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接口转hdmi:文网微评:大众文化---北京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41:15

文网微评:大众文化

http://www.beijingww.com/  时间:2010-07-16 15:36:11  来源:北京文网  

  关心当今文化现象的人可能还记得,几个月前东北那位大腕二人转、小品演员在其作品研讨会上,和某名牌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当众发生激烈的“言词冲突”。关于那次“研讨会”本身,已无再评判的必要,倒是引发的所谓“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概念,仍属可以探讨的话题。

  回忆激辩场景:

  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曾庆瑞教授认为笑星赵本山及其《乡村爱情故事》是一种伪现实主义,放大人物的身体缺陷,“缺少爱和悲悯的情怀”,很不高雅、崇高。赵本山还击说能把全国观众弄乐,就是最大的慈悲和善良。一时间引起热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赵本山小品有人喜欢有人热爱,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在于其扎根民间的艺术生命。

  文网微评——

  Kizi:“高雅和低俗”跟“有没有文化”是大相径庭的两个概念,民工吵架说“他妈的”、高知吵架说“你母亲”、白领吵架说“FxxC”,文化水平虽然参差,低俗高雅可分得清楚?

  可可儿: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定义也是人定的,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高雅?标准是什么完全取决观念的角度,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单方面的。

  维尼:市面上露脸的,都不会说自己没文化。我宁愿相信搞文化的人初衷都是良好的,甚至是高尚的,但文化程度究竟几何,是一种自然分娩,不是剖腹产。

  清欢:文化是一种的积淀,可以高雅但也有权通俗。把二人转、小品放进文化范围做所谓的“研讨”。不难让人想到“炒作”这个词。赵本山的作品贴近生活是有目共睹的,而生活本就有高雅也有低俗,那么,教授是在质疑生活本身“缺少爱和悲悯的情怀”吗?如果说逗笑观众的赵本山都不够慈悲善良,那么批评小品、诋毁二人转的曾教授,就应该被“研讨”成千古罪人了吧?

  呆瓜:不用所有的事情都要扣一个文化的帽子吧,这莫非是大力倡导文化创意的后遗症吗?我们庸俗点说大众娱乐不行吗?

  懒懒虫:忽然想起一件事,去某地观看演出,陪同人员介绍,我们这儿的演出是非常有文化内涵非常高雅,一般人只会觉得无聊想睡觉。一觉醒来才发现,连陪同的领导都在呼呼大睡中。高雅,也许只不过是附庸风雅而已。

  强子:大众文化并不是粗俗,浅薄,低级趣味的,而是真正能给人精神以启迪和净化,在人们得到欢乐的背后能有所反思。所以传媒作为现在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工具,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不应该把大众的脑袋变得更加简单化了,思想懒惰,麻木不仁了。

  木头: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红楼梦够高雅吧,一样能拍得象天上人间般香艳,天上人间够低俗吧,一样可以吸引政商显贵的雅兴。

  捞鱼:争论了N多年的问题其实没有必要再争论下去了。有爱吃大蒜的也有爱喝咖啡的。

  勾勾:大众文化不等于低俗和庸俗,别拿观众当傻子就行。

  小明:最贴近生活的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就是大众的。即使是要提升为高雅文化也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社会转变。现在我们怎么可能为了少数人的高雅而活呢?

  卫兰:现在什么都能扣上文化的帽子,感觉这玩意无处不在,本来就是大众的嘛,取之于民授之于民。

  相关链接

  被误读的“大众文化”

  关心当今文化现象的人可能还记得,几个月前东北那位大腕二人转、小品演员在其作品研讨会上,和某名牌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当众发生激烈的“言词冲突”。关于那次“研讨会”本身,已无再评判的必要,倒是引发的所谓“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概念,仍属可以探讨的话题。

  所谓“精英文化”是指思想前卫、知识渊博、有专门研究的作家、学者、教授们的文艺作品、学术论著和文化活动,属于“阳春白雪”类。而“大众文化”则是个老概念,久已有之,有论者称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后,“大众文化”很快由“边缘”走向“中心”,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增强,消遣、娱乐功能上升。因此,以“搞笑”为目的、颇具人气并能大把捞钱的影视剧、舞台表演和电视娱乐节目等,便顺理成章地被一些人视为当下“大众文化”的代表。

  为了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状况、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分析,探讨,一些理论家、批评家提出并使用“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等概念,这可以理解。但把“经典”、“精品”、“主旋律作品”等搁置于“大众文化”的涵盖面之外,却既不符合文化现状,也不符合文化发展史的实际。以传统“大众文化”的主体大众文学为例,大众文学又称为通俗文学,最早的如适应市民阶层的出现而产生的唐代传奇、宋人话本等市民文学,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和后来的乡土文学等都属大众文学的范畴。它包括了言情、侦探、传奇、武侠、科幻、历史演义等诸多文学种类。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带有封建糟粕和低级趣味的自不可免,但经过长期打磨、检验,也不乏思想艺术都达到很高水准、为雅俗所共赏并成为经典的精品。如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就都是“大众文学”的杰作。到了近现代,鲁迅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学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他写的《故乡》等小说开创了现代乡土文学的先河;在抗战期间及其后的长期创作中,以写农村农民见长的赵树理及以写城市市民为主的老舍等人,在尝试、探索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地方特色等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大众文学的杰出代表。这些作家哪个不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可见,把大众文化同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截然割裂开来的观点是不科学、不严谨的。

  至于东北“二人转”一干人的作品及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网络文学及娱乐性电视节目等,其实也是良莠不齐、瑕瑜互见的。有的作品,没有社会责任的担当,没有明确的主题要求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没有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甚至连人类基本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分不清,那只能是“大众文化”激流中的流沙,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逐渐淘汰。把低俗、浅薄、无聊、短视的文化产品贴上“大众文化”的标签,更是对“大众文化”的亵渎和误读。(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郭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