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公安分局:世上唯一的养生系 (中医暨万象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46:55

前言:

内容全系作者个人表达,不代表其它任何经典或观点。

水平有限,望予斧正。

 

中国的民间医药发展概况

民间医药的诞生:

追溯到最早时期,人类没有医学,更没有“中医”药。是人类伟大的科学发现。

万象:自然,世界。

上古人类在生存中,遇到身体痒痛等不适时,因条件反射、本能驱使,会像其它动物一样,用身体在某些物体上进行摩擦刮蹭、刺激。而作为人类,更多的是动手来操作,如:顺手捡一些东西来使用。于是,慢慢感悟到了能够止痛去痒的方法,渐渐地,多少有了些归纳、有了选择性和针对性。随着人类的演进,在缓解痒痛的过程,发现了更多奥妙;

进而形成对身体的保健和病痛的缓解的手段:当人们发现砭石加热敷摩肌体痛处、骨石等刺压、按摩、火烤能够止痛时,发现嚼草能缓解、祛除病情时,本能地开拓了研究性的进程,如:针法、灸法、火疗、按摩等技法的应用,逐渐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系统医学前身;

有了医学基础,就产生了医学相思,不同时期,许多人在发现和整理着“内经”;

黄帝前,民间医药已经奠定为完整的医学基础。“授命于天”黄帝不断开创发明,在各方面创造、完善了人类基本生存条件,包括医药在内。“黄帝内经”的问世,结束了“经验医学”、促进了“基础中医”的形成,得到了整合、有了归属和宗脉。

《内经》代表基础中医和医学文化载体的成型,完整统一。

 

中医的职业名称:

在没有职业称谓的时代,民间尊称既代表着治病先生(中医)的身份。

先生:早史上,人们习惯对包括中医在内的文人、谋士统称“先生”(如:看病先生)

郎中、大夫:至推翻封建社会前,南方称“郎中”,北方称“大夫”(至今通称大夫);

太医、御医:被皇家招募、赐封的叫“太医、御医”,享誉了“医”的冠名;

中医:西医药随着八国联强侵入中国,时人称其为“洋医”。为了便于区分,“洋医”们将中国行医人员全称之为“中医”。国人没这个概念。但中西医从此建立起微妙的关系;

国医:民国政府尊其为“国医”,代表国粹。

至此,中国医学,在造福人类数千年之后,终于能够名正言顺地挺身而立,可以向世界宣言了。事实,却十分糟糕;

 

中医的沉浮史:

由于战事,西药清创消炎显效快,便于野战需要。国医仍旧立足于民间;

另外,从明代开始,皇家“太医、御医”们提出禁废民间以针法、灸法为主的一些外治法。认为针刺和药灸对人体有极大危害。清代皇帝连太医、御医都“禁针”了。

确实,在不进行系统教育下,光凭民间医药的传承和发挥,已经不符合进步需要了。“禁废令”对民间中医是抑杀。但却证明了:中国医学已经具有科学高度了,有了文明的意识形态,有了较高度的医疗责任感。(禁废令并没有禁废民间中医行医权)

中医学、药学,也包括医疗业及基础中医所有范畴,由史以来没有得到统一规范、没有建立学科系统和教育体系。一直处于民间自编自演状态。缺少专门的医院、学院式体系。

而它的诞生、演进,是从民间发现至皇家的整合、再由皇家提高至全民服务。

实际上,存在两个派系:民间自给式推进;皇家享受式发掘。不管是民间、还是皇家,均围绕一个核心、一个宗旨在发展中医药,那就是:保健养生。

各自为了追求长寿,而研发养生。至于“用于民”,不过是共同抵御流行病而已。

富人也罢,穷人也罢,都想活着。中医随之也就活了下来。

而中医文化最闪亮的方面是:太医,专门研究供皇家享受生活、追求长寿的医生,确有学问和高招妙方;民间大夫,因博爱而博学的圣人,他们堪称医家、真医,忘我顾彼,无私奉献,不仅有学问和高招妙方,更有高尚人格道德和平民精神。培养医德,是求学立本的最高精神境界。的确,皇家很少像民间一样诞生过青史垂名、造福后人的“真医”。

至于其它,不免有些市井求生的倾斜,虽不全都光明,却也济世救人。

天职,他们都履行了苍天赋予的使命:济世救人。(现代称“白衣天使”)

近代史上,民族医学因为“年久失修”缺少统一提高,“禁废令”、异域文化的冲击、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中医沉陷谷底,一蹶不振,发展停滞。中医生,自己也不争气!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仍然抬不起头来。

2003年,人类遭到流行病侵袭——非典来了!

在最后关头,中医“伸手试了一把”,有效。中医感到了一线新生的希望。

然而,以往屡遭毁灭性打击,创痛未了,现在又招致新一轮的排斥和抵毁。许多西医、各行各业、各种人士“三军列阵”大有一举消灭中医之架势。要求取缔中医。

罢战休整后,中医真正得到了发展,学院、医院各体系建制完备、规模成型。中医有了独立、结合等明确的工作纲要。总算是能够安身立命、成正规军了!

短短几年时间,中医药得到了大力开发,“中医风”来势凶猛,中医热潮旋即覆盖到国际社会,国外流行开了中医药。中国的民族医学体系的独立,飘扬起“国粹”旗帜!

这期间,有过多少史无前例的流行病袭来,如:SARS(非典)、Aftosa(口蹄疫)、swine flu(猪流感)、Bird Flu(禽流感)、甲型H1N1(变种后可引起人、蓄、禽各种流感)等等。

中医均积极有效地参与进行了防控和治疗。

中医得到了尊重和重视,深受人们爱戴,进入又一个大力发展的阶段。

这时候,中医们也在又一次自行走向沉沦与混乱。失去宗脉、断了根本的中医;西化掉的中医;贪财忘义、不履行天职的中医。另外,“保健门”的破坏更加严重。

中医的良性发展,维艰。(部分白衣天使魔鬼化了)

 

中国的民族医学:

中医药的宗脉是“经典学”《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

中医的传承宗旨是“遵循经典学治病法书”的指导;

中医的意愿和作用是“治未病”与保健养生;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独立思考,诊断能知前预后”

中医的天职是“济世救人”;

中医的本质是“高于自然科学的万象医学”

中医的临床是“整体观,六诊合参,辩证施治”

中医保健养生观是“遵阴阳者生,逆阴阳者亡”

中医既重视“人体器质与物质”的存在,又重视“功能与协调”的作用

中医超常地反映了“人的神明魂魄、气血藏府、经络穴位”;

《黄帝内经》为首的“中医四大经典”在学术和指导思想上,十分鲜明地表达了关乎皮毛、血肉、筋骨、气机、脏腑……关系间的对立性、协调性,足以反映中医对人体器质、物质、功能、纳养转化的认识,是博大而精微的;从无形,到有形,“天之气,地之谷”要对人体给养,更要加强“三焦”运化功能……神奇地指导了“脏,实而不满;腑,满而不实”的功能原理和保养方法;应用哲理,创举“阴阳五行论”为医学界线和诊治手段;人与自然、万象变化、息息相关……将之,科学有序地进行了理论统一,指导着研修与应用。

这是古今中外、空前绝后,完全独立而又穿梭天、地、人间的神奇科学学派!

当属自然科学,当属万象医学。

人类祖先走出原始社会,由先起的避风驱寒、运动养生,到讲究起居、食养,宏观“先天禀赋,后天之本……”进行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包罗万象、囊括所有!

《内经》以“黄帝”冠名,是必然的。他是人类社会走进科学时代的座标。

 

《黄帝内经》暨“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药沿革:

一、“医巫一家”

缘源历代、多人,承天赋灵慧,撷天下精华,诞养生秘笈《内经》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柩经》两部分。学术朴实无华,端正“整体观”,特别突出对“病因,病机”的追求和辩证;基本源于自然,观瞻万象;在历史沿革中,处于没有科技条件的时代,无法进行深入细微的解剖认识,在生理、病理研究方面产生了断续和空缺部分,古人用推想进行了续接和填补,其中,揉合最多是《易经》哲学思想和主观推想。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应时而生的文化产物以及时人的世界观,相当大一部分是封建迷信“神鬼论、风水论”。《内经》也是由历史逐渐“洗刷干净”的。

每一种文化产物,都需要通过历史沿革来刷新。

《内经》中医史上,经过“医巫一家”的不良发展阶段。当时,已经染了迷信重疾的中医们,昏晕地鼓惑帝王家追求“长生不老”方术,巫医修道,炼丹制丸。中医面目全非了,却得到了权贵们的赏识;“道风”盘踞,巫师妖术盛行。恶作剧不断上演。

后来,巫、医分家了。中医药“起死还阳”了。

但是,那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不良印象。至今都有人十分谨慎地对待中医!

也是今天有人攻击中医所能影射的理由之一:伪科学,迷信。

或者说:今天,仍有之类“巫医”在作祟。

 

二、分科与独立思考

在后人的继承与发展中,基础中医有了不同的主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渐渐地,有了学派和支系。在不同地域中,民族医药跨过历史长河,开始特色鲜明、科目萌芽了。

基础中医得以分科,是健康发展的象征,也是趋于成熟的表现。中医们如鱼得水,医家、药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断涌现着独家秘方、秘笈等医药、技艺的纷繁景象。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此,为培养中医独立思考的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医的生存根本

传承不离宗脉,创新不失根本,万源其宗。

中医:若脱离宗脉,就像“没拿起来的手术刀、没开机的检查仪器”;若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瞎子点灯、已经腐朽了的手术钝刀”。根本无法实现辩证施治。

试想:若病理分析、化验变成“在下水道里洗澡”是不是越搞越脏、越糊涂?

因此,千万不能去对中医本身进行“解剖”,只能传承中医学,研究中医学;研究中医学就是研究《黄帝内经》“中医四大经典”的文化内涵、精神所在和应用价值;只有在宗脉指引、指导下进行工作,绝对没有对其怀疑或离开它自行独创的机会与可能性。因为它已经是“古今中外、空前绝后,完全独立而又穿梭天、地、人间的神奇科学学派”了。

与其它医学存在最大的区别,正是常人无力理解、无法认识的:

1、中医宗脉“它本身就是大夫”;

2、而中医人员“只是被大夫操作在手中的手术器械、检查仪器和化学实验”;

3、中医没有“症状学”不能对症下药(这是行医大忌,被喻为“以药探病”庸医)

例如:西医大夫能独立、主观地操作手中的检查仪器和治疗器械;能简单地依据病检报告或检查结果开药、手术治疗,还可以据症状“对症下药”。

而中医却不能,中医非得经过辩证施治。而且,严格到人、时、机、因等个体变化。

所以,若自以为是中医生,就绝对背离了宗脉“独创一派”了。不再是中医了!

4、中医只能在遵循宗脉指引、指导下,像被大夫操作在手中的利器,去很好地发挥作用;中医暨像是检查仪、又像是治疗仪。独立思考正是要求其像检查仪器、化验一样,将情况做出反映,由“大夫”(宗脉)来决定辩证施治、再“指派中医”去完成。

这些,绝不是由所谓的中医代表个人观点、盲目操作的。一切,均要按照宗脉要求:逐一分析,整体观,发现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中医生,只是中医学的“被操作者”

一切传统文化产物,均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智慧,是前人通过经验得到的总结,后人最多不过“弃其糟粕、汲其精华”进行更加完善、仍要很好地遵循它的指导。

《黄帝内经》现代医学,正是在后人的完善中得以提纯、没了推想和迷信成份的;造就了“古今中外、空前绝后,完全独立而又穿梭天、地、人间的神奇科学学派”的。

中医宗脉《黄帝内经》已经提炼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有了十足的科学依据。

 

四、《黄帝内经》现代观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著,思想复杂,推想各异,其经句需要逐句解析,十分不便于学习及应用。主要是读解困难、耗时巨大,已经不适于高速、科技时代了。

1、现代,经过高度提纯,舍糟粕、取精华,通过原文与白话释解,明细了各重要部分的内容和释义。读者即可读其原文,又可“从简”了解其义。十分便于研修和应用。

《黄帝内经》(灵柩经、素问)包括了所有中医药学术部分和临床积累,明确了各种诊治方法。现代应用中,进行简化分类的十一部分,基本保留了所有科学合理的名句,包括了《内经》所有精华部分,融会贯通、互相指引,相互为用。

2、《内经》中仍有如《易经》中的哲学内涵,仍有相互溶合的其它知识成份,但没有了迷信成份糟粕,也没有了不符实际的推想。完全树立起“独特的医学科学典范”。

所以,现代中医业“背祖离宗者”再无资格称“中医”了。

 

五、《内经》与民族德育

《内经》以人与自然为本,立足于保健养生。

其中不失“潜移默化地突出了民族教育思想”如“情志、损益、人本”等内容,均包含了道德修养成份,被完整地溶合到了保健养生思想中。

我国的民族思想教育,以孔子等人为代表,以孔子思想为主体,立国安邦;

如“四维、八德”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后,应时而生“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人们将不遵循“八德”之人,贬之为“忘八”(王八、王八蛋)、“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足见我们文明古国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故,养生先养德:德生于内,如根,为本,失之养本,无本何生益?

至今,应时而生了“八荣八耻”共产党员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

再现了道德养生是民族大义。

 

六、《黄帝内经》养生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民间医药的结晶,不断播撒着医学科学的种子,开花结果,培养了无数中医生们;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不失为“人民健康的守护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尽管一直被推崇为“治病法书”用于对疾病的治疗,但是,它的核心是养生。

中医学,随着人类历史演进,“出炉”于养生学,是养生学孕育了中医学;

养生,独我中华民族惟有!

《内经》思想,囊括宇宙万象,以“阴阳五行论”为学术界线,独特成就为自然科学学派和万象医学体系。其中科学成果和实用价值,至今没有任何一种医科能够突破它,均走不出它的实用范畴。而它高于一切的精神和价值是:保健养生,预防疾病,健康长寿。

现代医学严重缺失“养”的概念,主导着治病,无异于“人非得生病,不必去防”的概念。尽管有预防和营养学,不过是《内经》中的微小部分。很不全面,缺少以人为本、辩证施养(治),而大、同、一的思想和措施,难以适用于个人,甚至,有害无益。

现代医学预防和营养学,其实是“疫苗、人工被动免役”、“营养摄入”和“消毒、灭菌”;“疫苗、人工被动免役”应时而生,尽管对人和动物进行了疾病防控,起着绝对的作用,但它并不自然、依然是“双刃剑”工业制品;“营养摄入”是人与动物通过摄入养分、养料来补充消耗、维持生命的,谓之生计,其中天然成份锐减,也含有大量工业制品;“消毒、灭菌”是通过生化破坏生物链、菌群,目的是“去邪扶正”,实际是统一破坏(全面扫荡)。

以上,均属于应时而生的人为手段和工业产物;却,均与养生毫无关系。

养生,是人类自己发现、自己使用的健康保障。

养生要把握人体的“先天禀赋和后天之本”进行调适,通过补、泻要求平衡;真正的中医,不仅是开方子抓药,而会详细地指导人在各方面的“禁忌、注意事项”、日常保养方法。毕竟不是一剂药就能真正祛病的,否则,还有必要区分“内、外因”吗?

人们都懂得“保养身体,可以防病、长寿”,却就是得不到现代医学的普教与正确指导,现有的,只属临时应对措施。根本没有《内经》的完备周全,更不是广善乐施、颐养生灵;

《内经·养生》是无与伦比的千古绝学,亿万民众凝聚的结晶;饱含着人与自然界的所有方面,均有正确的养生指导思想和实施方略;是通过无数人实践证明、适用于我国各民族人民、具备不同“适应性”的万象养生大法;

走过千万年来,无数沉浮变数;不断总结修正,终成传世宗脉;步入现代医学,再获科学考证;独领世界先驱,惟我堪称养生;

世上唯一的养生系——中医万象养生。

 

中医万象养生

中医万象养生,尽管本人定义可能不得常人理解,大家也没听说过,但少加了解,便会一目了然;这是本人针对目前如“自然养生、中医养生、内经养生”等,围绕中医或《内经》的各种养生学说、混乱的局面,依据多年研究发现、并提出的统一归结。(理论)

其实,上面已经阐述清楚了《内经》(中医)养生范畴囊括了所有养生科目和学问。尽管中医养生源于自然,包罗万象,但毕竟是独立的自然科学,若真正发挥《内经》的潜力,应体现高于自然科学,有更为全面、细微的内涵。所以,就叫《中医万象养生》

《中医万象养生》归属《内经》范畴,代表《内经》养生部分的全部内容,若与中医药学部分进行支离,再互相为用,可以实现:源于医学,用于养生,遵循宗脉,辩证施养。

注:有了这个归结,才能鲜明地统一其所属范畴,发挥其不同支派、学系的作用。只有这样,中医药、中医养生领域才不再混乱;“医”就是医,医有科属,“养”就是养,养有范围;“医与养”的结合,有特定的能力考评和使用权限,也有指定的行使范围;只要涉及相关范畴,不同的养生学术和技艺,都归结到“中医万象养生”的考核范围,才可“规章立法”便于鉴定其水平、认证其能力、确定其从业范围。更便于统一规制来区别和管理。

 

《中医万象养生》论

一、《内经》研究感悟:

《黄帝内经》为首的“中医四大经典”,不仅在医疗方面发挥作用,主要在保健养生方面形成了民族健康文化载体,占有主导地位:属民族医学主体,属保健养生主体。因此,治者、学者、用者……均需有区别《内经》的意识形态和认识《内经》的理解水平。

 

二、《内经》的核心:

整体突出了两大面:整体观、自然观。

1、整体观:

⑴人体整体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

⑵世界观。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世界: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2、自然观:

⑴阴阳五行。以“阴阳哲学”为学术界线,构建了中医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⑵天人合一。将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完美结合,开创了气象医学先河。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内经》的核心部分、两种统一的观点,足以覆盖所有内容和学术要求,丝丝联系、环环紧扣,辐射到各积分、进行了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个核心,就可以实现对《内经》的整体或部分的研修与应用。能够直观地发现其指导保健养生、辩证施治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三、时代困惑

由于传统文化太过历史悠久,又包罗万象、溶合众多,令后人难以解读;博大的世界观,精深的透析力度,奥微的思想结构,让习惯了单一思考的后人们感到模糊。

其实,中医本来容易解读,只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它的谱写背景是整个世界,而现代人认识世界过于“视听化”了,缺少对自然的体验和探究,没有切身感觉和思想感召力。

习惯于室内健身、办公室作业的人们,更“现代化”了,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以后,大自然除了接受探险者、科研者们,最多也只能“见到”匆匆路过的游客们了。

人们,或以车代步,或足不出户,通过视听了解世界,会出现空洞而自大的认识;对自然的表达,会出现娇弱造作、叶公好龙的局面。

另外,“自然”已不再自然。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逐渐消失,换来的是“人造世界”;工业社会造成的破坏与污染,城市建设的覆盖、纵横交错的路桥……;少了丛林鸟兽、蓝天白云、瀑布溪流……;多了骄奢淫逸、妄劳嗜醉、狂燥贪欲……

新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科学发展衍生,人们更加少了对传统文化的探究。

所以,《内经》缺失的不只是人们的认识,还有与人造世界的相触。

有些,只能是无奈叹息了。

至于将来的人们怎样利用《内经》来“中医万象养生”,只能随其自便了。

 

四、追古述养

1、失常论病:

常,自然也。

今天,我们已经不再“自然”,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异,一切均由人工来替代了。然而,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自然,永远是生命延续的、赖以生存的世界。当我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变异,我们生就的适应性就被打破了。“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讲人体一旦发生某种失衡(失常),人就会生病、死亡;“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讲人与自然发生了偏离,关系间有了变异(失常),人就会生病、死亡。

失常,已经成了“现代病”充斥人类的最高声调。

2、认识现状:

不过,尽管个人无力改变世界、挽留美好,却能珍惜美好,诸多方面仍要力所能及地对待:守本分,走正道;不独处,不乱淫;正视生命的关系。①保持正常观:正常夫妻关系有了爱的结晶时,婴儿经过产道正常生产,母亲感受了“幸福的痛楚”,婴儿得到了“人生第一次磨炼”,母子“血肉相连”经过“共患难”启蒙了亲情溶合,哺乳中母子惜惜情深……;②保持身心健康观:精神饱满,气色充盈,目光如炬,须发乌密,声音洪亮,步履矫健……;③保持生态平衡观:蓝天如洗,白云似涤,瀑布溪流,丛林鸟兽,鱼跃雀舞,红日中天,皓月当空……;④平定生活观: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心态平和、不妄企图,心情愉悦,和谐共处;饮食有节、不嗜恶好……⑤协调变化:协调生活关系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尽量平衡。

这些,都是关乎健康、影响生存的因素,尽管中医万象养生不一定有能力完全应对今天所发生的“万象变化”,但人的思想仍要保持乐观积极,要通过珍惜与追求来填补缺失的美好。即使是心理上的安慰,也不失为健康之颐养。现代人看似文化素质、智商、意识等超常了,而实际对待人事变故脆弱、片面、微观了,接受知识丰富了,思想却单一了;

多了自私自利,缺失了世界观。例如:

剖腹产,是因为急诊需要进行的非自然、手术代产。

然而,许多人害怕阴道损伤而影响性交,或其它理由,主动放弃正常的生理过程,选择人工“切取”的手术办法。为了一时之快,不顾长久安危!

孰知,像切除肿瘤一样开膛剖腹、将婴儿取出,后患无穷!

再加上人工喂养工业产品、娇惯、单一培养……长大了,也“枝繁叶茂、顶天立地”。

孰知,脆弱的杨木和坚韧的山松木差别太大了。“用途和耐久性”根本不一样!

另外,母体育后因为自由活动,得不到保养和正常康复、不注重温热寒凉和饮食宜忌,加之已经失去了的养生环境(楼房悬命,平房养生),后果,依然不堪设想!

人们生活在已经变异的世界,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若自然同出一辙,那就是人与自然、本身及关系间的失调。多病与早逝,均无可避免。

剖腹产现象,影射着当前社会总体习性,说明了诸多细节问题:人心浮躁,贪婪无度,任性放纵,不思安危。

但是,人还得自觉自律,否则,将导致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养生,从何谈起?

 

3、短命时代:

逐步推敲,慢慢发现,现代正世界处于短命时代、向深渊沉沦。

由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现代生活,产生了新的相适性。

人们在忙碌中追求着享受,骄奢淫逸、贪奢无度,甚至,图一时痛快,得过且过。

这种“活一天,享受一天”的现象,其实就是“活一天算一天”的现状。致病“外因”失防、“内因”泛滥,现代病不断孳生。的确令《内经》尴尬、让中医发呆。

因此,任何关乎中医养生的说法,均不符合实际需求了。因为,世界的多重关系已经有了新的相适性。如果有人还在大肆宣称相关内容及服务,那就不免在骗人。

人们不拒绝疾病,医院的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展,业务量不断上升,某些药品,利润高达2000倍。事实,不拒绝存在,这是两相情愿、默契和需求催生的火爆景象。

工作,生活,上网,驱车,社交,……运动也在户内了。无法避免的改变,已经发生在质的变异,种种致病外因的侵入;人们在百般忙碌于追求计生时,无瑕顾及保健养生或预防疾病。现代化生活,除了“忙”、就是“累”。

医院,自然成了人的“第二归属”了。

旧时,人生有两个归属,一个是家,一个是坟。现在,多了一个,是医院。

明显,医院、药店均已“持卡”就医、购药了。生命中间多了一张“生死牌”。

算算:每年去多少趟医院、药店?(还不算所谓的保健品、保健业,美容等地)

不过,医院除了有时候挂号难,确实方便。省得自己劳累于养生带来的诸多事务。

 

结语:

结束《中医万象养生》论之前,本人由衷地说几句心里话:

1、养生,不养生,人总得继续活着,因为生命尚且存在;

如果选择养生,那就只有一点:追求自然。

2、不养生也好,避免学习与适应过程中的劳累,也省得给自己增加过多的事务;

养生也好,可以修养道德情操,可以乐观世态、协调生活,保养身心健康。

3、本人写这篇文章,目的不是道论是非、鼓动养生,是客观地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和见解,不管对错与否,纯属发自见地。望予以斧正。谢谢!

 

赵保国

2010.06.05日 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