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炒锅品牌排行榜:美洲印第安的悲欢与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0:57:56



 

       美洲土著居民。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多数学者认为,美洲印第安人是在大约 25400年前分多批从西伯利亚经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逐步向南迁徙,一直抵达美洲最南端,散布于整个美洲。 
  分布  公元1500年,居住在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150万人。这些土著人种的构成,无论从遗传、语言、社会等方面来看,都有很大的差异。据估计,15世纪时在格兰德河以北至少存在着 400种互不关联、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有着多种多样的人体类型和语系。其中主要有:在极北部是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爱斯基摩人大多住在由阿拉斯加至格陵兰的北美洲北极海岸。在阿拉斯加内陆地区及加拿大,有阿塔帕斯卡人和阿尔衮琴人。阿尔衮琴人分布很广,从新英格兰到加利福尼亚,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此外,在美国境内还有易洛魁人、苏人(一名达科他人)、肖肖尼人、穆斯科格人(一名克里克部落)、波尼人以及摩其村落人(一名普埃布洛人)等。 
  社会经济形态  各类印第安人组成为数众多的部落集团,生活方式各异,分别从事采集、渔猎、游牧和农业,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以猎食海象、海豹为生;居于北美西部沿海的印第安人,主要从事渔业;加利福尼亚的印第安人靠采集野生果实糊口;达科他人则靠猎取野牛度日;北美西南部和东南部的印第安人已知从事农业生产。根据考古发掘,西南部的印第安普埃布洛人,已有一、二万年的历史,早在纪元前农业上就已能精耕细作。而且能制作精美的彩色陶器,建造五、六层高的城堡式大屋,文化发展水平较高。 
  在殖民统治时期以前,印第安人一般处在氏族公社制的不同阶段。北美西部的印第安人已发展为父权制组成的氏族,东部还停留在母权制的氏族社会。氏族是社会的基层单位,由几个氏族组成胞族,由几个胞族组成部落。印第安人的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土与方言。氏族设有议事会,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具有原始社会的民主。印第安人对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他们是北美农业的先驱者,培植出了玉米、马铃薯、木薯、可可、烟草、棉花、番茄、南瓜等,他们留下的农作物种类,约占现在美国全部农作物品种的4/7。 
  被征服的过程  15世纪末欧洲殖民者最初来到北美时,印第安人曾慷慨援助,但殖民者站稳脚跟之后,就开始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对印第安人采取野蛮的种族灭绝政策。美国独立后,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方式变得格外毒辣,美国统治集团采取武力和欺诈手段把印第安人从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上赶走,仅在19世纪,美国对各印第安人部落就发动 200多次袭击与扫荡性战争,残暴屠杀印第安人,把他们驱赶到西部贫瘠的沙漠地带和一些州的零散的“保留地”内。美国印第安人的人口锐减,到1865年,除阿拉斯加外,只剩下38万人。在被驱逐与被征服的过程中,印第安人对殖民者进行英勇斗争。在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战斗持续了几个世纪。在斗争中涌现一批英雄人物,如美塔科姆、杜堪士、黑鹰、红云等 
印第安人是黄种人,其祖先在亚洲大陆,这是基本肯定的,而古代印第安文明与中国殷商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也不容质疑,因此有学者提出印第安人是中国移民的后代。最近鼓吹这种观点比较有名的是学者王大有,他最近出版了一套丛书叫《中华大道文库》,包括《三皇五帝时代》(上下)、《上古中华文明》、《中华龙种文化》等三种,共110万字。其中一些篇章详细地论述了所谓“中华先民开拓美洲”的观点。他认为美洲先民是“中华人种”,美洲文明是距今一万年到三千年内不同时期的中华移民所创造的,影响大的有:轩辕族、蚩尤族、共工族、夸父族、太昊族、少昊族、殷人以及徐市等等,其中3000年前的殷人移民给美洲土著文化(先到者为土著)以持久的影响。证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印第安人的自述以及他们的习俗和传说.
在1908年的墨西哥革命中,有311名华侨被杀。1910年,清政府派欧阳庚为特使,前去索赔。我国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委托他查证“华侨中有无殷人东迁的痕迹”,并由摄政王载沣批准。欧阳庚到达墨西哥后,有居住在墨西哥奇瓦瓦(CHIHUAHUA)州奇瓦瓦市奇瓦瓦村的印第安殷福布族人(INFUBU)围住使馆情愿说:“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印第安人750名,这些印第安全是中国血统,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是3000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这里的。请求清政府保护索赔。”欧阳庚喜出望外,遂请示载沣。载沣没有理会,批复道:“印第安INFUBU族自称为中国人,于法无据......华侨之中既无殷民东迁之事证,传闻难作三千年前之历史。清驻墨国特使馆结束,欧阳庚调驻巴拿马第一任总领事。”(此档案现存台湾阳明山档案保管处)。但是欧阳庚坚信,罗振玉、王国维两位大师必然是在研究中发现了蛛丝马迹,才委托他查证“殷人东迁”,所以他并没有就此收手,进一步查证,他请了一名印第安人作仆人。
  1922年,欧阳庚任中华民国驻智利第一任公使。有一天印第安仆人劈柴伤了手指,他没有去医院,而是把欧阳庚四岁的儿子欧阳可亮带回自己家里,天天用欧阳可亮的尿治伤,口服外用,伤口竟然迅速愈合(中医有此偏方),欧阳可亮天天听印第安人见面时问候说“YINDIAN”。后来,欧阳庚又从仆人那里知道了许多印第安人的古老传说,这些传说竟然与中国殷商时代的某些人物、事迹吻合,比如HOSI王(攸侯喜)、MOCHE王(嫫[虍且])、涕竹、炮烙火刑等等。
二、考古学、文字学方面的证据。
  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一具3000年前的石锚,经过对岩石样本的化验,确认这种岩石只在我国台湾海峡附近有,而美洲没有。于是美国学者墨里亚蒂就把有关资料和岩石样本寄给我国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要求中国学者参与研究。贾老又把资料转给我国水运史专家房仲甫,房先生经过研究后认为:“殷人航渡三千年”。
  1953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奥尔梅克遗址的祭祀中心发现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王大有认为是殷商文字,并破译解读出来,是殷人祖先的名字:蚩尤、少昊、帝喾、简狄、多妇、契、相土、王亥、上甲等。另外祭祀的习俗也和东夷人相同。
  另外,还有秘鲁依卡陶盆殷文、美国四角地岩刻殷文、危地马拉圣马尔科斯玉圭殷文、北美密西西比流域土著的伏羲、女娲、蚩尤贝雕像、北美洲易洛魁人的“蚩尤神风后归墟值夜扶桑图”、“轩辕黄帝礼天祈祷丰年图”、海达人狙父图腾柱、秘鲁查查文化夸父石雕、奥尔梅克炎帝神农龙身品字火焰纹等等(当然,这些都是王大有自己破译解读的)。
  三、读音方面的证据。
  王大有解读印第安人的问候语“YINDIAN”(被哥伦布当作indian)为“殷地安”即“殷地安阳”,犹言“家乡好”;解读印第安人传说中的“HOSI王”为殷末军事统帅攸侯喜;解读秘鲁的“Moche”王为“嫫[虍且]”(商代望族);解读“INFUBU”(墨西哥印第安人)为“殷福布”,其居住地“CHIHUAHUA”为“羲华华”(伏羲、羲和之羲,华夏之华);解读“inca”(古秘鲁土著人)为“殷家”;解读“hopi”(美国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人)为“赫胥”(我国上古氏族);解读“Na Dene”(加拿大西海岸土著)为“大地湾”(甘肃秦安县的伏羲遗址)等等。 
    
1607年,,三只大英帝国弗吉尼亚公司的桅船在现今弗吉尼亚州切色比可湾靠岸了。船上有一百多人,他们是公司派来开发和寻找财富的。白人的上岸使当地印第安部落的老波瓦坦国王隐隐有些不安,但他还是容忍了。由于水土不服及食物的匮乏,第一批上岸的英国人很快就死了大半,新大陆寒冷的冬天严重威胁着所有殖民者的生命,他们不得不靠印第安人的玉米维持生命,而送玉米的就是这个波卡洪塔斯。那时她只有十一岁左右,对白人的一些玻璃珠等新鲜玩意儿很好奇,来玩的同时也常带些玉米来,并慢慢学会了几个英文词,从此在英国人和父王之间充当了使者的角色。她所提供的食物使剩下的英国人得以生存下来。波卡洪塔斯非但提供了很多食物,有一次还背着父王去告密,使史密斯所带领的找粮队伍没有落入她父王设下的伏击圈。就这样,因为第一批人侥幸生存了下来,第二年又来了更多的英国人,但由于领导的无能和鼠患的危害,五百多人中饿死了四百多个,有史料说有一人的妻子饿死了,丈夫为了生存,竟把妻子的尸体腌了慢慢吃。这数十名殖民者后来正是靠和印第安人交换食物才撑到了英国补给船的到来。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也得以从此稳固下来了。新到的殖民地头头为了能使老波瓦坦国王就范,用欺骗的手段绑架了波卡洪塔斯,把她安排在一个牧师家中接受洗脑,教她英语和宗教,并最终为她洗了礼,使她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印第安人。 
由于波卡洪塔斯的被劫持,老波瓦坦投鼠忌器,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一种和平的局面,使得这个还脚跟不稳的殖民地得以壮大起来。为了长远的利益,当局还唆使一个种植烟草的英国人娶了波卡洪塔斯,并生了儿子。一年后,总督把他们一家带回英国展示新大陆殖民成果,以吸引更多的移民前来。这位异族的印第安公主在伦敦的社交界引起了轰动,人们争相观看这个来自新大陆的异族人。波卡洪塔斯在伦敦的成功登台虽然给弗吉尼亚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却给自己挖下了墓穴——由于体内没有欧洲人对肺病和结核病的抗体,她得了病。这个已更名为吕贝卡·拉尔夫的异族公主不得不被人从已经启航回美的船上抬下来,最后死在英国一个叫格雷夫散的滨海小镇并长眠在那儿,年仅二十一岁。 
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但回顾历史,很多印第安人认为早年的英国人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根发芽极具偶然性,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要是没有波卡洪塔斯的帮助,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必将以惨败而告终,并打消、或者至少推迟英国人在美洲大规模殖民的计划。关于这一点,从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历史进程来看,也不无道理,因当时和英国人同在美洲争夺势力范围的还有南面的西班牙人和北面的法国人,假如没有波卡洪塔斯带去的玉米以及告密,如今的美国很有可能是以西班牙语、法语或德语为母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国家。话虽这么说,我们却发现弱者的历史总有几分惊人的相似,往往在亡国之余,就会有女人祸国论的沉渣泛起,从中国古代的褒姒、妲己到北美的波卡洪塔斯,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1607年看似平凡的一年,这边的万历皇帝照样醉心于长生不老之术,而另一边的老波瓦坦国王也正享受妻妾成群的国王生活,但历史的因由已经埋下,对那些船坚炮利、满脑子都是抢掠和扩张念头的众多响马们来说,这两个富庶而广袤的国度犹如荒郊野外的两只“肥羊”,下手是迟早的事。波卡洪塔斯生在一个不幸的时代,一个即将翻天覆地的殖民扩张时代的前夜,其弱者加肥羊的身份注定了她悲剧性的下场。在《平安夜》的歌声响彻夜空的时刻,愿她的灵魂从此得到安息 
  
  
  印第安人又称美洲原住民,是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总称。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此人种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们之所以被成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为当年哥伦布等探险者,以为他们到达的“新陆地”是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印度”一词的英文发音。)
  印第安人以前曾称为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后来才知道这些红色是由于习惯在面部涂红颜料所给人的错误认识。 
  研究者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大约是在2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等。 
  印第安人经过两万多年的文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四个帝国,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发明过玛雅文字,对天文学研究的造诣也相当深,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红柿、烟草、可可等作物。由于殖民者迫害、杀戮印地安人,毁灭印地安文化,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美洲国家也开始下大力发掘古代印地安文化。


印第安人分布
  北美洲 
  西部、大平原和北美东部的古印第安人(Paleo-Indian),尽管环境不同,却有类似的经济活动。在现在美国西部──从俄勒冈州到墨西哥北部,从太平洋海岸区到落矶山东边──散居著沙漠文化的印第安人,以狩猎及采集果实为生,但已有原始农业技术发展。 
  太古晚期在工具技术上有了进步的发展,诸如有沟槽的石斧及石锤等,而且在不同地理区域的部落间有贸易制度。西元前3000?前2000年,气候变得温暖,于是有些印第安人跟在吃草的野牛之后,进入萨斯喀彻温(Saskatchewan)河与亚伯达(Alberta)地区,亦有更北进入北极冻原。 
  前2000年前后,美国西南部原住民已开始种植玉米。西元200?700年,是一个寒冷时期,阻碍了农业发展。700?1200年,密西西比河谷中发展出以村落为基础的文化,特色是进步的农耕方法与复杂的宗教仪式。此时期在西南部各处散居的原住民,如阿纳萨齐(Anasazi)、莫戈隆(Mogollon)及霍霍坎(Hohokam)等均属前普韦布洛(pre-Pueblo)社会。莫戈隆的农业技术是阿纳萨齐加以改良的,利用雨水与引导河水来浇灌作物;亚利桑那南部的霍霍坎文化是以灌溉来维持其农业经济。西元後第一个1,000年期间,普韦布洛文化发展出用石块建造居室的技术,并在制陶方面有重大进展。1300?1700年为退步的普韦布洛时期,由于居民向东、南方迁移,许多石屋因此荒废。现代普韦布洛时期始自16世纪後期,西班牙人前来定居之时。普韦布洛文化与农耕方法的某些特色至今犹存。 
  在殖民时代,欧洲各国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对待北美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吸收原住民成为基督徒,并使其居于指定地区。法国人与印第安人建立贸易关系。英国在1763年宣告将阿帕拉契山以西地区拨给原住民,有效期至英国统治结束而终止,接著由美国予以采行。1848年在加州发现黄金后,众多白人向西迁移,遂爆发欧洲白人与印第安人争夺土地的长期战争,包括1876年苏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进行的卡斯特(Custer)大屠杀。1887年多数印第安人迁入保留地,是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使印第安人丧失了近348,100平方公里(134,400平方哩)的土地。1934年的《印第安人重新组织法》(Indian Reorganization Act)施行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195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政策以及社会上对民权的关心,印第安人成立了许多组织,并引起全国注意到他们的问题。 
  中美洲 
  万余年前,印第安人进入尼加拉瓜与墨西哥北部地区之间的中美洲,耕种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西元前4500年左右,由于农业技术的稳定进步导致前2000年前後建立农业社会,由于粮食供应渐趋稳定,使小的居民点演进为大市镇,并刺激了陶器与其他艺术品之成长。西元後第一个1,000年称为古典时期,有玛雅文明兴起,当时人们由僧侣阶级统治。他们最重要的神是丰收神特拉洛克(Tlaloc),其标志是美洲虎,是现存雕刻品中常见的主题。在后来的文化中,以传统上更为好战的鹰来代替美洲虎,同时,以人作牺牲也成一种常见的宗教行为。西元1000年前後,托尔特克(Toltec)与阿兹特克(Aztec)两帝国取代了这些以宗教为基础的社会型态,直到16世纪西班牙入侵为止。阿兹特克帝国在巅峰时期,几乎控制了整个中美洲。 
  最早移民来的种族依居住地区可区分为几个不同的文化分支。其中之一在现在墨西哥西北部的海岸、沙漠与多山地区谋生。另一支塔拉斯科人(Tarasco)定居在米却肯(Michoacan)山区。马雅人则占居危地马拉、犹卡坦半岛及墨西哥的恰帕斯(Chiapas)等地的一部分。阿兹特克人则集中在墨西哥中部的高原地和今日墨西哥城。第五个分支在墨西哥南部海岸和高地。中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特色,是以小型社区方式定居,而以个别家庭为基本单位,男性与年长者居领导地位。社区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另一中心为政府机关,政府官员同时亦主持宗教仪式。虽以西班牙人引入的天主教为主要礼拜方式,但精灵崇拜、迷信及占卜依然存在。 
  欧洲工业的技术与工具随天主教与西班牙人的征服传入中美洲,后来矿藏、农场、牛群成为殖民社会的经济中心。1821年的革命使墨西哥与危地马拉当地出生的西班牙人与其他混血後裔,脱离欧洲人之控制而组成新的共和国政府。1910年墨西哥发生另一次革命,扫除了排他性的社会与经济政策,开始认同印第安人在政治、文化与经济方面的贡献。20世纪后期,在墨西哥城市与农村社会中,对印第安人有更完整的无差别待遇出现。


  南美洲 
  
  在巴西亚马逊地区的印地安人据考古纪录,南美文明开始于西元前一万年,第一批北美与中美移民到达时。他们定居于火地岛、阿根廷、智利南部、大厦谷地区的中南部平原及中央安地斯山的部分。他们的群体以亲属关系为基础,而以性别及年龄来定阶级。这些游牧的群体後来被高度农业发展的社会所取代。农耕社会位于巴西和大安地列斯的阿拉瓦克(Arawak)海岸及内陆森林地区。由于他们的食物充裕,所以能够维持较大且稳定的社会单位。其他在加勒比海沿岸和安地斯山北部定居的民族,以军事及宗教仪式为基础,在农业技术支持下,出现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型态。 
  南美洲的原住民文明大约在西元前2300年生根于安地斯山中部,其后进步迅速,数千年间在农耕、技术上皆有开展。约西元1000年前后,有奇穆(Chimu)、蒂瓦纳库(Tiwanaku)王国,及後来的印加帝国。印加的繁荣盛况直到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才衰落下来。它的领域从秘鲁延伸到智利北部,曾发展了有效的灌溉系统和复杂的控制粮食生产、储存与分配的制度。人口最多时达350万。其社会阶级分为世袭的王室、贵族、工匠及农民。印加文明最显著的革新,是以法律取代习俗来制定社会组织及高水准艺术产品的造诣。 
  16世纪欧洲人征服南美,使印加帝国的农业与政治习惯完全被西班牙人的方式取代,天主教亦取代印加宗教。印加的贵族与工匠阶级纳入殖民地阶级制度中,而农民则沦为劳役者。在低度开发地区,印加人民仍保持他们某些文化传统,并与现代工业中心维持经济交易。其他南美印第安人如阿劳坎人(Araucanian)等一直成功地抗拒西班牙人统治,直到19世纪后期始遭压制、同化或遣入保留地。

人种体质
  印第安人,黄种人,美洲最古老的居民。据传在15000—25000年前由亚洲经白令海峡陆续迁入,分布南北美洲。在北美有阿塔巴斯干人、阿尔贡金人、易洛魁人、苏人和马斯科基人等;在中美有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加勒比人、奇布查人等;南美有印加人、瓜拉尼人和阿拉乌干人等。语言属印第安语族。最先种植玉米、马铃薯、向日葵、棉花、金鸡纳树等作物,对人类作出贡献。16世纪前,多半尚处于母系氏族阶段,也有少数象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等已形成早期奴隶制国家和有相当高的文化。16世纪起遭欧洲殖民者的摧残和杀戮,发展中断,人口下降。现有3200余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北美约剩80余万人,大都被赶入保留地,生活艰苦。在中美和南美一般都受所在国统治者的歧视和同化。
[编辑本段]婚俗
  酋长印第安人的婚礼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婚礼地点多选择在印第安人聚居区公共建筑物里举行,一般是一幢较大的木头房屋。举行婚礼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村中居民纷纷来到木房里,众人席地而坐,互致问候。男女老幼身穿民族服装,款式新颖,色泽艳丽。虽然印第安人性情开朗,但婚礼场合却显得非常安静,即使说话也是轻言细语。 
   又称美洲原住民,是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总称。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此人种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们之所以被成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为当年哥伦布等探险者,以为他们到达的“新陆地”是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印度”一词的英文发音。)
  印第安人以前曾称为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后来才知道这些红色是由于习惯在面部涂红颜料所给人的错误认识。 
  研究者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可能是是在大约2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等。 
  印第安人经过两万多年的分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四个帝国,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发明过玛雅文字,对天文学研究的造诣也相当深,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红柿、烟草、可可等作物。由于殖民者迫害、杀戮印地安人,毁灭印地安文化,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美洲国家也开始下大力发掘古代印地安文化

文化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敬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印第安人相当程度上已经被欧洲基督教信仰所同化,在今天的美国大部分印第安人信基督,但印第安的原始信仰仍然存在,它与基督教相混杂,成为一种奇怪的宗教信仰。卡耶特说,宗教信仰在印第安人生活中占据很高地位,最重要的部落首领是宗教领袖,他在内部事务上的权力高于部落首长。在大多数部落,部落首长仅负责对外事务,主要是与联邦或当地政府打交道,他对外代表部落,但他的任命权在宗教领袖,他在对内事务上更要听宗教领袖的。 
  印第安人的语言是世界上最有趣、最难懂的语言之一。[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太平洋战场?)时,在协约国(美国?)的军队中服役的印第安人,专门负责打电话,他们彼此用语言传达部队“命令”,然后翻译成英文或其他文字]。这个方法是最可靠、最保密的,因为除了他们以外,谁也不懂其中的秘密。---------参见《风语者》
[编辑本段]印第安人的语言
  印第安人拥有奇怪的语言。翻译成英文经常要连续使用同一个字母。例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州名叫Massachusetts,就是从印第安人里翻译过来的。还有,印第安语说“我自己”大多说“doo”。其中,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个印第安人博物馆,内有关于许多印第安文化的讲解。
   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大多数印第安人都生活在偏僻的农村地区。和玛雅人一样,其他印第安民族也大都保留着自己传统的生活习俗。印第安人做饭时,仍喜欢使用质地粗糙的陶罐、石碗、木勺。有人生病时,他们采来草药,或将其点燃对病人进行烟熏,或煮汤为病人沐浴。他们至今喜穿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服装。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妇女不分老幼都身着宽松的白色绣花裙,头戴色彩艳丽的鲜花;男人则身穿宽松的白色衣裤,头戴草帽,脚穿草编凉鞋。中部高原上的印第安妇女爱穿绣花罩衫和竖条纹的宽大长裙,上身披一种叫“雷博索”的多用披巾。这种披巾既可遮阳,也可御寒,还可背小孩、包东西。极富民族特色的服饰成为印第安人一个明显标志。许多印第安人仍住在原始的房屋里。在尤卡坦半岛,玛雅人在树林中开出一块平地,就地取材,把粗树枝一根根固定在地上,围成一个大圆圈,把棕榈树的大叶子搭在上面,房子就盖好了。

屠杀与虐待
  16世纪后来到美洲的欧洲殖民者带给当地印第安人是毁灭性的灾难。据统计,殖民时期,西班牙所属的领地有1300万印第安人被杀,巴西地区有大约1000万被杀,美国西进运动中又有100万左右印第安人被杀。目前大约有3000万印第安人。大量印第安人被奴役甚至屠杀。拉丁美洲的男性印第安人基本上没有纯男性系列的后代,其混血后代麦士蒂索人大多为男性殖民者与当地女性的后代。而北美的情况更糟,印第安人被赶入印第安保留地,其在当地人口所占比例小于5%。在美国,印第安人仅占总人口的1%左右。

      《世界通史全编》里有这样的典籍文字为例:“那些谨严的新教大师,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一百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五十镑!’”

       欧洲殖民者对印地安人的杀戮,前边已有其残酷性的记录,不再赘述。英、法、西、俄、荷、瑞典、挪威等殖民者相互之间的战争,全都有印第安部落参与。例如1756-1763年法英两国为主体的“七年之战”,其北美战场易洛魁部落站在英国一边、北方其他部落在法国一边、南方印第安部落则与西班牙一起向英国开战。印第安最强大的两个部落的酋长菲力普和彭提亚克,都是被印第安人自己杀害的。
      在对印第安人的态度方面,美国人同殖民地早期的英国移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加州的威维尔镇(Weavenrille)附近,全副武装的白人暴徒屠杀了153个印第安人,就因为某个或某些印第安人杀了一个白人的五头牛!在西部地区,杀害印第安人甚至成为白人的一种消遣和挣钱的方式、一种人们在闲着没事干的季节的可靠的、由政府资助的勾当。1793年,辛辛那提的一家报纸在一份公告里悬赏捕杀印第安人:谁要是杀了一个印第安人,就可以从报社老板那里领到168美元的赏金。1850~1859年间,联邦政府为加利福尼亚政府剿杀印第安人的白人提供了将近100万美元的资助。一个加利福尼亚白人后来供认,1856~1860年间,他那里的白人居民每周外出两三次,寻找和捕杀印第安人。平均每次出击都要干掉五六十个印第安人。在通常情况下,连老弱妇孺都不肯放过。以加利福尼亚为例,1848年的淘金热开始之前,这里有15万印第安人,到1870年,这个州的印第安人仅剩3万人。西部的其他州的情况与这里大同小异。  
        他们对印第安人肆无忌惮的屠杀在1864年发生的“沙溪惨案”中反映得非常充分。惨案发生的当天,契文顿率领的民团和一些联邦正规部队,打着一面白旗和美国国旗,骗过了印第安人的岗哨,冲进印第安人营地,他们见人就开枪,屠杀了133名印第安人,其中包括105名妇女和儿童。白人还不罢休,他们把每个死人的头皮都割下作为战利品。一些白人甚至把妇女的阴部割下,钉在马鞍上或别在自己的帽子上。其残暴无耻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在沙溪惨案中白人暴徒之无法无天、杀人手段之凶残使美国政府感到十分难堪,国会于是组织了所谓的“印第安和平委员会”(Indian Peace Commission),负责与印第安人就土地问题进行谈判。在1867年和1868年与印第安人的两次谈判中,美国政府单方面要求印第安人迁移到奥克拉荷马和达科他地区的一些不毛之地,叫他们把自己祖辈生息繁衍的地方拱手让给虎视眈眈的欧洲移民。

            1871年,印第安部落的“主权”事实上已经荡然无存。这使美国政府面子上感到尴尬,国会决定撕下这一块遮羞布,将印第安部落强行纳入美国的管辖之下。这一政策的制定,意味着美国政府从此对印第安部落行使主权,对敢于抗拒政府命令的印第安人进行“合法”的弹压。1887年,国会通过了《道斯土地占有法》(Dawes Severalty Act)。这一法案授权总统将印第安部落的土地分配给部落的成员,凡接受政府分配的土地的印第安人都立即变成美国公民。从此以后,美国政府加紧步伐,利用军事和政治上的手段,强迫幸存不多的印第安人接受美国的生活方式,迁居到政府制定的“保留地”里去。武力征服结束后,继之而来的是对印第安的“训政”,包括对印第安少年儿童的强制教育。在政府支持下,白人教育工作者开办了印第安学校,接收印第安学童,在学校,学童除了学习英文,还必须参加基督教的礼拜等活动。这种“开明”的权威主义旨在彻底改变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乃至宗教信仰。1898年,国会通过了《柯蒂斯法案》(Curtis Act),这一法案剥夺了印第安部落在保留地上的主权,废除了所有的印第安法规。至此,一个强大文明对一个弱小文明的暴力征服全部完成。17世纪初,当第一批英国殖民者踏上北美的土地时,美国的土地上当时大约居住着450万印第安人。到1860年时,印第安人的数量已经减少到30万左右。印第安战争之后,美国境内的印第安人仅剩10万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