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视剧主题曲大全:传统文化热下的“文人画”复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0:39:25
传统文化热下的“文人画”复兴
时间:2011-09-04 08:48:11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李培
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 0
[提要]  从西方引入的“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逐渐渗透到中国画的百年变革中,美术教育也展开一场被“西方化”的过程。对比美术的私塾教育,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王大鹏却看法不同,历代很少出现只靠私塾教育成才的大师。

区广安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卷》。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前不久在台北故宫合璧,这幅名画所象征的中国文人画至高境界,折服了当今世人。为一睹它的风采,台北故宫博物院门前排起长龙,这让院长周功鑫不无感慨地说:“人们从原先一进‘故宫’就排队看‘翠玉白菜’、看‘肉形石’,转变成了现在看文人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股对文人画的追慕之风,不仅席卷民间追捧,在两岸美术界也引发了波澜。南方日报记者获知,广东国画研究会第三代传人、画家区广安历经3个月的潜心揣摩,临摹合璧了《富春山居图合璧卷》,与原作极为相似。这一临摹合璧的过程中,区广安与700多年前的大师黄公望隔空“神交”,“破译”出《富春山居图》被烧掉的残卷之谜。
“中国文人画笔墨数百年延绵不绝,其中深藏着密码,只可惜如今的国画家能参透文人笔墨的,已所剩不多。”区广安说。
在区广安临摹合璧之作问世之际,广州本土艺术圈一个已成立了三年的民间画会――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也开始引发人们关注。其倡立者刘斯奋、周国城等人提出“复兴文人画”的主张和实践,力求影响当下的画坛风气。
一百年来的中国艺术处于变革的洪流中,艺术强调为现实服务,强调与写实结合。强调意象和“韵致”(著名文化学者赵珩语)的文人画,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美术体系之外。在传统文化全面复苏的今天,国学热、读经热之后,是否又会出现一轮复苏“文人画”的浪潮?就此,南方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追问。
1
文人画的百年
大胆变革中国画,破除文人画的传统,这一线索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20世纪的中国美术浪潮中,文人画一直被人诟病了将近一百年。
百年前,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改良中国画的呼声四起,无论是刘海粟、徐悲鸿,还是岭南画派的“二高一陈”都作出不同的回应和选择。
历史选择了“改良派”,却一度隐匿了当年的“保守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出现了一个宣扬和维护国画学统的绘画团体――广东国画研究会,与主张变革的岭南画派展开论战。而在北方,名满京城的陈师曾大胆站出来为文人画辩护,1922年他发表《文人画之研究》,总结了文人画的实质:重精神、重个性、主张书法与画法相通,重视画外功夫、不专在形似上。
然而,从西方引入的“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逐渐渗透到中国画的百年变革中,美术教育也展开一场被“西方化”的过程。最典型的缩影是,解放后的美术院校教育体系从西方引入,最初没有“国画系”的设置,甚至一度被冠以“彩墨系”命名。而在之后,素描、写生等训练,更被大量引入到国画系教学之中。
上世纪60年代,文艺界出现“全盘苏化”倾向,工农兵的火热斗争生活成了国画家的表现主题。在特定“文革”年代,艺术更沦为为政治服务的附庸品。写实人物画取代传统山水画,传统山水画接受写实主义的改造,文人画传统出现了巨大“断裂”。
“文人画呈现出一种共同特征,即轻形重意、轻描重写、轻规范重个性。应当说,这是一个对作者资质素养要求非常高的绘画流派。文人画虽然享有崇高地位,为不少习画者所追随,但真正称得上大成者却凤毛麟角,寥寥可数。”省文联主席刘斯奋认为,中国美术很早就呈现出一种多元而相容的状态,但自从百年前引进西方的一套早期的学院教育方法之后,这个多元的传统反而被迫中断了。
“85美术思潮”后,“新文人画”、实验水墨的出现并没有消除“文人画”式微的危机。上世纪80年代,著名美术评论家栗宪庭在《中国美术报》发文提出“新文人画”的概念,80年代初,中国美术馆又举办“新文人画展”,但围绕“新文人画”的争议一直此起彼伏。
在当代,文人画最大的争议,围绕是“文人”二字产生。美术史论家王振德直指“新文人画”的要害:“‘新文人画’者,大多不是‘新文人’。几乎全是生活在信息时代商品大潮中专业画家或专业美术家。多是居闹市、住楼房、用电器,身揣‘神州行’,热衷于创风格、办展销、出画集的人。其‘新文人画’也多是效仿昔日文人画表面的形式,全无昔日文人的风骨气度,只能‘貌似而神离’,甚至‘东施效颦’的现象,徒增画坛笑料。”
2
美院教育难传文人画香火?
王振德认为,中国画家(宫廷画家、文人画家、社会画家、民间画匠)可分三个层次:一是以画自娱,养生怡情,无所追求;二是卖画糊口,卖艺养家,迎合市场买主胃口;三是追求人文精神、人生体悟、生命价值。第三个层次最高,它与文人画的精神一脉相承。
“如果把中国历史上所有文人画家,如徐渭、八大、石涛等一一抽离,中国美术史就没剩下什么了。古代中国的工笔画为帝王将相所服务,只能算画匠。文人画讲气韵内涵,在中国美术史上,一直被作为最高追求流传下来。”广州美协主席周国城说。
解放后,隶属美院教育体系的中国画教学,在传承文人画的传统上步履维艰。有评论家指出,解放后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大批“知识分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缺乏传统国学根底,这一点对于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也不例外。“文人”既不存在,“文人画”又何以附焉?
周国城认为,目前的美院教育中过多强调了技术训练,忽视了思想观念的传授。“现阶段,不少美术学院的国画教育以工笔为主,但文人画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传统,却很难在美术学院的课堂上传授,更别提师生们普遍欠缺诗、书、画、印的综合国学功底。”
这样的背景下,私塾教育对文人画的传承显得尤为醒目。昔日的国画大师李可染是私塾教育下出来的,他师承齐白石和徐悲鸿;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也出自高剑父的春睡画院。
对比美术的私塾教育,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王大鹏却看法不同,历代很少出现只靠私塾教育成才的大师。
王大鹏说,跟岭南画派“二高一陈”学习的人很多,但影响较大的只有关山月和黎雄才,没有自己的领悟和创造,只靠老师的传授难以有大成就。王大鹏认为,文人画的传承问题,不能苛求美院。“关键不在于哪一种教育体制,而是应该‘转移多师’,善于吸收各方面的营养,避免师从一人,造成局限。”
著名评论家邵大箴认为,目前国画界真正谙熟传统精神与技巧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已愈来愈少,加上社会上广泛流行西化思潮和普遍存在浮躁情绪,不利于人们沉下心来学习和研究传统。目前在画界占主流地位的是中西融合型的“国画”,还有不少青年人对实验水墨感兴趣,问津传统国画特别是传统古体国画的人为数不多。
“虽然在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的教学里,加强了传统绘画的教育,强化了通过临摹古画训练学生笔墨技巧的能力,传统国画仍难摆脱当前的困境。”邵大箴说。
3
文人画会阻力重重
“文人画的没落,是由于创作文人画的人失去了表现文人画的能力。他们对书法、文学、篆刻都不懂,画作当然就不具备含金量。”周国城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以刘斯奋为首的一批广州画家在2008年成立了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明确提出复兴文人画的主张。
广东省博物馆书画研究专家朱万章说,目前处于传统文化热的时期,不少人的审美需求开始转向传统文化,所以文人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注视,上海和北京等地都出现了提倡复兴文人画的画家。
“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最终是想能发展成文人画会。”周国城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社会人心浮躁、道德沦落,根本在于没有信仰和价值体系缺失,这一点应该反映在国画的变革之中。“文人画的传统题材梅兰竹菊,是君子在人格上的信仰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人历来崇尚的精神。提倡文人画复兴,就是提倡传统人文精神的复兴,象征着一种传统价值的回归。”
但人文研究会在三年的实践之中,却遭遇到美术圈不少争议,得到的响应寥寥。
刘斯奋在采访中指出,当前美术界,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异常强固的审美模式,这就是西方早期美术教育规定的一套标准。在这套评奖体系里,文人画的追求不被鼓励。“一幅作品怎样才算完整、充分、深入等等,都按这套标准判定。它正越来越趋于权威化、绝对化、固定化,成为至高无上的唯一的标准,这就颇值得担忧了。”
南方日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陈小雁 汪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