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的含义: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及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25:18
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及启示
《太空探索》2008年第07期
1927-1928年毛泽东等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领导工农群众,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实践,开始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作中具体地阐述了这条革命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在具体的实践中忠实地执行这条路线,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教材在第一章强调了这一点,但是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斗争中坚持走这样的革命道路,教材并没有明确提出,而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所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容易忽视,会导致学生对这个论断的认识不全面,不能从整体上来认识其科学性。所以有必要强调提出。
我们可以从国共十的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的政策的制定、革命武装斗争的地理范围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依靠的主要力量来源来认识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出这条道路以后自始至终忠实地执行这条路线,具有明显的政策的延续性。
从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依靠力量上来看。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决定其依靠的力量必然是农民阶级,一是后勤保障,二是兵源。但是对农民阶级不是简单的依靠,把革命的领导权交给农民阶级。在后勤保障方面通过满足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来取得他们的支持 ,农民阶级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积极参军,保卫家园,这样农民阶级又成为武装力量的来源。像四川省的将军县的出现,江西省的一个县有一万多红军烈士,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对这些参加部队的农民,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整顿和改造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武装斗争最有力的武器,虽然也曾经出现过像"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倾错误的影响,但是在克服了"左"倾错误以后,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革命军队的战斗力更强了。
从斗争的地理区域上来看。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的根据地建立一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主要的势力遍及广大的农村地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全国范围出现了大大小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真正出现了"燎原之势",虽然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但是这斗争的失利并非是毛泽东的这条革命道路的失败,而恰恰从反面肯定了毛泽东主张的正确性。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敌后广大农村作为活动区域,抗日力量迅速增强,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而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各解放区纷纷开辟,或者由原来的抗日根据地变为解放区,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建立豫皖苏解放区;最为明显的进军东北,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帮助下进入东北,但是在这个几乎势力真空地带我们党并没有去大量地占领中心城市,而是控制了东北地区广大的农村,让国民党的势力占领中心城市。在以后的发展中证明中国共产党当时决策的英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农村地区的势力迅速发展,到解放战争后期甚至超过了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势力,这也是三大战役首先在东北地区打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些都明显的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
从政策的制定上来看,1931年毛泽东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的经验,提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和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它的实行调动了农村中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到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双减的土地政策,又调动了一切抗日的因素。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集中了一切反封建的力量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把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与之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革命走这样的一条革命道路对我们今天的建设有何启示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认识国情根据国情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并不断根据实际适时地调整政策。二、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他们谋求利益。三、认识中国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不断地提高执政党的理论修养使党能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为此就必须认真学习和体会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理论。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