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完美晁然牵手成功:中国学术界到底学的什么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1:22:05

学术界腐败知多少?

上梁不正下梁歪,歪风邪气祸害无穷
   近年来,学术界的腐败已然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地步。上至学术界名人,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都已在社会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蚀下,悄然发生变质。在现在的高校里,学生写论文做作业,要么大段大段地抄袭剽窃,要么干脆直接到网上去下载,很少有人会老实到自己去写。大学生活俨然就是混日子拿文凭,当然勤奋的学生也不是没有,但一旦得知学来的东西毕业后不一定用得上,甚至连老师都是靠钻营混前途,渺茫加失望之下,肯下苦功夫的人自然少之又少。而打网游,谈恋爱,唱KTV,则顺势成为主流三部曲。
   而原本为人师表的教授们,评职称发论文,定岗定级,靠钱攻关早已不是新闻,甚至还涌现出众多品格低下,依靠职位便利,玩弄女大学生的“叫兽”。至于教授兼职挣外快,风流学者包养二奶,高校评估靠钱来搞定评委等等,更是多不胜举。如此乌烟瘴气的环境,人心浮躁,还静得下心来学什么术。
官学不分,学术评价机制千疮百孔
   在中国学术界,教授定级和职称评审,因其不合理和僵化,已成为制约学术创新最大的阻碍,也是让学术界沦落腐败的始作俑者。教授分级,初衷本来是为鼓励青年人才积极上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漏洞百出,这让原本纯洁的学术领域也分了个三六九等,一开始的高级名额,自然被机构领导、学校高层瓜分而空,而每年的评选,有关系的可以抢占先机,水平不过关的则热衷于请客送礼、走后门、和评委们套交情拉关系,而真正有才却不善交际的,却被被一刷在刷。如袁隆平般做出巨大贡献者,但仍然得不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应有的选票数。
   而在职称评审上,其纷乱可称得上是目不暇接。职称标准形同虚设,有关系有门路就行,要论文篇数?好办,给钱找些期刊杂志发表就行。职称评审的名严实宽,很自然地导致大量伪学者的出现,动不动就是什么高级、资深、首席、主治什么什么。至于其他请客送礼,拉帮结派之类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现在的大学官本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评审组委会官僚主义更不消说,而且在中国还有个特例是官员有便利和专制,先当官后评职称,自然是水到渠成,更有甚者明明不是学术人员,只要在其位就有人献媚讨好,给其挂上某某客座教授等头衔。在这样的机制下,培养出的只是削尖脑袋,善于钻营的官员学者。
项目申请,小恶不改终酿大腐败
   有关人士指出,项目申报与经费使用腐败才是“大腐败”。几起学术论文剿窃、论文数据造假案, 比起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腐败, 真乃“小巫见大巫” 。上海交大某海归学者, 汉芯一号” 造假案就是一例。截至披露时,该学者凭借’‘汉芯一号” 系列成果已获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拨款一亿几千万。但三年过去, 一亿元拨款用完了, 被鉴定为“ 国内首创” 的芯片仍然停留在申报书和鉴定结论中。当然, 这只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每年科研人员的中心工作之一便是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为了拿到项目, 科研人员便要各显神通了。为此, 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还在京成立力事处, 此谓“跑部钱进” 。各高校在统计科研成果时, 从来只统计本单位拿到了多少项目、获得了多少经费, 至于经费的使用效益、成果能否产业化, 一般不会过问。要进行鉴定那就找几个圈中相熟的专家, 坐下来听听课题组汇报、看看演示,两三个小时鉴定结论便出来了。无一例外,鉴定结果是项目成果已达到“ 国内一流” 、“ 国际领先” 水平, “填补了国内某领域的空白”。(本段内容来源人民网)

专家说学术界腐败根源

王志珍:行政化倾向和官本位思想
  关于学术科技界腐败原因,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指出,我与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一样,现行的行政主导是造成我国科研风气不好、学术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行政主导渗透到我国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等各个方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行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官本位严重腐蚀了高等院校本应具有的学术精神和学术道德。这种行政主导的教育和科研体制将学术界变成了官场。
蒋寅:政府行为过多,且权力集中,造成权力寻租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蒋寅阐述了“学术运作中的政府行为过多,且权力过于集中,造成权力寻租的机会”是学术腐败的首要原因。我国大学运营的一个特色,就是从经费、行政体制、课程安排到学位设置一切由政府包办。在各行各业政府行为日益淡出的今天,教育部门的政府行为却令人惊异地在强化。许多在国外都是由社会、行业或大学自主决定的事如评学位点、设研究基地、重点学科、确定期刊级别、学术评奖等等,现在全都由主管部门包办。
郑永流:学术自由的敌人是审批学术、等级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郑永流认为,学术自由是实现其知识创新、光大精神之使命的途径。今天,在中国,学术自由的敌人是与官僚政治结合在一起的审批学术、等级学术。 审批学术、等级学术愈演愈烈,究其根本,在于大学缺乏自治、行政机关垄断资源、审批方式分配资源的体制。还有强化的趋势,形成科教领域的收入、研究经费、工作条件严重的分配不公。其次是审批项目、为学术定级的成本巨大。第三是腐蚀学术风气,降低学者人格。某些地方大学领导班子集体赴京,行走于京城各评委要人之间;有的大学以学校名义慷慨为重要评委的基金会捐款。

学术界腐败还有治吗?

刮骨疗毒,还有一线机会
   当前的中国学术界,已然成为丑闻重灾区,形象早已不复当初,从教授被戏称为“叫兽”,专家被戏称“砖家”,便可见一斑。如不痛下决心,刮骨疗毒,早晚会至就无可救的地步。当今之计,或许只有坚持官学分开,摈弃官本位思想,大刀阔斧改革目前臃肿不堪的教授定级和职称评审机制,实行社会化评审和异地评审,立法以治,明正典刑。从根本上拔萝卜带泥,肃清乌烟瘴气的腐败之气,方能还学术界一方纯净自由的天空。
学术界学的是科学之术,而不是为官之术
   这个观念一日不得以纠正,学术界的腐败就始终不会彻底消除。中国将只有术士,而无学士。古人苦读诗书,研究经史子集,说俗一点,谋的是一份功名和前程,说好听些,想的是造福苍生,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今天的学子学者们,想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想过人上人的生活,自然无可厚非,但切记自己所学之术,其终极目的是为他人造福,是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努力,而不仅是自己飞黄腾达、虚荣炫耀的筹码。我们尊敬的是那些真正做出贡献的学者专家。
科教兴国,学术界还任重道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这些显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学术界肩负科教兴国战略的重任,能否肃清腐败,搬开这块科技创新的绊脚石,将是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创造力的关键。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奔走呼告,让更多的人认清学术界丑恶现象,自觉抵制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