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招聘信息网:教师职业道德(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9 02:44:39

 

第六章 家校关系中的师德

 

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师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且教师和家长交往的程度、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重视家校沟通,在尊重家长的前提下探寻多种形式、深层次、有效的沟通,并且对于那些特殊家庭的儿童要特别的关怀,关心爱护他们,扭转特殊家庭对他们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一节 重视家校沟通

学校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到每一个中小学生,学校教育把着眼点放在提高个体的身体与心理的基本素质上,不仅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也重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的教师是经过严格培训的,不仅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能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确保完成特定的教育内容,保证学生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家庭是每个人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而且在一生中都将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早期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对个人的发展和学校教育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中,不一定有学校那样鲜明的教育目的,有的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经历、生活体验来设想孩子的未来,他们从自身的需要、喜好和愿望来培养和塑造孩子,希望孩子将来能生活得比自己更好,甚至“成龙成凤”、出人头地。这些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目的可能会不一致,这就需要家校做好沟通、协调、合作。家校沟通有利于促成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统一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使双方互相了解各自的教育内容,完成各自的职责。对他们施以一致的教育影响,以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

一个家庭教育的启示

秋季以来,在江西吉水县,毛凌志成了当地的名人,这是因为他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毛氏兄弟的风采,一时被吉水人传为佳话。于是,有人议论:毛家俩兄弟真有出息,而更多的人则称赞:毛凌志教子有方。毛凌志的教子良方是,除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外,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家校配合。

两个儿子入学的第一天,毛凌志不仅仅是给他们报名,还主动 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从此,每隔几天,他就要到学校去一趟,跟老师们交流交流。 1987年,毛凌志从本县的八都镇调到县电视台工作,两个儿子还留在离县城几十里的镇中心小学上学,毛凌志时刻牵挂着儿子的学习。每次回八都,他不是先回家,而是先到学校去了解儿子的学习情况。他找班主任,问一问孩子的整体情况,能不能按时到校,在班里爱不爱做好事等;再找 任课老师,了解孩子的各科学习情况,包括作业能不能独立完成,是不是按时交,课堂上是不是注意听讲,爱不爱举手发言,回答问题是否准确等;最后,他还要找儿子的同班同学,了解小哥俩在同学中的表现。回到家里,他先一页一页地检查两个孩子的作业,再逐一与他们交流,指出他们每次作业的优缺点,有错题的,要分析错题的原因,然后把自己在学校里了解的情况反馈给孩子。

后来,两个儿子都到县城读书,爷儿几个朝夕相处。毛凌志觉得要教育好孩子,必须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时刻在想些什么,同时,还要了解孩子交际的“小圈子”,走近孩子的同学、朋友、老师,看孩子时刻在做些什么。作为家长,他不仅和孩子的老师交朋友,还和孩子的要好的同学交朋友。正常情况下,毛凌志每一周都要到学校去一趟,同样是找老师、找同学,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尤其让师生们佩服的是,毛凌志每次了解孩子的情况,绝不是走过场。因此他们也从来敷衍不得,不仅要讲出小哥俩与别的同学共性,还要讲出他们的个性;既要讲出优点,还要指出有什么不足。

父亲的良苦用心,儿子深知。兄弟俩平时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里各方面都表现得十分优秀。

毛凌志对于两个孩子学习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关心一样,可谓无微不至。他除了每天督促孩子预习、复习功课,检查孩子们的作业外,就连孩子每次考试的试卷他都仔细审阅,认真分析得分情况,并告诉孩子:哪些知识他还没有理解透,哪些不该失分,哪些有待加强……尤其令两个孩子感动的是,当他们分数低时,爸爸会对他们有进步的地方大力赞扬;而分数高时,则偏要找出不足。而且每张试卷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语,诸如“这道题目不难,按你的水平,应该做出来,因为粗心大意失分,以后要杜绝这种情况。”“这次英语分数降下来了,要注意,多给一点时间。”“数学得了 150分,不错,但要注意不能放松。”为了让孩子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衡的心态,他经常在审查成绩好的试卷时,总是想挑挑毛病,写的批评意见多,这样避免他们滋长骄傲情绪;而成绩差的时候,除了具体指出错处,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外,大多是表扬孩子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新的进步。多数时候,他还要把这些意见反馈给老师。

(常艳春 http: //www.xugu.net/wst/p134694.htm)

家校沟通的桥梁——《家校联系册》

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家校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家校联系册》是家校联系的桥梁之一,是教师和家长交流孩子发展状况的一种手段,也是系统地记载孩子成长过程的一种形式。因此,《家校联系册》的内容不仅要反映孩子在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的表现,而且还要全面反映孩子整体发展的水平。

1999 年,我校自行设计了《家校联系册》,包括孩子在校行为评价和在家行为评价两个方面,在校行为有 12项指标要求:

1. 上课遵守纪律,专心听讲;

2. 积极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发言;

3. 认真按时完成各种作业;

4. 自觉参加各种课外学习活动;

5. 勇于克服困难,有毅力;

6. 尊敬老师,虚心听取老师的建议;

7.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善于交往;

8. 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

9. 珍惜粮食,不偏食、不挑吃;

10. 做好“两操”,积极锻炼,动作协调敏捷;

11. 自护意识强,不搞危险性游戏;

12. 环保意识强,不破坏公物,不乱扔废物。

在家行为有 10项指标要求:

1. 能合理安排学习和闲暇活动;

2.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主动与家长交谈(汇报)学校大事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3. 做事有分寸,讲礼貌,能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4. 不向大人索要东西,勤俭节约,不乱花钱;

5.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按时起床、睡觉、洗漱等;

6. 能关心他人,不无理取闹,不妨碍他人的工作和学习;

7. 能和其他小朋友热情交往,不蛮横,不狂妄;

8. 不去不宜的公共场所游玩;

9. 自己准备学具,自己整理书包;

10. 外出、离家要跟家人打招呼,不让家长担心。

《家校联系册》以两周为区间,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在校行为先由学生对照 A、 B、 C的等级要求进行自评,再由小组同学互评,最后由班主任进行终评,并留言提示。在家行为先由孩子自评,再由家长终评,并在留言栏中写下对孩子满意或不满意的地方,同时写一些对学校和教师的建议。

在使用《家校联系册》时,我校对教师和家长提出以下 4个要求:

1. 明确要求。教师和家长首先要把具体的行为指标和要求向孩子讲清楚,使之成为孩子的行动指南。

2. 细致观察。教师和家长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孩子的表现,掌握孩子的实际发展状况,作出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

3. 体现主体。孩子是评价的对象,更应该是一个评价者,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学会自主评价,自我管理。

4. 因人而异。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努力目标,设置不同的时间范围,使孩子在原有发展水平上有所进步。

《家校联系册》的使用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基本上要占用 班主任老师两个半天的时间,开始使用时,工作阻力也特别大,为了降低 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强度,可以将全班同学一分为二,一半单周反馈,一半双周反馈。同时,学校加强监督力度,把《家校联系册》的使用情况纳入班级考评,使《家校联系册》得以顺利实施。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使用《家校联系册》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家长的配合,有的家长还和教师商讨教育方法,增进了家长和教师的情感和友谊,密切了家校联系,形成了教育合力,有利于教师的教育。通过孩子在家行为的反馈,有利于教师确切地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和品德等表现,可以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对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具有明显作用,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可以看见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可以培养孩子的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通过孩子的自评、互评,增强孩子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李福生)

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

通常的家长会,都是“教师讲、家长听”,把学生置于门外,教师向家长片面地表扬、批评部分学生。这么做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学生在班里学习、生活的时间要比教师长,他们比教师更了解班里的情况,更能准确真实地反映班里的问题,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人。因此,我们组织的这次家长会打破先例,以“你能来真好”为家长会主题,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

在开家长会之前,要在班上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我们向家长汇报什么,以什么形式汇报 ?”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班委把要汇报的内容写成书面总结,交给教师修改,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都精心地指导,反复地修改、演练。

家长会终于盼到了,学生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井井有条,展览角、板报、每个学生的作业本都展现在家长们的眼前,使他们通过全班情况来认识自己孩子在班中的位置,同时向家长们介绍了这样做的想法,希望家长们重视孩子们的发言。只见孩子们从容地走上讲台,精彩的汇报赢得了家长们的阵阵掌声。虽然他们的言语有些稚嫩,但使我们成人真正走进他们内心,了解了他们。这些孩子在家长面前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家长因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才能而感到欣慰,这部分孩子也因此会更加自信,并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别的学生和家长,看到台上同学的表现,也会受到激励,加倍努力,争取下次也要展示自己的风采。接着朗读了班里的优秀作文,又请了两位家长介绍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家长会,从中他们既看到了孩子们不可估量的潜力,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孩子的不足,更了解了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在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呼唤下,要时刻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把更多的学生推向“展现自我的舞台”。

(王妍教学与管理, 2003 2)

一家长的学校开放日感言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辽宁省辽阳市实验小学的学校开放日活动。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学校开放日感触颇深。

首先,学校通过举办学校开放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家长了解了学校。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及发展方向,知道了学校的教育重点在哪里,教育理念是什么,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当前教育形势,更新教育理念,不再像以前那只盲目地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能够促进学校、教师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实现了家校互通、互动。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也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更需要家庭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教师更多地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实现家校配合,更好地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创新精神、个性特长和很高审美情操的学生。你看,在开放的课堂上,孩子们无拘无束、自由发挥的发言,积极踊跃的快乐的精神风貌,不就体现了家校互动的积极作用了么!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更深。我儿子的 班主任老师是一位积极进取、敬业的好教师。她不仅有着很高的教学水平,而且非常提倡赏识教育,坚持不懈地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她的学生,从不打骂学生,对孩子的小缺点小毛病时常是暗中提醒和帮助,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 班主任老师还经常和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孩子们情况的同时交流教育方法,把这一先进理念灌输给我们,让我们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在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学校开放日等活动是成功的。愿我们的孩子在实验小学能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也衷心地希望学校提供更多这样的沟通平台,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马维君 http: //www.lybtsy.com)

上述四个案例中,学校、教师与家长利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了家校沟通,受到家长的欢迎。特别是第一个案例中,家长能主动并经常与学校联系,真实介绍学生在家的表现,精神难能可贵,并且功夫不负有心人,终有所得,也说明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意义。现实中许多家长愿与教师取得联系,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沟通,影响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机会。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沟通和协调,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更会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家校沟通常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家访

家访就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走访学生家长,同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长的状况,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成长历程,同家长交换教育学生的意见等。家访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普访,另一种是有针对性的家访。普访,就是在确定入校新生的名单后,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家访。普访使教育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有针对性的家访则是教师解决学生教育问题的常规工作。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的有关情况,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对孩子个性形成的影响。

针对性家访主要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的,主要是解决学生的缺点、问题,但也可以是为表扬和鼓励学生而进行的。有时为解决某些问题,教育某些学生需要多次家访。

(二)家长会

家访有利于解决学生存在的具体的个性问题,家长会显然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家长会对于家校沟通,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思想,指导家庭教育并争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情况下,家长会主要是指由各班班主任组织召开的班级家长会,主要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有计划地设计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与家长及时交流情况、沟通思想感情。这样的家长会一般可每学期安排 3 次:

1. 开学报告会

以教师讲话为主,主要是布置一些学校的要求和班级工作的计划,动员家长主动参与和配合。

2. 期中交流会

教师向家长通报半学期来班级所取得的工作成效、存在的问题、分析期中考试的成绩,征询家长对改进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3. 期末总结会

向家长总结一学期的班级情况,动员家长在假期加强对孩子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督促和帮助,有时还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思想意识、人生观念的确立;交通安全、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以及智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

家长会一定注意不要开成教训批斗会,不向学生、家长施加压力,而要本着尊重家长和学生的原则和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措施。

(三)学校开放日、展示日

学校在预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准备地请家长来校参观或者参与教育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其中,学校开放日一般是每学期开展一至两次,班级开放日不定。一般开放日安排主要活动的内容是:

( 1 ) 学校概况介绍,如学校集体获奖名次、奖旗、奖状、奖杯、证书和活动剪彩,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征求学校办学意见等。

( 2 ) 开放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多功能厅等。

( 3 ) 家长来校听课、参加主题班会等。

展示日主要是学校有准备地展出教学成果,比如学生当场进行各种比赛、表演、展示书画、演奏民乐等。展示日的活动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进行。通过学校开放日和展示日使家长熟悉学生的教育环境,了解学校的日常工作,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配合学校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延续到家庭中来。

(四)家校联系簿,又称家校联系手册

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教学实际设计的一种记录手册。具体内容应该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探讨而定,并形成一定制度,以保障其长期顺利进行。具体实施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例如,上海陆行北校的学生人人都有一本记事本,学生每天都在该记事本上记录学校的安排、通知及课后要完成的任务;教师也每天在上面记载每个学生一天的学习、纪律、品质等方面的表现,记录每个学生每天到校、离校的时间,交由学生带给家长;家长则将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或与教师的交流写在联系簿上,再由学生带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不同环境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脱节。

家校沟通还有许多其他形式,例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报等,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来开展实施。

总之,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家校沟通,转变传统观念,和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采取具有实效,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方式搞好家校沟通。这不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也是让家长了解、理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背景下,要重视并加强家校沟通。

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取得家长的紧密配合。第一,从法律意义上讲,家长应对学生负责,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随时随地通知给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第二,孩子对教师的态度通常也受家长的影响。当家长对教师感到满意时,他们的孩子就可能听教师的话,在学校有良好的表现,并对教师的鼓励有积极的反应。第三,家长对教师来说是宝贵的可用资源,他们会主动花时间辅导自己的孩子,帮助教师打印材料,并就某一个主题和孩子分享他们的经历。第四,在某些情况下,当学校和教师的奖励及惩罚措施的力度不足以鼓励学生有令人满意的表现时,需要家长配合为孩子制订一个新的教育计划。由此可见,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关家校沟通的论述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指导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要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坚持进行家访;不指责、训斥学生家长。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2000 年目标实施的阶段性评估和研究表明,家长的参与和儿童的学业和行为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家长的积极参与对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起了良好的作用。

——美国教育目标委员会

1993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美国 2000年教育目标法》,提到了美国 2000年的 8项教育目标,其中之一为“所有学校都要促进他们与家长的伙伴关系,使家长更积极地参与促进儿童增长社会知识、文化知识和培育情感的活动。”

第二节 尊重家长

现代社会,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每个人无论是在法律规定还是在人格发展的本质上,都是平等、独立的主体。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会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但是无论哪位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大家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人格也是平等的。现实中经常出现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现象,这是因为某些机制还不十分完善,个别人道德素质较差,缺乏法制观念,侵犯了别人的正当权利。现在我国正进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伟大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社会上存在的不正常现象。教师作为未来人才的引领者,更需要较高的自觉意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尊重学生,尊重家长。

家校沟通技巧实录

尊重家长是班主任与家长进行良好合作的前提

班主任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又使得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成为一种必然。

面对班内 42位文化、职业不同的家长,我相处的原则是“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在与家长交往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始终把自己摆在与家长平等的位置上,不以老师自居,使我与家长之间真正成为真诚、平等的合作伙伴,形成一种教育合力。

作为班主任,与家长的接触是必不可少的,但不管家长的地位怎样,我都把他们看成是学校的客人,是实施教育的伙伴。例如,我班的李晨晨同学,前一段时间学习下降了,上课也爱走神,我想和他家长谈谈。但他的父母都在绿化队上班,这段时间因为搞绿化很忙,每天很晚才能回来。于是,我就主动与他家长联系,让他家长晚上等我电话,进行电话访谈。这样既把事情说清楚了又省去了家长的时间,他的家长为此非常感动。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保持着这种联系方式。

另外,每次与家长见面时,我要求自己做到:起身相迎并让家长主动坐下,我认为这样做可以拉近 家长与老师的距离,家长会认为老师是真诚、主动的。同时,这些无声的语言对于我们促进班主任的工作大有好处。

在新的形势下,班主任与家长的良好合作,将会对班集体的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必须以尊重家长为前提,让家长真正感到“师者父母心”。

倾听家长的诉说

一天晚上九点多钟,常月聪的妈妈打来电话,情绪激动,甚至有些愤怒,向我讲诉那天晚上兴趣活动时,常月聪被同学欺负,老师也没有管的经过……这一讲就一个小时左右,最后说的话掷地有声——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打算转学,费用不成问题。在她讲的整个过程中,我除了静静地听,几乎没有说什么。听完之后,我说:“家长,我非常理解你此时的心情,明天,我了解情况之后,再交谈,好吗?”

第二天,我了解情况之后,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主要是孩子自己多疑,觉得同学们不喜欢她。根据这个情况,朝会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今天的朝会,主要是夸夸常月聪……”同学们夸完之后,我接着说:“我记得,三脚走跑,我班荣登冠军宝座,这与大家的努力息息相关,其中常月聪——”同学们马上回答:“以摔断半颗牙为代价。”“我记得,常月聪的佳作常常被我们欣赏,其中《滇池之旅》……”同学们如数家珍:“被评为市一等奖……”“谁是她的朋友呢?”很多同学举起手……我对泪盈盈的常月聪说:“真羡慕你!有如此多的知音!而且,还有一个深爱你的母亲!”

朝会后,我问常月聪爱自己的母亲吗?她点点头。我说你给母亲打个电话,别让母亲担忧,好吗?她点点头!

中午,她的母亲打来电话,态度大变,谈得很投机,她说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庭院里练不成千里马……

由这件事之后,我再思考:被动沟通的时候,平心静气地倾听非常重要,能快速找到应对的措施,把教育的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中,通过曲线到位,把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家长自身的要求!

(张秀家校沟通技巧实录 http: //www.e91.cn/Article_ShowJxt.asp?ArticleID=1349)

上面第一个案例中,是一名教师尊重家长的深切体会与做法,使班主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二个案例中,该教师认真耐心倾听了家长的不满,分析了问题所在,找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这两个案例虽说事小,但处理结果是显著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欣赏他人优点的教育,让同学们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同时不失时机地维护了家长的威信,更使家长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密切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使班级工作得到家长的有力支持。

(一)新时期教师尊重家长的要求

1. 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各种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家庭观念来说,“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已逐渐被“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等观念取代,家庭中的教养方式也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变。家长对孩子也更加尊重,给予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注意到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等。但是在现代比较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中以及家庭气氛中,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由意识膨胀,许多孩子已经听不进父母的教诲或当作“耳边风”,甚至跟家长瞪眼、闹别扭,产生对立情绪。尤其是处于以“叛逆”为重要特征的青春期的学生表现更甚,这种情形使很多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拙于应对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要带头尊重家长,倾听家长的意见,树立家长的威信。千万不能以自己的特殊的教育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对家长使用教训的口气或指责的态度,表现得盛气凌人,粗暴无礼,损伤家长的人格尊严。教师在与家长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和威信。特别是那些学习落后学生的家长,教师要表现出一定的教育机智,察言观色、掌握分寸,既让家长了解到学生的在校情况,又维护了家长的面子。特别是不能在家长会上或班集体中指名道姓地责备他们的子女或学生家长,使学生或家长感到羞辱或难堪;有些学生的错误尽管与家长有关,但也不能随意批评。总之,损害家长威信的行为同时也在损害教师本人的威信。并且还会造成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对立,更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做到自己尊重家长,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尊重家长。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家长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家长的优秀品质,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父母的闪光点和有益的东西。这样,家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威信。

2. 做好教育分工,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是两个不同但又联系紧密的教育阵地,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孩子进入学校,教师承担着主要的教书育人重任,在家庭中家长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应主动地加强家校沟通,争取家长配合,不能把家长当作教师在学生家中的影子,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如要家长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督促孩子背课文、辅导孩子写作文、批改作业、日记等,项项都十分具体,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还有一些调皮学生的家长更是苦不堪言。教师过分要求家长其实就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转移矛盾,结果使得家庭教育失去其本来意义,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

3. 平等相待,把握原则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龄段对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程度和方式有着不同的要求。幼儿园、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联系。因为这一时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影响深远,需要教师与家长紧密配合,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知识、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有着复杂的外界环境影响,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引导。不管教师的工作如何繁重,家长的地位如何,都要做到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主动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不能因家长的身份等原因,或是为了赢得家长好感而互相恭维甚至隐瞒学生的情况,总之,双方要互相学习、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平等相待。

4. 端正交往动机,对待家长一视同仁

人的每项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标,交往活动也不例外。教师与家长交往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交往的核心是学生,交往的内容是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生活等,不能有其他一些不良动机。如有的教师接受一个新班时,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生家长及其亲朋好友的工作单位、职务、联系办法等,到了一定时刻,就向家长提出各种要求,有时是买优惠商品或让家长提供某种方便,更甚者还会要求家长帮助解决亲属入学、招干、工作调动等。这样的交往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和内容,将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也导致教师对感觉有用的家长热情、尊重、联系多些,对学生偏心些,对一些觉得用处不大的家长就疏远一些,这样不仅造成了不公平对待学生的现象,还严重影响教师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为此,教师对学生家长不能怀有其他不良的动机,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家长,特别是对那些有困难或特殊家庭的家长,更要有同情心,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心。

(二)教师尊重家长的具体措施

1. 主动联系,及时沟通

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主要责任。因此,在与家长交往中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同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可通过电话、信箱、家访等形式进行交流,将双方的观点、意见互换并最终取得一致的认识。内容主要有:学生在校和在家里的行为表现以及双方的看法,对学生发展趋势的估计以及准备采取和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对策,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解,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以及彼此身负教育的责任、方法和结果的体会等。“知子(女)莫如父(母)”,家长最了解孩子的性格、习惯、品德、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教师面对众多学生,不可能似家长那样对每个学生做到深入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由此,教师与家长主动联系、及时沟通,更利于对学生的成长。

2. 听取建议,积极配合

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且每个家长的期望都是具体的、不尽相同的。具体到学生上学阶段,家长也有不同的想法,有的想让孩子在班级中担任班干部锻炼锻炼,有的一心一意让孩子有个好成绩,有的想让孩子多才多艺等等不一而足。由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家长们的愿望,进而正确、科学地加以引导。听取、支持家长对孩子正确的期望,互相配合,找到教育学生的结合点。对于不合要求或期望的行为,要加以引导、消除,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总结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值得教师借鉴和吸取。有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时写道:“我是孩子们的老师而孩子们的家长是我的老师,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升华了我的教师责任感,是家长们的摸索和积累为我找到了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成功捷径。”

3. 倾听家长意见,勇于承担责任

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尊重的表现。许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能认真倾听,因而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意图,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家长因为对学生的爱护和期望,除了对学校、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外,有时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不满和意见。这时就要求教师能认真地倾听,如果真的是学校或教师的失误或者不完善的地方,就要勇于及时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责任。有的时候可能教师在耐心地倾听完家长的意见后,家长的“气”可能就消了,也许就会意识到本身的一些不对和失态,反而又向教师道歉了。事实上,家长能向教师反映情况,是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也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己。

4. 宣传教育科学,改进教育方法

教育是一种学问,一门科学,一项艺术。教师都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并进行过相应的专门训练,熟知教育规律,积累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不少教师在从教实践中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新的教育规律和方法。大部分家长由于成天忙自己的事业,回到家里又忙于生活和休闲,对教育规律和育人方法缺乏研究和学习,凭感性来教育孩子。

5. 尊重家长,就要为家长负责,为家长着想

帮助他们解决缺乏教育科学的苦恼,可向家长们宣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明确教育目的,掌握教育规律,运用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水平和成效。首先,要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摒弃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如“不打不成才”、“小孩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等),要从多了解、多关心、多鼓励、多帮助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长期、系统、一致”的教育思想。明白对孩子的教育要注重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复杂的过程,不能忽冷忽热。例如考前不闻不问,考后看重成绩,不及格就打就骂。应该每日关心孩子的学习,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及时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上的一些具体困难。其三,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分寸。不仅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存在“敏感期”,对于具体教育问题也存在一个最佳时期。例如学生犯错,有些需要及时纠正,而有些要“冷处理”。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例如,有些家长整天不闻不问孩子的教育,有些则整天唠叨个没完没了,这两种现象都难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当然,现实中对家长的尊重要体现在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上面所说的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所讲的,具体的交往中还需要每位教师具体体会,本着尊重原则进行。

尊重家长是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家长是和教师一样的平等主体。在我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人为地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教师与学生家长也是不平等的。这种影响现在依旧存在,加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部分教师对自身角色认识的误差(认为比家长拥有更多的教育能力和权利等)。因此,一些教师与家长交往时缺乏尊重的态度,对家长呼来喝去,甚至进行训斥、指责、讽刺、挖苦等;也有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积极的态度,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教师,依仗权势或蛮横无理向教师提出过分要求,甚至与教师发生各种冲突。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出现,更需要我们本着平等的观念,互相尊重。

尊重家长和尊重学生是一致的。尊重学生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现。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本人,更要尊重其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是和教师同样重要的教育力量,许多方面甚至是教师不能取代和不及的。家长的自尊水平对学生的自尊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在许多方面学生就是家长的化身。如果教师对学生家长不尊重,不管他如何表现出对学生的爱护和尊重,这种不尊重行为已经深深地刻在学生心中,不仅使学生感受不到尊重,还很可能会感到教师的努力是一种虚情假意。实际上也就是,如果对家长不能够尊重,对学生肯定也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可能有时家长确实有问题,如有一些不良嗜好(酗酒、赌博等)或者胡搅蛮缠、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等,使得许多人对其难以尊重,可能学生本人也难以接受。但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具有更高的道德自觉和宽容,还是应该正视家长的不足,采取理智的态度,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教育,一种唤起学生自尊的教育行为。可以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尊重,因为无论如何,家庭永远是学生精神最后的家园。当然,对于学生家长严重的错误,还是要让学生加以辨别和清醒对待。

怎样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1. 教师与家长应建立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家长都是以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应该建立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平等关系,只有平等才有沟通的可能;只有平等双方才不会落入误区,形成扯皮、推诿、渎职等状态,齐心合力教育好学生。

2. 教师与家长要有良好的沟通习惯。

( 1)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联系手册、电话、通信、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商讨、协调教育方法、步骤。

( 2)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家长,不要伤害家长的感情,要全面、客观地介绍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热情、耐心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要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

( 3)要及时地通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特别是出现异常情况或突发事件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及时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共同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 4)由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了如指掌,家长不仅熟悉他的思想品德、学习状况,而且熟悉他的性格、爱好,了解他的愿望与要求。如果教师能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就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情况,使教育在家长的配合下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5)对于教师批评学生,有时过火或出现不当,家长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挑剔,甚至指责教师。家长应与教师当面交谈,要充分理解做教师的,都是真心诚意希望自己教的学生成才,盼望孩子积极向上、天天进步,这种心情是绝对不用怀疑的。只有给教师充分的理解与信任,才会同心协力地把孩子培养好。

3. 换位思考。家长偏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对这点给予充分理解。我们知道,教师评价学生至少有两个大“参照物”:一是自己过去曾经教过的学生;二是现在面对的所有的教育对象 (一个班甚至几个班学生 )。家长评价孩子至多是两个小“参照物”:一是自己或家人的过去;二是孩子的同伴。由此,某个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和他 (她 )在家长心目中的位置肯定有差距,有时,这种差距还非常大。但这种差距并不是不能缩小的。教师和家长如果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能够使他们之间的认识趋于一致,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只能是平等互助的、齐心协力的朋友关系,只有双方同心协力且方法得当,关系才会融洽,才会出现“ 1+ 1> 2”的教育效果。

尊重家长是进行有效家校沟通的前提

现代研究认为,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因素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家庭中亲代的遗传以及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小到大以至成年以后,一直接受着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并且还会将这种影响带到下一代。而且,早期家庭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的作用需要教师加以重视。并且,我国有关教育法规中还专门对此进行了规定。在这一节中,我们已经讲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意义。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需要家长的支持,因材施教又需要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协助。总之,要想全面、真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和家庭必须密切配合,加强沟通,相互支持。

尊重家长是进行有效家校沟通的前提,只有在相互尊重的情况下,双方才能互相倾听、接纳对方的建议,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获得有效信息。有些时候,教师高高在上,对家长颐指气使,家长迫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听从教师的话,但是这种听从并不心悦诚服,不能真实理解教师的用意,有时甚至阳奉阴违,这也是许多科学的、有价值的教育理论不能指导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时候是因为家长态度造成家校不能有效沟通,这就更需要教师以尊重、真诚的态度打动家长,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其配合支持学校教育。

总之,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教师与家长交往过程中更是要注意这个原则,真正做到尊重家长,这不仅是道德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尊重家长就成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节 关爱特殊家庭儿童

现实中人们对特殊家庭并没有一致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从各自角度来阐述特殊家庭含义及其类型。有学者或从家庭结构方面划分,或以家庭教养方式态度为依据,还有的从家长身份地位入手,不一而足。总之,都偏向于与一般家庭相比,认为某方面严重偏离常态的家庭即为特殊家庭。如把留守子女、隔代抚养、单亲教育、父母再婚、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患重病、父母双亡或一方死亡等作为判定特殊家庭的标准。我们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认为这些特殊家庭都严重影响学生身心正常、健康的发展,我们要特殊关爱这些家庭的儿童。

离异家庭子女情绪情感变化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愤怒与痛苦。父母离婚初期,子女表现极为失望,心灵上受到极大伤害。于是他们产生恐惧、愤怒、羞愧、焦虑、攻击性行为、哭喊、做噩梦等情绪行为。这段时期一般为 3~6个月,有的可能达一两年之久。

第二阶段:盲目乐观。在强烈悲痛之余,约有 40%的离婚家庭子女则在悲愤期前进入盲目乐观阶段,而大多数孩子则是在悲愤期后才进入盲目乐观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的主要表现为:对什么都无所谓,整天嘻嘻哈哈,近似反常;当教师或朋友开导他时,还觉得是多余的。这段时期一般不超过 2~3个月。这是一种精神亢进状态。

第三阶段:流动与出走。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处在一种“上满弦”的状态,行踪不定,夜间到处乱跑,一周大概要重复 2~3次。他们喜欢置身于嘈杂动乱的环境中。上课注意力高度分散,上课溜号,旷课,不完成作业,漫无目的地流动。约有 70%~75%的离婚家庭的小学生感到一人在家恐慌,要外出“流动”。从第三阶段起,经历时间因人而异。

第四阶段:终日忙碌。据统计有 30%~40%来自离异家庭子女都经历这一阶段。这个阶段在行为上是忙碌的,但在内心感到压力又是沉重的。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得紧张、孤独,感到生活的残酷性,不愿意提起父母的事情。

第五阶段:渴望与思索。此时要设法摆脱僵局,使情感和周围环境获得平衡,并思考起下列的问题:什么是家庭 (占被访的 79 2%);父母为什么要离婚 (占 75%);在父母离婚后变得成熟了 (占 41 5%)。

第六阶段:获得新生。即在情绪情感上初步恢复正常,表示能理解、容忍痛苦和不幸。这在被访中占 75%,对小学生来说,从父母离婚到获得“新生”,需要 2~3年或 3~5年,一般女生比男生时间要短些。

(张铁城等离异家庭子女情绪情感特点及变化过程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0 1)

蒙蒙转变了

上课了,铃声过后,教室里非常安静。老师开始上课,学生们也认真听着。突然“铛”的一声,一只玩具车轮掉在了地上,并滚到了讲台前。老师的讲解也随着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戛然而止。大家的目光一起聚集到了第三排的最后一个位置。“怎么又是你 !手上不玩东西就坐不住了吗 ?站起来,蒙蒙 !”在老师的批评中,一个个头不高的男孩子站在了座位上,眼神中流露出些许茫然。“老师,才上课他就在做小动作,一直到现在……”旁边的同桌 向老师补充着。“太不像话了,拿好你的东西到办公室去 !”

就这样,他又一次被带到了我的面前。刚接手三年级一班,就有老师提醒我:“你们班上有一个留级生,特差 !”“蒙蒙,父母离异,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成绩较差,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学习无积极性。三年级由于多门课程不及格而留级。”他的学籍卡上写着这样的大致情况。知道了他的情况后,我的心里稍稍有了些准备。一开学我就找到了他,希望他能重新开始。但是事情并非所想的那么顺利。在许多课上,老师依然向我反映:蒙蒙做小动作。而且自从他留级后,班里的孩子们都刻意地避开他,下课后也没有人同他说话、做游戏,更谈不上同他交朋友。他自己也好像和这个班集体隔绝开了似的,不合群,也不参加集体活动,每天只沉迷于自己的玩具赛车。

如果这样下去不就没有希望了吗 ?为此我又走访了蒙蒙的家。他的父亲在言谈中流露着无可奈何。由于父母离异,蒙蒙在幼儿园时就由父亲一人照顾。父亲工作忙碌,没有多少时间来关心蒙蒙的学习和生活。平时只要父亲一上晚班,蒙蒙就一个人在家。小时候的蒙蒙活泼好动,爱说笑,很讨人喜欢。但自从经常一个人后,他渐渐变得少言寡语,不爱说话了。蒙蒙的父亲也渐渐失去了耐心,只要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狠狠打他一顿,希望以此来教训蒙蒙,督促他的学习。这样做并没有实效,蒙蒙反而在三年级时留了级,父亲不知道以后该如何是好。

特殊家庭的特殊环境造就了一个特殊的孩子。看来使蒙蒙形成现在所谓的多动、顽劣,原因在于他特殊的成长经历。在长期孤单的生活中,孩子没有得到真正的关爱。在老师们一味的批评中,他变得忧郁、自卑。“留级生”的头衔又使同学们远离他。父亲给予他的只有巴掌和拳头。遭遇了各方面的长期挫折,他怎么可能做一个正常的孩子 ?自暴自弃使他最终离开了集体。我自问,难道孩子天真、可爱、率直的天性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吗 ?不良的环境造就了他,良好的环境也可以再一次改变他。蒙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学生,只要让他先摆脱这些不平等的待遇,找回自我,再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记得加德纳在表述多元智能时曾经提到:挖掘和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天赋,使他们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教育的可为之处。是啊 !蒙蒙也不是天生失败,只是批评压抑了他的智能表现,自卑抑制了他的智能发展,而没有关爱的生活夺走了他活泼的天性。只要能找到蒙蒙的闪光点,并发展他的智能强项,给予肯定和鼓励,就一定能逐步改变他在集体中的不良形象,用集体的力量和关爱来抚平他心灵的创伤,让他逐步恢复自信,培养自律,回到班集体中来。

为此,我开始搜集智能开发的相关资料,深入观察蒙蒙的学习生活。不仅 从主课老师那里获取资料,还找了一些副科老师了解他的情况。生活 劳动老师的发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原来蒙蒙的动手能力非常强。每次老师教的手工制作他都能完成,成绩很好,在生活劳动课上也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话也说得很完整。他还非常喜欢玩赛车,经常在生活老师搭建的车道上一个人玩赛车。我终于找到了他的兴趣所在。目标明确之后,便开始了我的计划。

那天上数学课,我刻意设计了一些和赛车有关的练习题:“谁能算出究竟是哪辆赛车开得快 ?”在众多的小手中,蒙蒙破天荒地举手了。他的回答完全正确。我立刻给予了表扬并走到了他的身边,指导他的课堂作业,当我在他身边耐心地讲解例题时,那双眼睛中闪动着的不再是迷茫,而是一种渴望。周围的眼神也有了些变化,有诧异、有迷惑、还有些肯定。不管怎样,我的举动不仅触动了蒙蒙,也触动了大家。原来不和他说话的同桌,在两人小组讨论时也认真地和他交流起来。从那以后,蒙蒙在我的课上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观:小动作少了,回答问题多了,他的表达能力竟然非常好,题目的算理说得很完整,看来除了身体动觉智能外,他的语言智能也很棒,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从此我经常请他回答问题,还请生活 劳动老师把他出色的手工制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在全班同学一起参加的班会中,我安排了一次赛车比赛,在小组比赛中,蒙蒙获胜进入决赛,“预备,开始 !”随着口令声,四辆小赛车齐刷刷地冲入赛道,“快、加油 !”大家都紧张地注视着,期盼着最后结果。“啊 !赢了。”“蒙蒙第一 !”在欢呼声中,同学们一下子围到了蒙蒙的身边。“蒙蒙,你真行 !”“下次能教教我吗 ?”“你的赛车是什么牌子的 ?”在大家的簇拥和欢呼、七嘴八舌的问话中,蒙蒙紧紧握着手中的小车,脸涨得通红通红,“我、我……”“同学们,”我走到了蒙蒙的身边,拉起他的手,对大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我们应该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多改正自己的缺点,在互帮互助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这次比赛中,蒙蒙得到了我的肯定和表扬,他和同学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大家不再歧视他。课后更有一帮赛车迷围着他,蒙蒙开始变得活泼、开朗,爱和大家交往了。为了让他尽快提高学习成绩,我安排了热心的班干部每天帮助他学习,如碰到蒙蒙爸爸上晚班,就有小干部轮流在学校陪伴他完成当天的作业。同时我也交给蒙蒙一个任务,那就是组织一支三( 1)班的赛车小队,每周五组织一次活动。“你能把工作做好吗 ?”“能 !”坚定的声音、自信的眼神让我觉得自己为他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不知不觉中,蒙蒙重新回到了集体的怀抱中,变得有礼貌,乐意帮助别人,不仅是数学课,在其他课上,也一改以往的沉闷,变得活跃多了。蒙蒙本来就是一个智力健全的孩子,在开启了心灵之窗后,他重新找回了自我,通过自我展示,证明了自己的优秀。班集体的力量让他摆脱了对学习的厌倦,大家在学习中,平等对待,互帮互助。到学期结束,蒙蒙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以成绩的好坏来判定一个学生的优劣,从而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阻断了其智能的发展。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这样做,学生就会热切地追寻自身内在的兴趣,这种追求,不仅培养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也是他们坚持不懈努力的内在动力,也正是掌握学科原理和创造发明所必备的品质。

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尽管孩子们有着先天差异,但在爱和尊重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下,他们就会燃起自信之火,扬起进取之帆,不断进步,取得更大成绩 !

(快学堂)

上述案例是两个特殊家庭儿童特点形成和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在第二个案例中,由于教师努力寻找蒙蒙的优点,并创造机会让它得以展示,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他更多地体验成功,使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最后获得成功。目前特殊家庭儿童增多,对我们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特殊家庭类型,认真研究特殊家庭儿童的特点,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

(一)特殊家庭类型及对学生的影响

1. 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不健全的,父母双方总缺少一方,健全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若是在单亲环境中生长会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由于体验不倒完整家庭带来的快乐,加上社会习俗的影响,会给孩子造成不利影响,尤其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

2. 离异家庭

离异家庭是由于父母因感情破裂而分手,带孩子的一方再婚的结果,父母离异本身已经给孩子造成了极大伤害,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人不再如以往那般信任,缺乏安全感。面对父母离异的严酷现实,孩子们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打击。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创伤并不低于离异的父母们自己。父母再婚后,孩子还要面临一个适应的问题,还有和其他同学的不同家庭背景,都会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目前我国离婚率逐步上升, 2004 年在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的共 99  5 万对,约占离婚总数的 62% ; 2005 年,我国离婚人口达到 178.5 万对,北京市的离婚率已经成为全国最高,离结率高达 50  90% ,也就是说,平均不到两对夫妻结婚就有一对夫妻离婚。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突出问题,要引起各位教师的重视。

3. 留守家庭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搞活,技术和劳动人员的全国大范围流动产生了新的特殊家庭。这是一种变相的残破家庭。相对于家庭来说,这是完整的,但相对一般的完整家庭来说,它又是不完整的家庭。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的流动人口已达 8000 万,如果加上漏报等因素,流动人口实际上可能有 1 亿人。这高达 1 亿人的流动人口不仅在城市造成了本地文化与外地文化地碰撞,影响到城市青少年的社会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已婚者,他们在自己的家乡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家庭。留守家庭主要有四种形式:父亲外地母亲在家;母亲在外地父亲在家;父母在外地,祖孙在家;父母在外地,兄弟、兄妹或姐弟在家。在这四种形式中,尤以最后两种对子女的社会化进程影响最大。据林宏( 2002 )调查发现,有 55  57% 的留守家庭孩子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而且学生的学习情况受到很大影响,处于不利地位。

4. 流动家庭

随着许多人员的流动,有些家庭不再将孩子留在家乡,而是举家流动,孩子跟着父母在外地上学生活。该类家庭成员结构较完整,主要是不定时定地随着父母工作或有关经济活动而流动。目前许多地方办起“民工子女学校”、“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就是为了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5. 残疾人家庭

残疾人家庭是指学生本人或其家庭某主要成员是残疾人的家庭。对于残疾学生来说,往往因某种原因而发育不全,或是先天遗传,或是后来造成,本身已经很是不幸。他们缺少和其他同学同等的身体条件,对其学习、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对于家长是残疾人的学生来说,因为家中缺少劳动力,经济一般说来比较贫寒,生活上困难较大,因而,对于其子女造成的危害也较大。同时社会上对残疾人家庭缺少必要的同情,歧视现象严重,容易造成学生自卑、自我封闭、多疑等特征。

6. 濒危家庭

濒危家庭包括“裂痕家庭”与“破裂家庭”。这些家庭中,父母关系已逐渐破裂或者完全破裂,存在严重的感情隔阂和障碍,用以维系家庭稳定的感情纽带已彻底断裂,家庭已名存实亡,只是剩下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家庭空壳而已。濒危家庭有的长年处于“冷战”状态,有的则是整天吵闹、冲突不断。孩子生活在其间感情受到压抑、扭曲,容易造成终日神经紧张,胆小谨慎,生怕因自己不慎造成家庭大战,或者对家庭、社会失去信心,产生暴力倾向,严重者会造成学生的反社会性格。

7. 病态家庭

病态家庭是指家庭成员齐全,结构完整,但是家庭关系存在严重问题,如成员之间十分冷漠缺乏感情、对孩子极端溺爱或极端粗暴等。在这些家庭中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容易形成孩子自私、蛮横、孤高、冷淡等不良性格。

当然,现实中还存在有其他类型的特殊家庭,例如家长长年患病、经济极度困难或极为优裕等,都会给学生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使其成长受到妨碍。作为教师要认真对待,给予特别的关爱,促进特殊家庭儿童和普通家庭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二)关爱特殊家庭儿童

1. 尊重、了解学生,给予爱的弥补

关爱特殊家庭儿童就要去了解其家庭的具体情况,这种了解应是在尊重和爱的前提下进行的。特殊家庭儿童因家庭缘故,心理相应地受到一定伤害,所以平时特别敏感也很在乎人们对家庭的态度,甚至会做出违反纪律的事情来检验人们对他的看法。因此,我们应慎重对待其家庭,不要议论或贬低,理智地看待其家庭实际,找寻办法帮助学生。尽量去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并且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友爱互助精神,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教师与学生要主动和这些学生交朋友,对他们的处境要理解和同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关心、爱护他们,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使他们忘却痛苦,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洁的友谊。

2.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发挥特长,多给他们成功的体验

特殊家庭的学生一般比其他学生受到的压抑更大,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途径使其发泄出来。因此,要开展一定的集体活动,鼓励特殊家庭儿童参与,使其融入到集体中;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教师要对他们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实践证明,这些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关键在于教师要充满信心,善于发现和挖掘,并对他们的特长、爱好或点滴进步,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3. 宽容、理解他们,循循善诱地消除其身上的缺点和不良影响

对表现出一定“毛病”的特殊家庭儿童不能求全责备,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宽容、理解他们。在一定范围内,不要怕他们犯错误,应捕捉有利时机进行诱导、启发。如果教师认定某个学生已无可救药,那么他真的就会逐渐走向更糟糕的地步;相反,如果认为某个学生尽管有某些缺点,但是可以改变,学生是可以越来越优秀的,那么很可能会促使他主动约束自己,并自我激励,逐步提高。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作为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要懂得学生的转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反复是正常的。教师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允许他们在转变过程中犯错误,帮助他们总结教训,树立信心,循循善诱,以理智的方式指导他们,给他们指明成长的道路和奋斗的方向,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4.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许多特殊家庭学生就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使得他们受到了很大挫折,而人受到挫折时,会使用一定的心理防卫机制。这些心理防卫机制,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也有消极的、破坏性的。因此对于这些儿童要促使他们面对挫折要使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正视现实,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首先,要教育他们正确地对待挫折与不幸,使他们明白挫折是对人的磨砺过程,不幸是对人的锤炼过程,挫折与不幸总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古往今来,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逾越这两道生命之门而走向人生的彼岸。其次,鼓励他们积极升华。升华,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应付挫折的办法,它是把未能实现的欲望导向较崇高的、为社会所赞许的方向的心理机制。只要教师认真分析,及时把握每一个特殊家庭学生的心态,采用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升华,就一定能够帮助他们战胜挫折,走出家庭给他们造成的阴影。

特殊家庭类型多样,而且“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会有所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满怀爱心和用灵活的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特殊家庭的分类

离婚家庭:指夫妻双方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家庭。

闹离婚家庭:指主要双方因婚姻破裂,想早日结束共同生活,但家庭还未正式解体的一种家庭。

分居家庭:指因各种原因造成夫妻双方两地分居的家庭。

寄养家庭:指夫妻双方因无法照顾子女,而将子女托付他人照养的家庭。

罪犯家庭:指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因各种原因而入狱的家庭。

残疾人家庭:指夫妻双方或一方因残疾而无法从事正常生活、工作的家庭。

领养家庭:指领养他人孩子的家庭。

“新贵族”家庭:指新时期社会中具有超一般经济实力的家庭。

婚后重组家庭:指夫妻离婚后与他人重新组合的家庭。

(方蕾)

流动人口子女求学之路步步艰辛

本报对 2000余名简易学校学生的调查显示, 90%的学生有转学的经历, 46%的学生转学 2次, 30%的学生转学 3次,转学 4次的占 10%,转学 4次以上的占 4%。眼下在江汉区复兴村春苗学校读初一的 14岁女孩周芬说,她在小学阶段就读了四个学校:群连小学、启明小学、春蕾小学和创维小学。

一位简易学校教师说:“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大,学生转学、新生入校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出现。本来简易学校的学生来自各地,掌握知识的情况参差不齐,教师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住了学生的‘脉’;但没教多久,学生的整体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教师又得调整教学进度。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是常有的事。”

不断地迁移,不断地转学,极易造成学生知识的断层。此次调查问卷显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年龄在 6岁的占 90%,有的甚至更早,超过 10岁入学的很少。但是,在调查中,学生却呈现大龄化倾向,十四五岁读小学的很普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频繁转学造成中途停学或学习跟不上留级所致。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父母中, 70%的家长很少检查孩子的作业,有两成家长从不检查孩子的作业。与城里的许多父母不同,流动人口父母普遍认为:我交了钱,让小孩子上学,检查作业就是老师的事情。

调查还显示,在流动人口家庭,孩子学习的必备条件都不能够满足。在调查中显示,有 63%的小孩在家里连一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

不少简易学校的学生回去之后,蹲在地上就着一张小板凳或是趴在床上写完家庭作业。另一些小孩则回答,他们要么是放学之后,在学校乒乓球台上写完家庭作业,要么是第二天到学校上学时才写家庭作业。

( http://www cnhubei com/aa/ca60817 hcm)

1. 你阅读下面短文后,是否体会到教师和家长永远是“战友”?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所以说,“育人的四种境界”对他们都适用。但真正值得你思考的是:教师和家长如何更好地配合,才能使孩子得以更好地发展 ?

育人的四种境界

看到过一则反虚假广告,画面上是一株生长在精致花盆中的大蒜,绿叶青葱,煞是可爱,画面下面有一行触目惊心的大字:大蒜是这样变成水仙的。

将大蒜吹嘘成水仙确实有欺世盗名之嫌。我们知道,即使将大蒜种在金盆里,它也断然开不出雅洁芬芳的水仙花。但是,育人之道,却似乎不可一概而论,因为“大蒜”与“水仙”之间的神妙转变不是绝对下可能发生的事。

若以大蒜与水仙作为比喻,笔者以为,育人当有四种境界。

其一,将水仙看成大蒜。有的人以为,既然是水仙,你就应该积极地用花朵证明自己,那没有开放着花朵的植物,我凭什么要将它看成水仙 ?这样的人,没有耐心去等,也不愿意相信热心的呼唤和精心的培育将会使那正孕育着花的植物早日实现开花的梦想。更可怕的是,我们当中有些人只会将“高分”视作“花朵”,那没有得到高分的孩子,即使有着善良的人格、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艺术天赋、超凡的体育技能,也会被粗暴地认为是开不出花朵的大蒜。将水仙看成大蒜,以缶养之,断水少光,忽略的目光让它备尝遭受冷落的痛苦,这样,一株不折不扣的水仙,也会在泪水中变成大蒜了。

其二,将大蒜看成大蒜。这样的眼光本无可厚非,本来嘛,那棵植物压根就不是为了开花来到这世界上的。但是哪怕是一株不开花的植物,也应该帮助它学会欣赏花开的美丽。让孩子学会审美,让孩子获得一种灵魂在高处的尊贵体验,让孩子即使做着最没有诗意的事情也能有诗意的情怀。要知道,一棵具有了水仙境界的大蒜,是非凡的大蒜。

其三,将水仙看成水仙。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不管那棵植物是否延误了它的花期,培育它的人都从不失望,从不怀疑。他精心地侍弄着它,殷切地期待着它。他在一份预支的花开的喜悦中幸福地劳作,以心中的花开引导现实的花开。毋庸置疑,被肯定的目光注视着的孩子更容易与成功牵手。然而,孩子也有沮丧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孩子彻底地否定了自己,他已经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比作“粪土之墙”了。但爱他的人不这么看。他以为,水仙就是水仙。他有决心有信心将水仙从自我心灵的阴影中拯救出来,然后,和它一道迎来生命的花开。

其四,将大蒜看成水仙。你可能会说:哈,这样的人眼力太差 !我却要说:这样的人,不是眼力太差,而是心力太强。大蒜确乎生来就没有开花的奢望,它只是想默默度过身为大蒜的一生。但是命运使它遇到了那个人。那是一个有着慈母心怀且有着点石成金本领的圣人。他的出现使孩子的智慧泉开始喷涌。孩子从此就可以唱“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遇见你”这样的歌了。我想,既然“霍桑实验”已经证明了“关注”可以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罗森塔尔效应”也告诉了我们“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样一个有趣现象的存在,那么将大蒜当成水仙来呵护侍弄的人,就有可能在日后嗅到世间最芬芳迷人的花香 !

(教师博览 2004.12)

2. 下面这个事例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学过了本章内容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如果你是校长会怎样处理呢?

一所条件相对薄弱的初级中学校长近日向记者诉苦说,今年开学之初,有几位在小学表现不错的学生的家长强烈要求学校分重点班,如果初一不分重点班,将把孩子转到其他学校。为留住这几个优秀的生源,学校最终承诺分重点班,并保证其孩子进重点班。这位校长说,由于学校的招生不是很理想,有时为了揽住生源,尽管明知道家长的要求违背了教育规律,但学校还是无奈地接受了。

3. 在教育界流行这样一个不等式:“ 5+2 ≤ 0 ” 。 5 代表学生每周在学校接受 5 天教育, 2 代表学生在双休日接受的家庭教育。这个公式意思是说,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那么教育效果就等于 0 ,甚至小于 0 。我们常听有人发出这样无奈的感叹:五天的学校教育,经过两天的双休日,往往被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给抵消了。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你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

4. 有人说,过分关注特殊家庭儿童一方面对其他儿童不公平,另一方面更让特殊家庭儿童感到自己特殊。你怎样认为呢?你是如何对班中的特殊家庭儿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