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忧伤:用心,让“顽石”开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7:48:11

这是我在上一学年教英语时的一段经历,对我有很深的影响。以下说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实验,但是,光这个实验就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了。这篇文章我并不太满意,上传的意图是抛砖引玉,让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有空去读一读《水知道答案》。水能听,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如果你想知道生命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就请你走进这套书,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你的心灵会更加纯净,更加美好。

用心,让“顽石”开窍

----我读《水知道答案》一得

步入新雪

由于这几年来任教的一直是英语学科,每天在几个班之间走马灯似的来回跑,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像以前当班主任时那样耐心、细致、周到地去关注、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也不再能赢得像当班主任时那样与学生心心相印的亲密之情了,因此心里总有一种失落感。一个特别的孩子,一本特别的书,一个不寻常的实验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让我发现,其实只要用心,作为一个任课老师,也可以育人,也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影响孩子、改变孩子,与孩子建立心心相通的亲情。

肖磊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年级小男孩,但他也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他是全班唯一一个有着可以不交任何作业的特权的孩子。教过他的老师都说,人如其名,肖磊,就是一块顽固的小石头,他的小脑袋瓜,当然也是石头做的,严严实实,没有一丝儿缝,要想让他开窍,简直是做梦!翻开三年级的期末成绩登记表,可以看到上面他的分数是那么的可怜兮兮:数学8分,语文31分,英语35分,科学19分。四门功课的分数加起来还不满百。再看看他的样子,那国字型稍圆的脸蛋,稚气未脱的神情,眉宇间却有一种中年级小学生不常见的畏缩、胆怯、迟钝,还有一丝厌倦、固执的神情。尽管我一直有种“偏见”,总觉得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农村里又多是隔代教育,他们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惯了,缺的不是表扬、鼓励,而是批评教育、挫折教育。我并不赞成对学生毫无原则的一味地表扬、鼓励,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我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想法。他已经不太需要再多的挫折教育了。可以说,他在学校里所经历的每一堂课都让他充满了挫折感,看看他的分数吧,他几乎在每一门需要考试的学科中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我不由得想起了最近正在读的一本书---日本作家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中,有一个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实验:在三个瓶子里装入同样的米饭,给其中的两个瓶子贴上标签,每天对其中一个瓶中的米饭说“谢谢”、“我爱你”之类赞美的话,对另一个瓶子里的米饭天天不间断地说“浑蛋”之类难听的话。而第三个瓶子呢,既不贴标签,也不和瓶中的米饭说一句话,总之,就是对它置之不理。结果如何呢?过了一个月,天天对着它说“谢谢”“我爱你”之类赞美的话的瓶子里的米饭开始发酵,散发出清醇的酒香。而对着它说“浑蛋”的瓶子里的米饭,已经腐臭变黑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它置之不理的那个瓶子里的米饭,比被骂作“浑蛋”的米饭腐烂得更快。这个实验被很多人重复做了很多次,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米饭置之不理比鄙视、咒骂对它的伤害更大。我们素来以为无知无觉的米饭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们那幼小、脆弱而敏感的心灵呢?

肖磊不是一个老师们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因此他没有机会得到老师们的青睐;他也不是一个爱捣蛋的学生,因此也没有机会经常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甚至他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学困生。如果是一般的学困生,每一门学科的老师都会抢着把他叫到自己身边对他特别关照,给他辅导、开小灶。当老师的都这么“傻”,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废寝忘食、不顾一切地教好别人的子女。然而,他不是!老师们似乎都已对他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因此,他是班里最优哉游哉的学生,上课时只要不发出足以影响正常课堂秩序的响动,他的任何行为老师都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把他当空气对待。作业就更没要求了。不做,不交,老师都视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要是哪天他交上一份作业,那可就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当然太阳哪天都没有从西边出来过。下课时,他是第一个跑出教室的学生,但也是比较孤立的一个学生,由于他在班里的“特殊地位”,同学们也似乎对他是敬而远之。因此,在这个班里,他就是那一瓶没人理的米饭。可想而知,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蜕变成如今这副样子的。不但是老师同学对他不抱任何希望,连他自己也对自己没有任何奢望了。这样的一个孩子,如果是我嫡亲的儿子,我会有什么感觉呢?我感到心里一阵阵隐痛。

改变他绝对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不然负责任的老师们绝不会撂下他---在这个分数仍占极大优势的教育圈子里,辅导好这样的一个学生就意味着及格率、平均分的提升和低分率的消灭,这可是一场大胜仗哪!我想,对于肖磊这样的孩子来说,课业上的辅导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转变,要让他从当前认定的“我不行!”的心理向“我也许能行?!”过渡,当然最终的目的是建立“我一定能行!”的信念。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接近他。每天早晨,我照例是到校较早的几个老师之一。一到校门口,照例是接二连三、此起彼伏的问好声。小学生大都是这样,热情、开朗、活泼、可爱。而他虽然每天也很早到校,却是一见老师就躲开的。我在应答那些热情的问候的同时,更多的是追逐着他那躲闪的目光。“肖磊,你来得这么早呀!”起初他的目光是惊愕的,然后就跑开了。我不在意他的失礼,对于一个永远在老师的关注之外的孩子,这样的反应是正常的。

每天,我都在找机会跟他说一句两句话,基本上是单向式的交流。但是,他开始渐渐地不再躲闪了,有时也会用目光迎向我的目光,有时甚至在打招呼的人群中向着我笑。

随后,他开始破天荒地交起作业来了。即使是最简单的单词抄写,作业本上面也是满布着字母格式或笔画上的错误。然而,这是多么让我欣喜的进步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注意到,他除了写字用右手外,干什么事都用左手,跟我儿子一样,是个左撇子。于是,有一次,当他在办公室面批作业时,我闲聊似的跟旁边的老师说:“你看,肖磊也是左撇子耶,跟我儿子一样。”就像每次跟别人谈起左撇子的话题时一样,那位老师不假思索地应道:“左撇子好啊,左撇子最聪明了。”我偷偷地瞟了一眼肖磊,他很注意地听着,眼睛里忽闪着一丝亮晶晶的光芒,尽管这亮光转瞬即逝,但我知道,我蓄势已久的“阴谋”已经开始“得逞”了。

一天,他的妈妈来到办公室,并径直走到我面前。这是极难得的,尽管经常送儿子来校,但她清楚儿子在校的表现,一直羞于跟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她带着一副欣喜而又难以置信的表情对我说:“刘老师,小磊这几天在家里读英语了,还让我给他买复读机呢!您说,我们小磊需要买吗?”我当然是极力鼓动她满足孩子的心愿了。

我开始对他有要求了。知道他基础实在差,我又教了这么多班,课外补没时间不说,收效也不会太大。而四年级英语的特点是:每一课时都是上一学年的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我平常的教学也是着重在课内40分钟下功夫的,课外的书面作业几乎没有。因此我对他的要求是:不管听得懂听不懂,上课一定要专心听,只要好好学,总会有收获的。每天都要争取有极微小的一点点进步,这样积少成多,一个学期下来,进步就大了。课内的第34—40分钟,我通常都是用来让学生完成我自己设计的简单的巩固性练习的。当然我的要求是不高的,这类查漏补缺的练习,你一发现有自己巩固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可以自己查书复习,巩固后再独立完成。一般程度的学生,5--7分钟基本能正确完成了;学习基础较差的,一般在10分钟内也能巩固。而他,每次都要花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他很有耐心,每次都要做到准确无误才罢休。渐渐地,他做这类练习花的时间越来越少。终于,他开始不满足了,中午午睡前总缠着我给他增加练习。我不想占用他休息的时间,所以经常劝他:够了,这些能巩固已经很能干了,去睡吧。平常的测验,他已经能及格了。有一次,他竟然考了80分。当然那是一份难度特别低的试卷,全班最低分就是80分。但对他来说,这可是极大的惊喜了。期末考试时,试卷难度偏大,全镇40分以下的低分学生有好多个,可他却是稳稳当当的61分,这种难度的试卷,这样的分数已经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了。最让我欣慰的不是他的分数,而是,在英语课上我已经看到他两眼发光的表情,他开始对自己有信心了。

回顾这一段难忘的经历,由于我在肖磊所在的班级任教的只是一周3课时加一节早自习,除了上课时间,我并没有在他身上花过太多的补课或谈心的时间,有的只是在早晨或课间遇上他时说上句把家常话;上课时在关注全体同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同时适当注意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保护他的自尊心的同时向他提出对他来说较为适当的要求;或者在与别人闲聊时借别人的话来鼓励他,激发他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塞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对教师课业辅导的态度如果是被动的,那是收不到很显著的效果的。就像《围城》中方鸿渐对当老师批改作业的观点一样:“批改就像洗脏衣服,这次洗干净了,下一次还会有更脏的堆到你面前。”可孩子的心灵一旦被激发,他的潜力将是不可限量的,他就会随时随地主动寻求发展的契机。

在《水知道答案》中有这样的后续实验:有人把那已变得腐臭发黑的瓶子里的米饭仍旧留着,每天对着它真诚地说着“你好!”“谢谢你!”“你真棒!”“我爱你!”之类赞美的话,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瓶子里的米饭也散发出了酸甜的发酵味。这表明,即使是一度腐烂的米饭,如果再去关注它,真诚地赞美它,同样能让它重生。米饭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孩子们那纯洁而美丽、脆弱而敏感的心灵了。

有这样一种说法:“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在与孩子们朝朝暮暮的相处中,让我永久地保持着一颗关爱孩子的心,时时处处关心备至、深思熟虑、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颗纯真的童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因为,在我们,放弃的仅仅是一个学生,可能只是自己所任教的学生中的五十分之一,一百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而对孩子和家长来说,被放弃的却是一个孩子的美好前程,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用我们的真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相信,“铁树”也会开花,“顽石”也能开窍。

2010.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