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tonymoly蜗牛面膜:[心情游记]一个女外交官丈夫的随任欧洲趣事集(连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47:57
一个女外交官丈夫的随任欧洲趣事集(连载)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发表日期:2011-6-28 16:41:00 回复
我们的老祖先早就说过,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一本大书!旅游、去玩也是行万里路,也可以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我把近五年的欧洲所见、所闻、所历、所思的趣事汇成一集,给对花鸟鱼虫、五花八门感兴趣的网友们,一起分享。
特别友情提示:对此类东西不喜欢的朋友们,不要误入本帖,以免占了您的时间,又扫了兴。自古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网上春熙路
网上春熙路,实体商誉保证,数万货品任您挑

西安世园会
“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绿色引领时尚!

深圳建国医院
深圳最好的男科医院
更多品牌专区>>
',1)">
作者:张居右 回复日期:2011-06-28 16:47:01  回复
SPEED~~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6:49:11  回复
目录
引言 :“丈夫”成了我最后的“职务”
一 、 拥抱绿色世界,野菜野果令人陶醉
1我在维也那挖到了荠菜王
2美味的欧洲野韭菜,您贵姓?
3晚年的桑葚之恋
4探寻迷人的欧洲极品野山菌
5满地白果无人问津
6美丽的罂粟花,美味的罂粟籽
7手脚并用捡核桃
8我尝到了价超黄金的黑白松露
9最昂贵的水果烂在树上
10你见过上万亩的野生板栗麽?
二 、 触摸可爱生灵,乐事烦事终身难忘
11我教鹦鹉吹口哨
12刺猬的“移民”尝试
13在茜茜公主度蜜月的地方抓大草鱼
14横行欧洲的中国大闸蟹
15中国大使馆的鸽子“公寓”
16去亚得里亚海捞海参
17凶悍好斗的白天鹅
18鲤鱼跳出国门,几国欢乐几国愁
19我在奥地利养边牧
三、 探寻五花八门,奇闻趣事大长阅历
20在奥地利开火车
21到老外的葡萄园打短工
22走读希特勒在奥地利的遗迹
23让以色列大使着迷的农民旅馆
24雪夜巧遇千万富翁
25让中国外交官发窘的维也纳桑拿
26他们也是欧洲人
27探访世界最搞笑的地名
28身心几处的皇家葬礼
29法国警车送我住夜店
30寻访新四军白求恩的故地
31四十年不间断的世界外交官大练摊
四、耕耘平淡家务 小欢小乐常随身边
32出国第一堂课是买菜
33餐桌上面长见识
34家常便饭中编织美好
35中国外交官的花盆菜地
引言
“丈夫”成了我最后的职务
转眼,人生就走完了一大半。退休后,我回首一盘点,这辈子工、农、商、学、兵、政、党,差不多都干过了,还去过20多个国家,在同辈人里,也算阅历丰富了。可是没想到此后我又经历了一次人生全新的体验。2005年,我爱人被派往维也纳中国驻联合国工发组织代表处当外交官,任期四年。我非常乐意陪她一同出国,能踏进神秘的外交官圈子,零距离观察联合国,还能怀揣有外交豁免权“红护照”去旅游,太难得了!
第一次拿到“红护照”,还真有一点心动。那烫金的“外交护照”四个金光闪闪大字,在大红色封面的衬托下确实好看,比墨绿色的公务护照,暗红色的因私护照,咖啡色的商务护照都更显大气庄重。可是翻开护照一看,真让人哭笑不得。我的职务(英文是:Official Status)填写的竟是某某人丈夫!护照是给外国人看的,这不等于说在中国的官方职务里有一个叫“丈夫”的?······
“不懂了吧,”我爱人笑着,用手指点着我,得意地说“你现在是本外交官的随任,知道不?就是跟随我的家属。这是国家的规定哦,出国后要听话,不许乱跑!”我也笑了,外交官真有特权啊,还没出国就用护照把老公先锁定了!不就是妇唱夫随,让我买菜、烧饭、干家务嘛。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丢脸的,给自己的另一半服务,就是为自己。在家里,她历来就是我的领导。不过,丈夫怎么是职务呢?
凭着这本某人“丈夫”职务的护照,在某人没有同行的旅游中,我独自顺利地通过了欧洲十几个国家的海关,走的全是不用排队、行李绝对免检的外交专用通道。“丈夫”护照虽然不好听,可是很好用啊。
后来,在外交官的圈子里听多了,我才知道,女外交官们的丈夫,短期出国去探亲的多,长年出国随任的少。如果这些丈夫们不是外交官,不论他们在国内任何职务,在红色护照上,他们的职务只有一个——丈夫。所以当时的外交部李肇星部长,路经维也纳时,对我的“领导”说,“你先生能这么做,很不容易啊!你要对他好一些吔······”
李部长不认识我,他那知道我从小兴趣烹调,会烧一手好菜,烧饭对我不是负担,还有点乐趣呢。出国前,我想的是如何露两手,用老外的食材,在维也纳做出漂亮的中国饭菜来,那才叫有本事。当然,美食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老外的世界很精彩,能发掘并体验它们,那才是大本事。
出国的前期工作,让我足足忙了两个月。欧洲老外的生活习惯跟我们太不一样了,炒菜不用锅铲,连饭馆的大厨子都是用调羹和叉子炒菜。也没有弧形的炒菜锅,只有浅浅的平锅。厨房是我的主战场,没有武器是上不了战场的。锅碗瓢勺,干货调料,药品食谱,球拍光碟······连去瓜皮的刨刀,针线包,小望远镜(金色大厅看演出用)等等,我都打包了。
软件比硬件准备更费神,不仅要查阅奥地利的政史文经,天文地理,还要恶补德语,靠速成音像教材,我背下了问路,乘车,买菜等方面100个常用短句。我的每一份的付出,后来都收到不错的回报。出国后的生活质量是可以靠出国前的精心准备来获取的。
亲朋好友的饯行话别,应接不暇。书记、省长也出面了,毕竟是我们省第一个走进联合国的女外交官。一片祝贺赞美声中,我只听到一个不同声音,是我一个好朋友告诫我,“你别高兴太早喽,外交官的生活开头很新鲜,日子长了非常枯燥,当家属的更难熬,没什么意思!”他的姐夫就当过外交官,我记住了他的话。出国后事实证明,他的话是对的,言中了很多外交官家属的心声,第一次要出国总是乐的要死,长期随任后又闷的要命。尤其是欧洲的严冬,只能呆在家里度日如年,天天熬着日子盼回国······
“红护照”让我第一次享受了出国的特殊的礼遇:走的是不用排队的机场外交专用通道,坐的是宽敞舒适、几乎可以躺平的商务舱坐位。经过16个小时飞抵维也纳时,我毫无倦意。
维也纳不仅是世界音乐之都、建筑之都、文化之都,出过茜茜公主,还是第三联合国城。联合国的禁毒署、工发组织、外太空等机构在此办公(第一联合国城在联合国的总部纽约,第二联合国城是日内瓦,有联合国的欧洲总部、难民署、贸发会议等机构)。于是,中国有两个大使在维也纳:一个是派驻奥地利政府的,一个是派驻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为区分两个大使,大家把前一个叫“双边大使”,后一个叫“多边大使”。维也纳的中国外交官也就有两个驻地,双边大使馆和多边代表团,分归两个大使统领。中国在全世界同时向一个国家派有两个中国大使的还有美国、瑞士和肯尼亚。
我们工发属于多边团。跟双边一样,多边的中国外交官们来自外交部、商务部、核安全部、劳动人事部等多个部门,分别对应相应的国际机构,从事不同的工作。因为是甲类处,我们工发处有自己在市区的单独馆舍。
那天晚上,凌晨三点(北京时间上午九点),我就睡不着了,“国外呆长了很枯燥”的好友告诫让我想了很多,很远。一定要珍惜这次长住国外的机会,家务之外,开动脑子,走出家门,寻找乐子。我不能“度日如年”,要“天天过年”,让出国当家属的日子美好精彩,绝不留遗憾······
终于,城市的起床号吹响了——古老的教堂钟声,悠扬悦耳地飘荡在维也纳的上空,我的家属舞台拉开了大幕。此后,这钟声一听就是四年多。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6:53:58  回复
一、拥抱绿色世界 野菜野果令人陶醉
1、我在维也纳挖到了荠菜王
没有想到,在维也纳带给我第一个惊喜和欢乐的是野菜。
前任公使衔参赞老李,在跟我家的“领导”交接工作之余时说:“这里荠菜很多!”真的?在远离中国万里之遥的奥地利,会有荠菜?!我又不能不信,李公参是上海人,上海人爱吃荠菜是出了名的。
我母亲也是上海人,小时候她经常带我去挖荠菜。拎着小竹篮子,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和春风,在河旁、田边,寻找着,发现着,收获着·····回家后总会吃到一碗冒着热气的荠菜馄饨,那荠菜特有的清香,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时候,年年春天挖荠菜,我都会去。可是后来四十多年,我这个荠菜迷,都没有去挖过荠菜,多少次我想重温童年挖荠菜的欢乐,总不能如愿。田野上已见不到荠菜了,超市里卖的荠菜馄饨,也是人工种的荠菜,那香味比野生的差。在中国,荠菜由野菜变家菜的日子,可能已经不远了。阳春三月去田野挖荠菜,是国内很多人现在难圆的梦。
欧洲的荠菜长得什么样?味道怎么样?······小小的荠菜激起了我在维也纳的第一个冲动。周末,李公参夫妇带着我们去“移交”他的“荠菜园子”。他说,其实市区公园里就有很多荠菜,可是狗屎狗尿太多。而且在那里挖荠菜,老外会好奇地来围观,有的还会指责你破坏了植被。你跟他们是说不清楚的。
在一块冬闲的农田边,空旷的田野上,一簇簇熟眼的如芝麻大小的白花,在春风中摇曳着。有的花杆上已结出很多小小三角形的籽荚子。叶子形状也跟中国的荠菜一样。李公参笑眯眯地说:“怎么样,荠菜多吧!”我压抑着内心的激动,没搭话,又验证了另外两个特征:一片叶子折断后,会有一根细细的筋连着;挖出的菜根有一股特有的香味。“哇!真是荠菜啊,太棒了!”我终于欣喜地喊起来。真想不到,奥地利的荠菜长的居然和中国的一模一样!
李公参很得意地伸出手指,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圈子:“这就是我们的菜园子,交给你们了,放心地挖吧!”我顾不上去想脑海中涌出来的许多欧洲荠菜的问题,赶紧操起刀子,蹲下身子挖起来。这里的荠菜又多又大,根本不用去寻找,身边周围都是,让人太开心了。“快来,快来,我这里好多哦!”“哇!你们看,我这颗荠菜多大呀!”······,我们四个快要当爷爷奶奶的人,都埋头蹲在地上,像孩子似地喊着,笑着,尽情地释放着。蹲久了腰酸,我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挖起来·····时隔四十多年,在维也纳春天的田野上,我终于重温到儿时挖荠菜的美好时光。不到两小时, 我们满载而归,战果惊人,两个大塑料袋塞得满满的。在国内,全家人七八次挖的荠菜,总合起来也没有这么多。李公参还不太满意:“如果再早半个月来,荠菜会更嫩的。” 我心里惦记着的是,奥地利的荠菜,它的口感到底怎样?也和中国的一样吗?回到家里,我先做了几个荠菜丸子,在开水里一涮尝了,绝了!浓浓的荠菜香味,让人陶醉。维也纳的荠菜一点不亚于中国的。那天,我们忙乎了整整一个晚上。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6:56:32  回复
在维也纳生活的头一年里,我的荠菜情结经久不衰,这可能是在国内没有机会挖荠菜,被憋了太长时间的缘故。只要一出门,我的目光总会情不自禁地往地上扫。其实,多数的情况是,我并不打算挖荠菜,因为家里已有足够的存货了。可就是想寻找它们,因为每一次发现,都会有一种小小的快感。
国内的同胞们不会相信,在中国已经不容易见到的野生荠菜,在维也纳非常多,而且多到远远超出国内人的想象。市区的公园里,道路旁,花坛上,多瑙河边,甚至在人行道上的石头缝里,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出门散步都能顺带挖回许多荠菜。一天,我骑在自行车上,看到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岛上,有一片醒目的“荠菜绿”(当年的新荠菜,其色泽会比草坪的草,更嫩绿清亮)。我支好车,过去一看,真是惊喜交加,在一大片嫩荠菜的边上,有一颗特大的荠菜。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荠菜,比锅盖还要大!我考虑再三,没有下手,车来人往的,又是繁华的交通路口,万一······可是,车子没骑到家门口,我还是返回头了。这个荠菜王是可遇不可求的,绝不应该错过它。现在回想起来,太英明了!挖回来的这个大家伙,叶子平铺开来一量,宽度达到60公分,让外交官们惊呼了一阵子。我拍了照片,以后带回国给老娘开开眼界。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7:00:09  回复
对荠菜的孜孜不倦关注,很快就有了更重大的发现。市区和李公参移交的“荠菜园子”,根本无法和城外的葡萄园相比,那里才是荠菜的大本营。场面极其壮观:每到暮春时节,荠菜抽薹开花,在一条条望不到头的葡萄架之间,没膝高的洁白小花,成千上万朵地盛开着,远远望去,像云,如雾,似纱······如此丰富的荠菜资源,会让每一个中国荠菜迷都为之震撼而欢呼。而在奥地利,这样可贵的食材资源,年复一年无人利用,荠菜们自生自灭已经几百年了,可能还要再延续几百年······

(初夏花谢结子的荠菜)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7:03:04  回复
荠菜们选择葡萄园做大本营,太聪明了。每逢大地回春,它们率先发芽长叶,没等葡萄爬满架,就快速地完成了生长,开花,结果,扬仔。在葡萄中耕除草施肥时,又正好帮它们把种子埋入土中。这里没有农药,化肥,除草剂,它们在奥地利农民的无私资助下,一代代大量地繁衍着。在肥沃的葡萄园里,经常可以挖到又大又嫩,像菠菜一样的大荠菜,让人爱不释手。我最好的成绩是,五分钟就挖了足足半公斤的大荠菜,真爽啊!
荠菜绝不是只在春天才有。在国内,几乎所有的文章,包括老祖先的,都是说春天挖荠菜,我从小到大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来到维也纳后,我才弄清楚,荠菜不是春天才有,而是一年四季都有。夏天,秋天我们都去挖过,品质相当好,只有冬天没去过。但是,我们阳台花坛里种的荠菜(播种要隔一年才会发芽),在一冬天厚厚的积雪下,活得好好的,只是不会长大。荠菜能熬过几个冬天,我没有观察过。当然,冬天不能去挖荠菜,土冻住了。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7:04:31  回复
随着去挖荠菜次数的增多,我们越来越喜欢让挖荠菜更加休闲、舒适、浪漫,更多的享受大自然和田园风光的陶冶。只要天气好,无论春、夏、秋去葡萄园挖荠菜,都美妙的享受。在欧味浓浓的葡萄园里,一条条漫长相互平行的葡萄架,在如波浪起伏的丘陵上,整齐划一地勾画出一道道翠绿的优美几何曲线(秋天是金黄色的),四周的每一大块葡萄园又各自呈现着不同走向的优美曲线。又高又细的教堂尖顶矗立在远处的山边,不时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身处这如诗如画的田园中,你坐在小马扎上,仰望蓝天白云,沐浴着田野的清风和阳光,和家人好友谈笑风生地挖荠菜,赏风景,吃野餐,欢乐和满足之余,对幸福、人生和大自然·····或许就会有新的感悟。
挖回来的荠菜加工大有学问,前辈们传授的绝招是:水烧开了,加点油,再把洗净捡好的荠菜放进去一捞,蓬松松的一大堆荠菜,立刻体积骤减而色泽更加碧绿油亮。然后,挤干水分,捏成一个个拳头大的荠菜团子,装进食品保鲜袋,往速冻柜里一放,大功告成,一年要吃的天然野生荠菜全有了,随吃随取。而且,速冻过的荠菜团子,切起来很省工,做馅料的,一刀成型。我由衷地佩服和感谢这些聪明的外交官前辈们,在海外摸索出这套加工,储存荠菜的好办法。四年多来,我家餐桌上用荠菜做的馄饨,饺子,丸子,什锦炒饭,菜稀饭,荠菜蓉烩豆腐·····轮番登场,从未间断。在不容易吃到中国蔬菜的维也纳,这真是难得的调剂。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7:05:35  回复
我的荠菜情节,让我在欧洲旅游时,总是忘不了它们。巴黎的公园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皇宫花园里,莫斯科的广场上都有荠菜。在德国,瑞士,匈牙利,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克罗地亚,西班牙,瑞典·····几乎所到的欧洲国家里,我都看到了荠菜。这么多国家都有荠菜,我完全没有想到。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一些外交官,他们并不感到惊奇,还开导我说,不光是亚洲、欧洲有,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世界五大洲都有荠菜!我被震住了,这等于说无论中国人走到那里,他们几乎都能找到荠菜,也就找到了美食、乡情和欢乐。荠菜陪伴着中国人走遍世界啊!
早在2300年前,诗经上就有“甘之如荠”的文字记载,一棵小小的野菜,魅力如此巨大,让一个民族恋恋不舍的食用了两千多年。至今在国内,喜欢吃荠菜的人,恐怕要按亿来计,真是神奇伟大的野菜。从资历、分布、粉丝来看,地球上没有一种野菜可以和荠菜相比。世人们迟早会达成共识:荠菜是世界第一野菜!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7:13:48  回复
2、美味的欧洲野韭菜,您贵姓?
欧洲野韭菜是我认识的第二个欧洲野菜,李公参说它的味道跟中国韭菜一样,很好吃。说实话,我不很相信。国内的野韭、野蒜,野芹······我尝过不少,味道都不怎么样,光靠绿色、天然,没有口感是算不上美食的。中国很多蔬菜都是我们祖先从无数的野菜中千挑万选,把其中的极品长期培育而来的。即便如此,我也决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带来新欢乐的机会,去看看一个我没有见过的欧洲野菜,何况还是生长在世界著名的维也纳森林里。
市区西北部的维也纳森林,是一个大氧吧,城市之肺。因奥地利大音乐家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而扬名天下的维也纳森林,从远处望去,它郁郁葱葱、起伏蜿蜒,十分美丽壮观。可进了森林一看,并不是我想象的那种漂亮的森林。树木多数是杨、槐、榉、橡等阔叶杂树林,电线杆粗细,几乎看不到几个人抱不过来大树。李公参带我们在找到了野韭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完全不像韭菜。它们高20公分左右,宽大的叶子像胖竹叶,碧绿碧绿的,青翠欲滴,让人喜爱。野韭菜是一大片一大片长的,非常茂密,林地里到处都是。我们占地20多亩的团部大院树林里,非常多。要不是老远就可以闻到一股韭菜的芳香,真不会相信它和韭菜能沾上边。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7:15:14  回复
野韭菜叶茎极脆嫰,用刀割起来很快,我几分钟就可以割一大堆,比挖荠菜容易多了。回家洗起来更快,因为维也纳的城市空气非常干净,维也纳森林里更是一尘不染。下锅一炒,很快就缩水,跟中国韭菜一样,炒几下就熟。我尝了一口,没有想到极其美味,其韭菜的特有芳香,比中国韭菜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它是地地道道的纯韭菜味,毫无杂味,不辣,口感更嫩脆。国内的野韭、野蒜,真没法跟它比,“领导”吃了后,也是赞不绝口。欧洲野韭菜也会抽苔,它的苔竟然和中国韭菜苔长得一模一样,无论是杆、花苞、还是花,让人无法分辨谁是谁。而且它的味道更好吃。难怪叫它野韭菜。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7:16:26  回复
野韭菜让我们很兴奋,神奇的大自然在欧洲居然创造了这样的好东西,让维也纳的中国人都开心死了,因为它紧紧连着饺子——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过年的主食。在欧洲绝大多数的城市里,除非是梦里,根本见不到韭菜。唐人街华人店里偶尔露脸的韭菜,因辗转运输早没了鲜度还贵的惊人,去鲜的韭菜最容易产生致癌的亚硝酸盐。
我后来发现,维也纳森林之外好多地方都有野韭菜,我们团部大院的野韭菜又多又能长,年年采,年年长,野韭菜地盘年年扩张,根本采不完。我找到了很多方法去收获野韭菜。春天是用刀割,最方便。但是野韭菜的生长期只有一个多月,旺季在五月,然后就花谢叶黄了。要想延长吃新鲜野韭菜的时间,只好在许多泛黄的叶片里,一片片地去挑拣青嫩的叶子。我用这个办法,在七月中旬还吃到过新鲜的野韭菜,足足多吃了两个月。但是为了一盘菜,你要多花费一个多小时。同样,要提前一个月尝鲜,也要付出的更多的代价。在它刚刚冒出芽尖时,带上小铲子去挖。土层中雪白的野韭菜芽茎,味道更香浓,但是挖和洗是更费时的。
于是前辈们想到一个绝招,用储存荠菜的方法,在春天把从团部割回来的野韭菜,用开水捞过速冻起来,春天过去后可以慢慢吃,味道也不错。也有的人是一劳永逸,在春天一次包出很多野韭菜饺子来,用塑料袋一包包速冻好。要吃时,用开水一煮,十分钟后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就上桌了。我们工发处曾经用它款待过国内出访的团组,反应是超乎想象,每次都是端上桌便一扫而光。想再要,没有。因为是私人产品,限量捐献。品尝可以,要过瘾回国去吃,我们家家还要靠它对付大半年呢。
野韭菜越是好吃,我对它的兴趣就越大。它的味道和中国韭菜完全相同,会不会它们有亲缘关系?是从中国传过来的,还是从这里传去中国?或者它就是中国韭菜的亲舅舅呢?······每逢我开车送“领导”去团部公干,我都会钻进团部的林子里去,边采边琢磨野韭菜。野韭菜都是两叶一花:每棵野韭菜一生只长两片叶子,然后就抽苔开花。极少数会长三片,甚至一片叶子就抽苔开花了。花杆上的白色小花谢了以后,就结出许多绿豆大小的球形的小果实,放射状地长在直立在花杆顶上。野韭菜的根像个小葱头,深埋在十几公分深的土里。这些都跟中国韭菜一样。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7:17:45  回复
野韭菜是多年生的,每年的生长周期很短,只有三个多月,却不乏精彩,让人难忘。早春,当最后的残雪刚刚融去,维也纳森林里的野韭菜们就破土而出,很快用它们的绿叶,给林地披上第一件春装。没多久,野韭菜的花盛开了,森林里漫山遍野是白花花的,韭菜特有的淡淡的芳香在微风中飘荡。阳光透过高大的树冠,投射到白花上,会反射出夺目耀眼的银光,在光线阴暗的绿色森林里非常好看。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7:19:04  回复
可是,一旦野韭菜凋黄过世,腐叶烂茎散发出的恶臭气味,百米之外可闻,半月之内不散。很快,另外一种植物会接班登场,用新的绿色覆盖了林地。野韭菜们便默默地静躺在深土中,休养生息,准备来年的演出。这一绿一白,一香一臭,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们不需要人们播种,施肥,浇水,年复一年,茁壮生长。更神奇的是它可以抑制杀人蜱的生存,有野韭菜的地方就没有杀人蜱。跟芝麻大小的虫子——杀人蜱咬了人,会丧命的。我们一到维也纳就被告知,必须去打预防针,四年里连打三针,方能无忧。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7:20:55  回复
(广告提醒市民,打了预防针不怕杀人蜱)
老外也采野韭菜,但是只吃叶子,不吃韭苔。野韭菜的季节来临后,维也纳的露天菜市场上就有卖野韭菜的。我去看过,价格吓死人,每公斤1000多元人民币,一元人民币还买不到一根野韭菜!起初我很不解,维也纳周边的野韭菜非常多,为什么还要卖如此贵,而且还有人去买?当地的华人告诉我,每年媒体都会报道几起本国人误吃野韭菜而中毒身亡的消息,有几种会致人死命的毒草,长得很像野韭菜。有些老外也不认识野韭菜,自己不敢采,宁可去买。毒草和野韭菜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韭菜味,这对中国人毫不困难。
到了维也纳品尝野韭菜的季节,是挺有趣的。老外和中国人的餐桌上,会同时飘散着野韭菜香味。这极可能是东西方人在野菜食谱上,唯一一次能达到统一的时刻:都在吃同一个野菜。但是,相同中的不同也是很明显的:老外是把生的,切成细碎的茎叶,少量地撒在菜肴上,作为调料来吃;而中国人是视为时鲜蔬菜,大把大把地或炒,或煎,或作馅料,大快朵颐。很多老外都感到惊讶和不解。不过,如果他们能去了解一下中国的韭菜历史,必定会被中国的韭菜文化震惊而汗颜:早在2000多年前,地球上还没有维也纳和奥地利,至今仍被老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的东方黄种人,在华夏大地的春天,就已经享用着韭菜炒肉丝(战国时期的《周礼》上记载,“豚春用韭”)!而且,中国人把野韭菜培育成蔬菜的时间,还要再提前1000年(春秋时期的《尚书·夏小正》中记载,“正月园有韭”)!一个小小的野韭菜中,竟然浓缩了如此巨大的东西方饮食文明的差距。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在维也纳呆长了我才知道,野韭菜是中国人给起的名字,它的真名叫熊葱(Bear’s garlic)。老外们代代相传的是,欧洲的熊每年冬眠醒来,第一口要吃的东西就是野韭菜,故此得名。它在欧洲分布很广,我在瑞士、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都见到过,那里的中国人都爱吃它。老外很宝贝它们的熊葱,有的国家像德国就规定,自然保护区的熊葱不能动,其它的可以采摘。但是要办许可证,而且不能连根挖,不能影响植被,每颗熊葱只能采摘“最多不超过一片叶子”······我觉得太过分、也太可笑了!又不是濒危物种,遍布欧洲的野菜,这样当宝贝呵护有必要吗?只能采一片叶子,太不可理喻了,就是一个字,傻!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8 17:21:41  回复
当然,很多方面老外并不傻,他们很早就发现熊葱有很好的药物疗效,这种野菜确有治疗肠胃,便秘,降低血压和胆固醇等多种功效。这又跟中国韭菜太相似了:韭菜又叫长生草,洗肠草,能健胃益肝,润肠通便,有杀菌消炎,降低血脂和胆固醇·····药效也是那么相同,我心中原先那个疑团越来越大,欧洲野韭菜会不会是中国韭菜的亲舅舅?我急于想得到答案的冲动日益强烈。
到了真要去弄清这两种植物的亲缘关系时,我感到自己处于十分无奈的境地,我对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内容、名称等等,都是一片空白,中学的生物课所学的东西早还给老师了。幸好当今世界有了一个无所不知、有问必答的“活神仙”,我赶紧拜仙学艺,去上网。这种晚到的求知欲,让我生活里又增加了新的激情。在维也纳品尝野韭菜的季节里,当我检索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正月园有韭”(正月里菜园里长满韭菜)、“豚春用韭”(猪肉丝在春天用韭菜来炒)的文字记载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发自内心的欢欣,总会在心里升腾,在国内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在急于得到答案的驱动下,我上网穷追猛查,门外汉居然找到了答案——熊葱真的是中国韭菜的近亲!在植物分类上,它们同门、同纲、同目、同科、同族、同属,都是由同一个“祖先”演化而来,它们和一同演化而来的1200多个近亲们,组成了植物世界最大的“属”——葱属。它和中国韭菜的“血缘”非常近,类似堂哥、表弟,就像北方的圆茄子和南方的长茄子一样。
我独自破解了疑团,兴奋和快乐是不言而喻的。在我快要期满回国时,我开始考虑要不要不把欧洲野韭菜弄回中国去,它一定是很好的扶贫项目,不要投资、不要管理,不占农地,还能让同胞们一饱口福。我开始在网上了解国内野韭菜的市场,无意中又有了一个新发现,中国北方十几个省都有熊葱!而且跟欧洲的熊葱一模一样,宽宽的叶,浓浓的韭菜味道,它的名字叫茖葱。近年来已成为出口日本、韩国的紧俏货,国内的狂采滥挖使野生的茖葱资源越来越少,很多地方已经见不到了······
我无意中又找到一个重要的答案:中国也有熊葱!那么,欧洲野韭菜就有两个姓:一个姓欧,叫熊葱;另一个姓中,叫茖葱。可是此时我一点都兴奋不起来,相反,原先的热情迅速消退,心里一片茫然。那么美好可爱的欧洲野韭菜,在中国和欧洲的命运是如此天壤之别,我想到了那句嘲笑老外“傻”、“不可理喻”的话,心里感到汗颜。老外早把自由、平等、博爱,从人类的社会领域扩展到自然的生物领域。他们主张处于大自然绝对强势的人类必须尊重和保护那些弱小的生命,给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以平等的生命权利。这不是人为的恩赐,而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而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人类是地球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地球的主人。利用开发大自然,是人类勤劳智慧的表现。我们直到现在还陶醉在历史的辉煌中,只想到积累财富,不停地利用和索取大自然。我们是全错了,还是部分错?或者完全没有错?······
茖葱和熊葱的生活现状折射出东西方环保文明的巨大差距,是中国人的悲哀?或者是新转折?······半个多世纪在我头脑里已形成的观念开始动摇了。

作者:就爱史努比 回复日期:2011-06-28 17:21:54  回复
楼主好心态,很浪漫。
直播吗?请继续。
作者:就爱史努比 回复日期:2011-06-28 17:26:50  回复
一方水土养一方。。。。。。野菜,
欧洲的野菜怎么也是人高马大的
我是第一个给帖子捧场的,楼主可得谢谢我,呵呵。
作者:165020868 回复日期:2011-06-28 19:43:02  回复
楼主继续啊 期待中。。。
作者:一生一世皆浮云 回复日期:2011-06-28 20:33:08  回复
快点上贴呀,太慢了,呵呵,坐等楼主更新!
作者:深蓝海shi 回复日期:2011-06-28 21:06:54  回复
很好奇外交官的生活,呵呵!!!继续期待下文....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09:16:02  回复
3、 晚年的桑葚之恋
维也纳不仅有荠菜、野韭菜、野苋菜、野豆苗、马兰头等很多野菜,而且还有众多美味的野果。其中,就有我认识的桑葚。桑葚也叫桑果,是桑树结的果实,熟了极甜。我从小就爱吃桑葚。刚到维也纳不久的一天,“领导”说,她看到超市里有卖桑葚。我好高兴,跑去一看,不是桑葚,而是覆盆子,一种非常像桑葚的欧洲野果,个头略大,但是没有桑葚必有小果柄,也不如桑葚甜。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09:20:36  回复
(维也纳超市的覆盆子)
桑树是原产中国的特有树种。但是,在国内大城市里怕是很少了,没想到我在维也纳市区里看到了桑树,而且很多。公园里、道路边、多瑙河旁,都见到了桑树,异国他乡看到来自祖国的树,惊喜之余还有不少亲切感。维也纳的桑树长的跟国内的一样,心型叶,淡绿色,叶面像上了蜡,很光亮,阳光下闪闪发亮。夏天,紫色的桑葚,像无数宝石缀满碧绿的树冠上,十分醒目好看。树下一定会被落果染成乌黑一片,所以夏天找桑树,都不用抬头,只要看地上就行。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09:25:21  回复
(百年大桑树)
维也纳不仅桑树多,桑葚的品种也多(桑树是雌雄异株,雌的才会结桑葚),有结紫色桑果,也有结白色桑果的,还有一年紫一年白的;有的桑果大如小枣。在中国大使馆附近的城市公园里,有一棵桑树很特别,我在国内没见过,不到3米高,枝条像柳树一样,又细又长地垂挂到了地面。长长的枝条上结满了紫色的桑葚,坐在树下的靠背椅上,只要一转脸,嘴巴就可以衔到枝条上的桑葚,太童话浪漫了。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09:27:30  回复
一下子看到那麽多桑葚,是国内几十年没有见到过的,我真像孩子似的特别高兴,心里痒痒的。小时候我常常爬树摘桑葚,在树上边摘边吃,那又甜又香的桑葚,怎么也吃不够。最后,很难洗净的桑葚果汁会留在手上、嘴上、衣服上,回家挨一顿打是常有的事。不过几天后又上树去了······
已经步入老年的我,渴望重温儿时的梦,总是挥之不去。不仅是因为它美味可口,极富营养,更因为它能带给我童年的美好回忆:故乡,小学,爬树,小伙伴们······现在,当然不能再像孩子那样上树去。老外不成文的规矩是,凡是果树,树下捡可以,树上摘不行,用杆子敲更不行。这倒是一个难题:桑葚熟了后,里面是一泡蜜汁,稍一碰就破,更别说落到地上,摔扁了不说,还粘上不少沙土,要洗都难。现在,有了那麽多桑树、桑葚,却看得见,吃不到,很不甘心。不久,我找到了路子,桑葚落在修剪过的草坪上,会基本上完好无损,厚草坪的缓冲作用保护了桑葚。即使破了一些,也不会粘上沙土。我幸运地找到了这样的草坪。
我常常在风雨过后的早上赶到那些树下。成群的野鸽、野鸭也会在那里吃桑葚,平时落果少了还不够它们吃。满地的桑葚,刚被雨冲过非常干净,晶莹剔透,黑珍珠般的散落在翠绿的草坪上,让人怦然心动。新鲜的桑葚很好认,它果实上每一小粒果肉都是饱满发亮的,反之那就是几天前的落果了。在草坪上,你可以放心地一边捡,一边吃,比爬上树摘,快捷、轻松、安全。这才是老人的智慧。
桑葚的采摘期很长,几乎贯穿整个夏天。桑葚们分批分次的由绿变红,最后变为紫的,落下来。树上始终挂着三种颜色的桑葚。所以我总有满意的收获。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09:33:53  回复
起初,我总是把收获的桑葚一分为二,即食的放保鲜柜,其余的速冻起来慢慢吃,解冻后桑葚口感跟新鲜的一样好。维也纳的夏夜漫长而凉爽,我们带上一盘桑葚,坐在阳台上,悠闲地欣赏着维也纳的夜景,细细地品尝着大自然的美食,聊聊童年的趣事,大自然的元素悄悄地融入了两人世界,桑葚给维也纳的夏夜增添了不少欢乐。
以后几年,我对桑葚的热情有增无减,并在维也纳之外发现了更多的桑树,一次就可以轻松地收获七、八斤的桑葚。全部鲜吃就不行了。熟透落下的桑葚,即使再小心,用塑料盒装回来,很多还是被挤扁、流汁,不易久存。为了全年都能吃到桑葚并充分利用其补肾、养颜、益寿等疗效,我干脆把大部分的新鲜桑葚,加上蜂蜜,熬成浓浓的桑葚酱,一瓶瓶速冻起来,早餐夹面包吃,那味道真是美极了,堪称得意之作。每天早餐,我把桑葚酱夹在“皇帝小面包”中间,放在铁锅里,用小火将两面稍稍一烤,最低档的面包立马成了美味的精品早点,趁热一口咬下去,皮脆,内软,心香甜,吃了还想再吃 。它成了我在维也纳每天必吃的早点和美好的回忆。

我没有想会在远离桑树故乡万里之外的维也纳过足了桑葚的瘾。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桑树呢?奥地利并没有丝绸工业。这个问题当地的华人也答不上来,桑树的问号留在了我心里。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09:38:31  回复
第一年回国休假途中,我们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玩了几天,在一个要塞的古炮台上,我看见了许多眼熟的老桑树,围着炮台排成一个大圆圈,让我很惊喜。这些一个人抱不过来的桑树爷爷们,当年肯定在此服役过,难道桑树也有军事功能吗?第二年我去西班牙看奔牛节,在巴塞罗那海边的奥林匹克广场上,我很惊讶地见到了许多桑树。它们作为林荫树整齐地种在广场上,树冠修剪成半球型,那叶子有排球那么大,头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桑叶和人工造型的桑树。
第三年我去南法普罗旺斯看薰衣草,要经过法国一个最美丽的山区小镇。它非常偏远,独立在一个山头上。镇中心的小广场上,我发现这里唯一的一棵树居然是桑树,当然是来自我们中国的。在举目皆是老外的偏远异域,真令人激动啊!
一个前辈告诉我更绝的故事,英国伦敦的旅游景点——大英银行博物馆,其建筑的中央天井里就种了一棵桑树,并作为活展物,向游人昭告世界最古老的纸币——1000年前北宋的交子,是用桑树的皮制造的,整整六个世纪后欧洲才有纸币 ······
我开始更多地向外交官前辈们打听桑树的故事。他们告诉我,从丝绸之路来的中国商品,曾经让欧洲人目瞪口呆,视为天堂之物,爱得要命。罗马人要用等重的黄金来换取中国丝绸。法国国王把中国的桑树,种进凡尔赛宫,下令全国大种桑树,仅巴黎的公园里就种了几万棵桑树。因为种桑、养蚕、绞丝而起家的法国里昂,最终成为欧洲丝绸纺织中心和法国第二大城市。英国国王也紧跟法国,在白金汉宫里种满了桑树·····桑树在欧洲刮起的中国风持续了近800年,给欧洲带来了滚滚财源。现在,维也纳以及欧洲的桑树多,也就很好理解了。
桑树有如此传奇般的身世,使我每看到桑树、收获桑葚、品尝桑葚酱时,常会由衷感叹,真是一种伟大的植物,两次创造了人类文明的辉煌,一次在东方,一次在西方,中间相隔了近2000年!桑树们是欧洲最早的不会走路的中国“移民”,比培育它的中国主人们,更早更多地移居到欧洲。这些不说话的中国“移民们”,800多年前就带去了中国人“智造”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产品和先进技术,造福欧洲,惠及世界,为中国人争足了面子。至今仍然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桑树们,或许正在静静地注视着它们远古主人的后代正在创造另一次新辉煌。
回国后,市场上居然有桑葚卖了,不仅又大又紫、卖相极好,而且还用透明小塑料盒包装,完全与欧洲接轨。可是太酸了,毫无甜味,而且贵的吓人。中国的桑葚怎么变成杨梅味呢?······
我心血来潮在阳台上种了一棵小桑树,打算嫁接一个好品种,以后不出家门就可以吃到甜桑葚。上网一查,嗨!还真是吃了一惊,国内桑葚新品种神了:有春节上市的、有四季结果的、更有一种巨无霸桑葚,竟长得跟豇豆一样长!我心里又冒出了许多设想,在一棵桑树上嫁接几个不同品种的桑葚,·······说不定咱老人家今后又会演绎桑葚的新故事,不过欧洲桑葚的往事,我是永远难以忘怀的。

作者:漂泊枫桥 回复日期:2011-06-29 09:52:31  回复
幸福的羡慕
作者:woya2010 回复日期:2011-06-29 10:22:18  回复
好贴,收了
作者:唱得一首好歌 回复日期:2011-06-29 10:38:17  回复
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喜悦啊
作者:xiaoxiao0829 回复日期:2011-06-29 10:42:53  回复
好玩。
等我有机会了, 也要去旅游世界!
作者:李辉辉 回复日期:2011-06-29 10:47:56  回复
啊,真有趣
作者:sunshinejiang 回复日期:2011-06-29 12:56:55  回复
@遥远的南极光 2011-6-28 16:41:00
我们的老祖先早就说过,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一本大书!旅游、去玩也是行万里路,也可以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我把近五年的欧洲所见、所闻、所历、所思的趣事汇成一集,给对花鸟鱼虫、五花八门感兴趣的网友们,一起分享。
特别友情提示:对此类东西不喜欢的朋友们,不要误入本帖,以免占了您的时间,又扫了兴。自古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
-----------------------------
看引言和目录很生活,想看看,先顶贴了。
作者:伊丹悠凤 回复日期:2011-06-29 13:07:07  回复
期待下文
作者:yellow1115 回复日期:2011-06-29 13:43:12  回复
看到您和您太太的照片时心中不由得生起敬佩之情,也是看了您的帖子才知道原来国外和野菜的关系是这样的,就您说的这些菜现在卖的都相当的贵,特别是刚开春的时候,想吃上一顿野菜得付龙虾螃蟹的钱,希望您能挖掘出更多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来告诉我们,您的帖子很有意思的说!
作者:雄镇 回复日期:2011-06-29 13:57:35  回复
咱一平头百姓,也梦想着周游世界,听大叔继续讲故事
作者:茶小舞 回复日期:2011-06-29 14:12:22  回复
看大叔的故事,很有意思
也跟你一起游走。
作者:我不是恬恬 回复日期:2011-06-29 14:34:42  回复
这么好的贴子
作者:来自北方的小黑马 回复日期:2011-06-29 14:46:05  回复
哈哈。太有意思了。感谢楼主给我们阐述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作者:会笑的樱桃 回复日期:2011-06-29 14:56:24  回复
很有意思,关注了
作者:晴朗的小鸟 回复日期:2011-06-29 15:18:08  回复
很有生活情趣,祝您身体健康,幸福美满。
作者:Jaime夏天 回复日期:2011-06-29 15:24:18  回复
记号一个,慢慢看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15:32:57  回复
4、 探寻迷人的欧洲极品野山菌(上)

作者:鲁直 回复日期:2011-06-29 15:35:00  回复
做个记号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15:36:33  回复
(篮子里采的蘑菇,都不是极品菇。)
在迷人的欧洲大森林里采蘑菇,是许多欧洲童话中的情节,也是我心里深藏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我在维也纳圆了这个梦,有了一段颇为曲折但最为难忘的美好经历。
维也纳的老外们,经常吃的野生蘑菇,主要是两种,黄色的鸡蛋菇(Eierschwamm)和褐色的石菇(Steinpilz——Stein德语是石头,pilz是菇)。其价格远远高于所有的蔬菜:旺季时,新鲜的野蘑菇每公斤黄色的卖到8—9欧元,褐色的卖到20多欧元,比一般的蔬菜贵十倍,淡季时还会成倍地涨,真正是天价中的天价蔬菜。超市里只有黄的,都是从东欧进口的。在露天水果蔬菜摊子上,两种都有卖,黄的更贵,因为是奥地利产的。我的很多前辈们,在维也纳呆了几年,任满回国了,没有尝过一口黄的,更不用说褐的了。
我在国内,也没有见过这两种菇。上网后才弄清楚。哇,奥地利的老外们太精明,也太有口福了!他们精挑细选,代代相传,吃的这两种菇,均属世界四大顶级野山菌之列。在中国,黄的叫鸡油菌,褐的叫牛肝菌(另外两种顶级菇是羊肚菌和价超黄金的松露),都属于极品山珍。黄的之所以叫鸡油菌,是因为这种菇在锅里很会吸油,吃到嘴里时,像咬着鸡肉似的,香油四溢,美不可言。日本人称它为“植物类食品的顶峰”。
牛肝菌的学名是Boletus,前缀Bolet的意思就是顶级菇。欧洲美食家们说,用这些顶级菇做出来的佳肴,连上帝见了也要流口水。我不知道这两种鲜菇,在国内何地何时可以吃到。据说,目前全球都无法人工栽培它们,只有野生的,所以价格自然不菲。
(维也纳露天市场卖的鸡蛋菇和石菇,鸡蛋菇标价是1/4公斤9.9欧元,右边石菇价格是一公斤62欧元。石菇被对半切开,菇肉洁白是高品质的菇。老外卖石菇都要切开一些,证明真假,同时卖相也好。它们都耐存,上架时间很长)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15:38:41  回复
我非常开心和庆幸来到了有极品野山菌的国家,心里打定了主意,不采到此菇绝不罢休。但是,这件事一开始就很难。因为学采蘑菇最简单、也是最有效安全的方法,就是跟着会采蘑菇的人一起去。但是我初来乍到,别说老外,就是华人也一个不认识。维也纳的中国外交官里没有人去过采过。我向他们一些人打听过,当然不会有线索。相反许多人都劝我,别去弄,太危险了,会采到毒蘑菇的。我扩大打听范围,凡是我遇见的华人,我都不放过,结果几乎都是摇头和当心中毒的忠告。
对于这些友善的忠告我非常在意,安全第一是我一贯处事的首要原则。我的省农科所朋友曾告诉我,毒蘑菇不仅外表和可食菇不易区分,而且不同的毒菇的毒素也不同,有肠胃型、神经型、血液型、肝肾型等很多类型,至今还没有一种简易便携式的快速毒菇检测。世界上100多种毒菇里,能致人死地的有20多种,所以采野蘑菇要跟真正会采的人一块去。
我当然不会放弃打听,终于有了让人振奋的突破。那是在一家中餐馆吃饭,老板的回答仍然是摇头。老板娘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矮女人,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又问了她。回答出乎意料:“维也纳森林里就很多呀,我跟老外去采过。”她非常肯定,我以为听错了,老板向我解释着,她曾经跟一个老外同居过,常跟老外采过菇······
我好兴奋,把野蘑菇的事问了个够,这个普通话都讲不好的温州人,却把采野蘑菇讲述的极其生动,让人身临其境,不能不信:“······野蘑菇夏天很多,热天里只要下过一场大雨,等太阳一出来,森林里的野蘑菇会长得非常快。地上成片的落叶会被蘑菇们顶起来,发出唦唦的响声······”多美的蘑菇破土而出的特写画面!这是编不出来的。于是我们当场就说定了,夏天一起去采蘑菇。我暗自庆幸自己运气好。
终于等到了夏天,运气却被变化带走。会采蘑菇的老板娘突然消失了,老板骂骂咧咧地向我控诉说,八成又是跟那个老外私奔了······我担心找不到采菇人而失去第一个夏天,因此决定改变作战方案,采用双管齐下:在继续找人的同时,独自一人先去采蘑菇。因为我已经知道了采蘑菇的地点就在维也纳森林,并多次去市场细细看过石菇和鸡蛋菇的外形特征。最重要的是,四川饭店的赵老板已经告诉我,维也纳有专门鉴定蘑菇的机构——维也纳市政府的食品卫生局蘑菇科。
我买了一本非常实用、有对照彩图的奥地利蘑菇书,图片上都注有一目了然的标记,可吃的蘑菇注有刀叉,有毒的注有骨髅头。我备好了采菇工具,在维也纳森林开始了我的蘑菇梦历程。
我们团部就在维也纳森林里,这片因为施特劳斯作曲的《维也纳的森林》而扬名世界的著名的森林,并不是在平原上,而是在一大片小山地上。我从团部旁边的小山开始寻找蘑菇。100多年来,森林里已被千百万散步的人,包括贝多芬、施特劳斯等名人踩出了许多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小道。
我兴奋地走在一条小道上,顾不上去欣赏林中的风景,目光紧张地搜寻着地面,很快就发现了蘑菇,而且越来越多,大的如巴掌,小的如纽扣,举目皆是,我头一次看到这么多五颜六色,品种繁多的蘑菇,真是看花了眼。其中有的好像是石菇和鸡蛋菇,有的明显不是,但是它们长的太可爱了,依我的直觉,是可食的菇。我拿出蘑菇书来对照,它们又象又不像,最后没有一个对上号,让人十分无奈。书上的德文说明我也看不懂,只好采回一些样品,请教专家了。
热情的赵老板带我去了维也纳食品卫生局的蘑菇科。很巧,地点就在我们工发处办公室的对面。专家略为一看就摇头了,说里面没有石菇和鸡蛋菇,倒有几种菇是有毒的,千万别吃。专家说的有毒的菇,正是我看似可吃的菇,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跨出了第一步,后面的步子就快了,我开始主攻团部周围的山头。前任大使爱开长会,每次开车送“领导”去团部开会,我就利用充裕的时间,选择不同的路线,上山找菇。遇上雨天,我更加兴奋,希望能看到中餐馆老板娘说的那动人一幕。虽然找极品菇一次一次的落空,但是我相信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我那里知道老板娘说的维也纳森林是一个方圆1000多平方公里的林海,我的努力不过是大海捞针。当夏天快过去时,我已经把几个山头都爬偏了,虽然见到的菇越来越多,始终没有见到极品菇。
有一次送样品去蘑菇科,专家仍然是摇头。不过,写了一张字条给我,叽哩哇啦地说了一通英语。我谢了他出来,其实我没有听懂,英语本来就不好。回去找人一问,字条上写的是维也纳蘑菇协会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我感到眼前一片阳光,心里想这回肯定有戏了!
蘑菇协会给了我资料。协会的蘑菇专家们,每年夏天都会带领市民们在周末去森林里采菇,并实地讲评,年会费每人十八欧元。但这一年的活动已近尾声了,我看到协会活动表上安排采菇的十几处地点,有极详细的地址。我马上想到何不自己去,还可以省下一点钱。于是,我开车去了一个最近的地点,是个小村子。我还是傻了眼,村子东南西北都有森林,要往那里找呢?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菇都是不同的,这是我大半个夏天努力换来的学问。我只好乱碰运气,朝一处森林走去······
维也纳的第一个夏天我没有采到极品野蘑菇,但是有趣的经历让我大开眼界,我加入了第二年的蘑菇协会,我觉得极品蘑菇们好像在向我招手了。蘑菇协会组织的第一次采菇,是在初夏的一个周六上午。我们驱车按时赶到指定地点,一个距维也纳五十多公里的小村子的路边加油站。参加活动的成员们都到了,二十多个清一色的老外,只有我们两个亚洲人。他们十分惊奇但很友好地先向我们打了招呼。我心里忽然产生了一种找到“组织”的亲切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同肤色的人走到了一块。老外也是以家为单位,带着孩子、狗,他们服装不同,但都是拎着藤篮子,只有我们是朔料袋,这就是新老会员的标志吧。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15:40:38  回复
在协会的向导车引导下,长长的车队开进乡间小路,驶向真正的采菇地点,我明白了为什么去年我在协会的采菇地点一无所获了。采菇地方是丘陵地的一大片阔叶森林,老外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路线,很快消失在森林里。
我们选择跟专家走,于是,我认识了协会的蘑菇专家,安东尼博士,一个高个子、非常幽默风趣的老人。我们跟着博士,顺着一条小路进入森林,这里的林地比维也纳森林要平坦多了,有一层厚落叶,非常松软,像踩在棉被上。到处是野猪刨挖的坑,但是这里的菇并不多,而且许多品种跟维也纳森林的不一样,我采了几种没有见过菇,用英语问博士,“能吃吗?”他看都不看一眼蘑菇,对我们说:“可以吃。世界上的蘑菇都可以吃,不过有的只能吃一次。”我的英语听力很差,只听懂了头一句,“领导”给我翻译了一遍,我紧接着问了一句至今后悔不已的话,“为什么只能吃一次?”“领导”瞪了我一眼,“傻瓜!上天堂了,还问为什么!”博士看出来我栽了,他翻白眼、吐舌头,夸张地作了一个咽气的动作,欢笑声在森林里回荡······
后来,安东尼博士告诉我们,奥地利的蘑菇品种有近五千种,其中可以吃的有四五十种,真正美味的只有四五种,石菇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片森林里就有石菇。去年他的朋友们在这里采了十几公斤的石菇,有一年还采到带雪花的石菇。不过,每年的情况都不一样,也有都不长的,这就要看天气了······
“领导”问他为什么奥地利不发展人工大棚种植蘑菇呢?博士反问,有这个必要吗?蘑菇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是森林的神秘孩子,它们有自己家园,每年长不长、长多少,它们自己会安排,人类应当保留神秘,不应该去改变它,让子孙后代永远都能得到上帝的这份厚利。今天,你在这片森林采不到菇,可以到另外的森林去采······
我没有功夫去听老外的奇谈怪论,离开小路,走向森林深处,心里只想着快点找到石菇。老外们曾经在这里采到过十几公斤的石菇,我只要采到几个应该是不难的吧?······
采菇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当约定的集合时间到了,我仍没有找到极品菇,必须返回了,不过我很想知道老外采到没有。快到集合地点时,博士正和几个老外蹲在路边,围观一棵黄豆大的粉色小菇,博士用德语讲解,有的人在作笔记,有的老外干脆跪在地上,俯身侧脸,几乎贴在地面地观察这个小菇。反正不是石菇,我没有兴趣,我走到讲评地点,草地上已铺了一块大花布,老外们采到的菇都摆放在花布上,让人眼花缭乱。老外们围站在一边交谈着,收获的喜悦挂在脸上。

作者:木魚儿 回复日期:2011-06-29 15:42:13  回复
MARK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15:43:37  回复
讲评是用德语,很多老外都在认真地作笔记,博士的讲评不时引起阵阵笑声。可惜我们听不懂,我仔细地在花布上看了几遍,老外们也没有采到石菇,我心里有一点点安慰。有一个热心的老外用英语给“领导”翻译博士的话。
我无所事事,目光被老外的藤篮子吸引了,这些篮子里被格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方格子,这样篮子每次都可以分门别类地装很多菇,而且互相不会挤压损伤,我们的朔料袋是办不到的。老外的采菇刀更为精巧,每个篮子里都有几把不同形状的刀,用来采收不同的菇,刀把子顶上还有一个小刷子,用来清除菇上的杂物。我们是剪刀、文具刀、螺丝刀都用过。回国后,一回想起采菇,我就很后悔,在协会活动时没有去弄清,老外采的菇是用来干什么的?是全部吃,还是一部分当作标本?因为市场上只有黄的和褐的两种野蘑菇卖······
虽然没有采到石菇,我们对第一次的活动都很满意,我最高兴的是终于准确地知道了采石菇的地点。我们收获极品菇只是时间的迟早了,很可能就在下一次协会活动。果然,第二次活动就采到了极品菇,是老外采到的,数量也很少。此后,我们的期盼一次次的落空,又一次次地重新升起,当第三个夏天过去了,我彻底失望了,搞不清是运气不好,还是门进错了?我觉得协会更象是理论提高班,并不适合我这样只想尽快采到两种极品菇的人。而且,活动地点都是维也纳的近郊,我已经打听到极品菇的主产区不在维也纳森林。
我是屡战屡败,更是屡挫屡战。和协会分道扬镳后,我找到几个采菇的新路子,都是一些会采菇热情的老外朋友,其中一个是维也纳体校校长。第三个夏天时他就邀请过我去采鸡蛋菇,他的分校在靠近意大利的边境,距维也纳300多公里,鸡蛋菇非常多。去这些地方采菇,十拿九稳,就是路很远,还要在外过夜。“领导”说什么也不干了,认为跟协会也采过两年菇了,我们又不缺钱,想吃可以去买。她本来就不爱爬山,我没有必要跟她硬拧,直线不通,就走曲线、走“无线”!
第四个夏天一到,我就把每个周末出游的地点都安排在有森林的山上,在玩的时候一有机会就钻林子。“领导”虽不高兴,但也防不胜防。曲线走通了,但是采菇时间太仓促了。解决的办法就是用“无线”的方法,在“领导”有应酬活动不在家时,我带上手机开车到不太远的山上找菇,万一有什么事都可以应对。当然,偷溜只能偶尔为之。
曲线和无线的办法给我提供了十几次的采菇机会,其中安东尼说的那个有石菇的林子,我独自去过两次。我依旧没有圆梦,转眼到了国庆节,我在维也纳的最后一个夏天过去了,看来采极品菇要成为过去式了,我们期满回国之日将至,我心里那股深深的沮丧无法派遣。我的运气实在太臭了,别人去一两次就采到极品菇,而我四个夏天,几十次的搜寻努力都一无所获,如此悲惨的命运,实在让我心犹不甘,总想最后一搏,即便是无望的。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15:47:23  回复
(我第一次采到极品野山菌的欧洲冷杉林)
初秋时节,采菇季节已经过了。高山缆车在层林尽染的秋色山地上空悠然划过,蓝天白云,“领导”兴致勃勃地在缆车上抢拍最后的秋景。这是维也纳南面80公里的一个冬天的滑雪场,夏天改为休闲健身景点,风景很美,我们有”N”卡,坐缆车上山是免费的。持卡人在一年内可以去近300个地方玩,门票总额超过1500欧元,但是一张卡费只有43欧元。
“领导”满意我选的国庆出游点,她不知道这是我的最后“曲线”安排。好不容易熬到山顶游览采风结束,匆匆说了一句,“我先下山了”,就推着景点免费的两轮踏板车,沿着滑雪道下山去了,“领导”早已习惯我的半小时自由活动。
在半山腰,我弃车钻进了林地,这是片欧洲冷杉林,前年我们来玩时,曾经在缆车上看到老外们在这里采菇。高大笔直的冷杉林里光线很暗,厚厚的长年累月的落叶,让脚采着非常松软有弹性。云杉林特有的灰白色地面几乎没有杂草和灌木,已经干枯萎缩发黑的菇们比比皆是,一目了然,只有少数晚出的菇仍然生机勃勃。
我全神贯注,由近而远一片片搜索,当林地快要到头时,在一块斜坡上,被雨水冲刷过裸露的土块上,一个金黄色的亮点跃入我的眼帘。黄豆大的小菇非常醒目,菇的伞盖还没有张开,颜色很象鸡蛋菇,但是我不敢肯定,因为我在市场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小的鸡蛋菇。我小心地把它挖起来,在坡下不远处还有几个同样的菇,其中一个蚕豆大的菇盖已经半开,露出了菇盖背面清晰的沟痕,这是鸡蛋菇特有的沟痕,四年来我在市场上看过太多次。
我压抑着内心的激动,带着采到的五个小菇,冲到山下。景点的工作人员一致点头肯定,是鸡蛋菇!他们是当地的村民,很熟悉菇。狂喜终于迸发出来,我朝着大山长喊了一声,四年多的努力在最后一刻实现了。虽然鸡蛋菇又少又小,但这是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呀。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15:49:48  回复
(发现了一片鸡蛋菇!)

作者:deannasong 回复日期:2011-06-29 15:50:25  回复
MARK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15:52:36  回复
出国期满的日子来到时,我们被告知回国的日期推迟了。而且一推再推,最后推到了年底,我们意外地迎来了在维也纳的第五个夏天。我们又来到了对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林地。下了缆车,虽然“领导”很不情愿,还是跟我约定了下山的时间,我就独自奔向林地,此时我对景点的任何东西都失去兴趣,心里只有菇。在林地里,没有多久就找到鸡蛋菇,我是大小都采,多多益善。而且很快就发现,鸡蛋菇是群生的,一般都是三、五个一群,有的小菇如满天星似的布满了一地,我兴奋地不停地用手机向“领导”通报战果,两个小时我采了很多菇,足够炒一大盆菜了。
我超过了约定的时间才下山,“领导”问我:“你玩够了啦,采到多少啊?”表情很异样。我想无非是被骂一顿吧,我打开盖子,满满一大塑料盒的菇。
“看看这是什么!”“领导”突然捧出了用餐巾纸裹的一包东西,那金灿灿的鸡蛋菇在洁白的餐巾纸衬托下分外耀眼。她眉飞色舞地告诉我,刚才等我时,在路边树林里采到的。我惊喜地看了一下,全部是鸡蛋菇。看来“领导”经不起我的“战果”勾引,被拉下水了。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15:54:57  回复
中午我们选择一处阴凉而且风景优美的草坪,铺开欧式专用的防潮垫,有说有笑地开始野餐。金属保温桶里热乎乎的白菜肉丝炒米粉,浇上蒜蓉糖醋汁,还有紫菜蛋花葱花汤。一个自制的美味可口的中式快餐,给两人世界平添了情趣,这比吃老外的西餐省去了找餐馆,点菜,等上菜的时间,方便,省钱,更合口味。吃了水果和餐后甜点,我们从车里取来枕头在草坪上睡了午觉。
下午,“领导”同意取消去另外一个景点玩的计划。我们来到一个远离缆车线的林地继续采菇。这片山坡的冷杉比较稀疏,但是很高大,树干笔直笔直的,一个人抱不过来,林地是属于长满青苔类型的,各种菇很多。我首先发现了一小片鸡蛋菇,在翠绿的林地上鸡蛋菇更加抢眼。我大方地让给领导去采,没有想到她根本不领这个情,非要自己去找。不久她找到一片超大的菇,高兴地喊起来。我过去一看,哇,赶上超市卖的了!它们都躲在青苔下面,“领导”得意地大声说,这是我没有发现漏掉的。我点头认账,是我在前面带路嘛。
此后我特别留心了,果然也找到几处很隐蔽的菇,它们有的藏在落叶下,有的躲在倒地的树干边,还有猫在沟洞里的,这是鸡蛋菇的怪脾气。采着采着我们就走散了,森林里喊叫声音传不远,我们就用手机互通战果。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满载而归,所有的容器都装满了。我们请当地几个山民来鉴定,众口一词,全部是鸡蛋菇!回家一称,两公斤多。初夏时节,奥地利产的鸡蛋菇市价可是15欧元一公斤呀。
那天晚餐,我用鸡丁炒了一小碟鸡蛋菇。“领导”竟然拒绝品尝世界顶级野山菌:“我怎么能和你一块吃呢,如果中毒了,谁去打电话报警?”我心里也有些发虚,在上帝见了也要流口水的美食面前,我没敢多尝,就吃了三个小菇。哇!确实美味异常,它特有的浓郁杏香味,让人满口留香,完全没有一点鲜菇常有土腥味。而且,又极其脆嫩并略带点韧劲,口感超好,不愧是世界四大极品菇。第二天,我们才放心地大快朵颐。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15:57:16  回复
连着三个周末,我们兴致勃勃地又去了另外三个新地方,鸡蛋菇次次丰收。有了充足的极品食材,我们尝试了荤烧素炒,炖汤煮面,样样极其美味,而且它独有的悦目金色和迷人的杏香味始终不变,是一般的菇不能比的。我们炒了一大盘在工作餐时让大家尝尝,超受欢迎,外交官们把鸡蛋菇一抢而光,连盘底的汤汁都不剩下。此时的开心,真不亚于自己两口子去品尝。

作者:edisonjj 回复日期:2011-06-29 15:58:59  回复
顶大叔........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15:59:09  回复
(在森林里野餐后,我们一定要就地午睡一会,恢复体力,下午继续采蘑菇。此时“领导”在享用餐后甜食)
————采蘑菇上集完,下集待续————

作者:雪夜林畔 回复日期:2011-06-29 16:01:59  回复
难得一见的纯美。
作者:一亦依水水连天 回复日期:2011-06-29 16:10:00  回复
太激动鸟,居然维也纳也有咱云南的鸡油菌和牛肝菌啊,孤陋寡闻了,还以为只有我们彩云之南才有呢,山珍啊山珍,就是夏天雨季才有。更加对欧洲心生向往,以前一直以为欧洲只有驰名的松露呢。云南最著名的还有干巴菌和鸡棕菌,以及有毒的见手青,都非常好吃啊,不知道维也纳有没有。牛肝菌分白牛肝和黑牛肝,看上面的相片好像是白牛肝,黑牛肝的颜色更深一些,并且较之白牛肝更香。鸡油菌烧汤很鲜,牛肝菌加大蒜和干椒爆炒出来简直就是人间极品。不过见手青更好吃,但是有毒。身在岛国,心向欧洲,持续关注中。。。希望有一天可以去茜茜公主的国度看看。
作者:一亦依水水连天 回复日期:2011-06-29 16:17:46  回复
鸡油菌和牛肝菌都是无毒的,可以放心食用,有机会在七八月份去一次云南吧,那里的野生菌不计其数,千奇百怪,非常之鲜美。当然价格也不菲,尤其是今年,最贵的当属干巴菌和鸡棕菌,今年干巴菌是1200元一公斤。接下来是见手青,还有一种很好吃的黄赖头。在接下来是黑牛肝和白牛肝,最便宜的是鸡油菌。夏天去可以吃到新鲜的,其他季节去只有吃冰冻的了,但依然很有人气。外地人去了一般都是去吃菌火锅,其实殊不知云南的野生菌我们当地人都是炒出来才是最好吃的。插播一句,云南人把一切菜市场可以买到的菌菇类都统称为人工菌,在我们眼中真正的菌就是野生菌。
作者:一亦依水水连天 回复日期:2011-06-29 16:32:16  回复
另外想问一下羊肚菌是什么呢,不会就是我说的见手青吧,颜色比较鲜艳,手一碰就会从红色变成绿色,毒性还比较大,一定要炒到熟透才能吃,非常鲜香,我一直觉得有股奶香味。另外还有青头菌,吃起来有股草味,也很受欢迎,无毒。我要赶紧去跟云南的家乡父老宣传一下,原来我们的鸡油菌,牛肝菌居然和松露一样齐名,并且是世界四大顶级野山菌,真是没有想到啊,我还一心向往松露,没有想到世界顶级的已经被我从小吃到大。刚刚仔细看了一下价格,我想现在昆明的价格已经跟欧洲看齐了,唉,不说了,这收入这物价,连野生菌也泡沫了。。。
作者:飞龙在天9177 回复日期:2011-06-29 16:34:59  回复
留个记号!
作者:一亦依水水连天 回复日期:2011-06-29 16:35:42  回复
刚刚上网查了一下,羊肚菌好像云南没有,我反正是没有见过和吃过。鸡油菌和牛肝菌都被称为世界四大顶级野生菌,不知道见手青,干巴菌和鸡棕菌作合感想,哈哈~只能说咱们云南才是野生菌的王国啊,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欧洲看看,看看那里又的野生菌又有些什么。
作者:我是一棵静默的树 回复日期:2011-06-29 16:41:06  回复
最喜欢这之类的游记了~~~感谢楼主的好文笔,简直让我身临其境。
作者:XIEBIYUN 回复日期:2011-06-29 16:50:32  回复
留个脚印!
作者:水边胡杨林 回复日期:2011-06-29 16:53:29  回复
原生活
作者:我的猫丁啊 回复日期:2011-06-29 16:55:46  回复
Mark
作者:xinhen1116 回复日期:2011-06-29 16:58:55  回复
好贴,楼主是个爱生活的人,期待你的下文哦
作者:懒将憔悴舞纤腰 回复日期:2011-06-29 17:01:58  回复
diplomat`s husband
romantic post

作者:jiqimao7699 回复日期:2011-06-29 17:12:22  回复
留印
作者:tlyzh 回复日期:2011-06-29 17:16:54  回复
喜欢楼主对生活的态度
作者:千峋错 回复日期:2011-06-29 17:19:01  回复

作者:灵动精灵 回复日期:2011-06-29 17:21:42  回复
好想采蘑菇
作者:筱花仔 回复日期:2011-06-29 17:26:04  回复
马克
作者:梓然 回复日期:2011-06-29 17:27:16  回复
回家看
作者:长沙小E 回复日期:2011-06-29 17:30:11  回复
最喜欢这类深入生活的游记,风土人情神马滴最爱了~~~~~~
叔叔(或者伯伯)加油~~~~
作者:草上爬 回复日期:2011-06-29 17:44:27  回复
浪漫的大叔~
作者:garfield112zm 回复日期:2011-06-29 17:50:41  回复
竟然赶上了首页,哇咔咔
楼主的文章好,
看的我在办公室一直在流口水啊,哈哈哈
作者:当归养血糖浆 回复日期:2011-06-29 18:05:35  回复
呵呵,我对五花八门,花鸟虫鱼感兴趣。关注。
作者:vivikaka 回复日期:2011-06-29 18:07:22  回复
书应该出版了吧 有买不 买一本回家躺床上看真好
作者:柒辛 回复日期:2011-06-29 18:15:28  回复
流口水
作者:花皮子猪 回复日期:2011-06-29 18:13:09  回复
好可爱的大叔 :)
作者:shadow821128750 回复日期:2011-06-29 18:32:35  回复
好贴啊,继续写,超级羡慕
作者:aliceli2003 回复日期:2011-06-29 18:54:28  回复
mark,楼主继续啊。
作者:妖精当道群魔乱舞 回复日期:2011-06-29 19:04:21  回复
mark
作者:西梨西梨2 回复日期:2011-06-29 19:14:13  回复

作者:每海 回复日期:2011-06-29 19:27:19  回复
看一点我就知道自己很喜欢了。
文笔很对胃口。
很可爱的大叔啊啊啊~羡慕你的生活~~~
俺也喜欢吃
作者:背个包包走世界 回复日期:2011-06-29 20:06:23  回复
很开心看到这样原汁原味的好帖!祝身体健康1
作者:奶糖罐罐 回复日期:2011-06-29 20:10:20  回复
真是让人馋啊,好想立刻去Stadtpark摘桑葚!
请问楼主,你是什么时候去摘韭菜苔的呀?我们4月也去Kahlenberg摘过两次韭菜,但是韭菜苔都很短很小啊,而且茎软软的,跟国内的很不一样。555555,已经好多年没吃过韭菜苔了……
还有一个问题,请问你是怎么做鸡油菌的呢,我买来炒过也煮过汤,但是都没什么味道的样子,想象中应该很鲜美的呀……对了,Reumannplatz附近的露天市场的鸡油菌很便宜的,现在也就5,6欧一公斤吧,想吃了可以去买哦:)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20:15:15  回复
4、探寻迷人的欧洲极品野山菌(下)
对蘑菇的迷恋,让我对大森林有了更多的关注和亲切感,尤其是冷杉林,它们是这个国家的无价“绿金子”,造就了奥地利如画的风景和生态和谐。奥地利的森林覆盖已超过国土的一半,150年前就颁布了森林法,60年树龄以下的属于未成熟林,两公顷以上就不允许砍伐。这使森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到处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壮美冷杉林。
欧洲冷杉是老外们每年用作圣诞树的宝塔形的可爱树种。从远处看,深绿近乎墨色的欧洲冷杉林,由无数清一色“小宝塔”的密集整齐的团队组成。绿色“小宝塔”们整齐的如印刷出来一般,衬着蓝天、绿草场和黄土地特别显眼,冷杉林像一块块浮雕镶嵌在群山上,让你神往。覆盖在阿尔卑斯山的冷杉林让无数游人过目难忘。
这些被保护很好的森林早就年过了百岁,几乎都处在原始状态。走进森林,粗壮的一个人抱不过来的冷杉们拔地而起,直插云天,笔直笔直的。二、三十的米的主干上没有任何的弯曲和分叉,高大笔直的云杉像无数个擎天柱,互相平行的耸立着,人走在林间,更感雄奇挺拔之美。如果在早晨,道道阳光会穿过树冠,穿透无数垂直平行的树干,在林间濛濛的晨雾中,形成一道道倾斜而几乎平行的光柱,给森林带来了梦幻般的诗意美。久居喧嚣城市的人,走进这样宁静美丽的大森林,深深吸一口大氧吧里的清新湿润的空气,你会暂时忘记往昔的烦恼和不快,整个心灵不知不觉在极其舒坦放松中被森林悄悄地净化了。
这里更是蘑菇们的美丽家园,无论是品种或数量都要超过维也纳森林。林地里象花园一样,五颜六色的蘑菇遍地都是,超过排球大的菇,一点都不稀奇,有的菇会排成圆圈形,而且非常圆,象用圆规画出来的;有的则排成弯弯曲曲的一长串,有十几米长······


作者:singqrp 回复日期:2011-06-29 20:15:20  回复
mark
作者:隐隐青城 回复日期:2011-06-29 20:17:43  回复
哇哈哈,很自然~~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20:17:47  回复
迷一样的菇,会让你浮想联翩,冒出许多的问号。我想起了安东尼博士,他告诉我,蘑菇既不是植物,更不是动物。它们是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真菌,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4亿年,是地球无声无形的清道夫和化工厂。真菌们非常了不起,它们没有叶绿素,不靠光合作用,每天不间断地把地球上亿万吨的自然界垃圾,分解还原成洁净的动植物可以吸收的成分。它们清洁了大自然,保障了地球的生命循环。蘑菇是这些生活在地下,像蜘蛛网一样的真菌们成熟后,绽放出来,冒出地面的“花”,用以繁衍后代。很多真菌还跟某些树的根,有着共生互惠的依存关系。如石菇和冷杉,它们在一起,树能快长,菇也能更多。这种神秘的共生关系,就是至今人类无法人工培育石菇的原因。蘑菇对生存环境的极度敏感性,还成为监测环境变化的晴雨表。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20:20:41  回复
(我从森林里连土挖回来的小鸡蛋菇苗,试了几次都不长大,一周即亡。因为它是和某些树根共生的,没有树根菇不会长)
第五个夏天才开始一个月,我们采鸡蛋菇就已经轻车路熟了。快乐之余,要采到世界四大野山菌之一的石菇的愿望越发强烈了。四年多的采菇经历告诉我,采石菇比鸡蛋菇更难,它不像鸡蛋菇是成片群生的,而是单生独居。而且石菇数量也少,颜色、形状和它相近的野菇很多,而鸡蛋菇则几乎没有外形颜色和它接近的菇。有好多次我费大力采到的“石菇”,一一都被山民或专家否定了,有的还是毒菇!所以石菇比采鸡蛋菇更有技术含量,更要体力和运气,也就更有挑战性和趣味。我横下心打算闯红灯“单飞”一次,一个人进大森林去采石菇,即使挨“领导”骂也要去,这是我这辈子在欧洲的最后机会。
经过四年的磨练,我觉得翅膀已经硬了,在没有跟专家、跟老外,自己单独上山,实现鸡蛋菇的连战连捷之后,让我捂到采菇的诀窍:成败就在地点和天气。我把几年收集积累的石菇信息分析比较了一下,粗选了几个地点,再请会德语的人用电话逐个向当地老外核实菇的信息,从中挑选了一个最佳地点为我采石菇的首战之地。
“单飞”的时机等到了:一天,“领导”去联合国开会,中午有应酬,不回来吃午饭,我只要下午四点前赶回来烧晚饭就行。这样,我就有了六个多小时的连续行动空间。我带上装备,驾车冲出了维也纳。在奥地利的森林里,除了迷路、摔跤,你其它根本不用担心,没有毒蛇猛兽,更没有强盗歹人,一个人带上指南针进山绝对安全。
我没有顺着小路走,采用预想好的,有最大采菇覆盖面的“之”字型路线登山。虽然山坡很陡,又很松软,但是特地从国内带来的军用90高腰作战靴,非常管用。你可以完全不用顾及脚下的沟沟坎坎,石头树枝,比运动鞋强多了,难怪老外们爬山都穿厚底登山鞋。我想好了,今天要放弃鸡蛋菇,集中时间专攻石菇,才易成功。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20:22:54  回复
在这片海拔过千米的欧洲冷杉林里,各种菇非常多。我不会像四年前那样看花眼了,非褐色的菇我一概不看。对褐色的菇,我用食指和中指两个手指,轻轻摸摸菇盖的背面,如果是一片片菇褶的,就不用理它了。石菇的菇盖背面是细密的小针眼,跟海绵体似的。这种菇我在国内就没有见过,但是在这里的高山林地中有很多这样的菇。遇到小的鸡蛋菇我也放弃了,但是大的鸡蛋菇,我实在无法抵挡诱惑,顺手还是把它们带上了。碰到灌木林和水泽地,更不必浪费时间,这种地方是不会有石菇的。
走到茂密的冷杉林地,水平横生的密集小枝条会构成一道树墙,阻断前进的路。我不会倒退或绕道,因为没有人走过的林地,采到菇的机会更多。我不知道那来的一股杀开一条血路的气概,侧身或背着身冲进去。脸、耳、手臂被树枝划刺的很痛,我也在所不顾,这种近乎狂热的一往无前,连我自己也奇怪。
当我又一次冲进一道小树墙,蹲下来从树干下部观察林地时(在茂密的冷杉林地下部,是几乎没有树枝的,视野很开阔。),远处一颗亭亭玉立的褐色的菇,一下子把我的心提起来。满地的落叶,一片灰白色,林地里没有一棵草。透过树冠间隙射下的阳光,让这个独立的菇非常显眼。我钻过去靠近一看,这个菇长了一条不成比例的胖腿,腿差不多跟菇盖一般大了,这是石菇独有胖腿。一阵狂喜涌进心头,我不由自主地跪下双膝,俯身将整个脸贴近地面,看清了菇盖背面海绵状针眼,菇腿也很洁白,这些都是石菇的特征。我顺着菇腿把整个菇从土里挖出来(鸡蛋菇是在近地面处切断菇腿)。这颗巴掌大的石菇,菇盖厚厚的,足有半斤重,顶的上几十个鸡蛋菇。我直起上身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心里激动万分,真想狂呼一阵。我跪在极松软的林地上,美美地久久欣赏着手上的世界极品野山菌菇。整整五个夏天的努力啊!真是梦里寻它千百度,暮回首,它在林地最深处。

作者:CSD545 回复日期:2011-06-29 20:24:53  回复
荠菜,我们南方也叫它地米菜。高品质的生活,高品质的帖,只得欣赏。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20:26:12  回复
此时,我在林地里已经转了两个多小时。心里充满了成功的亢奋和喜悦,一点不觉得疲累,只想尽快采到第二个、第三个石菇。此后,我的运气来了,不到一小时就采到四个大石菇。问题也接踵而来,首先我没有东西来装菇,带来的塑料盒子都太小了,一个盒子只能放一个,盖子还盖不上。用双肩包装,更会挤烂。老外的藤篮子就不会有此问题。
更大的问题也冒出来了,后面的几个石菇颜色差别很大,有的菇盖是浅灰色,有的几乎是黑色的。这在市场上是没有见过的。我忽然担心可能采错了,这是我第一次采到石菇,心里没有底。犹豫再三,只挑了三个石菇作样品,就下山了。连续问了四个村民,他们都说“good”,并告诉我,越老的菇,菇盖的颜色越深。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同时又痛惜不已还留在山上的石菇。已经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就是还有时间返回去,也很难找回那些菇。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20:28:16  回复
那天晚上“领导”回家时,我按惯例做好了三菜一点心的晚餐。我没有提采到石菇的事情,我还要让蘑菇科的专家再确认一次,双保险有益无害啊。
单飞采石菇的成功给我们周末休闲又开辟了一片快乐的新天地。“领导”在我的点拨下,很快就采到了石菇。有人指点,采蘑菇本来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虽然我走过曲折漫长的整整四个夏天的弯路,但是第五个夏天的采菇成绩真是可圈可点,精彩不断。太多的失败和林海中的阅历,给我积蓄了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的采菇收获,终于迎来了井喷。每个周末只要进森林,非黄即褐,从没有空手而归的。比黄色的鸡蛋菇难采的褐色的石菇,我们有一次采到了七斤多,已经接近奥地利政府规定的每人每天采菇不得超过两公斤的上限。

作者:吴建群 回复日期:2011-06-29 20:29:16  回复
楼主的生活态度值得咱们学习 !支持!
作者:遥远的南极光 回复日期:2011-06-29 20:29:46  回复
我对蘑菇的迷恋,并没有随着我采到极品菇而降温,相反越来越强烈。每次开车出游,一看到森林,我就会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总想把车停下来,钻进去看看,好像着了魔一样,弄得“领导”几乎跟我翻脸。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如此痴迷。很多人打麻将会上瘾,喝酒会上瘾,我在奥地利学滑雪也上瘾,但是想不到采蘑菇上了大瘾。
在靠近捷克边境的公路旁,一块面积不到半个篮球场的小冷杉林子,我判断很可能有石菇,停下车,不顾“领导”的反对钻进去,不到五分钟就回到车上,采到一个很漂亮的大石菇。

复制给朋友
分享到外站腾讯微博嘀咕新浪微博豆瓣搜狐微博开心网QQ书签人人网百度搜藏白社会雅虎收藏MSN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