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到黄花溪景区距离:马盂山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50:12

马盂山下

李少君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03日   08 版)

  站在马盂山下,我暗自惊叹,整个山顶就像一个大花篮,百花盛开,繁花似锦,五颜六色的鲜花将整个山装点包裹起来。我又好像掉进了一个自然的大染缸里,色彩斑斓绚丽,在各个山头闪亮,真是一座炫目的灿烂的殿堂。我为花草簇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满是浓郁的芳香,仿佛置身于一个刚刚打开的大香水瓶边。我开始晕眩了。

  等我恍过神来,我注意到,有一大片草甸,从山头往下缓缓铺展开来,绵延数公里,一望无际,我在赞叹之余,和同行的本地诗人说:这里还缺点东西。他问缺什么?我说:马。应该在上面放牧一大群马。这么好的草场,怎么能够没有马。他大笑:当然,只是现在是护草季,平时这里是天然牧场。你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这是历史上曾使风云为之变色的契丹族的发源地。

  契丹?就是那个曾与大宋签订“澶渊之盟”、建立过一个大辽国的民族?出过一个驰骋疆场的巾帼英雄萧太后的民族?得到了证实后,我不由得换了一种新的眼光来看这里。

  由华北平原再往北,经过北京沿着高速往承德方向北上转平泉县,地势逐渐走高,草木也越来越茂密,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对此很敏感,一路留意,雾灵山、司马台、金山岭、长城、承德……四周开始被群山包围,天越来越低,山越来越高。但只有到了马盂山,才真正有了崇山峻岭的感觉,有了俯瞰华北平原的高度和视野。

  契丹族确实发祥于此地。马盂山海拔1700多米,因形似契丹人马上盛水用具马盂而得名。绝美高山之中,又拥有偌大的优良牧场;四围丛山作为天然屏障,可守可攻;马盂山还是辽河的源头,水草长年丰茂……古书描述此地“群障四周,平泉曲泻其间。高原下隰,可耕可居”,如此环境,当然适合人类生存居住。契丹的起源神话非常浪漫,据《辽史》、《契丹国志》等记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白马神人青牛天女一相遇,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也许是我所听说过的最美妙的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了。而且我还从中听出另一层意味:这是两个部落或民族融合的故事。白马、青牛显然就代表两个不同的部族。

  从此,马盂山下,契丹族自由地生活着,在高山和草原之间迁徙、狩猎、放牧,八个部落之间分合嬗变,至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自立为皇帝,国号契丹。阿保机雄才大略,重汉人,用汉制治国,崛起于北方,不断扩大疆界。后来阿保机病死,其子耶律德光继位,947年改国号为“辽”。辽多年东征西讨,更加强盛,并与北宋长年争夺幽云十六州。1004年,在著名的萧太后也就是连续摄政两朝的皇太后萧绰的主导下,双方签订“澶渊之盟”,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共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契丹与中原一直交流甚多,辽圣宗追慕汉文明,吟诗读经,成为风尚;辽道宗更称:“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辽末,史书记载“契丹、汉人久为一家”。北宋使臣苏颂出使辽国时,也注意到“依稀村落有华风”。“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来往交流更为频繁,驿路驿馆处处可见,互访边贸与日俱增,众多诗人文士都访问游览此地,留下众多可贵的资料记录。比如苏颂描述当时风物:“马羊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欧阳修也曾出使契丹,写过“山深闻唤鹿,林黑自生风。松壑寒逾响,冰溪咽复通”等诗句;姜夔则写过一首《契丹风土歌》,里面写风光:“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写风情:“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甚是生动有趣。很多史书中也记载:契丹人很懂得生活,经常利用山脉阻断、南北气候季节之不同,逐水草而迁,来回游动,春则捕大雁天鹅,或凿冰钓鱼;夏则放牧打猎;秋射虎鹿,捉山猪;冬则避寒取暖,兼游猎。平时,他们还利用边贸,与汉族互通有无。

  最能说明这种民族融汇合作的,恐怕是萧太后本人的真实故事。萧太后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风云人物,其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两个民族智慧融合激荡的故事。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父辈在朝中世代为官,且比较汉化,她也受影响熟读经史,“明达治道”;武艺不凡,“习知军政”。她本与汉人朝官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定亲,彼此也情意相通。却因突生朝变,她被刚成为皇帝的辽景宗看中,纳为贵妃,并很快立为皇后。景宗多病,辽国命运皇室重任就这样落到了年轻貌美的萧后身上,她代景宗听朝,这时,她年仅18岁。这一坐就是13年。景宗病逝,圣宗即位,年幼无知,不过12岁。萧绰奉遗诏摄政,被尊为萧太后。孤儿寡母,内外交困,群狼环伺,王室宗亲也磨刀霍霍。这时,萧太后果断地联手受命大臣耶律斜轸和掌握兵权的昔日情人韩德让,再次坐稳了王位,复国号为“大契丹”。在韩德让的辅佐下,契丹大举改革,开科举,劝农桑,整律令,严法纪,设驿站,兴工矿,很快壮盛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当年杨家将最难缠的对手就是这个萧太后。“澶渊之盟”签订后没几年,萧太后偶感风寒去世,韩德让很快也随她而去,圣宗将其棺墓陪葬于萧太后旁边,两个人终于永远相守了。

  契丹的发展演变,可以说也显示了中华民族历史融合的一些脉络。契丹消亡后,流散四方,往南到云南保山、大理等地,往北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融入了其他民族。其实,据历史学家考证,中华民族就是多民族历史自然融合而成的;而据生物学家基因技术分析,中华民族早已融合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短长。而且,中国大地幅员辽阔,地理上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导致了中华民族内部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从而也使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和包容的品格,保证了其随时处于变异融汇之中,充满着自由和活力;而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又使得中华文明的根基更为广阔和坚实,在更大更高的角度上自我协调完善,从而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在马盂山下的蒙古包里,我们品尝着汇聚此地自然生态精华的百菌宴,饮用着清朝满族喜好的山庄老酒,回顾着契丹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传奇,这本身就充满着一种特殊的意味。

  夕阳西下,我已经看见远处的炊烟在袅袅升起,听见一支长笛在若有若无地吹响,回旋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