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韦尔净化器好不好:在“不读书没出路”的背景下审视“读书无用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45:37

在“不读书没出路”的背景下审视“读书无用论”

                                      吴龙贵 (2011-08-28)

    这是陕西的一户农民家庭,老大黄艳宁大学毕业后的求职历程,辛酸而曲折;老二黄柯柯的北大求学历程,崎岖而幸运;家中唯一的男孩黄磊放弃高考学技术挣钱,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黄家三姐弟,三种不同的人生路,是我国农村寒门子弟向上攀爬以期改变命运的剪影。面对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读书改变命运,正受到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子弟放弃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人民日报》828

 

    在三姐弟中,老大黄艳宁的经历最具代表性。她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执着地考上了大学,然而又不如老二那般幸运考上了知名学府北大,求职历程异常艰辛。她的经历和感触,无疑是对当下“读书无用论”最具冲击力也具有共鸣感的诠释——“花了五六万元,上了四年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令人悲哀的事,这句话事实上已经不仅仅适用于从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

 

    单纯从字面上理解,“读书无用论”在任何时候都是充满狭隘和偏见的,甚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病句。读书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成功,但读书却是通向成功最为理解的一条道路。我们绝大多数人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其实都归功于读书,不读书我们可能一无所有。然而现实总是比想象得要残忍。普遍农村家庭没有几个五六万元可以拿出,一个农家学子也没有几个四年可以挥霍,当投入高昂的教育成本却无法支撑起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时,“知识改变命运”便如同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画饼,坚守还是放弃,便成为一个近在咫尺而又无法回避的诀择。

 

    “读书无用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此番“读书无用论”的抬头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它是经过努力之后的一种放弃,因而更趋理性,也更增添了几分悲壮的色彩。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在5万元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当地很多百姓认为“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出路”,但就业难也让他们心生疑惑。建立在“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出路”这种清醒认识下的“读书无用论”,不仅折射出悲观和失落,更透着一种深深的绝望,这种绝望显然要比“读书无用论”更加让人触目惊心,它表明社会的底层民众不仅没有选择,甚至失去了选择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无用论”并不指向读书本身,而是因为社会不公以及种种阴暗面过于强大,侵蚀了读书的价值。教育本应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物,然而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育正在成为不公平的集大成者,由于地域差别、城乡差别乃至身份差别,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越发严重——接受同样的教育,越是弱势群体需要付出的成本越大。“知识改变命运”的关键前提是,人才上升的通道应该是畅通和公平的,然而在权力主导一切的现实语境下,“求职”赤裸裸地沦为一场“拼爹”、拼背景的游戏。很明显,“读书无用论”并不是一种反智倾向,更非对知识的否定,而是权力伦理的失守以及这个价值扭曲的社会的一种悲怆的抗议。

 

    “读书无用论”并不表明社会底层放弃了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追求,恰恰,在今天,没有哪一个群体比他们更懂得和珍惜读书的可贵。所以,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他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而是整个权力阶层的道德耻感和良知。在同一个国度,为什么教育政策对有些学校宠爱有加,而对另一些学校冷若冰霜,在同一个国度上同一所学校,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学生必须要比有些地方高出许多分?那无处不在的一个当官,全家获利的“招考腐败”,究竟何时才能得以肃清?不解决这些问题,“读书无用论”将愈演愈烈,最终分割到整个国家的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