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三利集团招聘信息:揭秘:说林彪“一号命令”目的是夺权无事实根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13:00

揭秘:说林彪“一号命令”目的是夺权无事实根据

更新时间:2011-08-05 17:01 互动:米尔论坛 文字大小:大中小次- .Ssl812 { display:none; }

  林彪的"第一号令"仅限于对全军各部队所发,是一个"战斗号令"。由此可以断言:疏散中央党政军领导人一事,非"第一号令"所能涉及,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所有视林彪的'第一号令'为疏散领导人原因的说法,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转自米尔军情网 http://www.junshijia.com

  原载《回首“文革”》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1969年10月间下达全军的林彪的"第一号令"(原来的全称是"林副统帅一号战斗号令",后来有关中央文件的全称为"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与同时间内疏散中央党政军领导人离京到外地、外埠一事,以及在此前后下放广大知识分子干部一事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若干年来,某些报刊文章乃至某些"文化大革命"的文史专着,对于以上几桩重要史事之间的关系,都在因袭着一种似是而非的因果论,近期内更出现了一种近乎荒诞离奇的说法。因此,对以上三则史事进行必要的考辨订正,还历史事实以本来面目,实属必要。为了便于澄清事实,这里不得不列举出一些不够准确的或完全错误的说法:

  例一:1980年12月5日至8日,在《工人日报》连载的《胜利的鲜花献给您--怀念我们的爸爸刘少奇》一文的第十九节,有这样的记述:"一九六九年十月十七日,根据林彪'一号命令',将爸爸送往开封。"此处,林彪的"第一号令"被提前了一天。

  例二:1984年8月22日,《人民日报》载《在江西的日子里》一文,在第二段开头这样写道:"人们不会忘记林彪反革命集团那罪恶的'一号命令'。我的父亲,自从被加罪为'全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后,关押隔离已历时两年。这时他突然接到通知,要被疏散转移到江西"。

  此处,误将林彪的"第一号令"与疏散中央领导人一事混为一谈。

  例三:198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聂荣臻回忆录》(下),在第862页中,对林彪的"一号命令"与疏散中央领导人的关系,提出了如下的推测性分析:"因为军队的老同志们还在,这些老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有自然形成的威信,有历史形成的所谓'山头',许多老部下仍然支持拥护他们,所以,林彪想通过第一个'号令',以战备疏散为名,把军队的老同志赶出北京,为实现他篡党夺权的阴谋扫清障碍。""接着,他们发出通知,要这些老同志疏散到外地,而且要马上离开北京。"此处的结论与历史事实不符。

  例四:198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一书的第309页,作者根据推测得出了一个结论:"1969年林彪的'一号通令'成了驱赶人们离开城市的最后通牒。"此处,作者作了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武断的结论。

  例五:1989年4月,在几家报纸刊出的回忆文章《耀邦同志二、三事》写道:"一九六九年五月,按照林彪的'一号通令',团中央机关和各直属单位两千多人,一锅端地迁移到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办起了'五·七'干校。"此处,林彪的"第一号令"被提前了五个月之久,于是,数月后发生的另一件事,荒谬地成为数月前那件事的直接原因。

  类似以上任意夸大林彪"第一号令"作用和影响的错误提法,还可以举出许多。笔者认为这些错误说法的产生及其流传,大都是因为有关作者和出版者,受到条件的限制,难以弄清有关复杂情况所致(因为作出有关决策的当事人已大多过世,"文化大革命"档案材料的查阅又受到极为严格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专业工作者理应对诸如此类的重要史事的误解,担负起认真进行考辨和澄清的责任。

  那么,历史的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可以分三点来说。

  第一,林彪的"第一号令"不包含疏散中央领导人这项内容。

  证据之一:1971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组织传达和讨论〈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一)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称:"一九六九年十月十八日,林彪趁毛主席不在北京,擅自发布所谓'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调动全军进入了战备状态。这样的大事,竟不请示毛主席、党中央,实际上是一次篡党夺权的预演"。

  《通知》的这段话讲明了林彪"第一号令"的内容和结果是"调动全军进入了战备状态",其性质"是一次篡党夺权的预演"。显然,疏散中央党政军领导人一事不属"第一号令"范围之列。不然,如此重要的中央文件怎么会只字不提呢?何况,这份文件是经过毛泽东指示'照发'的。这意味着与此事有着最高直接关系的毛泽东本人对上述断语的确认。因此,也赋予了这份文件的有关论断以重要的价值。

  证据之二:据有关调查材料证实,林彪从中共九大以后就专门研究战备问题。林彪让黄永胜调阎仲川到总参任作战部长,后又提升阎仲川为副总长,专门负责战备工作,管理作战、通讯、情报、机要等工作。1969年10月18日下午,林彪背着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借口"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让其秘书张云生向总参谋长黄永胜传达了所谓"紧急指示"。黄永胜于18日下午,布置阎仲川向下传达。阎仲川将林彪的"紧急指示"定名为"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命令",要前指作战组立即用电话向全军传达。 米尔网 www.junshijia.com

  证据之三:当时担任林彪办公室值班秘书的张云生,在《毛家湾纪实》一书中专门写了一节"'一号命令'发出前 后",比较翔实地记述了他亲历的一些情况。那是1969年10月8日,即林彪从北京疏散到苏州的第二天下午,林彪叫张云生给当时的总参谋长黄永胜打个电话,同时,口授了六条电话内容。大意是:苏联谈判代表团将于10月20日来北京,对此应提高警惕。为了防止苏联利用谈判作烟幕,对我进行突然袭击,全军各部队要立即疏散。各种主要装备、设备及目标要进行伪装和隐蔽。通讯联络要经常畅通。国防工业要抓紧武器、弹药的生产。二炮部队也要做好发射准备等等。当晚7点左右,张云生用电话把林彪口述的六条指示传给了在北京的黄永胜。过了几天后,张云生从军委的收电中得知,黄永胜通过总参作战部向全军传达的林彪指示,只剩下了四条(有关二炮的一条,不向其他单位传达,另一条是关于武器生产的,也不向部队传达),并冠之以一个十分显眼的标题:林副统帅一号战斗号令。由此,全军各部门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叶群只让张云生向黄永胜传话,而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请示报告的事则由她办理。叶群是要先斩后奏,以售其奸。黄永胜在18日当晚下达了林彪的"紧急指示",而叶群于19日才以"电话记录传阅件"向中共中央毛泽东等领导人报送。此件送到毛泽东处,阅后即在烟灰缸里付之一炬,只留下了一个有着传阅号的信封。以上中央文件及知情人记述证明:林彪的"第一号令"仅限于对全军各部队所发,是一个"战斗号令"。由此可以断言:疏散中央党政军领导人一事,非"第一号令"所能涉及,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所有视林彪的'第一号令'为疏散领导人原因的说法,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是对"一号命令"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作用的任意夸大,应该加以纠正。何况,如例一所说,刘少奇于10月17日疏散到开封;同日,林彪也疏散到了苏州。"第一号令"于18日晚才形成并下达。显然,两者的因果之论是不能成立的。因此,疏散领导人一事,需要另找原因,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解释。 www.junshijia.com 爱国交流理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