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平舆县生态功能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49:31
目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三章     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现状协调发展综合分析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第五章     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分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第七章     效益分析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章    总则 
 
1.1      任务由来 
2000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中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划,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为实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的目标,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联席办公会议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编制技术方案》和《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方案》的通知”(豫环生态办[2002]2号文)。为搞好我市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驻马店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通知》(驻政办[2001]7号),市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联席办公会议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驻马店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参考提纲》的通知”(驻环生态办[2003]1号)。根据通知要求,各县、区要根据市级区划结果,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做好本县、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平舆县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联席办公会议办公室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驻马店市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编制平舆县生态环境规划。 
1.2  必要性和意义 
“九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实施“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在重点抓好工业污染防治的同时,积极推进我县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我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环境的负荷和资源利用压力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有乱砍滥伐现象,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大量使用,畜禽养殖造成的非工业点源污染突出,秸秆焚烧严重等等。从长远来看,生态环境破坏将会制约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十分艰巨。为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必须进行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龙头,制定科学的规划将有力的指导和促进生态建设的实施。生态规划是用生态理论为指导,为土地的适度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使区域地段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并拟定出与区域发展方向相结合的保护措施,能为环境管理、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划等提供可靠依据,使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平衡、良性循环,增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3   编制依据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4)《驻马店市生态功能区划报告》 
(5)《驻马店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参考提纲》 
(6)《平舆县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1.4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4.1  指导思想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依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改变粗放生产经营为关键,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加强法制,严格监管,坚决打击人为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保护和改善自然恢复能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1.4.2   基本原则 
1.4.2.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作用,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1.4.2.2   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1.4.2.3  生态保护与产业结 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的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生态环境 恶 化趋势得到控制的目的。 
1.4.2.4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突出重点,抓住本地区的重点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同时,应统筹兼顾,点面结合,分步实施。 
1.4.2.5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遵循自然、社会、经济规律的原则 
规划要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状况,掌握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确定相应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应在经济、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1.4.2.6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 
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1.4.2.7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环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利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1.5    规划目的 
通过规划编制,合理提出和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以及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为政府及管理部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的决策上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1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平舆县隶属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属于淮北平原。东与新蔡县、安徽省的临泉县接壤,西与汝南县交界,北与上蔡县、周口市的项城市相邻,南隔汝河与正阳县相望。地处东径114o24'—114o56',北纬32o40'—33o10'之间。全境东西长46.80公里,南北宽45.00公里,呈展翅东遨的飞鸟形。总土地面积1285.1197平方公里,折合1923225亩,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77%。现辖6个建制镇,12个乡,276个行政村,总人92.92万人。 
地形特点:县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甚微,西北最高海拔47.70米,东南最低海拔39米,境内属第四系冲积层,地表以下12米处可见流沙,60米处可见岩石。其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视野宽阔,人口集中。 
地质地貌:平舆县地质是由淮河北岸多年泛滥冲积而成的疏松沉积物质覆盖的亚粘土,厚度很大,一般具有石灰质的反映,部分地区已发现土中含钙质结构,东部地区分布着3米左右的粘土层,以透锐体出现,经测定地质承载力一般在每平方米12—15吨,适宜建立高层建筑,是工业、农业城镇建设的良好用地。 
2.1.1.2    气侯条件:平舆县地处北亚热带向暧温带过渡的半湿润气侯带,系大陆性季风气侯,属淮北平原温暖易涝区。总的气侯特点是:气侯温和,四季分明,春季干旱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降温快,冬季寒冷雨量少。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且降水集中变率大,易发生旱涝灾害等。春夏南风较多,秋冬则盛行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4.80oC,冬不甚冷,夏季酷热期不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自然降雨量年平均893.20mm,县乡域之间差异不大。年降雨量近50%集中在夏季,为明显雨热同季。全年无霜期平均229天,初霜晚,终霜早,对作物危害较小。日照数历年平均为2114.80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1.1.3    土壤条件 
平舆县总土地面积1923225亩。耕地面积1549065亩。占总面积的80.60%,整个土壤分三个类型: 
砂姜黑土,俗称黑土。面积为1105930亩,有四个土属,十一个土种,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1.00%。主要分布在东和店、高洋店、杨埠东部、十字路、射桥北部、玉皇庙、郭楼、李屯、西洋店、东皇庙、双庙、万金店等乡镇。 
黄棕壤(亦称黄土)。有一个土属,四个土种。面积为376733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24.19%。主要分布在李屯、老王岗、万金店、东皇庙、杨埠、庙湾、射桥、后刘等乡镇。 
潮土。发育在近代河流冲积物上,并经人为耕地熟化而形成的一个旱化土壤。由于受河流水位的影响,地下水位偏高,土质疏松,常有反潮现象,故此而得名为潮土。有二个土属,二个土种,面积为74894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4.81%。主要分布在汝河沿岸的西洋店、老王岗、辛店等乡镇。 
2.1.1.4      植被条件 
我县森林覆盖率逐年呈上升趋势。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734.62公顷,占土地面积的0.57%;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为2060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6.03%。第五次全国森林清查比第三次林业用地面积增长27倍,上升2704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为45万立方米,第五次全国森林清查为106万立方米,第五次森林清查比第三次净增61万立方米。 
2.1.1.5    水文条件 
平舆县可供利用水资源有三部分,即:地表水、地下水和外来水。 
地表水:地表水主要来自天然降水。我县地势低洼,60%的降水集中在6至9月份,降雨强度大,雨量超过田间最大水量,造成大量弃水,利用率较低。根据历年平均月、季降水量分布情况和我县沟、坑、塘、湖泊等自然条件,以及中远期可能达到的水利设施估算,年地表径流平均利用率仅为43%。 
地下水:我县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埋藏较浅,平均埋深1-3米,局部低洼1-2米。只有洪河沿岸地下水与河水相连,埋 深3-4米。60%的面积属 浅、深层富水区,40%的面积属浅层、深层中等富水。单井出水量30-70立方米/小时。 
据水文资料推算,地下水埋藏总量平均为2.13亿立方米,丰水年3.30亿立方米,干旱年1.70亿立方米。 
3、外来水:外来水资源包括两个部份:一是宿鸭湖区引水,二是洪、汝河过境水。宿鸭湖区引水是我县近期已引用的主要外来水资源,近年来平均约0.84亿立方米。洪汝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过境水虽然丰富,但由于过份集中汛期(约占径流量的60%),又无控制设备,故而很少使用。 
2.1.1.6      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县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利于农作物、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全面发展。植物品种多,在栽培作物中有粮、油、棉等35种作物;粮食作物中禾谷类主要有小麦、大麦、高梁、玉米、等;豆类作物中主要有大豆、绿豆;薯类中有红薯、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芝麻、油菜、花生、棉花、烟叶、蔬菜等;在沟港、池塘中还长有莲藕、菱角等。 
在木本植物中,用材林树种主要有泡桐、椿、榆、槐(国槐、刺槐)、柳、桑、梓、杨、水杉等十余种;经济林树种有苹果、梨、桃、枣、李、梅、樱桃、核桃、柿、杏、板栗、葡萄等;灌木林树种有紫穗槐、荆条、杞柳等。 
动物资源种类繁多。家畜、家禽以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鹅为主;走兽爬行、两栖飞禽有野兔、壁虎、青蛙、蛇、蟾蜍、斑鸠、鸽子、麻雀、刺猬、鹌鹑等,还有各种侯鸟;鱼类的鲢鱼、鲤鱼、鲶鱼、鲫鱼、鳝鱼、鳖、蟹等;还有大量的昆虫和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天敌资源也很丰富,有益动物有数十种,主要有黄鼠狼、蝙蝠、喜鹊、啄木鸟、猫头鹰等;益虫有瓢虫、蜘蛛等数十种,有利于开展生物防治。 
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种主要有中国特有的一级保护植物水杉,目前种植数量明显增加,在西塔寺烈士陵园已形成重点保护区;中国特有二级保护植物杜仲、银杏略有增加,  已在东皇庙、杨埠等五六个乡镇建银杏种植园。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2.1      人口 
平舆现有总人口92.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41万人,占总人口的94.07%;非农业人口5.51万人,占总人口的5.9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5.58万人,占总人口的6.01%;初、小学文化程度以上人口86.75万人,占总人口的93.36%,文盲人口0.59万人,占总人口的 0.63%。我县人口密度725人/平方公里,高于全国人口密度(134人/平方公里);城填人口密度412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 4.74‰。 
2.1.2.2    三产发展及其比例 
平舆县国内生产总值(GDP)全年为21914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87966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14%;第二产业82257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54%;第三产业48921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2.32%。年财政收入8616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667元,城镇人均纯收入3923元,贫困人口数14.33万人,贫困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 15.39%。单位GDP能耗2.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耗水量776吨/万元。 
2.1.3      人类活动及其影响 
2.1.3.1    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总土地面积128511.9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4117.19公顷,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        73.24%;园林面积406.43 公顷,占 总土地面积的  0.32%;林地面积726.0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    0.56%;草地面积12.8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      0.0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8540.1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14.43%;交通用地面积4891.33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 3.81%;水域面积8100.28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30%;未利用土地面积1717.64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34%。 
2.1.3.2      环境污染现状 
废气排放:全年煤炭消耗量6.3万吨,废气排放量为60228万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为434吨,SO2排放量为494吨。其污染因子主要来自全县所有锅炉、砖窑和居民生活燃煤。 
水域污染:全县工业及生活年用水量为951万吨,其中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为400万吨,废水中的COD排放量为2690吨(含生活废水)。 
噪声污染: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工业、建筑及社会生活噪声。监测结果表明:交通干线两侧噪声达72分贝,社会生活噪声白天65分贝左右,夜间55分贝左右,超过国家标准10分贝。 
2.1.3.3      环境质量状况 
 空气质量:经监测,空气中SO2浓度为0.049mg/m3,NO2浓度为0.024mg/m3,总悬浮颗粒物为     0.143mg/m3。全县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区域空气质量较差,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水域质量:据市、县环境监测部门对洪河水质常规监测结果表明,COD含量为400mg/L,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水质为劣V类,鱼虾无法生存、畜饮,灌溉无法使用,沿岸地下水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已严重危害着沿岸群众的切身利益。 
农林生态环境恶化:主要原因是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化肥利用率仅为30%,大部分通过雨水、日照进入水和空气,最终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氨氮含量高,富营养化污染。 
2.2    生态保护及建设成就 
生物多样性建设成就 
中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植物水杉,目前种植数量明显增加,在西塔寺烈士陵园已形成重点保护区;中国特有的二级保护植物杜仲略有增加,银杏明显增加,已在东皇庙、杨埠等五六个乡镇建成银杏种植园,省级保护植物大叶冬青略有增加。 
生态示范区建设 
我县目前已在全县十八个乡、镇建设有近300个生态示范区,主要有:高科技示范园和果树、葡萄、花卉、苗圃示范区、蔬菜大棚等。万金店乡建有梅花鹿养殖场1个,玉皇庙乡建有驼鸟繁殖基地一座。 
污染防治成果: 
平舆县红河谷纸业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累计总投资420.00万元,占总资产的13.00%;废水处理工程采用物化-生化处理,总排放口水质监测结果表明:CODCr去除率89.60%4;BOD5去除率87.20%;SS去除率97.00%,经治理排放的造纸工业废水达到GB3544-92《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庙湾、东和店两个皮革集团公司皮革工业废水采用生化-物化治理工艺进行治理,总投资86万元。经处理后 CODCr去除率92.80%,SS去除率93.30%,硫化物去除率95.80%,色度去除率93.90%,经治理后排放的废水达到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皮革行业二级标准限值。 
河南省平舆县永乐仙酒业有限公司废水治理工艺采用生化物化法,废水治理总投资为52.00万元,经处理后永乐仙酒业有限公司废水SS去除率75.00%;CODCr去除率83.00%;氨氮去除率48.00%。处理后的废水符合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标准限值。 
平舆县油厂废水由原来脂肪酸生产线所产生,企业于1999年将其拆除,取消了污水产生的源头,同时对原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企业污水总排放口监测因子日平均排放浓度低于国家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二级排放浓度限值。 
防灾减灾成效 
第五次全国森林清查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6.03%,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全县森林覆盖率为0.57%,第五次比第三次增长26.98倍,森林覆盖率上升2607.83个百分点。由于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增加,全县无水土流失现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2.3      生态环境退化及原因 
2.3.1    植被退化状况 
第五次全国森林清查全县比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林业用地面积增加19867.38公顷,增长27.04倍,第五次全国森林清查森林覆盖率比第三次增长 26.98倍,增长2607.83个百分点。草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0.01%。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全县职工干部、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进行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造林,大力护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对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地,可由集体或个人承包造林。承包后种植的林业归承包的集体或个人所有。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加以确认。并控制林木采伐,坚持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产量的原则,加强对林木的保护,对违犯森林法规的行为严格追究法律责任,确保全县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呈上升趋势。 
2.3.2      土地退化状况 
水土流失 
我县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南缘,属第四纪冲积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近微倾斜,平均坡降甚微,故而基本上不存在水土流失现状,动态变化为零。 
土壤肥力 
经过对全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微量元素养分状况的常规化验分析,全县养分属中、下等,有机质平均1.23%,全氮 0.076%,碱解氮77ppm,速效磷12ppm,速效钾163ppm。与国家及省定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相比,有机质含量中等,磷贫、钾富、氮不足。 
土壤质地与结构 
由于本县夏季多降暴雨,常造成地面积水,致使地下水升降频繁,使水分在土壤中自上而下的多次淋洗,粘位不断下降,而在不同的部位沉积下来,形成了本县质地粘重、耕性差、适耕性短、易旱、易涝的特点。综上所述,我县土壤需进一步改良利用,其主攻方向为改土培肥,深耕结合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氮、磷肥,促进土壤熟化,改变土壤粘重、结构性差、贫磷、缺氮的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的目的。 
动态变化分析 
旱涝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尤其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如砖瓦窑遍地开花,挖地成塘,造成宝贵的土地资源无法恢复。 
人口速度增长快,人均耕地数量少 
农药、化肥、地膜 
化学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保证农业生产中起到了植物性农药无可比拟的作用。但是,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少不良后果。向农作物喷洒农药以后,有1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表面,这些农药很易渗入到农作物的表皮,进入到植株体内,污染农作物。大约有90%落入土壤,有的农药施一年后土壤里的残留率仍达28%,农药进入 土壤有三个走向:一是残留土中,二是随水份蒸发转移,三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化学分解、光分解。 
化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这对人类无疑是件好事,但施入农田的化肥只有一部分被农作物吸收,一般农作物对化肥的利用不足50%,利用率差的甚至不足30%。没有被农作物利用的部分化肥,一部分进入大气,另一部分随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渗入地下水和流入地表水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土壤板结与土壤结构破坏等。 
农膜平均残留率达20%,严重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阻碍了农作物的生长。 
2.3.3    水生态失衡状况 
平舆县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28530.00万立方米,地表水多年平均资源量7200.00万立方米,占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的25.24%。 
1986 年地区环保监测站对洪河支流小清河段监测COD含量19.00mg/L,1995年监测洪河水含量COD600.00mg/L,2000年县城小清河王栋桥出口COD含量75.40mg/L,朱石桥入洪河口COD含量  37.50mg/L,新蔡班台入淮河口COD含量为       57.40mg/L。 
地表水1986年COD含量低的原因是:当时本县及上游的污染企业不多;1995年COD含量高的原因是:本县及上游的污染企业数量增加,全县共有7家造纸厂,毛皮鞣制业40多家,酿造业1家,化学工业一家,医疗卫生事业22家,另外,食品加工业、饮食服务业近500家。这些企业的废水没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地表水COD含量增高。2000年地表水COD含量下降的原因是:1997年关停取缔5家造纸厂、7家小皮革厂,县化肥厂、县养鸡厂破产,县红河谷纸业有限公司、平舆县永乐仙酒业有限公司、庙湾、东和店镇两家皮革集团公司工业废水治理实现达标排放。 
近年来,我县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全县地表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遏制,并逐年有所好转,但地表水污染仍较严重,部分河段尤其是县城及乡镇河段污染严重超标,水体污秽,鱼虾难存。 
地下水利用引起的生态变化 
地下水多年大量开发使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年均下降深度1986年为3厘米/年,2000年为10厘米/年,地下水位平均下降深度2000年比 1986年增加7厘米,增长2.33倍,这主要因为地表遭受污染,利用价值降低,增加水浇地面积所致。地下水位下降将导致地面沉降速度加快,沉降面积增大。 
2.3.4    生物多样性破坏,物种减少及退化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和能源的消费随之增加,加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加上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自然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许多生物资源正朝着退化的方向发展,不少物种遭受到濒临灭绝的威胁。如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蓝耳翠鸟明显减少,省级保护动物青蛙、鸿雁、黄莺、画眉明显减少,省级保护植物腊梅、河南猕猴桃已近绝迹。生物资源的破坏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势必将严重影响平舆县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平舆县的生态环境安全。 
2.3.5    点源及面源污染状况 
点污染源:主要指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染源,其变化规律服从工业生产废水和城填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它既有季节性,又有随机性。 
面污染源:农村的污水和农用灌溉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面源。由于农田施用化肥和农药,灌溉后排出的水常含有农药和化肥。 
2.3.6     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分析 
2.3.6.1    气侯因素 
平舆县属大陆性季风气侯,年降水量近50%集中在夏季,为439mm,雨热同季,但雨量季节分布不均,相对集中,灾害性天气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2.3.6.2    地质地貌因素 
由于本县多降雨,常造成地面积水,致使地下水位升降频繁,使水分在土壤中自上而下的多次淋洗,粘位不断下降,而在不同的部位沉积下来,形成土壤质地粘重,耕作性差,  适耕期短,易旱.易涝。 
2.3.6.3      其它 
化肥使用不当,而且是重氮,轻磷,从养分含量看,我县土壤多数属中、下等肥力水平,有机  质含量低,缺磷.多氮.富钾,氮磷比例失调。 
2.3.6.4    人为因素 
  人口密度大。我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52人,高于全国每平方公里143人的密度。 
  作物秸杆还田率低。我县约有60%的秸杆直接作为燃料被燃烧,不仅损失了大量的氮、磷、有机质,还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土壤中的有机质下降,并浪费大量肥源,还造成了大气污染。 
c.畜牧业发展虽然较快,但对肥料建设重视不够,畜禽粪便管理不善,随意堆放,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污染了环境。养殖业已成为新的非工业点源污染。 
2.4    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4.1    种植业生产 
抗灾能力差,旱、涝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科技人员少,科学种田水平低,有碍于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均耕地明显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4.2    林业生产 
乱砍滥伐,破坏严重。 
因地制宜发展优生树种不够。在林业生产中,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重用材林、轻经济林的现象。在树种选择上不能因地制宜,适地种树。 
林业政策落实不够,没有完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林业生产责任制。 
对育苗工作重视不够,树苗、树种满足不了要求。 
2.4.3    畜牧业 
畜群结构不合理,母畜、种畜少。 
品种劣势,良种比例小。 
饲料不足且单一,利用率低,缺少配合饲料。 
畜禽病疫严重,防疫工作跟不上,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2.4.4      乡镇企业 
  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技术革新、改造的步子不大。 
对资金、技术力量、原材料来源及销路等缺乏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投入缺乏统一规划,盲目上项目,厂点布局不合理。 
市场信息、产品信誉重视不够,产品不对路,质量差,缺乏竞争力。 
2.4.5    渔业生产 
管理不善,过量捕捞,对渔业生产重视不够。特别是近年来,有效养殖水面大幅度减少,直接影响着我县渔业生产。 
2.4.6    自然因素 
忽视用地养地结合,采取掠夺的耕种方法,存在有扩大耕地作物不适,压缩豆科等养地作物现象。 
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主要灾害有涝、旱、干热风等。此外,大风、冰雹、春季低温阴雨,晚霜冻也时有发生,给农业造成不同程度损失。 
全县过境水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分集中于汛期,又无控制设施,近期利用有困难,可作为中远期开发部分利用资源。 
2.5    生态环境退化产生的影响 
2.5.1  经济损失分析 
从 50年代到90年代末的50年间,全县共有旱、涝灾害发生的有40年,共出现54次。其中:涝灾17年,旱、涝交替的13年,旱灾10年。在这些年份中,造成粮食减产在一千万斤以上 的有15年,减产在五千万斤以上的有10年,减产在一亿斤以上的有5年。80年代的六次旱灾,粮食作物受灾面积80%,4次洪涝,粮食作物受灾面积40%;90年代7次旱灾,粮食作物受灾面积50.20%,4 次洪涝,粮食作物受灾面积38%,50年间因旱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达48375.20万元。 
2.5.2    社会影响分析 
建国50多年以来,全县共发生旱涝灾害54次。其中:50年代12次,占受灾总数的22.22%,受灾人数旱灾500000人、洪涝灾600000人;60年代10次,占受灾总数的18.52%,受灾人数旱灾450000人、洪涝灾650000人;70年代11次,占受灾总数的20.37%,受灾人数旱灾550000人、洪涝灾700000人;80年代10次,占受灾总数的 18.52%,受灾人数旱灾800000人、洪涝灾800000人;90年代11次,占受灾总数的20.37%,受灾人数洪涝灾860000人、旱灾 860000人。 
 
 
第三章    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现状协调发展综合分析 
 
3.1、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我县辖6镇12乡,280个行政村,2000年末人口92.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41万人,占总人口的94%,非农业人口5.51万人,占总人口的6%,人口自然增长率4.74‰。 
我县土地总面积为128511.9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4117.19公顷,人均耕地面积 1.52亩,人口密度725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134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多年来,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发展、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造成宝贵的土地资源无法恢复,1999年与1986年相比,农村人均耕地减少0.4亩。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全县森林覆盖率为0.57%,第五次全国森林清查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6.03%,小于全省林木覆盖率19.7%水平。第五次全国森林清查森林覆盖率比第三次上升15.46个百分点,目前,全县林木总株数2100万株,活立木蓄积量106万立方米,经济林3万亩左右,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5%。 
平舆县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28530.00万立方米,地表水多年平均资源量为7200.00万立方米,占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的25.24%,地下水年平均资源为21330万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74.76%,人均资源量77立方米。 
3.2、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      平舆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0%集中在夏季,为439mm,雨热同季,雨量季节分布不均匀,相对集中,灾害性天气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2)土壤因素        由于我县多降雨,常造成地面积水,致使地下水升降频繁,使水分在土壤中自上而下的多次淋洗,粘粒下断下降,而在不同的部分沉积下来,形成本县土壤质地粘重,耕性差,适耕期短,易旱、易涝的特点。 
(3)水资源    全县过境水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分集中于汛期,又无控制设施,近期利用有困难,可作为中远期开发部分利用的资源。 
(4)植被      部分乡村只注重眼前利益,林木采伐过量,林木资源消大于长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扭转;造林资金投入不足,林业发展缺乏后劲;森林经营粗放,现有林中幼林占85%以上,急待抚育;农田林网程度低;低产低效林需要改造。 
(5)灾害      自然灾害较为频繁,主要灾害有涝、旱、干热风等。此外,大风、冰雹、春季低温阴雨、晚霜也时有发生,给农业造成不同程度损失。 
二、社会因素 
(1)人口密度大,我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52人,高于全国每平方公里143人的密度。 
(2)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全县现有38.8万个劳动力,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占28.6%。在生产活动中,基本上是承袭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文化素质差,在低的生产水平上,低的经济效益上往复循环,徘徊不前。 
(3)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对农村环境的危害不容忽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也日趋严重。乡镇工业资金缺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厂小且分散,加之环境监督管理不善,致使污染源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给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4)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低,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不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小,缺乏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且农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不理想。 
(2)我县为国家级贫困县,人口基数大,人均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县乡财政困难,解决就业问题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 
(3)科技教育相对落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研设备落后,扩大再生产能力差,人才馈乏,不能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四、政策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偏重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对生态建设重视不够,资源开发缺乏合理规划,环保部门综合协调监督,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机制尚不完善,各乡镇政府及负责人对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责的责任制未能完全落到实处。 
(2)生态监测能力不足,技术支持薄弱,监测网络体系没有建成。 
(3)执法不到位。生态保护机构不健全,监管能力不足,手段落后,生态保护的综合协调能力、监管督办能力等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对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破坏行为难以及时制止。 
(4)资源使用补偿机制尚未形成。自然资源和环境没有有效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开发建设单位在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破坏程度,资源开发没有得到生态补偿。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4.1  经济发展目标 
继续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13%,2005年,按 2000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00元以上,与“九五”末相比,人均水平与全省的差距缩小约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8%。 
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较2000年翻1.5番,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GDP总量达66亿元,人均GDP为6832元,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左右,全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4.2、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4.3、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发展目标 
4.3.1、农业发展目标 
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主要农产品稳定均衡增长,保障社会有效供给,进一步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十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5%左右,农民人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到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4.5亿公斤,优质粮种植面积达到50%,棉花产量稳定在250万公斤,油料产量达到8500万公斤。 
4.3.2、林业发展目标 
分两步走:第一步:2001-2005年,全县林木总株数达到3000万株,经济林面积达到5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10万m3,林木覆盖率达到18%,林业总产值达1亿元,实现农田林网高级达标;第二步:2005-2010 年,全县林木总株数稳定在3500万株左右,木材年生长量达到10万m3,经济林面积达到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初步建立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4.3.3、水利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计划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总面积达到92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32万亩,总面积达到72万亩;完成主要河道和支港的防险加固,更新改造巩固现有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和扩大工程效益,使境内大型河道的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主要河道的除涝标准达5年一遇,支流及面上排水均达到5年一遇;低洼易涝面积全部进行治理,达到20万亩;城镇月供水能力达到2万方。 
4.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4.4.1、生态环境保护5年规划目标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得到遏制,主要河流、河段污染得到控制,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重要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科学利用与恢复,进一步提高绿化覆盖率,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全部达到标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农村面源污染的趋势有所减缓,规模化养殖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生态建设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基本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4.2、生态环境保护10年规划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主要城镇达到省级优美小城镇标准,实现城乡环境清洁。自然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主要河流段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科研条件与监测手段明显改善。 
 
第五章        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分 
 
根据驻马店生态功能分区结果,平舆县为农业生态区。依据我县自然地理条件和生物资源特点,结合生态环境脆弱程度和灾害类型,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导方向和不同的经济发展特征,参照生态农业、林业、水土保持等规划和区划,将我县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区域,即县城区生态经济功能区(Ⅰ区)、洪汝河沿岸黄棕壤土和潮土生态经济功能区(Ⅲ区)、中部及东部砂姜土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区(Ⅱ区)。 
一、县城区生态经济功能区(Ⅰ区)。包括古槐镇全部、东皇庙乡部分。 
本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基础良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建有舆新广场、计生广场、清河沿河公园等大型公共绿地等。 
存在问题:工业布局规划不够规范,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绿化覆盖率有待提高,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发展方向:严格城区规划,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展生态工业,推广清洁生产;做好园林绿化设施的规划,进一步扩大绿化覆盖率,提高人均绿地面积,逐步提高人居环境的生态质量;搞好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建设;逐步建设成为园林、卫生、生态城市。 
二、中部及东部砂姜生态经济功能区(Ⅱ区) 
包括李屯乡、郭楼乡、万冢乡、辛店乡、十字路乡、东和店镇、万金店的全部、西洋店乡、双庙乡、杨埠、高杨店乡、庙湾乡、射桥乡、后刘乡的部分,约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0%。 
本区土壤为砂姜黑土,该土宜耕性较差,口墒不易保,且易干易涝,雨天发解,有上浸现象,平时地表裂缝跑墒,造成植物根系断裂而死亡,但该土潜在肥力大,对作物有选择性,通过改良,调整作物布局,完全可以改良成稳产高产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芝麻、蔬菜、瓜果等。近年各种生态示范园区发展迅速。存在主要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灾能力较弱,种植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转化率低,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发展方向:加大低洼地治理,抓好渠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全面建设旱涝保收田,完善树种和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生态防护林系,建设公路两侧高标准绿色通道,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适销对路、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培育主导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优质小麦、白芝麻、蔬菜、高香气烤烟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畜牧养殖业,有重点地建立优质肉牛、肉羊育肥场,逐步形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三、洪汝河沿岸黄棕壤土和潮土生态经济功能区(Ⅲ区),包括老王岗乡全部、后刘、射桥、庙湾、杨埠、双庙、西洋店等乡的部分。 
本区大部分为黄棕壤土,有零星部分为潮土,分布特点与河流向相一致,呈条状分布,该土土质集中,耕性良好,适耕期较长,保水保肥能力强,适种作物广。发苗拔籽,耐旱涝,是我县比较理想的土壤。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芝麻、林果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河流河段防洪、除涝、抗旱能力不强,部分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森林资源不足,林种结构不合理。 
发展方向: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改造低产林园,发展名特优经济林果,建立一批林产品生产基地,抓好优质小杂果生产和果树专业村建设,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等生态林,促进植被的恢复生长。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抗洪能力,加强除涝工程设施建设,提高排涝能力,加大烤烟、花生种植面积,形成优质高香气烤烟、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全面发展水产养殖。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为更好地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一、完善机构,健全制度。 
成立自然生态保护机构,下设办公室,各部门各乡镇设专职人员,做到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机构并重,人员并重,经费投入并重,管护能力并重。各项生态建设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乡镇,一直到各单位乃至个人,以层层签订“责任书”的形式落实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把相关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部门、乡镇政绩的主要内容,作为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对于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工作,由共同的上一级政府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加强业务指导。 
二、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 
生态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和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在监管,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超前性、综合性、主动性很强的艰巨工作,要求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自我加压。环保、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要加大生态环境违法的查处力度,人大、政协对各级政府环境执法实施有效监督,坚持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各部门在监管中,要加大监管力度,新上建设项目必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禁新上高耗能、重污染、低附加值建设项目,并严格控制污染物增加量,保持总量平衡,超量不批;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运用经济杠杆降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要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主攻品质的要求,重点扩大适销对路、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努力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和饲料作物的生产。突出抓好“种子工程”,重点抓好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大面积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扩大瓜果蔬菜种植规模,积极发展和培育无公害鲜细蔬菜和稀有瓜果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抓好优质白芝麻、花生、烤烟等高产开发,建立农产品系列加工基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形成真正的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发展林果业,立足我县河道堤防、村庄道路等宜林资源,积极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以低产林园改造和发展名特优经济林果为重点,建立一批林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特色。 
2.调整工业结构,提升工业水平 
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托现有基础,抓住东西合作机遇,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支柱群体,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干企业,增强我县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改变我县提供农副产品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的产业结构,发展绿色食品和以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发酵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精深加工,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县传统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技术含量;着力改变现有企业组织“小、散、差”的状况,加大企业改组力度,积极巩固和培育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带动辐射力强,具有明显市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 
四、生态恢复与重建 
1、通过开展小城镇环境保护和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综合治理农药、化肥、农膜、畜禽粪便、秸秆焚烧等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重点加强农药化肥环境安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止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超标污灌带来的化学污染和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推动畜禽粪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规模化养殖业污染达标排放;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保护水体免遭渔业养殖污染;开展秸秆禁烧,促进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过腹还田,秸秆气化和其它综合利用措施,开辟利用秸秆途径。 
2.建立以林业生态工程为骨架的生态环境体系。以完善提高农田林网为重点,全面建设防护林,大力发展经济林,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洪汝河干支流生态治理工程,沿岸防护林工程,完成护岸林带2万亩,营造小流域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护滩林,建设以速生杨为主的横贯全县的绿色长廊,实施城郊生态防护林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搞好县城园林绿化和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的绿化美化工作,抓好环城防护林带、道路街区绿化、风景林片和小清河带形公园建设。 
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的方针。集中精力建设一批重点防洪工程和具有综合效益的骨干水利工程,切实提高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全面治理小洪河,重点是加固堤防和险工险段整治,使其达到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的标准;继续实施洪汝河涵闸改建工程,提高除涝标准,使汝河排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加强蛟停湖滞洪区居民安全建设,新建村庄围堤、避水房,彻底解决区内居民安全问题;完成对大黄港、小清河等大型支港的复堤加固和治理,使其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对已治理尚未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的7条沟河和2条尚未治理的河道进行全面治理和建筑物配套;进一步完善与配套面上低洼易涝区的排水工程,五年完成治理低洼易涝面积20万亩,使其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加快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逐步提高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微灌等实用节水技术,建立节水型用水模式,分年度在境内大型支港或排水干沟的适宜地段建造拦蓄工程,利用地表水,补充地下水。 
五、提高环境保护的科研与监测能力 
   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完善各自的监测机构,设立实验室,配套高素质科技和监测人员,增加生态监控手段,建立起技术支持体系,添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保证做到适应应急监测和常规监测的需要,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科研和监测能力。 
 
第七章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到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00元以上,比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1745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人均年纯收入增加420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较2000年翻1.5翻,国内生产总值可达6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32元,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左右,比2005年增加国内生产总值2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27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 
1.农业 
通过农田改造,调整种植结构,每亩增产粮食50公斤,按目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全年就可增产粮食7200万公斤,如果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作物面积,每亩增收100元,全县每年的总收入将净增14100万元。 
2.林业 
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建成后,十年成材,每亩可产木材50万立方米,2万亩可产木材100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按400元计算,总产值可达4亿元;良种培育基地项目建成后,年平均亩产优质苗木5000株,200亩年产苗木100万株,每株按2元计算,年产值可达200万元。 
3.水利 
从50年代到90年代末的50年间,全县有旱涝灾害发生的40年,造成粮食减产在一千万斤以上的有15年,减产在五千万斤以上的有10年,减产在一亿斤以上的有5年。按每年作物减灾一千万斤,每斤0.5元计算,可增加效益500万元。 
二、生态效益 
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将改善我县生态环境,水源涵养能力将明显增强,蓄水输入能力不断增强,大气、水得到较好调节,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将逐年提高,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降低农业面污染源,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调解气候,保持水土、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三、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带动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大量就业门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将明显增强,将加快经济繁荣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全面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把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贯彻落实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扭转不合理的经济增长和资源开发方式及思想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和宣传形式,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特别是要通过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努力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尤其要增强各级领导的使命感,真正把生态保护工作变为自觉行动。要通过开展生态环境培训,提高各级领导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环境宣传教育要重点向农村扩展,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大新闻媒体环境宣传和舆论监督力度,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和环保监督,倡导绿色文明。 
二、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投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重大经济政策和开发活动时,应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问题。自然资源的开发、城市旧区改造、新区建设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检查验收。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应严格审查,坚决禁止。 
三、认真履行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生态保护监管体系 
各级党委政府要明确责任,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要对本系统和本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考核制,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要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情况,要定期向同级人大和上级政府报告,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体系。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各自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生态建设工作。形成上下左右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体系。 
四、建立投入机制,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 
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主导,地方和社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认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强信贷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增加中长期信贷投入,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五、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环保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     
六、加强机构与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加强各级自然生态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在职能、人力、物力和经费上给予重点倾斜,理顺内部关系,加快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建设,明确管理职责,切实提高生态保护统一监管的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研、监测能力的建设,有计划地开展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队伍的素质,促进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平舆县环境保护局 
                                                     二00三年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