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对可燃气体: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可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08:45
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可失  

  当新加坡人都还沉浸于选举的沸沸扬扬之际,一份原本关系这个小岛国生死的双边协定,静悄悄地在8月31日完成了它的50年有效期。这就是我国和马来西亚于1961年签署的第一份水供协定。

  新马两国分别在1961年及1962年签署水供协定。根据第一份协定,新加坡有权每天从蒲莱山和地不佬河的蓄水池获得8800万加仑的生水供应,有效期50年;1962年签署的第二份协定,则允许新加坡从柔佛河每日抽取5000万加仑的水供有效期100年,将在2061年9月期满。

  第一份水约期满,没有引起多少新加坡人的注意,几乎是平淡了事。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主席陈义辅及柔佛州秘书奥贝达威尔,8月31日在蒲莱山食水过滤厂水坝举行的一个简单仪式上,签署了移交水供设施的文件,新方把设在蒲莱山和士姑来的食水过滤厂,以及位于笨珍和地不佬的抽水站等水务资产,完全免费移交给柔佛州政府。柔佛州苏丹依布拉欣、我国环境与水源部长维文医生、柔州大臣阿都干尼以及两国的高官,共同见证这项历史性的移交仪式。

  为什么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会在那么平淡无奇的气氛中画上句号?这本身就颇值得玩味。双方甚至都没有在仪式上发表正式的讲话,只是过后各自客客气气对报界说了一番好话。更值得注意和思索的是,为什么新加坡没有要求续约?为什么一切显得那么平静和谐?我们必须了解水约背后的一段历史,才能体会这种平静其实来之不易,不续约背后更是大有文章。

  水供关系新加坡的存亡,因此,当新马分家之后出现各种政治上的龃龉摩擦,以及马国领导人东姑恫言切断水供时,我国当时的总理李光耀就曾毫不含糊地表明,这可能导致战争。因为,水供协定不是普通的双边合约,是有在联合国备案的庄严协定,切断水供也等于是要置新加坡于死地。如果恫言成真,那新加坡为了生存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呢?

水厂移交卸掉历史包袱

  当年这种剑拔弩张、惊险万状的关系和气氛,现在或许真已走进历史,但相信老一辈新加坡人还是记忆犹新的。许多新加坡人也不会忘记,即使到了马哈迪时代,水供问题还是一直在困扰着新马双边关系。双边关系甚至因此而闹僵,而且一拖就是漫长的20年。很明显,水供从东姑到马哈迪时代,始终是马国一些政治人物手中对付“不听话”的新加坡的一张王牌。在马哈迪心目中,拖对马国并没有害处,反倒可以看看新加坡方面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不肯向压力低头。

  没有料到的是,新加坡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仅开设了海水淡化厂,也出人意表地迎来了新生水,且在各处河口围起了更多的蓄水池。原本一个水喉变成了四个水喉,其余的故事,相信即连年轻一代新加坡人也耳熟能详了。

  但是,这20年到底是怎么过的?实际过程许多新加坡人还是懵然不知的,因为政府并没有敲锣打鼓,也没有很“透明”地昭告国人,或让对手探悉,它到底在谋划什么对策?只有当新生水出炉的时候,人们才豁然开朗,颇有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之感。有时候,我们的确要记住老子的教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从此,新马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和重大的变化。新加坡人不必再为活命的源泉时刻忐忑不安,受制于人,同时也移走了双边关系间的一大绊脚石。好事成双,马哈迪时代告终,阿都拉和纳吉时代相继吹来和煦之风,这是最好的结果。马来亚铁道等课题也相继获得解决。依士干达正等待更多新加坡的投资。

  来自马国的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基明博士认为,对于新加坡政府而言,不再依赖第一份水供协定攸关尊严,两国在友好的情况下移交水务设施,虽凸显了两国友好的政治关系,但长远来说,不续约或许也代表了两国撇清关系的开端。(9月1日《联合早报》)

  与其说撇清关系,不如说厘清关系,或者说,抛开历史包袱,走向关系正常化,大家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正常的认识是,两国尽管有国土大小之别,却不应有大临小的扭曲心理存在。正常的认识是,两国毕竟有唇齿相依的关系,应该做的是争取双赢,不是互相倾轧。这对促进两国未来的合作关系而言,意义重大。

  这对新加坡人的教育意义同样重大。小国的人民必须能深刻体察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了解小国的生存之道有别于大国。同时,时刻为求长远的生存和发展殚精竭虑,要有能力拐过或翻越一道道“疑无路”的难关,掌握最先进的科技,开创新思维,不断开辟“柳暗花明”的出头天。这需要一种原动力,那就是一股永不言败(never say die)的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