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临漫画白色伤痕:以色列40万人游行抗议高房价和物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8:17:04
 

以色列40万人游行抗议高房价和物价

 

2011-09-04

 

    当地时间9月3日,以色列发生全国范围大规模游行示威,超过40万人上街抗议房价和物价高涨,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通货膨胀。

 

 以色列3日爆发全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参加人数高达45万人,来自以色列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民众抗议房价和生活费用过高,要求降低住房价格、削减税收以及有更多机会获得免费教育。 

    参与人数创造新高

 

    据报道,拥有770万人口的以色列针对房价上涨,社会福利差而举行的抗议示威活动已经持续数周。以色列“新闻10频道”估计,3日,以色列各地共有40多万人加入新一轮的示威抗议,最大的示威发生在特拉维夫,有30万人参加。这一轮席卷全国的示威浪潮始于7月中旬,抗议者在此期间举行了多场全国范围游行,此次参与人数创新高。

 

    示威组织方发言人说,如此多的人再次响应号召参加周六(3日)的抗议活动,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参加示威的学生领袖史穆里说,示威人数的庞大,显示出这项活动持续性的力量。据报道,组织方曾期望示威者人数突破百万大关,但是这一期望未能实现。

 

    近年来,房价高企成为以色列社会焦点议题。2011年一季度特拉维夫一套四室公寓均价达247万谢克尔(合人民币约451万元),同比上涨12.3%。以色列中央统计局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居民人均月工资8996谢克尔(合人民币约16400元)。很多大学毕业生、退伍士兵、年轻夫妇无力购置住房。2010年6月至今年6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4.2%,超过政府设定的3%警戒线。

 

    政府难满足所有要求

 

    示威者指责总理内塔尼亚胡没有认真考虑他们的改革要求。

 

    早些时候,内塔尼亚胡领导的以色列政府表示会成立一个委员会,考虑进行经济改革。报道指,这次示威活动势必导致内塔尼亚胡进行全面经济改革的压力增加。在以色列面临联合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的外交压力之际,这项示威对总理任期还有一半的内塔尼亚胡而言,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一向以自由市场“斗士”自居的内塔尼亚胡说,他无法满足示威者的所有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减税、扩大免费教育和扩大政府国宅预算。据中新社

 

    物价指数超过警戒线,大批民众无力买房,抗议示威持续数周

 

    以色列民众为抗议高房价物价走上街头。

 

    解读>

 

    高房价:55平方米月租1500美元

 

    以色列著名地标罗斯柴尔德大街被一个个颜色、造型各异的帐篷占据,帐篷内,有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也有孩子和老人。这里,就是持续一月有余的“帐篷示威”运动现场。

 

    房租吃掉近半收入

 

    特拉维夫一所大学的学生尤瓦尔和几个朋友坐在一起聊天。尤瓦尔说,他是最早来抗议的人之一,在罗斯柴尔德大街上已经露营了一个月。

 

    什么原因导致抗议者齐聚罗斯柴尔德大街?首要原因无疑是房价。尤瓦尔说,他和朋友合租一套两居室的公寓,公寓的起居室被改成简易卧室,厨房和卫生间都很简陋,即使这样,他每个月仍要支付1600谢克尔(约合450美元,100谢克尔约合28美元)房租。“在欧洲,住房花销还不到他们收入的30%,在以色列,房租占到了我们45%以上的收入。年轻人在特拉维夫真是住不起。”尤瓦尔抱怨说。

 

    特拉维夫的房价有多贵?特拉维夫市中心的建筑多是低矮的老式建筑,即便这样,一套55平方米的两居室每个月的房租仍高达5500谢克尔(约合1500美元)。市中心房屋不够住,年轻人只能跑到郊区买房、租房。

 

    工薪水平十年未涨

 

    让帐篷示威者不满的,不仅仅是高房价,其他物价水平也超出老百姓接受的范围。

 

    Mahane Yehuda市场是耶路撒冷规模最大的蔬菜食品市场,这里要比外面便宜很多,即便如此,这里的菠萝每公斤卖12谢克尔(约合3.3美元),鸡蛋每公斤26谢克尔……导游谢女士说,在以色列,在餐馆要想填饱肚子,即便不吃肉最少也要25谢克尔(约合7美元),没有四五十谢克尔则根本吃不到肉。

 

    公交设施滞后,路况拥堵也令人头疼。即便在以色列公共设施最齐全的特拉维夫,公交车数量亦很少,发车间隔长,不少线路长达半小时一趟。

 

    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民众不得不买私家车出行,这更加剧了拥堵。在以色列,油价高达每公升7.3谢克尔(约合2美元)。

 

    房价、房租、食品、交通、医疗……尤瓦尔说,过去十年来,以色列民众的工薪水平并没有变化,而物价却在不断攀高,住在特拉维夫已经成了奢侈。

 

据新京报

 

    (本文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