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瓜之味 百度云:张国宝:新能源开发关系到中国汽车生死存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03:59

凤凰网汽车讯 以“汽车社会与产业未来”为主题的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于9月2-4日在天津举行,凤凰网汽车正在为各位网友呈现专业、客观、立体化全程现场报道。在9月3日的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演讲。具体内容如下: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张国宝:尊敬的苏波部长、尊敬的刘长喜部长,各位来宾我想借这个机会谈一下对汽车与能源的认识,汽车自问世以来就作为一种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同时代表着一种文化,尽管人们对汽车的态度爱恨交加,但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与汽车相联系,据说六个人就业就有一个人与汽车相关,听起来有些吃惊,但是细想之下,制作工人、4S店、洗车店、加油站、高速公路、收费、乃至延伸到钢铁、石油、化工行业,都与汽车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国家在要不要发展汽车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分歧,从能源、环保角度出发,很多时候人们不主张大力发展汽车产业,而强调要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这也让我想到各个国家的出行方式由于历史原因有很大差异。比如中国前一阶段发展高速铁路,美国也曾经在反省,在高速铁路上不要滞后于中国。但是美国人出行方式已经演变为以汽车、飞机为主。铁路不是最主要的选择。中国人口众多,尽管有很多私家车发展,航空工业也迅速发展,但是大多数老百姓不管是短途还是长途,还在选用火车作为自己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尽管今天中国的私家车兴起,甚至造成了道路交通拥堵,但是汽车出行仍然不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仍然以铁路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

城市的交通也是一样,前一段时间我在全国政协发言,讲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和体会,1993年在国家发改委分管过一段地铁,加在一块50公里。那时候全世界已经有五个城市的地铁在300公里以上,比如东京、巴黎、莫斯科、纽约、伦敦。我想在我的工作生涯当中能搞到一百公里就不错了。但是没有想到现在北京运行的地铁已经接近400公里,上海也是一样,正在向五百公里迈进。

以北京为例,一天运送720万人次,地铁已经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尽管如此并没有阻碍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原因很简单,中国人太多。一部分人选择地铁、火车,只有少部分人选择汽车就不得了。所以我刚才讲,强调发展公共交通绝对是没有错的,但是强调发展公共交通的时候,汽车第一生产大国仍然不期而至的来到中国。我们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了几十年,也没有想到有生之年中国汽车制造能够超过美国,超过一千万辆。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国每年因为汽车增长而增加的石油消费年均三千万。我国去年的用煤标准为29.9亿吨标准煤,超过了美国。中国也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国际能源组织发表一个文章,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有些人感到很紧张,怕说出去对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指责更加压力大。今年五月份英国BP公司又发表了能源公告,说中国是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作为总量来讲,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但是中国人太多,什么事拿13亿当分母一除就很小了,所以现在消耗汽油也好、其他电能也好,人均一年消耗2.3吨标准煤。全世界将近60亿人口,人均每年消耗2.6吨标准煤。美国平均每人消耗十吨标准煤。美国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办法学,如果十三亿人一人消耗十吨是不得了的。这些年我国的能源用量增长非常快,尽管人均能源用量并不是最高的,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另外一方面大家谈得比较多的,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现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5.2%,去年我们一共消耗了4.4亿吨石油。有的说4.3亿,两亿吨是中国自己生产的,2.4亿吨是海外进口。两亿吨已经创了生产记录,但是还有2.4亿吨从国外进口。对外的石油依存度是逐年增加。今年上半年我看了一下统计数据依然如此,今年上半年从海外进口石油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美国对外依存度是53%,我们已经到了55.2%,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美国对石油的海外依存度。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对我们确实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另外一方面汽车的大量使用,城市的污染排放大受诟病。我曾经担任过能源局局长,其他的能源消费,导致能源一直处于紧迫状态,尽管增长速度很快,现在人们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汽车的社会,是否能够适应。我们能设想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有朝一日消失吗?但是人人都有隐忧,石油日益昂贵甚至将要枯竭,虽然这个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有人认为技术一直在发展,石油不会枯竭。但是我认为客观地讲不管石油是否还会冒出来,即使会,也赶不上消费的增长。

地球存在几十亿年当中积累的能量,被人类在二百年内用得差不多了。自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烧煤、烧油、烧气发展到各个领域,虽然大大发展了生产力,但同时增加了能源消耗。起码能源越来越贵,这点绝大多数人都赞成。我们这么发展十来年、二十年,汽油、石油价格已经从以前10美元、18美元一桶到现在120美元一桶,化石能源越来越昂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发展成这样的情况,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汽车将从我们的生活中减少直至消失,作为汽车生产厂家不会愿意看到这种场景,因为关系到汽车行业能否继续生产的问题。因此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石油替代能源,能否找到汽车替代能源关系到汽车产业的生死存亡。也是各国各汽车厂家面临的最大竞争。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陪同原国家计委领导访问德国,特地用几辆新能源汽车迎接我们,那时候将压缩氢气罐放在尾座作为燃料。将近三十年过去,没有看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原因是自然界没有可以廉价获得的氢能源。以氢能源为主的燃料电池也没有获得大的发展。燃料电池的主要原料是氢,但是真正实用化还有很大的距离。

张国宝:因此人们更多集中于直接充电式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在直接充电式的汽车上获得突破。前一段时间也在争论到底搞混合汽车好还是直接充电式好。李岚清写了一封信,他也是汽车行业的老领导,他主张一步到位,把功夫下在职业充电式上。这是他的意见,也征求了一些汽车行业的意见。但是技术方面还有很多困扰。

如果作为清洁二次能源的,像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尽可能比较容易的转化为电能而加以利用,理论上是用之不竭的,汽车工业可以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因为电的来源实在太广泛了,如果有朝一日充电式汽车可以完全大量使用了,我们就可以从化石能源枯竭的阴影下摆脱出来。尽管现在有福岛的核事故,大部分国家认为核能还是要大量发展,如果技术上能够得到突破的话,国际上有一个联盟专门搞核能剧变,核的能源非常广泛,潮汐能生物质能都在发展,那么我们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化石能源枯竭问题。

我认为电动汽车并不新鲜,几十年前在工厂工作的时候就开过电瓶车,里面装的是铅酸蓄电池,理论上差不多,所以并不新鲜。关键是蓄电池的性能能否做到电力足够充足,体积重量又足够小。社会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充电网络的建立我认为相对比较容易,搞这个积极性很高。就像我们搞加油站一样,很快搞得遍地皆是。

这一二十年来,我主管汽车工业的时候不断有厂家向我展示他们的电动汽车,像东风汽车、比亚迪、万象,这些电动汽车我都参观过,也都开过,都开到发改委大院里来过。但是电池的重量都在600公斤以上,那时候东风汽车的开来,都不说这个,我就老问,电池有多重、放哪儿。一问这个大家都不好意思了,有的放在汽车肚下、有的放在后尾座下。

比亚迪也搞了,我也开过,他的也有600公斤,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但是还是需要有进一步改进。电池持续时间不足够长。技术开发面临很多难题。虽然政府给予很多补贴,但是实际销售不好,远没有成为气候。国家为了鼓励搞电动汽车,可以不交汽车购置税,一辆小车可以补贴1.8万元,但是卖得并不好。报纸上登出来深圳只卖出几百辆,我这次去找到深圳市市长说情,我说到底卖了多少,人家说只卖了几百辆,他说不只,可能一千辆。所以现在推广还是有一定问题。

另外在技术上,如何仅靠电池来解决驱动之外的空调等问题,也有不少难题我问过上汽,你们把它开起来我相信,不管电池大也罢、小也罢,开到一百公里我都相信,但是夏天要是热了,要开空调,电力不是也从电池来,冬天冷了,要取暖,是不是也要从电池来。他说办法是有,但要解决有一定难度。

因此现阶段混合动力车可能更加受到青睐,电动车的研发攻关重点在电池上,现阶段不妨从公交车,出租车、收费车、工程维修车逐渐改进加以推广。这方面报道很多。上海电力公司自己搞充电站,搞充电站以后报导说门可罗雀,因为现在确实电动汽车不多,所以他自己来充,上海市内有几百辆维修电线的工程车,他把自己的工程维修车改成电动车,这个没有问题。最近济南报道公交汽车直接充电,一定半径内一些城市的出租汽车也改成电动车。从小到大逐渐加以推广。这些思路都是可以。

讲到电池最近陪贾庆林主席到西安参观了一些企业,铅酸电池、磷酸铁锂电池。这次去又见到一种镁电池,他说比磷酸铁锂电池好一些,而且比较廉价。做得还不错,是一个兵器工业部管的,光学机器研究厂,五花八门的电池都在研发当中。

但是我认为电动车还有另外一个思路,上海世博会上,尝试了一种超级电容的电动车,参观世博园的时候坐的电动车没有电池,是电容,上面有一个电的,没有接触网,到一个站以后马上升上去,和侯车站上的电机接触,乘客上下的一两分钟把电池充上,乘客上完门一关就往前开,开最多两公里,这时候乘客下车,又和充电站接触上,充到电容里,利用电容放出来的电走一两公里是可以做得到的。

好处是什么呢?在停站几分钟之内可以迅速充电,不像电池再快也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它就这么几分钟。缺点是什么呢?目前只能维持一站地的运行。我曾经和民营企业家谈论过这个事,他听了很兴奋,他认为这也许可能成为另一种电动车的技术路线。像加油站一样,每两公里有一个接触点,行驶在公交车上,每两公里有一个,然后再送下来,旅客上下车的时候再充上。甚至在高速公路上,在每个休息站上都做上,甚至花上几十年,每个高速公路休息站上都有这个。

我昨天碰到刘铁男,他说来天津看超级电容,天津有一个总后的机构搞了一个超级电容,充电不超过十分钟,可以走八十公里。我有点不太相信,昨天晚上给天津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打了一个电话,他说有这个事。更能证明这一点了。这也是一个思路,电容充电来得快。昨天参考消息上也登了超级电容的事,是美国搞的。无独有偶,美国也在搞。

另外还想讲一点,我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的电动汽车,混合的也罢、直接充电的也罢,还是刚才讲的超级电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人说起码2020年以前,汽车主要靠化石能源、靠其他类似于柴油的产品,乙醇也罢、甲醇也罢、丁醇也罢,靠这些燃料。张国宝:研究汽车能源问题,研发电动汽车,不要忽视现有的节油技术和油品标准。

 

现在关于欧4、欧5的标准,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时候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空气质量标准,北京市要求提前实现欧4标准,但是国家发改委反对,因为汽车业界反对,但是北京市坚持要提前搞欧4标准,我出面搞了一次座谈会,汽车行业的领导也来了,听了双方意见,后来我说尽管有难度,汽油标准现在还达不到,汽车发动机还有困难,但是北京市提出这个要求,而且他有这个信心,我们支持。所以北京市在奥运会之前推广欧4标准。但是现在由于油品上的问题,全国要推广欧4欧5标准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大型商用车做到汽柴油达到欧4欧5还有难度。

特别是车用燃料的无硫化要,小于300PPM,现在我们用的柴油大部分含硫量超过300PPM,另外一方面,液体燃料,甲醇、乙醇、丁醇,以及海藻油都在弄,比较实用的是甲醇比较多。何部长也找过我,说你不支持甲醇汽油吗?我说不是不支持,但是这是市场行为。对甲醇汽油还是有不同看法。

最近看到一个最新资料,全世界用甲醇汽油最多的就是中国,而且基本上只有中国在用。原因讲了很多,今天不展开讲了,最近有材料讲,用甲醇汽油还在增多,特别是山西地区,因为山西有煤,用煤做。动力是价格。因为现在汽车大家知道,不是柴油就是汽油,现在汽柴油贵了,我做甲醇,也不告诉你,实际上加进去了,开着走了。甲醇卖汽油的钱,你说能不大量推广吗?所以在山西一代有甲醇汽油。

但是我现在仍然这样讲,对用甲醇有不同看法。技术角度,昨天来之前我特别请教了一个美国搞燃料的博士,他说甲醇里碳和氧的比例和乙醇和丁醇不一样,氧多了但是碳不多。今天不在这儿争论赞成什么或者不赞成什么,只是说还有很多可代替汽油和柴油的燃料。

但是这些年推广乙醇然也是困难重重,在东北三省、河南、安徽实行了封闭式运行,一定要加10%,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搞的。因为老百姓有一种认识,不论甲醇还是乙醇劲不够大,只要城市里有不加乙醇的加油站就到那儿加去,宁可把车开到郊区。怎么办?只有地方立法,推广城市的汽油里统统要加乙醇。去年冬天我到了哈尔滨,市长陪着我抱怨,说好是好又带来问题了,说哈尔滨是高寒地区,爬坡困难了,因为乙醇汽油的使用,尾气排放排出水蒸气来,所以地面上形成一层冰,平地还好办,但是爬坡有问题了。

最近又有一个新东西,叫丁醇,有什么好处呢?用乙醇,说发动机不改,最多加10%,巴西是不管多少比例,都加。中国是最多10%。他说用丁醇多大比例都行,发动机也不用改。5%、10%、30%、40%甚至全部用丁醇都可以。美国海军在用。美国将来航空母舰要开出去,美国海研究海藻,这几个企业都成了上市企业了,最多九亿美金,我说它有业绩吗?他说美国不管只要看到前途好就能上市,海藻油、丁醇上市。

中国也在搞海藻油,也在研究各种各样的替代燃料,我说你们也给丁醇做做实验。丁醇还可以用在航空上、替代航空煤油。

总之今后的汽车燃料发展上逐渐增加以电代油。另外要制定标准,至于充电网络的推广不会有很大的障碍,要做的人有很多。现在的问题看到已经建好的充电站门可罗雀,毕竟电动汽车用的人还不多。再一个就是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不要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现在是竞争社会资源共享很难,但是重大的、方向性的主张搞产业联盟,不管一汽东风,大家联合起来就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研发。这是日本人经常做的,所以我们电动汽车上,在各个厂家加大投入、进行研发的同时,一些共性的东西,汽车、特别是行业协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公信力,去搞一些产业联盟。这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为什么我讲这么多呢?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学毕业不久就到三线工作,一个汽车行业。后来又被机械工业部借来做了一段时间规划工作,今天见到了很多当年的老领导,何部长不用说、张兴业也在,还有祖涛同志,你在东风汽车厂当总工程师,我住前面的楼,所以你们都是我的老领导,今天能够在这里看到你们感到非常高兴,在你们的引领下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

但是现在大家年龄大了,还在位置上工作的还是少数的,我是其中一个,1999年分管汽车行业的领导,后来又分管能源的领导。作为一个老的汽车和能源工作者,我期待新能源汽车逐渐成熟起来,能够实用化,让中国变成汽车生产的大国,而且成为技术开发的强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