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蛇与白蛇猴妖入腹:“中国模式”之农业悖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23:01:14

“中国模式”何处去?——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和讨论  

 

程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博士提供的讨论提纲第八部分,实际上已经认定存在一种“中国模式”,这与提纲第三部分自相矛盾。

 

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应回归到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上来。实际上,我们在不停地探索我们的发展道路,也在不停地继承和否定我们已经走过的路。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也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且我们成功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从过去我们的国人吃不上饭,到现在吃饱饭、而且进入基本小康阶段,这些都是我们走出的一条与其他所有国家都不同的农业发展道路的巨大成就。

 

但其中也有令人不解的逻辑:在国人肉蛋奶消费快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畜牧业的超常规发展,是否符合我们的资源禀赋和基本条件。特别是,这几年畜产品价格、玉米等价格的剧烈波动,是否昭示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发展方式是否出了问题?中国畜牧业的这种规模化、集约化的快速发展,是否复制于美国?特别是,现有饲料配方,基本来自美国。因此,饲料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玉米,蛋白则来源于豆粕。这样就必须消耗大量的玉米和大豆。为什么最近10年来,大豆进口从不到1000万吨,增加到今年可能突破6000万吨,玉米过去要通过出口,才能使农民得到相对较好的价格水平,现在反过来需要进口了。这其中根本的因素,与目前这个并没有本土化的养殖模式是有密切关系的。当然,也与不顾国情的粮食深加工快速发展有关。如果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我们的畜牧业可以持续发展吗?我们的研究表明,欧洲的饲料配方,最突出的特征是追求料肉比、追求饲料转化率,这和美国有本质的差别,反映了欧洲的农业资源特征。同样,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选择了自己的发展方式,比如他们的饲料配方中,因地制宜,用木薯作为饲料,通过酶制剂来提高其转化率,同样成为非常优良的饲料。唯独中国离我们自身的资源禀赋渐行渐远,许多传统上的比较优势,正在被一点一点的抛弃。

 

在现有模式下,如果畜牧业越来越依赖国外的良种、技术和原料,这不会使人意外。但问题是,我们还能走多远?我们不能一方面批评开放、进口对国内农产品市场有较大冲击,而另一方面,选择一种不得不依赖、而且是不断扩大进口的发展模式。令人困惑的是,大豆进口难道真的没有上限吗?玉米走不出必须进口的魔咒吗?

 

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角度看,现在还有许多令我们费解的制度安排。比如,我们越来越感觉耕地资源、水资源的紧缺、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但是,我们却在大力发展大量消耗粮食,且高耗能、高污染的粮食深加工产业,甚至鼓励这些深加工产品出口;玉米燃料乙醇项目,早已失去政策与经济意义,每年耗费500万吨玉米、中央财政近15亿元的补贴,却到目前为止,居然始终不能被关闭;我们一直希望保持一个较低的粮价水平,理由是为了稳定通胀预期,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吃饭问题,但始终无视整个社会对粮食的不珍惜、毫无顾忌的浪费;还有,我们仍然在制定鼓励农产品出口的战略,丝毫没有从顶层思考我们在越来越严酷的资源条件下的农业发展战略。如此种种,是到了该认真研究我们的发展道路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