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劲加多少功力:宋代散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9:24:43
    这里所说的散文指的是古文。韩愈和柳宗元在唐代倡导的古文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宋代的古文家树立了榜样。可以说,宋代的散文是唐代散文的继续。但因韩、柳的古文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自身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韩、柳之后,他们所极力反对的骈文又死灰复燃,统治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的文坛近二百年。这样,解决古文自身存在的问题,再次将骈文从文坛统治者的地位拉下马的任务就落在了宋代散文家的肩上。事实上,宋代散文家在这两方面是做得极为出色的,后人公认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家,这一数字足以说明宋人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功。宋人将散文的功能从“载道”引向了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使之具有了空前的生命活力。同时,又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摒弃了他佶屈聱牙的一面。因此,宋代的散文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涌现了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大家。明清散文实际上是在宋代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 欧阳修与北宋初中期散文

      宋代开国以后,文坛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是骈文。与此同时,一些古文家也开始活跃,如穆修、柳开、石介等,他们自印韩愈文集,以学韩为荣,但除个别作家(如王禹偁)外,理论和创作上均无突出的创造。不过,他们的尝试与努力开了宋代古文写作的风气,为以后的散文家写作古文提供了借鉴。欧阳修的散文正是在反对骈文和纠正前期古文家的失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理论上,欧阳修一方面主张道胜文至,认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承认“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文章之“道”并不仅仅局限于古圣贤之道,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列入“道”中,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的行为。同时,认为文章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反对韩愈等人的奇险怪诞,主张平易。欧阳修的散文正是他的理论主张的实践。他的散文内容充实,题材丰富。既有政论文,如《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与高司谏书》;也有写景抒情之作,如《秋声赋》、《醉翁亭记》;又有叙事怀人的作品,如《苏氏文集序》、《祭尹师鲁文》。艺术上也有鲜明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风格平易流畅。在欧阳修之前的古文,无论是韩、柳还是宋初的其他古文家,都免不了奇险艰涩的毛病,欧阳修在韩、柳之后第一次全面成功地创作出了这种没有奇字难句、文从字顺的散文,这在散文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造。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这段文字写的是李克用临终告诫儿子后唐庄宗李存勗不忘报仇,李存勗不忘父志,郑重其事的事。所写的内容很丰富,但是,作者娓娓道来如谈家常,既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难字难句,简洁而流畅。

    第二,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且颇多创新。例如《醉翁亭记》用二十一个“也”字构成意义和节奏的递进和变化。《秋声赋》以形象的手法描绘秋声等。

      第三,无论写景、抒情还是说理,都能引人入胜,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他的名作几乎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醉翁亭记》中间的一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这一段表现的是滁人游、太守(作者)宴、众宾欢、太守(作者)醉的四种情况。作者通过整齐的句式,富有典型意义细节和场面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滁人的欢乐和太守(作者自己)的欢乐,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喜悦的世界中,读来引人入胜。在这一点上,欧阳修是有着特殊的本领的。

 

第二节 王安石、苏轼与北宋中后期散文

一、王安石

     王安石的散文是欧阳修所进行的散文革新的继续,但在艺术风格上具有自己的强烈个性。总的说来,王安石的散文是政治家的散文,不以感人擅长,但以服人称胜。作品的内容与社会政治有紧密关系,而且见解精辟,往往能发人所未发,显示了王安石非同寻常的眼光与思想。这些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数量最多的政论性散文中。这些散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或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或绵里藏针,说理充分。都表现了无可辩驳、真理在握的高度自信。

     他的另外一些散文虽然写得不长,但也表现了同样的特点。例如《游褒禅山记》虽是一篇游记,却如议论文,议论精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读孟尝君传》不过九十字,却推翻了千古定论。

      这篇短小的散文一反千古以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认为孟尝君正是因为不能得士,所以,真正的士不到他的门下,以至于齐国虽有强大的实力,但却不能南面而制秦,他自己也只有依靠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才脱于虎豹之秦。这种看法当然是片面的,但是读后又不能为他的独特见解所折服。

二、苏轼

      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欧阳修散文与王安石散文的综合与提高。

      苏轼在理论上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要求文章应有中心,围绕中心作文。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辞达”和“自然为文”的说法,即写作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然地把对事物的感觉和理解写出来。

      苏轼的散文创作印证了他的散文理论。在内容上,苏轼的散文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一点上,此前任何散文家都无法与他媲美。以前根本不能写入文章的很多内容,均能在苏轼的散文中找到。在艺术上,苏轼散文不仅文体多样,而且如他的诗歌一样,触处生春。议论时,能像王安石一样,鞭辟入里,发人所未发。写景时,能像欧阳修一样,以寥寥数语,写出景象的特点,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意境,例如《石钟山记》、《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前赤壁赋》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月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用简洁的笔墨,十分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引人入胜的月夜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他极善于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而不露痕迹。不妨来看一下《承天寺夜游》,这篇短小的写景抒情散文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态。其洒脱的风致、简洁的风格,颇有魏晋人的风范。文中所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未加浓墨重彩,只廖廖几笔,便令人神往。

     总之,苏轼的散文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程式,充满活力,毫无陈腐气,且有特殊的情韵,确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曾巩与苏轼的父亲苏洵、弟苏辙虽然也被列为散文大家,但今天看来,他们的作品除苏洵《六国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等少数名篇外,就总体成就而言,与其他散文大家相比,无疑就逊色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