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手抓饭团材料:第一章(1)杨家是书香门第,向家是诗书世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1:07:53
       
                                                                毛泽东最爱杨开慧

        板仓冲,位于长沙县东北隅,离长沙城约120里,与平江、湘阴两县交界。这里群山环抱,飘峰、影珠两山,挺立于板仓东西,巍峨峭拔;山上松竹茂密,树影婆娑。冲前的板仓溪,清澈见底,经汨罗,入洞庭,源远流长。
    
         这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山村,就是毛泽东的第一个夫人杨开慧的故乡。

        板仓原属长沙县清泰都,后属东乡,分上、下板仓。杨家就住在下板仓屋。杨家的房舍分为上、中、下三幢,平行排列,前高后低,全是坐西朝东,由泥土砖砌成,盖小青瓦,前筑有防护矮墙,形成一个较大的院落。院落三面环山,屋坪前是两口明镜的水塘,再往前面是一片宽敞的稻田,板仓溪就在稻田中逶迤流过。杨家下屋四周风光十分秀丽。
1901年11月6日拂晓,南方初冬一个可爱的早晨,万朵红霞,簇拥在飘峰山顶,似山花,如火焰,把板仓冲映得通红。这时,从杨家下屋右侧的厢房里,传出了一个新生婴儿的啼哭。

        20世纪初叶,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1898年戊戌变法兴起,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使得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异常尖锐激烈,各地变法、图强大潮暗动。

        在这一过程中,湖南地处中南腹地,被帝国主义视为“铁门之城”。自从20世纪初年,岳州、长沙被辟为商埠之后,封建豪绅和外国列强进一步勾结,加深了湖南人民的痛苦,同时也增强了湖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衡州教案”和“辰州教案”迭次发生,以长沙泥木工人带头掀起的长沙“抢米”风潮和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清泰东乡虽然偏于一隅,民风开放而又激进,也受到各地反帝反封建斗争浪潮波及。

       婴儿的父亲,叫杨昌济,字华生,1871年4月21日生于板仓。

       杨家世居板仓,书香门第。

       杨昌济的高曾祖父是清代太学生。祖父杨万英是邑痒生,于1861年去世。父亲杨书祥,字书樵,捐过一个例贡生,饱读诗书,没有做过什么官,一生在家以授徒为业,生有四个子女:长子昌运,字荣生,第二个是女儿,嫁给金井郑姓人家,杨昌济是老三,老四杨昌恺,字瑞生。杨书祥之弟叫杨小吾,因无子,杨昌恺过继给他做儿子。因此,杨昌济与杨昌恺等虽是亲兄弟,杨昌济却有时称兄弟们为“堂兄”、“堂弟”。

        杨昌济的母亲向氏是平江县石洞人。向家乃诗书世家,与杨家世代联姻,对杨家子弟影响甚深。

        杨昌济7岁时进馆发蒙,蒙师就是自己的父亲杨书祥。然而,他不幸8岁失恃,14岁失怙。母亲、父亲相继去世,给他早年的生活留下了不少阴影。1888年,杨昌济17岁时,与舅父前妻所生的二女儿向振熙结婚。向振熙出自诗书世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与杨昌济成亲后,生有一女,取名杨琼,但是,杨琼出生后不久即不幸夭折。婚后第二年,杨昌济参加长沙县学试,一举考上邑痒生。1890年应试举人不第,便出门授徒,边教边学,三年后再次乡试,又不第,心情苦闷,日渐消沉。随后,在乡里授徒,在板仓附近的巷子山陈家当塾师,偶尔到长沙居住一段时间。

        1898年,杨昌济进入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此时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兴起,杨昌济参加了谭嗣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成为他们组织的南学会的“通讯会友”,借此机会,他向谭嗣同、唐才常等请教、交流。
唐才常,字伯平,号绂,浏阳县人,贡生出身,先后肄业于长沙校经、岳麓及武昌两湖书院。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变为变法救亡。此时正在武昌求学的唐才常,在救亡热潮的激励下,满腔热血地回到长沙,积极参与湖南的维新活动,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中坚人物。
 
        戊戌变法经历108天后,昙花一现,风卷残云而去。变法失败后,已接触新学的杨昌济,看破了科举功名的虚伪和无用,从此绝意仕进。正好这时,他的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变化。8月25日,儿子杨开智出生,杨昌济半喜半忧怅怅回了板仓,从此又隐居乡间设学授徒。

        到1901年11月,他设学教徒又过了3年,此时女儿出生,家里又添了人丁,他十分高兴。
杨昌济先生虽是个教书先生,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因为婴儿出生的这天早晨飘峰山上红霞万朵,他感慨中华民族处于苦难深重的年代,对后一辈寄托着殷切的希望。于是,给女儿取名开慧,号霞,字云锦,期望女儿在这凄风惨雨的艰难世道中犹如灿烂的云霞,美丽而火红。
    
         杨开慧生于一个风雨如晦的岁月,但是,她的降生却给波澜不惊的板仓杨家,尤其是隐居不快的父亲杨昌济平添了一些平淡生活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