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柠之夏免费阅读:低成本生活指南:为什么我们越活越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7:23:25
来源:<<新周刊>>  时间: 2011-09-02 13:45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高消费不等于高品质,低成本不等于穷日子。

  CPI居高不下,通货膨胀一路走高。有没有可能过上既高品质又低成本的生活?

  我们提供省钱秘笈,教你如何借助网购跑赢CPI;我们也捅破各种貌似低成本的消费陷阱,教你不贪小便宜吃大亏。但更重要的,是明确高品质生活的定义和低成本生活的定义。

  许多人错把高欲望和高消费当成高品质生活。“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得用钱去换,那当你都用钱去换的时候,你用什么去换钱?”(朱德庸语)若用理想、原则、闲暇、自我、爱好、自由、家庭去换,你换回来的钱也买不到生活品质和幸福。

  而低成本生活的关键词不是消费,是四个字:宅、绿、闲、乐。回归家庭,享受亲情;节能减排,亲近自然;保全自我,拥有闲暇;节制攀比之心,享受日常乐趣。

  我们占有的“东西”已经够多了,指“南”,指向的是生活,不是欲望。

  一种低成本生活的价值观

  生活在低处

  幸福需要谦卑态,生活需要低姿态。“低成本、中收入、高品质”是一种崭新的生活价值观,它不会让你步入“上流社会”,但至少可以让你不至于坠入“下流社会”。

  “艺术不是更高更快更强,不是体育竞赛,而是每个人独特的气息的体现。”歌手李健这样描述他的“艺术观”。

  这句话完全可以用来反省我们此时此地的“生活”——像古龙所说“骑最烈的马、喝最名贵的酒、交最难征服的女人”才是生活的意义吗?答案似乎不该是这样,但现代人却演之愈烈。成功者的标准模板是:高收入、大房子、全私享。

  这种“高大全”的盛景的确蔚为大观,它堪称是“智力竞赛”(脑力劳动者和嘴力劳动者)、“财务竞赛”(企业老板和高管)和“体能竞赛”(熬夜、加班、应付人际关系,在40岁之后倒下的人,已属幸运)。

  生活向着“更高更快更强”前进,人生却向着“更猥琐更自私更有压力”一路滑坡。有一个貌似占便宜的心算方法:现代人的生活密度和信息量很大,一年的经历相当于古人的三年。这样看来,人生不曾虚度,年过半百即已活得够份。但是,这种生活密度不空闲却浮华、不放松却紧张、不舒心却忙碌。

  究其实,生活的感受决定了生活的品质而不是其他。如果连生活的“感受器”都发生了问题,人只是一具消费终端机。

  高调生产是为了低调生活

  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很难一言蔽之。在革命年代,生活就是阶级斗争;在如今的经济年代,生活同样被“卷入”了,在“生产-消费”模式的环境中,人被迫从生活中退场,生活被挤压成简单的二点一线(办公室、卧室),或叠加成复杂的飞机旅行(每周日程填满,城际商务)。

  一位出版商诉苦说:“这个行业是只能进,不能退。”退出机制受很大约束,让之前的投入都变成沉没成本,另外,当你想退时,已身不由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品牌和团队都需要维持运转。

  除非去做个“个体人”或“自由职业者”,否则,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面临着这类问题——公司一旦做大,便有了自己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不以个人的自由意志为转移的,换句话说,它倾向于无限挤压个人生活空间,从而将生产空间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

  若问问人们对生活的理想,不再是上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精神愉悦,人们正在经历着一个繁茂的“物欲时代”。物质使人们的心理期望值不再需要想象,而是有三六九等、明码标价的现实填充物,等待你去领取。

  这就是消费社会的可怕之处,数量取代了质量,复制取代了手工,升级取代了停顿,极品取代了耐用品。

  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先生说:“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商业阴谋,你不觉得现在的东西越来越不耐用了吗?就是为了让你不停地购买。”他的诺基亚手机使用7年了,还未换掉,磨损严重。十多年前的一个深夜,他在办公楼里加班,忽然产生了想跳下去的念头,那时是他的盛名时期,荣誉和事务一起扑面而来,办公室的电话响个不停,他差点被压力击倒。

  “我果断地终止了许多事务,按自己的节奏来生活和工作,尽量不受外界影响。”朱德庸说,实现财务自由就是为了让自己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生活就是拥有闲暇。

  林语堂称:“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发明了工作。”动物只有在饥饿时才觅食,其他时间则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人类却饱受欲望支配和折磨。

  电影导演大卫·林奇说:“只有拥有闲暇,才能让好事自然地发生。”但大部分人已经享受不到闲暇的乐趣,且不具备让好事自然发生的能力了。“策划”、“统筹”、“执行”等硬性法则让人工干预颠覆了天然乐趣。

  哲学家罗素讲:“人类应用20%的时间工作,用80%的时间生活。”但现实恰恰相反,大多数人工作5天休息2天,也有工作狂全天候都在精神亢奋之中,美其名曰工作就是生活。而这,恰恰是舍本求末。

  低成本生活的可能性

  事实上,中国的中产阶层已经感觉到“M型社会”的危机了。中产正在坍塌。经济危机之后的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收入。物价在上涨,CPI在上升,钱越来越多,而购买力越来越小。中产者的生活品质大受影响。

  以北京为例,许多上班族改坐出租车上下班了,因为停车费交不起,而且油价一直在涨。以前,人均一百元能吃到很好的大餐,而现在,人均两百元还不含酒水,才是请客的预算。

  至于生活品质的另外几个因素,比如住,几乎成了一代人的心病;比如时尚消费,则是永远追赶不上的美学法则。而大城市的环境污染、恶劣交通、无良食品则令人担扰。这一点,在熟人社会的二、三线城市,则要缓解许多,那里,人们的幸福指数显然要高很多,而生活成本,则显得不那么高企。

  渡边淳一在最新的著作《幸福达人》里说:“幸福与不幸福的判断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要想幸福,“不和周围的人比较就行了。”而这一点殊难做到,因为“我们总是在与他人的关联中生活、行动的”。

  他引用一位日本女诗人的和歌:“昔有浪女遭割乳,吾亦丧乳同堪怜。俯身为君系鞋带,幸福有此谦卑态。”这位因患乳腺癌而英年早逝的女诗人叫中城文子,她的生活观影响了一代日本人,怎样去追寻生活的本质。

  学者余世存说:“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这趟欲望号特快列车上,你不上车,就会被时代抛弃,你上车了,又会迷失自我。”他的最新著作“非常道II”拟命名为《狂欢》,他编纂的这部世界各国经典名人语汇,则为当下的生活注入了思想话语清流。

  既然高欲望释放的是人性中的自私、贪婪,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人既过上体面的生活,又不那么面临高消费的压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低成本生活就是一种选择。有人将低成本生活归结为四个字:宅、绿、闲、乐。

  “宅”是指回归家庭,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生活上,从而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绿”则是指绿色生活,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多运动和亲近自然,不浪费少排碳节约能源。“闲”是指一定要拥有自我支配的闲暇时间,因为大部分人生的乐趣、业余爱好和成就其实是工作之外的“第二人生”产生出来的;“乐”是指乐活,一种有机的健康生活,这种生活并不需要花费太多钱,就可以享受到积极的、向上的生活乐趣,这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生活态度。         朱德庸说:“真正有品质的生活反而是不太花钱的,看你对品质如何定义。”高欲望与低成本难以协调,但高品质与低成本并不矛盾。他的高品质生活有三件事:散步、音乐、绘画。而这,不仅不花钱,反而给他带来价值,散步让他享受闲暇,音乐让他修复人性,绘画让他取得成功。

  工作、消费与新穷人

  幸福需要谦卑态,生活需要低姿态。

  一旦生活进入更低、更慢、更轻的状态,便会有自由而轻盈的状态,不再受到工作、社会的压力和束缚。而这,正是由低成本生活的选择所带来的——面对生活,你应该孜孜不倦、斤斤计较。

  当下的难堪是,你努力工作,积极表现,发现收入并未增加,时间去失去了。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警告说:“消费者的兴起是公民的没落,越是有技巧的消费者,越是愚蠢的公民。”

  在鲍曼看来,“消费自由”具有欺骗性,它表现在“消费欲望主导的自由、快乐和幸福都是虚假的,而且是永难满足的”。

  生活必需品与生活奢选品之间的界线被有意模糊,大量的时尚和广告使人们时刻处于亢奋和永不满足的状态。而“传统消费者”则是消费社会的“公敌”,因为他们只在必需品上作出选择。

  而正是过度的“消费”奴役了人们,使之成为“新穷人”。月光族、卡奴、房奴,维持体面生活所必须付出的一切,使得“新穷人”必须努力投入工作才能获得想象中的生活方式。而一旦他们支付不起这种生活时,便堕入日本学者三浦展所描述的“下流社会”:收入低,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也都全盘降低,对于生活的热情低下,收入难以提高,独身比例则增高。显然,低成本生活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则提出了一种自我救赎的道路:重振生活积极价值,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生活与工作的“性价比”。

  鲍曼在其社会学新著《工作、消费与新穷人》中说:“现在是消费美学占据了过去由工作伦理曾经统辖的位置。对于经过消费者训练而成功毕业的人来说,世界是一个由可能性构成的巨大母体……世界及其所有碎片都由它来评判——诱发欲望的能力。”

  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说:“欲望并不渴望满足。相反的,欲望渴望依然是欲望。”

  深刻的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一书中,尖锐地刻划出“穷人”的嘴脸,她说:“追求一夜暴富的知名激情绝不是感官邪恶,而是穷人的梦想;穷人秘而不宣的愿望不是‘各取所需’,而是‘各取所欲’。”她嘲弄说:“富足与无休无止的消费乃是穷人的理想:它们是苦难荒漠中的海市蜃楼。”

  现在,你明白了低成本生活的可贵与意义了吧:只有生活在低处,自由才在高处。

  低成本生活指南之公共空间

  压缩开支不如构建成本

  “我奋斗了××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这句含义丰富的告白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公共空间消费基本是个愿打愿挨的事情。降低公共消费空间的成本根本是个假命题。为什么不去建构自己的成本,而让消费滚回自己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孤独的星球,因为那上面布满了人类。很多年来,文明社会中的人们倾向于以聚众消费的方式满足交往的需要。诸如茶馆文化、青楼文化、酒桌文化、浴室文化、戏院文化、旅行文化等等由此而生,所谓公共消费空间。

  究竟花钱是为了交流,还是交际就为了一起花钱,这是又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总之人们聚在一块儿,不花点钱就会有点不舒服。几个并不口渴的人,总要想法找间茶楼,要上一壶茶、两碟小食,才算作一次聚会,否则只能叫“干坐着”。相亲见面总得看场电影,吃顿西餐,否则绝不算一次约会。消费赋予了交流所必须的仪式性,交流则为消费提供必要的借口。不然就成了吃独食、喝闷酒。就连独自旅行,也往往只是一场艳遇的前奏。这么看来,丽江也不过是个没有围墙的公共消费空间。
        从大老板到小白领,哪怕农民工,交际应酬都是笔可观的开销。已经有不少文章为降低交际成本支招,却忽略了人们对待公共消费的矛盾心理。把一场大酒变作一次草地座谈会,省钱是不错,但免不了有人心里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大家的时间是如此珍贵,即便不用来赚钱,也得用来花钱,这个问题实际关乎诚意。所以一面抱怨CPI高企,挣钱越来越难,还是要让酒店、剧场、夜总会爆满。“我奋斗了××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一杯咖啡。”这句含义丰富的告白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公共空间消费基本是个愿打愿挨的事情。

  不单是交际,无论做什么,我们一分钟不与GDP发生关系,就有种负罪感。我们分分钟都在挑选工作、挑选皮包、挑选餐馆、挑选咖啡的产地,挑选冰激凌球的血统,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全部选择。生存的终极指向消费——“我消费故我在”——让思考什么的一边儿去吧。扪虱而谈固然风雅,问题是:虱子打几折?

  尽管你我都知道,消费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土鳖的一种文化形态,但不幸的是,我们正乐此不疲。你拼命奋斗几十年,难道不就是为了往自己的骨灰盒上刻上“能挣会花”四个字?时尚也好、交际也罢,都是对这四个字的尽力表达。公共消费空间则为之提供高清的大屏幕。

  消费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塑化剂,正致力于将我们变成一群穿Prada的甲虫。各种精打细算、“零欧元生存”,实际也不过是逃遁而非反动。能做的不仅仅是狂刷优惠券,不仅仅是降低成本——我们太关心消费成本了。降低公共消费空间的成本根本是个假命题。为什么不去建构自己的成本,而让消费滚回自己的位置?

  观影会是个有趣的主意。意义不在于相比去电影院节省了多少开支,而在于活动成本的转移。它的核心成本变成了如何挑选一部有趣的电影,聚集一群品味相投的人。由此获得的满足,也不再由重低音的分贝和i-max的大小来取决,而是随时分享观影感受。爆米花和可乐都可以有,那根本不是关键问题。这真不是差不差钱儿的问题。

  同样的“去消费化”仍然可以发生在公共消费空间。比如网上常见的聚餐会,一群非亲非故的人仅以美食的名义相聚和交往。与请客不同,桌上点的每一道菜都完全出于美食角度的考虑。消费属性在这里像饭菜一样被风卷残云地解构殆尽。

  旅行是更好的实践。可以不用预订酒店,甚至不用在网络和LP上查找最经济的餐厅。我的习惯是一头扎进只属于本地人的活动区域,直至遇到的人已经不太会说普通话或英语。此时就可以呼吸到最地道的当地空气,收获最少消费主义味道的饭菜和物品。

  至此,请不要把本文当成与“消费”二字势不两立的布道。经营我们的公共空间可能离不开消费,但并非为了消费。当然,对于不少人来说,消费主义已经成为福音。习惯于“消费—满足”模式的简单有效,把生活交给消费的巴甫洛夫来指挥,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思考、选择、内省、沟通等等他们懒得去做或天生不擅长的事情。

  对此,阿兰·德波顿有段稍显刻薄的论述:人们经常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时代,人是贪婪的。我并不认为我们特别看重物质。我们生活的世界,把物质占有与感情回报牢牢地拴在一起。我们想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它背后的感情回报。这让我们用一种新眼光看待奢侈品。下次你看到那些开着法拉利跑车的人,你不要想“这个人真贪婪”。而是“这人非常脆弱、缺乏爱”。也就是说:同情他们,不要鄙视他们。

  也许,我们可以比这样的人更酷一点,像那句英语说的“酷得像根黄瓜”(as cool as a cucumber),而不是法拉利。

  低成本生活指南之办公空间

  一个成功的资本家在挖空心思地剥削你之前,首先会以身作则,挖空心思地剥削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他们在节俭方面做到了人人平等。
        如果公司已经成为你的生活核心,那么低成本办公将不可不谈。大部分人不会喜欢这篇指南,因为它必须站在资本家的立场,探讨如何更好地剥削你。经营企业与大禹治水正好相反,当水流走时,你必须想办法把它堵住。这在管理学者的书上叫做成本管理。

  有调查称,办公成本占了企业营运成本75%以上,上海企业最重视的商务经营成本项目是:税负、办公楼租金、白领薪水、地价、各类行政性收费、工人工资、水电煤费用、通信费、汽车购置费。

  成功的资本家都会不断地向他的员工灌输低成本生产的观念。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质问一个炼油经理:“你们提炼1加仑原油为什么要花1分8厘2毫?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只需花9厘1毫!”这不仅仅是9厘1毫的区别,而是成本翻倍的区别。

  春秋航空是著名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刚成立时199元和299元的机票曾引起轰动。他们的航班只提供一瓶300ml的水,盒饭需要另付费。春秋航空董事长王正华规定,管理层国内出差须住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出国会更惨——坐地铁,住地下旅馆,吃方便面。

  一个成功的资本家在挖空心思地剥削你之前,首先会以身作则,挖空心思地剥削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他们的崇拜者把这样的行为称为节俭。与很多刻薄员工、奢侈自己的资本家相比,成功的资本家在节俭方面是做到了人人平等。

  60岁的沃尔玛亚洲区总裁钟浩威出差只坐经济舱,他有个习惯,喜欢问邻座乘客的票价,如果发现比他购买的机票便宜,就会找员工的麻烦。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的生活节俭到了“抠门”的程度。他不喜欢子女给他打电话,因为长途电话费太贵,一双早上跑步的运动鞋也要穿上好几年。

  洛克菲勒把他的成本管理才能运用到家庭上,孩子们需要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每一样家务都明码标价: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花瓶1元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钱,第二天还不吃奖励1角钱;每拔出菜地里10根杂草可以挣到1分钱。

  抠门真的能把自己抠成首富吗?至少抠门的首富是这样认为的。在一家熟识的餐厅,洛克菲勒每次餐后会给服务生15美分的小费。有一次,他只给了5美分,服务生不高兴了:“如果我像你那么有钱的话,我决不会吝惜那10美分。”洛克菲勒说:“这就是你为何一辈子都要当服务生的缘故。”

  好公司都是省出来的

  办公空间消费细则

  1.报销面前六亲不认

  职场无父子,要低成本办公,儿子也不能随便报销。在费用支出方面必须做到人人平等,甚至六亲不认。一个清晰可靠、明文定规的财务制度必不可少——什么级别的官能报多少电话费,能住多少星的旅店,能吃多大桌的饭,都要一条条变成白纸黑字,贴在每天去打两次卡的前台,贴在每天去十几次的饮水间咖啡机上,贴在每天去几十遍的男、女化妆间入口处。当有人问你为什么这个月出差的费用没有报销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让他自己去化妆间看。

  2.纸其实是奢侈品

  有调查称,企业用于文印的成本是营业额的3%,也就是说,年营业额1亿元企业每年打印就花300万。打印耗材被称为办公室成本黑洞。所以,纸张正反两面用那是必须的,没有翻页使用的,每张罚款9.9元。纸杯是给客人用的,公司员工不得擅用,违者每杯罚款9.9元。没有外事活动的一律不印名片,如果某天说不清楚自己是谁,也只能自裁纸张写上自己的职务、姓名和电话。但不要忘记用反面纸张,因为每张要罚9.9元。

  3.严禁电话粥

  你永远不知道员工打的这个电话是出于公务还是出于私事,所以,员工自己也从来不区分。很多员工晚上加班并不是为了加班费——因为你也从来不给——他们只是想煲个电话粥。这对女友或债务人在外地的员工来说相当重要。于是,你要给每个员工一定的拨打额度,这就跟手机的报销额度类似——副总500元、经理300元、职员100元。电话只能打市话,打长途必须加拨17909,否则额外费用自理。为了监管以及核算方便,每月都把每部电话机的费用明细打印出来。还要教育员工,电话响了六声,对方不接就马上挂掉,第七声开始中国电信就收钱了。
       4.每个公司都需要一个黄面婆

  你需要在公司保持谦谦君子的形象,好让部下为你卖命。于是你还需要一个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帮你省钱的黄面婆。你唱白脸,她唱红脸。她可以是财务总监,也可以是办公室主任。有人称这是在公司里“豢养”一个专门砍成本的职业杀手。公司所有的财务支出都要盖上她的章,这个月的原料采购费用为什么比上个月1吨高了4角钱?为什么出差一天吃了500块钱?你的员工可能每天都会打她小报告,但你要相信她,因为她每天都在说你不能说的话。

  5.没有发票没有工资

  企业所得税是25%,你要想办法把自己的账面利润降低,最好变成亏损。有些企业年年亏损,却活了几十年。他们不是屡败屡战,他们是在玩龟息功,闷声发大财。发票是不可少的道具,发动全体员工以及他们的家属给公司攒发票,他们吃饭、打车、吃KFC以后都要养成拿发票的习惯,把成千上百个人的消费变成公司的消费,公司想不亏都难。每月提供500元的餐饮发票、500元的通信发票、500元的交通发票,以换取工资,那是最基本的。年底资金也必须拿发票来换,上交多少发票领多少年终奖。

  6.省电也是企业社会责任

  夏天了,要注意你的空调是不是太费电了。专家说,空调要每月清理一次,一年都不清理的,据说会减少20%的热效率。26度是政府的规定,并不是你说的,所以要多向员工宣讲。每超过一度就要多花约10%的电费,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室内冷气过大,会得空调病的。白天不要开灯,多用自然光,有利于维生素的合成。不要一个开关管一大片灯,要开就一盏一盏地开。上下四层楼以内不得用电梯,多走楼梯利于健康。特别警惕那些下班不关电脑下载电影的员工,他们没上班却还在花公司的电!

  7.罚款是天经地义的

  节流与开源从来都不能分开,在全面考虑如何省钱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创收。相对于从客户那里收款而言,在员工身上罚款更容易。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罚款制度,对于整肃公司风气以及帮补成本都很有作用。怠慢工作、严重的业务失误、影响企业运行或者形象的行为,都要列入罚款之列。迟到罚款更是天经地义的,一分钟内100元,超过5分钟500元,超过半小时……哈哈,看你怎么定了。但绝不能按员工的日薪来算,因为这样你罚不到多少钱。

  8.饭局不能变成局

  区区饭局有多大的杀伤力?网上有帖子称广东汕尾烟草局长在2010年3月的业务招待费用是206.1万元,2011年2月28日,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一顿饭就吃了9859元。如果这是你的员工,你早就把他炒掉了。普通员工不能带客户吃高级餐厅,经理的接待费用人均50元,副总人均100元。一些国有企业,普通的业务员每月都有三五千元的接待授信,像你们这样的小企业是不能效仿的。要相信,客户是和你做生意,而不是跟这一顿饭做。如果你的客户因为这一顿饭跑掉了,那么就让他自己埋单!

  9.办公室要瘦身

  你确定你每个员工都需要一台电脑、一个电脑桌、一把椅子以及一个一平方米的工位吗?你知道现在繁华路段商业楼宇一平方米的日租金是多少吗?往外跑的业务员五人合用一台就可以了。如果这也不需要,让他们站着就是了。固定资产会如何伤害你的财务健康?一台电脑除了花费你一次性数千元的投入,还给了员工一个假装工作的道具。一台打印机除了经常花费你的维修费用,还在吞噬你的纸张和喷墨。减少硬件投入,也就是减少各项折旧费用,把文印业务外包吧。当然也不能买公车!你可知道车一买回来就不值那个钱,养一台车比养一个员工还贵,让他们打车吧!

  10.不要让车漏油了

  如果你的企业养着几辆车,那你要小心了,它们背后的维修费、燃油费、过路费、养路费和保险费,都会变成你的负担。所以,管好你的车就省下你不少钱。司机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以该车的耗油量定出一个月使用额度来,司机要承担超额的费用。指定维修厂家,更换的元件要交还公司。当然,最好是让员工自己打车,但出租车票需要写明去哪找谁做什么,经理签字才能报。
        

  11.出差有必要吗

  员工喜欢出差,因为出去了可以公款吃喝睡,还逃离你的监控。所以,你要警惕,这件事必须出差吗?如果不出差这个客户会跑掉吗?如果会,那么你要做好出差的各种费用管理。现在大城市交通拥堵,坐地铁会更有效率。如家有点贵了,住7天也还舒适。方便面口感很好,如果实在找不到卖的,就去成都小吃,15元管饱。

  12.叫停PPT

  有调查称,在企业所有的内部报告中,有75%是不必要的。某些报告既浪费撰写的时间,又浪费了纸张和喷墨。特别是现在很多公司流行大小报告都要做成PPT的格式。带去一个言简意赅的PPT是让客户认识你的好方法,但把公司内部的各种报告都PPT化,那就是自取其繁。PPT上的特效、动画和视频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对意思表达无关重要。

  13.少开会

  开会不会太费你钱,话筒电费和泡茶水费都可以忽略不计,但开会会让你的员工变得昏昏欲睡、麻木不仁,直接影响他们赚钱的能力。如果只有老板在那里开就算了,全公司的人都在开,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战斗力。会议应该有事谈事,无事回去做事。对于悬而不决之事,老板拍下板就是了。

  14.时间就是工资

  长期在厕所里蹲坑、与相邻MM扯淡、煲电话粥、看《人民日报》的人,都是欺骗你的人。你一个月花了4200元买下了他们21天的工作时间,200元一天,25元一小时。如果他在厕所里蹲了一小时,那他骗了你25元。如果他和MM扯了一小时,那他骗了你50元。所以,在你的办公区和厕所安上摄像头,以检测这些蓄意欺骗你的员工。

  15.开除冗余员工

  好公司不养闲人,一个员工的成本有多高?如果他一个月的工资是一千元,那么连同办公桌、电脑、一平方米的工位,还有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金,你每个月要给他支付五千元。如果你的员工只会蹲坑,那么快点开除了吧。

  公共空间消费细则

  1.微信

  当用户量最多即时聊天工具腾讯QQ将业务外延,推出为智能手机终端提供的语音聊天工具微信,它在建立手机时代群聊的新型社交关系。跨地域通话,跨运营商、跨系统平台发送文本、图片、语音信息,代表着人与人的交流已经实现全方位移动和多形式立体化,或者说一部手机已经可以多维度诠释一个人。零资费、千余条通话仅需1M流量的计费方式是推广普及的最好广告,而它的注册方式与QQ号相链接,这是面对拥有智能手机高端用户社交网络的、可以预见的整体性搬迁。

  2.拼客

  拼房、拼车、拼美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爱拼才会赢”,这个赢不仅仅体现在节约开支、低负担、高消费,更意味着联合更多的人,形成更大的力量,消耗更少的精力,做成想做的事情。只要目的一致、志趣相投,无论是否相识都可以成为拼友,而拼友逐渐发展为朋友,人际交往范围由此发散,本身这就是基于社交的资源整合。

  3.拍客

  无须高深的摄影技术,无须专业的设备配置。与年龄无关、与职业无关、与身份无关。随手拍风靡网路的时候就在告诉人们:拍客是一种眼界,是一种积极、主流、社会公德的态度。借助视频影像来表达记录心情,说明对世界和人文的真实感受。只要一个有拍照、摄像功能的手机,就可以用镜头捕捉世界,真实是最震撼的力量,越是客观有力的镜头越不需要设备的修饰与润色。影像是自由的表达,还充满着理解和快乐。

  4.纠客

  纠客是一群爱较真的影视剧爱好者,他们在意细节,以自己的特有的敏感、细心乃至专业知识,透过一般人忽略的细节,毫不留情地通过网络让影视剧的“穿帮”公之于众。正所谓大家来找碴,他们看似促狭,让影视剧难堪,却在自娱的同时,给影视剧制作者和观众制造了另类的娱乐效应。囫囵吞枣的观赏性消费方式过于肤浅,他们将目光聚集在经典影片、大牌影片上,反复浏览、乐此不疲,在纠客的生活哲学中:完美是相对的,Bug是绝对的,人生本不完整。
        5.小剧场

  谈起小剧场,往往避不开它的先锋色彩。先锋象征的是梦想,是寄托,而远远跟物质脱离了关系,所以它也承担了大院线所没有的生存压力。表面上它是有着现代艺术的招摇,不求名利、步步低调,其实却再闷骚不过,从小剧场里走出的是顾雷、孟京辉、林兆华,人虽少但全是精华。观众喜欢小剧场,热爱它像是面对面谈恋爱的热情与冲击力;演员喜欢小剧场,喜欢它激发出的灵感与表演欲;制作方担忧小剧场,怕它终究逃不开无盈利的倒闭。它独立、大胆、反叛,批判现实但又关照现实,它以超然的姿态获得文化圈的认同,柴静说过:“以戏剧的名义,请你坚持。”

  6.汽车影院

  坐在各自的汽车里通过调频收听和观看露天电影是随着汽车工业高度发达后所衍生的汽车文化娱乐方式。坐椅调到舒适角度,收音机调到指定频率,在自己舒适的“移动之家”中欣赏精彩的影片,享受超大屏幕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少了几分在影院里的约束与窒息,可以用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私密电影体验加分。汽车影院凭借清新和浪漫,成为家庭和朋友聚会的新颖方式。

  7.电纸书

  作为类纸阅读器,电纸书基于电子墨水最新显示技术,提供给人阅读纸质书一样的阅读体验,舒适环保、不伤眼睛,即便在阳光下也可以保证不反光,真正做到大容量存储、无辐射的户外移动阅读体验。目前电纸书比普通电子书稍贵的原因在于购买版权问题,正在逐步实现与电子书的文本相互转化的技术,但对于支持正版书籍的用户而言,电纸书比起购买纸质书更为实惠。

  8.签到

  以街旁网为代表的LBS类社交网站是SNS网络社交服务后的又一亮点。签到以手机客户端用户的所在真实地理位置为蓝本,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足迹,并与好友分享该地点的功略或者心情。这种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服务已经复制到新浪微博、开心、人人和豆瓣等SNS类社交网络上。和朋友探索身边的有趣地点和新的玩法,形成一本可分享的出行指南,签到的过程就是在记录一本城市旅人的日记,记下双腿的经历和身心的感受。

  9.团购

  根据薄利多销、量大价优的原理,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消费者联合起来,来加大与商家的谈判能力,商家可以给出低于零售价格的最优价格和单独购买得不到的优质服务。特别对于时间稀缺、要求较高但又无法货比三家的顾客,可以根据团购的具体描述进行选择,疑难问题还可以去电问询。不仅是消费者,对于一些新开张,想要客源与人气的商家而言,参加团购活动可以各取所需。

  10.驴友

  驴友是一帮户外运动爱好者,因为热爱自助旅行、一般性探险、爬山、越野等活动集结在一起,方式一般为徒步、单车。驴友要自己安排旅途计划,自备各种必需的旅游用品,往往会带着背包、帐篷、睡袋等野外生存必备用品。他们注重在行走过程中精神上的感悟与收获,往往能够发现一些人际罕至、不被知晓的美景,路途中意想不到的困难或突发事件是颇为刺激的难得挑战。

  11.桌游

  桌游聚会是80后达人爱上时尚、讲究博弈的新圈子,它集结了现实与虚幻,你扮演角色的同时又要记得面对面坐着的是真实世界的伙伴。这种“不插电的游戏”可以持续一两个小时,很多投资商嗅到其中的商机,桌游店在一线城市中成为白领晚间的休闲佳所。像桌游这种多人游戏在意团体合作、讲究策略,不知不觉就会进行社交活动。虽然桌游规则简单,但上手快、精通难,一副桌游虽然价格是一般纸牌的几十倍,因为选择多样化,适合长期钻研,可以说是经久耐用的优质消费品。

  12.山吧

  远离城市喧嚣的群峰谷地,临清溪而倚苍山,垒石叠木避风雨,烹茶煮酒话英雄。不必远行,都市的远郊往往有山吧可供周末自驾游。如果心疼油钱,大可以选择长途大巴,直接开到山脚下。依山而建的小木屋、小石屋设施一应俱全,价格不比城市旅馆贵一分,而享受的却是春看山花烂漫,夏观草木葱荣,秋收丰盛果蔬,冬捧热茶赏雪。山吧应和着天然氧吧这个头衔,让都市人在呼吸间舒缓生活压力。
         13.海岛游

  想要享受阳光沙滩碧海蓝天,厌倦了海南又对着高额的海外旅游费用望洋兴叹,中国评选出的十大最美海岛游可以列入旅游计划。同样可以冲浪、漂流、潜水、日光浴,却又独具特色的地貌环境,甚至包括了火山、风蚀、海蚀景观,沿着漫长海岸线可以尽情单车观光。刚刚开发出的海岛意味着游客较少,当地居民尚还朴实憨厚,不会哄抬物价,乱索门票。如果真正想要避世隐居一段时间,深山老林去不得还有海上等待你。

  14.农家乐

  厌倦城市,回归乡村,乡土田园气质就这样受到欢迎。农家乐与其说是返璞归真,不如说是“文明病”、“城市病”的产物,追寻逐渐丢失的复古和思乡情怀。对于当地农民而言利用自家土地建房,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是一件成本低廉的事情,因此消费也就不高。而农家乐发烧友,不惜在农村购地建房,亲自耕作,甘当悠闲种田翁。

  15.候鸟游

  冬季“飞”往温暖的南方,夏季“漂”回东北避暑,类似候鸟一样的迁徙生活已经成为都市中老年人养生旅游的新方式。这是儿女为赋闲在家的退休父母,或者中老年人间自发组织的集体性出游,既可以避免孤寂无聊的晚年,也有助维持身体健康。他们并不需要前往多么火热的旅游胜地,寻觅一个二线、三线的小城镇居住一段时间,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重积蓄与重消费并举。

  16.创意市集

  创意市集,是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交流模式,是最为草根、新锐的街头时尚的发源地,也是众多才华横溢的原创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事业起点。最具天分的人在集市中被发掘出来,建立起自己的时尚品牌。它不限地点、低摊位费用,同时融合讲座、小型音乐会、街头文化表演、放映会、创意比赛等等,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群往往将逛集市当做生活的消遣,既可以支持新兴设计师、艺术家,可以买到性价比较高的物品,甚至作为投资,奇货可居。

  17.单身派对

  无论是相亲还是联谊都太俗气,即使是为单身男女提供寻找意中人的活动,也要蒙上一层似有若无的面纱。尽管本质目的不变,但从一对一的模式变成多对多的集体性娱乐活动,无论是唱歌、跳舞、游戏抑或美酒、美食,都会让来宾舒缓紧张情绪,展示真实的自我,恋爱成功率大为提升。剩男剩女即便不成情侣,因个性相投也还能是朋友,天南海北的人凑在一起,最起码是文化交流的好时机。

  18.打折机票

  出游方式由汽车、轮渡、火车改为飞机已经不再新鲜,与其排队买火车票备尝痛苦,还不如网上订购飞机票得心应手。要知道航空公司之间竞争激烈,乘坐飞机并不是不省钱而是不知道如何省钱,一周的前半周、非节假日的淡季,或者提早购买机票都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折扣。在决定目的地后,选择一家好的航空公司和机型,略微高出一点的燃油费看作优质餐饮和服务的小费,就连搭乘飞机的时间都可以成为旅途回忆的一部分。

  19.换客

  以物易物是最原始的商品流通方法,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原本不方便的流通方式变成了流行与时尚。换客遵循“需求决定价值”的原则,闲置物品各得其所,物主换得双赢,通过补充交换达到使资源合理利用和兴趣满足的双重目的。物物交换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线上竞拍邮寄,也可以是线下验货交易,众多换物网站都希望打造一个全新的“社区化物品交换平台”,提供一个安全、诚信的在线物品交换新体验。

  低成本生活指南之生活空间

  低成本也有幸福生活

  低成本的生活,其实也是低碳、环保的生活。低成本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最少的钱,享受最健康的生活。

  物价往上做加速度,工资却在原地踏步,购买力只好做自由落体运动。草根族生活最不易,为了不让幸福被CPI左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精打细算,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加大。

  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感和生存压力的焦虑感继续蔓延,全球都在勒紧裤腰带。意大利主妇绞尽脑汁用微薄的工资将生活维持到月底。富裕的美国中产都在节俭,美国还出现了传统字典上找不到的新名词“staycation”,居家度假。即使是崇尚优雅、热爱享受的法国人也都变得异常精打细算,“零欧元生存”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一种时尚,甚至是一种战斗姿态。
         “拼命挣钱—奢侈消费”的怪圈只会让人未老先衰。千金散尽、及时行乐,也未必换得来最高质量的生活。低成本生活,不是拒绝物质,而是理智成熟的生活方式。低成本不是降低生活质量,低成本也并不意味着低品质。低成本生活的本质,是用节俭拒绝浪费;用朴素拒绝奢侈。

  用最少的钱,过最体面的生活

  低成本不是穷酸和灰头土脸,低成本有它独有的优雅与时尚。摄影家约瑟夫·寇德卡15年里,从来不接活,也不为钱摄影。“我用最低要求的方式生活,我不需要太多东西:一年只需要一个好的睡袋,几件衣服,一双鞋,两双袜子和一双手套。一件大衣和几件汗衫我可以穿三年。”这并不妨碍他拍出好作品来。艺术家杜尚很早就认识到,一个人不必负担很多东西,一个人不必有妻子、孩子、房子、汽车。他把自己的生活开支降到最低,用最简单的方式生存:住处简单到像一个船舱,出远门都不带行李,只把两件衬衫穿身上,把牙刷放在口袋里。你能否认这位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进程的艺术家过得不体面吗?

  低成本生活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智慧,比别人更明白该怎样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拥有这种智慧,money就像乳沟,挤挤总会有的。在低成本生活中做精神贵族,日子照常有声有色。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说过,“花钱如做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他在生活中遵循的就是低成本原则:穿着不讲究名牌,更对打折商品感兴趣,甚至不愿为停车多花几美元……折扣店门前的奥迪车越来越多,富人也热衷于去奥特莱斯淘过季、断码的品牌服饰,用低成本造就高品质。无论富豪还是草根,低成本生活是最正确的选择。

  台湾明星林志玲演电影拍广告,但她住的还是父母30年前买下的旧公寓;歌神张学友总会将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带走;美国歌坛大姐大芭芭拉·史翠姗拿从报纸上剪下的折价券去星巴克喝咖啡,为的是节省美元。她还和老公有过约定:婚后互赠礼物不超过25美元。身怀吸金术的明星都懂得低成本生活,收入有限的人,还有什么理由物欲膨胀呢。淡出物欲怪圈吧,用最低的成本打造最优质最体面的生活。

  用最少的钱,做最划算的事

  低成本是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做最划算的事。低成本生活是寻找最佳性价比的生活。盲目血拼只会让人更空虚,月月光只会让人更绝望,要穿名牌衣,要挎名牌包,要买名牌化妆品的月光公主更是伤不起。冲动是魔鬼,我们为什么要给魔鬼买单呢。

  低成本生活正在全球展开,演变成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中国出现了拼客族、团购族、小样族和百元族。拼客族拼车、拼游、拼卡、拼饭、拼婚,没有拼不到,只有想不到;团购族无团不爽,大到房子、汽车,小到牙膏、尿布;小样族只买护肤品小样或中样,照样滋润一年半载;而那些百元过一周的省钱达人,也乐于在网上晒他们津津有味的生活。居不易,行也难,噌噌上蹿的油价也让人肝痛。法国兴起“菜油族”,用菜油喂汽车;美国备受追捧的悍马也因耗油过凶销量骤跌;中国白领则被很丑但很省油的Smart俘虏。

  人们对“悭钱妙计”的关注日益多于冗长的肥皂剧,除了到处搜集免费样品和打折券,还充分利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食物:黄瓜切成片在胳膊底下摩擦,除臭又环保;用香蕉皮取代鞋油;用面粉充当洗发香波;把橄榄油当卸妆油用。

  法国电视电台热衷于介绍持家妙计、“悭钱菜谱”;写着“1200条省钱指南”的《免费巴黎指南》,已出到第三版,卖出14000本;法国还有各种回收网站,教人开发垃圾的价值。法国人不仅频频光顾低折扣的10欧元商店,法国国际电台的主持人让·皮埃尔甚至还说,自二次大战结束后,他再没见过这样的情形:“穿着优雅的老奶奶们在巴黎的菜市场里捡剩菜,打着领带的绅士们在垃圾筐里翻寻好东西,小商贩们则低声抱怨人们把小钱看得太重。”
          中国则有越来越多都市农夫、农妇,自己种菜,丰衣足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自己种菜就被不少国家视为改善经济状况的途径。巴西每年投入数百万美元扶持城市贫民在小区开垦公共菜园,增加收入来源;英国王储查尔斯呼吁本国居民自己动手种菜,以应对高企的油价;而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甚至把白宫的一片草坪开垦成菜园。

  越来越多人懂得低成本生活其实就是简单生活。升职、涨工资无望时,省下的就是挣来的。仔细打磨低成本生活,降低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活得更从容,也不会让幸福打折。

  朱德庸专访

  高品质的生活往往都不花钱

  “很多的观念其实是很不成熟的——如果我所有的东西都得用钱去换,那当你都用钱去换的时候,你用什么去换钱?”

  过简单的生活,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防止外界对自我的侵犯,并且声称“电脑和手机是最坏的发明”。

  这就是朱德庸,台湾漫画大家。他用幽默的绘画、机智的文字,描绘都市生存者的七情六欲、五味杂陈。最新出品的简体绘本是《大家都有病》——每一个都市人,虽形形色色,但有一个共同的面貌体征,缠着绷带,或多或少,受过伤。

  7月1日,他在自己北京的寓所,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谈论他的“低成本生活观”。

  高品质生活的成本应由国家提供

  《新周刊》:我想请教您,怎么样才能过一个既要有高品质又要低成本的生活?

  朱德庸:我觉得首先我们对于“高品质”就要重新去思考它、给它重新定义。对亚洲人来说,所谓的“高品质”就是用钱去堆起来的:我住豪宅,开很昂贵的车,我穿名牌,我出入都是那种上流的餐厅……这种“高品质”就必须用钱去换。但是其实我认为真正在欧美的“高品质”不是这个,真正高品质生活的前提是:“均富”。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有钱,而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享受这个社会的资源。

  《新周刊》:平均的富裕。

  朱德庸:一个人他住最好的房子、开最好的车子、穿最贵的衣服、吃最好的东西,但他每天忙得没头苍蝇一样,他这种是不是高品质?然后我们再拿另外一个例子说:他也许赚的是他能够赚到的钱,但是他每周至少有两天可能留给他的太太、留给他的小孩——留给他的家,甚至在每天他可能还留一点时间自己看看书,这是不是高品质?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先对“高品质”去做一个定义,如果我们现在谈的高品质是我说的那种——都要用钱去堆砌的,那就很抱歉了,它和低成本就是相违背的。

  但是如果你的“品质”定在精神、心灵上面,它有时候不见得是高成本的。这个成本会从哪里付出来?就是国家去花钱建设整个城市——不管在交通也好,景观也好,绿地也好,它完全建造出一个很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这一种就是高成本,但是国家必须要来负担。如果国家不肯负担这个,那老百姓当然就没法过到一个很好品质的生活。现在人动不动就说幸福幸福,我们小时候没有人讲这个话。

  《新周刊》:因为你是幸福的时候就不需要去讲这个是不是幸福。

  朱德庸:对。我小的时候,再穷的人家里也有个小小的院子,可以呼吸不受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干净的食物——那就是一种幸福啊。现在人呼吸的空气是污染的,每一个人想要买一个小院买不起,然后吃的食物老是担心塑化剂、担心有毒的这些污染。所以我觉得整个时代是变了。我认为有的高品质是不用花钱的,譬如说我在台北常常做的休闲是跟我太太散步,你说散步需要花很高的成本吗?不用。但是国家要花很高的成本,它必须要把这个路建设和规划到一个适合人走的路,所以它可能必须要有很多树荫遮阳,然后对交通的这些规划——怎么样让这些车子不会干扰到行人,这些它规划好你可以慢慢地散步。
          跟我太太常常从我们家出来就这么走,一路走走走,可能走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走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然后在那个地方有我熟悉的咖啡馆——那个咖啡馆是一种庭院式的、一个旧的日式房子改建的,我可以坐在院子里面喝我的咖啡、休息,我太太喝茶,因为很熟所以服务员一过来就会说“是不是还是老样子?”我们说“老样子”,他就知道了,而且他甚至连我太太喝的水果茶的甜度他都知道,我喝咖啡他都知道要再给我一杯热水,然后我坐在里面就可以和我太太聊天可以谈一些事情——不管是自己、人生等等的,我们在里面谈谈谈,也许坐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我们就休息够了,我们起来再慢慢地散步回去——或者我们再散步到附近别的可以散步的地方。等你散步差不多了,可能你已经花了四个小时、五个小时,其实那个时候呢,你已经慢慢散步往回家的路上走,到了家之后很简单,煮个面,大家吃吃饭聊聊天,晚上也许看一个喜欢看的DVD。所以一天下来,老实讲我觉得一千块钱台币打死你了,那一千块钱台币换到你们这边的话,大概两百块吧。

  《新周刊》:两百块也差不多是一个都市白领能够承受的。

  朱德庸:我个人认为这个花费并不高,因为你不可能天天这个样子。那很多人可能到了假日出去买东西,买一个包可能就好几千块,好几千块人民币的。所以就看你怎么选择。大家都还以为说,我所有的东西都得用钱去换,那当你都用钱去换的时候,你用什么去换钱?

  《新周刊》:但贪婪和欲望被调动起来了,心里安静不下来,是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

  朱德庸:所以,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出来。而不是只有报纸杂志一打开都是成功人士跟你说的话,跟你讲怎么投资怎么样发财什么的。却没有人教你说,这个时代我们要注意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以一个人生活的要求来说,你们早就到达了。你也许很有钱,但你没有价值,你过得没有价值,因为你每天过的不是你要过的,每天忙忙碌碌的,忙忙忙忙,然后对人粗鲁、没礼貌,互相的侵犯,等你有一天突然双眼一闭要死的时候,你的人生那有什么意义?

  你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新周刊》:我自己一出书才知道,人的欲望和心火怎么调动起来的。我会上网去查这个书的销量,每天都去查。每天上升一点,心里特别高兴,要是下跌一点,心里就很难受。然后还会去跟同类的书作比较,你看人家的怎么就卖得比我好一点,然后心里就很难受。其实这个就是人性,那怎么去回避这种样子?

  朱德庸:当人性贪婪的一面在呼唤你的时候,你必须要有另外一个声音——你自己心里面的声音,然后你随着你的年龄、经验慢慢成长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说这个也许卖得差一点,那你会跟你自己说,那又怎么样呢,我就算卖翻天了那又怎么样呢?你就算卖得差一点那也不代表什么,你自己的喜怒哀乐,你自己的成就、你自己的价值难道要丢给买你书的人去决定吗?就好像很多记者访问我说,你现在是名人了,你对名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我就跟他说,名人就是三秒钟的寿命。就是我今天走在马路上有人走过来说,啊,那是朱德庸,然后转过头的时候他会想晚上要去吃什么,他就马上把你忘掉了。那你需要为那几分钟去耗费你的一生吗?所以我强调自我,自我就是你自己最重要,别人其实没那么重要。但是呢,大家千万不要把它误解成现在的一种自我,现在很多人都很有自我。

  《新周刊》:其实是强调自我的感受、感知。

  朱德庸:现在很多人都有自我,但那种“自我”是一种很自大、很自私的,完全不管别人的那种,只有他自己最大,那种自我是错误的。我说的自我是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你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觉得那种自我是真正的自我。

  《新周刊》: “高品质”,你有自己的定义吗?

  朱德庸:有,我的高品质就是我必须要满足我心灵的需要,我认为我满足就是高品质吧。譬如说如果一天不散步,我会觉得好像少了一块肉,那个对我来说就是高品质。除了成功、除了名利、除了所有之外,还有一块很安静的地方。我只要每天跟我太太去台湾大学散步,我就觉得很满足
         《新周刊》:那你在北京来这待一个星期,你没地方散步怎么办?

  朱德庸:是的,其实老实讲,我觉得整个北京的建设是让我失望的,而且它是逐渐地把我心灵能够享受到的东西都破坏了。

  《新周刊》:而且你天天就龟缩在这个小院子里。

  朱德庸:对。1999年第一次来的时候,北京都还没拆成那个样子,虽然它不方便,但它还保有一种宁静的氛围在。我每一年来,每一年都不一样。后来来的时候,我没有办法散步,因为这个城市根本不允许你散步,似乎规划的全部都得坐车子,全部都得要快快快,没有办法让你慢下来,唯一慢的就是堵车,但你心是急的。所以我住到这边之后,我就自己再开辟新的散步路线,就是往使馆区走。我在东京也有散步路线,京都我也有,新加坡我也有,美国旧金山我也有……每到一个城市,只要我时间待得够长,我就一定找我的散步路线,而那些散步路线老实说是低消费的,但是是高享受、高品质。

  回到自己的世界修补人性

  《新周刊》:你第一个说的是散步——这是你认为的一个高品质,还有吗?

  朱德庸:音乐。音乐也是低消费的、高享受的一种休闲。别人听音乐可能就是纯欣赏,音乐对我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因为我很喜欢听音乐,然后呢,我已经想办法尽量保有我自己的世界。但是你知道,自我的世界是很脆弱的,很脆弱的。

  《新周刊》:为什么这么说?

  朱德庸:因为你会被外界侵犯,你会被别人的世界侵犯。我这么说好了,我其实每天眼睛张开来,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怎么样保护我的世界。但是,你如果开始跟别人接触,你就会接触到别人的世界,他会用他的节奏,他会用他的观念,他去侵犯你,他不会跟你协调,他也不会跟你用一种健康、客气的交流方式。

  《新周刊》:这个就是压力的来源。

  朱德庸:就是说,当你跟别人接触的时候,你就会接触到他的世界,但是他的世界是残缺不全的,因为他平常从来不花时间在他的世界里面,他的时间都花在哪里?都花在大家共同建筑的一个共同的世界,那个世界就是人际关系,那个世界就是所有人在那里做各种的物质交换的世界。大部分人其实是把他自己的世界抛弃,去进入到那个,所以当我跟这种人接触的时候,其实我是会被他侵害的,怎么一个侵害法?就是他不懂得尊重你,用他的方式来侵犯你,或者就是说他不留空间给你的。

  《新周刊》:没有喘息的机会。

  朱德庸:喘息的机会他都不给你,他会说,赶快赶快,我们现在赶到哪里去。其实中间明明可以让你有个十分钟、十五分钟喘一下气的,但他没有那个概念,因为他自己的世界就是残破、残破不全,他自己的世界就不需要自我跟宁静这件事情,所以他就会侵犯你。

  《新周刊》:你用的这个词非常好,这让我想到什么?电脑。你要经常升级打补丁。

  朱德庸:就是这样。所以我其实是把我的世界尽量保护得很好。

  《新周刊》:你要有“防火墙”。

  朱德庸:对。但是老实说,脆弱不堪,因为人不可能自外于真正的社会,所以我只要一对外接触,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被破坏的。所以就变成我必须要花更多的时间回到我自己的世界,去修补。那修补的时候,你也必须要借由一些力量,譬如说你今天一个墙垮了,然后工人要帮你修补,你不能不给他钻,你也不能不给他水泥。

  《新周刊》:对,要给材料。

  朱德庸:你要给他材料。音乐就是我的材料,当我该办的事办完了,我回到我自己的世界之后,我听音乐,从音乐的世界里面去找寻力量,从音乐里面我再重新去听我自己的声音。我觉得有些音乐是有灵魂的,它会传达一些讯息,而那个讯息是你自己可以从里面吸取的。而第三个就是绘画。绘画是我的世界跟外面世界最真实的一种交流方式,没有虚假,而且我不需要应付任何东西。

  《新周刊》:你的绘画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你是尽量去回避这个现实世界,能够形成自己的一个完整的世界,但是你这个东西是多么地揭露社会啊。
          朱德庸:对。因为我不要让我的肉体直接去接触这个,所以我只能用我的精神,那我就必须要去观察、去感受。之后我就利用画画把它反映出来,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宣泄,否则这些东西全部在我的世界里面。它很好玩的一点就是,当这个书大家在看的时候,有些人会把他的世界再回馈给我,譬如说有些读者他会说,这个就是我,你就会知道你所感受到的很多东西、从这个世界得到的东西是真实的,你没有蒙骗你自己,有很多人会在别的世界搜集一些虚幻的东西,或者是自欺欺人的东西。所以散步、音乐、画画,对我来说就是“高品质的生活”。

  不能让所有动物都去做狮子

  《新周刊》:还有一个很重要,能过上真正的低成本和高品质生活。我前阵子写了条微博,我说一个人一定要接受自己的平庸。我觉得现在缺少一种教育,就是“庸人教育”——怎么样成为一个平淡、平庸的人?

  朱德庸:对。你往往会发觉很多现在大家最重视的事情,其实在人生的价值和生命里面,它往往是最没有价值的。就像很多人他要成功,其实他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他很成功。但是就像你说的,其实人就是动物,自然界的动物,狮子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大象、斑马、牛,如果你让自然界所有的动物都去做狮子,自然界就乱了,这些动物也就疯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我书的自序上说:亚洲的人被贫穷毁坏一次,再被富裕毁坏另外一次。

  《新周刊》:对,就是像这本书,要总结现在大家都有什么病?

  朱德庸:我里面所有的病都有,然后里面没有说到的病,如果大家不改变,全部都还会再发生新的病。我知道大家听不进去。我的意思是,其实我要说,说是我的权利,听不听是你的权利,其实你能够做的就是这个样子,因为除了这样你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做,我觉得我现在已经是用到了最大的一个力量极限了,就是我出版《大家都有病》这本书让大家看。

  相信他们你就输了!

  别让“低成本”吃掉你的钱包

  现在吃什么最安全?答案是:吃亏。从打折到促销到积分再到免费,消费者唯一能自嘲的是:吃亏是福。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旦下决心生活得更低成本,有些人就会恰时地从天而降,殷勤地出谋献策,无论如何都要助你完成这伟大的计划。

  商场和超市刚好给你发来短信——季末大清仓,所有商品都是有史以来最低跳楼价;航空公司刚好致电你——我们能免费帮您升级会员卡,你将因此享受到从前无法想象的优惠积分服务;电话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你,他们推出了新的套餐业务,刚好能帮你省掉一大笔不需要的资讯流量费;而你那个热心的银行代理,下班时间还在电话里说了半小时,刚好赠送你一份终生免费的意外保险……

  “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你更省钱”。他们比你的理财顾问尽职尽责多了,每个人都试图劝导你:我们能让你享受到更划算更便宜的服务,运气好的话你还能吃到一顿免费午餐。听起来还不赖?相信他们吧——接着你会被他们默默拉进VIP名单:“瞧,我们分明能操纵这个傻瓜嘛!”

  特里·索泽恩的小说《奇妙基督徒》里这么一句话:“人人都能被收买,只不过各有不同的价码。”没错,说的就是你。如果你还相信世界上真有便宜货这种鬼把戏,那么,读读下面的文字吧——别再傻了。

  永远在促销的商场

  你买过没用的东西吗?

  现在,巡视一圈你的房间,找出那些“唯一功能就是默默吃灰”的一切:一个烤箱(曾经出品过一个糊掉的蛋糕,和一只半生不熟的圣诞节火鸡)、一个榨汁机(你承认自制豆浆确实更加天然、健康和浓郁,但总在前一个晚上忘记泡豆子)、一台跑步机(第一个星期你兴致勃勃地每天跑上10公里,现在你发现它用来晾晒被子和床单还不错)、一辆自行车(你以为每天骑车上班是个锻炼身体的好主意,直到意识到必须为此吸进大量的汽车尾气,然后精疲力竭地在公司座位上瘫上一整天)。还有更多:酸奶机、加湿机、跳舞毯、瑜伽垫、冰激凌机、电动牙刷、婴儿理发器、照片打印机……甚至有——车载冰箱、意大利面条机、蒸汽消毒机、食物组合调理机——你至今都没搞清楚这些玩意儿到底是用来干吗的。
          问题是,你当初为什么要买下它们?让我们来看几个提示词:赔本大减价、特价时段、清仓处理、全场5折、买一赠一、满200送100……仔细想想,你买的这堆吃灰货,是不是总和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商场永远在打折和清仓?”你从来没这么问过自己,“为什么超市总是有几十甚至几百种东西在大减价?”商家总喜欢折腾——制造大量黄色价签,再印刷大幅炫目广告(通常这些价签和广告不会维持一周以上)——你以为它们真的是自找麻烦吗?你错了。商场和超市就是有这样的本事,他们一早就瞄准了试图理性消费的你,让你产生“今天又捡到大便宜了”的错觉,然后再欢天喜地抱回一大堆没用的商品。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查特·泰勒把这种心态称为“一线希望”原则:大多数人喜欢打折和促销,总以为能因此买到便宜货。而事实真相是:你永远不知道折扣商品的原本价格是多少。大多数商家都是上调了标价再将商品出售给你,你又怎么可能发现得了?你甚至不会发现,促销广告下方还写着一行必须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的字:“打折商品,概不退还”。你唯一发现的是:一旦进入打折商品区,你就不自觉地开始掏钱包。

  说到促销,怎么能不说“满200送100”和“满1000送500”这种数字游戏呢?商场的服装区和电器区每天都充斥着这样的返券活动,只要参加过一次你就会发现:凑数字是个体力活。大多数返券商品的定价都集中在199、299和399,如此一来,你很难只买一件商品就得到一张返券。你不得不花上好几个小时原地转悠,将各种商品拼凑组合在一起,脑海里反复进行着加法,只为了用最大性价比拿下这张返券。

  拿到返券不代表你通关了。接下来,你迫不及待地高举着它去买另一件期待已久的商品,然后,专柜人员会告诉你:“亲,对不起哦,我们不参加这次活动。”为什么?“因为商场保留最终解释权哦,亲。”一怒之下你冲出了商场,直到一个月后偶然打开钱包找到这张返券,又重新冲回商场的时候——“亲,对不起哦,你的兑换期限已失效。”为什么?“因为商场保留最终解释权哦,亲。”这就是万能的最终解释权,你攒满了一抽屉的优惠券,都要归功于它。

  不管商场的促销手段耍得多么天花乱坠,你都必须知道:所谓的大减价,根本只是个幻觉。那你能怎么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在《怪诞行为学》中指出了一条明路:“人们只有到了超市逛时,才发现我们好像需要很多东西,可其实我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并不一定,这当中就存在非理性的成分。如果我们都是有目的地去超市购买需要的东西,那么10个超市要有9个关门。”

  促销和大减价绝不是省钱之道,即便是只打一折,请你问自己一句:我真的需要吗?

  从攒卡专业户到攒积分专业户

  你的钱包总是超重吗?我的意思是,虽然里面只有200块现金。

  让我们来检查一下,是什么让你的钱包超负荷。首先是会员积分卡——它们分别来自:百货公司、大型超市、电器商场、家居卖场、服装专卖店、化妆品专柜、购书中心、电影院、连锁咖啡馆、酒店、餐厅,甚至是楼下的奶茶店和凉茶铺;然后是各式各样的预存消费年卡——健身中心、SPA中心、洗浴中心、美发中心,甚至是地铁站出口的干洗店;当然,还有若干张不同银行卡、信用卡。

  你的初衷是要省钱,但我亲爱的攒卡专业户,等你反应过来,你的钱包已经被吃掉了。

  会员卡开出的条件都是大同小异的,无外乎是“会员价”、“积分兑礼”或是“一次性省n元”,但对于迫切享受低成本生活的你来说,它们的诱惑确实足够大,大到让你毫不介意那一笔“工本费”——与即将享受到的全年优惠相比,这笔小钱又算什么呢?大到让你毫不犹豫就让发卡商家变成全世界最了解你底细的人——他们堪称最合格的间谍组织,只通过一张申请表,你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邮件地址和住宅地址就尽在掌握,甚至你的学历、职业、婚姻情况、家庭成员构成、平均家庭月收入情况也绝不漏网,这之后,他们将比你本人还清楚你的月消费情况
          而你呢?你会发现,你的购买需求甚少能和会员商品产生交集。没关系,还有积分不是吗?于是攒卡专业户又兼职了攒积分专业户,后者实在是要艰辛得多:通常你要花上几十元,才能攒上一分,再攒上几十分以后,才能换到面值几元的购物券。(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你必须要花上上千元,商家才舍得赏你几块钱——还是购物券!)如果不小心碰到年末你就更悲剧了,商家们的必杀技来了,他们的“年度积分自动清零系统”开始启动:“对不起,这就是我们的游戏规则!”(别忘了,他们拥有万能的最终解释权)。

  很难搞清游戏规则的,还有航空公司推出的“积分换里程”活动。十几万积分换一张机票,6折以上购买的机票统统不能参加积分——你就积到吐血吧!积到一定数额,自然会有专人给你打电话:“我们打算给你免费升级积分卡了!”你升级了,很好,你的积分清零了。

  更大的诱惑来自那些预存式消费年卡,只需要一次性付出上千元,就能省下几百元。一旦购买了这种卡,你最好每天临睡前都祈祷一次:“希望发卡商家不会在明天就歇业大吉,希望老板永远笑容满面站在门口,永远不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卷铺盖走人。”如果你的这张年卡又刚好来自某个健身馆,那么你一定要顺便多祈祷一句:“希望到了两个月后,我还没忘记我的健身计划。”永远不要对你的健身出勤率太有自信,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提姆·哈福德早就预测过:“在一月份参加了一年健身馆会员的人,到三月份就会放弃他们的健身之道。”要知道,六块腹肌和健身年卡之间,有时候真的一点关系也没有。

  最后,该说说你的信用卡了。你是不是已经对那条“分期免息付款”的优惠蠢蠢欲动了?企图跟银行家博弈你就输了,他们当然不介意放过你的利息,当你上气不接下气地苦苦月供以免缴纳滞纳金时,他们已经从每个月扣除的手续费中,拿回那笔利息了。况且,你到底通过分期付款买了些什么?一台数码相机?一个iPad?还是一辆汽车?(哗,你的信用卡账单一定很可观)要知道,当你刷卡消费的时候,你已经离省钱很遥远了。

  干掉你的信用卡是明智的,没有更聪明的做法。把所有办理会员卡积分卡预存卡的念头,一并冷冻到冰箱里吧,永远别解封。

  套餐的秘诀是弄乱你的脑子

  回想你上次到麦当劳或肯德基点餐的经历,接下来的一幕将会非常熟悉——

  踏进门的前一刻,突然有人硬把一张优惠券塞进你手里,接着你排在点餐队伍里,一边满心坚定只打算买一个汉堡,一边百无聊赖地浏览着优惠券上各种排列组合,等到终于轮到你点餐了,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你撕下其中一张“省5元起”的套餐优惠券,递了出去……虽然你搞不懂为什么套餐里永远有一样东西是你讨厌吃的,比如小份玉米杯和奇怪口味的奶昔,但它们确实比较划算,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快餐店总是致力于向你介绍各种套餐:新的主餐推出来,加上偏僻口味的配餐和饮料,再印上大大的“省n元”的标语。一切真的因此变得更便宜了吗?美国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在他的新书《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揭示了这个秘密:按看似便宜的价格同时销售若干项目的做法,称之为捆绑,捆绑销售通过混淆视线,诱使你选购额外的东西。就是这么简单,哪怕你真的想尝试一下新口味的汉堡,但你的预算中,从来都不存在玉米杯和奶昔。

  电影院的套餐看上去要诚恳得多,因为它们永远只出售爆米花和可乐。但你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困扰:“我们为您提供三种杯型,请问您要小杯中杯还是大杯?”这句话你在星巴克也经常听到,它们为你提供的三个杯型容量分别是355ml、437ml和592ml,杯型之间的价格只相差3元。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最大杯,因为从平均容量来算,这样确实性价比要更高,日本经济学家吉本佳生甚至专门写了一本书指导你:《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只要“物超所值”就好,会不会喝咖啡喝到失眠一宿,吃完爆米花再去买减肥药,那就是你的事了,至于电影院和咖啡馆为什么能够通过“边际成本”在大份爆米花和大杯咖啡中赚取最高的利润,那也都是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