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顿资料:少年二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8:13:04

少年二程

少年二程

第一集 指拾金钗

第二集  聪明泉

第三集程母教儿

第四集程母释学

第四集程母释屈

 

第四集程颢教弟

第五集二程对句

第六集程颢吟诗

第七集程颢婚配

第八集望鲁台

第九集拜师周敦颐(上)

第十集拜师周敦颐(下)

 

 

 

 

 

 

 

 

 

 

 

                    少年二程

             第一集    指拾金钗

   夏天的一个午后,阳光炙热地照在程家门口的一棵老槐树上,知了在树阴里鸣叫着,顺街巷吹来一阵凉爽的风。

    从街巷口望过去,街巷两边是宋代风格的民居、中间是青石板路。

这时程家的大门开了,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先走了出来。

    继后头上别着长长针钗的程颢的叔祖母抱着一岁多的程颢,走了出来。

     叔祖母慈眉善目,边走边哼着催眠曲,走过街口,坐在路边的池塘边,池塘里荷花田田,有一朵红花开得正艳。

     母鸡领着小鸡在妇人身边觅食。

     程颢凝神望着池塘里开放的荷花,微微一笑。

     叔祖母见脚边有一个麦穗,便弯腰拾起,仍给鸡群,老母鸡用嘴啄麦穗,让小鸡吃。

      叔祖母弯腰时头上的真钗掉在地上。程颢收回看荷花的眼,盯住地上的针钗。因不会说话,只是望着妇人头上。

     一群鸭从池塘里游来,红嘴,白色羽毛,红色脚掌,与绿水,荷花相映。

     叔祖母吟起了唐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孵绿水,红掌拨清波。

程颢一边被鹅群所吸引,惊异地望着鹅群;一边望着掉在地上的针钗。

身着县尉服装的程珦骑着马走了过来,下了马说:“婶婶,您该回家了,孩子让他妈抱吧,您也该歇歇了。”说罢,抱起程颢亲了一下,说:“颢儿,叫祖母!”

叔祖母笑着说:“他才一岁多,还不会叫呢。”她见他挎着刀,说:“侄儿,你又去捕盗?”

程珦挎上马,说:“刚接到报案,说是有盗贼抢劫,我正要前往捉拿。”妇人叮嘱说:“要小心呀!”

程珦扬鞭说:“婶婶放心吧!”绝尘而去。叔祖母抱起程颢返回。身后跟着一群小鸡。

程家是一四合院。妇人进了大门,走过影壁墙,向上房走来。

侯氏正在上房屋檐下坐着,揽着二个月的婴儿程颐,在喂他吃奶。见婶婶回来,忙示意她坐下。

叔祖母坐下,侯氏说:“您把他放在坐婆里歇歇吧!”说罢,见婶婶头上的针钗不见了,便说:“婶婶,你的针钗掉了!”叔祖母一摸,真的没有了针钗,便吃惊地说:“这针钗是俺出嫁时送的。我得出去找找。”说罢,抱起程颢就走。

侯氏说:“你把他放在家吧!”程颢却不让放,眼望着门外。

叔祖母说:“孩子眼尖,跟着我也好!”侯氏说:“他又不会说话,眼尖也不管用呀!”

叔祖母抱着程颢出去了。她顺着刚才走过的地方边走边找,当走到池塘边的时候,小程颢指着刚才坐的地方,叔祖母顺眼看去,见针钗真的在那里,便弯腰捡起。亲着小程颢的脸说:“颢儿真聪明!真聪明!”

程颢似听懂叔祖母在夸他,开心地笑了。

第二集   程母教儿(上)

池塘边,春天的一天上午,几个孩童在踢毽。年已五岁的程颐跑来跑去,显得十分活跃。年已六岁的程颢静静地坐在池塘边的石头上,在看书。

程颐与一个女孩在一起踢毽,只见他飞起一脚,将毽踢上天空,当毽落下时,却掉在了池塘里。将看书的程颢吓了一跳。

女孩见她的毽子落在了池塘里,跑到池塘边,哭了起来。

程颐不以为然,又找了个同伴,踢起来了。

程颢走过去,拉起女孩说:“小妹,莫哭,弟弟把你的毽子踢到水里,我让他赔你一个。”女孩说:“俺还要俺的毽子!俺还要俺那一个毽子!”

程母和叔祖母一前一后走了过来。程母问女孩:“谁把你的毽子踢到水里了?”程颢说:“是弟弟。”说罢,忙去喊程颐过来。

叔祖母见程颐满脸汗,用手巾给他擦汗,说:“你怎么把人家的毽子踢到水里了?”程颐笑着说:“怨她没接住,不怨俺。”

程颢说:“你踢到天上,叫人家咋接!不要强词夺理呀!”

程母拉过女孩说:“是俺家颐儿错了,来,颐儿,来向人家赔礼!”

程颐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向女孩儿施了礼,说:“对不起,俺错了!”

程母说:“走,回咱家拿你新买的毽子,到人家家里去赔礼,并把毽子给人家!”

叔祖母说:“颐儿已知错了,不必再去她家向她家大人赔礼吧?再说,不少人不都是向着自己的孩子,那有领着自己的孩子去道歉的?”

程母拉着程颐说:“子之所以不成才,往往在于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咱去她家赔礼,说明我没有掩盖颐儿的过失。求得人家家人的谅解。也让颐儿记住这次教训。”

叔祖母叹口气说:“还是你读书多,见识远,就依你。去吧!”

程颐听了母亲的话,从内心知道自己错了,高兴地说:“妈,走,去认错!”程母欣慰地说:“错而能改,善莫大焉!走!”

程家厨房。一年龄在10岁的小仆人走进来,由于个子矮,够不到案板上摞的碗,忽听哗地一声,将碗撞倒掉在地上,打碎了。

厨师是一老妇人,见女仆打碎了碗,拿起擀面杖就要打。女仆双手护头跑出去,与程母、程颢、程颐相遇。

程母刚从临家领儿子赔礼回来,见状,制止女厨师说:“为何打人?”女厨师说:“她撞碎了一摞碗,不打还行!”

女仆诡在程母脚下,浑身发抖,哀求道:“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给少爷们拿碗撞倒的呀!”

程母见女仆泪流满面,拉起她对厨师说:“你像她这样的年纪,就没有办过错事!再说了,贵贱虽殊,人则一也。你不能打她,骂他,在人格上侮辱她,她也是个人呀!”

女厨师见程母护着女仆,便说:“碗是在厨房打的,我是怕你怪我管教不严,才打她的。我去给你们盛饭。”说罢,进了厨房。

程母给女仆擦去脸上的泪水,说:“今后小心就是了,够不着的碗的时候,搬个凳子上去就够着了!”女仆点了点头说:“奴婢知道了。”

程颐见女仆走了,问母亲说:“刚才您说,贵贱虽殊,人则一也,是何意呀?”

程母对程颢说:“你给弟说说是何意?”程颢低头想了想说:“是不是说,女仆 和我们地位不一样,可都是人,不应打她、骂她?这殊是区别的意思;一是相同的意思。”程母高兴地说:“颢儿理解的对!她虽然是奴仆,来到咱家里干活。咱们要尊重她,不能看不起她。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犯了错,改了就行了。就像弟弟你不是也刚犯了错吗?改了就好!”说到这里,她拉过程颐说:“你今后不要贪玩了,也要像你哥哥一样该读书学习了。”

程颐一笑说:“俺才五岁,还小呢!”程母无可奈何地说:“你只比你哥小一岁呀,这个孩子!你哥都会背几首诗了!”

“哥聪明呀!谁不夸他一岁多的时候不会说话,就指拾针钗,聪明绝顶!”

程母说:“聪明也要用功,不用功,再聪明也没用!是不是颢儿?”程颢点点头说:“我哪里聪明了,我是在你玩耍的时间,背诗了。”

程母对程颐说:“我想起一句古语,见人善当如己善,视他物当如己物。你哥在学习上好的方面,你要向她学习呀!”

程颐重复着母亲的话:“见人善当如己善,好,母亲,我一定记住你的话,像哥哥那样用功。”程颢笑着说:“可不要一玩起来就忘了呀!”

午后,程颢在书房里正在用毛笔写字,程颐推开门悄悄走到哥哥身边,一把将程颢正在写的本子那在手里,说:“让我看看哥哥写的是啥?”程颢无可奈何地说:“我在记母亲今天说的话。来,我给你念念,要不你也看不懂!”

程颐将本子翻到第一页,说:“哥,先说说这第一页上写的是啥?我只认一个‘日’字”。

程颢接过本子说:“这是我订的本子,这个本子叫‘日得录’”。

“啥叫日得录?”

“日得录就是每一天的学习心得。就是将每天的学习收获记录下来。你看,我今天听了母亲说的三句话,感到很有意思,就记了下来。”

说罢,他拿起本子念道:“子之所以不成才,在于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贵贱虽殊,人则一也;见人善当如己善,视他物当如己物".

程颐冷不防又把本子枪了过来,说:“你这个本子给我吧,母亲还说视他物当如己物呢!”程颢叹了口气说:“弟弟呀,你这是不懂意思,乱套用!视他物当如己物,是说对待别人的东西要像对待自己的东西一样来爱惜;见人善当如己善,是说看到别人的善行要学习、吸纳,变成自己的好品质。”

程颐想了想说:“本子我不要了!我从明天起,也跟着你学写字吧!”程颢笑着说:“这才叫见人善当如己善。来,现在我就来教你写字。

程颐坐小下来,程颢拿来了字帖,教他如何执笔,如何临摹。

         第三集  程颢启弟

夏天的一天晌午时分,程颐扶着母亲往山上走。程母气喘嘘嘘的,脸上冒虚汗。

程颐边给母亲擦汗,边说:“母亲,您能走动不能?要不在路边歇歇再走?”程母望了望山,见快到山顶,便说:“我还能走,翻过这山,就到郎中家了。”

他们母子来到山顶,坐在一棵树下歇息,阳光炙热地照着。一只麻雀大张着嘴,立在不远处的一块石头上。

程母说:“天真热呀,上这山又出了不少汗,口渴的难受。颐儿,你到附近看看,有没有人家,找点水喝。”

程颐说:“行!”便立起来,他先看了看附近的山坡,见没有人家。便翻过山顶,望南边望去,见也没有人家。正在发愁,见刚才见到的那只麻雀飞到了前面,他走到麻雀落的地方,见有一个人头盖骨,里面有水。便端了起来,对麻雀说:“你真好,引我找到了水。”麻雀见他端起了人头盖骨,便飞走了。

程颐来到母亲身边,将水递给母亲说:“这山前山后都没有人家,连泉水也没有。这人头盖骨里有水,母亲看看能不能喝?不知脏不脏?”程母接过人头盖骨,见水清亮亮的,便说:“这里可能才下了雨,雨水不脏。”说罢,便喝了下去。

程母喝了水后,便说:“咱继续赶路吧!”。走了一段路,程母说:“颐儿,咱回家去吧,不再去找郎中了,我喝了你找的水,感到神清目爽,头也不再浑浑沉沉了,看来那水能治病呀!”

程颐用手摸了摸母亲的脸,说:“真奇怪,你的脸也不烧了。这人头盖骨里的水真神了!咱回家去!”

 程家书房里,程颢凝神看书。程颐推开屋门,说:“哥,我把母亲的病治好了!”程颢埋怨地说:“你们走时,为啥不叫我?我一直在家等和你一起去给母亲看病的!”程颐说:“俺走时,见你在屋里读书,是母亲不让喊你。反正如今母亲的病俺给治好了!”

程颢不解地问:“你咋治好的?说来听听?"

程颐说:“她口渴,喝了俺找的人头盖骨里的水,就好了!"一脸炫耀的神气。

程颢淡淡地说:“人头盖骨本来就能治病,盛在里面的雨水一泡,也是良药呀!”

“你咋知道?”程颐一脸惊讶。

“是书上写的。”说罢,程颢桌上堆放的书中,找出一本药书,说:“上面有记载。”

程颐接过书,看了看说:“怪不得人头盖骨能治病,原来古人早就知道。哥,你知道的可真多!”

程颢说:“书里的知识多着呢。关键在于你要沉下心来读呀!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你看,今年我7岁,你也6岁了,不能再玩了!”

程颐说:“我这次不再向你下保证了,你看我的表现吧!”

午后,程颢同程颐与几个堂兄弟到前川游玩。在一棵柳树旁,几个堂兄弟进行上树比赛。

程颐手足并用,上到了树杈上。程颢在下面叮嘱说:“要小心!”

程颐见树上有个鸟窝。他近前一看,见里面有两个四方形的鸟蛋。便好奇地拿起来,对树下的哥哥说:“哥,这个鸟蛋,是四方形,我可从来没见过,你说它是啥鸟下的蛋?”

程颢抬起头,对上面的弟弟说:“书上说,这种鸟叫丁浪,丁浪,丁浪,下蛋四方。快把鸟蛋放到鸟窝里,要不母鸟回来,就要搬家了。书上说,这种鸟机灵的很。”

程颐把鸟蛋放进鸟窝,下了树。对围在身边的几个堂兄弟们说:“还是俺哥懂得多,你们知道他为啥懂得多吗?”

一个说:“哥聪明!”

程颐摇了摇头说:“说对了一半,主要是哥书看的多。”

第四集   聪明泉

夏天的一天,上午。程母领着程颢、程颐两个堂兄弟,来到村外的一处高台上。上摆有供桌,供桌上有祭品。后有孔子像。台东边是碧波万顷的湖水。

两个塾师一魁梧,一文弱,立在高台上,见程母过来,忙施礼,说:“见过程夫人!”

程母急忙拦住说:“今开蒙,老师为尊,不必行礼。”她拉过二程说:“先向老师行拜师礼!”

二程行跪拜礼:“请受学童拜师礼!”

二位老师坐在椅子上,接受了拜师礼。

    程母对文弱的老师说:“侯先生,开蒙之后,您就教他二人诗、书、礼仪数”,她对身材魁梧的老师说:“朱先生,您就教他二人骑、射之艺。从今之后,这两个孩子就拜托两位先生了!”说罢,行了一礼。

两位老师急忙拦住,说:“侯夫人岂能行礼!”

侯夫人走到供桌前,点上香,行了礼。然后对两位老师说:“咱们开始祭拜至圣先师孔子吧!”

两位老师在前,二程在后,向孔子像行礼。

程母说:“先生就开蒙吧,我家里还有事,先回了!”

朱先生对侯先生说:“你先开讲诗文吧!”

侯先生清了清喉咙说:“今日先学唐人李翰的《蒙求》,我先念一遍,你们跟着读: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飞熊。  

 杨震关西,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  

 匡衡凿壁,孙敬闭户。郅都苍鹰,宁成乳虎。’”

 

第二天早上,程颢、程颐同两个堂弟又来到高台上读书。几个孩子摇头晃脑在高声读: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飞熊。  

 杨震关西,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  

 匡衡凿壁,孙敬闭户。郅都苍鹰,宁成乳虎。”

 

 

程颐读着读着倒头睡着了。程颢见堂弟要喊醒他,便示意不让喊。并压低了读书声。

一声鸟鸣,程颐醒了。他揉揉眼,见哥哥仍在读书,便也读了起来。程颢停下读书,对弟弟们说:“都歇歇吧!”

程颐说:“哥,我怎么老是感到犯困!不像你老是精神十足!”程颢说:“刚才读的书其义吗?”程颐不好意思说:“不太明白。老师又不讲,只是让背!”程颢说:“古人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在读的时候,还是要思考其中的字义。”

程颐点了点头,说:“我记住了。你给我们讲讲吧,你读的书多!”程颢说:“老师是先让咱们背,过后就会讲的。有的我也不解其义。我就说说这‘匡衡凿壁’吧。匡衡是西汉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书读,连油灯也没有。他家的邻居有书,且晚上灯火通亮。他就到邻居家借书,没灯怎么办?他想了个办法,在他和邻居家紧挨的墙壁上凿个洞,让光投过来,他就着灯光读书。后来他成了学问家,还当了西汉的宰相。”

程颐听了哥哥的解释,一脸惭愧,说:“我过去光知道贪玩,虚度多少光阴呀!”程颢鼓励说:“如今努力也不迟。”

程颐指着高台下面说:“哥,咱在这里挖个池塘,要是再读书困了,就用水来洗洗脸,清醒清醒!”程颢对两个堂弟说:“行不行?”两个弟弟说:“行,午后来时就带工具。”

午后,二程同堂弟们带着掀,抬筐,来到高台下,挖了起来。

挖了三尺深后,程颐见脚下冒出了水,赶紧跳出来,喊:“泉水出来了!泉水出来了!”程颢立在池子边,望着汩汩涌出的泉水,说“咱把他叫聪明泉吧!”

一个堂弟一脸疑惑,问:“为啥叫聪明泉?是不是说洗了这水人就会变聪明?”

程颢笑了,说:“喝了也不会变聪明!我的意思是,读书学习就像这泉水一样,往下面挖的越深,泉水就出的越旺呀!”

程颐望着已旺了一池的水,沉思着说:“哥,是不是想的问题越深,人就越聪明!”。

一个堂弟猛地拍了他一下,说:“二哥,你说得太对了!”程颐说:“我今天的日得录有啥记了。”

堂弟问:“啥叫日得录?”程颐说:“是跟大哥学的,就是订一个本子,将每天学习的心得记下来,反复学习、提高。”

这个堂弟说:“我回去也要订个日得录。二哥,你今天记啥心得呀?”

程颐说:“就记大哥说的话:“读书学习,就像挖泉水一样,挖的越深,出水就越旺!人就越聪明!”

(画外音)后来,程颐在谈到学习时,将这句话升华为:“人思如泉涌,浚之愈新。”

       第五集  程母戒儿

春天的一天上午,程珦、程母与二程来到木兰山游玩。

在木兰殿前,程母与二程向木兰将军像鞠躬。

程颢问:“母亲,木兰将军怎么供奉在这里?”程母说:“相传这里是木兰将军的故乡。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赢得当地人尊敬,后人在这里建庙纪念她。”

程珦望了望英气飒爽的木兰像,又望了望程母说:“你们可能知不知道你们外爷对你们母亲的评价,他常感叹你们母亲恨非男儿!就是说你们母亲同木兰一样也有报国之志!”

程母含嗔地望了丈夫一眼,说:“我怎敢与木兰相比,不过是空发议论罢了!”

程颐说:“父亲,您给俺们讲讲母亲的故事。”

程珦说:“你们母亲自幼好读史书,常与你外爷在一起谈论朝政大事,每每有真知灼见。你外爷说你要是男儿,当为国效力,可惜是个女儿!”

程母目光灼灼,望着木兰像,低沉地吟道:

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程颐、程颢也跟着吟诵:“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一身着袈裟的和尚从庙里走出,向程珦施礼,说:“贫僧有请程县尉到庙里坐坐!”程珦还礼后说:“不打扰了。今日我是同夫人孩子出来游玩的。”

和尚说端出了两 碟碗豆来招待,并话中有话地说:“听说贵公子聪明异常,我这里有一联,敢请贵公子对对下联?”

程珦笑着说:“他们小辈岂敢在此造次?”

和尚笑着说:“不妨的。”

程颢见和尚有意卖弄,便示意弟弟来对,程颐气盛地说:“愿赐教!”

和尚指着两碗碗豆说:“两碟豆”。程颐说:“一瓯油”。

和尚说:“我这是‘木兰林间两蝶逗’呀!”

程颐一楞,程颢接过去说:“我们对的是‘仙河水上一鸥游!’”

和尚感叹说:“程公子果然才思敏捷,老衲佩服佩服!”

程颢说:“过讲了,过讲了!”

和尚见程颐头上留有一撮发辫,便灵机一动,说,我再出一联:‘牛头如此生狗尾”;说罢,看着程颐头上的一撮毛发窃笑。

程颐见老僧有取消之意,脸露不快,对程颢说:“哥,我来:‘马嘴何曾吐象牙”说罢,对老僧一抱拳说:“小辈失敬了!”

和尚哈哈一笑,说:“今日算是领教二公子的聪慧了!”

程母拉过程颐说:“快向老者赔礼!”和尚拦住说:“不必,不必!”

在返回的路上,程母不无忧虑地对程珦说:“这两个孩子倒是聪明,可不能被聪明误呀!”程珦说:“我也有这个担忧。你看他们在僧人面前的表现,有点张扬,傲气。”

程母说:“对孩子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说罢,她叫住走在前面的二程说:“咱们坐下来歇息歇息。”

他们在一棵树荫坐下,程母说:“颐儿刚才对句对老僧太不敬了!你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对。”程颐不服气地说:“母亲,他先取笑我,我是故意刺激他的!”程母开导说:“这一点小委屈就受不了,你将来要走的路还长着呢,经历的挫折可要比这大的多呀!到时该咋办?”

程珦说:“刚才你妈说孩子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这个屈就是委屈,我看你们就是受不了委屈,倒是很张扬。张良还能经受胯下之辱,大丈夫就是要能伸能屈!”

程颢说:“父亲、母亲提醒的对,我们是不够冷静。我们不仅不能对老僧不敬,更重要的是要经受住委屈!”

程颐说:“我今天又有了心得:就是母亲说的‘对孩子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

          第六集  十岁写诗

春日的一天早晨,程母来到后院,见程颢、程颐正在坐在院中的石桌旁读:

“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目神珠。
积财千万,不知明解一经;良田千顷,不如薄艺随身。
慎是护身之符,谦是百行之本。”

她走过去,说:“颢儿,你们停一下,你们读的是谁的格言?”

程颢说:“母亲,是老师讲的《太史公家训》,要俺熟背的。”

程母翻开程颢的课本,说:“这太史公家训,是唐人的著作,浅显易懂,讲的都是修身、做人的道理,是要好好学习。不过,仅读这些还不够,按我的读书经验,不妨多读一些好的诗赋,陶冶性情,对孩儿的成长很有益处。”

   程颐说:“是呀,前几年刚开蒙时,老师让背《蒙求》,也不讲词义,我老是记不住。倒是您常吟的诗,俺听了感到意境清新。可这些诗又不在蒙学课本里。”

程母说:“这样吧,我选了几十首好的诗赋,你们可读读。”说罢,将一卷诗稿递给程颢。

程颢接过诗稿,见第一首是《诗经 采薇》

便念了起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程颐问:“母亲,此诗是何义?”程母说:“这是写出征的将士,返回家乡的路上,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读一读就能体会到了诗里表达的意境。”

程颐说:“哥,这些诗你恐怕早就读过了,让我先读读。”说罢,就把诗稿要了过去,翻开看,有一首《汉乐府江南》,便念了起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程母笑着对程颢说:“这一卷诗,就让你弟先读吧,这些诗你过去差不多都读过。我再给你选一些。”程颢说:“你看弟弟的样子,如饥似渴比我还用功。”

程颐说:“不用功不行呀,前几年我光顾玩了!

   几天后,早晨,程颢、程颐来到村外的高台上。此时,东边是碧波万顷的湖水,一轮红日正露出湖面。程颐拿出诗稿,高声朗诵:“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满湖的荷叶,绚丽的朝霞,碧蓝的湖水。

程颢也在吟诗:

“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程颐转过头问:“哥,你吟的是谁写的诗?”

程颢说:“这是母亲又选的一卷诗,大多是哲理诗。我吟的这首是晋代廉吏吴隐之写的《酌贪泉》诗。吴隐之有一次到广东上任时,路过石门,这里有一处泉水,当地人叫贪泉,说是路过的官员不敢喝,一喝就变贪了。可吴隐之不信邪,不但喝了水,还

写了这首诗。

程颐问:“夷齐是谁?”程颢说:“夷是伯夷,齐是叔齐,是弟兄俩。他们是商朝末年的人,商朝北周朝灭亡后,这弟兄俩不食周粟,饿死在洛阳东边的首阳山上。”程颐沉思着说:“我懂了,这就是说,古人都说这泉水喝了人就会变贪。可要是让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喝,却不会变心,不会变贪。是不是这个意思?”

程颢说:“你理解的对。我想在后面续写两句。”他沉吟片刻,说:“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你看合适否?”

程颐默念:“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好,哥,这与这首诗的意思十分吻合,且点出了‘终当不易心’的原因,是心中自固,外物不能改变!”

     秋天的一天下午,程颢坐在教室里正在埋头看书。一老先生领进来说:“户部侍郎彭大人来学校视察,看望各位,大家起来向彭大人鞠躬!”学生们都立起来,鞠躬。

    彭思永走上讲堂说:“我来黄陂视察,顺便来学校看看。你们都会背《蒙求》吗?”学生说:“会!”老先生指着程颐说:“你起来给大人背一段”。

    程颐立起来,朗声吟道:

“不患人不知已,唯患已不知人。
已欲立身,先立於人;已欲达者,先达於人。
立身行道,始於事亲;孝无终始,不离其身。
修身慎行,恐辱先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彭思永说:“我听说程县尉有两个公子,聪明异常。有一个一岁多就能指拾针钗,是不是他?”

   老师说:“他叫程颐,是弟弟。你说的是程颢,比他大一岁。程颢,你起来,让彭大人看看。”

程颢立起来,施了一礼。彭思永说:“听说你十岁能诗赋,也写了《酌贪泉》诗,读来听听?”程颢腼腆地说:“彭大人过讲了,我那是读了吴隐之的《酌贪泉》后,有感而发,补写的两句。”说罢:吟道:“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虽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

彭思永沉吟道:“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你这两句与前面的诗意十分吻合,并点了题。一个孩童能写出如此立意高远的诗句,了不得!了不得!”

(画外音)彭思永这次面见程颢之后,对程颢十分赞赏,并将女儿许配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