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充值 中心:官员出巡鸣锣开道耍的是哪门子威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22:36:43

导语index

骆家辉到任中国,轻车简从,坐普通舱、全家人自己提着行李、一家五口挤在一辆车里,让国人大吃一惊。美国副总统拜登来华访问,到小店吃炒肝、包子,更让国人惊叹。

这样的官员,其实我们也曾有过。于成龙骑瘦驴赴任,郑板桥夜巡地方,七品小吏谢金銮也说过“下乡之时轻骑减从”这样的明白话。再看看今天的官员,动辄警车开道、前呼后拥,更有甚者,摆谱摆到美国去,他们这是耍的什么威风?

  • 领导视察学生列队迎接
  • 县官美国考察组织学生献花
  • 警车开道背后的特权逻辑
【访谈主宾】于成龙
康熙帝亲赞“天下第一廉吏”。45岁为官,从七品知县做到一品大员,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更多]

茶歇tea break

  • 官员头上的伞,百姓心中的刺

    如果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或者更早,一个小小的打伞事件会被国人们认同。但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撑在官员头上的雨伞是那样的醒目与刺眼。因为这样的场景,在许多民众的心目中是一幅千百年来永不褪色的图片。在中国,官本位思想已经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在无数人看来已经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就在这幅照片刊出遭遇批评后,被打伞者还在辨解,“看到我在专心询问,不自觉地将伞撑了过来。动作是很自然的,并没有巴结之意。”……[详细]

  • 中国人为何如此喜欢当官?

    没有权力的人梦想获得权力,拥有权力的人需要享受权力——大凡头上有顶官帽的人总喜欢视察工作、发表讲话,招摇一下,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九品“领导干部”;权力小的人想扩大权力,处于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要巩固权力——中华帝国历史上最残酷的权力斗争往往发生在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室内部。又有哪个朝代没有弑父杀兄、骨肉相残的皇室悲剧?权力和人们追逐权力的欲望广泛存在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各个时期。[详细]

  • 古代基层官员的“亲民”工夫

    德治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强调官员应该是道德的楷模,官员必须本人是仁人君子,才能去去教化民众,使民众和谐相处,无争无讼,达到儒家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如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之”。又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详细]

  • 中国官本位体制:官员胜神明

    周作人曾做了个深具慧眼的比较,他说许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放到西方文化中就显得怪诞可笑。比如用官衔称呼他人以示莫大尊崇,这是我们的常规,所以杜甫所受“工部员外郎”虽是有名无实的虚职,但后人为表示敬仰,必定要称杜甫为“杜工部”;又如南朝大诗人何逊曾兼“尚书水部郎”,于是后世始终尊称他为“何水部”。反观西方,文学艺术和思想建树的成就本身就是永世和莫大的荣誉,所以他们从来没有过“歌德丞相”、“培根水部”之类滑稽名号。……[详细]

  • 邓小平南巡住普通房吃家庭餐

    1992年元旦,广东省委接到中央办公厅发来的绝密电报,上面只有短短两行字:“小平同志要到南方休息,请做好安全接待工作。”出京前,小平同志办公室又专门通知广东方面说:不要专门汇报,不要陪餐,不题词,不见记者,不摄影,不报道。陈开枝说:“我们觉得应该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保留起来,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对后人的交代。”于是,他向邓办建议:“拍内部片,不公开报道。”……[详细]

  • 清代官吏摆谱排场有多大

    清朝官吏有许多坏习气,其中之一就是摆官谱、讲官派。所谓官谱、官派,就是做官的排场、派头。民国时有位深知清代官吏此习的人评说道:“前清旧官僚习气最为可恨,当其未得志时,徒步而行,不以为苦;一登仕版,出入非肩舆不可,一若天生两足为无用者。不宁维是,一切起居动作,均须依赖他人,甚至吃饭穿衣亦须奴婢相助。官愈大,则此种习气愈甚。”……[详细]

  • 官员亲民否 无关着啥装

    常州市夜公园开幕,该市分管旅游的副市长朱锐、市旅游局局长苏伟等8名官员,清一色穿上凉拖鞋、T恤、沙滩裤等休闲服装出席。报道称,这在让游客感到惊艳的同时,也备感亲切。

    与官员出席重要会议、重要活动惯为身穿西装、衬衫、皮鞋等正装相比,常州市8名官员出席夜公园开幕式不囿常规,穿起凉拖鞋、T恤、沙滩裤等休闲服装,应该说是一种变化。官员如此出现在夜公园开幕式上,也与开幕式的性质、环境、气氛相吻合,外在上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就此而言,也确能让民众感到亲切。……[详细]

雅虎问答 quesion & answer

肃静回避、警车开道把官员和百姓的距离越拉越远

问:你曾经因不吃肉被称“于青菜”,想必和拜登颇有共鸣?

于成龙:拜登吃炸酱面和在下吃青菜,是两码事又是一码事。

说两码事是因为,炸酱面是一日之事,而青菜是我一生之事。将拜登一日之秀与我一生节俭并提,可以吗?拜登吃面实是政治之需要,为官之需要,听闻该国政坛颇兴亲民之风,拜登这碗面,实是高招。而我吃青菜,其实是自省,更是以身作则。我曾说过,当官的人,一定要起到勤俭节约的表率作用。用财用物,一定要到必需之时才用,这样花销用度才能日日流长。而奢侈欲望,常常是官员堕落的源头。唐朝有个侍御史严升期,爱吃牛肉,巡察时所到州县几无活牛,人人争献,热闹得很。吃人的嘴短,这官能当的好吗?

而说是一码事,是因为都可称作亲民之举。

古人曾说,亲民之官,一人之贤否,关系万姓之休戚。所以我时时告诫自己,丰衣足食时,一定要心存无饭无衣的老百姓。茶淡饭尚且不能消受,何谈建功立业造福于民?

庆幸的是,虽蒙圣宠官拜知府、总督乃至尚书,宦海纵横20年,面对过无数诱惑,我仍坚持了自己的理念。去直隶,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听闻我赴两江总督之任前,南京布价上涨,人人争换布衣,官员减“公车”……我心甚慰。[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问:今日有些官员出巡,警车开道阵仗惊人,你以为?

郑板桥:阵仗惊人,官气也逼人。此风古已有之,没想到今日仍如此,可悲。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辩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曲儿小腔儿大,说的不正是某些摆谱的官员吗?南方某县官出国考察,为摆谱,走后门找关系,让县里一干常委列队到飞机舷梯前隆重送行;并花重金在美国组织小学生给他献花,俨然国家元首,摆谱都摆到国外了。

还有这样一些旧官僚习气:不得志的时候,路也走得,山也爬的,不觉得怎样,一旦戴上乌纱帽,出门必定坐大轿,好像双脚废了一样。且日常起居,必定依赖他人,吃饭穿衣都得有人伺候着,官越大,官气越盛。就像广东省卫生厅某副厅长,好似双手无用不会打伞一样。天,美国总统还自己打伞。

更别提出巡的阵仗。古有肃静、回避,今有警车开道,一样的前呼后拥,一样的浩浩荡荡,当真学得分毫不差。当年先人王安石罢相后退居于南京时,某官夜里去拜会他,竟然也不忘喝道清场,尽管夜里路上行人甚少,他还是明火执仗大摆威风。王安石后作诗一首:扶衰南陌望长揪,灯火如星满地流。但怪传呼煞风景,岂知禅客夜相投。

在我们看来大煞风景之事,他们看来却是风光派头。《官场现形记》里钱典史说到州县官要靠鸣锣开道显示官的身份:“我们做典史的,既不比做州县的,每逢出门,定要开锣喝道,叫人家认得他是官。”叫人认得我是官,这是何等心思?好似为官就高人一等,趾高气扬,官气入髓。

何谓官气?讲排场、比阔气、摆架子。凡事爱摆“场面”,认为场面就是“脸面”,没有象样的场面就显不出尊贵。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每次外出总要住五星级宾馆的总统套房。一次开会没有安排总统级别的房间,当场雷霆大发,怒骂会议接待者:“你他妈怎么搞的?这个会我不开了!”随即扬长而去。[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轻车”才能体会民生疾苦,“简从”方能察觉民情幽怨

问:今日官员视察时皆前呼后拥,你为官时也这样?

于成龙:当然不。视察为何?为了体察民情,了解得失。小到百姓衣食,大到地方财政,皆在访查之列。去百姓家里坐坐,才会真的了解他们的生活;马路上走走转转,才会了解交通状况、道路如何……前呼后拥清场开道算何视察?除了听政绩外又能了解到什么?

所以我一直提倡官员视察要轻车简从。需要出外考察时,我几乎不坐轿子,常常是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有时冒着酷暑,有时踏着泥泞的道路,到乡间巡视。好几个随从都因受不了这份苦而悄悄离开了。没有了随从,我就自己烧饭洗衣。郑板桥也是,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回避”和“肃静”的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郑板桥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参加考试,最后韩梦周中了进士。

轻车简从才能贴近百姓。我们都知廉吏包拯。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但他也免不了受排场之祸。一妇人拦住包大人的轿子喊冤,王朝马汉立刻怒目相向。虽然最后包公排除万难为民伸冤,但仔细想来,还有多少含冤的人因为没敢拦轿喊冤终至含冤而死呢?或者还有多少人拦轿了却被老于世故的王朝马汉之辈给处理掉了呢?官员讲究了排场,恐怕只有看到假情况的份了,圣贤如包大人也不例外。而如果连治下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都不知道,还谈什么为民造福呢?

不能否认,鸣锣开道是一种有效的警卫措施,能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问题是,老百姓真的这么可怕?感动中国的内蒙官员牛玉儒为了倾听群众呼声,经常自己步行到街上和农贸市场调研。一次,他一人走在农贸市场里了解物价,被一位市民认了出来,他轻声对市民说:“别声张,我只是随便看看。”就是这种“随便看看”,便把官员与百姓的距离拉近了……[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中国官员的亲民之路有多长?

问:总闻官员亲民爱民声,为何官员还是“脸难看事难办”?

于成龙:亲民之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无论是带有旧时色彩的“父母官”,还是今时所说“人民公仆”,不但要有身在其位有其言的觉悟,更要有在其位谋其政的行动。爱民之官,民必敬之。亲民之官,民必爱之。白居易为官时,一看到百姓在饥寒中挣扎就大为愧疚,“念彼深自愧,自问是何人!”他在杭州为官时,见老百姓常常遇到水患就主动搞了修堤工程。离去时百姓送别感谢他。白居易只是平和地提到了两句话:唯留一湖水,与汝渡凶年。

亲民不成反累民者,古今都不鲜见。有的人的亲民只是局限于夸夸其谈,虽大讲亲民口号,做亲民表演,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作秀之下,往往有作弊之嫌,有作孽之恨。还有的人总是摆不正与百姓的位置,惯于颐指气使,吆五喝六,总是以“太上皇”自居,以“施舍者”自榜,对群众的呼声总是置若罔闻,不理不睬,“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他们与人民群众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十分可怕。

七品芝麻官谢金銮以他为官的经历,写了一些感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基层官员的亲民形象。他说,下乡巡查,遇到农民,就问问晴雨道声辛苦,看看家里几口人,子孙是不是孝顺,兄弟是不是友爱,农耕有没有余粮,家里有没有人失业;遇到读书人就话一话读书情谊,看书童是不是聪颖有潜力,问问看读什么书,探讨下感想。该说的就说,该劝的就劝,该骂的就骂。百姓吃的山蔬脱粟都吃得,百姓坐的土茎芦席也都坐得。遇上小事就当场解决纠纷,不用闹到衙门去。这样过个一两年,乡里的是是非非都了然于心。这样为官,“何利不可兴,何弊不可除,何凶不可缉,而又何贫之足患哉”。[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问:你出巡时曾制止衙役喝道清场,为何仍屡禁不止?

郑板桥:我曾在家书中写道,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既不敢贪赃枉法,积造孽钱以害子孙,则每年廉俸收入,甚属寥寥。苟不入仕,鬻书卖画,收入较多于廉俸数位。当了官月入还没卖字画的钱多,这官当的,在当年也是奇事一桩了。甘当“苦官”,无非是因心系百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爱之忧之,顿有舍我其谁之感,无法侧目,只能坚持。潍县饥荒时,我据实相报,力请救济百姓。后灾情严重,我因擅开官仓放粮被罢。罢就罢了,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纵是如此为民,我仍时时感到离百姓很远。因为中间隔着一些“抬轿子”的。这个现象,也是古今一般同。“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一杯白水荒途进,惭愧村愚百姓心。”我很想深入下层,了解民情,但手下那些“抬轿子”的衙役皂隶却在那里吆五喝六,狐假虎威。也制止过,但这些老传统、老规矩破不了,禁而不止,后来也就“懒不禁”了。所以我更喜微服私访,有时一人,有时带个书僮。足踏草鞋,白水一杯,深入乡间,访贫问苦。时时对民生的艰难充满了自责与愧疚之情。

但我个人的努力始终敌不过这流传千年的老规矩,说是父母官,当官的和百姓之间却隔了千山万水铜墙铁壁。“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苦蒿莱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尚有隐幽难尽烛,何曾顽梗竟能驯。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寰。”……[详细]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国雅虎的服务条款隐私权政策,为我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
查看全部 »

旁白leaderette

当官的感觉多“受用”
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的一条微博很有意思,照抄如下:
有一个任省级官员的同学,一次与我谈心里话说:兄弟,你总批评我们这些当官的拼命往上冲。这是因为你没有当过官,不知道当官的感觉。那种感觉真的很让人非常受用,就是不贪污受贿,那种前呼后拥,指点江山,有什么事给个眼色就有人办等等官威,也让人感到此生没有白过。而官越来(疑为“大”),这种感觉就会越明显。
毛泽东批评“接风宴”
1950年,毛泽东访苏归来,视察哈尔滨车辆厂时,要求最大限度减少陪同人员,并对哈尔滨市设的“接风宴”提出了批评;
邓小平视察“三不要”
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时要求,一不要专门汇报,二不要陪餐,三不题词。
鸣锣开道有讲究
古代官员出行时,差役们要在前面敲着锣,边走边吆喝,为官员开道。其实,鸣锣开道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县官出行时,鸣锣7下,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道、府官员出行,鸣锣9下。意思是:“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提督、巡抚出行时,鸣锣11下,意思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若是都统以上的官员出行时,则要打13棒锣,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
官员微薄塑造亲民形象
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白下分局的官方微博上贴着这样的一个帖子:
“爱打电话,爱发短信,爱装警察,爱装法官,爱装检察官。也爱说电话欠费、法院传票、银行转账、恶意透支、涉及洗钱、安全账户……我不是神马,也不是浮云,我是电讯骗子,警察一直在找我,如果我找你,马上拨打110……”看不懂,那就OUT了,这是现在网上最流行的“凡客体”,是一份派出所发的安全防范传单,贴在“官微”上,粉丝们大呼“给力”,一名居民还靠这个识破了骗子的伎俩。
常州混混“千里行骗”
清朝乾隆年间,常州有个叫钱豁五的小混混。他搞了个广西巡抚衙门的大信封,粘上鸡毛,再背上一套包袱,冒充广西巡抚衙门的信使取官道经两湖、江西去浙江。这个信使也不急着送信,反而是沿途一个一个驿站地歇息过去,游山玩水酒足饭饱之后再前往下一站。“公费旅游”到杭州后,驿官终于识破了钱豁五的把戏,将他扭送官府。
他若无其事,反过来开导钱塘县令说,我是假冒官差没错,但你将我查办了,岂不是连累了桂、湘、鄂、赣、浙五省的相关官员?钱塘县令竟然觉得有理,一时难以决断。更加戏剧性的是,一位在杭的常州籍御史听说如此奇闻,敏锐地发觉钱豁五是个精明能干的同乡,人才难得,出面为钱豁五说情开脱,“捞”了出来,又把他介绍进入了盐运使幕府。
“官茅房”背后的官体制
“官价”(以“官”作为市场运作的核心,由此使权力集团垄断最大经济利益)、“官法”(法律从属于官权)、“官司”(以官权作为司法裁决的准则,“司”是动词,意为管制,它与“官”联袂之后合成称呼法律案件的名词)、“官河”(作为南北经济命脉的运河)等等事例,都一次次证明了中国社会的“官体制”传统。
还有无数更具体细小、但意义并不轻微的例子,比如中国民间不分南北,都习惯把街上的公厕称为“官茅房”。
郑板桥教子诗里的平民情
郑板桥五十二岁得一子,对儿子的钟爱可想而知。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前,不是给许多金银,而是叫儿子蒸馒头给他吃。
手下人求情,“少爷不会做馒头,别难为他了。“郑板桥执意要儿子动手做,儿子只得在厨师的帮助下,蒸了一锅馒头。当馒头送到床前,郑板桥已经长辞了,床前只留下一张遗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

小调查survey

官员出巡摆谱之风千年不绝,谁之过?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