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现代百货官网攻略:有一种力量叫奉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1:07:46

有一种力量叫奉献

 

深山里矗立师者丰碑

——北京知青教师韩再田坚守山西汾阳教书育人36年纪事

■鲁文 冯玉昌 褚锁林

 


年轻时的韩再田 

  “您在深山办学36个春秋,如今您虽然走了,但给我们这些山里娃留下了对您永久的思念和感恩。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这是今年8月14日为韩再田老师立碑时,他的学生史阳春满含眼泪说的话。

  韩再田,北京人,上世纪60年代末首批从北京到农村锻炼的知识青年。当年,他只身来到山西汾阳海拔超过2800米的白虎岭上办学。他在深山一干就是36年。他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汾阳山里的孩子们。1993年,正当汾阳教育局收集整理他在深山艰苦卓绝办学的事迹材料准备表彰时,他却在当年8月8日中午走了。

  韩再田去世的消息传开,他教过的山里娃和他们的家长个个泣不成声。当年的高家庄村支书杜汝星、村主任王世元等许多他的学生,根据他的遗愿,把他埋葬在白虎岭上的一块风水宝地。在他逝去后18年里的每年清明节,总有他教过的学生去祭奠、扫墓。

  今年8月14日,正是汾阳人按照民俗祭奠先辈的日子。这一天,只见韩再田的坟前,来了一群在外地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学生,他们带着对韩老师的深深感恩和迟到的歉疚之心,把一块筹划已久刻好的墓碑,立在韩老师的墓前。

  “韩老师,当年您苦心培养的山里娃来迟了,对不起您!今天我们终于来到了您的墓前看您来了!您一定能听见我们对您说的话!……”

  这一刻,白虎岭喧闹的松涛压不住学生们的哭泣声,潺潺流水伴着学生们阵阵的哽咽。

  (一)

  韩再田上世纪60年代末从北京师大附中毕业来到山西汾阳深山任教。当时,一些与他相熟的同志对他说:“您是一个住过北京名校,又受过师范专业教育的高材生,您最好留在城里的学校,或者到大公社的重点学校。”可韩再田再三说:“山里的孩子渴望知识,我很想到山里的学校锻炼锻炼!”

  最终,他被分配到汾阳山区白虎岭脚下的金庄小学教书。那时,金庄及邻村的不少孩子都因经济困难或爬山过沟不安全而失学。一到学校,他就爬山过沟,叩响失学孩子的家门,为孩子们捐助课本、交学费,使他们陆续回到学校。

  当时的金庄小学是由一个破烂的真武庙改建的。庙里没有取暖的灶火,韩再田就自己动手,捡拾旧砖砌起灶台。冬天,山风吹进教室,学生们冷得握不住笔,他就拿废旧书报,把窗户糊得严严实实,让孩子们多一点温暖。他一个人扛起全校4个班的复式教学。那些天,他每天备课到深夜。

  在那个人们口粮十分紧缺的年代,韩再田喝着玉米糊糊,就着山里特产的腌茴子白填饱肚子。韩再田当年的学生武志峰说:“那些年喝玉米糊糊就腌茴子白就是韩老师的常年饭。他还把每月口粮中仅有的五六斤白面烤成饼子,让我和小学里的十几个贫困人家的孩子美美吃一顿。”

  在深山办学的漫长岁月里,韩再田始终把帮助困难学生入学挂在心上。这次参与为韩老师立碑的褚锁林说:“韩老师每年帮困难同学交学费、买课本的费用,至少占到他工资的四分之一。而且这一捐助贫困学生的行动,他一直坚持了30多个年头。”

  那些年,山里民办教师的教学质量太差,可韩再田到金庄上课没几天,凭着一口纯正的北京普通话,语文课的拼音教学就在全公社的学校中一炮打响。他教的各科教学成绩,也成为万宝山公社、峪道河公社十几所小学中的第一名。

  为了让学生学好拼音,他从县城供销社找来十几个硬纸盒,并亲手给学生们制作拼音学习小卡片,又用幽默有趣的教学方式,一遍又一遍为学生精心示范,反复纠正发音,直到学生完全准确掌握拼音技能为止。

  在追忆韩再田的教学往事时,褚锁林说:“在我们山里,韩老师教过的学生,有一大半走出了穷困封闭的大山,一大半办起经济实体,有的当上人民教师,有的参军后晋升为军官,还有的成为金融界的精英。我们这些山里娃能有今天都应当感激韩老师。”

  那几年,金庄小学4个复式班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仅仅两年就跃升为全公社各小学之首,在全县小学教学质量评比中也是名列前茅。

  多少年来,金庄小学的孩子们一直都不理解,韩老师为什么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来到他们的穷山沟;不理解他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直到他们走出大山,才渐渐感悟到,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好老师,他们才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才有他们施展才华的今天。

  这次来为韩再田立碑的学生们,一个个慨叹:“韩老师呀,您真的就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了我们!”

  (二)

  1968年,韩再田从白虎岭前的金庄村调到白虎岭后山的高家庄教书。高家庄进城要40多公里,中间要经过海拔2800米的高山险路!他要从城里给学生们买回课本、图书和文具,有时到公社联区开会,一般一个月至少进两次城。

  有一年冬季的一天,他给学生们采购了一大包袱书籍文具。下午时分,当他从城里马俊骞老师家起身时,天上已飘起了雪花。马老师和爱人对他说:“山里雪路难走,今晚你就住下,明天再走吧。”可韩再田说:“车上这些书籍、文具,孩子们还等着用呢。”说完话,他便推起那绑满图书、文具的自行车,消失在飞雪笼罩的出城路上。

  当走到白虎岭山下时,他推着自行车实在爬不上高山了,于是只好把自行车放在岭底乡亲乔玉珍家的院子里,把那一包袱东西从自行车上解下,拴在自己的背上,迎着山里的积雪,一步一个雪坑,艰难爬上白虎岭“九弯十八拐”的山路。因大雪封山,他迷了路,3小时的路程竟走了10多个小时,当他回到岭上高家庄小学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7点多了。

  为了让山里娃们认识山外多彩的世界,他到高家庄小学的第二年,就用自己近千元积蓄办起全汾阳小学中第一个图书柜。他还进城买回中国古典名著和安徒生童话等有趣的小人书,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眼界。

  那时,村里人看到韩老师从城里回山,总比别人早些时间,都很纳闷。难道韩老师长了翅膀能飞过岭吗?后来,过路的人们才发现,韩再田为节省时间,攀登直上白虎岭顶峰的险路。他常常背着装满图书的大包袱,两手紧抓峭石和沙棘小树枝条,一失手就可能会跌入百丈深沟。乡亲们在岭下看到韩再田攀登险峰的身影,真为他捏了一把汗。

  韩再田在白虎岭走过冰天雪地的山路,何止百次千次。在险峻的路上,他孤身一人,究竟摔了多少跤,忍了多少痛,流过多少汗和血,他从来没有向别人说过。但那高山里留下的脚印一定知道,刺破他手脸的荆棘一定知道。

  那些年在汾阳白虎岭上的原始森林里,还经常有山猪、野狼、毒蛇、山豹出没。那些到高家庄上学的邻村孩子们的家长,常担心孩子路上碰到野兽。有一天,他们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那年秋初的一天,韩再田领着孩子们到树林沟挖中药材时,在山坡一株松树底下的草丛中,发现一条吐着信子的毒蛇向走在前面的一个学生窜来。就在那条毒蛇朝这个学生攻击的一刹那,韩再田迅速冲在学生前面,举起手中的斧头,向毒蛇狠狠砍去。那条毒蛇立刻被韩老师劈成几断。这位学生虽受了惊吓,但在韩再田奋不顾身的保护下,躲过了毒蛇袭击。事后那个学生的家长说起这件事时,感激地说:“要不是韩老师冲在前边把毒蛇劈死,我的孩子一定遭殃了。”

  还有一次,几个来金庄上学的学生,路过一个深沟口时,忽然看见迎面山坡上,有一条拖着长长尾巴的大灰狼向他们走来。就在这十分危险的时刻,一个拾粪的伯伯拿起粪铲才把大灰狼赶走。当天学生到校后,就把这件事报告了韩再田。从那天起,韩再田就天天扛着粗木棒接学生们到校,送学生们回家。

  “韩老师啊!您10多年护送我们,日复一日,冬去春来,您的脚印不知在路上铺了多少层,我们多么思念您、感谢您!”学生们在韩再田的墓碑前哽咽着说。

  (三)

  1990年冬天,韩再田终因多年劳累患上了肺病。一次他在病发时,体温升到41度,难受得在炕上直打滚儿。关心他的乡亲赶紧把他送到汾阳医院,但他在医院打针服药后,就提出要带点药回学校。他说:“我这病吃上点药就没事了。”大夫为他化验、透视后,告诉他必须立即住院输液,可他刚输了几天液,又要求出院。最终,乡亲们拗不过他,只好伴着他踏雪回到深山里那孤独的小学。

  乡亲们原盼他回校后休养几天,病情就会好转,没想到他肺病还未治好,坐骨神经痛又犯了。那天,韩再田坚持让学生回校补上他住院时落下的课,学生们都到齐了,可他却由于坐骨神经痛,站不起来,疼得头上直冒汗珠。虽然只能躺在土炕上,他还是坚持把学生一个个叫到身边,进行单独辅导。这情景,让站在一旁照料他的乡亲俊香掉下眼泪,她说:“韩老师啊!您为咱山里娃,可真是比父母都尽心啊!”

  “文革”中,偏僻的高家庄也成了武斗队安营扎寨的地方。有一次,由于他拒绝武斗队拿走学校上课的桌凳,竟被他们捆绑毒打。武斗队的头头还扬言,要拿大石片砸死他这个“臭老九”。村里的干部和乡亲们劝韩再田:“邻村学校的老师们都不在学校了,您也避避吧。”可韩再田却说:“我离开学校,谁给孩子们上课呢?”

  为了坚持给孩子们上课,他在校门上加了一根粗粗的门闩,又在房子后墙上拴了根粗绳,万一武斗队找上门来,他就可以拽着绳子溜到房后的山沟里。就这样,在动乱的“文革”十年中,他没有停过一天课。

  改革开放后,在北京知青返城的大潮里,韩再田在北京的哥哥曾多次写信催他办手续回京。在北京的侄儿也给他写信说:“叔叔回北京来吧,我们很想您!”可亲人的殷切期盼没能胜过他对高家庄孩子们的眷恋。后来,县教育局考虑到他在深山几十年的艰辛,想把他调回城里。可他回答:“我和高家庄的乡亲们相处多年,已经是一个村里人了。”

  韩再田在白虎岭教书的30多年中,不少乡亲和朋友很想帮他成个家。一些山里姑娘也想嫁给他,可她们觉得配不上北京来的文化人,因而收起了她们对韩再田的倾慕。还有一些姑娘原想嫁给韩老师,跟他上北京或进县城,但听说他是个“一不回北京、二不进县城”的死脑筋,于是放弃了对他的追求。就这样,韩再田的婚姻一直搁浅,直到他快退休时,才在高家庄的几个村干部撮合下,与一位让他心仪的女人相识,并领了结婚证。但遗憾的是,他在领了结婚证后,由于教学工作太忙,抽不出空办自己的婚事,结果还没有等到高家庄乡亲们吃他的喜糖,他就走了。

  1993年8月8日,那是一个让高家庄的乡亲和韩再田的学生们不愿回忆的日子。韩再田的好朋友马俊骞老师说:“韩老师除了拉得一手好听的小提琴外,在上师范时,还学会了游泳。他几次说想教高家庄的学生们游泳。那天他准备到高家庄村外的水圪洞里先试试水,但万万没想到,他游进那山凹的麻窟里,刚扑腾了几下就再也没有上来。”后来,从峪道河镇卫生院赶来抢救他的大夫说:“韩老师身患肺病体质较弱,造成他这次游进水里就陷进水底沙泥,因体力不支而引起心脏骤停。”

  那天,高家庄和邻近小村的人们听到韩老师突然离去的消息,真是人人流眼泪,户户有哭声。

  高家庄的村干部们早就对韩老师说过,韩老师在退休后如还想留在高家庄,村里就给他挑一块风景好的地皮,盖一处农家小院。

  为了实现韩老师最后留在高家庄的遗愿,高家庄的村干部在白虎岭上的高家庄村外,将他安葬在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上。

  韩再田在深山里播下的纯真、至善的种子,如今已开花结果。这一切有韩老师在深山里办学36年那些事作证!有他的学生和乡亲们对他感恩的眼泪作证!有今天为他在高山上耸立的大青石碑作证!

我只想做“孺子牛”

——追记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原校长叶志平    ■本报记者 杨钢 刘磊  《四川日报》记者范英 梁现瑞 张守帅 


叶志平生前照                                      

  “我感觉自己就是他近旁的一株木棉,我们站在一起,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9月5日,在叶志平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当报告团成员、叶志平的妻子王关莉哽咽着大声念出舒婷的这首《致橡树》时,在场听众无不为之落泪。

  叶志平是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原校长。3年前,他的学校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创造了“零伤亡”奇迹——22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安全转移。他也被群众誉为“史上最牛校长”。

  2011年6月27日,这位“最牛校长”的生命戛然而止——因长年忘我工作,叶志平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溘然长逝,终年57岁。

  “我不‘牛’,我只想做‘牛’,做鲁迅笔下的‘孺子牛’。”这是叶志平生前说的话。扎根基层36年来,叶志平始终坚守“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的信念,默默耕耘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孺子牛”的人生信仰。

  死亡可以终结生命,却无法阻挡人们无尽的怀念。叶志平逝世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他的热潮。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叶志平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民再次聆听到了这位“最牛校长”的动人故事。

  矢志不移

  坚守农村教育30余载

  1975年7月,叶志平从绵阳师范学校毕业,成为安县沸水小学教师。从那一天起,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他深爱的农村基层教育事业。

  1978年,叶志平到了安县桑枣中学,承担了英语、语文、音乐等多门课程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课表从周一早上排到了周六下午。

  “我母亲常教育我‘井水扯不干、力气用不完’,趁年轻多干点活不吃亏。”在学校这么多年,他只请过两次假:一次是结婚,请假3天;一次是母亲去世,请假1天。

  1995年,叶志平担任桑枣中学校长。当时的学校占地面积只有20多亩,没有食堂、会议室和教师宿舍,教学成绩也是全县最后几名,有时学校连老师们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叶志平鼓励大家一起干,将最好的师资集中到毕业班,集中一切力量,先打了个翻身仗。他接手校长当年,学校中考成绩便一举夺得了全县第一。此后16年里,这个“第一”从未旁落。

  就如何管理学校,叶志平多年来积累了一整套朴实而生动的“管理经”。在桑枣中学,从来不分快慢班,学生入学全部由计算机随机编班;让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反对在学校内部搞评比,因为这只能加剧内耗,团队的力量才最重要;无论做什么领导,教学岗位绝对不能放弃。

  在叶志平的带领下,桑枣中学取得了今天的辉煌。学校不仅连续16年中考获得全县第一,陈列室里还罗列着多个全县之最:校园占地面积最大,建筑面积最大,食堂面积最大,运动场最标准,绿化最好,计算机最多,在校学生人数最多。

  不甘平庸

  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叶志平病倒那天,独自去了绵阳市区。他要找一家文具店,给即将参加中考的桑枣中学学生制作手提袋。

  桑枣中学的老师们都知道,每年中考,考生手中提的袋子,便是他专门找人定做的,里面放着一瓶水和考试注意事项。

  叶志平做事认真仔细的背后,源自他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挚爱,源自他渴望当地孩子能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

  新校园正对学校大门的地方,9根旗杆高高竖立。这是叶志平激励学生的新办法:每个月,学校都要对各个班级进行综合考评,年级前3名就可以将班旗挂上去。每到升旗那一刻,所在班级的学生都会齐声欢呼,仿佛升起的不只是一面旗帜,而且是自己的未来。

  1992年夏天,当电脑在大城市都还是个时髦东西时,外出开会的叶志平却抱回一台286电脑。在他的坚持下,桑枣中学成为绵阳最早将计算机运用到教学中的学校。

  出身贫困的叶志平,对寒门学子有一份特别的关爱。妻子王关莉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叶志平把学生带到家中,让她给孩子们熬稀饭、下鸡蛋面。儿子叶茂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家里总是挤满了来洗澡的学生,父亲就像个勤务兵,忙里忙外地为这些山里孩子服务。

  叶志平最爱“学娃子”,“学娃子”们也爱他。在桑枣中学,很多学生根本不叫他校长,而是喊他“叶爷爷”。

  叶志平把公家利益看得最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家一直住在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砖混结构楼房里,地震中,这幢房子成了危房,直到今天,他的家人依然住在里面。学校搞建设,他安排专人负责,自己从不干预工程招标、材料采购,找他说情送礼的一律不给面子。学生家长说:“叶校长在我们桑枣镇是有口皆碑,这么好的人走了,谁能不伤心呢!”

  坚守信念

  建一所百姓放心的学校

  走进异地重建的新桑枣中学,映入眼帘的便是宽阔的校园广场,两侧是崭新的教学楼,纵深处是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和体育场。这是叶志平一点点争取来的。

  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校重建尚未启动,叶志平就找了不少专家求教,开始勾勒起“梦想中的学校”,“我心中的学校不追求奢华,只是希望教学大楼牢牢的,门前的道路宽宽的”。

  第一份桑枣中学的设计图纸在叶志平这里没过关。尊重他的意见,设计方案增加了许多“叶式”风格——瓷砖地板换成了水泥地面,“防止学生跌倒”;走廊宽阔,“一眼望穿,通透”;楼梯两边增加了40厘米,“为了方便学生疏散”;栏杆全用实心的,“学生娃再顽皮都撞不断”;防盗的铁门换成了木门,“遇上紧急情况一脚就可以踹开”……

  在叶志平的坚持下,新校舍最终获得了“天府杯”优质工程称号。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为了建这么一所让父老乡亲放心的学校,他用了16年。

  1995年叶志平担任桑枣中学校长后,第一件事就是修楼。

  那是一栋拖了三四年才竣工,最后都没人敢验收的实验教学楼。“楼梯栏杆摇摇晃晃,灯泡各式各样,本应雪白的墙壁上只有底灰。”叶志平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这栋楼,否则早晚会出事,出了事,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在他的坚持下,教学楼变得很坚固。

  1999年,叶志平再次对这栋楼做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重新灌上水泥,每根柱子的直径增加了15厘米。这栋实验教学楼,修建时花了17万元,加固却花了40多万元。学校没有钱,叶志平就一点点向教育局要。

  从2005年起,叶志平又组织全校师生每年开展一次紧急疏散演习。演练中,每个班的疏散路线、各楼层学生的疏散速度、每位教师的责任位置,叶志平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地震当天,仅用1分36秒,2200多名师生便安全疏散到操场。叶志平最为担心的那栋他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倒塌。

  有网友这样写道:10余年来,叶志平仿佛在进行一场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这个孤独的战士,用自己不可思议的顽强,为桑枣中学的师生构筑了一道生命的掩体。

  今年暑假过后,在桑枣中学新学期第一次教师会议上,主席台中间的一个位置始终空着,所有人心里都知道,那是留给叶校长的。副校长林强说:“我们对叶校长最好的怀念,就是把桑枣中学办得更好,把叶校长留下的这面旗帜扛下去,让它飘得更高。”

 

《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10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