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许愿有什么忌讳:王能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52:13
 有一千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任何成长中的孩子,最大的损失并不是考试丢分,而是自信心丢失。毛毛的成绩,因看病缺课,在看起来很难提高的情况下,开始从中下游进步到中游,而且有一种综合能力在增长。

  她的兴趣从那些石头标本延伸到产生那些标本的地方,王能智不可能带女儿去泰山,就带她去香山,去八大处,去紫竹院,也带她去故宫、颐和园……女儿非常喜欢跟爸爸出去走,爸爸能跟她说好多好多不仅她不知道的事,还有妈妈也不知道的事。

  她一旦发现有些事她知道了,妈妈却不知道,她就非常得意,更不用说好些还是她的同学所不知道的。

  她爱父亲,崇拜父亲!父亲说的,她总是记得很牢。父亲除了有意开拓她的视野,也有心锻炼她的体质。

  初一读完的时候,毛毛终于可以停药了。“爸爸,医生说,我可以不用再吃药了,真的,我是个健康人了!”

  “毛毛,你一直就很健康!”爸爸笑着,眼泪却落下来。

  升入初二的那个金秋,全校1300多名学生在大操场上举行开学典礼,首先给上学年的优秀学生颁奖,宣布获奖学生名单时报出了毛毛的名字。是的,毛毛在初一被评上了三好学生,她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而且,她还是班长。

再说1983年,王能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第二年,学校的书籍、杂志被人开了不少“天窗”,被剪的都是地理书刊。这不是王能智的学生干的还能是谁?

  要解答那些探究性问题,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学生们就向学校的图书、杂志进攻。学校规定的借书数量有限制,学生们求索的需要却无穷。1983年这些学生都还没有电脑,也不知什么叫上网查找资料。王能智积累多年的地理资料,一个学年下来几乎损失殆尽。

  王能智哭笑不得。这是一个新问题。

  学校图书馆找王能智索赔,让他象征性地赔了40元人民币。学生们得知王老师赔了款,剪学校图书资料的行为竟就此打住。但他们借阅的兴趣不减,订阅和购买有关书刊的积极性也出现了。

  但是也有疑问:涉足那么多课外活动和课外知识,课本上那些将来中考、高考要考的知识到底有没有学到?

  王能智从课本里出了100道难度颇大的考题,要求学生1小时内考完。他考虑到,实验班的学生现在信心颇足,也担心他们麻痹大意,有心难一难他们,如果考得不行,也好敲个警钟。

  结果,考出来的成绩就像是假的,全班平均96分,最低88分。相同的卷子给相应的比较班来考,大部分同学不及格。

  这说明,学生们为了解答那些大问题,早把课本翻来覆去地琢磨遍了,课本知识掌握得相当牢固。当他们的知识面超出书本许多后,回头再看地理课本,有同学甚至说:“这是小儿科!”

  但是还有问题。

  一天,李丽的母亲在路上候着王能智,说:“王老师,您的地理课教得太好了。但是……我们的孩子将来长大了不考地理系。”

  还有的家长也在路上候着王能智,说:“王老师,您要是教数学多好呀!可是,我的孩子现在弄地理比数学还有兴趣,这怎么办?求求您别这么使劲教了!”

  更多的家长在家长会上正式向学校反映,王老师教的地理课“喧宾夺主”了!怎么办?还该不该实验下去?

1985年年底。北京地理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将会聚石景山,北京市地理教育学会本年度年会将在石景山召开。这一届年会,就是以王能智教改实验为主题的年会。

年会开得热烈红火,对王能智独具一格的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自此,王能智的新教学方法开始“名声在外”,并在石景山其他中学地理教师中影响开来。

  “有一个现象,当时大家都很感兴趣。”

  “什么现象?”我问。

  “你看,家长们曾经担心王能智这么教下去会影响学生数学、物理等科的成绩,才要求他别那么使劲教。其实他没怎么使劲,他教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轻松,成绩却噌噌噌地上来了。”

  说这话的是刘国庆。他生于北京延庆县,八达岭长城外是他的故乡。我初见他时,他是石景山区教工委书记,如今他是石景山区副区长,多年前他是石景山苹果园中学的地理教师。同为地理教师,刘国庆是最早向王能智请教的人之一。

  “还有一个现象,”刘国庆说,“王能智只是地理教师,不是班主任,但每个班主任都喜欢跟他合作。”

  “为什么?”

  “因为王能智担任地理课的那个班,学生好管了,学生其他科的成绩也上来了。”

  那时王能智也感到惊奇,也在接受实践对他的教育,那是一个他与学生同经历、共学习的季节。40岁以后的王能智,感到自己的教师生活依然流动着学生时代的气息,青春、想像、星空、流云、音乐……每个早晨和黄昏,都有一种激动想从心里蹿出来与谁交流,确实有一种新的东西在脚下启程……看到学生的变化,他相信那是他们内在的变化,那不是考分的灿烂,而是学生获得了探究的兴趣、成功的体验,这体验又进一步巩固了他们新的学习方法……笑容出现了,阳光出现了,这阳光会照耀到一切学科。

  现在他比实验之初更有信心。他开始体验到,大家都感到压力很大的教学里其实也有一种叫潇洒的东西……你瞧,对《地理》课本“总———分———总”里的后一个“总”,他轻轻一讲就过去了,真的用不着使劲。因为此前对每个探究性问题的讨论都有总结,那“总结”就是大家在海阔天空的探讨中得到的共识。

  中学四个学期的地理课,三个学期全上完了,最后一个学期的地理课还干什么呢?王能智把最后整整一个学期的地理课课时全部给了数、理、化等其他学科。这些学科得到这些宝贵时间,学生的成绩进一步得到提升。

  地理当时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如果能从地理科拿到高分就能提升高考总分。石景山教育系统开始推广王能智经验,王能智逐渐成为不少地理教师的老师。

  石景山此举能提高地理老师的位置,得到全区地理老师的响应,加上“争取在地理拿到高分”也成为同学们的“高考策略”,这效果在1987年出现了。

  1987年石景山夺得了北京全市高考地理冠军,此后直到1993年地理不再列为高考科目为止,6年间,石景山地理课获得了高考“六连冠”。石景山高考由此上了一个台阶。

  李丽的母亲是当初担心孩子对地理太感兴趣会影响考大学的家长之一,多年后她又在路上高兴地告诉王能智:“我女儿考上了北京经济学院。”

  另一位家长多年后路遇王能智也告诉他:“我女儿考上了科技大学,现在去美国读博士了。”

  更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发现自己与社会接轨的能力优于许多同学。他们许多人至今与王老师保持着联系,深深感谢他们初中时代的地理老师。

  今天回望王能智的教改实验,虽然那“六连冠”仍在闪烁光芒,但我们的目光已不能停留在考出高分上了。

  奇迹似乎就起步于王能智给学生的那个探究性问题,给出那个问题犹如给出一把钥匙,用那钥匙去开门你能得到许许多多。一个真正的问题比一千个答案都重要。

  瞧,面对一个探究性问题,知识不够,你可以去问家长、问社会……有的学生的邻居就是专家,家长会带着孩子去请教专家。这样一来,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就不止是王能智一个老师。

  这就是个重要变化———家庭、邻居、专家、公众,以及报刊、图书馆、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都可以是教育者。如果王能智照本宣科,就只是讲授课本里那些知识,且是多年前写进课本的知识。现在王能智给出一个题目,40多个学生撒出去,带回课堂来的有40多个学生访问了更多人士得到的百十种知识亮点。这就使很多人的智慧在课堂里交流激荡,学生便在这样的海洋里学习成长。

再看过去,从前是一个教师面对数十个学生授课,老师的精力要照顾到每一个学习进度有差异的学生,的确很不容易。那些跟不上的学生,常常是那么深切地感到孤独无助。

进入90年代,电脑在中国许多家庭出现,学生就可以向网络去搜寻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王能智的教学方法所打开的就更不是一册课本,而是一个广阔无垠的课堂。

王能智说:“就是要让学生把手放开,把脑放开。”

  话很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这里的“把脑放开”不是说要动脑筋,而是说要让学生自主地思考。

  所谓“你要有主见”,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训练。学生本人价值体系的建构,是教育应该去完成的最为了不起的建设。这是在建设、在塑造一个最终能融入社会、对社会有用,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独立的自主思考状态,与那种孤独无助的状态,是多么不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与那种成年后阿谀奉承的人,也有天壤之别。如果一个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被几册课本束缚住,如果一个学生“我与世界”的思维被打开、被塑造,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将不可估量,将远远超过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这样的学生,长大后将不能忍受官僚随随便便对他们指手画脚,整个民族的民主性将由于新一代人的成长而得到提高。我们这个负重深深的民族,脊梁也会因此而挺直一点。所以我带着深深的感情描述并敬重王能智,敬重所有如此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的中国教师!

  可是,目前那几册课本就把学生压得抬不起头来。

  王能智探索的究竟是一条什么路?“就是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王能智戏说。

  “但这不是把他套住了,而是一个游戏似的快乐的活动,讲得文一点,就是通过设置一个探讨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进入。”王能智又说。

  但设置这个情境却不简单,这是以导学为中心的课内外综合教学之路。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导”,而不是“教”。不仅探究出场,综合也已经出场,课内外综合,以及对老师、专家、课本、网络等多渠道的知识进行综合的方法已被大量使用。

  1993年地理不再是高考科目,地理的被重视程度随之降低,王能智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他在地理教学上已经很有名气,但这些经验只适用于地理吗?这些经验会是昙花一现吗?王能智还能往哪儿走?

  这时,有两个人是助他继续发展的关键人物:一个是当地的石景山教育局局长祁红,一个是当时的石景山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张逸民。

  张逸民希望王能智到教师进修学校来,祁红把王能智调给了张逸民。1994年王能智开始专职培训教师,这是他一生中又一个新阶段,这一年他52岁。

  “张逸民是个真懂教育的人!你知道他曾经怎么评价现在的教育吗?”王能智这样对我说。

  “他怎么说?”

  “他说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劲,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吗?没有。学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东西?很可怜。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了吗?严重不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吗?恐怕是得到压制吧!我们还在认认真真地压制他们。所以现在的教育仍然需要进行大改革。”

  怎么改呢?

  1993年浙江全省已率先挺进综合课程改革,全部课本都变了。王能智是赞同浙江综合课改的,北京的课本还变化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不能变?课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张逸民格外看重的就是王能智拿着老课本教出了新课程、新方法。不唯书,不照抄照搬,王能智算是够典型的了。张逸民决定举办青年地理教师培训班,支持王能智在培训教师中进行探索。

  这一时期,王能智对专家们一致认同的教育理论进行再思考。比如大家都认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五个:一是职业理想,二是教学理念,三是人格魅力,四是专业知识,五是教育能力。王能智也认同这五大要素,但他只取后两点为切入口,不拿前三点去要求教师。

  我问,为什么?

  他说,没用。

  怎么没用?

  他说,前三点在于他自己内部是否有,别人无法从外面教给他,要他自己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我问,教学理念也无法从外面教吗?

  他说,如果别人教我,我也要用自己的价值体系去判断,然后决定取舍。如果觉得你说的没用,他听都不会听。

  我说,你是不是发现,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没什么不对,他的理念守在大脑里,挡住你的理念,你的理念再灌输也常常是无效的。

  他说,是的。所以我选择后两项为切入点,即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这是每天围绕他的两个东西,是他关心的需要的东西。

  如何把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传递给老师们呢?

  王能智觉得人的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共有知识,二是个人知识。共有的知识是可以编码的东西,教材上的知识多是共有的知识,可传递、可复制、可迁移。个人的知识是自己实际经验的积累,是个性的,见仁见智的。个人的经验自己心领神会,但不容易迁移,需要转化为抽象的理论,才会产生良好的迁移效果。 

他将自己的教学经验逐步抽象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以实现向青年教师的传递。比如针对老师如何辅导学生,他将“学习”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针对知识的接受学习;

  二是针对技能的体验学习;

  三是针对实践的探究学习。

  现行的教学只是把第一层的学习当成一切的学习,这就严重不够。即使第一层的学习,是让学生记住那些知识,还是通过什么方法去占有这些知识,且是大大地多于课本的知识?为此他提出“新常规课”的概念,要求务必首先做到:让学生在常规教学里就有探究活动。

  以上文字可能知识含量过于密集,对于教师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一般读者读读,对指导孩子读书也大有好处。

  现在请您想像,王能智说的新常规课,就是指以往常规课要求学生必须熟记的那些基本知识,也不必死记硬背。

  怎么实现呢?就是前面已讲到的引进课题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所谓“让课题活动有教学依托,让教学向课外实践拓展”,这话听起来枯燥,但学生们是可以唱着歌向那些未知的秘密出发的,到时候那些基本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你所需要的,会缠住你,让你印象深刻,想忘记也不大容易。

  如此,王能智说的“三个层面”的学习,就不是先完成第一层面的学知识再进入第二层,然后第三层,而是要在全部教学中同时包含有三个层面的学习。

  这里的关键点是:如今大家(包括家长)都认为,只有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才有探究能力;王能智则认为不是这样,而是探究能力的获得已经蕴藏在基础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这么一来,老师们可能觉得更摸不着头脑,但王能智强调,你只要抓住一个核心,那就是探究。为了让老师们对探究有深刻印象,他说:“探究是什么?探究就是研究的刀尖。”

  为了让老师们明白探究的好处,他又将探究性学习称为“试误性学习”。这里有什么奥妙?

  妙就妙在错误是人人都会犯的,正确只能通过尝试和体验错误才能达到,这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妙就妙在出错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出错谁不会呢?而明白了错误也是不可缺少的财富,就可以打破探究的神秘感。王能智为此画出一幅探究性学习示意图:

  首先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此假设,才有去探究的“目标”,有目标才有探究行为。在从问题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不论走到“正”,还是走到“负”,那曲线都提示学生的思维在积极探索。

  在这里,你不必为学生的错误大喊大叫了,你懂得激励在哪里。在这里,激励并不是抓住学生的某个小优点去表扬他,而是面对他的错误也可以为之鼓掌,可以喜悦地告诉他:“快了,你就快成功了!”

    于是师从王能智的老师们说:“虽然要学、要改的东西很多,但王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探究性学习。握住这个抓手,就打开了这扇门。”

  打开这扇门后,天地有多大?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设置一个问题、一种情境的方式去进入……设置也是假设,通过假设性思考去解决学习问题,是重要的学习能力的训练;通过假设性思考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日后走向社会极其重要的能力。

  据有关资料,哈佛大学懂得用假设性思维去解决问题的学生也只有1/3。但哈佛出一个比尔·盖茨就惊动了世界。其实,比尔·盖茨没读完大学就去搞企业,并非不爱读书,而是渴望发挥自己的探索性创造力。

  再说一遍,王能智从1982年开始的教学实验已显示出少年学生存在的潜力,这潜力蕴蓄着中国教育向世界一流教学挺进的先声。 

朱海燕来了,她是王能智的弟子之一。

  她生于1970年,22岁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大学玩儿了4年。”她这样描述自己。

  她说,毕业后分到古城中学教地理,我还在考虑要不要当老师。我总觉得教书匠翻来覆去地说,像录音机似的,有啥意思?那时北京市号召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学校组织了拜师会,王能智老师正是教地理的,大家都让我拜王能智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