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恩科技工作累吗:《决议》座谈会审定稿财新网今日发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7:15:37
2011-9-1 15:56:02




背景:
今年恰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三十周年,为纪念这一拨乱反正的重要决议,回顾我们从文革内乱到改革开放的艰难转折,进一步认清反对倒退、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胡耀邦史料信息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与《南方周末》联合召开一次“纪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财新网将在本专题陆续推出相关会议发言。
会议报道
【视频】《决议》30年 鉴往而知今
财新记者 黄蒂 08月31日 15:25
纪念建国以来历史问题决议发表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详细]
丁学良:“文革”式暴民政治除不了腐败
财新记者 杜珂 08月31日 15:07
人类历史表明,法治、民权是治理腐败最有效的方法…[详细]
吴思:《决议》的政治目标至今未实现
财新记者 张新名 08月31日 10:45
其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高度、主张、水平,现在仍然没有达到…[详细]
李楯:对于历史问题必须重视民间评价
财新记者 张新名 08月31日 10:43
这个社会缺乏忧患意识,但有非常强的敌情意识。要改变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认可利益多元…[详细]
王长江:不能动不动就设禁区
财新记者 张新名 08月30日 14:56
改革已经走形,更多地变成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一种手段、方式。应该充分肯定“决议”的精气神、态度、形成方式和制度建设,激发改革热情,担负起责任…[详细]
于建嵘:最好的纪念是反思执政理念和制度建设
财新记者 杜珂 08月30日 14:32
公民最为基本的权利是“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的普世价值…[详细]
雷颐:历史伤口的脓要挤出来
财新记者 张新名 08月30日 11:55
近些年,很多方面从《决议》往后退了,甚至‘血统论’又起来了…[详细]
马立诚:新民主主义的原点是宪政
财新记者 杨哲宇 08月30日 10:40
民主和宪政没有姓社姓资的区别。在当下中国,只有用发展民主、宪政的办法解决中国的矛盾,才是惟一的出路…[详细]
嘉宾发言
·高尚全:强调“中国模式”会影响改革的深化
·马立诚:在举什么旗问题上我们面临两个挑战
·张木生:以发展的新民主主义解决新问题
·陈有西:中国需要一次新的思想解放的过程
·沈宝祥:关键是党的现代化
·王贵秀:“伟大历史转折”的起点应为粉碎“四人帮”
·王海光:改革的底线已发生了动摇
·张胜:我们要有检讨错误的勇气 军史专家
·周为民:中国正处于从生路退回到死路的危险
·章立凡:完成革命党—执政党—宪政党的转型
·丁东:不能把《决议》当限制学术创新的紧箍咒
·王长江:改革岂能“击鼓传花”
·蔡霞:党的历史使命在建设现代民主法治国家
历史文献资料
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1980年3月—1981年6月
我看了起草小组的提纲,感到铺得太宽了。要避免叙述性的写法,要写得集中一些。对重要问题要加以论断,论断性的语言要多些,当然要准确…[详细]
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
1980年8月21日、23日   奥琳埃娜·法拉奇: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详细]
关于建国以来历史决议的起草——龚育之访谈录
谢春涛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而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纪念历史决议通过二十周年,我们特地采访了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龚育之同志…[详细]
人民日报社论:认真学习《决议》,团结一致向前看
人民日报 1981年7月6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指南,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党的基本经验和教训,科学地阐明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进一步指明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它对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分清是非,统一思想,团结起来向前看,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详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1978年5月11日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详细]
高尚全:强调“中国模式”会影响改革的深化
2011年09月01日 11:06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订阅《新世纪》
编者按:
2011年8月27日,首都知识界举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与会人士围绕历史决议的历史意义及当前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广泛共识。会议主办方授权财新网与胡耀邦信息资料网同步发布会议发言者的发言摘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的发言摘要:
很高兴参加纪念《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我昨天下午看了一下小平同志关于起草《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共有九次讲话。这个《决议》是由邓小平、胡耀邦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历时一年多,组织了四千人进行了认真地讨论,这是前所未有的。小平同志第一强调实事求是,我们评价历史问题必须实事求是。第二强调从制度上找原因,制度上找原因我理解也包括体制上,所以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是能不能深化改革的关键,也是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的关键。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在全球率先使经济走出了困境,2009年实现了9.2%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引发了“中国模式”的争论。
有人认为,应该充分肯定“中国模式”,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巨大成就来佐证“中国模式”的伟大,中国所以出现奇迹,就是因为形成了“中国模式”。所谓“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政府主导,二是受控市场。我认为,所谓模式是定型的东西,如果把政府主导、受控市场作为“中国模式”,就会转移我国的改革方向,就会影响深化改革。2009年1月6日《光明日报》报道了我的观点:“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纷纷出手对金融危机进行干预,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应对严重经济衰退的通常做法,并非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否定。”“我国仍处于穿透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消除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不能由于紧急或危机状态下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而否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政府的政策如何撬动市场力量应该成为考虑的重点,而短期不得不直接介入市场的行为应避免过度,同时要考虑经济运行恢复常态时的‘淡出’安排。”温家宝总理对这些观点非常重视,于2009年1月9日作出了批示。所以,不能把应对危机的政府主导的政策措施,用模式加以固定下来,否则社会就会扭曲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由此可见,政府政策的重点在于撬动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
相关专题:
纪念《决议》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
相关文章:
马立诚:在举什么旗问题上我们面临两个挑战
张木生:以发展的新民主主义解决新问题
陈有西:中国需要一次新的思想解放的过程
沈宝祥:关键是党的现代化
王贵秀:“伟大历史转折”的起点应为粉碎“四人帮”
王海光:改革的底线已发生了动摇
张胜:我们要有检讨错误的勇气 军史专家
周为民:中国正处于从生路退回到死路的危险
章立凡:完成革命党——执政党——宪政党的转型
丁东:不能把《决议》当成限制学术创新的紧箍咒
王长江:改革岂能“击鼓传花”
蔡霞:党的历史使命在建设现代民主法治国家
1   共1页
上一篇:已是最后一条了 下一篇:北海公安开始回归法律理性律师无障碍会见
查看(330)评论(0)评分(0|0)
评  分: -5 -3 -1 1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