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青青青和萧秋水:跌倒成老人死亡第1杀手 咋扶要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19:15

跌倒成老人死亡第1杀手 咋扶要技术

2011年09月08日09:13大河报我要评论(69) 字号:T|T

□记者 李晓敏 实习生 党豪杰

核心提示

“老人跌倒在地却没人敢扶”的情况,几度引发社会讨论。9月6日,卫生部网站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则再次引爆舆论焦点。其实,卫生部的这个《指南》,仅仅是从技术上说明,扶起跌倒后的老人不是谁都会的,它是一项“技术活”。

【现象】

“跌倒”成老人死亡第一杀手

9月初的一天,省人民医院急诊创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涛正在值班,突然接到一个病号,一群中年人抬着一个70多岁昏迷老人急匆匆赶到了省人民医院。

“老人早上出去晨练,结果刚出家门就摔倒了。”一男子焦急地向医生表述。

经过紧急检查,刘涛发现,老人是突发脑溢血。因出血量过多,老人最终离开了人世。

在临床工作中,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刘涛都会碰见类似的不幸病例。

卫生部公布的《指南》中也提到,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为首位。老年人跌倒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急剧上升。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公布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3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出现跌倒。随着美国老龄化的发展,直接死于跌倒的人数从2003年的13700人上升到2006年的15802人。而2006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跌倒死亡率男性为49.56/10万,女性为52.80/10万。

卫生部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30%的发生率估算,我国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这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常活动及独立生活能力,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干预】

卫生部公布一系列技术指南

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并不是一种意外,而是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如果分不清具体原因,而盲目去扶老人,反而有可能会让病情雪上加霜。基于此,卫生部特意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

其实,这个《指南》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下发。本报记者从卫生部网站上看到,下发时间为8月26日,此次公布的不只有《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而是“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包括《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等。

目前,公众可以从卫生部网站下载这一系列指南。

提高平衡能力方法

金鸡独立:睁眼或闭眼,双手叉腰,一腿弯曲,一腿站立尽可能长的时间。也可以两腿轮流做单腿跳跃,以增强腿部力量。

“不倒翁”练习:挺直站立,前后晃动身体,脚尖与脚跟循环着地以锻炼下肢肌肉、控制重心。

坐立练习:站在椅子前反复缓慢起立坐下,坐立练习时可以将一个纸盘放在头顶上,尽量保持不掉下。

沿直线行走:画一条直线,向前迈步时,把前脚的脚后跟紧贴后脚的脚趾前进,步行的轨迹尽量和直线重合。行走时,可将纸盘放在头顶上。

侧身走:俗称“蟹步”,就是像螃蟹一样横着走。

倒着走:在一块平坦的空地倒着走,并尽量保持直线。

注:老年人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指导】

扶起跌倒的老人是项技术活

《指南》提出:发现老年人跌倒时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

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有抽搐,应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

如老人意识清楚,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诊治或拨打急救电话;要询问是否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如有,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使病情加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并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进一步处理;查看有无提示骨折等情形,如无相关专业知识,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老年人试图自行站起,可协助老人缓慢起立,坐、卧休息并观察,确认无碍后方可离开;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休息。

核心提示

面对跌倒的老人,您“会不会”去扶?

在口语中,“会”通常有两层意思,一、愿不愿意,二、有没有这个能力;面对街上摔倒的老人,南京“彭宇”案让“扶老人”这个举动有了“风险”,进而让人从主观能动性上有了“会不会扶”的道德选择。

有了这样的背景,卫生部出台的这样一个原本很有技术指导性的文件,却在出笼后,立马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围观。

【医师】

卫生部指南在技术层面有指导意义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共分十大部分,约2.3万字。“老年人跌倒后的处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说明如何通过家庭干预和社区干预来预防老年人跌倒。

《指南》最后特意提到,作为卫生部门,应该怎么给公众普及摔倒知识,同时,文章还提到,2006年至2009年,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社区为主体,以正常生活的非病例老年人群为干预对象,进行了老年人跌倒社区综合干预的研究。干预后老年人跌倒发生率由17.71%下降至7.19%;老年人认为跌倒可以预防的认知率由48.94%上升至72.75%;老年人采取预防跌倒措施率由19.30%上升至86.58%。

“细看全文,卫生部的这个指南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作为长期从事骨科专业的刘涛深有体会,有一个最近的病例最可以说明这一点。

据刘涛介绍,前一段时间,郑州一位80多岁老太太,去卫生间摔倒了,家人知道后,几个人搀扶着把老人扶到客厅,然后把老人送到了医院。“从伤情上看,老人本来只是股骨出隆间骨折,只要做牵引即可,但是因为摔倒后,家人不注意方法,搀扶老人时让病情加重,导致了骨折移位,最后不得不进行手术。”

【网友】

遇跌倒老人,有44%网友明确表示“不扶”

这样一个原本很有技术指导性的文件,却在出笼后,立马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围观。

一些网友认为“这样的事都要发指南,足以看出这个社会的道德标准滑坡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也说明这些官员吃饱饭没事干。”

原因何在?郑州大学法学院潘老师认为,不外乎三点:一、这个事情因为和公众关联大,所以自然而然关注度高;二、在目前信任危机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公众会比较敏感;三、这个指南很容易让人和南京的“彭宇案”联想在一起。

昨天,微博做了个题为“卫生部出台老人跌倒干预指南,你会扶老人吗”的小调查。截至昨天下午6点,共有1883人参与投票,其中44%的网友表示不会搀扶老人,38%的网友选择了“不好说”,18%的网友表示“肯定会扶,但是和指南无关”。

网名为“法号流氓”的网友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

“本来还敢扶的,看了指南,自问没水平扶……”网友lvlv_丹丹说。

“不扶老人,大都不是技术原因,而是道德原因。”沃友“追风”认为,碰见摔倒老人,作为一个公民,首先是应该根据《指南》学会怎么扶,然后是从道德上,愿意上前扶。

网友“杨雪”表示,虽然遇过很多老人会倚老卖老,但毕竟是少数,没想那么多,要是真看到老人摔倒第一意识肯定是去扶一把。

“我看了内容,觉得还好啦,是一个操作流程指引,有利于助人者正确对老人施救。”网友“叶拿拿”说,如果不懂知识,很多人或许好心反而办坏事。

【争论】

“彭宇案”带来的社会道德滑坡

今年9月6日, 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场口摔倒后,躺在地上1个小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就没人敢上前扶一把。最终,老人因为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老人摔倒在路上,你会扶还是不会扶?这原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却因为“彭宇案”的出现,成为一个骑虎难下的难题。

在口语中,“会”通常有两层意思,一是有没有这个能力;二是愿不愿意。网友“人五人六君”说:卫生部这个举动至少说明,它想从技术上解决一些矛盾。

但是,面对街上摔倒的老人,南京“彭宇案”让“扶老人”这个举动有了技术层面之外的“风险”,进而让人从主观能动性上产生“会不会扶”的道德选择。在这一层面上,正如网友“宁财神”所说:老人跌倒能不能扶,得看法院,跟卫生部没关系。

那么,在目前的社会形态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我们做好事时无负担?

网友“E言之见”提了一个建议,他说,遇到摔倒老人,除了“一看,二问,三扶,四打电话”外,还应加上“五拍照,六录音,七找证人”,最好有摄像头。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最根本的是提升每个人的道德。

“若要让道德往正面提升,我们做子女的, 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先让自己的父母不要变成‘赖老人’, 所以请先‘扶’起自己的父母吧。”网友“新月姐姐936”也对做子女的发出了呼吁。

“遇到老人摔倒,在扶与不扶之间,我们希望社会上可以形成搀扶帮助的正面风气。”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