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水果杯制作方法:儒家的入手方法和修行次第——老鸟修儒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41:43
在论坛呆了两月,我发现很多对修儒感兴趣的初学者,而我也不幸是其中之一,于是就去看起这些老古书,
所幸大学里学历史搞了三年文言文,还能看懂个大概,就写了些帖子作为心得体会,作为初学者的参考,现对帖子做了
修改并且修改了很多不通顺的地方,于是有了此文,写了有人看这就够了,谢谢。

    儒家修炼是以慧力开发为目的的,入手以练心为主故称“心性”学,复性之学。修到知行合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基本上就是得道了,也就是处处符合“中庸”的要求了,这是很难的,孔子也讲:白刃可蹈,中庸难得也。好了开始吧!
   一  格物致知理自明——儒家入门三要诀:
(1)止字要诀:外止于非礼,非义,不仁,不忠,不孝,使其无过无不及。内而止心于密,一源之初。内止其宜,
外止其当。
(2)静字要诀:在外为谦,也就是“无争”在内静己之私欲,约束七情六慾,一物不存,一物不累,心清然后
可以入静。
(3)定字要诀:在外为人伦道德。在内也即要做到内定,先定其心神使心有所属并做到专注,能专注就能意诚,
能意诚就能心正,心正方能得其“真”。得其“真'为儒门修真的入手方法。真就是“诚”就是佛家正觉,
儒家叫诚也可以叫得“中”,得“中"只是正觉,是一步步证道的开始,儒家知性(格物致知)的结束知行合一的开始。
诚的修法:在内也即要做到内定,先定其心神使心有所属并做到专注,能专注就能意诚,能意诚就能心正,心正方能得其“真”真就是诚的境界,也即“中”的体现。何谓得中?
     《周易阐幽》中有这么段话可为印证,现择录如下:
    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
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篆文中字从○、从|,在人即秉[ ]之良,为至善无恶,圆明不昧之物,所谓先天真一
之气者是也。 ○中有|,浑然天理,一气上下,流行不息之义,且|在O之当心。" ",左为阳,右为阴,即河图
左阳右阴。一气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调。"寂寥者,即O。
万象主,即|。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故谓中。
    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
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
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
,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
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藏于
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一,而为中(圖);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圖),其实后天中返出
先夭,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紫阳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从元牝立根基。"谷神,
即中也。元牝为阴阳,即性命也。谷神不死,中含性命,元牝之基,性命成中。守此中者,圣人也;失此中者,
凡人也。圣凡之分,只在得失之间耳。
    一切常人,为气质所拘,为积习所染,性命分居两处,中有亏损,日亏日损,性乱命摇,神昏气浊,
将中之原物全然失却。中一有失,性命无本,形虽动而神已丧,焉能长久乎?三教圣人,以中为本者;
欲人执守此中,保全性命耳。
    中之一字,为修道者始终之要着,筑基在此,采药在此,烹炼在此,温养在此,进阳在此,退阴在此,
结丹在此,脱丹在此,七返九还,无一不在此。但这个"中",人不易见,亦不易知,不可以有心求,不可
以无心守。有心求之,则落于色相;无心守之,则入于空寂,均非中道。真正中道,非有非无,即有即无,
非色非空,即色即空,不落O偏于恍惚中求,于杳冥内寻,庶乎近焉?
    天下学人。不知此中是个什么物事,或谓黄庭穴,或谓天谷穴,或谓百会穴,或谓绛宫,或谓明堂,
或谓咽喉,或谓两肾中间,执守幻身穴窍,便谓守中抱一,妄冀长生,不但不能长生,反而促死,哀哉!
    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又曰:"不偏不倚之谓中."道曰:"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
平平气象全。"又曰:"阴阳得类归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释曰:"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
无背无面。"又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皆言中之实落处也。若人能于
此等处留心,极深研几,就正于真师,认得真正之中。将柱扙子穿在中鼻孔内,主登彼岸,绝不费力,
从此直进大路,缓步而行,终有到家之日,经云:"得其一,万事毕,"岂虛语哉!
(此处系引用《周易阐幽》)

二   儒家静坐的六个层次:止,静,定,安,虑,得。
     层次:知止而后能静,静然后能定,定然后能安,安然后有得。      
  知止,静坐开始时用心反照自性,杂念有了就要止于善地。
  更上一层就是“静”,“静”后再深就是“定”,渐渐于静坐之中心性一片清澈,生活中人事匆匆,
  思虑万端,事为烦扰,于定中忽然会觉得什么都看破了,无牵无挂,心生喜悦,孔子曰:
“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天心了。天心层次为“致中和,天地归位”。
     儒家“安”的境界这个层次佛家和道家多有描述:六祖慧能求达摩为其“安”心境,
达摩问“你的心在那里?”慧能明白了“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人,人无其人”不求而心自安。
《易经》“艮”卦就是最好的描述“艮其背不见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视而不见,听如不闻。
     再往下就是“不虑而得”通过"诚"的修练,练到极致就会达道。“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是儒家之道。

三   儒家修行的心法     
    儒家和道家分别继承了“中”的道统,孔子的心法是"端而虚,勉而一",教道弟子子路时说的话就这,
即“虚心”从而守中坐忘。无意守,不数息,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儒家以'一"为法。儒家其它法还
有很多,本质上就是“一”即“中”。—大道常存文字外,真途不在语言中!有一古诗《静坐吟》把心法作了
公开。
     《静坐吟》
静坐非玄非是禅,须知吾道本天心。直心来自降衷后,浩气观于未发前。
但有平常为究竟,更无玄妙可穷研。一朝忽显真头面,方信诚明本自然。
一片灵明一敬融,别无馀法可施功。乾坤浩荡今还古,日月光华西复东。
不羡仙家烹大药,何须释氏说真空。些儿欲问儒宗事,妙诀无过未发中。
小结:本诗来自《静坐法精义》妙诀无过未发中指明了要害“自然”“平常”为要诀。并再次强调
“中”为妙诀。 萧天石先生已经守中法要中将儒家的“中”讲清楚了:“ 中为道体,此中道不但为
中华文化道统之所系,且亦系圣圣相传之心法所系。《论语》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张。’舜亦以命禹。”是以《大禹谟》载舜命禹之言曰:“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即是历史上有名之十六字心传。在此,人心与道心,只是一心,
切不可作二心会,由其下句之“惟精惟一”,即可证之。其工夫头脑在教人以人心合道心。道心即天心,故
亦即是以人心合天心工夫。以人合道,以人合天。此为最高之综合原理,与最高之相应原理,最吃紧处即在此。
在求其合之以前,先须修“应”字工夫。以人应道,以人应天,也就是以道率人、以天率人之意。本天道以立人道,
本天德以立人德,本天心以率人心,本天性以率人性。人则体而应之,修而合之;合与不合,再印而证之;
印证不二,即得中道矣!一般人恒言“天人合一”。
体会:《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这和道家的“中”——一般指“玄窍”是一致的,
心法都是符合《易经》大衍之数,找到那虚无的一并守之,目的不一而已,儒家修心是为入世,道家则要修仙不死。

四 万法自然之道
  《金刚经》有云:一切圣贤法兼无为法而有差别,至少道出了两个意思,首先,圣贤法为无为法,一切有为法兼如泡影;其次为,修法有差别,修法实际上差别并不大,兼为无为法!那有差别在那里?由于心性根器的差别,机缘的差别而有所不同。这就是我要说的万法自然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一切强求不得。根本上修行是不用法的,一切从心,心即理,心即法,心即道,万法自然之道!以明心入手,心明而理顺,自然知行合一,万法依于自然。

五 关于修行入门方法
   修炼入门方法,心静则理明,理明则能够知行合一,而合与礼的要求——礼者天理也。“中道”为儒家修行的正法,儒家修行必由理入手,所以又称理学。
  儒家修行的方法很多!诚  明  仁  中,兼可!格物致知理自明,这就是儒门入手基本办法。
  生活中以礼修心,心正诚意,自己可以依理而行,如能“唯精唯一”则为至诚,天地可参!
<自然真法先天太极歌>  是老鸟修儒戏作,可当入门口诀用,不是我卖关子,儒家起步很高,直透先天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是我国之道统所系。修儒需要悟性,和耐心体会,也需要花很多时间读书,懂就是懂,不懂再讲也没用。
        先天起太极,
        浩气由中生,
        乾坤是鼎炉,
        日月自西东                                               
        三教本一源,
        造化由心生。
        圣贤宁有种,                                                                                            
        道心人自有。
        自然为常道,                                          
        平常理最真。
        莫问诗出处,
        学思理自明。


六  儒家修行心性之学的要求   
(1)在生活中修是非常人不能做到的。以“礼”'制心即慎独,讲究生活就是修行场,不过这一关,
究是镜中之花井中之月。要保持宠辱不惊,一心不乱要有多痛苦和多大的智慧?看是简单的要求却没几
个人做得到!孔子”日三省乎己”诸葛亮厉精练己,王阳明把自己关在石棺材里修行,看过《曾国番家书》
他每天是怎么过的?——我知道了!不修心功夫练十年也就那样没什么进步。
(2)儒家的“寡欲”为养生修行的必然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是国学修养方法,并非朱熹一个人强调。
王阳明“随处体认天理”也是一样,是国人追求的大境界。

七  儒家心性之学的读书要求
   《大学》《中庸》两书为修儒者必读的书,是儒家心性之学的纲领性著作。《大学》是儒家的纲领,
《中庸》为心法《大学》就不多说了,在层次和方法里提过很多。《中庸》子思唯恐儒家修炼之心法失传,
又当心误传故留下了本书。原话已经很明白了: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
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什么东西能让
人受用有不能尽者?道业才能这样。用失血的眼睛(不用心),不求理解,读再多也没用!——这算是体会。

八 中的修炼与文化
中化道统者天之道也,天道唯和,天道唯谐,和谐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中国文化以此为核心,为做人,审美,社会管理,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莫不以此为出发点,也是善恶是非判断的重要依据。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可见文化生命力的顽强,21世纪必然是儒家文化复兴的世纪,更是中国的世纪——和谐的世纪。
    (一 )修己以事天——“诚”。
      祭祀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命题,儒家修炼就是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一纲(有的认为是三纲)九经就是这样的文化,持经达变,明礼守法是中国天人合一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和”为贵,和,和谐是也。和谐是因为相信天人感应,在董仲舒以前就已有之,洪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人没有不生病的,不老不死的,不能有合理的解释于是只有祈祷上天,所以事天以“诚”——真心。希望上天能够消灾免难。所以修炼方式为“存诚”。
    (二 )道德崇拜——礼
    道德崇拜也来源于重德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从古到今,道德在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中国人的神都是有道德的人,崇礼就是崇道德。从古至今,从传说到孔子,孟子,岳飞,文天祥。。。取义成仁,不胜枚举。修德几乎是所有的门派都要干的事情。儒家止于非礼,非义,不仁,不忠,不孝人伦道德,为人谦和低调,天下为公已经深入人心,以德治国为我国所独有。
   ( 三 )关爱社会——仁
    仁者爱人也,是中国人的最高道德准则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儒家修炼认为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仁是天之心,修人心一应天心者为仁者,只有修人心才能让天地和谐,万物各归其位,万物才能得到发展,社会和谐安定。
   ( 四) 自强不息——勤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要求自勉,自己勉励自己,自己鼓舞自己,自己激励自己。也就是自己激发自己的积极性,儒家对勤奋的要求虽然没有任何修法,却是修行做人的根本。

九“执中”有深刻的修炼内涵
    有人从学问的角度阐述了儒家文化受佛道文化的影响,这不可否认就文化而言是很正确的。可做为修炼者这是大错,大家都知道,练功的法门只要有一小点的出入那就不能练了,更不能称儒家了,练功有素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功法修改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自成体系,并发展了儒学文化强调”知行合一“这没错”借用资源的痕迹“应不包括修法!
负责任的讲这样做离儒家修法越来越远了。“执中”不是“守中”(执中——还有执两端而用中之意,强调生活中要恪守中道,做道知行合一,在生活中修炼这是儒家的硬性要求。)更非练“真言”,观心等似是而非的修法,儒家十六字真传一点不能改,这是一个尺度准则啊!初学者宜精读经典,少走剪辑**之路,相信某天会明白“诚明”之道。


   不妨试试,你懂了,我很欣慰,不懂也没什么,太阳一样会从东方升起,明天一样美好,没有必要勉强自己!
人就是为了希望而活的,我写了这帖子只为希望,希望你能找到其中的功法,和修行的目标。我的希望也许是你
的希望,也许根本就不是,这也没什么,大家高兴就行,这才是最好的!有兴趣可看看我的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