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修炼手册下载:小扇轻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04:13
小扇轻摇 北京频道 ( 2011-08-22 14:52:06) 稿件来源:北京晚报

    老北京人居住生活在胡同里。有胡同,才称得上是老北京人地道的“京味儿”生活。胡同幽深,您瞧!三叔二大爷聚集在街口的小酒铺儿里来上二两,外带天南海北的一通“神侃”;老奶奶与老姐儿几个在大椿树下唠着家长里短的闲嗑,手里还不忘忙活儿纳着“千层底”的布鞋底子。这些留存在记忆里的生活场景,或深或浅地被回忆被唤起。

    今夏北京城受高温烘烤的日子较多,用时髦的话说那是因为“桑拿天”闹腾的,着着实实热得人够呛。可话又说回来了,眼下家家户户有了电风扇、电冰箱、壁挂或柜机空调,提高了胡同四合院里人们生活的质量。这不,如今“三伏天”开着空调,涮火锅子的日子一点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我小的时候,少说五六十年前,一入夏,热在三伏,过日子谁也躲不过去。热天里,胡同口老槐树的树枝子树叶子,是纹丝不动。那烦人的“知了”,是可着劲儿地鸣叫,真有几分“火上浇油”的味道。一到此时,扇子就成为人们争先恐后“把持”的稀罕物件。那时,人们普遍使用的扇子是一种被叫做蒲扇的居多。

    说到扇子,能一一列数出来还有竹皮儿扇、麦秸扇、折扇,再往下说还有团扇、宫扇、羽毛扇。大家还记得吧,那京戏《空城计》里的诸葛亮,迈着台步手持羽毛扇呼风唤雨称得上是神机妙算。戏剧是戏剧,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要说实惠还得是大蒲扇,一个“大”字就透着特别招人待见。这大蒲扇,是取自栽种在南方的一种叫蒲葵树的树叶,叶子的特点就是宽大厚实。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一首戏说扇子的民谣,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此言一出,透着几分惬意、调侃和逍遥的色彩。

    现实生活中。您瞧!西屋蹬三轮车的李大爷,收车回来,手持布甩子(老物件,用旧布条绑扎),掸去一身的尘土,稀里哗啦地在脸盆架子前洗涮一番。随手就抄起大蒲扇,歇息腿脚吸吸溜溜地喝着烫嘴的茉莉花儿茶水。就连低头吃那大海碗里的麻酱凉面时,也是一只手离不开大蒲扇。再仔细观察那把大蒲扇,早已经被李奶奶用旧背心布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蒲扇都变成旧黄色了还舍不得扔掉。那时居家过日子,时兴勤俭缝缝补补。许多人手中的蒲扇,随着左挥右扇一阵阵风儿挥之即来,是过夏天不可缺少的。有时人们双手有活计忙活儿不过来时,索性就把蒲扇插在脑后粗布汗褟儿圆口领子里,省得用时四下撒摸(寻找)不耽误事儿。

    这蒲扇在不同人群里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胡同口买西瓜的商贩手里,一把破旧的蒲扇,一边挥动着扇风遮凉儿,一边轰赶着飞舞的蚊蝇;夏日里走街串巷叫卖冰棍的大妈,手持一把新蒲扇不但扇风解凉,而且还可以遮挡伏天日头的照射;就连腿脚不便的老人,也是手里拿着大蒲扇,当找到一个背阴儿地歇息腿脚时,大蒲扇又成了坐下的垫子。我小时候,玩儿“打仗”时则拿蒲扇来当枪使唤,淘气的时候还把它当做竹马来骑。所以,仔细琢磨这个“扇”字,按笔画说上部一个“户”字,下部一个“羽”字。这一解释是户离不开羽,可见扇子在家家户户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