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紫窒息一定脑缺氧么:《凤凰台上忆吹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5:44:50
)——————————
',1)">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朗朗。
这是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我喜欢她的词,无论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代,还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时光,总有一种凄美的感动。
常言道:红颜自古多薄命,但薄命至贺双卿者,应为不多。李清照中年经历国破家亡,晚年在凄苦寂寞中离开人世,但她早年衣食无忧,生活幸福美满,与赵明诚志同道合,恩爱异常。朱淑真遇人不淑,嫁个庸俗商人,郁郁而终,但起码这位丈夫颇有家财,她从未为经济所忧,闲暇时刻还可饮酒赏花,以遣寂寞忧郁情怀。而贺双卿,她生前处于赤贫阶层,不要说喝酒赏花,只怕连酒味都闻不到。她所嫁的丈夫目不识丁,不要说有什么精神交流,什么共同语言,能够好声好气对她,她就觉得处于天堂了。而偏偏这位大字不识一筐的农夫娶位贺双卿这位世间罕有的文学才女,却对她百般凌辱,让她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贺双卿出生于常州丹阳的一个农户之家,在中国古代,女子无才就是德,一些官宦人家的千金,方有机会去读书,而农家出身的女子,能有机会读书的,寥寥可数。贺双卿能有此例外,也有一定原因的。她所在的故乡常州,是中国几个文风最盛的地方之一,那里的文化名人辈出,对明清时代的中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明清时代的张惠言,黄景仁,近代的刘海粟,瞿秋白,均是顶尖级文化名人。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下,就是古代民间底层,也会流传不少优秀的作品。而贺双卿的舅父又是乡间的私塾先生(一说是私熟中的杂役),双卿常去舅父处,每当塾师授课时,双卿就倚于窗下,悉心聆听,铭记在心。就这样,这位极具有文学才能的女子,在半自学的状态中,便会吟诗作赋,较于那些寒窗苦读十年的古代学子,就不知优秀多少倍了,由此可知贺双卿的文学天赋,异于常人。
贺双卿惊人的文学才能,在乡间是不受重视的,若她是男儿,家人见她有此才华,自然会将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而她是女儿身,家人不能指望她能依靠文学去博取功名,所以就听之任之了。就这样,贺双卿就像田野一朵无人欣赏的百合花,静静地散发出馨香。不过我想,这段日子对于贺双卿而言,应该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了,她可以自由自在做家务,自由自在吟诗。就算穷一点,对于贺双卿这位重视内心丰盈的人而言,也根本算不了什么了。
贺双卿十八岁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她的农民父母,自然也就给她张罗婚事。在当时那种社会,贺双卿是不可能去接触什么文化界人士的,也没有这个机会,而她的母亲,虽然疼爱女儿,由于出身的局限,相信也不会很了解双卿细腻优美的心理,于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下,她嫁到邻村周家。周家境贫寒,目不识丁,性格粗暴,而双卿的婆婆,更是个厉害角色,周母青年守寡,将独子抚养成人,视儿子为己有,此时多了一个媳妇,让这位不识字也不明理的乡村老妇人,对新娶的媳妇产生的怨恨之心。周母本来就不喜这位新媳妇,加上她与贺双卿没有半点共同语言,在她眼中,贺双卿也许是位一无是处的女人。在古代农村当媳妇,长得壮实,会做家务,能生儿育女才是最重要的,而贺双卿,身体孱弱,又一肚子不能当饭吃的才华,在不识字的周母眼中,贺双卿的所有优点都成为缺点,所以周母对贺双卿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并将各种各样的农活压在她身上,一刻也不得闲。
在古代农村,生活压力是相当重的,农活比现在要繁重得多,煮饭、喂鸡、养猪、舂谷、纺线、做鞋、清扫庭院之类的杂活都落到双卿的头上。双卿自幼身体弱,父母怜惜她,在娘家少做粗活,嫁入夫家,不管她做得好不好,恶婆婆都是“好便骂,不好便打”,想尽办法折磨双卿。像周母这种年轻守寡的女人,若天性不是很善良,后天又无修养,往往心理变态,对待儿媳妇双卿就加倍的凶恶狠毒。像张爱玲写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也是对儿媳妇有一种天生的敌意而百般摧残。而双卿的老公是个所谓的“孝子”,秉承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的说教,不但不同情双卿,反而站在那个恶婆娘一边来帮着叱责妻子,双卿喜爱写诗,她那凶老公和恶婆婆却一看到她拿书磨墨,便要恶骂。有人形容朱淑真的老公是“其夫村恶,蘧篨戚施,种种可厌”,我觉得未免有点冤枉,但此词来形容这个周大旺,却觉得还骂得不痛快,双卿这样的好女子被这样一个家伙摧残折磨,比之鲜花插牛粪更令人痛心和惋惜。在这种恶劣环境之下,双卿满心是泪,只有在诗句中倾诉:
其一:命如蝉翼愧轻绡,旧与邻娥一样娇;阿母见儿还识否?苦黄生面喜红绡。
其二:冷厨烟湿障低房,爨尽梧桐谢凤凰;野菜自挑寒里洗,菊花虽艳奈何霜。
其三:雪意阴晴向晚猜,床前无地可徘徊;纵教化作孤飞凤,不到秦家弄玉台。
贺双卿婚后不久,就患病,本来是可以治好的,但她的蠢老公与恶婆婆怎会替她治病呢?只怕还视她为累赘呢?因为贺双卿本就是一名绝代才女,比一般女子的心思更加敏感更加忧郁,由此可知,贺双卿在婆婆的淫威下,在丈夫的虐待中,内心承受的痛苦有多么深!贺双卿嫁入周家才两年,就与世长辞了,年仅二十岁。二十岁,本是如花年龄,但对于饱尝人间酸楚的双卿而言,反而是一种解脱吧?生无所欢,死又何惧!就这样,双卿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天赋的女词人,在贫病交加、无依无靠、凄苦绝望中离开人世,给世间带来无尽的悲伤。
《浣溪沙 》
暖雨无情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吹黍又嗔迟。日长酸透软腰肢。
家中清扫、煮饭、喂鸡、养猪、舂谷之类的杂活都落到她的头上。她原本身体孱弱,在娘家就很少做这些事。乍一开始还适应不下来,不是忘了这样、就是漏了那样,忙得焦头烂额,一旁坐着的婆母不但不帮上一把,还嫌她手脚太慢,这里不是、那里不对。
开头贺双卿在婆母那里受了委屈,还向丈夫悄悄诉说,想从丈夫那里得到些抚慰。可是慢慢地丈夫听信了婆母的编排,也认定是贺双卿笨拙懒惰,常站在母亲一边来帮着叱责妻子,贺双卿伤心至极。
虽然自己整天户内外忙于劳动,仍不免受到挑剔与责骂。怒早、嗔迟,真是左右为难。夫悍姑恶,一切都看不顺眼。贺双卿是那么的无助,身体、精神上备受煎熬,心中的苦闷、忧愤、伤痛无以排遣,无处表达,唯有借助手中的笔,将满腔的幽怨倾诉于纸上,形成一首首滴血含泪的诗篇。诗词是她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寄托,生命中唯一的闪光点,夜晚独自一人,内心的思绪如泉涌流于笔端,内心的痛苦也如泉水延绵流长,“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句叙述着她的苦命与无奈,可她无力抗争,甚至还努力做一个克尽妇道的好妻子,向粗俗的丈夫暗付一片柔情。丈夫外出打柴,她在家中牵挂担忧;家中无钱交租,她典尽自己的衣裙,尽量为丈夫留下敝体的棉衣,这点点滴滴的柔情都记在了她的诗中:
《病后 两首》
今年高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留得护郎轻絮暖,妾心如蜜敢嫌君。
细纫麻绳线几重,采樵明日上西峰。乍寒一夜风偏急,莫向郎吹尽向侬。
贺双卿是善良的,她的感情也是细腻的,常常借咏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善于运用孤独、衰残、暗淡、凄冷的意象。
《凤凰台上忆吹箫 残灯》
已暗忘吹,欲明谁剔?向侬无焰如萤。听土阶寒雨,滴破残更。独自恹恹耿耿,难断处、也忒多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
星星。渐微不动,还望你淹煎,有个花生。胜野塘风乱,摇曳渔灯。辛苦秋蛾散后,人已病、病减何曾?相看久,朦胧成睡,睡去还惊。
作者通过对残灯的观察、描绘,创造出凄凉的氛围。夜晚,万籁寂无声,暮色中一盏残灯摇曳闪烁微弱的灯光,孤独凄冷,“独自恹恹耿耿”的残灯,如同灯下柔弱孤寂的作者,“香膏尽,芳心未冷,且伴双卿”,无人陪伴的夜晚,有了残灯的相随,亦可聊以自慰。只是,他们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一个是即将熄灭的残灯,一个是被折磨、被伤害的双卿。看灯,也是在看自己,哀悼残灯的命运,也是在感叹自身的不幸,词中虽没有直言控诉压迫她的恶势力,然而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一个女子的血泪。
《惜黄花慢 孤雁》
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素霜已冷芦花渚,更休倩、鸥鹭相怜。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
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粱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阑,倦飞误宿平田。
词托咏孤雁,寄意遥深,情悲声苦,凄婉欲绝,实乃自抒身世之感。词中孤雁漂泊无依,分明是自己一生孤苦凄凉的形象概括。以怜悯之心关怀着孤雁,似乎可以体会到它的孤独、它的无助,“暮霞散绮”,一只大雁孤独地飞翔于广袤的天际之中,“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作者以细腻的心设想着孤雁的感受,对孤雁关怀备至,一往情深。尤其下片殷勤寄语,无一不是发自肺腑。
哎,双卿,可惜可叹!

',2)">

茶 魂 制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