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鸣剑—坎亚外观:[转贴]茅于轼:走上歧路的保障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05:40
茅于轼:走上歧路的保障房
2011-08-24 CCN特约撰稿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

如果放着住房最困难的人不管,却想让普通人都能买得起房,那么这个目标就错了


回顾我国城镇百姓住房条件的演变,可以看出住房商品化在改善百姓居住条件上所起的重大作用。

1950年时,在经过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之后,住房遭到空前破坏,人民的居住条件极为困难,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4.5平方米。搞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之后,到1977年人均住房面积反而降低到3.6平方米(陈杰:中国住房六十年),比解放初还减少了五分之一。

改革开放二十年之后到1997年,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8.8平方米,居住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是真正的突飞猛进是在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以后,在短短的十三年内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28平方米(仅指有城市户口的人,流动人口如农民工不在内)。住房商品化对改善我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起到非常巨大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可是在这惊人成绩的背后,住房分配中的不公平也发展得出人意料。富人住别墅,穷人变蜗居。富人买得起几十套房,穷人攒一辈子的钱也买不起一套房。大家都把目光聚焦于房地产商,其实造成这种局势的更深层原因一是地价飞涨(和地方政府利益有关),二是收入分配过于悬殊。房地产的不公平只是以上两点的表面化。而改变现状的办法是建立土地市场,平抑地价,改善收入分配,而不是在房地产业上打主意。

针对这一不公平,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加以缓解。住房是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房可住,于是政府出台了保障房政策。可是这个政策完全走偏了方向,不但没有缓解住房中的不公平,还加剧了这一不公平。浪费大量资源不说,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政府在住房方面的责任是保证“居者有其屋”,不是保证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或者满足每个人对房产的占有欲。如果放着住房最困难的人不管,却想让普通人都能买得起房,那么这个目标就错了。

谁是住房最困难的人?相比之下应该说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城市贫民中也有少数住房困难的人,但他们多半已经在城里有地方住。现在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只有临时的集体大宿舍,十几个人一间屋,家属根本不能住在一起,形成留守儿童和农村老人养老等一大堆社会问题。

要缓解住房不平等的问题很显然首先应该关注这部分人。他们是真正的弱势群体,可是他们的声音,政府很难听到,听到都是想买房而买不起的人的声音。因此我们的保障房政策把真正的弱势群体排除在外,只照顾有城市户口的人。

一个城市居民如果买到一所保障房,价钱比市价低几十万,相当于白得了几十万,还不用缴个税。这种只照顾城市人口的、用国有资源补贴城市人口的政策非常有害,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

更甚的是,因为买保障房能不劳而获,得到巨大的收益,大家会纷纷涌向保障房,想尽一切办法购买保障房。社会陷入走后门,送红包,凭权势,瓜分国有资产。购买保障房开辟了一条唐而皇之的渠道,通过这条渠道大家可以名正言顺地侵占国有资源。各单位正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规模地化公有为私有。

现在政府公布计划的保障房一年达七百万套,几乎占了住房总供给的一半。在土地供给量一定的条件下,保障房愈多,商品房就愈少。而买商品房的人理论上无权买保障房(因为他们的收入比较高),所以商品房的需求并不因为有了保障房而减少。但是商品房的供给因土地减少而大大地减少了,供不应求其价格必定窜得更高。

不同的是买商品房账算得很清楚,自己赚钱自己花;买低价房,就有可能多占一点别人的便宜。

如此一来,最吃亏的是那些无权无势,占不上便宜的弱势群体。他们所共有的资源被别人无偿地侵占了。买保障房的机会只有城里人才有,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只能望洋兴叹。本来保障房应该是帮助他们的,现在变成了城里人抢夺共有资源的大好机会。

但是普通城里人买房应该靠什么?现在的房价显然不是一般人能够支付。当前的房价高,不是建材或工资贵,而是土地贵。地价不降房价不可能降。降地价的方法是增加土地供给,取消土地供给的垄断,保护土地市场。

可是在这最关键的措施上政府没有丝毫的松动,反而想方设法打压房产市场。病在土地市场上,却叫房产市场吃药,南辕北辙。

值得担心的是,一旦土地市场开放,地价急剧下降,房价跟着下降,原先买了房的人将遭受巨大损失。房地产的价格不论如何变动都将损害一部分人,维持高位普通人受损,他们永远买不起房;降低房价,普通人能够买得起,但是早买了房的人要受损。分享到:      | 转发到微评 | 回复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