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华上综艺节目2016:【亲仁】_什么样的人是有仁德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03:54

我們進入《弟子規》第六個單元「親仁」。這個「仁」字也是會意字,兩個人,代表一個是自己,一個是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處處都能夠同理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所以我們要「親仁」,親近仁德之人,也要了解到什麼樣的人是有仁德的人?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觀察到是不是仁德之人?第一個,存心仁厚;第二個,以身作則,為人謙卑。

  楊老師跟我在海口差不多三、四天,我們就飛上北京,到了山東去拜孔子。在那幾天當中,有一天跟著楊老師去買水果,一個老人家推著一車的水果,老師買香蕉就買了一些可能明後天不吃就爛掉的香蕉。我們一看覺得怪怪的,一般挑要挑什麼?挑好一點的!結果回到家裡,楊老師就說了:這個水果再不買就壞了,水果就糟蹋了,老人家也沒錢賺,我們既然要吃,就不要浪費掉。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小事去看到這些有德行的人的存心,我們要善學,你就會有所收穫。

  有一次我們在北京舉辦課程,舉辦到第四天,剛好楊老師從山東趕回來,也是坐了好幾個小時的車程,可能屁股都坐痛了。但是老師一到北京馬上趕到上課的地點,那時候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那也是長者對我們晚輩的關愛,來看看我們,也去看看很多參加課程的這些同學。這些同學看到楊老師也很歡喜,就打了招呼,老師馬上就跟他們說:我們這幾天課,假如老師講得不好,你們一定要幫我們提意見,多批評。第二件事,老師又說:這幾天這些吃飯、睡覺,假如有不妥之處,請你們要提出來,我們馬上改進。第三件又說:上課很辛苦,你們要好好多休息。老師提這三點也給我們晚輩很好的學習,確實處處要替人著想。所以我們也要效法,也要學習,從每次與人交談當中,在言語、行為都要考量到他人的感受。

  再來,第二點,有德行的人以身作則。楊老師在北京她的生活非常有規律,都是早睡早起,兩、三點睡,六、七點起床。有個同修也挺年輕的,剛好有機會也要到我們大方廣去服務,臨去前師父上人給他一句話,他說:楊老師假如兩點睡,你就不能比兩點早睡。結果我們這位同仁去了以後,也相當勇猛精進,真的跟楊老師快要不相上下,可是很奇怪,他也不累。所以確實一個工作的氣氛無形當中會影響每個人,因為那裡有諸佛菩薩、古聖先賢,儒釋道三教都有,都在加持,所以在那裡上班好像都特別有精神;當然很重要楊老師帶頭做給我們看。

  我們海口有個陳師兄,在幾個月過程也調到北京去。本來是個比較懶散的人,結果調去北京,每天工作也是七、八個小時都不停。他自己也覺得很奇怪,怎麼到那裡工作他的整個細胞、神經都調動起來?所以確實,一個團體的領導人至關重要,而當我們是領導者的時候,也一定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則。

  我到台中蓮社參觀李炳南老師的紀念館,在紀念館的玻璃桌裡面看到一支教鞭,我們馬上第一個念頭是什麼?這是李老師拿來管學生的教鞭。旁邊的師兄就講:不是!那是有一次,李老師在上課,底下的學生有點吵雜,下完課,這些學生自己也感到有過失,所以就拿著一根棍子到老師面前來,說:老師,學生不好學,希望老師管教。李老師馬上把這支棍子拿在手上,往自己的身上打,他說:是我沒有德行,我教得不好。學生都覺得很慚愧,就把這支棍子留了下來,時時提醒自己,對老師要恭敬,上課一定要專心。所以,有德行的人時時都是自我反省,時時都是為人表率。李老師也有一句詩寫到,「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老人家悲天憫人,「未改心腸熱」,時時刻刻想著眾生走到了歧路、走到暗路去。只要能夠照亮他們的前程,只要讓他們不要再墮落,他會不惜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所以李老師講課講到九十七歲還在講,給了我們非常非常好的榜樣。

  在台中期間,我非常的幸運能夠去就教很多的長者,其中我也就教於徐醒民老師。記得那次跟楊老師到徐老師家,因為是第一次開車去,也不知道路,就慢慢開過去找。剛好又是過年前夕,很多菜市場車水馬龍,所以一路過去都遇到塞車的情況。好不容易找到路口,遲到了一段時間,結果徐老師七十多歲的長者,生怕我們找不到路,早就在路口非常恭敬的在那裡等我們。我在那個當下很感動,體會到學問絕對不是說出來的,學問真正要做出來。他那種對人的恭敬,不會因為他的地位、他的年齡而有些許的改變。這是要以身作則。

  再來,仁德之人很謙卑,絕對不居功。我們也從佛經上體會到佛陀說他沒有度眾生,他只是幫助眾生讓他們自己能夠明白真相,能夠找到覺悟的路。但我們當學生的也非常明白,只要沒有佛陀的引導,我們就不可能有覺悟的一天,但是佛陀絕不居功。孔夫子也是一樣的態度,所以在《論語》裡,夫子也說他「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聖先賢的精神、智慧傳遞下來,他也絕不居功,絕不自視甚高。而且仁德之人最重要的,他是時時看到自己的本分,所以他在做這些事都覺得是應該的,沒有什麼好炫耀的。他們是時時契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好像是一體的,所以右手幫左手抓癢,右手會不會叫左手說「你要跟我說謝謝」,會不會?自然而然,做得心安理得,絕對不會去求回饋,也不會去要名聞利養。當我們懂得判斷仁德之人,接下來就要懂得親近仁德之人的方法. 

我們進入《弟子規》第六個單元「親仁」。這個「仁」字也是會意字,兩個人,代表一個是自己,一個是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處處都能夠同理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所以我們要「親仁」,親近仁德之人,也要了解到什麼樣的人是有仁德的人?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觀察到是不是仁德之人?第一個,存心仁厚;第二個,以身作則,為人謙卑。

  楊老師跟我在海口差不多三、四天,我們就飛上北京,到了山東去拜孔子。在那幾天當中,有一天跟著楊老師去買水果,一個老人家推著一車的水果,老師買香蕉就買了一些可能明後天不吃就爛掉的香蕉。我們一看覺得怪怪的,一般挑要挑什麼?挑好一點的!結果回到家裡,楊老師就說了:這個水果再不買就壞了,水果就糟蹋了,老人家也沒錢賺,我們既然要吃,就不要浪費掉。所以我們可以從很多小事去看到這些有德行的人的存心,我們要善學,你就會有所收穫。

  有一次我們在北京舉辦課程,舉辦到第四天,剛好楊老師從山東趕回來,也是坐了好幾個小時的車程,可能屁股都坐痛了。但是老師一到北京馬上趕到上課的地點,那時候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那也是長者對我們晚輩的關愛,來看看我們,也去看看很多參加課程的這些同學。這些同學看到楊老師也很歡喜,就打了招呼,老師馬上就跟他們說:我們這幾天課,假如老師講得不好,你們一定要幫我們提意見,多批評。第二件事,老師又說:這幾天這些吃飯、睡覺,假如有不妥之處,請你們要提出來,我們馬上改進。第三件又說:上課很辛苦,你們要好好多休息。老師提這三點也給我們晚輩很好的學習,確實處處要替人著想。所以我們也要效法,也要學習,從每次與人交談當中,在言語、行為都要考量到他人的感受。

  再來,第二點,有德行的人以身作則。楊老師在北京她的生活非常有規律,都是早睡早起,兩、三點睡,六、七點起床。有個同修也挺年輕的,剛好有機會也要到我們大方廣去服務,臨去前師父上人給他一句話,他說:楊老師假如兩點睡,你就不能比兩點早睡。結果我們這位同仁去了以後,也相當勇猛精進,真的跟楊老師快要不相上下,可是很奇怪,他也不累。所以確實一個工作的氣氛無形當中會影響每個人,因為那裡有諸佛菩薩、古聖先賢,儒釋道三教都有,都在加持,所以在那裡上班好像都特別有精神;當然很重要楊老師帶頭做給我們看。

  我們海口有個陳師兄,在幾個月過程也調到北京去。本來是個比較懶散的人,結果調去北京,每天工作也是七、八個小時都不停。他自己也覺得很奇怪,怎麼到那裡工作他的整個細胞、神經都調動起來?所以確實,一個團體的領導人至關重要,而當我們是領導者的時候,也一定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則。

  我到台中蓮社參觀李炳南老師的紀念館,在紀念館的玻璃桌裡面看到一支教鞭,我們馬上第一個念頭是什麼?這是李老師拿來管學生的教鞭。旁邊的師兄就講:不是!那是有一次,李老師在上課,底下的學生有點吵雜,下完課,這些學生自己也感到有過失,所以就拿著一根棍子到老師面前來,說:老師,學生不好學,希望老師管教。李老師馬上把這支棍子拿在手上,往自己的身上打,他說:是我沒有德行,我教得不好。學生都覺得很慚愧,就把這支棍子留了下來,時時提醒自己,對老師要恭敬,上課一定要專心。所以,有德行的人時時都是自我反省,時時都是為人表率。李老師也有一句詩寫到,「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老人家悲天憫人,「未改心腸熱」,時時刻刻想著眾生走到了歧路、走到暗路去。只要能夠照亮他們的前程,只要讓他們不要再墮落,他會不惜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所以李老師講課講到九十七歲還在講,給了我們非常非常好的榜樣。

  在台中期間,我非常的幸運能夠去就教很多的長者,其中我也就教於徐醒民老師。記得那次跟楊老師到徐老師家,因為是第一次開車去,也不知道路,就慢慢開過去找。剛好又是過年前夕,很多菜市場車水馬龍,所以一路過去都遇到塞車的情況。好不容易找到路口,遲到了一段時間,結果徐老師七十多歲的長者,生怕我們找不到路,早就在路口非常恭敬的在那裡等我們。我在那個當下很感動,體會到學問絕對不是說出來的,學問真正要做出來。他那種對人的恭敬,不會因為他的地位、他的年齡而有些許的改變。這是要以身作則。

  再來,仁德之人很謙卑,絕對不居功。我們也從佛經上體會到佛陀說他沒有度眾生,他只是幫助眾生讓他們自己能夠明白真相,能夠找到覺悟的路。但我們當學生的也非常明白,只要沒有佛陀的引導,我們就不可能有覺悟的一天,但是佛陀絕不居功。孔夫子也是一樣的態度,所以在《論語》裡,夫子也說他「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聖先賢的精神、智慧傳遞下來,他也絕不居功,絕不自視甚高。而且仁德之人最重要的,他是時時看到自己的本分,所以他在做這些事都覺得是應該的,沒有什麼好炫耀的。他們是時時契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好像是一體的,所以右手幫左手抓癢,右手會不會叫左手說「你要跟我說謝謝」,會不會?自然而然,做得心安理得,絕對不會去求回饋,也不會去要名聞利養。當我們懂得判斷仁德之人,接下來就要懂得親近仁德之人的方法。 ——出自《弟子规》与佛法修学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