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河附近景点: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新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08:46

       

        据佛经记述,释迦牟尼佛在佛界洞见人间人性偏恶,善心衰微,苦难越来越深重,发慈悲心来人间普度众生,于公元前623年,降生到中印度迦毗罗卫国非常英明、仁慈的国王净饭王,为人十分贤慧的摩耶王后宫中为太子,刚出生就不扶而行,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由于佛界对这一应该是释迦牟尼佛从佛界入世(到人间)时发出的庄严宣言的深奥含意,有不同的理解,而成为佛教界一桩悬而不决几千年却一直未展开辩论的大公案。
《五灯会元》卷一 “释迦牟尼”中理解为:“天地之间,只有我最尊贵。意谓佛在宇宙中最尊贵,所以释迦牟尼成佛后,称为世尊。成语‘唯我独尊’本此。”此类理解为佛界众多弟子所赞同。是具有顷向性的传统理解。因为,佛是万德万能的,作为佛的弟子,显然对佛的一生一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莫不信受奉行,当然对佛必须尊敬无尚。
可是,佛教禅宗云门宗的开山祖师——文偃禅师却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写出了“大逆不道”的禅诗:“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图天下太平。”对此,琅邪慧觉禅师,也不以为忤,反而应了一首禅诗:“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加以称赞。 疏山如本禅师为了对文偃禅师、琅邪慧觉禅师的理解着进一步解说,加注了一首易懂的禅诗:“才出胎胞便逸群,周行七步便称尊,当时若见云门老(文偃禅师),不到如今累子孙。”意思是谁人没有奋发向上的情志,谁人又没有好奇贪异的心理。成佛作祖,是每个佛门弟子生生世世所追求的目标。但真正禅师们看来,这恰恰是最大的妄念,是修行中最顽固、最隐蔽的障碍。好在文偃禅师眼明手快,为后学佛者道破了这一病障。只有“打杀”了那个障道的“佛”,才能使人心中的“真佛”脱落出来。继后,禅门计有三十多首禅诗参与论述,大有向佛教各宗(门派)论战之势。
纵观历史,唯禅宗独出心境,“大逆不道”地理解和宣传,其他诸门派虽然倾向坚信“佛是无尚至尊”的理解,但又无充分理论、能力对禅宗“大逆不道”论点加以反驳。唉,这也难怪,自唐朝以来,诗人与禅师,士大夫与大德高僧多友谊交往,互相影响,相互充实,互相提高,最著名的学士文人如王维、孟浩然、柳宗元、苏轼,多以禅入诗。禅僧王梵志、寒山、拾得、贯休、齐已多引诗入禅。所以,禅宗具有过人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当然是其他门派所不及。
不过,本人经过深入研究,认为以上两派的说法,都是佛门劣徙的无知与不全面地领
悟。
前者,无知地把“尊”字,错误理解成“权能与富贵”,近乎于“神仙”、“救世主”。这是出于愚忠的心态,严格讲是出于“迷信”的理解。因而没有深入去领悟其真谛,或者说他们还不具备领悟其真谛的根基。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释迦牟尼佛从佛界入世(到人间),旨在普度众生,而且是自愿离“权势与富贵”去艰苦修行,悟道后,从不把自己当成是救世主,而且教导众弟子,楷模于众弟子,过托钵僧生活,深入众生宣讲佛法,特别是对众弟子既强调“法尔如是”(他讲的法就是当代四道轮回、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互相关系的规律),又强调:“法无定法”要求众弟子,对他所讲的“法”,不要迷信,特别是若干年后,应认真洞察,依变化了的规律,去普度众生。因此,他决不会在来人道就夸耀他的权能与富贵,更不会也根本没有向天上地下称雄称霸与挑战的意思。
再说禅宗,虽然以云门宗为首,从“尊”字中,领悟到了代表“佛性”的真谛,和其意旨在普度众生,启迪人道众生不要迷信人间有什么“神仙、救世主”,而坚信自性本具佛性,自己能主宰、造化自己,去为追求恢复本性(成佛)努力修行。可他们却错误把“成佛”的追求(执著)与妄念执著混为一谈,说什么真正禅师们看来,恰恰是最大的妄念,是人们修行中最顽固、最隐蔽的障碍,加以反对。其实,是目中无人,半罐水,自以为是了!
禅诗错在哪里?他们严重忽视了释迦牟尼佛普度众生这个“众生”对象的根基和引导他们修行入门的方法、步骤,以及人道中的现实(人人都必需衣食住行)。严格说,禅师们虽然毅然出了世,或者说他们还学了很多佛法,但他们却背离、放弃了佛门弟子“出世为了入世”(去普度众生)的重要任务。何况,若要求人人都照禅宗所谓打杀了那个障道的“佛”,也就是说既然连成佛修行追求目标都放弃,当然对其它一切的一切更该放弃,连衣食住行都不要求,统统都照禅师们那样去禅坐,等“真佛”脱落而出。试问:这人道会成什么世道?恐怕自以为是的禅宗寺庙也不会有人供养了,禅师和众生都只能空着肚子坐禅等成“佛”了!

  • 2006-6-30 21:43
  • 回复
222.88.193.*

2楼

禅宗之所以错,关键是对追求(执著)研究不深,忽略了人道中还确实存在善念追求(执著),如追求“自觉觉他功德圆满成佛,”这追求,不是一心去为自己追求成佛,而是跳出自我圈子去拔人以苦,予人
以乐,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与行动。可是禅宗竟把善念追求
与妄念执著混为一谈,并加以反对。不仅是“是非不分”,而且是误导了一大批佛们弟子空想“放弃再放弃”而自度自己成佛(让“真佛”脱落而出)。这难道不正是佛法早就批判的只求自度的“焦胚烂芽”吗?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是释迦牟尼佛入人道普度从生发出的庄严宣言。他一语道出
了他入人道普度众生的佛法精髓,给众生指出了一条佛光普照的幸福大道。
这经典法意含意很深,旨在教导众生抓住难得的善道人生机缘,好好认识、把握、造化自己。
1、自己认识自己。
首先应弄清楚:自己从何而来?自己所处的是什么环境?释迦牟尼入世,弃太子权贵生活,经苦苦修行悟道后,洞察三世因果讲:“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那智慧德相,就是万德万能的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因妄想执著,以致起惑造业,才轮回入人道。自己呢?就是往劫妄念执著,造了恶业(幸好恶业不太重),轮入人道(善道)。这人道,不仅是众生往劫所造恶业或善业的果报兑现场,你往劫造的恶业重,你必领受相当重的恶报,受相当多的苦果;你往劫造的善业多,你必领受相当多的福报,受相当多的福果。而且还是各人可自己主宰选择努力修行通向佛道,也可以自己放纵,让恶念膨胀造恶业堕入畜道甚至鬼道的交叉路口和考验场。
进而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无论优或劣,都纯属自己往劫造化之
果,应自己负责去领受。特别是往劫积恶业重,处于劣境的人,决不可自卑,更不要怨天怨地怨人,应心安理得地,在艰苦中好好造化、改变、磨炼自己。至于处境优裕的人,虽然值得庆幸,但应弄清楚离成佛之道路还很远很远;在繁杂的人间很容易被诱惑袭染而让恶念萌芽、膨胀,以致作恶积恶业、堕落,根本没有什么值得骄傲自大的资本,亦应该继续造化。
2、自己把握自己。
在人道里的众生,由于各人往劫所造积的恶业或善业大小之不同,各人当受果报之苦或乐的多少、轻重也就千差万别,乃至悬殊很大很大,加之各人在今生戒恶、行善、作恶,乃至作恶多端之不同,而构成真假、善恶、美丑非常繁杂的社会,它好比大染缸,无时无刻不在袭染着每个人的心灵,稍不留心,则受诱惑、孽生恶念,与恶人为伍,使恶念膨胀而堕入罪恶的深渊。
释迦牟尼佛入世宣言中的“唯我独尊,”就是在呼唤人道众生坚信自己本来具有佛性;告戒众生:“天上地下,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救世主,全靠自己造化自己。”此话是不是在与“国际歌”大合唱?不是。这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
释迦牟尼佛虽然肯定天上地下从来就没有神仙、救世主,人道众生中的生老病死、富贵贫贱、苦乐祸福……,都不是由什么神仙、救世主安排、主宰,全是各人往劫所积善或恶业的果报,而且各人的命运(优裕或贫困)都不是注定不变的,是可随各人今生积善业而改
变恶运转向好运;也可随各人今生积恶业而改变好运转向恶运。旨在启迪人人都好好把握自己,使自己在大染缸中不染,和好好造化自己。可决没有启迪、动员那些处在恶境的人们协同去把另外那些处在好运人们的财产夺过来改变命运的意思。若果错误理解“全靠自己主宰、造化自己”就是可以不择手段,不惜许多人流血牺牲、家破人亡去抢夺别人的财产来把自己的恶运改变成富贵好运,也就是贫困者们协同造富贵者们的反。那么,富贵者们必然组织镇压,纵然贫困者们造反成功,变成了富贵者,但人道里的贫富贵贱差别是不可能消灭的。因此,变成富贵的人们又要尽力准备镇压造反者,贫困者们又协同造反,富贵者们又大力镇压,结果肯定是人性更加偏恶,恐怖活动、战争不休不止,并形成悲惨的恶性循环!那些错误理解和宣传、教唆者,罪大恶极,必入鬼道下地狱!

  • 2006-6-30 21:43
  • 回复
222.88.193.*

3楼

释迦牟尼佛倡导的“全靠自己造化自己”,还在于教导今生处在好运的富贵者们,在人道这个大染缸中不染,要“人在福中要知福,要知足,要惜福,要培福”。具体讲,权者应真诚施仁政,造福一方,不贪不腐;富者应平等待人,不追求超福报享受,应真诚地乐善好施,尽力支助贫困。所以,是双向的教导,旨在改变人类人性偏恶,善心衰微的心态。使人类善心加强,人性偏善,是能真正减少、控制天灾、人祸的理论、方法,是真谛,是人道之大幸。
人道里的众生如何把握自己呢?
第一是戒恶律已。释迦牟尼佛,非常强调戒恶律已。什么是恶?,凡是有害于“无害众生”的众生的念头、言语、行动,都是恶;凡是有害于“有利众生的环境”的念头、言语、行为都是恶。传统佛教定出了“五戒”“十戒”“数百戒”的戒律,其实无非三戒而已,即戒恶念、恶言、恶行。释迦牟尼佛曾强调:“戒恶应以戒恶念为先。”后来,在佛教里把戒恶念为先,误解成戒恶念最重要,而且把恶念同恶业等同起来说“恶念一旦产生,就印在阿赖叶识上,铸成恶业。”这样理解是错的,是有害的,会让人难免产生了恶念而背上恐惧遭恶报的包袱。其实,“戒恶念为先”的意思只是指恶念是万恶(各种恶言、恶行)之源,若不生恶念,当然就不会导致恶言、恶行,是最好不过,所以强调为先,但戒恶念毕竟是为了制止恶言、恶行的目的,因此戒恶言、恶行才最重要。至于恶念,应注意一点,它不应与恶业相提并论,人道里众生,在繁杂的社会里无时无刻不受到诱惑袭染,谁也难免一时疏忽,产生恶念,只要及时警醒,控制膨胀,不铸成恶言、恶行伤害人,久而久之,它会消失去,不会与恶业一样记在阿赖叶识里待受恶报的。概括而言,戒恶律己,就是恶念不生,万一产生了,应即时控制不令其膨胀,令其早消失;万一恶言出了口,应早忏悔、早认错、赔礼、改过;万一作了恶事,应早忏悔、早认错、接受相当的惩罚(不要逃避),更重要的是即早、真诚立善愿,行善积善业, 尽早抵消恶业。戒恶,对人道众生而言,不是高要求,只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和区别于禽兽的要求!
第二是艰苦磨炼自己。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道里的众生,都应从小起就安排,和导其 在“劳其筋骨,饿其肌肤,苦其心志”的环境中去奋发学习佛法、文化科学、伧理道德、法制,并艰苦地训练练习,提高技艺、能力,使各自都成为人性善,讲道德、懂法制、有技能,能择正业、创正业,敬业,能自食其力,乃至能发慈悲心“拔人以苦,予人以乐”,对人道众生有贡献的人。
3、自己造化自己。
人道众生,无论贫富、贵贱,不仅在今生各自应负责领受自己往劫所造善业、恶业之果报,也都要经受处在“可留住人道、可进入佛道,可堕入畜道、鬼道”三叉路口上的选择与考验。全靠各自造化。若问何去何从?恐怕谁都回答:“留住人道(不堕入畜 道),继续努力造化升入佛道。”究竟怎么造化呢?就是在戒恶律己正当做人的基础上,跳出“自我”圈子,多为他人着想,和发善心做善事,再升级发慈悲心,去“拔人以苦,予人以乐”不惜牲牺自己的一切和生命,当功德圆满,即显现出本性(成佛)。虽然这是一个漫长、可涉及几世的路程,但决对是一个真正充满快乐、幸福的光明大道。
提到行善,由于传统佛教把行善与戒恶混为一谈,长期传承宣传,如在论“十善”中,就有九善是戒恶,唯有“布施”是行善。因此,普遍误认为“行善”是难事,只是富贵人家的专利。甚至在一部电影中喊出了:“要行善,先作恶”的罪恶口号,害人不浅。
正统佛法,对戒恶与行善是有区分,而且是有层次与质的不同。戒恶律已,是入人道作人的起码要求,是与恶道的禽兽的区别。为什么人们骂那些恶人“禽兽不如!”,就是这个道理。戒恶,是没有善业积累的,但它是行善的基础。
行善,决不只是富贵人家的专利。无论男女老少,上至总统下至
小百姓,包括非常贫困者,只要发善心,都可以随时随地行善。也就是说人在家中,在路上,在三百六十行正业中,动口可行善,动手可行善,抬脚都可以行善……。
以人在家中为例,对小孩不骄生惯养和放纵,严管严教,使其健康成长,成为无害于“无害众生”的众生的人,就是行善;对父母尽
孝,尽孝若重于对自己,当然是行大善。
以人在路上为例,人车拥过十字街口时,帮助扶老幼病残安全过街,行善了;看见人行道上有西瓜皮、砖头石块,即时将其抛入垃圾箱,避免路人滑跌、绊倒受伤成残,行善了;见同路人负重,帮助分担一程,行善了。
以医生为例,不与当今为钱黑心的恶习同流合污,不仅不敲诈勤索病家,而且用心对病人用最简捷的方法快而准确诊断,对症用高效、价廉的疗法、药物,快治、早愈,行善了,
如果将精湛医术、秘传单方、验方传授推广,或对贫困病人施医施药救护,当然行了大善。
以党政官员为例,不与贪污、腐败同流合污,尽力施仁政,不畏强暴,打恶除黑,造福一方百姓,行大善了。
还有,发现左邻右舍有人想轻生,尽力劝导,行善;看见有人发生纠纷,即时劝解,制止殴打,行善;发现有恐怖活动嫌疑,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制止人祸,行大善。
再以科研单位为例,多出些“无害化处理污水”、“无害化处理污染物”……有益人类的适用新技术成果,行善了。行善,真的是只要发善心,人人随时随地可行善,这也是人道(善道)特有的可自我主宰、有多多行善造化成佛的机缘。造化,就是戒恶律己、行善。
归纳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是教导人道众生:天上地下,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救世主,人道(善道)众生“人生难得”(有自主造化的能力);“良缘难得”(有可以自主造化——行善的多多环境条件),人道众生应抓住难得的人生、难得的良缘,好好造化自己。“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确是释迦牟尼佛入世(人道)的庄严宣言,是释迦牟尼佛住世讲经三百余会的佛法中心的中心,是正统佛教的根本佛法,没有丝毫“迷信”可言,无论对人道(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都只有百益而无一害。只待人道众生都抓住机缘,努力造化自己,促人类人性转善,偏善,使天灾、人祸大大减少,减轻,再持之以恒,同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