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井人工费多少钱1个: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03:24
精华精简  有可能看着比较乱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恋爱遇到阻力,反而会激发人的热情~ 双方的家人越是反对,两个人的心贴得越紧。 当彼此相爱的两个人遇到障碍、不得不分手时,人会产生一种"不协和感"(不快感)。此时,要消除这种"不协和感"的心理效应就开始起作用。由于人的心理无法改变外界障碍的现状,于是加深感情以逾越障碍。此外,人们还会产生错觉,把战胜困难的力量误认为是爱情的力量,把逾越障碍的成就感转换为恋爱的感情。 很多为了躲避家人的反对而私奔的情侣,在别人眼中他们演绎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样成就的婚姻很多最终都走向了离婚。受外界阻力而激发升温的爱情,往往经受不住悲伤的考验。两个人一旦遇到悲伤的挫折,爱情就容易产生裂痕。 所以,很多经历过"轰轰烈烈爱情"的情侣…… 我从家里跑出来,我们私奔吧! 当爱情遇到阻力时,反而能激发人的热情。 数年后…… 仔细一看, 你长了一张猴子脸! 逾越障碍的力量,容易被误认为是爱情本身的力量。 意识到两个人在一起是个错误……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内在动机,则指自发性的动机。比如,我想去国外旅行,就会为此努力攒钱。对于持续做某事来说,外在动机只有暂时的作用,不会长久发挥作用。举例来讲,比如在训练猴子的时候,当它完成一个任务后,驯兽员会给它一根香蕉作为奖励。长此以往,如果不给香蕉的话,猴子就不会去完成任务。因此,外在动机对于持续做某事来说,意义不大。 为了坚持做一件事情,我们最好先设定小的、具体的目标,每当实现一个小的目标,就会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励我们继续做下去。以打扫房间为例,我们不要把目标设定为打扫完整个房间,而是把任务细分,今天的任务是书房,明天的任务是卫生间……一天打扫一间房间并不难完成,当完成任务后,我们会感到一种成就感。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此外,如果把奖励的力量与爱情结合起来,那将发挥更大的威力。比如,坚持学一门外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说"精通外语之后,就可以找外国美女交往",就可以给我们巨大的动力~自我保护的心理~ 人是一种非常善于自我保护的动物,把自我辩解应用得得心应手。比如,有想要的东西却得不到时或者做事情失败时,人会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保护自己。这叫做"防卫机制",为的是防止自己出现不安或不快。·压抑:当人犯错时,会找一些借口为自己的错误或失败辩解,比如"运气不好"、"天气太差"、"没有帮手"等。这是人在无意识地隐瞒失败的真实原因,拒绝承认自己的失败。 ·投射:将责任转嫁给他人,把自己的错误、失败正当化。比如,"我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都是因为上司非要把这项工作交给我做"、"因为前面有块石头挡路,我才被绊倒的"等等。 ·合理化:失败的时候,会给自己找一个最为适当的理由,让自己释然。"这道题那么难,我做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我生病了,所以才做不好"等。精英意识强的人,多采用这种方法保护自己。 ·换位:将压抑的感情向其他对象发泄的行为。比如,老师批评了自己,因此对老师心怀不满,但不会向老师本人发泄不满,而是把不满发泄到对自己没那么强硬的人身上,比如妈妈等。 ·升华:通过社会允许的行为来发泄压抑的感情。比如通过体育运动来发泄感情等。 电梯等私人空间排队的心理 同调行为 从众心理赶时髦的原因
袖手旁观的社会心理在地铁中或马路上见到有困难的老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想去帮他们一把。可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难道是因为城市里的人比较害羞吗?确实有这个因素,但其所占比例相当微小。 有另外一个心理原因,使我们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当周围有很多人的时候,我们心里就会想:"即使我们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别人的想法。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曾经做过一个让众人拉网的实验。结果,每当拉网的人数增加,每个人出的力就会减小一点。原本,我们认为人数的增加会发挥相乘效应,即每个人出的力会增加,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人数越多时,人就越会感觉"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分子",于是拉网的时候就不那么卖力了。 美国心理学家拉特耐和古利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将参加实验的人(受验者)分别置于独立的房间中,然后让他们戴上耳机,通过麦克风举行讨论会。受验者处于独立的房间中,互相看不到对方,只能听到别人的声音。在讨论开始后不久,心理学家安排一个人假装哮喘发作,而受验者可以通过耳机知道有人哮喘发作了,看最后有多少人会帮发病者向会议主办方求救。 结果,得到了一组有趣的实验数据:只有一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在装病的人发病后的3分钟内,100%的受验者都发出了求救信号;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60%的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信号。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求救,也会有别人求救的"。在现实社会中,有困难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应起作用的结果。 人多了的话,就会寄希望于别人。 很多人肯定有人会救人 不努力 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帮助有困难的人。 所以,英雄多是孤胆英雄。 但当周围的人增多后,反倒没有人去救人了英雄多了,反倒耽误事。喜欢站在胜利者一方的心理原因 ~乐队车效应与Underdog效应~ 如果问政治家的座右铭是什么,他们肯定会冠冕堂皇地说一些漂亮的至理名言。实际上,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同样的座右铭,那就是:永远站在胜利者一方。也就是说,哪一方有获胜把握,就支持哪一方。 日本的政治是派系政治,因此站在胜利者一方也许是政治家生存的必然方式吧。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乐队车效应"。"乐队车"是指在游行中开在最前面、载着乐队演奏音乐的汽车,乐队演奏的音乐使人情绪激昂、不自觉地就想跟在车后面参加游行。这种心理效应在政治家中非常普遍,一般人中也有不少存在这样的心理。 此外,还有一种与乐队车效应相反的心理效应,叫做"Underdog效应",即支持弱者效应。对于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多会产生"乐队车效应",即愿意站在胜利者一方,而对于与自己无直接关系的事情,多会产生"Underdog效应",即支持弱者或落后者。比如,某位政治家在代表选举中,肯定会支持有把握当选的人,因为这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而当他观看高中生棒球比赛的时候,多会为落后的队伍加油,因为棒球比赛的输赢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 乐队车效应,在经济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经常在电影的宣传广告中听到这样的话:"电影热映中,观众好评如潮"。其实,这些宣传语早在电影上映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目的就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心理产生"乐队车效应"。观众会这样认为:别人都看了,而且还好评如潮,那么我也要看。其实这只是电影公司的宣传罢了,至于是否"好评如潮",观众朋友们还要自己做判断。 这就叫做乐队车效用。 如果非要支持哪一方的话,人们大多愿意支持胜利的一方 在选举中,人们愿意把票投给有可能当选的人。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乐队车效应和Underdog效应。 站在胜利者一边支持弱者 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还能得到实惠。 外表漂亮好处多多 ~随意想象对方的光环效应~ 外表漂亮好处多多。我想所有人都有以貌取人的时候。有调查数据表明,对于漂亮女学生的考卷,大学教授会多加几分;美女在餐厅用餐后,算账时老板都会给予更多的优惠。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外表漂亮,人们还会觉得他性格好、有能力、聪明……心理学中将这种倾向称之为"光环效应"。一个人背后闪耀的光环会让他看起来更出色。 这一效应并不局限于人的外貌。比如,一提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我们不仅会认为他们有学识,还会连带地认为其人格、能力等各方面都很优秀。再者,会说英语本来并不能与工作能力强完全划上等号。然而,如果某个职员会说英语,我们常常会感觉他工作能力很强。反之,如果某人有一点不好的名声,我们就会觉得他一无是处,见到他会觉得他全身都很别扭。此外,如果一个骗子穿上笔挺的西装,装出一副正直、老实的样子,我们大多情况下也会认为他很可靠。因此,以貌取人是非常要不得的。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则2007年秋天的新闻。苹果公司推出的个人电脑Mac的销售量与前一年相比有飞跃性的提高,第四季度的销售增长率是业界平均增长率的8倍!首次购买苹果产品的用户也非常多。有经济分析人士认为,苹果公司之前推出的iPod和iPhone受到不论品质、设计还是易用性都得到消费者的较高评价,正因为如此,消费者对其个人电脑Mac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前两种产品的良好形象,为苹果公司制造了一个光环。在这个光环的照耀下,消费者对其推出的其他产品也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也是光环效应的一种。 角色可以改变一个人 ~角色的恐怖性与可能性~ 在公司中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本来一位很和蔼的前辈,自从他升任科长之后就突然变得很严厉了。也就是说,他的角色转变了,人也跟着改变了。这里说的角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实际上,这个所谓的"角色"是非常恐怖的。当人置身于某个角色时,本来"应该这样"的事情,却变成了"不这样不行",给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为了让别人认可自己所担当的角色,人有时会超越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甚至变成另外一种人格。可以说,人会积极地采取一些行为使自己更加适合当前的地位或角色。 2001年拍摄的电影《ES》,实际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个角色实验为脚本的。在电影中,将公开招募的人分成两组,让一组人扮演看守所的狱警,而另一组人则扮演被看管的犯人。这些人被安排在一个模拟看守所中,而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角色会对人的行为取向造成怎样的影响。实验开始后,扮演狱警的人变得具有攻击性,而扮演囚犯的人则变得顺从。随着实验的进行,受验者的行为逐渐升级,最终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一电影作品告诉我们,人所扮演的角色对人的行为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日本,有一位专门研究儿童集体心理的学者田中熊次,他曾经以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为对象进行过类似的实验。他让小学生轮流扮演学习委员的角色,结果发现孩子们为了让自己适合学习委员的角色,都变得非常努力。当孩子们身上具备角色性格之后,就会受到周围的表扬,从而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社会角色在具有很大危险性的同时,也可以激励我们更快成长。 看演唱会的时候,观众为什么会跟着唱? ~没个性化的恐怖性~ 本来性格内向、羞于在人前讲话的人,看演唱会时也会跟着大声唱歌,看体育比赛时也会高声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况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当人把自己埋没于团体之中时,个人意识会变得非常淡薄。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没个性化"。个人意识变淡薄之后,就不会注意到周围有人在看着自己,觉得"在这里我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巨大的开放感能使自己的欲求进一步增长。反正周围也没有人认识自己,也没有人际关系的束缚,因此害羞的人在这种场合下也会大声唱歌、高声呐喊助威。此外,大声喊叫出来,也是一种释放精神压力的方法,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因此,有的人甚至大声喊叫上了瘾。 不过,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淡薄时,就会开始感觉什么事都不是自己做的。比如狂热的足球迷,如果自我意识过于淡薄,就可能发展成危害社会的"足球流氓"。当然,"没个性化"并不会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导致人丧失社会性。在保持着社会性的团体中,"没个性化"也很难使人做出反社会的行为。 心理学家金巴尔德曾以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项恐怖的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这些女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人胸前挂着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组人则被蒙住头,别人看不到她们的脸。由工作人员扮成犯错的人后,心理学家请参加实验的女大学生发出指示,让她们对犯错的人进行惩罚,惩罚的方法是电击。实验结果表明,蒙着头的那一组人,电击犯错者的时间更长。由此可见,有时,"没个性化"会让人变得很冷酷。 电子邮件内容与自己性格不一致的人们 ~电子邮件人格与电子邮件交往~ 电子邮件是一种非常便利的交流工具。在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很忙碌,有时都不愿意过多交谈,总是一句"回头我给你电子邮件"了事。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邮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便,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电子邮件人格",即通过电子邮件内容了解到的发信人的性格与其实际性格不一致的现象。比如,某人写的电子邮件看起来冷冰冰的,而且似乎还很容易发怒,可是实际上那个人的性格却很温厚。不过,也有些人的电子邮件写得很诚恳,感觉上是个诚实的人,但实际接触以后才发现,那个人非常狡诈。 在普通的交往中,我们一般都会看着对方的表情说话。打电话时,则会通过对方的声音判断其态度。当然,有时我们是有意识地去这样做的,而有时则是无意识的。总之,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会根据对方态度的变化控制自己的言行,即所谓的"察言观色"。然而,通过电子邮件交流却无法观其色、闻其声。在面对面谈话时,我们可以根据对方的脸色判断其态度,然后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言,但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时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写邮件时,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说话,而且人还会出现一种兴奋状态,感情和情绪等有时甚至容易失控。这样写出来的邮件,肯定容易被对方误解。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发送邮件之前,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所写的邮件。 此外,收信人读邮件时也存在问题。我们不仅是在说话的时候,在其他时候也会根据对方传递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眼神、服装、动作等)来分析其状态、判断其性格。然而,在读电子邮件时,根本看不到对方的样子,只能根据邮件的内容来想象对方的状态和性格,这样当然容易产生误解。 为什么政治家喜欢餐厅? ~政治家说服别人的秘诀--"餐桌技巧"~ 政治家都很忙碌,吃饭的时间也不愿意浪费,他们会把餐桌当成办公的谈判桌。 可是,为什么偏偏钟爱餐厅呢?这其中是有原因的。首先,人在吃饭的时候谈事情,更容易赞成对方的观点。吃饭时,对方和自己一同分享美食,快乐和充实感是共有的,因此会对对方抱有好意。不仅如此,吃饭这一行为,可以使人放松,降低心理上的防备。再者,餐厅内的颜色也有使人放松的作用。米色或芥末色的墙壁,不仅可以进入眼睛令人心情放松,还能透过皮肤缓解肌肉的紧张,从而使人整个身心都放松下来。 在这种状态下,人更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利用这种心理效果的技巧叫做"餐桌技巧",这是政治家和公司的管理者经常使用的技巧。这种技巧不仅在日本常被使用,在美国的政治世界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餐桌技巧,心理学家也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实验。例如,有实验结果显示,与不吃东西时相比,人在吃东西时读评论文章,会向更好的方向去理解。很多企业会通过宴请客户或员工的方式,在餐桌上提出各种主张和要求。不过,最近这种技巧经常被心术不正的人所利用。比如,有些恶意的推销员,会请您吃饭,并在餐桌上瞅准时机对您进行劝诱。对于这类人,不要在意他们在吃饭前说的话,要对他们在吃饭过程中说的话提高警惕。如果能理解"餐桌技巧",就能看清对方的意图,也就不会在餐桌上上当受骗了。 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让人陷入爱情的种种原因①~ 韩国热播电视剧《冬季恋歌》中有一句台词非常耐人寻味。民亨问玉真到底喜欢尚赫哪一点,结果玉真列举了尚赫的种种优点。民亨听后笑了,他说玉真喜欢尚赫的地方太多了,其实喜欢一个人时,不需要什么理由。 不过,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学上认为,人喜欢另一个人是有原因的,并对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心理学家研究出来的恋爱理由,不仅多而且很复杂。这里给大家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恋爱理由。对方的哪个方面对自己的吸引力最大?自己是什么时候坠入情网的1、对方身体的魅力 所谓身体的魅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容貌和身姿的魅力。您肯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大家都喜欢漂亮的异性。心理学的很多实验也证明,身体魅力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不过,并不是所有身体魅力高的人都会成为自己的恋爱对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都愿意找与自己身体魅力相当的人谈恋爱。虽然大家都向往与身体魅力高的谈恋爱,但是如果对方的身体魅力高出自己太多的话,我们自己首先就会打起退堂鼓,心想:"对方的容貌太出众了,我配不上他(她),而且如果我开口的话,肯定会遭到拒绝"。于是,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找与自己条件差不多的异性谈恋爱。心理学将这种心理称为"匹配假说"。 很多人都会被异性的漂亮容貌所吸引。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找美女、帅哥谈恋爱。 大多数情况下,人都会找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谈恋爱。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匹配假说"。 2、与自己行为模式相似的异性 曾经有一对陌生男女,在家用电器卖场的电视机专柜前被同一个电视节目所吸引。当他们发现对方和自己喜欢同一个节目时,互相产生了好感,后来竟然成了情侣。 当人的价值观、金钱观、喜好等相似的时候,容易相互产生好感。人的态度、行为模式的相似性越高,就越容易喜欢对方,这是使人们陷入爱情的"相似性原因"。反之,情趣爱好、行为模式相差很远的两个人,也很难发展恋情。美国心理学家经调查发现,即使一对情侣都喜欢体育运动,如果各自喜欢的项目不同,他们最终也不容易走向婚礼的殿堂。 如果对方比自己稍微优秀一点,即自己对对方充满了尊敬的话,那么相似性的效果会加强,自己更容易喜欢上对方。如果两个人相似性比较多,在谈话中能够找到共同的乐趣,那么人的认知会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状态能保持下去,互相之间也会产生好感。 3、对性格的喜好 性格,也是我们寻找恋爱对象时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简单地说,任何人都喜欢找一位性格好的异性做自己的伴侣。可是,到底哪种性格算是好性格呢?对性格的喜好存在较大的个人差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美国学者安德森曾进做过一项调查,研究人们喜欢哪种性格。他准备了555个形容性格特性的词语,然后请100名大学生为这些词语评分,评分标准分0~6七个等级。结果表明,得分较高的有"诚实"、"正直"、"善解人意"、"忠实"、"可以信赖"、"理性"、"可靠"和"心胸宽广"等,而得分较低的有"爱撒谎"、"卑鄙下流"等。 真巧啊!我也鉴赏窨井盖。 就会很安心,并容易对其敞开心扉。 这就是恋爱中的相似性因素。 4、了解对方心情 在情侣分手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我根本就不了解你在想什么!反过来看,也就是说,彼此了解对方的心情,对两个人的恋爱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当然,在恋爱开始时,了解对方喜欢自己的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喜欢自己的人,人有一种容易喜欢上他(她)的倾向。这叫做"好感的回报性",即接受了爱情,我们也想用爱情回报对方。 5、自己的心理状态 当有一位漂亮、可爱的异性出现在自己面前时,我们不一定会喜欢上对方。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也很重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下(比如心情很好的时候),人就有种想找个人谈恋爱的冲动。想找个人陪的心情叫做"亲和欲求",当人情绪不安的时候,亲和欲求就会高涨起来。 6、社会背景、周围背景 当孩子们进入高中或考上大学之后,会发现身边的朋友都开始谈恋爱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也想找个人谈恋爱。这也是同调行为的一种体现。当周围朋友中谈恋爱的人数逐渐增多时,人的同调行为会逐渐转变成一种强迫观念,认为自己不谈恋爱不行。结果,降低了自己对恋爱对象的理想或标准,于是很容易就恋爱了。 吊桥上产生的爱情 ~爱情的吊桥理论~ 爱情会在各种各样的地方产生,也许您认为谈恋爱和场所没什么关系。实际上,有些地方更容易让人擦出爱情的火花,那就是令人两腿发软的高空吊桥。 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恋爱心理学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加拿大心理学家达顿等人分别在两座桥上对18~35岁的男性进行问卷调查。一座桥是高悬于山谷之上的吊桥,吊桥距离下面的河面有几十米高,而且左摇右晃,非常危险;而另一座桥是架在小溪上的一座坚固的木桥,高度也很低。心理学家先让一位漂亮的女士站在桥中间,并由这位女士负责对男士们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让接受实验的18~35岁的男性过桥,并在桥中央接受问卷调查。 做完问卷调查后,那位女士会对男士说:"如果想知道调查结果的话,过几天给我打电话。"并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给男士。结果,数日之后,给这位女士打电话的男士中,过吊桥的男士远比过木桥的男士多。为什么过吊桥的男士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因为他们把过吊桥时那种战战兢兢、心跳加快的感觉误认为是恋爱的感觉了,而恋爱也会令人心跳加速。这就是所谓的"吊桥理论"或者"恋爱的吊桥理论"。 也就是说,如果善于应用这种心理效应,更容易获得异性的芳心。您可以带您喜欢的人一起去过吊桥或者其他较高的地方,共同感受那种心跳加快的感觉。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去游乐园一同乘坐过山车也是不错的选择。更简单的方法就是一起去看恐怖电影,美国的年轻情侣就经常一同去看恐怖电影。连年轻人都知道这种方法,看来美国人还真是善于运用心理学啊! 吊桥是容易产生爱情的地方。 因为人们容易把在吊桥上心跳加速的感觉误认为是恋爱的感觉。 "一见钟情"的心理原因 ~瞬间产生的爱情,靠得住吗?~ 世上恐怕没有比"一见钟情"更美的词了。看一眼,就爱上了对方,简直太美、太浪漫了。如果双方彼此一见钟情的话,我想这绝不能用"偶然"来形容,用"神奇"才更贴切。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学者们还没有完全揭开"一见钟情"的秘密。一见钟情存在较大的个人差异,有人经常一见钟情,而有人从未一见钟情过。此外,还有的人一生就只一见钟情过一次,结果就和对方结婚并厮守到老。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很常见。那么,人到底为什么会一见钟情呢?关于这个问题,在目前的心理学界还是众说纷纭。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对方的眼睛、鼻子、嘴巴等器官和自己的相似,我们就会对对方产生亲近感,这种亲近感是发展爱情的基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有人会对和自己免疫类型完全不同的人产生好感,他们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一种"传达物质",这种物质也能促进爱情的发展。的确,人类想寻找自身所不具备的免疫类型,这从生物学的角度也能解释。非常有趣的是,前一种说法认为,人会对与自己相似的异性一见钟情;而后一种说法认为,人会对与自己不同的异性一见钟情。 最近,又有一种新的说法。认为人的大脑具有一种在瞬间找到结论的"适应性无意识"功能。这种能力与直觉不同,它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瞬间判断能力。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能在一瞬间看清事物的本质或者找出问题的结论。有些人一生只有一次一见钟情的经历,就能和一见钟情的对象厮守终生。这让我们相信,他们就是在一瞬间找到了这辈子最适合自己的人。因而,一见钟情所产生的爱情并不是暂时的感情,也许这才是爱情的本质。 总之大家,千万 不要相信自己瞬间的感觉! 拉近心理距离的方法 ~打开心扉,自我告白~ 有时,闲来无事随意聊天的男女,也许会在某个瞬间坠入爱河。还有,刚开始谈恋爱的两个人,有时会因为某件事,感情突然加深很多。其中一种情况就是,一方敞开心扉,向对方说了很重要的事情。 比如,从未向任何人说起过的秘密、家庭内的问题等等,这就叫做"自我告白"。不论说的人还是听的人,都会增加对对方亲密感。由于自我告白只限于自己信任的人、亲密的人,听的人就会感觉对方信任自己,没把自己当外人,于是也会信任对方。而且,有趣的是,听的人也会以相同的程度进行自我告白。因为对方信任我、说了他的秘密,我也要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他,这就是"自我告白的回报性"。经调查显示,女性更善于使用自我告白的方法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男性则很少对别人进行自我告白。 与自我告白类似,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说法叫做"自我呈现"。自我呈现,是指意识到别人在注意自己,然后有意识地去做对方期待的行为、说对方期待的话。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有意识地塑造自我的行为。1986年,日本的中村教授进行了一项试验,以自我呈现的形式向参加试验的人说自夸的话和谦虚的话,然后看这些人更喜欢哪一种。他事先准备了一些台词,以谦虚的话为基础,在其中加入自夸的话,只不过自夸的话所占的比例有所变化。结果表明,当自夸的话占60%的时候,是最受人欢迎的。也就是说,自夸的话太多,或者太过谦虚,都是不好的。 结果,两个人就变得亲近起来。 不过说得太多,反倒会招人讨厌。对方也会同等程度地敞开心扉。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决定整体印象的"开头效应"~ 两个人初次见面时,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也许很多女性会说:"我不以第一印象来判断别人。"实际上,第一印象或多或少都会对人物的整体评价产生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您暂时抛开心中的杂念,认真听我为您读以下两个人的简单介绍。 A君,28岁,男性,供职于A商业公司。同事们都对他的勤奋、认真表示赞许。他的缺点是不够耐心,不过深得部下的信任。 B君,28岁,男性,供职于B商业公司。他的缺点是不够耐心。同事们都对他的勤奋、认真表示赞许,而且深得部下的信任。 听了以上两个人的简介之后,您更喜欢哪个人呢?两个人的简介内容基本是一样的,听者也许感觉不到太大的差别。不过,您是不是对B君不够耐心的缺点印象更加深刻呢?实际上,两个人都有不够耐心的缺点,只是"不够耐心"在介绍文中出现的位置不同罢了。放在前面,就更容易让人记住,这就使所谓的"开头效应"。换句话说,开头出现的内容,将左右一个人的整体评价。 因此,最先给别人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否则,可能会影响对方对我们的整体评价。总而言之,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接触越多越喜欢对方 ~"单纯接触原理"、"靠近的因素"、"熟知性法则"~ 在第二章中,我们已经讲过私人空间的问题。私人空间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存在。我们不愿让自己不喜欢的人进入这个空间,但期待自己喜欢的异性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 不过,人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物。即使我们对对方(异性)完全不感兴趣,但是如果对方在自己的私人空间中存在很长时间,我们也会渐渐对其产生好感。在心理学上,这叫做"单纯接触原理"。如果对方与自己比较靠近,时间长了我们也会对其产生好感。这叫做"靠近的因素"。比如,在学校或者公司,同学或同事的座位都是固定的,时间长了,人就容易对离自己比较近的异性产生好感。再者,相互了解也有助于增加好感。这叫做"熟知性法则"。以上三种心理效应,可谓是恋爱的"王道"。 然而,如果对方的拒绝反应非常强烈,以上的效果就可能演变成反作用。虽然说刚遭到拒绝的时候,我们尽量接近对方也许能让对方改变想法。可是,如果一味死缠不放,也许只会令对方产生厌恶心理。 如果一对恋人天各一方,又不能经常见面,彼此的感情就会逐渐变淡。男女间的物理距离太大也可以导致心理距离的疏远。可以说,距离是爱情的头号敌人。心理学上将其称之为"博萨德法则",我们称其为"爱情与距离成反比法则"。美国心理学家博萨德曾经对5000对已经订婚的情侣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两地分居的情侣最终结婚的比例很低。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中,障碍反倒能加深恋人之间的感情。然而,距离对于爱情来说,似乎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 公司中的同事容易发展恋爱关系,就是因为上述原因。 越接触就越容易产生好感。 恋爱达人的秘诀 ~先贬后褒的效果~ 我认识一个人称"恋爱达人"的男士。他作派强硬,平时总是一副很酷的表情,但却经常俘获女性的芳心。与那种善于向女性献殷勤的男子不同,他从不主动表扬女性。那么,他究竟是靠什么赢得爱情的呢? 和女性谈话时,他一般比较冷淡。比如,他会说"你今天的妆化得太浓了",一张嘴就是这样否定的口吻。不过,他并不是"毒舌男"。其实,他的内心比外表温柔多了。在贬低之后,他总会加上一两句褒奖的话,比如"本来很漂亮的脸,化那么浓的妆太可惜了。"听了这么一句话后,一般的女性都会对他产生好感。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先看一下以下四种说话方式,您认为哪一种最能让对方开心呢? ·从头到尾都是褒奖 ·先褒奖,后贬低 ·先贬低,后褒奖 ·从头到尾都是贬低 实际上,最能让对方开心的方法并不是从头到尾一味地褒奖,而是先贬低后褒奖。先贬低,伤了对方的自尊心。然后再褒奖,使对方有种由低处往上升的感觉,能真实感受到被表扬的开心感。因此,这是褒奖女性的有效方法。 最要不得的就是先褒奖后贬低,这样只会把对方弄得非常郁闷。不过,如果后来的贬低与先前的褒奖之间的落差并不大,再加上适当的说话方式,也许由于最初褒奖的"开头效应"已经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之后的轻微贬低也不会引起对方太多的反感。然而,对于先贬低后褒奖的方法来说,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开始的贬低太过严厉,之后不管如果褒奖,也无法让对方开心。 如果太重了点:气死老娘了! 褒奖的话永远也没有机会说出口了。

为什么酒吧都很昏暗
~昏暗中正好有恋爱的机会~ 
一提到酒吧,我们就想到昏暗的吧台和吧台后面那有点吓人的酒保(调酒师、掌柜)。那是大人们买醉的去处。酒吧之所以要昏暗,其中有一定的原因。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动物,眼睛都不会不自觉地往明亮的地方看,而昏暗的环境可以阻隔别人的视线,因而人们可以安心地饮酒作乐。 不过,酒吧昏暗的原因不仅仅如此。对于谈情说爱的男女来说,昏暗的环境也是相当惬意的。心理学家卡根曾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调查在明亮和昏暗的房间中男女的行为会有什么不同。结果显示,在昏暗的小房间中,男女身体紧密接触,亲密感激增。也就是说,昏暗的环境可以使男女之间变得非常亲密。此外,人喝了酒之后,视力就没有清醒时好了。因此,男性喝醉酒之后,眼中的"美女"往往比实际还要漂亮。如果再加上昏暗的光线,这种效果就更强了。 因此,酒吧可以说是男性向女性表达心意的理想场所,而对于女性来说,酒吧简直就是一个可以"一石二鸟"的好地方。如果女性对男性说"走!带你去一个我熟悉的酒吧",这样一来可以刺激男性的自尊心,与此同时,在酒吧里还能让自己显得更漂亮。也许有人说,日式居酒屋也适合谈情说爱,但哪里总让人感觉太过传统、放不开。相反,在酒吧里,座椅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近,和对方也就相距70~80厘米,相互可以进入彼此的私人空间。如果长时间待在对方的私人空间中,双方更容易发展恋情。 在美国西部拓荒时代,酒馆里卖酒时对每位客人有量的限制。然而,常有酒客喝醉之后,自行到柜台里拿酒喝,于是酒馆便在客人的桌子与柜台之间设置了一根横木。这就是如今吧台的雏形。也就是说,吧台本来有控制客人饮酒量的作用。后来,在吧台的阻隔之下,客人只好把想喝酒的冲动转移到身边异性的身上。这也是酒吧为什么适合谈情说爱的原因之一。 而且,还能看到"美女"。只要不是黑店的话……原因不仅如此,昏暗还能增进异性之间的亲密感。 为什么高级宾馆的酒吧都设在最高层? ~最适合谈恋爱的空间~ 很多酒吧都设在地下,而惟独高级宾馆的酒吧设在大厦的最高层,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困扰了心理学家很多年。最近,终于有心理学家通过种种实验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大城市的高级酒店,一般都是很高的大厦。酒吧之所以设置在最高层,是因为晚上从那里可以看见漂亮的城市夜景。看到如此美丽的夜景,人的心情也会无比舒畅。在这种状态下,对身边的人也会产生好的印象,再加上美酒、美食,效果就更强了。 此外,酒吧桌椅的摆放特点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样一来,饮美酒、品美食、赏美景的高级享受,就成为约会男女所共有的美好感受。再加上微暗的照明,大厦最高层的酒吧可以说是增进男女之间感情的最佳场所。再者,顾客的层次,也对酒吧的氛围有很大的影响。在高级宾馆的酒吧中,经常有外国客人出入,不知道为什么,有外国人在的地方,会让人感觉很高级。 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如果男士能把握好时机说一些"甜言蜜语",准能俘获女士的芳心。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人称"恋爱之神"。他和女性经过几次约会之后,总会带对方到高级宾馆的酒吧去。每当女士陶醉于美丽的夜景,不禁赞叹"这夜景真美"的时候,他总会不失时机地说上一句:"夜景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美。"这句话太有杀伤力了,还从来没有女性在他这句话下"逃脱"。不知不觉,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了男方的手中,而且楼下就是宾馆的客房,这更能刺激人们的情欲。不过,很多心术不正的男性也深谙这个道理,经常会在高级宾馆的酒吧为女性设下"爱情的陷阱"。女性朋友可要提高警惕。 再者,高级宾馆的酒吧经常有外国人出入。高级宾馆的酒吧设在大厦的最高层。 外国人的存在让酒吧的氛围显得更加"高级"。收起来。此外,昏暗环境中若隐若现的光有某种暗示作用。 恋爱的SVR理论 ~恋爱的三个阶段~ 其实,恋爱也是有理论可循的。在心理学家默斯特因(Murstein)的"SVR理论"中,认为两个人从相识到结婚,分为三个阶段。 S阶段刺激阶段(Stimulus) 受到对方外表、行为、性格等的刺激。 V阶段价值阶段(Value) 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相似,对感情顺利发展很重要。 R阶段角色阶段(Role) 分配角色,相互补充。 当两个人初次见面时,如果被对方的外表、行为和性格等吸引,就会彼此产生好感,这一阶段就是所谓的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对方的外表、行为和性格等因素外,有关对方的传闻也是重要的信息。彼此产生好感后,如果开始谈恋爱,就进入第二个阶段--价值阶段。在这个阶段,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起来,一起做的事情也多了起来。此时,双方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是否相似是影响感情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要进一步发展,不仅需要双方的价值观相似,还要能分担角色、相互补充。例如,具有支配性格的女性和服从性格的男性,喜欢帮助别人的女性和寻求帮助的男性等等。实际上,除了默斯特因之外,很多心理学家也都提出,夫妻关系要想顺利发展,夫妻双方能够互相补充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将SVR理论进行简单的概括,那就是"受到对方外表、行为、性格等的吸引而相识,并产生好感","彼此的价值观相似,从而成为恋人","如果能相互补充,就可以结婚成为夫妻"。没能走到婚姻殿堂的情侣,可能是因为不能互相补充。如果在谈恋爱阶段就分手,很可能是因为彼此的价值观差距太大。 R阶段/角色 互补 恋爱分为三个阶段。 演艺圈的离婚率很高,可能就是因为夫妻之间的角色没有把握好。 明星无法分担角色 演员不能相互补充 S阶段/刺激 相识 嗯~ 分担分担老公, 拜托你了! V阶段/价值 共有 为什么女人特别在意"59"这个数字? ~同调效应与男性喜欢的体型~ 在各种行业中,都有一些默认的、共通的尺寸。比如,公司、企业使用的文件纸都是A4的,在日本易拉罐饮料多是350ml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时装模特界,也存在这样的尺寸。如果您仔细研究一下女模特们的宣传资料,就会发现大部分女模特的腰围都是59cm。在这个个性张扬的现代社会,女模特的腰围却出奇地保持着高度一致--都是59cm,这是为什么呢?在女模特的世界中,腰围保持在50多厘米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惯例。即使模特的实际腰围为W63或W65,在填写资料的时候,她们也会写成W59。 这是一种同调行为。虽然心里清楚自己在说谎,但宁愿说谎也不想和别人不同。如果脱离了大多数,会让人产生不安感,尤其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这种心理效应会更加显著。很多女性对自己的体型抱有自卑感,或者说是有心结的。因此,一提到体型,大家都采取同调行为,即尽量使自己与众人保持一致,以免暴露自己的缺点。这是女性所特有的心理活动。 不过,女性为什么都要把腰围保持在50多厘米呢?我还不太清楚其中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这样看起来漂亮,又或者是因为对美丽体型有一种信仰。有趣的是,心理学界也对女性的体型展开了研究。海外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男性最喜欢的女性体型。结果表明,当女性的腰围与臀围的比例为0.7的时候,最受男性的青睐。也就上说,如果腰围是W59,那么臀围就应该是H84。由此看来,只保持纤细的腰身还不行,必须要比例协调才能赢得男士的喜欢。再说一句,其实男性对女性体型的数字不太敏感,没有哪个男性看到女性体型的数字就兴奋起来的(如果真有这样的男性,那也怪恐怖的)。只有看到女性真实的体型,并且其腰围与臀围的比例接近0.7的时候,才是最令男士动心的。 尤其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或者有强迫观念的时候,同调的心理更加强烈。 这和小学生即使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会举手的心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