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唯祖籍是哪里人:见龙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6:09:59
见龙桥——
沙地最古老的石桥   黄培希

  见龙桥位于本市长江路、北海路交汇处向北三公里的连元镇东市稍,原观音堂旧址前(见图)。桥面由3块石条3跨组成,宽约1.6米,总长16米左右,无栏杆。全桥9块石条中有3块已用水泥板替代。桥脚上依稀有字,但已模糊不清。桥面南侧的石条上刻有“见龙桥”三字,清晰可见。此桥年代久远,在嘉庆二年(1797)刊刻的“天补分沙图”上就明确标有此桥,说明此桥的建造时间在1797年前。

  海门这块神奇的土地,从狼山北麓留下天祚三年(937)的石刻文字记载,测定在公元907年设置军政机构,至今已有1104年,成陆更早。几经涨塌的变化,在康熙十一年(1672),撤县归并通州,康雍年间,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再度复涨。史料记载,雍正六年(1728),余中场(四甲镇二桥北)南、江中扁担沙等首先接近陆地,即海门西部的裙带沙、东西天补沙等大面积成陆。同时通崇之间为开垦出现争沙,在雍正十三年(1735)划界。当时的连元镇是新沙的中心,它离通东历史重镇——余西(古称余庆)只有十多里。开垦之初,通州当局划连元镇东侧十多平方公里为“余西场竃地”和“育婴堂公地”,用作公共事业。连元镇至“公地”的惟一通道就是此“见龙桥”。传说“见龙桥”是在建海门厅之前,陈朝玉开垦时建造的,又说是陈姓和施姓合造的,但无史料证实。陈朝玉是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去三角沙开垦,奋斗十多年,子女逐步长大成人。三角沙东西长8里,南北仅3里,实在太小,见西部大面积涨沙,就向西发展。在解放后,“二甲镇以东农村留下很多陈朝玉的传说和史迹”(陈朝玉后裔原农业局陈正飞语)。连元镇是陈朝玉的“发祥地”,他在连元镇“开始建宅”(陈朝玉后裔原税务局陈慕球语)。海门新沙六七百平方公里,陈朝玉父子两代申报领地、交费雇工、开挖河沟、出售、剩余出租的开垦。史料记载,达四十五万亩,是海门最大的“沙案人”,现代就叫“开发商”。陈朝玉在海门建厅前的乾隆二十四年,就迁居苏州,买宅、纳妾安度晚年,因此有可能是他建造此桥。以上史料推测,“见龙桥”的建造时间应在海门厅成立之前。

  见龙桥是海门沙地建造时间久远、惟一保存完好的一条古桥,是见证海门历史的古桥,应列入文化遗产。但见龙桥是何人、何时建造,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