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雄机螺杆: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法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26:54

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法

 

轮状病毒是双链RNA病毒 ,是婴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国内调查报告显示 ,小儿急性腹泻大便人轮状病毒总体阳性检出率为 39 %,以 6个月到 1岁年龄组的阳性率最高 ,达到 57%,发病高峰为每年的 10~ 12月份 ,故又称秋季腹泻。

 

一、西医疗法

 

(一 )抗病毒治疗

 

1.利巴韦林 (病毒唑):注射液用量为 10~15毫克 /(千克体重·天),分两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也可口服利巴韦林片 ,不足 1岁者 10毫克 , 1岁以上者 20毫克 ,每天 3次。利巴韦林属广谱抗病毒药物 ,临床应用较多 ,疗效尚不十分肯定。

 

2.双嘧达莫 (潘生丁)片 :为用量 3~ 5毫克/(千克体重·天),分 3次口服。

 

3.西咪替丁 :用量为 15~ 20毫克 /(千克体重·天),分次静脉滴注或口服。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4.干扰素 :有报道 ,用小剂量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 ,每天 1次肌肉注射 5万单位 ,连用 7天 ,总有效率为 85. 8%,明显高于对照组(5 7. 1%),且治疗后免疫功能明显提高。

 

5.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有报道 ,应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剂量按 3~ 5毫克 /(千克体重·天),分 3~ 4次口服 , 3~ 5天为一疗程 ,治疗组止泻天数明显缩短。有人应用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取得显著疗效。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 60毫升 ,每次 6毫升 ,每天 3次口服 , 3天为一疗程 ,止泻的总有效率为9 1 %。

 

6.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 :陈六英等应用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 104例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患儿 ,总有效率为 87. 5%,平均止泻天数为 2. 9 8± 1.41天 ,轻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7、 该研究立题新颖、设计合理。创新的将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物应用于小儿消化系统病毒性肠炎的治疗,其通过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改善肠道微循环,恢复肠道正常的分泌和吸收功能,达到治愈的目的,经临床应用证明疗效迅速。

 

(二 )胃肠黏膜保护剂

 

常用的是双八面蒙托石粉,如肯特令和蒙托石(思密达),是目前专家推荐的治疗小儿性肠炎的有效药物。用量 :不足 1岁 ,每天 1包 ;1~ 2岁 ,每天 1~ 2包 ;2~ 3岁 ,每天 2~ 3包。分 3次加温水 50毫升口服。

 

(三 )微生态制剂

 

疗效较好的制剂有培菲康、丽珠肠乐、金双歧 ,属双歧杆菌制剂。

 

(四 )其他支持和对症治疗

 

对于营养不良患儿宜对症补充微量元素锌、铁 ,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_1、维生素B_(12)、叶酸等 ;山莨菪碱、异丙嗪等也可对症应用。

 

(五 )饮食调整和抗生素的应用

 

现在多主张继续母乳喂养或继续平常已习惯的饮食 ,如粥、面条、蔬菜、肉末、鱼等 ,可给一些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钾。也有人观察去乳糖饮食有利于婴幼儿腹泻的痊愈。

 

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一般不用抗生素 ,应用抗生素不利于疾病恢复。对重症患者 ,可以适当选用抗生素。

 

二、中医治疗

 

(一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分型有风寒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等 ,主要治法有温中健脾、清热祛湿、收涩止泻、芳香化浊、渗湿利水、消食导滞等。

 

孟晓露等应用桂附理中汤加减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 80例 ,以温运健脾为主要治法。处方 :红参、附子各 5~ 10克 ,肉桂 3~ 5克 ,茯苓10~ 15克 ,甘草 3克。伤食呕吐加益黄散 (含青皮、陈皮、丁香、诃子、炙甘草 );中阳下陷加升麻、葛根 ;腹胀加小茴香、防风 ;大便白淡、四肢不温可增加附子用量 ,加炮姜 ;发热、舌苔黄腻加荷叶、姜汁炒黄连。剂量随年龄增减。每天1剂 ,水煎频服。结果 :显效 66例 ,有效 12例 ,无效 2例。总有效率为 9 7. 5%。

 

王建玲拟藿香苓术汤 ,以疏风散寒、渗湿止泻、健脾助运祛水湿为治法。基本方药 :藿香 6~ 9克 ,苏叶 3~ 6克 ,白术 6~ 9克 ,茯苓 6~ 9克 ,太子参 6~ 9克 ,煨葛根 10~ 20克 ,厚朴 3~ 6克 ,车前子 6~ 10克 ,砂仁 1. 5~ 3克。泻如水注、小便短少者加泽泻 6~ 10克、滑石 6~10克 ;肝周红赤 ,有化热之象者少佐黄连 1. 5~3克。每天 1剂 ,水煎两次 ,分 2~ 3次服 ,每次50~ 100毫升。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 15毫克 /(千克体重·天 )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 3天为一疗程。治疗组 73例 ,痊愈 29例 ,有效 39例 ,总有效率为 9 3. 2%。对照组 60例 ,痊愈 24例 ,有效 33例 ,总有效率为 9 3. 2%。经卡方检验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李双杰等应用秋泻合剂扶脾助阳、温中固肠 ,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52例。方用丁香 1. 5克 ,肉豆蔻 6克 ,赤石脂、灶心土、寒水石各 9克。每天 1剂 , 3天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 9 0. 4%。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三、偏方治疗:

1、  水煎石榴皮口服

2、  生姜+洋葱+红糖,母亲喝药,婴儿吸吮乳汁

3、  红萝卜切丁蒸熟+糖

4、  苹果泥喂儿童

5、  全麦粉100g炒熟+糖成面糊喂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 流行病学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diarrhealdisease)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每年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天大约1万人死于腹泻在中国鶒,腹泻病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中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发病2.01次,其死亡率为0.51%因此,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十分重要。引起病毒性肠炎最重要的病毒是轮状病毒(rotavirus),其次是腺病毒,还有诺沃克病毒、肠道病毒、冠状病毒小圆病毒、星状病毒等但远比轮状病毒少。

 

人类轮状病毒是1973年Bishop等从腹泻患儿的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中发现的。随后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轮状病毒是全球性婴幼儿严重的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A组轮状病毒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美国CDC报告每年全世界有1.4亿患儿被感染死亡约100万。传染源为病人和带病毒者,病毒经口侵入胃肠道,潜伏期一般为2天,症状出现前鶒一天肠道开始排出病毒病期的第3~5天为排出病毒的高峰期,排病毒一般持续7天左右,少数持续2周。由于RNA基因组常发生点突变故重复感染多见。

轮状病毒肠炎呈世界性分布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全年均有发病,温带地区以秋冬季为流行高峰,赤道地区季节性不明显。发病年龄4个月~2岁约占90%以上。近年有不少新生儿室流行轮状病毒感染的报道,北京东单三条儿童医院曾对68例无腹泻症状的新生儿住院病儿,进行前瞻性定期检测粪便,结果40例(58.8%)先后检出轮状病毒,但多数伴较轻腹泻或无症状。

中国发现成人轮状病毒肠炎流行,多因水源污染而引起暴发。病毒抗原性及核酸电泳类型均与婴幼儿A属轮状病毒不同,现知其属于B属。流行时儿童发病约占15%,且以学龄儿童为主。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 病因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病毒由内、外两层衣壳及含11片段的双股RNA核心组成。根据组成内层衣壳鶒的主要蛋白质(VP6,即病毒6号蛋白)的抗原性不同,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补体结合等试验,可将病毒分为A、BCDE等属,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轮状病毒为A属,成人轮状病毒腹泻为B属;B及其他属轮状病毒与动物感染相关。轮状病毒根据其外层衣壳蛋白VP4及VP7的不同抗原性通过中和试验又可分为若干血清型,引起婴幼儿腹泻属1~4血清型;动物轮状病毒仅限于3~7血清型。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 发病机制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使绒毛顶端上皮脱落,绒毛变短,脱落上皮被由隐窝新产生的上皮取代,这些新上皮细胞不够成熟,缺乏双糖酶。因此腹泻发生机制与绒毛破坏影响吸收,双糖酶缺乏及上皮细胞损伤,进入肠腔分泌有所增加有关

研究发现,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轮状病毒受体,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蛋白,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病毒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火罐网,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因此,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另一方面,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鶒的渗透压增高,加重呕吐和腹泻。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 临床表现

多发于秋冬季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潜伏期36~72h。典型病儿常伴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可达39~40℃。病初1~2天呕吐可先于腹泻出现腹泻为水样便,如蛋花汤样鶒,无脓血,每天约3~10次。由于吐、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病儿粪便中电解质浓度显著低于细菌性肠炎,如霍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且多数为急性失水故多引起等渗或等渗偏高脱水本病自然病程3~8天,平均5天左右。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 诊断

轮状病毒肠炎主要发生于秋冬季节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起病急,病初即发生呕吐。大便量多,黄或淡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无其他并发症时,1周左右自然好转确诊主要依据大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鶒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 鉴别诊断

轮状病毒肠炎与其他病毒引起腹泻的鉴别主要靠病原学检查,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注意与胃肠型食物中毒和霍乱等相鉴别。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 检查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粪便镜检白细胞0~3/HP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病原学诊断最初通过电镜、免疫电镜从十二指肠引流液及粪便中直接看到轮状病毒颗粒获诊断,但不适于临床常规应用目前多采用免疫学或核酸方法来检测粪便中抗原,一般4h即可出结果。国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提取粪便中病毒RNA,作核酸凝胶电泳(PAGE)开展较普遍。轮状病毒PAGE可见11条RNA片段,集成4组,各含4-2-3-2条片段为其特征,又可根据其最后二片段相距远近分为长短两型。

已开展斑点杂交、寡核苷酸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A属轮状病毒外层衣壳的VP7蛋白分子来诊断轮状病毒感染及其血清分型。此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但仅能在一些科研单位进行。近年轮状病毒组织培养,亦已在经胰蛋白酶处理的Mal04细胞株上获得成功。

其它辅助检查:

一般不须做特殊辅助检查,必要时做胸片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肺部有无病变。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时,心电图检查S-T段降低,T波低平、双相最后倒置,出现u波并渐增高鶒,常超过同导联的T波或T波与u波相连呈驼峰样。

相关检查

丙酮酸

十二指肠引流液一般性状检查

抗核仁核糖核酸抗体

胰蛋白酶

血小板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 治疗

本病无特异治疗,主要采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鶒。轻者可口服补液盐重者可用静脉补液纠正。曾报告中草药马蹄香治疗有效也曾用干扰素治疗,认为可缩短病程。但尚需更多重复试验加以证实。
人乳和其他来源的特异性抗病毒抗体能减少病毒排泄的量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 预防

轮状病毒疫苗已在研制中尚未达普遍推广阶段。

1.维持良好的个人食物及环境卫生。

2.处理食物或进食前,如厕后须洗手。

3.清理呕吐物、粪便及尿片时须戴上手套,并须再彻底洗净双手。

4.清洁及消毒受污染的物品及表面

5.学童如出现呕吐或腹泻现象,应尽早求诊休息和勿上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