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培优 奥数:广州是一本打开的书,要全方位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59:48
广州是一本打开的书,要全方位阅读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1年09月03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公明

  李公明一家三口都喜欢看书,整个家简直就是书海。   茶几上也堆满了书。
  李公明,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港台文化研究所主任。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幼时生长于惠福西路,就读于惠福西路小学和广州市第37中学,对于老广州有着深厚的感情。曾在广州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媒体开设节目或专栏,在评论时政、思想文化之暇,亦多谈及广州美食、粤语等老广州元素

私享法

自由、自在, 广州人自有一套生活哲学

  李公明原籍广东鹤山,离广州只有几十公里,从爷爷那代开始来广州谋生,住在惠福西路,那是一条有老榕树、有很多小店铺的马路,那一带在唐宋时期就是繁华的商业区和稠密的居民区,有唐代的光塔,有明代的大钟楼,李公明就读的中、小学就刚好在光塔和钟楼的下面。毕公巷、南濠街、走木街、甜水巷、米市街等,长条麻石铺的路面,趟栊大门,满街晾晒的衣服,他从小就在这些横街窄巷里追逐玩耍,他认为这就是真正的老广州。

  惠福西路五仙观有一个钟楼,钟楼里面吊着一口大钟,隔壁就是李公明读小学的地方。那时候,惠福西路上有两间茶楼,一间叫巧心茶楼,一间叫得心茶楼,是老广州“四心九如”茶楼中的两间。名字很有趣,但并不是同一个老板开的。巧心原本是一间两层半砖木结构的建筑物,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危房拆掉了,重建后不知变成了什么店。记得小时候巧心茶楼门口早上有很多玩盆景的市民聚集,人来人往,10点左右便散市了。点心新鲜好味,叉烧包的馅是真正的五柳肥叉,不像现在的叉烧包只得个名。

  李公明记忆中最好喝的羊杂汤出自人民北路与中山六路交界处的一个小摊档,摊主利用马路边凹进去的一块地方做起了生意。猪红汤则要去惠福西路仙邻巷口马路对面去喝,五分钱一碗,滑嫩的猪红与葱花、胡椒粉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工人上下班、学生哥上学放学的时候都挤在那里面喝,位置不够的时候就站在马路边吃。

  广州人习惯了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拘小节,与世无争,喜欢生猛的海鲜河鲜,更喜欢大排档和街边小吃,他们的平民性格中有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草根心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也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几十年来广州的变化,让李公明感觉很尖锐,唱着“月光光,照地堂,年三十晚摘槟榔”童年歌谣的时代,讲着“串仔”、“串女”流行语的时代,从钟楼下踩着石板路去光塔路上学的时代,逛西湖夜市、高第街买衣服的时代已经回不来了。唐宋时就很繁华的米市街、竹篙巷、南濠街一带也早已前尘难觅。再也吃不到儿时的老广州小吃云吞面、濑粉、拉肠的味道和感觉了。李公明感叹道:“食品味道的改变不只是因为原材料、做法的改变和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更重要的是找不到儿时的感觉。像以前云吞面的馅是用刀切成小块的肥肉,都觉得很香,现在就算是号称最正宗的传统云吞面,馅料有了更多的选择,像虾仁、瑶柱什么的,也还是没以前的味道、以前的感觉。”

在书缝里生活, 宅男有自己的平衡法则

  李公明的父亲曾经做过俄语翻译的工作,所以他还在读幼儿园时就开始看俄文画册,还记得一本叫做《严寒,通红的鼻子》的小书,上面有雪原、马车、白桦林。“文革”使李公明接受了另外一种教育:不喜欢穿新衣服,不喜欢穿鞋子,初中时跟几个“烂仔”同学偷偷学抽烟,到人家的天台上放风筝,去珠江边游泳,为养热带鱼而去捞沙虫,用铝和锑为原料熔铸出军皮带的扣子……

  读高中时,他开始自己去书店买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李公明的家里保存了4本在1973年至1974年购于北京新华书店的书:《宇宙发展史概论》、《宇宙之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和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没人教他读这些书,他仿佛是为一种远不能理解的东西所深深吸引。

  李公明的家在新港西路与怡乐路之间,旁边就是学而优书店;往海印桥方向走几步有一条建基路,那里有好多间图书批发市场,学而优的批发部还有一些其它的图书批发公司都集中在那里。李公明夫妇常在这里买书,更多的时候是他的好友沈先生帮他购买,当李公明不在广州的时候,沈先生更是热情相助。家里的书越来越多,一家三口真像是生活在书的海洋里。

  每次出门前,李公明夫妇俩都会互相念叨着,“这次不能再买书了,一本都不许。”可每次都HOLD不住,这个星期三晚上他们刚刚从美国回来,在纽约时,去一家名叫Strand的二手书店就达四次,收获不小。还有英国牛津的跳蚤市场、悉尼的国王街旧书店,也是李公明喜欢流连的地方,国王街上全是二手书店,竟然还有一家专门卖社会主义书籍的二手书店,逛起来十分有趣。

  现在,李公明的家已经完完全全地被各种各样的书籍占据,狭长的走廊两侧全是书架,中间的走道也被几排移动书架占据。椅子上堆的也是书,客厅里没有沙发,根本没有喝茶聊天的地方,靠墙的空间基本上被书架占据,原来的厨房也改为藏书室,被书塞得满满的,仅留出一条通道,方便取书。

私人醒你

在超市、菜市场、城中村发现生活的乐趣 

  李公明和李行远是一对标准的宅男宅女,为了日常生活之需而喜欢逛的地方就是超市和菜市场,李公明负责开车,是名副其实的“柴可夫斯基”,李行远负责采购和烹饪,她曾经尝试让李公明负责饭后洗碗,结果发现他竟然能够把那些很漂亮的碗洗烂,朋友们还开玩笑说:“这下好了,以后不想洗碗时就故意把碗洗烂。”

  李公明喜欢喝啤酒,最好是国外的啤酒,位于黄埔大道的麦德龙有很多进口食品,比利时啤酒、德国啤酒品种比较多。中华广场的Taste超市有很多进口水果如莲雾、车厘子、榴莲以及新鲜的有机供港蔬菜,那里虽然号称走高端路线,但其实各种价位的都有,里面经常是人头攒动,买单经常要排长龙。他们几乎每周去一次家乐福买牛奶和其他饮料,怡乐路的菜市场也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那里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和鱼。

  李公明的岳母大人住在杨箕村附近,李行远怀孕和生孩子的时候,就住在母亲家里,夫妻俩经常抱着孩子去杨箕村溜达,还与杨箕村村民一起联欢。杨箕村拆迁的前一天,他们专门跑去村里拍照留念。

  李公明和李行远是一对标准的宅男宅女,为了日常生活之需而喜欢逛的地方就是超市和菜市场,李公明负责开车,是名副其实的“柴可夫斯基”,李行远负责采购和烹饪,她曾经尝试让李公明负责饭后洗碗,结果发现他竟然能够把那些很漂亮的碗洗烂,朋友们还开玩笑说:“这下好了,以后不想洗碗时就故意把碗洗烂。”

  李公明喜欢喝啤酒,最好是国外的啤酒,位于黄埔大道的麦德龙有很多进口食品,比利时啤酒、德国啤酒品种比较多。中华广场的Taste超市有很多进口水果如莲雾、车厘子、榴莲以及新鲜的有机供港蔬菜,那里虽然号称走高端路线,但其实各种价位的都有,里面经常是人头攒动,买单经常要排长龙。他们几乎每周去一次家乐福买牛奶和其他饮料,怡乐路的菜市场也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那里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和鱼。

  李公明的岳母大人住在杨箕村附近,李行远怀孕和生孩子的时候,就住在母亲家里,夫妻俩经常抱着孩子去杨箕村溜达,还与杨箕村村民一起联欢。杨箕村拆迁的前一天,他们专门跑去村里拍照留念。

保持新鲜感,别忽视身边的风景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只不过当地人自以为很熟悉,往往忽视了这些风景。在台湾的时候,李公明夫妻感觉很新鲜,一有空就到处跑,他们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比如一种雪糕形状的比萨饼,当地朋友都很吃惊,“咦,我们怎么不知道啊!”

  一个地方不需要有很美很美的风景,只要有很多草很多树就已经很漂亮了。白云山人太多了,番禺的大夫山没那么多人,那里的树木长得很茂盛,在公园里踩踩单车爬爬山是件很舒服的事情。南沙十八涌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可以租条船和朋友们一起出海,南沙湿地公园旁边有一家餐厅,在那里吃饭可以望见整个湿地公园。

  现在的大学城原是一个美丽的小岛,小谷围没被拆迁以前他们曾去那里玩,村里面有很多祠堂,随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有一口连一口的池塘,池塘里还有牛,村里的水网四通八达,村民都很朴实,会无缘无故地拿一大袋龙眼让他们拿回家去。当时李公明写过反对小谷围改造的文章,村里的居民还把他的文章贴出来。现在的南亭村那里有一个渡口、一座老祠堂,每年端午节那里都会有划龙舟的比赛,村口的大榕树上挂着很多虾笼,树下是乘凉的老人。李公明有时会跟他们聊几句,他们就开始递材料,而李公明则感到很无奈,他知道在这世界有很多事情就像眼前的江水一样永远流逝了。

私伙局

  我在批发市场看到好书,就帮他买几本

  沈展云(资深编辑)

  我和李公明因书结缘,认识他二十几年,彼此的喜好都很清楚,他不在广州的时候,我在批发市场看到有好书就帮他买几本,他无论在国内国外都特别喜欢买书,去年去台湾甚至买了十几箱书带回来。李太太也是爱书之人,他们的儿子也很爱看书,这样的爱书之家已很少见。李公明兴趣广泛,除专业外还广泛涉猎艺术、音乐等方面,且把所看之书都用到了自己的研究上。作为都爱书的朋友,我和李公明经常会为同一本书交流和争论,“爱书是一种个人喜好,书可以成为朋友之间的桥梁,但不要把书看得太神圣、太高尚、太纯粹,爱书的朋友之间并不是只有书本,更多的是生活中的交流、理解与帮助。”

广州是他的家乡,更是他的精神家园

  苏少鑫(媒体人)

  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广”,广州对他来说,不仅是自己熟悉、亲切的家乡,更是自己的精神家园。与许多“老广”一样,李公明老师同样会对广州的过去有所追忆和咏叹。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文化自我”,所谓“捍卫广州的历史和感情”,更多的是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当然,基于“文化认同”情感往往会造成某些局限,比如说老广们会不自觉美化广州过往的某些生活方式,甚至囿于本土而缺乏开放的心态。作为一个广州的“外来工”,我觉得我很幸运,在与李公明老师的交往中,我丝毫感觉不到这一点。相反,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不断检讨反思的文化自觉,他用坚守良心的言说和真实的反抗,希望唤起公共政策理性、本土文化的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了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风貌和胸襟。

私家地图

  美食地图

  蒙地卡罗西餐厅珀丽店

  位于海珠区江南大道中的蒙地卡罗西餐厅珀丽店,有着20年西餐文化的积淀。餐厅出品精致,服务亦很贴心。由于儿子特别喜欢吃西餐,所以经常光顾,特别推荐牛扒、牛肉等菜式,因为来源正宗,做法亦很地道。

  天篷西餐厅 

  位于金山大道祈福新邨,店如其名,在天气好又不是很热的夜晚,九点大厅的天花顶幕打开,可以看见漫天星星,再加上池塘边的小灯,还能引几个萤火虫。餐厅食材很新鲜,特别推荐牛扒配土豆泥,可惜罗宋汤就做得一般。

  祈福药膳坊(祈福新邨店)

  是祈福医院自然疗法中心特色部门之一,秉承“源于自然,取法自然”的宗旨,膳食在入口甘美之外略带一丝中药香。山药扣肉很不错,汤跟点心也很好吃,如芋泥酥,入口即融。

  大学城竹筒鸡 

  去大学城上课时偶然发现位于长洲村路边的农家风味,以竹筒鸡最有特色,也就是将鸡宰杀后斩件腌制,将其装入竹筒内并放在木炭上烘烤,大约20分钟后即可取出,吃起来既有外面的酥脆又有内里的香甜。另外,加红枣的竹筒蒸鸡、竹筒饭、炭烧脆皮鸡、炭烧排骨、杨桃花腩都有大自然的特色。虽然是位于路边的农家小店,没有空调,但满眼的绿油油很天然,价钱也厚道。

  丰味拉肠粥品店

  位于东华东路靠近东山的地方,已有近二十年历史,装潢类似西关传统样式,服务颇有人情味,一直坚持街坊价,性价比很高。虽然拉肠、粥、粉和其他同类型的店都差不多,但味道很地道,食材新鲜,无偷工减料。虽比不上儿时的口感,但在现在也算比较正宗的了,平时经常光顾,有时还会带外国朋友过去品尝!拉肠皮薄晶莹,口感很好;皮蛋瘦肉粥、状元及第粥等皆料多味足。货真价实的“人情小店”。

  阳光冰室

  起义路上有一家阳光冰室,这家店很奇怪,夏天吃冰,冬天吃狗肉,店面不大,里面总是很拥挤,有个朋友是美食记者,要通过他来订位才能如愿以偿。

  游玩地图

  大夫山森林公园

  在远离市区的番禺,不似白云山人那么多。占地很广,有山有水有丘陵,或散步或骑车穿梭于其间,乃人间美事。周末经常开车过去,享一家人的绿色周末。

  大学城南亭村

  开发大学城后广州最后的老广州民俗、民风的活化石,环境有一种原生态之美,池塘、青草、绿树相映,惬意得很。村子有个渡口,端午赛龙舟的习俗保留得很完整,算得上是老广州民俗的活化石。在去大学城上课之余,会到那里散散步。

  文化地图

  广东美术馆 

  位于二沙岛烟雨路。因是美术馆特聘研究员,故时常会去。深感其是国内做得很出色的美术馆,策展理念很前卫,展览密度也比较大,在学术研究方面也颇有深度和广度。

  星海音乐厅 

  比邻广东美术馆,由于夫人一直很迷恋古典音乐,故经常去。经验是一定要买最好的票,如第6排到第8排的中间位置,否则宁愿不去。音乐厅会以广东乐团为演奏班底,邀请外国著名演奏家举办音乐会,如小提琴家、大提琴家,曾欣赏不少著名音乐家的演奏。但近来由于工作繁忙较少去了。

  学而优书店(新港店)

  位于中山大学西门附近,离家近的缘故,故经常光顾此店,是一家以经营社科、文化、经管、学术类图书为主的民营文化学术书店,在广东省内很有影响力。作为学术研究者,有这样一间学术类书籍比较齐全的书店,实属有幸。

  建基路图书批发市场

  该批发市场原来位于海印桥下大沙头一带,即东湖公园对面,原名为“新东园图书城”,曾常去那里买书,后来该市场慢慢转移到建基路了。市场里有很多图书批发公司,图书种类很齐全,价格也很合理。作为私人购买的话,大型出版社如北京商务印书馆的书一般可打7折,有的甚至可以打6折。

  诗书人家祈福分店

  以经营人文类高品位图书为主的学人书店,走精品文化书店路线,所以选书很精,涉及学术、文史、艺术、收藏、健康、生活、家庭等各种热门、冷门书籍和各种主流杂志。另外还可以淘旧书、代客寻书,是爱书人的心头好。

  金海印电脑城二楼

  是音乐发烧友的必去之处,可算得上是全广州最全的淘碟点。原版进口碟、香港水货碟种类很多,价格也不贵,在60-100元之间。我买了很多古典音乐原装进口碟,音质都很好,近来因实在没地方收藏,只有少买一些了。

  广州文津阁书店 

  位于海珠区新港西路中大西门,比邻学而优书店,店面不大,主要售卖折价的文史类书籍,一般是六折,大出版社的是七折;二手书以人文学术类为主,独树一帜。

  ◎征集启事

  每个生活在广州、或者在广州生活过的人,肯定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广州“隐秘”地图。它可能是某条小巷拐角的一碗云吞面,也可能是隐身于某栋大厦六楼的一个室内足球场。如果你认为它值得推荐,也愿意和更多人分享这样的广州生活,请发送邮件至下面这个邮箱:ourguangzhou@126.com.一经刊用,即奉薄酬。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 实习生 周继巍

摄影:南都记者 黄集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