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后,就能够自觉抵御不良行为,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更为健康。

    培养好的运动习惯对孩子来说是受益一生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习惯呢?

    ■培养孩子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

    孩子们都喜欢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所以,他们一旦对某一种体育锻炼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其中。我们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可以先从一些和运动有关的小游戏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习惯。

    ■教会孩子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技巧

    我们要合理安排孩子的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并且教给孩子科学锻炼的方法与锻炼技巧。因为,错误的运动姿势非但不能起到锻炼的作用,还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得不偿失。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质等特点来制订运动计划

    根据不同孩子的体制来制订适合自己孩子的运动计划,强度要适宜,一切都要以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不可盲目从众,也不可过于剧烈。在孩子年幼的时候,适宜多做一些较为缓和的、活动性比较强的运动,而不宜做用力过大、负重的运动项目。

    ■只有坚持锻炼,才能有所收获

    体育锻炼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帮助孩子制定锻炼计划后,要积极督促孩子天天坚持,并尽量同孩子一起参加到锻炼中来,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有了父母的陪伴,孩子才更容易坚持下来。

    ■要站有站样,坐有坐相

    在孩子坐着看书、写作业或看电视时,我们应该要求孩子采取正确的姿势,不能弯着腰、驼着背,也不能随意歪在凳子上。因为,不正确的姿势会引发孩子脊椎骨弯曲,影响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

    ◎正确的站姿是:头正直,胸稍挺,腹微收,两臂下垂,两腿自然伸直,脚跟靠拢,脚尖分开。

    ◎正确的坐姿是:躯干保持挺直,两肩摆平,眼向前平视,两小腿与地面垂直,两脚平放地上。阅读、写字时,身子不能歪斜,不能趴在桌子上,胸要离桌沿一拳的距离。

    ◎正确的走姿是:走路时身体保持正直,两眼正视前方,两臂前后自然摆动,两脚向前迈步,脚跟先着地,然后过渡到脚掌着地,保持平衡,不能上下颤动或左右摇摆。

第二部分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够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的一个环节。

    不能做到生活独立自理,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这样的孩子并不具有竞争力,一旦脱离了父母的扶持,孩子将惊慌失措,不能将生活正常进行下去。因为,他们没有独立生活的意识,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迟早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

    在父母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因过度娇宠而任性、蛮横、自私、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很难长大成人的,更不要说成才了。有这样一个故事,读后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泳涛上高中了,但是要住宿,这可愁坏了他的父亲。不为别的,就为泳涛每天起床这件"天大"的事儿。

    泳涛他爸还真有办法,自己不能每天跑几十公里路来把泳涛从被窝里拽起来,就把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泳涛的室友。每天起床的时候由室友喊泳涛,喊不动就用推的。泳涛他爸也不让人家小同学白干,还按月给那孩子发工资呢。

    看来泳涛他爸也真是没有办法了,钱都用上了。但要比起谁更溺爱孩子,下面这位老爸则做得更绝,他不仅不惜金钱,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体与尊严。

    学校组织学生去远足旅行,也就是几天的光景。可是,张晓航的爸爸却给老师写了一张条子,谎称晓航身体不舒服。老师又亲自去问张晓航,晓航说了实话。没办法,晓航爸爸只得让孩子去了。

    于是,晓航就背着爸爸给准备的熟鸡、肉、水果、罐头、香肠、巧克力、饮料……全副武装上路了。这还不算,晓航他爸还特意请了假,骑车远远地在后面跟着学校的队伍,怕晓航坚持不住。

    到了晚上老师去查铺,发现床底下有一个大活人,吓了一大跳,定睛一看,原来是晓航他爸钻在床底下。这位老爸说:"晓航没在外睡过觉,怕他翻身掉下来,我在这儿等着接他呢。"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溺爱竟然已经发展到了如此的程度,真是让人感到心酸又无奈。可是,父母如此用心良苦地对待孩子,换来的结果却往往让我们失望至极。一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又怎么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博得一席之地呢?

第二部分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算长大成人,也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旦脱离了父母为其布置的温室,就会立刻枯萎,难以成事。

    父母的爱子之心固然重要,可是我们并不能照顾孩子一生一世,毕竟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孩子能舒服享乐就行,当我们离开孩子的那一天,孩子就会丧失生活的能力,就要向幸福生活说再见了,今天的溺爱就是为孩子的明天埋下受苦的种子。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因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时期。通常,孩子到三四岁时,已经萌发出自信心和独立性,很多事情他们都要试着独立去做。这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及时鼓励孩子锻炼自己生活的基本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建议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父母对孩子不能溺爱,不能娇惯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直接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家务管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当然,这样的家务劳动可以和父母一起做,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劳动精神和家庭观念。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办

    比如穿衣服、整理床铺、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裤、整理自己的房间等,一定要他们自己完成。年龄小的孩子可能会做不好,没关系,关键在于练习和尝试。

    ■对于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

    我们可以一边提出要求一边进行指导,以赞扬和鼓励为主。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要保持信任的态度,尽量不去干涉或阻止,要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然后,我们再给孩子以鼓励。要知道,自理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第二部分 3.整齐摆放自己的私人物品(1

    每个孩子的房间都有所不同,但是大部分相同的特点就是脏、乱、差。有的孩子总爱乱扔东西,把东西弄得满屋都是,爸爸妈妈弯腰跟在后面收拾都来不及。而这些行为都不是天生的,是从小一点一滴养成的。

    一般来讲,孩子没有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如果我们再不注意对孩子从小培养,那么日后,孩子会一直保持乱扔东西的坏习惯,成年后独立生存的能力也会很差。

    孩子故意乱扔东西,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东西扔在地上会有响声,会变形,孩子喜欢寻求这种刺激。

    ◎孩子喜欢乱扔东西来引起父母与其他人的注意。

    比如孩子扔了玩具,父母一定要来管,一边替他把玩具放回原处,一边还要说教,偶尔还会打几下,这样孩子就觉得自己被注意了,比无人理睬要好得多。

    如果,懂事了的孩子依然没有整齐摆放物品的意识或者习惯,我们就要硬性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树立这种意识,帮他们养成生活的好习惯。

    嘉蒂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应该懂事了。可是她有个要命的坏习惯,就是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喜欢把书包、鞋、外衣扔到起居室的地板上,弄得整个房间一片狼藉。虽然嘉蒂偶尔也会按妈妈的要求把东西摆放好,但大多数时间都是随地乱扔。

    对此,妈妈试过很多方法来纠正,但无论是提醒、责备、惩罚,都无济于事,嘉蒂的东西仍旧安静地堆在地板上,一切说教都毫无效果。

    一天,嘉蒂妈妈终于看到了嘉蒂走过起居室而没有扔东西,她立即走上前去,轻轻地拥抱了一下嘉蒂,并感谢她的体贴、懂事。嘉蒂刚开始时很吃惊,但很快她的脸上就充满了自豪,因为,她将自己的东西带入自己的房间而受到了肯定与表扬。

    至此以后,嘉蒂就尽力去这样做,而妈妈也记着每次都对嘉蒂表示感谢。慢慢地,嘉蒂乱扔东西的坏习惯竟然改过来了。这一切美好的来临,只因为妈妈那个鼓励的拥抱。

第二部分 4.整齐摆放自己的私人物品(2

    孩子坏习惯的养成总是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孩子改掉这些陋习。许多父母也明白这一点,可是却苦于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有的爸爸妈妈也是极其没有耐心的,一旦孩子犯相同的错误,爸爸妈妈就会打骂孩子。

    像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相反,还影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帮助孩子纠正乱扔东西的坏习惯呢?我们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不理不睬,装作没看见

    孩子喜欢将自己的物品随便摆放,那我们就随他去,不理不睬,装作没看见。等他要用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时,我们再帮他收拾,放回原处。只有对比之后孩子才会明白,把东西摆放整齐才是最好的选择。

    ■"坏行为"变成"好行为"

    如果,孩子确实改变不了自己乱扔东西的坏习惯,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帮助他们稍作纠正。比如在孩子经常乱扔东西的角落,放置一个物品收纳箱。这样,孩子可以将物品堆放在箱子里,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养成好习惯了。

    ■告诉孩子,物品摆放要有秩序

    许多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小,他随便乱扔物品,我们跟在后面收拾一下就好了,却没有明确告诉过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物品用完了,要放回原处,下次再用,就能马上拿到"这个简单的道理。

    ■经常同孩子一块儿整理房间,整理好了,一块儿欣赏

    只有我们与孩子共同进行家务劳动,收拾他们的小房间,孩子才会觉得开心,才愿意去做家务。任务完成时与孩子一同欣赏劳动成果,鼓励孩子继续保持。

    ■表扬要及时

    爸爸妈妈的表扬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很在意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父母的一句表扬就能激励孩子继续保持好的习惯,所以,哪怕孩子的进步只有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进行表扬。

    ■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家中随时都要收拾得干净、整洁。在一个温馨整洁的环境中,孩子是不好意思打破这种宁静的,他们在乱扔东西之前,会三思而行。

第二部分 5.热爱劳动,从小做起(1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爸妈心疼孩子,就省去了他们做家务劳动的时间,将这一最好的放松方式,转而用网络游戏来替代。真让人有种"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感觉。这样做不光让孩子无法真正放松,还让可怕的"网瘾"伴随在孩子的左右。

    学习固然重要,但我们还是可以让孩子抽出少部分时间来从事家务劳动。比如在周末让孩子整理自己的小房间、清除院子里的杂草、帮助小区的爷爷奶奶清理街道等等。

    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孩子放松身心,也培养了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还能让孩子从书本中走出来,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与艰辛。

    我们总是不满于孩子的懒惰,想帮助孩子纠正这一习惯。但是,针对劳动习惯的培养,空洞的说教是毫无意义的。要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就要让他亲自体验,多多训练,最终形成习惯。多做些日常生活中的家务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劳动实践是学习知识、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孩子日常的家务劳动锻炼正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如果,我们能和孩子一起做有趣的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享受到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才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相对来说,美国父母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合理。在美国家庭中,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必须完成他们一定的家务劳动,比如清扫花园、修剪草坪、修缮房屋等等。每到周末,我们可以看到,花园里都是忙碌的"小园丁",只有完成家务后,孩子们才能开始玩耍。

    最重要的是美国父母能分配给孩子最适合他们的家务劳动。美国父母非常清楚,每一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有差别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得到的劳动任务也应当有所不同。

    菲娜满13岁了,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了,于是她开始频繁地换漂亮衣服。菲娜确实变美丽了,可是换洗的衣服却成了妈妈沉重的家务负担。

    终于,妈妈找菲娜谈话了。妈妈说:"宝贝,妈妈工作很忙,你已经13岁了,可以为妈妈分担家务,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后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菲娜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第二部分 6.热爱劳动,从小做起(2

    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菲娜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严厉地批评了菲娜,菲娜答应妈妈下次不会忘记了。

    接下来的一周,菲娜还是没有洗,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已经放不下了,那么多的脏衣服都堆在了菲娜的屋里,地板也被占满了。而且菲娜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

    妈妈虽然看在眼里,但并不过问。当然,菲娜也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捡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不肯自己动手把脏衣服洗干净。

    几周过去,菲娜已经再也拣不出一件稍微干净点儿的衣服了,而妈妈依然是不闻不问。菲娜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净。此后,菲娜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来洗,而且她发现洗衣服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难,菲娜甚至还渐渐开始帮妈妈做其他的家务了。

    培养孩子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习惯,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明白为什么让孩子做家务

    我们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能以孩子学习忙为借口,就放弃对孩子的培养。其实,让孩子做适量的家务劳动并不是为了替我们分担什么,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我们要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去实践,不能因为孩子做不好,或者父母看不惯,就一手包办,我们要把真正锻炼的机会还给孩子。

    ■培养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

    每次督促孩子做家务,得到的只是孩子的拒绝或者不满,这就是孩子对劳动丧失兴趣的表现。在他们眼里,劳动只是让人觉得疲惫的体力活,毫无兴趣可言。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家务劳动与趣味游戏相结合,比如比赛擦桌子,看谁擦得干净等等。孩子需要有童趣的劳动,而这些趣味,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发现。

    另外,劳动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太复杂,应该以自我服务为主。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使孩子过度疲劳,影响劳动效果,甚至产生厌恶劳动的情绪。

    ■家务再繁琐也要有具体分工

    家务事往往很繁琐,如果分工不明确,孩子很可能会偷懒。我们要在开始劳动前,明确孩子的劳动目标。劳动中还应提倡相互协作,这样,孩子就能很好地完成爸妈交给的任务了。

    ■孩子干得出色,就要及时表扬

    当孩子认真做完一件家务时,我们要及时地予以肯定。让爷爷奶奶一起来参观孩子的劳动成果,参观完毕还要表扬。受到鼓励的孩子得到心理暗示,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劳动。这种刺激与激励的方法更容易让孩子继续保持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第二部分 7.珍惜劳动成果最光荣(1

    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爸爸妈妈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孩子们奢侈浪费的坏习惯更加严重了。不管多么贵重的学习用品,坏了就扔,没坏的,用腻了,也要扔。

    而更多的孩子,存在这种情况:文具什么时候丢了都不知道,只晓得没文具了就向爸妈要钱去买,至于能坚持用多久,那就不知道了。只要向父母伸手,就会有新文具,东西来得如此容易,孩子们根本没有尝试过失去文具的感觉。

    因此,"珍惜劳动成果"就成了一句说教的空话,成了高高悬挂的标语。而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孩子,也不会清楚"得来不易"这句话的含义。

    可是,仍有多数父母认为:现在的家境不错,在物质上能满足孩子就尽量满足,不必为了一些小物品的丢失、毁坏而对孩子进行训斥。父母错误的价值观与生活中的浪费恶习,无形中成了孩子学习的坏榜样。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浪费,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惜。尽管这些东西看起来微不足道,花不了多少钱,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如果让孩子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我们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

    ◎孩子通过对劳动的真实体验,懂得了劳动成果的珍贵,从而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这样就树立了孩子的劳动价值观。

    ◎如果孩子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也就自然养成了勤俭的习惯。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面这个小故事,看看您的孩子是否也和故事里的小主人公一样。

    6岁的薛明聪明活泼,人见人爱,但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爱毁坏物品。薛明有很多玩具,但每个玩具都是破破烂烂的。

    薛明渐渐长大了,兴趣也慢慢转移到了阅读上。但是,薛明对待图书依旧很残忍。一本刚买的新书,没过几天就会变得破旧不堪。

    妈妈为此十分苦恼,她多希望薛明能改掉这个坏习惯。但是,不管怎么叮嘱薛明,都不见效。家里的大小物品,在薛明的手里依然被摔得"啪啪"直响。

    为了帮助像小薛明这样的孩子改掉坏习惯,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爸爸妈妈参考。

第二部分 8.珍惜劳动成果最光荣(2

    ■利用日常家务事,来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

    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要从小养成。所以,孩子应该从小就得到基本的劳动锻炼,这样,他们才会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可以分配给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做,比如收拾自己的小房间,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和爷爷奶奶一起忆苦思甜

    爷爷奶奶可以为孩子讲述以前的老故事,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领悟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好好珍惜,才是正确的态度。并且,讲故事的形式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教育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与贫困山区的孩子进行比较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小朋友生活在贫穷的山区。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电视媒体,去了解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状况。

    然后,让孩子自己和电视里的小朋友作对比,有所感悟之后,孩子会倍加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条件,对身边的物品产生爱惜之心。

    ■爱惜,从自己的玩具开始

    当我们又为孩子添置新玩具时,要及时地告诉孩子:好好爱惜玩具,不能随心所欲"摔打"。教会孩子怎样保管玩具,并时刻监督孩子的行为。

    ■我们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我们自己要做到节约水电、粮食,爱护公共财物等等。只有自己做到了,我们才能要求孩子去达到目标。

    ■不要无限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

    孩子要什么,我们就买什么,这样轻易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会让他们觉得失去了也没关系,因此就不珍惜劳动成果。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进行适当教育之后再满足他,这样,孩子在挥霍物品时,多少会有些顾虑。

    一个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孩子,才是一个真正心疼父母、通晓事理的孩子。我们在用物质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溺爱娇惯了我们的孩子。珍惜劳动成果这一好习惯,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做起,从珍惜一粒米做起。

第二部分 9.做个"爱心小天使"1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对生命的敬畏、对爱心的培育。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对""这个话题说得不够,甚至很少提及,以至于让他们缺少了对爱的理解,对社会及他人少了一种付出的品质。

    教育要建立在爱的情感之上,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我们要抓住教育的时机用正确的观点与做法教育孩子。孩子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而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可能充斥着暴力、毒品、残忍或是不公正。

    这些都有可能对我们的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他们缺乏爱心,从而变得冷酷无情。而这些负面的影响最终会让我们的孩子变得麻木不仁,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就更谈不上拥有爱心了。

    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爱心宝宝",所以不要忽视对孩子的爱心培养。下面就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希望能引起家长们的警醒。

    2004年,北京某知名大学一名四年级的男生半夜从宿舍楼的12层跳下,了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个同学眼中的优秀者,今年还获得了学校的二等奖学金,可他为何会走上不归之路呢?

    据同学猜测,他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快毕业了,找工作的压力大;也可能是因为父母反对他交了个外地的女友……不管原因如何,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告别人世都是不应该的。他在冷漠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也残忍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他并没有做到好好爱自己。

    据相关人员在一所中学里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一定的年龄段,竟有80%至90%的孩子曾有过出走或自杀的念头。此项调查结果足以令家长们不寒而栗。我们都要在心中敲响一记警钟: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

    在我们看来,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孩子们,多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智力开发都和过去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社会、学校和家长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可是耳闻目睹的许多事情常常令我们很惊讶,记得一位母亲哭诉道:

    我买了18只大虾,孩子一口气吃了17个,剩下1个我想尝尝味道,吃掉了,孩子居然大哭起来,质问我:"你明明知道我爱吃,为什么不给我留着?"

    在电影院观看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时,当电影演到一些受了伤的、奄奄一息的士兵的场面时,观看电影的成年人都觉得心里很难过,甚至觉得那些场面惨不忍睹。而坐在前排的几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却哈哈大笑,引得电影院里面好多人侧目而视。确实让人难以想象,看着别人的死亡,这些孩子却感到开心。

第二部分 10.做个"爱心小天使"2

    在如今的青少年中,行为卑鄙和为人刻薄的有很多,孩子的残忍行为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残忍与刻薄会留下无法磨灭的人格缺陷,撕碎孩子的道德底线,而能够制止这些恶习蔓延的措施只有"爱心教育"了。

    可是爸爸妈妈们毫不在意爱心的重要性,只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忘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进行责任心的教育,似乎孩子们只有学习,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了。看看缺乏爱心的孩子都有哪些不好的言行举止吧!

    ◎不知道什么是爱,对爱充满了无知。

    ◎不知道怎样表达爱,甚至拒绝表达。

    ◎不知道爱父母,眼中只有自己的身影。

    ◎不会爱他人,始终以冷漠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不懂得尊重生命,更谈不上热爱生活了。

    ◎不屑爱这个社会,对社会充满敌意与报复心理。

    ◎不知道为别人付出,只知道向别人索取。

    ◎不去考虑和体谅他人的需要,只知道自己的需求才最重要。

    ◎不懂得对生命要有所感恩,不知道谢谢父母哺育了自己。

    ◎不知道自己应该为他人做什么,只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够好。

    ◎不去了解他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不懂得帮助别人、欣赏别人,不会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

    只有爱的教育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察觉别人的困难,并唤醒他们的良知与感情。孩子们才会变得宽容而富有同情心,才能理解别人的需要,才会伸出双手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需要帮助的人。一个不会爱的孩子是可怕的,他的感情生活也将一片空白。

第二部分 11.做个"爱心小天使"3

    有些老师也深深感到孩子们缺乏爱心的危机。老师们从早到晚全身心辅导学生,辛苦与劳累是可想而知的,老师认为教育孩子是他们的天职,他们牺牲了午休时间,甚至天黑了还在办公室辅导学生,但孩子们却不知感恩,甚至连句谢谢都很难听到。

    一位老师曾经颇为无奈地说过这样一件事:"我从教三年来,一直随学生包车来来往往,都是我给学生让座,偶尔遇到一两个学生给我让座,就让我激动不已。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都是人家对他们献爱心,他们哪里知道关爱别人。"

    因此,我们培养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教会孩子的是""。让孩子做到爱自己的亲人、爱老师、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这种爱心教育迫在眉睫,否则我们就将生活在没有爱心的世界里,这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现在有许多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家人、社会的过度关爱,使得孩子们受不了半点儿委屈和打击,遇到一丁点儿不开心就非要闹个天翻地覆。

    一些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几句话理论不过家人,就离家出走,有的孩子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玩乐的目的,毒害亲生父母等等。

    这一系列恐怖而不可思议的事件竟然就发生在我们最疼爱的孩子身上。现在,我们正面对着大批没有爱心、缺少挫折教育、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一代人。这些孩子不会理解父母对其成长的含辛茹苦,更谈不上他们对""的理解到底有多少了。

    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热爱生命。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一些偏执的学生存在,都会出现让人无法控制的局面,都会有极端的行为发生。看来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孩子们缺乏爱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现在的孩子们受到了许多信息的冲击,这些信息里充斥着负面的内容,将孩子们的世界变得冷酷、残忍和自私。

    ◎表现正面的、充满关爱的故事、影片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被淡化了。

    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努力通过使用有效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来取代负面的信息影响。请教会我们的孩子爱与仁慈,让孩子们在遇到冷酷与残忍的事情时,能有正确的判断与行为。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有爱心的习惯呢?

    ◎用父母之爱让孩子亲身体会到爱心的温暖与力量。

    ◎爸爸妈妈要以身作则,对待自己的长辈及家里的老人都要真诚、有爱心。

    ◎可以让孩子阅读其他小朋友有爱心的经典故事,从而启发孩子的爱心意识。

    ◎闲暇时光,可以陪同孩子一起为社区中的流浪小动物修筑小屋。

    ◎让孩子明白,只有付出爱心才能得到等量的爱。没有爱的付出,就不可能收获别人对自己的爱。

第二部分 12."享受溺爱"不可取(1

    现在的孩子任性、泼辣,活像一个个"小恶魔"。凡事都要爸爸妈妈依着自己,若不依自己,就要闹个"底朝天"

    我们都知道,什么事都依着孩子,这是溺爱。可是,若我们在最初就以错误的溺爱对待孩子,孩子习惯生长于这种环境中,久而久之,一旦父母不再溺爱孩子,让任性的他们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就像"戒掉"溺爱一般痛苦不堪。

    父母疼爱孩子,孩子依恋父母,这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只会造成他自身无法独立。

    有的家庭,爷爷奶奶每天跟在孩子后面转圈圈,身上挂着水杯、球鞋,兜里揣着零钱与糖豆。这俨然已经不是爷爷奶奶的形象,更像是保姆用人。

    这样,孩子看似生活得滋润舒服,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倘若爷爷奶奶不在身边,那这些无能的孩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些有远见的家长,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而没有远见的父母,会把孩子紧紧地禁锢在自己为孩子创造的"无菌室"里。试想,一旦这个"堡垒"崩塌,孩子们会怎样呢?

    在生活中,我们会不止一次碰到这样的情景:儿子长得比妈妈还高了,却像个不懂事的小孩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和妈妈哭闹不休,惹得路人侧目而视。下面这个新闻故事,希望能引起父母们的警醒。

    扬州某大学的一位应届毕业生,只因跟堂弟玩电脑时发生了一点争执,他容忍不了堂弟说他"",便挥刀将堂弟和堂弟的母亲一起杀死。

    事后法官问他为什么会为了这样一句话,连堂弟的母亲都不放过?他却说:"堂弟骂我'笨,连电脑都不会玩'时,他妈妈在旁边看着直乐,我当时只想把他们都杀了,就没有人再敢嘲笑我了。"

    塑造什么样的孩子,主动权在父母手中。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现在的父母都怎么了。我们对孩子过多的关注和保护就是溺爱,溺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我们总是想时时刻刻保护孩子,结果,孩子长大后,根本就没有应付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

    父母关爱子女,不让子女受到伤害,是人之常情。但是溺爱却剥夺了孩子们学习的机会。孩子不但需要有爱心的父母,更需要懂得正确教育孩子的父母。那么,如果孩子养成了享受溺爱的习惯,对以后会有哪些不良影响呢?

第二部分 13."享受溺爱"不可取(2

    ■影响孩子的社会性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其实是将年幼的孩子过早孤立了起来,使孩子失去了最初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父母,而没有任何集体观念。

    如此发展,孩子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友情,更重要的是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就会被社会和集体排除在外。

    ■压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受到过分保护或限制的孩子,他的父母已经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他的需要,这样便抑制了孩子的动力,大大降低了他对外界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并削弱了孩子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意志力。

    ■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过度保护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的心智发展,孩子在父母的保护下很少有机会去探索。由于孩子自己不用动脑、动手,在他进入社会后会变得软弱和懒惰,如此致命的人格缺陷,会让孩子在社会竞争中惨遭淘汰。

    在分析完孩子幼年的成长后,我们可以看看社会上现存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父母陪读、陪考、陪找工作这一系列现象。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每当高考来临,炎炎烈日下是父母们殷切期盼的眼神。开考铃声响起,父母目送孩子进入考场。等待的时间漫长,天气炎热,爸爸妈妈们就在马路边蹲着、站着,让人看了一阵心痛。

    好不容易孩子考进大学,开学时期,各个高校门口又挤满了父母的身影。白天安顿好孩子,晚上如果没有足够的寝室提供给父母们休息,他们就会选择睡在操场或宿舍楼下,守着孩子过上几夜。

    现在,更为严重的情况又出现了,孩子毕业后,已经完全有能力独立生活,但是父母还是要陪着去参加招聘会,帮孩子拿主意。在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深思,难道现在的孩子什么都需要父母"关心"吗?

    父母用心良苦,就是担心孩子没经验,怕孩子受挫折。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中国孩子独立性差的种种弊端,但就是不能采取行动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合格的父母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作决定,即使他们有时会做错,对他们的未来也会大有好处。不要让溺爱像温室一样包裹着孩子的一切,虽然孩子现在很享受这种爱,可是一旦形成坏习惯,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们要怎么生存呢?

第二部分 14.别让孩子变成"小霸王"1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天起,爸爸妈妈就将无私的爱化为"蜜汁",让自己心爱的宝贝沉浸其中。但过分的"甜蜜"只能引发孩子内心的"变质"

    现在的孩子任性妄为,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在世小皇帝"。任性的习惯也已经成为当代少年儿童不良习惯之一。孩子们放任自己的性情,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对自己不加约束,想怎样就怎样,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是非且固执己见,明明知道自己不对还要继续做下去。

    孩子们学会用哭闹与眼泪来威胁自己的父母,或许爸爸妈妈会心软,一切听从了孩子的安排。可是,当孩子独立涉足社会的时候,谁又会对他心软呢?如此四处碰壁,总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的任性付出惨痛的代价。

    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过分关爱"这一倾向是很令人担忧的。现在的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这是一种通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教子做人,首先要把握好爱的尺度,不溺爱孩子。

    近年来,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多。许多父母溺爱孩子,过多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这种以孩子为中心、无原则地给予的爱,反而害了孩子,让一个个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粗暴且不尊重人。

    正是我们的"极度关爱""过分宠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不少家长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这是极不正确的观点。

    我们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如此平坦,似乎这样就能让孩子一生无阻。但事实上,这种错误的幸福观才是孩子最终的"灾难"。无私奉献的爱固然是伟大的,但是只懂辛勤耕耘而不问收获的父母之爱却是不明智的。

    所以,我们要提醒父母:小心!无私的爱与溺爱,两者之间离得并不是太远。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情,爱多爱少,爸爸妈妈们很难界定。溺爱只能换到孩子的自私与无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孩子的父母没有把握好疼爱孩子的尺度,一味地慷慨给予,放任年幼的孩子随意行事,超过限度的关爱让孩子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而且,被溺爱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从不为别人考虑。父母的溺爱使孩子们只知道享受别人的爱,最终成了冷酷、无情,甚至伤害别人的"坏孩子"

第二部分 15.别让孩子变成"小霸王"2

    其实,父母爱孩子,可以慈爱,用慈爱来取代溺爱,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要用温和的态度讲明是非与道理,纠正孩子的错误,最后不要忘记补充一句安慰的话语,使孩子感到爸爸妈妈的爱仍然存在。

    其实,孩子任性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的孩子任性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的要求;有的孩子任性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有的孩子任性是因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

    那么,如何防止和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呢?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不要"硬碰硬",试着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任性时,我们要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要和孩子"硬碰硬",谁也不让着谁。当然,父母的忍让是有限度的,过度忍让又会变化成溺爱。所以,我们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尺度。

    ■让孩子学会冷静处理

    我们和孩子都要时刻保持冷静。如果说孩子的哭闹解决不了问题,那么我们的暴力也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我们可以冷静分析一下,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合理的应予承认,并尽可能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千万不能迁就姑息。

    其实,许多孩子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哭闹不休。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哭累了,孩子自然会停止。等孩子完全冷静下来后,我们再告诉他为什么不去满足他的愿望,是因为他的要求不够合理。

    ■正确的对比让孩子看清自己的错误所在

    任性的孩子好胜、自尊心强,可使用对比诱导法,用他所了解的英雄伟人的事迹与其行为对比,让其好胜心和自尊心受到刺激,使他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问题,主动改变任性的行为。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纠正家长自身存在的问题。家长要注意检查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任性。家长的任性往往会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任性。

    此外,切忌以家长的任性来对待孩子的任性。这样做,孩子的任性非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因为家长实际上起着"示教""榜样"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只有先纠正家长的任性,孩子的任性才能解决。

    ■开阔孩子的眼界

    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孩子知识多了,就会改变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

第二部分 16.暴跳如雷的孩子最可怕(1

    孩子的脾气,各有不同,大多数孩子的脾气是后天形成的。他们有的温顺乖巧,有的暴躁易怒,有的不经常暴露出自己的脾气,有的发脾气是家常便饭,而在这些孩子中,乱发脾气的孩子又占了主流趋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乱发脾气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做事只随自己的性子来,从不考虑后果。想要怎样,就要怎样,稍不如意就马上开始大哭大闹,向家人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造成孩子好发脾气的原因有很多,溺爱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对孩子溺爱,有求必应,就会使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假如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拒绝,使他的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也会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这真是让父母们左右为难啊。

    郭明夫妇最近被儿子安安的坏脾气折磨得头疼死了。安安刚刚6岁,脾气却暴躁得厉害,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大喊大叫。即使是跟他讲道理,他也听不进去,如果父母不按照他说的去做,他就一直吵闹、哭喊,甚至在地上打滚,手里有什么东西就会顺手扔出去。

    为此,郭明夫妇想尽了办法:他们打他、苦口婆心地教诲、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给他讲道理……这些都不管用,一有事情安安还是会大发雷霆,暴躁脾气依然如故。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安安突然想起来要吃糖果。已经很晚了,商店都关了门,夫妇俩试图跟儿子解释,劝说他明天再吃。然而,小安安可怕的脾气又上来了,他躺在地上大声叫喊,用头撞地,用手到处乱抓,用脚踹所有够得着的东西,哭天喊地,闹腾得厉害。

    安安已经叫喊半天了,他奇怪地发现,居然没有人理他。于是,他又重新按他刚才的"表演"闹了一番。这次郭明夫妇知道怎么做了,他们坐了下来,静静看着儿子,没有任何语言和动作。

    安安似乎上了瘾,又开始了第三次"表演",然而爸爸妈妈还是没有任何表示。最后,安安似乎闹腾累了直接回房间睡觉去了,这件事总算就此平息。

    从那天起,安安知道哭闹无济于事,渐渐改掉了暴躁的脾气。因为他发现,暴躁与发泄并不能解决眼前的事情。

第二部分 17.暴跳如雷的孩子最可怕(2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开始哭闹就手足无措,我们应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耐心地说服。只有父母才能帮孩子改掉乱发脾气的坏习惯。要让孩子心平气和地生活,改掉好发脾气的坏习惯,父母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

    ■找出孩子发脾气的真正原因

    孩子发脾气,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要弄清是非,分出青红皂白。看看是孩子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低,还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又或是表达能力差。分析出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帮孩子纠正坏习惯。

    ■爸爸和妈妈要站在统一"战线"

    当孩子发脾气时,爸爸和妈妈是袒护他还是教导他?倘若袒护,就会使孩子尝到甜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孩子就会闹得更凶。正确做法是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并记住一个道理:吵闹发脾气是没有用的。而且不能爸爸批评后,妈妈又去哄。

    ■与孩子沟通,让暴躁消失

    我们可以多方了解别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想什么、要求什么等,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我们就比较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开导和耐心的说明,是能够消除或减轻孩子的发怒情绪的。

    ■千万不要以暴制暴

    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绝对改变不了孩子好发脾气的习惯。有的母亲认为孩子爱发脾气拗不过他,就把孩子推给父亲管教。而父亲有时会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样以暴制暴,只能让孩子觉得乱发脾气是很正常的事情。

    ■把孩子从"牛角尖"里拉出来

    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避免孩子解决问题时过于极端,我们要正确引导孩子分散注意力。当孩子面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变灵活后,他发脾气的坏习惯也会逐渐改掉的。

第二部分 18.孩子也会有暴力倾向吗(1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都有很强的攻击性,男孩子喜欢一群群凑在一起打架;女孩子喜欢在冷不防的时候,抓伤同伴。尤其是过年,亲戚邻居家的孩子们一凑在一起,哭闹声与告状声就接连不断。为此,父母们真是无奈又着急。

    根据相关调查,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从性别来看,男多于女;从独生与非独生来看,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从年龄来看,年龄小的居多。孩子们这时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行为会愈演愈烈。

    其实,很多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而多数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并没有加以重视。但是,专家认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突出,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范良长得人高马大、虎背熊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尽管如此,他还不安分,平时调皮捣蛋,总喜欢惹别人。每次范良的爸爸妈妈去学校接他的时候,总免不了听到孩子们告状的声音,这些声音真是让范良的父母头疼不已。

    而对于范良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父母也是无计可施,只会回家狠狠批评。有时,爸爸实在生气时就会打他。可是,种种方法都不奏效。最后,范良也被打皮了,根本不怕爸爸妈妈生气了。

    有一天,范良对爷爷说:"妈妈不讲理,常欺负我,却要我别欺负小朋友。我只是想和他们好,又不是要欺负他们。"听到这句话后,范良的父母开始反省自己一贯的教育方法,觉得应该和范良多沟通沟通,而不能开口就骂、动手就打了。

    很多时候,有的孩子只是想和其他小朋友做朋友,但是方法不对,或表达方式不当,就会伤害到其他的小朋友。所以,掌握好分寸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告诉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表示友好,只要动嘴就好,不要动手。

    露勇已经渐渐长大了,但是他争强好胜,无论游戏还是比赛,他都要赢过别人,不准别人超过他,这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有天下棋,整整一下午,露勇没有一局赢过对方。终于,周围的小伙伴开始笑他了。这可激怒了他,露勇站起身就踢翻了棋盘,还动手打了几个笑他的孩子。

    回到家里,露勇渐渐冷静下来,有些后悔。因为,被他打的那几个孩子,也是他最好的小伙伴。妈妈开口说话了:"你动手打别人就能证明棋下得比他好吗?"露勇摇了摇头。他坦白说,他只是受不了好朋友嘲笑他。

    妈妈这时抓住了教育露勇的时机,她说:"在别人失败的时候嘲笑别人肯定是不对的,可是我们对于朋友要宽容。"最后妈妈鼓励露勇接受自己的失败,好好学习下棋,以后有机会还可以找好朋友切磋棋艺。

第二部分 19.孩子也会有暴力倾向吗(2

    没过几天,露勇就和那几个小朋友和好了。大家仍然一块儿下棋,有输有赢,但是再也没有发生冲突。孩子就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长大的,看来我们还是要找找他们打闹的原因,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其实,孩子只有在感到不开心或感到挫折时,才会去攻击其他的孩子。他们有的是出于自我保护,有的是宣泄内心的不满,而不是单纯喜欢打人。我们要认真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与孩子沟通。

    当然,还要尽量避免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要让孩子感到失败、安全受到威胁等,这些都会激发孩子去攻击他人。帮助孩子纠正喜欢打人的坏习惯,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把好情绪与坏情绪造成的后果进行强烈对比

    当我们的孩子不再去攻击他人时,我们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体验到愉快;当孩子乱打人时,我们要告诉他这是错误的,并且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因为他的这种行为而感到非常不高兴。这两种情绪的强烈对比,可以让孩子亲身体会到哪种情绪更能让他感到愉悦。

    ■行为塑造,循序渐进

    以循序渐进的要求来使孩子克服不好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家长所希望的行为。比如孩子在输掉游戏以后耍赖、打人,我们要引导孩子做到不耍赖,然后让他做到对同伴友善相待。当孩子的情况慢慢有所改善的时候,我们要激励孩子保持下去。

    ■奖励也是最好的动力

    其实,孩子在完成自己认为值得表扬的事情后,都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奖励。我们可以手工制作一些小红花或小玩具,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发给他,这种激励的方法十分有效。

    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一直保持良好的习惯,尽量不去犯错误,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决抵制粗暴教育

    控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必须避免严惩重罚。因为即使孩子表面顺从,内心的不满总要发泄出来。只要孩子不去伤害他人和自己,我们就应该允许他发泄。也许有人以为,如果附加体罚,可使攻击性行为减少,实际上,这往往会使攻击性行为增加,而不是使攻击性行为减少。

第二部分 20.中华美德:尊敬老人(1

    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让这种美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一个孩子能否尊重老人,也反映了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看见老人过马路会主动过去搀扶;看见老人乘坐公交车,会主动让出自己的座位。而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却做得不尽人意:看见老人过马路,非但不去帮助,还会横冲直撞地走到老人前面去;看见公交上的老人,不是视而不见就是去抢老人的座位。这是在陌生环境中发生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

    更多的孩子喜欢勒令自己的爷爷奶奶做这做那,当用人使唤,对长辈毫无感激与尊敬之意。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到位。让我们来听听这位父亲的讲述吧:

    肖先生是我的朋友,他经常带着儿子肖强到我家串门儿,我儿子毅峰和肖强年龄一般大,两人也因此成了好伙伴。肖先生说,他很喜欢我儿子毅峰,并且提出要毅峰做他的干儿子。

    一天傍晚,肖先生再次来我家做客。不巧的是,儿子当时正在对他爷爷发脾气。起因是爷爷说他吃饭掉米粒,儿子就闹腾开了,拒绝再吃饭。这本是件小事,可是爷爷却被小孙子弄得十分尴尬,全家老小反而开始责难爷爷,说他不该在小毅峰吃饭时说他的不是。

    爷爷为了平息这场风波,答应了小孙子的要求,即付给小毅峰10元大钞,还要爷爷背着自己在地上玩"骑大马"

    肖先生就是在这个时候进门的,他目睹一切,一脸愕然,却欲言又止。

    爷爷终于完成了小孙子交给的任务,全家人才随之松了口气。之后,肖先生来我家的次数明显少了,而且也不再像当初那样疼爱小毅峰了。

    后来,我特意去肖先生家拜访。他的家里也有两位老人,我们在聊天时,两位老人从房间里走了出来,肖先生和他的妻子、儿子立刻站起来问好。我与两位老人聊天时,其他人没有一个插嘴的。

    再后来,我发现肖先生想吸烟的时候总会走出家门,在户外的走廊上吸。

    原来,在肖先生的家里,一直有非常严格的家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一些尊敬老人的相关礼节。听了肖先生的介绍,我才明白,他为什么很少到我家去,并且对小毅峰不再像以往那样疼爱了。

    尊敬老人,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对亲人一种感恩的表现。我们身为父母,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不要对孩子放纵溺爱,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就必须剔除他们的不良行为。

第二部分 21.中华美德:尊敬老人(2

    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供家长朋友们参考:

    ■尊敬老人,父母是榜样

    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好榜样。

    因为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父母的行为永远是对的,只要爸妈能做,自己就能做。所以,我们在与老人的相处中,要真正做到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只有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才能让孩子有所体会,并牢记心头。

    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尊敬老人的好习惯,您自己首先要具有这种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生活中的事情都是琐碎、繁杂的,但正是这些小事,才更容易培养孩子的习惯。我们既然有意培养孩子,那么就不该错过生活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只有长期培养并反复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好习惯才会逐渐养成。

    ■坏习惯,见一个就要改正一个

    孩子在幼儿时期,心智尚处在发育阶段,所以难免会受情绪支配,比如易冲动、自制力差、容易出错等等,这些都是不良情绪的表现。

    如果发现孩子有时因为老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对老人不尊敬、大呼小叫、责难老人,我们就要及时出面制止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要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就必须让他先改掉坏习惯。

    如果我们一再迁就容忍,只能招致孩子犯更多的错误,使孩子的坏习惯一发不可收拾。

    ■多陪伴老人,才能增进感情

    现在的孩子和老人的关系非常特殊:有的是敬而远之,有的是漠不关心,还有的是大呼小叫。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孩子缺乏与老人的沟通交流,感情上存在明显的陌生感。

    我们应该让孩子多与老人接触、聊天、散步,从而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感情有了,尊敬之情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发芽、生长。当然,我们也应该在孩子的耳边叮嘱他:要尊敬老人、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个爷爷奶奶心目中的好孩子。

第三部分 1.谈话时的尊重方式(1

    现在的孩子,总是长幼不分,说话没大没小,还喜欢插话并打断别人的陈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孩子在大人们谈话时,能插话数十次,这个习惯确实不好。

    这首先表现出了对别人的不尊重,其次也影响了自己对信息的接收。而且,家长被孩子打断的思路,有时候很难再找回来。而孩子爱插话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孩子们一般表现为不去注意听大人讲的事,而是想方设法表现自己。

    针对孩子性子急、不知道尊重人这一习惯特点,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学会倾听别人的谈话开始训练。我们要告诉孩子:在谈话时,别人想要表达什么观点,都要听明白,注意去听,一切疑惑都要等别人陈述完毕后再进行提问。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爱插话是机灵、聪明的表现,因而持欣赏鼓励态度,这是助长了孩子爱出风头的做法,影响了他注意力的集中。这种情况会愈演愈烈,最终连爸爸妈妈也开始讨厌孩子如此频繁地插嘴,因为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大人间的谈话。

    浩强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学生,在班会上及与别人谈话时,总是抢先发言。当别人说话时,他常常在中间打断,迫不及待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他不是举手打断,而是直接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大声发表言论。

    他对自己常常打断别人的讲话这一行为并没有丝毫悔意,反而觉得自己的话能给发言的同学以启发,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且一定要说出来。不管这时别的同学是否在陈述个人的观点,都要为他"让路"

    一开始,多数同学不愿意去直接批评浩强的这一做法,对他这种做法并没有过多介意。可时间一长,同学们对他就有看法了,有的甚至不愿意与他过多来往。他很纳闷,为什么大家会这样对待自己呢?

    其实,浩强同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没有错,问题就在于他总是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不愿意做个耐心的听众,这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一个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朋友的。

第三部分 2.谈话时的尊重方式(2

    所以,我们要纠正并彻底帮助孩子改掉乱插话的坏习惯。爸爸妈妈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我们怎样做,孩子就怎样做

    多数父母是急性子,很多时候,孩子在陈述事情时,我们首先就首先打断了孩子的陈述,我们自身没有做到耐心倾听这一点,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倾听者,这样,孩子就会效仿我们的行为,以为插话是很正常的事情。

    ■学会倾听是好的教养,是美德

    学会倾听别人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是一种有教养、有风度的表现。只顾自己滔滔不绝,无视他人的存在,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就要让他在听其他人讲话时,尽量保持安静。在别人陈述完毕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孩子第一次学会倾听时,我们就要表扬与赞赏

    当孩子学会倾听时,我们一个小小的夸奖,就是孩子继续保持好习惯的动力。所以,请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文明用语,谨记心头

    孩子总算咿咿呀呀地开始喊爸爸妈妈了,但是,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增强,一些孩子不该说的脏话、粗话,也随之出现了。爸爸妈妈喜欢说这句话:"孩子小,学什么都快,学骂人也最快。"而事实也果真如此。

    有时,家里来了客人,逗逗孩子,孩子张口骂人,真是弄得客人和家人都十分难堪。其实,孩子年幼,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他们根本没弄懂那些脏话的真正含义。或许,在孩子看来,骂人与说脏话、粗话只是好玩、逗乐而已。为了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他们愿意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

    孩子说脏话、粗话往往是因周围的环境及孩子善于模仿的特性和父母的疏忽共同作用的结果。

    许多父母听见孩子说脏话、粗话,就气不打一处来。轻则要批评许久,重则就会给孩子一个耳光,甚至还有打嘴的……五花八门,什么惩罚方式都有。但是,孩子们似乎对脏话、粗话"情有独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难道骂人也会上瘾吗?

    面对孩子这种不好的做法,爸爸妈妈们该怎么办呢?

第三部分 3.谈话时的尊重方式(3

    其实,要解决孩子说脏话、粗话的问题,就要查出孩子这么说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纠正孩子说脏话、粗话的习惯,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让孩子的语言环境纯净透明

    我们在为孩子做好榜样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周围的生活环境。尽量不要让孩子从电视媒介上学会脏话、粗话。从小伙伴那里也容易学到各种各样的脏话、粗话、不好的顺口溜等等。

    我们要及时地站出来指正孩子的错误。并且要引导孩子玩文明、健康的游戏。如果发现孩子和小伙伴说脏话、粗话,更要给予纠正。

    ■面对说脏话、粗话的孩子,我们的态度也很重要

    如果孩子经常重复一些脏话、粗话,我们应该严肃地告诉孩子这些话不文明、不好听,爸爸妈妈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听。在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用词文明,不可以在批评中也掺杂脏话、粗话,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尚且如此,我为什么不能说呢?

    ■找准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我们要解决孩子爱说脏话、粗话这一问题,就应先了解孩子说脏话、粗话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如果孩子说脏话、粗话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每一个能增强孩子判断是非能力的机会,加以利用,进而给其深刻而有力的教育。

    ◎如果孩子说脏话、粗话是因为发泄不满,我们就要随时教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正确方式。可以在孩子安静时告诉他如何表达心中的不满,如告诉对方"你没道理""我想你不对"等,甚至生气不理对方也行,总之都比骂人更能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说脏话、粗话只是因为觉得新鲜好玩,故意说来取悦成人或表现自己,我们可以在孩子每次说脏话、粗话时,表示出不高兴或觉得无味,几次下来孩子就不再说脏话了。

第三部分 4.有关爱才有回报(1

    每个家庭都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孩子在父母的百般宠爱下,个个变得像小皇帝、小公主,高傲孤僻,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关心自己,全世界只有自己是最重要的。这些骄横的孩子,从未考虑过他人的感受,也从未重视过他人的存在。

    我们作为父母,有义务去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平等存在的。希望别人关心自己,希望得到爱,自己首先要学会付出爱。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关照,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实,关心他人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与心理。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不能缺失。我们只有在互相关爱与互相扶持中,才会有更幸福的生活。下面,我们选取了两个小故事,呈现给家长朋友们,希望您读完小故事后,已经知道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习惯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丽的花都,一个男孩出外旅游,到达目的地后,才发现相机已经损坏了。当他望着美丽的风景而感到遗憾时,一位陌生女孩拿着即可拍相机从远处走了过来。

    男孩说:"姑娘,能帮我拍个照吗?我的照相机坏了。"女孩很爽快地为男孩拍了照,而且分文不取。

    后来,男孩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那个女孩。因为自行车出了故障,女孩正在路边修理。男孩毫不犹豫地替她将自行车修好,最后,女孩风趣地说:"想不到我给你方便,也等于帮了自己。"

    没错,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也是为自己提供方便。

第三部分 5.有关爱才有回报(2

    一个雨天,一位衣着十分普通的老妇人走进一家百货公司,多数柜台人员都不予理会,只有一位年轻人上前询问是否能为她做些什么。老妇人回答说只是在等雨停。没想到这位销售人员并没有转身离去,而是拿给她一张椅子。

    雨停之后,这位老妇人向这位年轻人说了声谢谢,并向他要了一张名片。几个月之后,这家店主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派这位年轻人前往苏格兰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这封信就是那位老妇人写的,而她正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看了上面两个小故事,我们就会发现:付出与所得是成正比的。如果我们将关爱他人作为一种习惯,那么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关爱。所以,我们作为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习惯。这样,孩子才可以收获更多来自他人的关爱。

    我们帮助孩子培养关心他人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让孩子知道,当他有关爱别人的行为时,爸爸妈妈会感到欣慰

    ■制定一个关爱他人的小目标,让孩子努力去达到

    ■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他的玩具与美食

    ■可以通过让孩子自己照顾宠物或者种植花草树木来表达他的爱心

    ■要求孩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做得像样

第三部分 6.""出来的充实(1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是对财物的合理分配,节约是珍惜劳动成果,是对劳动创造者的尊重。古人以勤俭为美,认为勤俭节约的生活才是最舒适的生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渐渐迷恋于奢华的生活,而直接受影响的,就是我们的下一代。

    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既能培养孩子合理分配财物的能力,又能锻炼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能够做到勤俭节约的孩子,我们要经常夸奖他们有出息、会过日子。而面对花钱大手大脚、挥霍无度的孩子,许多爸爸妈妈会嗤之以鼻,这类孩子也被统称为"败家子"

    而究其原因,孩子手中的钱财最终来源于父母。所以,孩子浪费的习惯是父母约束不力造成的。

    曾有报载:多名初中学生,为了比阔、耍横,竟然从家里拿了百元大钞在校园内点燃,谁的钱最后烧完,谁就是最有钱的人。不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会如何看待这种行为,那些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孩子看到这则报道又会作何感想呢?

    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父母的溺爱,让孩子们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占有欲望无限膨胀,只要自己喜欢,不加以思考就向父母要钱去买。一旦对某个贵重物品丧失兴趣,就会毫不思索地丢弃。这一可怕的现象,正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孩子当中。

    那么,国外的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勤俭节约的呢?一起来读一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杰克从小花钱就没有计划也不节约,一切随着性子来,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转眼间,杰克上大学了,爸爸为了限制杰克花钱的速度,跟他约定每月的1号给他寄500美元的生活费。

    然而,多年的习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掉的,杰克照旧花钱如流水,毫不节制。有时,他跟朋友出去到餐馆或娱乐场所挥霍,请一次客就能把一个月的生活费都花光。所以,每月不到15号,杰克就囊中羞涩了。

    每当杰克身无分文时,就会立刻打电话给爸爸,要求父亲提前寄下个月的生活费过来。父亲总是心疼儿子,容忍了孩子的错误行为。这也使杰克更加肆无忌惮,他花钱无度的毛病也越来越严重了。

第三部分 7.""出来的充实(2

    这天,杰克又出现"金融危机"了,他联络父亲说:"爸爸,我饿坏了。"若是以往,爸爸隔天就会寄钱过来。然而,这次杰克没有看到汇款,他收到了来自父亲的简短回复:"孩子,饿着吧。"

    接下来的日子就难熬了。杰克想尽办法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对每一美分都作好计划安排。然而,事情也确实很奇妙,身上只剩20美分的杰克居然撑了足足一个月。体验到吃苦受罪滋味的杰克,学会了有计划地花钱。

    以后的每个月,杰克居然还能省下100美元存起来。这样,杰克的生活变得丰富也有意义了。杰克用这些钱买了自己喜欢的书、唱片。他的大学生活,也因为学会了勤俭节约而比以前过得更加充实了。

    国外的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理智消费的习惯。他们从小教会孩子买东西时要理智、要比较。只买性价比最高与最急需的东西。这一点,国外的孩子要比我们的孩子理性得多。

    然而,我们的孩子往往看到什么喜欢的,就会不加考虑马上买下来,生怕错过了似的。这就是不会理财的表现,说明孩子缺少消费方面的指导,购物时欠缺思考。

    为了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们可以试用下面的方法。

    ■让孩子作好开销预算,能做到每一笔支出都有记录。分配给孩子的零花钱也要有固定的数目

    ■定期给孩子零花钱,不可频繁且不计数目地给予

    ■让孩子列出需要购买物品的清单,然后比较出哪个才是自己最需要购买的

    ■为孩子准备一个存钱罐,鼓励孩子将零花钱积累起来

    ■教育孩子购买物品不要追求品牌,要看实际价值

    ■告诉孩子父母工作的艰辛,向孩子坦白家庭中的实际情况

    ■教育孩子不与别人攀比,不爱慕虚荣

    ■告诉孩子看到特别喜欢的东西,也要三思而后行

第三部分 8.自卑让孩子变得悲观(1

    自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有的孩子从懂事起就严重自卑,这种过早形成的自卑感也让他们有了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的世界仿佛是灰色的,是不可被人窥见的。自卑的孩子沉默、胆小,没有想过自己会有美好的前途。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更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孩子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使自己感到自卑。自卑的孩子在说话时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表达自己的意愿时也是含含糊糊。

    在热闹的环境中,他们是唯一沉寂的角落。他们害怕自己微小的举动引来别人的哄堂大笑,更害怕与人沟通时,自信心的完全丧失。自卑让他们错过了人生许多宝贵的机会。

    所以,自卑的坏习惯会危害孩子的一生。我们要及早纠正孩子的自卑习惯。让他们成为阳光下自信满满的孩子,充满憧憬地去面对每一天。

    凤萱可爱乖巧,小时候特别开朗,左邻右舍都夸她招人喜爱。可是随着凤萱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沉默寡言。似乎总是郁郁寡欢,长长的披肩发几乎遮住了她半个脸。妈妈总是疑惑:凤萱到底哪里不对,在烦恼些什么?

    直到有一天母亲问了女儿才得知,原来凤萱进入青春期,发现自己眉间有块疤痕。这小小的疤痕虽然长在凤萱的眉间,却深深地烙进了她的心里。这块疤痕成了凤萱自卑的原因,惹得凤萱整日愁容满面。

    虽然长发已经遮盖了凤萱眉间的疤痕,但是凤萱仍旧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脸。自卑深深地伤害了凤萱,甚至改变了她整个生活。其实一个小小的疤痕并不至于如此,但是凤萱内心的自卑却足以致命。

    原来,自卑如此可怕,它可以毫无声息地击垮一个人的意志。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并不惧怕自卑。那些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个个身残志坚,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或许他们也曾自卑,但是当他们战胜自卑时,荣耀就随之而来了。

    许多父母遇到孩子自卑的情况,在心中暗暗焦急。家长猜测着,这种自卑心理会不会在孩子心中造成阴影,会不会影响到他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伴随孩子一生呢?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但很多孩子的自卑往往是由于家庭环境及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我们认为,生活在以下家庭中的孩子较易出现自卑感。

    ◎生活在父母离异家庭中的孩子。

    ◎生活在父母要求苛刻家庭中的孩子。

    ◎生活在父母独裁家庭中的孩子。

    ◎生活在暴力教育家庭中的孩子。

第三部分 9.自卑让孩子变得悲观(2

    我们确实应该适时观察一下我们的孩子,他们是否已有自卑情结。一旦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苗头,就要尽早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自卑的孩子往往会胆怯、怕羞、独来独往、猜疑心重、有自虐倾向、承受能力差。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

    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并且认识到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有短处或不足。要相信并发扬自己的长处,尽量弥补自己的短处。

    ■他人的批评是自己进步的动力

    告诉孩子,有时社会评价一个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需要个人正确对待。比如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曾被人们称为笨孩子,但是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让孩子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越强。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往往认识不足,有时可能会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因而导致失败,由此产生自卑心理。父母要引导孩子量力而行,对孩子的要求也应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

    ■消除自卑,培养自信

    既要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失败和挫折变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让孩子具备别人能做到、自己也能做到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让我们的鼓励,伴随孩子的左右

    有的孩子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时时处处被批评与指责。长此以往,孩子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总会对自己做出否定的结论。

    我们不要奢求孩子能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而应该首先鼓励孩子去做,然后努力发现孩子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方面并进行及时的表扬,从而慢慢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努力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只要肯定自己,就能赶走自卑

    许多自卑的孩子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飘摇不定的,他们没有对自己的确凿定论。这时,就需要父母给孩子以鼓励及确凿的定论。当孩子做出了一点点成绩或做了一件令他感到自豪的事,他就该获得父母的认可与表扬。

    当孩子遇到困难且踌躇畏缩时,我们应该为他加油鼓劲。当然,对于孩子的自卑情结,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避免因望子成龙而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或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同别家孩子的长处相比,从而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第三部分 10.自信的孩子才阳光(1

    自信心是一种精神动力,能将孩子的想法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像强心剂一样让人精神振奋,以前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因为有了自信心的支持,而转化成为可以实现的目标。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要我们的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栋梁。而孩子的自信心就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的肯定和赞赏,这也是孩子树立自信心最直接和简单的途径。

    面对孩子,我们要表扬多过批评,始终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渐渐培养了孩子自信的好习惯。自信心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孩子有没有自信心和父母教育方法的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所以,当孩子失败时,我们鼓励一声"你行,你一定行",会让孩子重新振作。对于孩子来说,我们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种肯定都会激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从而扬起希望的风帆。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非凡的人,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是他的父母和老师对他有没有信心。信心是能够传递的,只有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有信心,孩子对自己才会有信心。

    自信是对个人实力的正常评估,而不是盲目的自以为是,不切实际的自信只是骄傲自大的表现。

    成功的前提是自信,一切的失败都源于恐惧。孩子拥有积极的态度可以让他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相反,孩子消极的心理会阻碍他成长的脚步。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孩子,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这样才能帮他们培养出自信心。那么,您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呢?请让他们快速作一下下面的测试,答案很快就能揭晓了。

    1.一旦你下定决心,即使没有人赞同,你仍然会坚持做到底吗?

    2.参加聚会时,即使很想上洗手间,你也会忍着直到结束吗?

    3.如果想买内衣,你总是让家人买,而不亲自到店里去吗?

    4.你认为自己是个很好的学生吗?

    5.如果店员的服务态度不好,你会告诉他的经理吗?

    6.你不欣赏自己的照片吗?

    7.别人批评你,你会觉得难过吗?

    8.你很少对人说出你真正的意见吗?

    9.对来自别人的赞美,你持怀疑的态度吗?

    10.你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吗?

    11.你对自己的外表满意吗?

    12.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吗?

第三部分 11.自信的孩子才阳光(2

    13.在聚会上,只有你穿得不正式,你会觉得不自然吗?

    14.你是个受欢迎的人吗?

    15.你认为自己很有魅力吗?

    16.你有幽默感吗?

    17.目前所学的功课都是你所喜欢的吗?

    18.你懂得搭配衣服吗?

    19.危急时,你很冷静吗?

    20.你与别人合作无间吗?

    21.你认为自己只是个寻常人吗?

    22.你经常希望自己长得像某人吗?

    23.你经常羡慕别人的成就吗?

    24.你为了不使别人难过,而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吗?

    25.你会为了讨好别人而打扮吗?

    26.你勉强自己做许多不愿意做的事吗?

    27.你任由他人来支配你的生活吗?

    28.你认为你的优点比缺点多吗?

    29.你经常跟人说抱歉吗?

    30.如果在非故意的情况下伤了别人的心,你会难过吗?

    31.你希望自己具备更多的才能和天赋吗?

    32.你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吗?

第三部分 12.自信的孩子才阳光(3

    33.在聚会上,你经常等别人先跟你打招呼吗?

    34.你每天照镜子超过三次吗?

    35.你的个性很强吗?

    36.你是个优秀的领导者吗?

    37.你的记性很好吗?

    38.你对同龄的孩子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吗?

    39.你懂得理财吗?

    40.买衣服前,你通常先听取别人的意见吗?

    ""1分,""0分。

    结论:

    25~40分:说明孩子对自己信心十足,明白自己的优点,同时清楚自己的缺点。不过警告家长一声:如果孩子的得分接近40分的话,别人可能认为他很骄傲自大。告诉孩子不妨在别人面前谦虚一点,这样才会有好人缘。

    12~24分:说明孩子对自己颇有自信,但是他或多或少缺乏安全感,对自己产生过怀疑。不妨教孩子提醒自己:在优点和长处各方面并不输给别人,要特别强调自己的才能和成就。

    11分以下:说明孩子对自己显然不太有信心。他过于谦虚和自我压抑,因此经常受人支配。教孩子从现在起,尽量不要去想自己的弱点,多往好的方面去衡量。先学会看重自己,别人才会真正看重你。

    知道孩子是否具有足够的自信以后,我们就要考虑年轻的父母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信了,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父母们在家教实践中参考运用。

第三部分 13.自信的孩子才阳光(4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是父母应该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要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陈述。当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去审视孩子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我们是在乎他的。倾听时的态度要和蔼,只有敢于在父母面前表述自己态度的孩子,才是初具信心的孩子。

    ■给孩子表扬就是给他信心

    即使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只要孩子认真完成,就算结果我们并不满意,也要给孩子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因为适当的称赞是孩子进步的动力。

    ■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要忘记抽出小部分时间来陪孩子玩耍。只有父母的关爱才能让孩子变得开朗,而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往往显示出自卑的情绪。

    ■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

    每当学校有活动或者演出时,爸爸妈妈要尽量参加,你的意外出现会让孩子信心倍增,而此时此刻,孩子也最能感受到父母给自己的关爱。

    ■与孩子协作,共同完成家庭活动

    比如让孩子参加有趣的游戏或者家务劳动等等。在实践中既可以增加孩子的见识,也能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父母的表扬是孩子自信心萌发的基础。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给孩子分派任务,比如打扫他自己的小房间。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被需要,小小的成就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

    ■与孩子一起阅读

    挑选优秀的青少年读物,与孩子一起阅读。然后,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尽情发表自己的言论。只有敢说出看法的孩子,才是自信的孩子。

    ■做个自信满满的父母

    孩子常常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模仿大人的言谈举止,所以,我们自己首先要充满自信。如果作为成人都不能对事物作出自己的肯定与判断,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呢?

第三部分 14.做自己行动上的主人(1

    自制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是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生活中,孩子们会面对许多诱惑,比如做作业时,会受到游戏的诱惑;小孩子即使生了蛀牙,也会受到糖果的诱惑。面对诱惑,自制力弱的人往往不知不觉陷入其中;自制力强的人却能控制自己并做出有利于个人和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

    缺乏自控能力在少年儿童身上是常见的现象。比如,有许多孩子会有如下的情况出现:

    ◎思想不集中。

    ◎做事虎头蛇尾。

    ◎管不住自己。

    ◎上课插嘴。

    ◎骚扰同学。

    ◎在家看电视没完没了。

    ◎写作业草草了事。

    这都是孩子没有自制力、克制不住自己、尚不成熟的表现。

    一个孩子的自控能力与他自身的智力因素是没有关系的,自控能力来自孩子的内心,而不是头脑。这种能力是一种心理因素,协调着孩子的行为。每个孩子的自控能力都具有差异性,而正是这些差异性,导致了孩子行为上的不同。

    拥有较强自控能力的孩子,能够让自己对任何事物始终作出正确的判断,让自己的行为始终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是能积极、持久、稳定、有序地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目标。

第三部分 15.做自己行动上的主人(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两种情况:

    ◎任性而行,不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放任自己随着性子来,而不去考虑事情的后果。

    ◎虽然主观上想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下过多次决心,但在行动上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就是父母们常说的"孩子自己管不住自己"

    比如有些孩子过度崇拜偶像,而把学业放在一边,将自己的偶像天天挂在心上,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父母苦口婆心劝说,孩子偶有悔意,也答应不再追星,但始终不能说到做到。

    这是因为青少年害怕孤单、平庸,孩子本身就是由许多不确定因素构成的。他们希望找到可以认同的对象,而偶像正可以给孩子们提供做梦和想象的空间。而且,青少年崇拜偶像,就像感冒会传染一样,如果您的孩子确实无法控制自己追星的脚步,建议父母们可以这样做:

    ■多关心、了解子女,和孩子谈谈,为什么崇拜这位偶像

    ■与孩子分享崇拜的心情,做为生活的调剂,也算是陪他一起成长

    ■提醒孩子,了解偶像之所以能成功的过程,使之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不要对孩子的崇拜行为给予负面评价。父母的嘲笑,只会使代沟加深

    ■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打球、唱歌、参观、旅游、园艺、工艺等等

    自制能力如此重要,每个父母都要有足够的认识。我们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经常训练并持之以恒,这样,孩子的自制能力就一定会逐步增强起来。孩子强大的自制力量并非天生,而是得益于我们从小对他进行的意志力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的具体原因。这样可以让孩子逐渐拥有评价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作为疼爱孩子的父母,我们既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也不能放弃耐心说服和说教孩子的机会。

    下面我们看看一个关于自制力的小故事。

    一天中午,安茜到隔壁好朋友沐芳家玩。沐芳说她爸爸从日本给她带回来一个小天鹅形状的钥匙链。一身雪白,只要一按它脚上的按钮,天鹅就会自动拍打翅膀,做出飞翔的姿态。

第三部分 16.做自己行动上的主人(3

    安茜非常羡慕沐芳有这么好的钥匙链,她很想看看沐芳说的天鹅钥匙链到底是什么样子,可沐芳从不许任何人动她的抽屉。这时,碰巧沐芳的妈妈要沐芳上街买东西。

    等沐芳下楼后,好奇心使安茜打开了抽屉,拿出了钥匙链。"哇,好漂亮的钥匙链!"安茜想,"要是自己有一个那该多好啊!"她这样想着,就把钥匙链放进了自己的兜里。

    安茜之所以拿走了沐芳的钥匙链,是由于她抵制不住诱惑而做了错事,这说明她的自制力很差。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孩子自制力很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被家长溺爱娇宠,很少受到限制,于是养成了任性、专横的性格,缺乏自制能力。

    ◎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太顺利,生活、学习的事都由父母安排,依赖性太强。

    培养孩子自我克制的能力,培养他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是孩子今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一个人想光荣与和平地度过其一生,他必须学会在小事或大事上进行自我克制。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善于自制的习惯呢?我们为家长提出如下建议:

    ■我们要为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儿童喜欢模仿榜样的行为,榜样的替代性学习可对他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榜样的行为受到赞扬,儿童就会学习该行为;反之,则拒绝。

    ■要注意电视、电影和电子游戏上暴力的等级

    当发现媒体正在播放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像时,要坚决制止孩子继续观看,然后明确无误地给孩子定下要求,并且以后要坚决实施这些要求。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遵守规定好的纪律和制度,必须控制自己,不做违反纪律和制度的事。孩子抗拒种种诱惑,需要一定的意志力。

    ■尽量不要对孩子的努力给予可观的报酬

    这种给报酬的做法,容易让孩子为了某些好处而去努力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一旦原先的报酬让孩子失去兴趣,孩子的自控能力就会随之消失,这样也不利于帮助孩子养成自我控制的好习惯。

    ■帮助孩子作出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要经常锻炼孩子们自己作决定的能力。我们要帮助孩子分析出一件事或者一个举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结果,然后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定。这样,孩子最终将学会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正确行事,他的自制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三部分 17.不要让孩子的涂鸦创作到处留痕

    从孩子会自己拿笔的那一天起,他们就热衷于乱涂乱画,东一笔西一笔。小时候,喜欢拿着画笔把家中雪白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长大后,喜欢在学习用的书桌上乱写乱画。孩子们这一奇怪的癖好,着实让父母们头疼。

    孩子这种乱涂乱画的行为大致从1岁半开始萌芽,他们拿着笔在纸上胡乱涂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运动范围的扩大,家中的墙壁、沙发、床单、衣橱、家用电器上,处处会留下他们的"即兴之作"

    孩子在幼年时期的乱涂乱画,其实是他们宣泄内心的一种表达方式。画画可以表达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们心中怎么想的,他们都会在画中表现出来。而孩子除了追求涂抹的结果外,还陶醉在那种宣泄的情绪中。

    而对于乱涂乱画这个问题,爸爸妈妈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方觉得画画对孩子有多方面的好处,可以发展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练习手腕部诸多关节与小肌肉群的协调动作等;另一方认为这是孩子不讲卫生、没有规矩的不良表现。

    但是,孩子的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涂鸦却是没有节制,不分场合、地点的。他们只随着自己的心情来"发挥"。这又给家长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比如家里刷得雪白的墙壁,被孩子涂得五颜六色,父母很是心疼。有的爸爸妈妈干脆放弃再次刷白墙壁,任由孩子乱涂乱画。

    一位母亲向我们讲述了她儿子的"疯狂举动"

    3岁的翔耀有一个爱好就是拿着铅笔、蜡笔在墙上、家具上乱涂乱画。虽然这是孩子天真的宣泄,并无太大的害处,有些还画得很可爱。但是这么随意地乱涂乱画,把原本整洁的房间搞得不堪入目,这位母亲也为此而伤透了脑筋。

    于是这位母亲想了些办法,既能为孩子保留一块自由创作的天地,又不会把家里搞脏。她给儿子买来各种画纸和笔,告诉孩子在这上面画画。然而,这一招似乎并不怎么奏效,也许孩子是嫌画纸不够大,限制了他创作的空间,墙壁和家具上仍是到处记录着翔耀的"杰作"

    于是,为了翔耀,家里又专门添置了一块大黑板。聪明的妈妈还为翔耀买来水彩,让他在厨房的白瓷砖上尽情发挥。这样一来,翔耀有了专门画画的空间,就收敛了许多,不会再到处提笔了。看来,这次这个办法倒是十分奏效。

    那么,怎样从根本上改掉孩子乱涂乱画的坏习惯呢?父母们不妨试试以下的小方法:

    ■明确告诉孩子什么地方能画,什么地方不能画

    明确地为孩子指出什么地方能画,什么地方不能触碰。也可以在孩子最常涂抹的地方贴上别的图画,阻止孩子在墙壁上继续涂抹,告诉孩子只有画得好的画才可以贴在墙上。当然,如果孩子确实画出了很漂亮的画,我们也可以把它贴在墙上,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画画的兴趣。

    ■关于乱涂乱画的处罚措施

    一旦发现孩子乱涂乱画,最好的办法是领着孩子对比脏和干净的墙面,让孩子和父母一起擦拭被弄脏的地方,使孩子感到被涂脏的墙壁门窗想再恢复原样是多么困难。爸爸妈妈可将这种乱涂乱画的危害性稍微放大,让孩子觉得所犯的错误不可原谅,从而改掉乱涂乱画的习惯。

    ■利用小绝招,解决大问题

    我们可以为孩子购置各种各样的涂鸦工具,满足孩子的涂鸦兴趣。涂鸦要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进行,要注意安全,提醒宝宝不要将颜料和笔放到嘴里。在纸的选择上,可利用废旧的挂历纸、宣纸、广告纸、报纸等等,父母可在孩子画完后再继续更换纸张。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