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小说哪个好看:中医百科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6:46:17
疾病名称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是指男性在40~55岁之间,出现性腺功能由盛
而衰的转变过程,并相应出现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心理、志趣、精力、
思维力、进取心、食欲、体力和性欲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1、发病年龄一般在45~65岁之间。①精神与神经症状:如神经过
敏、情绪不稳,易激动,急躁,易发脾气,倦怠,常有压抑感,记忆力、
思维力和集中力减退,皮肤及肢端感觉异常、有麻木、刺痛感,常不安,
有恐怖感、孤独感,缺乏自信心,易纠缠琐事。②血管调节性失常:如
烦热不安,头痛,心悸,眩晕,高血压,与情绪改变密切相关,有时会
有自我暗示。③性功能减退:大部分病人性欲减低,可有阳痿、早泄、
梦遗、滑精等。有上述症状者,可诊断为本病。
2、实验室检查:血浆睾丸酮、雄激素生物活性、垂体促性腺激素
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值,精子数稀少,畸形或缺凹,精液清稀,尿促绒毛
膜性腺激素明显升高。
3、用丙酸睾酮作试验性治疗,隔日肌注50毫克,若2个月内症状明
显好转者,则可诊断。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多由于肾气衰,天癸竭,精少等生理变化,身体
往往出现一种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少,经脉失于温养的阴阳
显著不平衡现象。
辨证临床常见有命门火衰型和肝郁脾虚型。命门火衰型,伴有阳痿、
早泄、小便清长、畏寒肢冷等。肝郁脾虚型,伴有烦躁易怒、神疲乏力、
纳减便溏等。总的治法是温肾壮阳,疏肝健脾。
命门火衰型
[证见] 精神萎缩,健忘,心悸,头晕目眩,少气耳鸣,阳痿,
早泄,滑精,精液清稀,面色晦暗,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
尿后余沥,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 温肾壮阳,益精培元。
[方药」
1、主方:真人还少丹(朱榆《普济方》)加减
处方:熟地黄30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远志6克,枸杞子6克,
茯苓12克,杜仲9克,小茴香6克,牛膝9克,五味子6克,巴戟天9克,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肉桂6克(冲服),甘草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附桂肾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人参鹿茸丸,口服,每次:丸,每日2次。
(3)男宝,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4)清宫海马多鞭丸,口服,每次: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二仙地黄汤(樊中州验方)
处方: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知母12克,黄柏6克,当归9克,生
地黄20克,泽泻15克,山药15克,枸杞子12克,远志12克,牡丹皮12克,
牡蛎25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2)淫杞龟鹿丸(范述方验方)
处方:淫羊藿30克,枸杞子30克,龟板30克,鹿角胶30克,巴戟天
15克,知母15克,黄柏15克,酸枣仁25克,牡蛎25克,山茱萸25克,沙
苑子25克,党参20克,杜仲20克,山药20克,补骨脂20克,芡实50克。
共研细未,以蜜和丸。每次12克,每日3次。
肝郁脾虚型
[证见] 精神抑郁不悦,烦躁易怒,失眠健忘,情绪低沉,常有
孤独感,胆怯易惊,阳痿,梦遗,滑精,早泄,神疲乏力,面白不华,
纳减便溏,胁满腹胀。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治法] 舒肝解郁,益气健脾。
[方药]
1、主方:小柴胡合甘麦大枣汤(黄吉棠《男科病》)加减
处方:柴胡9克,党参3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6克,黄芩9克,
淮小麦12克,大枣6枚,黑山栀9克,珍珠母30克(先煎),仙灵脾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舒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六君子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交替服用
饮食疗法:
(1)金橘根煲猪肚:橘根30克,猪肚100~150克(洗净切块),
加水4碗堡至1碗半,以食盐少许调味,饮汤吃肉。适用于肝郁脾虚型男
子更年期综合征。
(2)当归牛尾汤:当归30克,牛尾巴1条(去毛洗净,切成小段),
加水适量,煲至透熟,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命门火衰型男子更年期综
合征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男子性交疼痛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男子性交疼痛,是指房事过程中出现阴茎、会阴部、小腹疼痛为主
要特征的病症。
凡是房事过程中出现阴茎、会阴部、小腹疼痛者,可诊断为本病。
男子性交疼痛多因恣憎纵欲,房事过度,或屡犯手淫及久病重病,
耗伤肝肾阴液,阴不制阳,相火妄动,宗筋失养;或感受湿热之邪,或
过嚼酒肉肥甘,酝湿生热,湿热下注,筋脉不利;或情志不舒,喜怒伤
肝,所愿不遂,以致气机不杨,血行滞涩,气血瘀阻于阴部经脉,不通
而痛。
辩证临床常见有阴虚火旺型、湿热下注型和气滞血瘀型。阴虚火旺
型,伴有手足心热、口干等。湿热下注型,伴有常因腹脹闷、口苦而粘
等。气滯皿瘀型,伴有小腹拘急,舌有瘀点,脉弦涩。总的治法是养?
跚迦龋 迦壤   钛  觥?
阴虚火旺型
[证见] 性交时或性交后阴茎胀痛,阴部及小腹隐痛,性欲偏亢,
或遗精早泄;腰膝酸痛,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口干。舌质红,少苔,
脉细数。
[治法] 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5克,生地黄15克,山药15克,牡丹皮10克,
山茱萸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龟板10克,川楝子10克。水煎两次
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湿热下注型
[证见] 性交时阴茎及阴部作痛,小腹胀闷,阴部湿痒,尿黄赤
浑浊,口苦而粘,腰酸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利肝经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
处方参见“阳强”肝胆湿热型方药。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复方穿心莲片,旧服,每次4片,每日3次。
气滞血瘀型
[证见] 性交时睾丸或阴茎或小腹胀痛,甚则剧痛,难以忍受,
精神痛苦,伴有腰痛,小腹拘急。舌暗红或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少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炮干姜10克,当归10克,炒小茴香10克,炒蒲黄10克,五灵
脂10克,肉桂6克(冲服),赤芍10克,枸杞子15克,柴胡10克,甘草
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1)三七末,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
1、针灸治疗
取穴:中极、三阴交。气滞血瘀者,配血海、太冲;有寒者,加艾
灸。
2、饮食疗法
(1)玄胡煎鸡:延胡索20克,鸡蛋1只,加水同煎。蛋熟后去壳,
再煮片刻去渣,吃蛋喝汤。适用于血瘀型男子性交疼痛。
(2)旱莲女贞煮鳖:鳖1只(约重250克),旱莲草20克,女贞子
20克,生地黄20克,去杂物洗净同煮。待肉烂鳖甲脱落后,去药渣,加
少许调料与盐,吃肉喝汤,2天一剂。适用于阴虚火旺型男子性交疼痛。
(3)肉桂当归羊肉汤:肉桂6克,当归25克,生姜25克,羊肉500
克。中火炖煮至肉烂,去药渣,吃肉喝汤,2日1次。适用于阳虚寒凝型
男子性交疼痛。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囊痈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囊痈是指发于阴囊皮里膜外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发病急,阴囊皮
肤红、肿、热、痛,甚至化脓为特征。
1、阴囊一侧或双侧皮肤经红、肿、热、痛,局部有结块,轻触即
痛,伴有发热、恶寒者,可诊断为囊痈。
2、本病应与急性子痫、脱囊、诸疝、肾囊漏症相鉴别。
囊痈多因肝肾阴亏,外受水湿之邪,久则湿热蕴结,血凝毒滞而成。
辨证临床分为初期、酿脓期和溃脓期。初期伴有局部结块、压痛、
寒热等。酿脓期伴有疼痛加甚,壮热恶寒,口干饮冷等。溃脓期伴有疮
口新肉渐生,疮周红肿加重等。总的治法是清热解毒,托毒消肿。
初期
[证见] 阴囊一侧或双侧红肿热痛,局部结块,压痛,寒热,口干
不欲饮。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
1、主方:清肝渗湿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黄芩9克,栀子仁9克,龙胆草9克,泽泻9克,木通9克,当
归9克,川芎6克,生地黄15克,天花粉15克,柴胡9克,白芍20克。水
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消炎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复方菠萝酶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酿脓期
[证见] 阴囊焮热,皮薄光亮,形如瓠状,疼痛加甚,有如鸡啄,
按之痛甚;壮热恶寒,口干饮冷,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
滑数。
[治法] 清热和营,托毒透脓。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霖辑《疫疹一得》)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黄芩9克,黄连9克,山栀
子9克,连翘12克,淡竹叶9克,生甘草6克,水牛角60克(先煎),牡
丹皮9克,玄参20克,生地黄20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2~4片,每日2~3次。
(2)复方穿心莲,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溃脓期
[证见] 溃流脓液,黄白质稠,肿痛俱减,疮口新肉渐生,自觉疮
口隐隐作痒,或脓流不畅,疮周红肿加重。舌质红,少津,脉细。
[治法] 清除余毒,补养气血。
[方药]
1、主方:滋阴除湿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生地黄2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川芎9克,黄芩9克,知
母9克,地骨皮9克,贝母10克,陈皮6克,泽泻9克,柴胡9克,甘草6克。
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1、针灸治疗
取穴:太冲、期门、大敦、阳池。每次选用两穴,用泻法,留针10
分钟,每日1次。
2、饮食疗法
(1)丝瓜粥:鲜丝瓜1条,鲜扁豆3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丝
瓜去皮除瓤,洗净切块。先用武火煮粳米八成熟,再加鲜扁豆、鲜丝瓜,
文火炖烂成粥,最后加白糖适量。每日服食2~3次。适用于初期囊痈。
(2)冬瓜绿豆粥:鲜冬瓜100克,绿豆50克,粳米50克,甘草10克
(布包)、白糖适量。冬瓜去皮除瓤洗净,将绿豆、粳米、甘草洗净后
加冰水用武火煮至九成熟,弃甘草加冬瓜,直至煮烂成粥,最后加白糖
适量,适用于酿脓期。
(3)茯苓山药粥:云茯苓30克,淮山药50克,大枣20枚,上糯米
100克,白糖适量。上药用水洗净,先将糯米用武火煮至半熟,再放三
药同煮至成粥,最后加白糖适量,搅匀退职成,代食服用,少食多餐。
适用于溃脓期。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蛲虫病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蛲虫病是蛲虫寄生在人体肠道所引起的疾病,其症状以夜间肛门处
搔痒为特征。流行相当广泛,尤以儿童发病为多。
1、肛门奇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久病可见腹部隐痛,纳减,
消瘦,烦躁不安,夜惊等。
2、 痒时在肛门周围可见到蠕动的细小白色小虫。
3、 清晨病人未大便前,用肛门试子抹肛皱襞四周,可以找到蛲虫
卵。
蛲虫病是由于侵入蛲虫卵而引起的疾病。成熟的雌虫在夜间由肠道
移行至肛门附近产卵,虫卵经过不洁的手、食物等,直接或间接地经口
进入胃肠,在肠内发育成为虫而引起蛲虫病。其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蛲虫寄生在肠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二是雌虫移行产卵时,使
肛门发痒,影响睡眠,甚或产生其他症状。治疗以驱虫止痒之法。
[证见] 肛门发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晚间肛门发痒时,在肛
门周围可见到细小蠕动的白色小虫。久病则见纳减、腹痛、腹泻、消瘦
等症。
[治法] 驱虫止痒。
[方药]
1、 主方:追虫丸(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槟榔、雷丸、苦楝根皮各15克,鹤虱、使君子各12克,大黄
6克。水煎服。另可配合用百部30克、乌梅15克,煎水1碗,每天晚上保
留灌肠,连用7~10天。
2、 中成药
蛲虫药膏,每晚睡前用温水将肛门洗净,先挤出药膏少许,再轻轻
插入肛门中,挤出适量药膏后拔出。
3、 单方验方:百部使君散(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百部、使君子仁各30克,研为细末。每次3克,空腹冲服,
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 饮食疗法:
豆腐500克,麻油120毫升,以麻油炒豆腐,晨起1次服食。
2、外治法
⑴ 大蒜20克,凡士林20克,共捣成泥。睡前取10克涂于肛门周围,
每日1次。
⑵ 食醋适量,睡前涂于肛门周围,连续1周。
3、预防护理
⑴ 勤洗肛门,勤换衣服被褥,保持手指清洁。
⑵ 对病人家庭成员同时治疗,是预防再感染的重要措施。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脑震荡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脑震荡是指头部受外力打击后而引起短暂的脑功能障碍,为头部
内伤中最轻的损伤,又称为脑海震动、脑气震动。
1、受伤后意识立即丧失,持续时间可数分钟或十几分钟,一般不
超过30分钟。
2、逆行性健忘:清醒后对受伤的经过或受伤前后的情况不能回忆。
但对往事却能清楚回忆,又称“近事遗亡症”。
3、清醒后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搬动头部或坐起时症状加重。
4、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证。
5、脑脊液压力正常、无细胞,颅骨X线照片及头颅CT检查均正常。
1、脑震荡多由于跌倒时头部着地或头部直接受到钝器的打击或碰
撞所致。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内涵脑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
身。头部受外力震击,脑和脑气必然受损,气血逆乱,神明昏蒙,心乱
气越,故可出现短暂昏迷,醒后逆行健忘。同时头部脉络受损,气滞血
瘀,阻于清窍,清阳不升,发为头晕头痛,浊阴不降则恶心呕吐。
2、损伤后期,肝肾亏损,水不涵木,风阳上越,而有反复眩晕。
耗伤气血,心血不足,故心烦失眠,气短乏力,思维和记忆力减退。
3、头部受暴力冲击,使脑在颅腔内发生震荡运动,虽然脑组织在
肉眼下无器质性损害可见,但在显微镜下,在冲击部位、对冲部位以及
脑干等可出现某些病理形态学的改变。若昏迷时间较长,症状较重,瞳
孔发生改变,则应考虑是否为其他颅内损伤等。
在昏迷期,可用针刺或指压人中或涌泉穴,使其苏醒。清醒后应静
卧休息,内服中药等治疗。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熄风宁神,化瘀降逆。
⑴ 主方:头伤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石决明(先煎)30克,钩藤24克,白芷9克,当归12克,红花
6克,木通9克,茯神24克,川芎6克,菊花9克,蔓荆子12克。水煎服,
每日1剂。头晕较甚者,加天麻10克,白蒺藜12克。头痛较甚者,加藁本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2克、细辛5克。呕吐较甚者,加法半夏9克、姜竹茄9克。夜寐不宁者,
加龙齿(先煎)30克、夜交藤12克。
⑵ 中成药:珍珠末,口服,每次1瓶,每日2次,开水送服。
⑶ 验方单方:柴胡细辛汤(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柴胡9克,细辛6克,薄荷4.5克,当归尾9克,地鳖虫6克,丹
参9克,制半夏9克,川芎6克,泽兰叶9克,黄连6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⑷ 针灸疗法:头晕头痛可针百会、印堂、太阳、头维;恶心呕吐
针内关、足三里;失眠针神门、三阴交。
2、 中、后期治法:镇静安神,调理气血。
⑴ 主方:头伤二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党参12克,何首乌24克,白芍9克,茯神15克,川芎6克,白
蒺藜12克,当归12克,炙甘草4.5克,龙齿(先煎)30克。水煎服,每日
1剂。
⑵ 中成药:
① 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
② 天王补心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
③ 五味子糖浆,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逆行射精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逆行射精是指在性交达到高潮时,虽有射精动作,但精液不从尿道
口向前射出,却逆向后流入膀胱中。因精液不循常道外射而逆入膀胱,
本病是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1、性交达到性高潮,有射精动作,但未见精液从尿道口向前射出,
而向后流入膀胱者,可诊断本病。
2、性交后第一次排尿,尿内有粘液或白色絮状物。尿常规检查,
尿液中镜下可见大量精子和果糖,有助于诊断。
逆行射精多因饮食不节,偏嗜酒肉肥甘,聚湿生热,湿热蕴积,或
感受湿热之邪,或外阴不洁,湿浊侵袭,蕴蓄为热,湿热下注,或外伤
或术后,瘀阻阴滞;或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血行滞涩,或寒邪侵袭,
凝滞经脉,瘀血阻滞精窍,以致射精不循常道而逆入膀胱,遂成本病。
辨证首先辨证湿热还是瘀血内阻。湿热下注常因湿热内生,导致逆行射
精,且阴部湿痒,尿黄赤,房后浑浊尿等。瘀血内阻常因血瘀阻滞精窍,
导致逆行射精,且心烦易怒,小腹疼痛,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等。总
的治法是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湿热下注型
[证见] 阴茎勃起正常,行房有性高潮及射精感,无精液射出,
行房后有浑浊尿,阴部湿痒,尿黄赤,下肢酸沉。舌稍红,苔黄腻,脉
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程氏萆薢分清饮(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萆薢10克,茯苓10克,石菖蒲10克,黄柏10克,车前子10克,
丹参10克,土茯苓15克,川牛膝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复方菠萝酶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萆薢清热利湿方(李振琼验方)
处方:萆薢12克,石菖蒲10克,滑石30克,丹参30克,枳壳10克,
土茯苓30克,蒲公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瘀血内阻型
[证见] 阴茎勃起而胀甚,有性高潮及射精感,无精液射出,行房
后尿浑浊;心烦易怒,或有小腹疼痛,腰痛。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
脉象弦或沉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少腑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川芎10克,炮姜5克,延胡素10克,五灵脂10克,赤芍15克,
小茴香5克,蒲黄10克,当归10克,川牛膝15克,柴胡10克。水煎服,
每日1剂。
2、中成药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三棱莪术活血汤(樊中州《男女科病千首妙方》)
处方:醋柴胡6克,广郁金12克,细生地黄12克,王不留行10克,
三棱10克,莪术10克,路路通10克,泽泻10克,炙鳖甲20克,龙胆草3
克,石菖蒲3克,生甘草3克,焦山栀9克,黄芩9克,荔枝核15克,麻黄
9克。水煎服,每日1剂。
1、针刺治疗主穴:神门(双)、太冲(双)、关元、中极、气海、
水道、三阴交(双)。手法:除三阴交用于平补平泻法外,其余均用泻
法,每日针1次。经针10次无效者,改用其他疗法。
2、饮食疗法萝摩子牛奶煮:萝摩子15克,与牛奶同煮,滤去萝摩
子,再加灯芯草1扎煮沸10分钟,每日饮1次。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尿血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或尿液实验室检查见红细胞者,均称
为尿血,也称为溲血、溺血。随出血量多少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
鲜红色或茶褐色。西医的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尿血,均可参考本证辨证
论治。
1、小便混有血液或血块,呈鲜红、淡红或淡酱油色。
2、小便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
3、应注意与血淋相鉴别:血淋小便有疼痛,而尿血则无痛。
尿血的病位在肾与膀胱,其主要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而热
伤脉络之中,又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脾肾不固之中,又有脾虚及肾虚之
别。临床以清利湿热、滋阴降火、补益脾肾为主要治法。
下焦湿热型
[证见]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利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
1、 主方:小蓟饮子(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小蓟30克,生地黄15克,藕节20克,蒲黄10克,木通12克,
淡竹叶10克,栀子12克,滑石30克,茅根20克,荠菜2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 中成药
⑴ 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⑵ 紫地宁血散,每次8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生地茅根汤(西安市中医院验方)
处方:生地黄、茅根各30克,女贞子、旱莲草、大小蓟、滑石、
槐角炭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阴虚火旺型
[证见] 小便短赤带血,头晕目眩,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
红,脉细数。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
1、 主方:知柏地黄丸(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0克,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山药15
克,牡丹皮10克,小蓟20克,旱莲草15克,茅根20克,甘草6克。水煎
服。
2、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3、单方验方:地黄
旱莲汤(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杜仲、川续断、五味子、阿胶
(烊化)各10克,旱莲草15克。水煎服。
脾不统血型
[证见] 尿血反复发作,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舌质淡,脉
细弱。
[治法] 补脾摄血。
[方药]
1、 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8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龙眼肉10克,
阿胶12克(烊化),仙鹤草20克,大枣5枚。水煎服。
2、 中成药
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3、单方验方:参芪仙莲合剂(赖天
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党参、黄芪、仙鹤草、旱莲草、阿胶(烊化)各15克,熟
地黄20克,当归、地榆各10克,白术、升麻、甘草各6克。水煎服。
肾气不固型
[证见] 尿血日久,尿色淡红,头晕耳鸣,腰脊酸痛。舌质淡,
脉沉弱。
[治法] 补肾固摄止血。
[方药]
1、 主方:无比山药丸(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肉苁蓉15克,菟丝子
15克,杜仲12克,巴戟天12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2克,黄芪15克,
小蓟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
仙芪地紫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仙灵脾12克,黄芪30克,生地黄18克,鹿衔草10克,蒲黄、
紫珠草、车前草各12克,三七末6克(冲),甘草6克。水煎服。
1、饮食疗法
⑴ 茅根竹蔗水:白茅根60克,竹蔗300克,煎水代茶饮。适用于
下焦湿热尿血。
⑵ 旱莲草煲瘦肉:旱莲草30克,猪瘦肉200克,共煎汤饮。适用
于阴虚尿血。
⑶ 党参山药粥:党参30克,山药20克,阿胶12克,糯米250克。
共煮粥,粥成加入阿胶熔化,用白糖调味服食。适用于脾虚尿血。
⑷ 金樱子粥:金樱子30克,芡实15克,大米100克。金樱子煎水
取汁,与芡实、大米共煮粥,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肾气不固尿血。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预防调护
⑴ 避免烦劳过度,防止心火偏盛,节制房事,注意清
洁卫生。
⑵ 忌烟、酒,忌辛辣刺激以及虾、蟹、羊肉等发物,宜多食水
果。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6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牛皮癣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患部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肥厚
呈现苔藓样变。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古医籍有称之为摄领疮,又称顽
癣。本病西医称之为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癣。
1、牛皮癣可分局限和泛发两种,临床以局限者为多见。局限者皮
疹80%~90%发生于颈后部和颈侧面,其次为骶部、四肢伸侧、前臂、股
内侧、阴囊和会阴等部位。泛发者除上述部位外,皮疹还可发生于眼睑、
肘窝、胭窝、头皮、躯干等处,分布广泛。
2、开始时患部皮肤往往仅有阵发性瘙痒,而无皮疹发生。经常搔
抓或摩擦后,便出现粟粒至绿豆大之丘疹,顶部扁平,呈圆形或多角形,
皮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丘疹日渐增多而密集成群。再发展则融合成
片,形成典型的苔藓样变(即患部皮肤增厚、变硬,干燥、粗糙,皮纹
增宽加深,互相交错,皮嵴隆起呈菱形或多角形),边界清楚,其周围
尚见散在的扁平丘疹。
3、自觉阵发性剧痒,尤以夜间为甚。由于搔抓而出现抓痕和血痂,
有的可继发感染。
4、病程缓慢,可时轻时重,常多年不愈,易复发。
5、本病应与慢性湿疹相鉴别(详见湿诊断)。
牛皮癣初起多因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日久则耗血伤阴,血虚生风
生燥,肌肤失去濡养所致;也有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而成。治疗方法分
别采用疏风清热去湿、养血祛风和活血化瘀,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风湿热型
[证见]病程较短,皮疹为较密集之扁平丘疹,颜色潮红;因搔抓摩
擦而见轻度糜烂、抓痕或结血痂。舌质稍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
濡数。
[治法]疏风清热,佐以去湿。
[方药]
1、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蝉蜕各9克,防风、牛蒡子、白藓皮各12克,生地黄
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土茯苓30克,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防风能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血虚风燥型
[证见]病程较长,皮疹呈苔藓样变、干燥、肥厚,或时有头晕、失
眼。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强烈弱。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
主方:当归饮子(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当归、防风各12克,川芎、荆芥各9克,白芍、白蒺藜、何
首乌各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
1剂。
失眠或烦躁不安者,选加珍珠母、龙骨、牡蛎、代赭石各30克(先
煎)、夜交藤15克等。
血瘀型
[证见]病程较长,皮疹呈苔藓样变,肥厚,色黯褐。舌质黯红或舌
尖边有瘀点、瘀斑,脉涩或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桂枝茯苓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桂枝6~9克,土茯苓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参、白蒺藜各
15克,桃仁9克,穿山甲12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复方丹参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
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外治法
1、初起可外搽三黄洗剂。
2、局限者可用20%百部酊、10%黑豆馏油软膏或疯油膏外搽,或外
贴伤湿止痛膏、701贴膏等,也可用五妙水仙膏点涂。
3、泛发者可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外洗后再
外涂上述药膏。
1、针灸治疗
⑴体针:取穴风池、天柱、合谷、内关、大椎、曲池、血海、足三
里、三阴交等,或取阿是穴,每次取4~6个穴位,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20~30分钟,隔日1次。
⑵梅花针:适用于局限者。在患部来回移动击刺,每日或隔日1次。
⑶耳针:取穴神门、枕、肺、肾上腺、皮质下等,每次1~2对穴,
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埋针或贴耳珠。
⑷灸法:用艾条悬灸患处,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也可局部涂
药后再用艾条悬灸。
2、预防调护
⑴注意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避免内、外各种刺激因素,宜乐观,
不宜焦虑,保持心情舒畅。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⑵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喝酒和饮浓茶、咖啡等。
⑶勿乱用刺激性之外用药;注意避免搔抓、热水烫洗、摩擦(包括
硬衣领等)等。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0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脓窠疮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脓窠疮是一种皮损部位较深在的化脓性皮肤病,愈后较慢,愈后留
有瘢痕。本病西医称之为深脓疱疮。
1、多见于儿童。
2、皮疹好发于小腿,其次为大腿、臀部和腰部。
3、皮疹初起为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水疱,迅即变为脓疱。疱壁较
厚,不易溃破,脓疱周围绕以红晕。皮损继续向外围及深处发展,数日
后结成暗褐色厚痂。痂皮脱落后,形成典型的1~2厘米直径大小的圆形
或椭园形脓性火山口状溃疡,绕以红色硬实边缘。一般经2~4周愈合,
留有瘢痕。往往反复化脓结痂,有的可形成蛎壳样厚痂。皮疹数目不等,
常为数个至数十个。
4、自觉灼热疼痛,也可有痒感。
5、一般无全身症状,较重者可伴有发热、口渴、疲乏不适等全身
症状。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6、病程常可持续数周以上,积极治疗可缩短病程。
脓窠疱多因素体气虚,脾虚不运,则湿浊内停,兼之湿热邪毒外袭
所致。也有因蚊虫、跳蚤叮咬,或患其他瘙痒性皮肤病,搔抓损破染毒
所致。临床见证多以湿热为主,故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清热利湿解毒;
如兼以脾虚气弱者,宜酌加健脾益气之品。本病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湿热型
[证见]皮疹为脓疱、脓痂及脓性溃疡,自觉灼热疼痛,可伴有发热,
疲乏不适,口干渴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
弦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龙胆泻汤(李东垣
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勤克俭,龙胆草、
山栀子、木通、黄芩、野菊花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3克。水
煎服,每日1剂。若素体气虚者或日久脾气弱者,酌加党参(或太子参)、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生黄芪各15~18克、白术、茯苓各9克,并适当减少苦寒之品。
2、中成药
⑴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
⑵双黄连注射液,每次2.4~3.0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
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⑶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
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说明:如患儿年龄较小,上述各方药的剂量宜酌
情减少。
外治法
1、马齿苋适量煎水外洗;或用野菊花、黄柏、地榆、百部、苦参、
九里明、虎杖、三桠苦各30克,煎水外洗或湿敷。
2、 黄散或化毒散,水调敷或麻油调敷。3、 皮多或痂皮厚者,用
5%~10%硫磺软膏包敷。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疟疾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疟疾是感受瘴毒疟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南方
地区,山村发病率较城市为高。临床表现以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
有时为主要特征。西医的疟疾可按本病辨证治疗。另外,肝胆道感染、
败血症、流行性感冒等出现寒战壮热、休作有时证候,也可参照本病辨
证论治。
1、病发夏季秋季为多,也有少数病例见于其他季节,尤其多见于南
方山村居民。同一居住环境周围,有发生多起相同病例者。
2、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汗出,热退身凉,休作有时,一曰一发,
或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
3、感受瘴毒疟邪常因兼感风寒暑等不同时邪,以及夹杂情志、劳倦、
痰食和体质差异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疟疾证候。
瘴毒疟邪侵袭人体,多伏于半表半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邪气与
正气相争,虚实更作,阴阳相转,而发生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
有时的一系列表现。若其人素体阳盛或夏伤暑热,复感疟邪,则发病热
多寒少而成寒疟;若素体阳虚,寒湿内盛,复感疟邪,则寒多热少而病
为寒疟;或入山岚瘴地,感受瘴毒疫邪,迅速入里,内迫心窃神明,发
为瘴疟;若久疟不愈,正气亏虚,而疟邪未除,反复发作,而成劳疟。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根据临床表现的证候不同,可分别
配合和解表里、清热疏表、辛温达邪、解毒除瘴、益气养血等治法,遣
方用药治疗。
正疟
[证见] 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鼓颔,寒罢则
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体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
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 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
1、主方:柴胡截疟饮(吴谦等《医宗金鉴》)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2克,党参15克,法半夏9克,常山9克,乌梅
9克,槟榔9克,桃仁9克,生姜6克,大枣5枚,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
2剂。
若口渴甚者,可加葛根15克、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若热甚于里,
烦渴,苔黄、脉弦数者,去参、姜、枣之辛温补中,加石膏25克、马鞭
草15克、青蒿12克。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SelectID=2&ChannelID=6697 2004-8-18
 2、中成药
青蒿素片,每次口服0.3~0.4克,每日3次,连服3~5天。
3、单方验方:截疟汤(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乌梅9克,甜茶10克,槟榔6克,僵蚕10克,甘草3克。煎汤于
疟发前4小时服,服后吐出痰涎,如不吐可用手指或翎探吐,对截疟有
良效。
温疟
[证见]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疼痛,口渴
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
1、主方:白虎加桂枝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8克,桂枝10克,葛根18克,粳米15克,青蒿
12克,柴胡10克,黄芩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但热不寒、汗多、胸闷,而无骨节酸痛者,去桂枝,加太子参15克、
麦冬15克、生地黄18克。胸闷泛呕、痰多者,加法夏10克、瓜蒌皮9克、
枳实6克、竹茹12克。
2、中成药
疟疾五品丸,每次服3克,在发作前3小时,温开水送下。
3、方验方:马鞭草汤(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鲜马鞭草100~200克(干品减半),水煎,在疟发前4小时、
2小时分两次服下,疟止后再连服2日。
寒疟
[证见] 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
舌淡,苔白腻,脉弦迟。
[治法]辛温达邪,和解表里。
[方药]
1、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柴胡10克,桂枝10克,干姜8克,黄芩9克,括蒌根18克,牡蛎
20克,草果9克,厚朴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若汗出不畅
者,去牡蛎,加青蒿15克,但寒不热者,痰涎壅盛者,去黄芩,加熟附
子9克、陈皮9克、法半夏8克。
2、中成药
七宝丹,每次温开水送服3~9克,每日服1~2次。
3、单方验方:蜀漆饮(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蜀漆5~10克,马鞭草30~60克,水煎于发作前4小时、2小时、
1小时各温服1次。
热瘴疟
[证见] 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酸痛,面红目赤,胸
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
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 解毒除瘴,清热生津。
[方药]
1、主方:清瘴汤(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青蒿15克,常山10克,枳实9克,竹茹
12克,法半夏9克,陈皮8克,茯苓20克,知母18克,黄连9克,益元散
9克(冲)。水煎服,每日2剂。
若壮热不寒、汗多者,加石膏30克(先煎)。大便秘结而腹胀者,
加生大黄9克(后下)、元明粉6克(冲)。
2、中成药
(1)清心牛黄丸,每次温开水送服一丸,每日2次。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SelectID=2&ChannelID=6697 2004-8-18
 其他疗法
(2)玉枢丹,用鲜葛根汤送服1克,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青蒿汁饮(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鲜青蒿500克,捣烂榨汁,分3次服,神昏者插胃管鼻饲食。
冷瘴疟
[证见] 寒甚热微,或恶寒战栗,无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
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 解毒除瘴,芳香化浊。
[方药]
1、主方: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厚朴9克,苍术8克,陈皮8克,法
半夏9克,石菖蒲10克,槟榔10克,草果10克,荷叶12克。水煎服,每
日2剂。
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者,加熟附子12克、
红参15克。
2、中成药
苏合香丸,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神昏者鼻饲给药。
3、单方验方:厚朴草果汤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
治手册》)
处方:草果12克,杏仁12克,马鞭草18克,厚朴9克,陈皮9克,
茯苓25克,法半夏9克,常山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劳疟
[证见] 寒热时作,遇劳则复发疟疾,倦怠乏力,短气懒言,
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胁下结块。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
1、主方:何人饮加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何首乌18克,党参25克,当归10克,陈皮8克,生姜6克,
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2剂。
若寒热发作时,加青蒿15克、常山10克。神疲面白、多汗者,加
黄芪20克、糯稻根30克。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加麦冬15克、天
花粉15克、五味子6克。
2、中成药
(1)八珍丸,每次1~2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2)鳖甲煎丸,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适用于劳疟
胁下结块者。
3、单方验方:祛劳汤合何人饮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
合诊治手册》)
处方:常山10克,青蒿10克,柴胡10克,知母15克,鳖甲18克,
枳壳10克,何首乌15克,当归12克,党参15克,陈皮6克,马鞭草12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1、针刺疗法
取大椎、陶道、间使等穴,于发作前1~2小时针刺,用强刺激
法。
2、外敷药治疗
(1)山大蒜与番薯叶适量,共捣烂,敷贴于桡骨动脉外,治疗
正疟发作。
(2)桃叶10克,于疟未发前捣烂,敷贴于寸口,约一炷香之久,
男左女右,用以治疗瘴疟。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SelectID=2&ChannelID=6697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SelectID=2&ChannelID=6697 2004-8-18
 疾病名称 呕吐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呕吐是指由于胃气上逆,迫使胃之内容物从口吐出的病证。古医
书将有声有物称为呕,有物无声称为吐,有声无物称为干呕。西医之消
化系统病变,或其他疾病而合并呕吐症状者,可参照本辨证论治。
1、以呕吐宿食痰涎,或苦味、酸味,水液诸物,或干呕等。
2、常伴有恶心,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胃痛嘈杂,腹痛厌食等症。
3、发病常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
呕吐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
虚弱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其病位在胃,关系到肝、脾。
临床当详辨虚实。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发病较急,病程较
短,治以祛邪化浊,和胃降逆;虚证多为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发病缓慢,
病程较长,治以扶正为主,或温中健胃,或滋养胃阴。
寒性呕吐
[证见] 常因受寒而起病,吐出物多为不消化的食物,或呕吐清
水,口淡,或有怕冷,发热,腹微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散寒止呕。
[方药]
1、主方:藿香正气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藿香12克,苏叶、厚朴、法半夏、生姜各10克,陈皮6克,
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藿香正气丸,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藿香半夏生姜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藿香、紫苏根、生姜各15克,法半夏12克。水煎服。
热性呕吐
[证见] 呕吐来势急迫有力,吐出物有酸臭气味,口干,烦燥不
安,面红目赤,尿短黄。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止呕。
[方药]
1、主方:黄连温胆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黄连、枳实、竹茹各10克,茯苓、法半夏各12克,陈皮6
克,芦根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腹可安,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芦根煎(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芦根90克,切碎,水煎服。
(2)连苏饮(罗飞《湖南中医杂志》1987.5)
处方:黄连、紫苏梗各10克,水煎,频饮。
伤食呕吐
[证见] 多因饮食不节引起,吐出宿食,酸臭难闻,脘腹胀痛,
纳呆。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止呕。
[方药]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神曲、法半夏各10克,山楂、茯苓、连翘、厚朴各12克,
陈皮6克,鸡内金10克,布渣叶15克,谷芽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保济丸(或保和丸),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山楂内金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山楂15克,藿香12克,布渣叶15克,鸡内金10克。水煎服。
脾虚呕吐
[证见]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饮食稍不慎即呕吐,伴胃纳差,
腹胀,喜温怕冷,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大便溏。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治法] 健脾温中止呕。
[方药]
1、主方:六 子丸(虞抟《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法半复各12克,陈皮6克,生
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胃寒甚者,加干姜、吴茱萸各10克、熟附子9克。
2、中成药
香砂六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处方:伏龙肝(灶心土)30~60克,水煎15分钟澄清后,去渣
取汤,加入姜汁1匙服用。
胃阴虚呕
[证见] 呕吐反复发作,或干呕无物,口燥咽干,饥不思食。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胃止呕。
[方药]
1、主方:麦门冬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麦冬15克,太子参30克,法半夏10克,白芍12克,山药15克,
石斛12克,竹茹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百合煎(中医研究院《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处方:百合45克,鸡子黄1枚,用水洗百合浸一夜,去其水,再用
清水煎,加鸡子黄,搅匀再煎,温服。
1、针灸疗法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主穴:内关,中院。
配穴:足三里,公孙,丰隆,阳陵泉,肝俞,脾俞,隐白。
针法:先针主穴,中等强度刺激手法,宜留针。如食滞呕吐加针
公孙、足三里;痰多刺丰隆;肝逆犯胃刺肝俞、脾俞、阳陵泉;脾胃虚
寒宜灸陷白、脾俞。
2、饮食疗法
(1)绿豆饮:绿豆煎水频饮。适用于热性呕吐。
(2)葱白饮:葱白带根1段,生姜1片,苏叶1.5克,水煎半杯饮用,
或用姜汁半茶匙,蜂蜜适量,开水调服。适用于寒性呕吐。
(3)陈皮梅3~5个(市售),煮烂食之。适用于阴虚呕吐。
(4)麦芽山楂饮:炒麦芽20克,山楂15克,红糖适量,水煎饮用。
适用于伤食呕吐。
3、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食生冷不洁食物,不过食肥
甘厚味之品。
(2)服治呕吐药应少量多次分服,要按病情或病人喜恶,分别采
用热饮或冷饮,以免药物难下或饮后不久呕吐。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疱疹样皮炎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疱疹样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疱疹性皮肤病。皮疹呈多形性,对
称分布,瘙痒剧烈。也属古医籍称之为天疱疮、火赤疱的畴。本病西医
也称疱疹样皮炎。
1、多发于20~55的成人,但也有发生于5岁以上的小儿。
2、发病有缓有急。瘙痒常为本病最先和最显著的症状,可伴轻微
的全身不适,疲倦乏力等。
3、皮疹常对称分布。好发于四肢伸侧、腋后、肩胛部、臀部等易
受摩擦的部位,也可发于面部、躯干、头皮等部位。罕有口腔粘膜损害。
4、皮疹为多形性,可有红斑、丘疹、风团、丘疱疹、水疱、血疱、
脓疱和愈后有色素沉着等。其中以红斑、丘疹、丘疱疹大小不等,最大
直径为1~2厘米。水疱紧张饱满,周围常有红晕。疱壁厚,不易破裂。
尼氏征阴性。水疱消退后色素沉着显著,偶可浅在性瘢痕、萎缩或增殖
性损害。
5、自觉剧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6、部分病人对碘剂、牛乳、谷胶食物过敏,会令皮损加重。在精
神紧张、疲劳时,皮损亦会加重。
7、病程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本病预后良好。
8、本病应与天疱疮、类天疱疮等相鉴别,详见下表。病名寻常型
天疱疮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好发年龄40~60岁60岁以上20~55岁好发部位
泛发全身腹股沟、腋窝、四肢侧及胸腹部对称分布于肩胛、臀部、四肢
伸侧等处皮疹散在性分布的松驰性大疱、糜烂面散在性分布的紧张性大
疱多形性,以成群水疱为特征,疱壁紧张尼氏征阳性阴性阴性粘膜损害
常有,较重少有、较轻罕见、较轻瘙痒较轻较轻剧烈天疱疮细胞阳性阴
性荧光抗体IgG,棘层细胞间IgG,表皮基底膜IgA,真皮乳头顶部组织
病理表皮内水疱,裂隙,棘层细胞松解表皮下水疱,无棘层细胞松解表
皮下水疱,乳头顶部小脓疡,无棘层细胞松解预后不良良好良好
9、可作下述检查:①血液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常增高。②抽取疱涂
片检查,常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③用25%~50%碘化钾软膏作斑贴试
验,约80%呈阳性反应。表现为24小时内局部红肿或伴有水疱。④组织
病理学检查,其特点为表皮下水疱。
疱疹样皮炎因心火脾湿交蒸,兼之风邪外受,搏于肌肤所致。一般
急性者多属湿热夹风型,慢性者多属脾虚湿盛型。治疗方法分别采用清
热利湿,佐以祛风和健脾去湿,佐以祛风,并宜结合外治法。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湿热夹风型
[证见]皮疹成批出现,呈多形性,以成群分布的水疱为主,疱周红
晕色鲜红而明显,瘙痒剧烈(相当于急性者);可伴有心烦,口渴,纳
呆,疲乏不适,夜睡难寐,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溏泄。舌质红,苔黄
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
[方药]
1、主方:清脾除湿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土茯苓30克,生地黄25克,绵茵陈、连翘、金银花各15克,
黄芩、山栀子、白藓皮各12克,蝉蜕9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
克。水煎服,每日1剂。
如瘙痒仍剧烈者,可加乌梢蛇12~15克、白僵蚕9克、全蝎6克。
脾虚湿盛型
[证见]皮疹见丘疹、丘疱疹、水疱等,仍以水疱为主,但分布较湿
热夹风型稀疏,疱周红晕色淡红,瘙痒仍较剧(相当于慢性者);可伴
有面色晃白或萎黄,胃纳欠佳,体倦乏力,大便溏饮。舌质淡红,苔白
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去湿,佐以祛风。
[方药]
1、主方:除湿胃苓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苍术、白术、山栀子、木通、白藓皮各12克,厚朴12克(后
下),土茯苓30克,泽泻、钩藤各15克,蝉蜕9克,陈皮、生甘草各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如脾虚气弱之见证明显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见天疱疮方
药),酌加蝉蜕9克、钩藤15克、白藓皮12克等祛风之品。
如瘙痒仍剧烈者,上二方均可加乌梢蛇12~15克、白僵蚕9克、全蝎
6克。
外治法
1、渗液少而瘙痒明显者,可用1%薄荷炉甘石洗剂或1%冰片炉甘石
洗剂外涂,也可外扑石珍散。
2、皮疹泛发,渗液较多,糜烂、结痂者,或有继发感染者,可用
金银花、野菊花、苦参、黄柏、九里明各120克,薄荷60克(后下),
煎水作温水药浴。
3、经药浴后渗液减少者,可外涂青黛散油或黄连锌氧油。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皮痹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本病是以局部或全身皮肤硬化为主证的疾病,严重者可累及脏腑。
西医的硬皮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局部或全身皮肤顽硬光亮,无汗,毛发脱落。
2、病情迁延日久,除上述皮肤症状外,可兼见痹入五脏的各种表
现。
辨证分析皮痹的病因,是素体阳气虚衰,及风寒外邪入侵。主要
病理过程是寒邪凝结腠理;局部或全身皮肤增厚硬化,日久变薄,是其
主要见证。初起,外邪痹阻络脉,病位在表;继则外邪传里,使之阳气
亏耗,阴寒内凝,这时出现内脏病变,皮肤顽厚面积较大,好发于手足,
甚则遍及全身。本病治疗以温通为主要原则。气血痹阻者,以通为主,
以温为佐;肾阳衰微者,则以温为主,以通为佐。现代研究证明,活血
化瘀药物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可酌情使用。
气血痹阻型
[证见] 局部皮肤硬化,表面光滑发紧,不易捏起,常有肤色变
深或变浅,呈黄白色,以致肌肤甲错。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或沉迟。
[治法] 祛风湿,散寒邪,通阻滞,益气血。
[方药]
1、 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处方:独活12克,防风10克,秦艽15克,桂枝12克,细辛5克,
党参18克,茯苓、熟地黄各15克,当归、白芍各12克,桑寄生20克,
杜仲、牛膝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皮肤明显变硬或变薄者,可
加乌梢蛇12克、金蝎5克、地龙10克,地鳖虫6克。肤色变深或肌肤甲
错,皮肤粗糙者,加丹参30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穿山甲20克、
水蛭6克。皮肤顽厚如木板状者,除加强活血化瘀外,可加海藻、昆布
各12克,牡蛎、鳖甲各20克,夏枯草、浙贝母各12克。
2、 单方验方:丹参鸡藤汤(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丹参、鸡血藤各40克,郁金15克,玄胡、当归、牛膝各12克。
水煎服。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肾阳衰微型
[证见] 初起皮肤顽硬而肿,继而变薄,光亮如腊,好发肢端,
甚至泛发全身;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关节酸痛,活动不利;自觉疲乏
无力,畏寒;胸满气急,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质淡胖嫩
边有齿痕,脉沉伏或沉紧。
[治法] 温补肾阳,散寒通滞。
[方药]
1、 主方:阳和汤(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加减
处方:鹿角胶12克,肉桂6克,姜炭10克,熟地12黄20克,白芥子
12克,麻黄10克,肉苁蓉、仙灵脾、锁阳、巴戟天各15克,当归10克,
全蝎6克,地龙9克,鳖甲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2、 中成药金匮
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3、 单方验方:温阳消痹汤(李宝顺等
《名医名方选》)
处方:党参、黄芪、熟地黄、何首乌、鸡血藤各30克,丹参、鹿角
胶各15克,桂枝、赤芍、红花、陈皮、香附、甘草各10克,附子、肉桂
各5克。水煎服。
1、熏洗法
⑴ 苦参汤:苦参、艾叶、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商陆,加水
煎,熏洗或热敷患处。
⑵ 黄药子250克,加水煎熬,洗患处。
⑶ 伸筋草、陈艾叶、乳香、透骨草、没药,共煎水,热洗患处。
以上三方适用于皮肤顽厚较为局限者。
2、预防调护
⑴ 注意保温,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⑵ 患者应少吃寒凉生冷之品。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胼胝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胼胝为局限性扁平状角质增生性损害,又称脚垫,俗称茧子。本病
西医也称胼胝。
1、多发生于长期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掌、践突出部位,也可见
于其他受压部位。
2、损害为局部皮肤角质增厚,呈扁平状或丘状隆起,中央较厚,
边缘较薄,境界不清;呈淡黄色或蜡黄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触之坚
硬。局部汗液分泌减少,感觉迟钝。
3、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压痛。
4、本病有时应与跖疣和鸡眼相鉴别(详见跖疣诊断)。
胼胝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和摩擦,以致局部气血运行阴滞而发。
本病的治疗采用外治法。
轻者不需要治疗。较厚者或见疼痛者,可用地骨皮、地肤子、白矾、
芒硝各30克,水煎,乘热浸泡(也可用热水浸泡),再用小刀修削过厚
的角质层。
细览页面 页码,1/1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破伤风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破伤风是因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乘虚侵入,传播经络而引起的一种
以发痉为主要症状的外伤性疾患。其中由外伤所致者,又称金创痉;见
于产后者,称为产后痉;新生儿断脐所致者,称为脐风摄口。本病与现
代医学病名一致。
1、发病前有皮肉破损史,如跌打损伤、产褥破伤、新生儿断脐、
手术创伤、战伤等,或有外疡史。
2、潜伏期一般为4~14天,但亦有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潜伏期
越短,病情越严重;老幼及体弱患者病情多重。
3、发病的最早症状,常有头昏、头痛,倦怠,张口不利,咀嚼无
力,口角酸痛,项背不舒或拘急。
4、典型发作时,病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颈项强
直,甚至角弓反张,或腹部强硬如板。时发抽搐,可扑克发,也可因声
光等刺激而诱发或增剧。抽搐发作时间始则仅数秒钟,而后时间延长,
发作频繁。病人满身大汗口吐涎沫,头摇后爷,口中有齿齿之声,极为
痛楚。
5、在痉挛和抽搐发作时,患者神志始终清醒。一般无发热,但也
有高热至40℃者。
6、后期大汗淋漓,呼吸、说话、吞咽俱感困难,面色青紫,可致
死亡。
7、创口内渗出物涂片检查,可查到破伤风杆菌。
8、本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化脓性脑膜炎:虽有角弓反张,项背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
肌肉抽搐,患者颅内压增高,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高热,嗜睡
等。脑脊液检查可作出鉴别。
(2) 狂犬病:多有被狂犬、猫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而产生
临床上所称的恐水症。膈肌收缩,产生大声呃逆如犬吠之声。
1、本病是由于皮肉破伤,或因外疡溃而未合,风毒之邪乘虚侵袭
经络,渐传入里所致。具有发病急骤,以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
抽搐为典型症状的特点。
2、风毒之邪自创口侵入,先着肌腠筋脉,次传经络,严重者陷里
入脏。邪在表者,营卫不和,筋脉拘急不舒;邪入诸阳之经,腰背反折,
口噤不开;传里入脏,则随其所入脏腑而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肝为风
木,主系诸筋,风毒入脏,同气相求,必动肝风,角弓反张;脾主四肢,
风毒传脾,四肢抽搐;阳明总宗筋之会,上夹于口,风毒入胃,口噤不
细览页面 页码,1/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论治
开;肺主诸气为清肃之脏,风毒入肺,降无权,痰涎壅盛;心为五脏之
主,血脉所系,风毒之邪一量内陷于心,审有无所主而昏迷,血脉散乱
而正气欲脱。如果调治得法,正气振复,风邪转出,则病渐有转机而愈。
本病治疗以祛风解毒,熄风止痉为原则。
轻证
[证见] 外伤数日后,四肢乏力,头昏头痛,颈项拘急,略有寒热,
张口不利,咀嚼无力,神识清醒。舌苔白腻,脉浮带数。
[治法] 疏风解表,解毒定痉。
[方药]
1、主方:玉真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味
处方:胆南星12克,防风危急,白芷9克,天麻9克,羌活9克,白
附子6克,蝉蜕6克,葛根15克,红蓖麻根6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玉真散,每次6克,每日2次,热陈酒少量调服。
(2) 保安万灵丸,每次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3) 撮风散,每次0.3~0.5克,每日3`4次,温开水调服。适用于新
生儿破伤风。
3、单方验方
(1) 红蓖麻根(广东省中医院验方)
处方:鲜红蓖麻根120~240克,加水1500毫升,约煎10分钟。取法
分2次服,每日1剂。
(2) 乌梅丸(袁尊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5)
处方:乌梅30克,细辛4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干姜10克,川
椒6克,当归6克,全蝎6克,附子9克,黄柏9克,黄连5克,蜈蚣3条,
葛根1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 大麻皮(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大麻皮120克,烧存性,研粉末,分为4份。每用1份,加适
量黄酒(或白酒)调冲,再以温开水送服,服后盖被取汗每日2~3次。
(4) 存命汤(何成瑶验方)
处方:羌活9克,防风9克,川芎9克,大黄9克,法半夏9克,川乌
9克,草乌9克,全虫9克,僵蚕9克,蜈蚣9克,蝉蜕9克,南星9克,天
麻9克,白芷9克,白附子9克,甘草9克,琥珀粉3克,朱砂3克。水煎浓
缩为18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破伤风初期。
(5) 玉真散加味(何成瑶验方)
处方:蝉蜕15克,竺黄9克,天麻6克,川芎6克,僵蚕9克,羌活6
克,白芷6克,南星6克,全虫6克,防风6克,酒军6克,白附子6克。水
煎浓缩为18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破伤风后期。
(6) 四味驱风汤(杨延龄验方)
处方:玉竹草(即河边哨子草,以全草入药)30克,五爪风(即蛇含
草)20克,车前草20克,蜈蚣10克。煎水频饮,每日1剂。
(7) 复方驱风定痉汤(林泰来验方)
处方:白附子6克,蝉蜕9克,鼠妇3克,大蜈蚣1条,全蝎3克,僵
蚕6克,川木瓜3克,吴茱萸3克,地龙3克,生姜1.5克,玉真散0.6克(
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新生儿破伤风。
较重证
[证见] 病势较缓,伤后10日以上发病。牙关紧闭,张口困难,尚
细览页面 页码,2/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能吞食,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身骨疼痛,四肢时有抽搐,每日不过3
~4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苔微黄,脉弦紧。
[治法] 祛风解毒,通络定痉。
[方药]
1、主方:五虎追出散(《晋南史》全恩家传方)
处方:蝉蜕30克,南星6克,天麻6克,全蝎7个(带尾),僵蚕7条(
炒),朱砂1.5克(冲服,小儿0.6克)。水煎加黄酒60克为引,温服,每
日1剂。
仍有表证者,加荆芥9克、防风15克。痉挛甚者,加干地龙12克、
蜈蚣3条。
2、中成药
(1) 五虎追风散,每次3~6克,每日2~3次,温黄酒调服。
(2) 止痉散,每次1.5~3克,每日1~2次,温开水调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轻证单方验方。
重证
[证见] 病势发展快,多在伤后7天左右发病,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抽搐频作,呼吸迫促,痰涎壅盛,发热汗多,口渴便秘,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脉沉紧或弦数。
[治法] 平肝熄风,镇痉解毒。
[方药]
1、主方:木萸散(崔景山等《广东中医》1957.5)加减
处方:木瓜15克,吴茱萸6克,天麻9克,防风12克,蜈蚣3条(焙黄
研末冲服),蝉蜕15克,炙僵蚕9克,胆南星9克,朱砂0.9克(吞服),钩
藤15克,白芍30克。水煎口服或鼻饲。每日1剂。
痰涎壅盛者,加竹黄9克。发热汗出口渴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
知母9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服),至泻即
止。小便短赤,排尿困难者,加车前子12克(包煎)、泽泻9克。产后气
血不足者,去僵蚕,加黄芪30克、党参30克、干地黄15克、当归9克、
刘寄奴9克、川芎6克。
2、中成药
参照轻证及较重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轻证单方验方。
极重证
[证见] 发病迅猛,多在伤后7天之内,角弓反张,抽搐须臾即作,
面色青紫,气息如绝,汗出如油,或高热昏迷。脉浮大而数,或散乱,
或沉而无根。
[治法] 扶正救脱,回阳固阴。
[方药]
1、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
惑论》)
处方:人参6克(另炖),熟附子12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大枣
9克,生姜9克。水煎灌服或鼻饲。待阳回脱止后,继按重证论治。
2、中成药
(1) 生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注;或每次10~20毫升,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中以2:1比例静脉推注。
(2) 人参注射液:用法用量同上。
(3) 参附液射液:用法用量同上。
细览页面 页码,3/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3、单方验方
参照烧伤阴伤阳脱证单方验方;待阳回脱止后,参照轻证单方验方。
正虚邪留证
[证见] 身有微热,时而汗出,四肢乏力,骨节酸胀,偶发拘急,
或肌表有蚁行之感,气短头昏,或口渴欲饮。苔薄黄,脉虚数。或细而
无力。
[治法] 补养气血,佐以通络。
[方药]
1、主方
(1) 当归地黄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当归9克,熟地黄15克,白芍15克,川芎9克,党参30克,黄
芪30克,木瓜9克,路路通9克,竹茹9克,丝瓜络12克,防风9克,白芷
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阴液亏损者,用增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元参9克,生地黄12克,麦冬9克,北沙参30克,金石斛克,
木瓜9克,葛根15克,丝瓜络12克,玉竹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归芪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生脉饮,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3) 两仪膏,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3、单方验方:木萸散加味(林君玉验方)
处方:木瓜20克,吴茱萸15克,防风10克,藁本10克,全蝎6克,
僵蚕8克,天麻8克,桂枝8克,蝉蜕12克,白疾藜1克,朱砂1克(冲),
猪胆1个(炖冲)。水煎服,每日1剂。伤津烦渴者,加西洋参8克、麦冬
10克;气血虚弱者,加生地15克、熟地15克、黄芪15克。
外治法
处理伤口是排除毒素来源的有效措施。伤口已结痂者,宜剪去痂皮,
外敷玉真散。伤口有感染而引流不畅者,庆给予清创。清创应在注射破
伤风抗毒血清之后,或将抗毒血清加入麻醉药中,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
行。清创时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并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5000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和湿敷,然后按溃疡换药至痊愈。
1、针刺疗法
牙关紧闭者,取穴颊车、下关,配内庭、合谷;四肢抽搐者,取穴
合谷、曲池、内关透外关,或后溪、太冲、申脉、阴陵泉;角弓反张者,
取穴风池、风府、大椎、长强,配昆仑、承山。操作时均用泻法,留针
15~30分钟。
2、预防调护
(1) 平时注意昼避免皮肉破伤,对产妇禁止旧法接生。
(2) 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施行彻底的清创术,是预防破伤风的有效
措施。对创道较深,有粪土或铁犭等污染的伤口,尤应及时用1:5000高
锰酸钾或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清除血块、异物和坏死组织,不致
造成局部的缺氧环境。对可疑感染的伤口,须引流通畅,不作缝合。
(3) 增强抗毒免疫力:
①自动免疫:就是注射无毒的类毒素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抗毒素,
以达到自动免疫。方法是;首次皮下注射破伤类毒素1毫升,1个月后重
细览页面 页码,4/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复注射1毫升,5~12个月后再注射0.5毫升,以后每隔2~4年注射1毫升,
在10~20年都有免疫力。也可皮下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每次1毫升,每3
周1次,共注射3次;若距末次注射已超过6个月,应重复注射1次;受伤
后应即再注射1次。此法首先在军队、民兵中普遍应用,为最可靠有效
的一种预防措施。
②被动免疫:对于伤口曾与泥土有接触和污染,或伤口超过12小时
处理,或烧伤,或开放性骨折或广泛软组织损伤者,应尽早肌注破伤风
抗毒素1500单位,有效期维持1周,注射前应作过敏试验。若伤口污染
严重者,应在1周后再注射1次。如无抗毒素时,可用蝉衣6~9克研末,
每次1克,每日3次,用黄酒送服,连服3日;或用玉真散5克,每日3次,
用酒送服,连服3日。
(4) 病员应住单人病室,光线要柔和,尽量避免声、光、风、震动
等外界刺激。必要的治疗与护理,宜集中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
(5)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或窒息时,应立即行气管切开
术。
(6) 严格隔离消毒,伤口换药器械应严格消毒,换下的敷料应焚毁。
细览页面 页码,5/5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脐部疾患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初生儿脐部疾患,系指断脐后出现的脐湿、脐疮、脐出血、脐突等
病证。脐部疾患多由断脐结扎欠妥、脐部护理不当或啼哭过多所引起。
1、脐湿:脐带脱落以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微见
红肿。
2、脐疮: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外溢,伴有发热。
3、脐出血:断脐后脐部有血渗出,经久不止,或伴有发热,或伴
有其他部位出血。
4、脐突:脐部肌肉发育欠佳。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按之可
回复,松之则突起,或时回复时突出。
1、脐湿、脐疮都是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所致。脐部被水湿所侵,
或受尿液浸渍,时日过久,而成脐湿。脐湿不愈,感受邪毒,气血凝滞,
壅于脐周,则见脐部红、肿、热、痛,甚则化脓而成脐疮。脐出血是由
于断脐时结扎过松,血渗于内,或结扎过紧,伤及血脉,或胎热内盛,
迫血妄行,或禀赋不足,气不摄血,均可导致脐出血。先天禀赋不足,
脐部发育不全,遇啼哭、屏气时脐部突出则成脐突。
2、脐部疾患的辨证首先应辨病的轻重。脐湿、脐疮、脐出血之者,
若患儿神态正常,无发热、无抽搐,则为轻症;若出现壮热、神昏、抽
搐、则为重症。脐突患儿若精神如常,饮食无异,大便正常,则为轻症;
若患儿脐突明显突起,按之不回,时见尖叫啼哭,或见呕吐,或见腹胀、
大便不通,则为重症。
3、脐部疾患的治疗总原则:针对发病的原因进行治疗。如脐湿者则
应保持脐部清洁及干燥;脐疮者则应治以清热解毒。脐出血者,如因断
脐结扎不当而致,则重新结扎脐带。如血热妄行及气不摄血而引起出血,
则分别治以凉血止血及益气摄血。脐突者,则应减少啼哭并用压脐法外
治,重症应及时作脐部修补手术。
脐湿
[证见] 脐带脱落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水,浸渍不干,或微见红肿。
[治法] 收敛固涩,以外治为主。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外治法用龙骨、枯矾等份研末,干撒脐部,用药前先用酒精消毒
脐部。每日数次。
2、中成药六一散,外用,扑撒患处,最好浴后扑撒,并先用酒精消
毒脐部。
脐疮
[证见] 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溢脓,或见恶寒壮热,啼哭烦躁,
唇红舌赤,甚则神昏、抽搐。
[治法] 清热解毒,内外合治。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减
处方:黄连3克,山栀6克,黄芩6克,黄柏6克,金银花6克,赤芍6
克,防风6克,野菊花6克,紫花地丁6克,当归3克,甘草3克。水煎服,
每日1剂。
2、外敷法:金黄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先用酒精消毒脐部,或
用防风、金银花、野菊花煎汤洗涤脐部,拭干后,再以金黄散外敷。
3、中成药
(1)连翘败毒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2)黄连解毒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3)蒲地兰消炎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4次。
(4)消炎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4次。
(5)如意金黄散,外用,敷药前,先将患处用酒精或烧酒洗净,外
敷面积要超出肿胀范围,且中间留孔,使之透气,并使肿势集中。
(6)三黄膏,外用,将患处用生理盐水洗净,取药膏适量摊于纱布
上,贴敷患处或将药膏直接涂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脐出血
Ⅰ、血热妄行
[证件] 脐部渗血,伴有发热、面赤、唇舌红干。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茜根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茜草根6克,生地黄6克,牡丹皮6克,赤芍6克,山栀6克,黄
芩6克,黄连3克,水牛角15克(先煎),白茅根15克,仙鹤草6克。水煎
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十灰散,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荷叶丸,口服,每次1╱4丸,每日2~3次。
(3)血见愁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Ⅱ、气不摄血
[证见] 脐部渗血,脐血淡红,面色不华,唇舌淡白,四肢欠温。
[治法] 益气摄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6克,茯苓6克,黄芪6克,白术6克,当归3克,阿胶3克
(烊),蒲黄3克,仙鹤草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归脾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
(2)当归补血精,口服,每次2毫升,每日2次。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3)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脐突
[证见] 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出,虚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指按
之,肿块可以按回。
[治法] 外绑压脐,或手术治疗。
[治疗]
1、外治法用束带胶布或用硬币用棉花包裹压紧脐部,使脐部组织
自然生长修复。操作时应注意勿损伤皮肤。
2、其他疗法脐突直径在1厘米以下者,多数随年龄的增长的腹壁肌
肉的发育,脐疝孔逐渐闭合而自愈。脐突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年龄大
于2岁,用外治压迫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手术修补腹壁缺损。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脐风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脐风又称撮口、噤口,为邪毒由脐部创口侵入而得的新生儿急性恶
候。临床以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为
特征。多见于出生后4~7天内发病,发病愈早,为邪毒愈甚,危险性也
愈大。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新生儿破伤风。
1、有脐带处理、消毒不严格史,一般多在生后4~7天发病。起病初
期患婴哭闹,烦躁不安,吮乳困难,渐至牙关紧闭,1~2天内即出现抽
搐,呈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阵发性强直性痉挛,腹壁
板硬,痰壅屏息,汗出淋漓及发热,但有时体温不升。声音、光照、触
动等刺激,皆可激发抽搐。
2、本病应与外感急惊风作鉴别。本病有脐带处理不洁史,脐部可
有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抽搐频繁而时间长;外感急惊风,起病多先见
高热后才见抽搐,抽搐次数不多,时间亦不长,一般热退后抽搐不再发
生。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变化很大,中性粒细胞偏高。
1、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新生儿断脐时使用的用品不洁,或
断脐后脐部护理不当,为风冷水湿秽毒之邪所侵而致。邪毒郁结脐部,
则脐肿生疮。若正不胜邪,邪势蔓延,沿经脉流注五脏,毒入心脾结于
口舌,则口噤舌强,唇青撮口,乳不能吮,啼不出声。毒入肝肾则筋脉
拘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腹胀脐青。毒入于肺则喘促屏气,痰延壅
盛。若阳明经热盛,则身热汗出;若阳衰气脱,则四肢厥逆,爪甲青黑。
2、本病之辨证应首辨轻重。患儿虽有牙关紧急,但尚
能吞咽奶、水,抽搐不重,持续时间短暂,不发生窒息者为轻症。若牙
关紧急,奶水不能吞咽,抽搐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有窒息发生者
则为重症。3、本病的治疗总原则:本病病势凶险,应及早施治。初期
治疗以祛风止痉、宣通经络为主。后期如邪退正伤,痉挛渐止者,则以
调气血、益脾肾为主。
风邪犯表
[证见] 喷嚏多啼,烦躁不安,张口不利,吮乳口松。舌淡红,苔薄
白,指纹红。
[治法] 祛风散邪,疏经活络。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方药]
1、主方:玉真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白附子3克,胆南星3克,白芷3克,天麻3克,防风3克,羌活
3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服1~2剂。
2、中成药
(1)玉真散,口服,每次0.5克,每日2~3次,热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2)小儿脐风散,口服,每次1包,每日2次,乳汁化服。
3、单方验方:蝉蜕解痉汤(李成业等《百病实用秘验方》)
处方:蝉蜕6克,僵蚕6克,天麻6克,防风6克,胆南星2克(姜汁炒),
白附子2克,甘草3克,艾叶3克。水煎服,每日1剂。
邪犯肝脾
[证见] 抽搐频作,牙关紧急,呈苦笑面容,口撮不乳,时吐白沫,
啼声不出,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痉挛,发热或无热,痰壅屏息,
面目青紫,或见汗出淋漓,指纹青紫。
[治法] 息风定搐。
[方药]
1、主方:撮风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蜈蚣3克,全蝎3克,钩藤6克,僵蚕3克,朱砂0.3克(冲),
竹沥5毫升(冲),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2剂。高热者,加黄芩6克、
黄连3克、生石膏15克(先煎)。便秘者,加生大黄3克(后下)、玄明
粉3克(冲)。汗出伤阴者,加沙参10克、麦冬6克、石斛6克。汗出淋
漓,四肢不温者,加人参6克、熟附子3克(久煎)、龙骨15克、牡蛎15
克。
2、中成药
(1)小儿抽风散,口服,每次0.3~0.5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
服。
(2)小儿定风散,口服,每次0.3克,每日4次,温开水送服。
(3)牛黄镇惊散,口服,每次半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加味止痉散(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白附子、全蝎各2克,蜈蚣、防风、钩藤各3克,僵蚕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气阴两虚
[证见] 抽搐渐减,口撮渐松,可张口吮乳,四肢柔和,形体消瘦,
神疲少动,动则汗出。舌淡红,苔薄。
[治法] 养阴益气,健脾和胃。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荣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0克,黄芪6克,白术6克,茯苓6克,麦冬6克,五味子
6克,白芍6克,当归6克,熟地黄6克,陈皮3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每日1剂。若仍见轻微抽搐者,可加蝉蜕6克、全蝎3克、地龙6克。
2、中成药
人参养荣丸,口服,每次1/3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姜枣汤送服。
3、单方验方:益气养阴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党参15克,麦冬9克,五味子5克,炙黄芪15克,肉桂2克(焗),
炙甘草9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小儿药量酌减。
兼证
治疗以上各型皆可合并兼证,治疗宜在各证的主方中同时加入兼证
的治疗药物。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兼疮毒脐肿成疮,腐臭溃烂者,局部外治法参照脐疮外治法。
壮热者,加金银花6克、连翘6克、蒲公英6克、赤芍6克。
2、兼咳喘脐风证中出现咳喘,多为并发肺炎,可加麻黄3克、杏仁
6克、葶苈子6克。
3、兼阳脱证见面色青灰、四肢厥逆、抽搐无力、呼吸微弱者,为
元阳衰败之厥脱证,可加人参6克(另煎)、熟附子3克(久煎)。
1、外治法
(1)取枯矾、硼砂各8克,朱砂2克,冰片0.2克,元寸0.2克,混
合研为细末。每次取药末2克,撒布于神厥穴内,盖以纱布,用胶布固
定,每日一换。
(2)取土鳖虫2个(去头足),捣烂,敷于脐部,外盖以纱布,
再用胶布固定,每日一换。
2、饮食疗法
(1)威灵仙酒:威灵仙15克,独头大蒜1个,香油(麻油)3克,
同捣烂,用热酒冲服。
(2)穿山甲酒:生穿山甲1片,炙黄研末(炙黑过火即无效),
用适量黄酒冲服。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脐痈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脐痈是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脐部感染。
常继发于脐部有先天性畸形如卵黄管残留症、脐尿管闭锁不全。
1、发病前往往有脐孔湿疹或脐孔有排出尿液病史。
2、初起脐部微痛微肿,渐至肿大如瓜,或高突若铃,皮色或红或
白,触之疼痛,酿脓时可伴有寒热。溃出脓水稠厚而无臭味者易敛;溃
出臭脓夹有粉块物质,及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状硬结者,往往成漏,可致
久不收口。
3、对久不收口患者,必要时可用造景剂注入漏口,作X线摄片,以
明确诊断。
4、本病需与脐风相鉴别。脐风脐中不痛不肿,潮红湿润,或湿烂
流水,瘙痒。
1、本病是由心脾湿热火毒,流入小肠,结于脐中,以致气血凝滞
而成;也有因先天不足,脐孔常有湿疹,复因搔抓染毒而成。
2、脐痈亦由火毒引起。脐属小肠分野,小肠上接幽门,与胃相通,
小肠与心相表里,胃与脾相表里。火毒亢盛,心先受邪,移热于小肠,
蕴结于脐中,气血不通,痈生肿作。脾主运化水湿,小肠分清泌浊,故
其病则必有湿邪于其间。火有实火虚火,辨证当明虚实。实证来势急,
脐部高突若铃,或肿大如瓜,疼痛难禁,溃后脓出稠厚,预后多顺;虚
证来热较缓,根盘散漫,疼痛较缓,溃后脓出臭秽难闻,或脐中出尿,
出粪,疮口不易愈合,预后多逆,有成漏之虞。治疗以清热除湿,散坚
消肿为原则。
实火证
[证见] 起病来势急,脐部肿痛,或高突如铃,或里大如瓜,疮面
或红或白,疼痛难禁。头痛身疼,四肢酸楚,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
脉滑数。脓成外溃后,出脓黄稠,疮渐愈合。
[治法] 清热利湿,散坚消肿。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四苓散(朱震亨《丹溪
心法》)加减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8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黄连6克,黄芩9克,生山栀9克,生地黄9克,木通6克,黄
柏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革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酿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中成药
(1) 六一散,每次6~9克,每日3次,温开水调服。
(2) 六应丸,成人每次10粒,儿童每次5粒,婴儿每次2粒,每日3
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加味芩连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处方:黄芩9克,黄连4.5克,栀子9克,川厚朴6克,茯苓9克,薏
苡仁12克,六一散1包,金银花12克,皂角刺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虚火证
[证见] 来势较缓,根盘散漫,里大如拳,色白或暗赤。头疼身痛,
口干不欲饮,四肢酸楚。舌红少苔,脉细数。脓成外溃,质臭难闻,或
脐中出尿,或出粪,疮口不易愈合。
[治法] 滋阴除湿,散坚消肿。
[方药]
1、主方:滋阴除湿汤(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生地黄12克,当归9克,赤芍9克,黄柏9克,泽泻6克,生苡
仁12克,萆薢12克,金银花9克,生山栀9克,木通9克,生甘草3克。水
煎服,每日1剂。
酿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中成药
(1) 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
水送服。
(2) 消炎解毒丸,每次20丸,每日2次,小儿酌减,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实火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初起 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若伴有脐周湿疹,可于周围
扑青黛散。
2、脓成 宜切开排脓。
3、溃后 可用红油膏或青黛膏加九一丹外敷,或以八二丹、九一
丹药线引流,金黄膏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外用白玉膏盖贴。
4、成漏 可在疮口中插入白降丹化脓提管,但要注意不可插入太
深,以免腐伤肠管。
1、饮食疗法
三鲜汤:冬苋菜200克,芥菜150克,绿豆芽200克。先将水1500毫
升煮沸,然后将上三味放入水中焯10分钟,加入调料,食菜渴汤。
2、预防调护
(1) 保持脐部清洁,平时勿用手挠脐窝。
(2) 脐部有先天畸形者,应予手术治疗。
(3) 脐痈愈后反复发作者,亦应考虑手术治疗。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8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8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气瘤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气瘤是发于皮肤间的多发性肿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纤维瘤。
1、多发于躯干部,也常见于面部及四肢。数目可单个或很多,小
的如针头,大者如拳而下垂。
2、瘤体质地柔软,压之凹陷,放手后即弹起。有的头大蒂小呈悬
垂状,有的皮肤上有褐色斑片。
3、瘤体表面皮色如常,并不疼痛,不易消退。
1、本病多因劳伤肺气,腠理不固,复感外寒,营卫不和,痰气凝
结而成;也可因忧郁伤肺,清气不扬,浊气聚结为瘤。其特征是自皮肤
肿起,按之浮软,皮色不变,也无疼痛寒热,可随喜怒而消长。
2、肺主气,外合皮毛,肺伤则气不行,复被外寒所束,肺失宣降,
气聚痰凝,留于肌肤则生气瘤。若体气壮实,邪气未盛,正未大伤,则
瘤体小而少;邪气日聚,则瘤体渐大渐多。气病及血,瘀阻皮肤,则可
见皮肤褐斑;正气日虚,则形体日渐虚弱,气短倦怠。本病治疗以宣肺
调气,化痰散结为主。
痰气凝结证
[证见] 气瘤初起,瘤体少而小,皮色不变,瘤体软而不坚,生长
缓慢,体气壮实。
[治法] 宣肺调气,化痰散结为主。
[方药]
1、主方:通气散坚丸(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15克,桔梗6克,当归9克,枳壳9克,陈皮9克,制半夏
9克,茯苓12克,胆南星9克,川贝母3克(研末冲),海藻15克,香附9克,
生甘草6克,北杏仁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通气散坚丸,每次9克,每日3次,饭前灯芯、生姜煎汤送服。
3、单方验方
(1) 柴胡赤白汤(周连举《中医杂志》1980.1)
处方:柴胡15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夏枯草15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白花蛇舌草20克,海藻20克,钩藤20克,牡蛎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睡眠不佳者,加夜交藤15克、合欢皮15克。病情好转后,柴胡减为
7.5克。
(2) 化痰消核方(姜子维等验方)
处方:桔皮4.5克,桔核4.5克,旋覆花4.5克,桃仁泥4.5克,炒山
栀12克,广郁金4.5克,当归4.5克,鸡血藤9克,杏仁9克,薏苡仁9克,
香附子9克,赤芍6克,牡丹皮6克,陈胆南星6克,天竺黄6克,越鞠丸
9克(吞服)。水煎服,每日1剂。
四肢躯干痰核较多者,加制半夏9克、天竺黄9克、白芥子3克、莱
菔霜4.5克,另以白芥子适量捣如泥,调敷肿核处。痰核消、正气衰者,
加四君子汤。
正虚邪郁证
[证见] 气瘤日久,瘤体渐大渐多,伴有皮肤褐斑,形体虚弱,气
短倦怠。
[治法] 扶正补气,开郁散结。
[方药]
1、主方:通气散坚丸(吴谦等《医宗金鉴》)合四君子汤(陈师文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勤俭壳9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
附子9克、陈皮9克,当归9克、红化6克、香附9克、槟榔9克、沉香9克
(后下)、青木香9克(后下)、川芎9克、甘草5克、桔梗9克。水煎服、每
日1剂。
2、中成药
参照痰气气凝结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痰气凝结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手术切除
对发于面部有碍容貌,或长得太大而妨碍身体活动,或引起疼痛者,
可考虑手术切除。
2、结扎法
头大蒂小者,可用芫花煮细扣线或丝线双套结结扎处理。
3、外贴法
用生南星大者1枚,细研成烂泥状,加入好醋,点杵成膏。先以细
针刺患处令气透,以膏推贴之,觉痒则频换取效。
1、艾灸疗法
以枳壳扣于瘤体上,以艾灸之。
2、饮食疗法
海藻酒:海藻500克,洗净置于净器中,用黄酒500克溃1夜后开封,
每次饭后饮药酒30毫升。酒尽将海藻曝干,捣为末,酒调32克服之,每
日3次,至病愈。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气瘿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气瘿是一种以颈前漫肿,随喜怒而消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因绕颈
而生,状如瘿络,病情增减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而称为气瘿,俗名大脖
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包括地方性和散发性两
种。
l、本病多流行于山区高原地带,如云南、贵州、山西、陕西、宁
夏等地区,但平原地区也有发生。
2、好发于青年女性,发于青春期,孕期及哺乳期者尤多;但流行
地区内常出现于学龄儿童。
3、初起颈前一侧或两侧呈弥漫性肿大,肿势日渐增加,边缘不清,
皮色如常,按之软绵,并不疼痛。如肿胀过大,可呈下垂,感觉沉重,
但不溃破,可随喜怒而消长。
4、若肿胀向四周发展,可引起呼吸不利,发音嘶哑等症。
5、本病与肉瘿同生于颈面之处,外形亦相似。然本病一般按之柔
软无核,肉瘿则按之有柔韧肿核,边界清楚,可资鉴别。
l、本病多由平索饮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或心情不畅,气滞郁结,
肝脾气逆,脏腑失和而生。此外,产后肾气亏虚,外邪乘虚侵入也能引
起本病。其特点是颈前漫肿,边界不清,可随喜怒而消长,病程缠绵,
既难消退,也不破溃。
2、本病的发生与水土缺碘及情志不畅关系最密切。在流行地区发
病者,水土因素为主;散发于各地者,以情志因素为主。然情志变化对
病情的影响关系甚大,而肾气亏损,正气不足之体,尤易罹患本病。初
起表现为气结痰凝,久则表现为邪盛正虚。肝郁气滞,木失条达,脾失
健运,湿聚为痰,痰气互凝,结于颈面,则见肿胀;气本无形,怒则气
聚而长,喜则气散而消;痰为阴邪,气虽结而未化火,故皮色如常;证
属痰气互凝、无痰血阻络,故质软而不痛。病邪久羁,肝郁脾虚,久则
耗伤气血,可见气血虚弱之症;痰气互凝,聚于胸中则胸闷憋胀,呼吸
不利,结于喉间则声嘶。治疗以舒肝解郁化痰为原则。
气结痰凝证
[证见] 瘿肿初起,颈前弥漫性肿胀,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软
不痛,喜消怒长,无明显全身症状。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治法] 理气解郁,化痰消肿。
[方药]
l、主方: 四海舒郁丸(顾世澄《疡医大全》)加减
处方:柴胡6克,昆布9克,海藻9克,青木香3克,陈皮6克,香附
9克,黄药子12克,枳壳6克,海带15克,海膘蛸12克,海蛤壳24克。水
煎服,每日l剂。有肝病史者,去黄药子。孕期或哺乳期患者,加菟丝
子15克、首乌30克、补骨脂12克;孕妇还可于方中加入羊面l具。
2、中成药
(l)消瘦顺气散,每次3~6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
(2)四海舒郁丸,每次4.5克,每日2次,淡盐汤送服。
3、单方验方:藻药散(陈梦雷等《医部全录》)
处方:海藻30克(酒洗),黄药子60克,共研为末。以舌时时舐药末,
以津嚥下,病消三分之二时止药。用药先须断厚味,戒酒色。
邪盛正虚证
[证见] 肿势加重,颈部明显增粗,伴有神疲乏力,动则短气,胸
闷憋胀,呼吸不利,喉部压迫感,声音嘶哑等。
[治法] 益气养血,理气化痰。
[方药]
l、主方:活血散瘿汤 (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陈皮6克,川芎6克,半夏9克,熟地黄
15克,党参15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海带 ls克,木香9克(后下),
甘草3克,青皮6克。水煎服,每日l剂。
胸闷呼吸不利者,加石菖蒲9克、厚朴6克、瓜蒌12克。喉部有压迫
感,声嘶者。加射干6克、马勃3克、藏青果9克。
2、中成药
参照气结痰凝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千金内托散(方明《中医杂志》1984.3)
处方:党参20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厚朴10克,川芎10克,桔
梗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l剂。血
清T3、T4偏低者,参芪倍量。颈部发紧,喉部有异物感者,当归、桔梗、
防风各增至15~20克。
外治法
瘿肿巨大而伴明显压迫症状者,可作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但青春
期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则不宜手术治疗。
1、针灸疗法
(l) 针刺:常用穴取气瘿、合谷、夹脊穴(颈3~5)。备用穴取天突、
曲池、风池、中渚。刺法:气瘿穴在颈前近水突穴处,甲状腺肿块偏外
方;视肿块大小,位置可稍有差异。针体呈45°角,自腺体边缘刺进肿
块中心,用鸡爪刺法;合谷穴用强刺激;均不留针,隔日1次。如气瘿
穴不宜多次针刺,可采用颈3~5夹脊穴。备用穴可轮换备用。
(2) 灸法:常用穴取天突、通天、云门、臂臑、曲池、中封、膻中、
风池、大椎、气舍、臑会、天府、冲阳。灸法:膻中穴灸7壮,其他各
穴各灸18壮。
(3) 耳针:常用内分泌、甲状腺、颈等穴位。快速进针,捻转数秒
钟,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饮食疗法
(l) 凉拌白绿三丝:海带200克,白萝卜200克,粉丝(水发)100克。
将海带、白萝卜切成细丝,用水将海带丝、粉丝煮熟,与白萝卜丝一起
加佐料拌匀食用。
(2) 二色菜:海蜇250克,胡萝卜1000克,切丝加调料拌匀,佐餐
食用。
(3)蛤蜊制香附汤:蛤蜊100克,制香附10克,韭菜少许。蛤蜊与制
香附加水煮沸,至蛤蜊熟,将香附滤出,加韭菜少许及调料食用。
3、预防调护
(l) 在流行地区,除改善水来源(如打深井)外,主要以食用碘化食
盐(每公斤食盐加碘化钠或碘化钾5~10毫克)作集体性预防,用至青春期
过后。碘化食盐除有预防作用外,对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应经常食用海带、紫菜等海产植物菜,尤其是儿童及青春期、
妊娠期妇女。
(3) 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前列腺增生症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以排尿困难为主要
症状。病势缓者小便不利,夜尿增多,尿流无力;病势急者,小便闭塞,
点滴不通。
1、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早期表现为尿频,夜尿增多,排
尿困难,尿流无力。晚期可出现严重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甚至点
滴不通,小腹胀满,可触及充盈的膀胱。
2、直肠指诊:前列腺增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中央沟消失。
3、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增生的前列腺。膀光镜、排泄性尿路造
影等,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4、本病应与淋证、关格、尿道狭窄、前列腺癌、前列腺肉瘤、前
列腺结石、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相鉴别。
前列腺增生症多因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肤,或脾失转
输,不能升清降浊,或肾的气化失常,开阖不利,以及肝郁气滞,血瘀
阻塞,均可影响三焦的气化,而导致本病。
辨证首先辨虚实。实证常见湿热下注、肝郁气滞、下焦瘀阻型。虚
证常见肾阳不足、肾阴亏损、脾肾阳虚、脾气下陷型。湿热下注型,伴
有小便短涩、口苦口粘。肝郁气滞型,伴有胁腹胀满、心烦易怒。下焦
瘀阻型、伴有小腹胀满、尿细如线。肾阳不足型,伴有,腰酸膝软、畏
寒肢冷。肾阴亏损型,伴有五心烦热、耳鸣。脾肾阳虚型,伴有形瘦神
疲、面色苍白、食少便溏。脾气下陷型,伴有少气懒言、食少便溏。总
的治法是清热祛湿,补肾阳,滋肾阳,补脾益气。
湿热下注型
[证见]前列腺体积增大,小便点滴不通或频数,小便短涩,赤热浑
浊,小腹胀满,大便秘结,口苦口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八正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方》)加减
处方:木通9克,车前子9克,扁蓄10克,瞿麦10克,山栀子9克,
滑石30克,甘草6克,大黄9克,黄柏9克,苍术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素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知柏坤草汤(张守谦验方)
处方:黄柏20克,知母20克,牛膝20克,丹参50克,大黄10克,益
母草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肝气郁滞型
[证见]前列腺增大,小便不通或不爽,胁腹胀满,情志抑郁,心
烦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方药]
2、主方:印氏疏肝散结方(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当归10克,赤芍12克,丹参30克,柴胡9克,牡蛎30克(先
煎),海藻9克,昆布9克,海浮石20克,玄参12克,贝母10克,夏枯草
12克,牛膝9克。水煎两次分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六郁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下焦瘀阻型
[证见] 前列腺增大,小便点滴而下或阻塞不通,尿细如线,或时
断时续,小腹胀满,精出涩痛,或精液稠厚如团块状。舌质紫暗,有瘀
点或瘀斑,脉细涩。
[治法]化瘀散结,通利小便。
[方药]
1、主方:代抵当丸(王肯堂《证治准绳》)
处方:大黄9克,芒硝6克(冲服),桃仁9克,当归尾9克,穿山甲
9克,桂枝9克,生地黄24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桂枝茯苓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前列腺增生丸(李日庆验方)
处方;黄芪20克,莪术15克,泽泻15克,肉苁蓉12克,熟地黄25克,
当归10克,穿山甲12克,盐知母12克,盐黄柏12克,仙灵脾12克,木通
9克,肉桂9克(冲服),地龙9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三棱莪术活血汤(张俊雄验方)
处方:三棱6克,莪术6克,桃仁9克,佩兰9克,赤芍9克,丹参9克,
红花5克,滑石30克,茵陈30克,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甘草6克。
水煎两次分次服,每日1剂。
肾阴亏损型
[证见] 前列腺增大,腰膝酸软,耳鸣,小便频数或淋漓不断,
遇劳即发,时发时止,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阴清热,软坚散结。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丸
处方参见“遗精”阴虚火旺型方药。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左归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单方验方
(1)滋阴补肾汤(吴克山验方)
处方:生地黄20克,淮山药20克,泽泻20克,茯苓20克,牡丹皮10
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阿胶10克(烊化),山萸肉:2克,黄芪15
克,党参15克,夏枯草15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滋肾丸加减(樊中州《男女科病千首妙方》)处方:山药20
克,桑寄生20克,玄参20克,川续断10克,枸杞子1O克,菊花10克,车
前草30克,木通5克,黄柏6克,肉桂3克(冲服),生甘草3克。水煎两
次分2次服,每日1剂。
肾阳不足型
[证见] 前列腺增大,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腰酸膝软,畏寒肢
冷,阳痿或滑精,夜间多尿。舌质淡,少苔,脉沉细。
[治法]温阳补肾,益气固摄,软坚散结。
[方药]
1、主方:济生肾气丸
处方参见“赤白浊”肾阳虚衰型方药。
2、中成药
(1)济生肾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右归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温肾壮阳汤(华良才《新中医》1986.3)
处方:熟地黄:5克,茯苓5克,荔枝核15克,补骨脂15克,沙苑子
15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怀牛膝10克,肉桂6克(冲服),附子
10克,沉香5克(后下),桑螵蛸12克,黄芪20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
每日1剂。
脾肾阳虚型
[证见]前列腺增生,小便频数,余沥不尽,腰酸膝软,食少便溏,
少腹冷痛,形瘦神疲,面色苍白,便秘尿少。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胃,通利小便。
[方药]
1、主方:老人癃闭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加减
处方:仙灵脾9克,肉桂6克(冲服),吴茱萸9克,党参9克,黄芪
30克,莲子10克,黄精10克,萆xie10克,车前子10克,王不留行15克,
甘草梢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三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肾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脾气下陷型
[证见]前列腺增生,小便不畅,溺后余沥,少腹坠胀,少气懒言,
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脱肛。舌胖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脾气,升清降浊。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丸
处方参见“遗精”脾气下陷型方药。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刺五加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黄芪补气汤(郑卫群验方)
处方:大黄15克,黄芪15克,当归15克,桃仁10克,桂枝10克,升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麻10克,芒硝10克(冲服),白术12克,柴胡12克,陈皮6克,甘草6克。
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1、针灸治疗
取穴:中极、气海、照海,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
为一疗程。也可艾条温灸上穴,每日1次,每次3~4分钟。还可以针灸
交替进行。适用于肾阳不足者。
2、饮食疗法
(1)首乌杞子鸡蛋汤:何首乌20克,枸杞子20克,大枣10枚,鸡
蛋2只,加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将水煮至1碗,去渣调味,饮
汤食蛋。每日1次,连服15~30天。适用于肾阴亏损型者。
(2)猪肾山药汤:猪肾1对,淮山药50克,补骨脂10克。将猪肾去
筋膜臊腺,切划细花,与淮山、补骨脂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调味分2~
3次食用。隔日1次,连吃数天。适用于脾肾阳虚型者。
(3)黄芪桑堪蜜:黄芪100克、鲜桑椹1000克(干品500克),蜂
蜜300克。将黄芪、桑椹子洗净,加水适量煎煮,每30分钟取煎液1次,
加水再煮,共取煎液2次。合并煎液,再以小火熬浓缩,至较粘稠时加
蜂蜜,至沸停火,待冷装瓶备用。每次1汤匙,以沸水冲服,每日2次,
连服6~7日。适用于脾气下陷型者。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秋燥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秋燥是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秋季,尤以秋分后至小雪前
为常见。初起以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伤失润表现为主要特点。根
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急性咽候炎、急性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等
证候表现相似,故这些疾病可以参考秋燥辨证治疗。
1、病多发于秋天燥热偏盛的季节
2、初起除具有肺卫见证外,必伴有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伤失
润的表现。
3、本病的病变重心在肺,一般传变较少;以伤肺胃之阴为多,传入下焦肝肾较
少。
4、本病应与风温相鉴别。两者初起均有邪袭肺卫见证,但风温多发于冬春季节,
且初起津伤失润见症不明显,是其不同。另外,本病还应与发于秋季的伏暑作鉴别,
伏暑初起虽可有卫表见证,但少见肺经证候,且以暑湿在里见证为主,病情较重。
本病所发外因感受燥热病邪,内因人体值夏令炎热过汗之后,津气耗损或素体
阴液亏损,复感燥热病邪而发病。秋燥病所及脏腑主要是肺、胃、肠等,尤以肺为
病变重心;卫气分病变为多见,少数患者也有病邪深入营血或损伤肝肾。
本病的发生,病邪先犯肺卫,因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位最高又为娇脏,喜
润恶燥,而燥热病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燥热病邪先犯
肺卫。初起除见肺卫证候外,还伴见咽干、鼻燥、干咳少痰等津伤失润的表现。若
肺卫之邪内传气分,则肺之津气受伤证候更为突出,并涉及胃与大肠。因胃为燥土,
亦喜润恶燥,感受燥热病邪后,易伤胃津;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燥津伤,输布津液
之功能障碍,则大肠也失去濡润。故本病以肺为病变重心,其次是胃与大肠。
秋燥的总的治疗原则是润燥清热。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所及脏腑,可分别选
择辛凉甘润、清肺润燥、增液润燥、甘寒养胃等治法,选方用药施治。
邪在肺卫
[证见]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
而干,脉数。
[治法] 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方药]
1、主方:桑杏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桑叶9克,杏仁9克,沙参15克,象贝9克,淡豆豉6克,栀子皮9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梨皮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咽喉干燥而痛者,加玄参18克、岗
梅根15克。
2、中成药
养阴清肺膏,口服,每次15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雪梨川贝炖冰糖(黎文献《中国常用民间疗法》)
组成:雪梨1~2个,川贝母9克,冰糖12克。雪梨洗净去心核,将川贝(研末)、
冰糖纳入,炖1小时后,吃梨饮汁,每日吃服1次。对燥咳、咽喉干痒或痛,颇有
疗效。
燥热伤肺
[证见] 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
口渴。舌红,苔薄黄干燥或白而干,脉数。
[治法] 清肺润燥,养阴止咳。
[方药]
1、主方:清燥救肺汤(喻嘉言《医门法律》)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冬桑叶9克,党参(或太子参)9克,胡麻仁12克,
真阿胶6克(烊化),麦冬12克,杏仁9克,炙杷叶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
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咽喉疼痛者,加连翘12克、牛蒡子10克、板蓝根15克。若咳嗽痰多而黄者,
加瓜蒌皮12克、贝母9克。大便秘结者,加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枳壳9克。
2、中成药
清燥救肺丹,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滋燥饮(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天冬10克,麦冬10克,生地黄12克,天花粉12克,白芍12克,秦艽
9克。水煎去渣取汁,加蜂蜜10毫升、童便10毫升,温服。每日煎服2剂,上、下午
各1剂。
腑实阴伤
[证见] 身热,干咳少痰,口干唇燥 ,大便干结,或腹胀。舌红,苔黑干燥,
脉沉细。
[治法] 养阴润燥,通下泄热。
[方药]
1、主方:调胃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8克(冲),炙甘草6克,鲜何首乌18克,鲜生
地黄20克,鲜石斛20克。水煎服,每日2剂。大便得通畅,去芒硝,大黄不用后
下。身热退、舌苔净而止后服。
若口干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麦冬15克、玄参25克,腹胀满而痛者,可加
枳实8克、厚朴6克。
2、中成药
五仁润肠丸,每次1~2丸,温开水送服,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通便散(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太子参20克,玄参15克,当归10克,炒莱菔子15克,番泻叶4克。
上药共碾成细粉末,每次用5克,用开水50毫升焗泡5~10分钟,湿服。
肺胃阴伤
[证见] 身热不甚,但干咳不已,口咽干燥而渴,知饥纳少。舌红少苔,脉细或
细数。
[治法] 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方药]
1、主方:五汁饮(吴鞠通《温病条辨》)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雪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汁),临时斟酌多少,
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每日饮服2~3次。
若口渴甚者,可加入西瓜汁适量。知饥而不欲食者,以扁豆15克,太子参15
克、淮山药15克水煎去渣,和匀诸汁,趁温饮服。
2、中成药
玉泉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服4次。
3、单方验方:润燥养胃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北沙参15克,石斛15克,麦冬12克,生地黄12克,白芍12克,当归
5克,炙乌梅10克,川楝子6克,玉竹12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服2剂。
1、敷贴疗法
用瓜蒌1枚、贝母50克、青黛15克共混碾细末,再将蜂蜜100克放入锅内加
热,炼去浮沫后加入药末,调匀如膏。分别摊贴在双侧肺俞穴、大抒穴、后溪穴,
后盖纱布,用胶布固定,1日或2日换药一次。具有清肺止咳、润燥生津的作用,
适用于肺燥干咳无痰者。
2、饮食疗法
(1)萝卜猪肺杏仁煲:用猪肺1具、萝卜500克、杏仁10克,洗净(萝卜、猪肺
切块)加水共煲,熟烂为度。此汤食具有润肺止咳,理气除痰的作用。
(2)罗汉果猪肺煲:猪肺250克洗净切块,与罗汉果一个(切开),加清水适量,
煲热服食,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龋齿
疾病科属 口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龋齿是牙体组织被龋蚀,逐渐毁坏崩解,形成龋洞的一种疾病,是
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1、龋蚀浅者,一般无症状或患牙稍有酸痛感;可见患牙表面粗糙,
失去光泽,或呈黄褐色或灰褐色,窝、裂沟开口加深加宽,继而形成龋
洞。
2、龋蚀深者,牙痛时发时止,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可
见牙体被龋蚀成洞,洞内有腐质或食物残渣;用探针探测时疼痛明显,
甚至患牙崩溃,遗留残根。
3、浅龋应与牙釉发育不全及氧斑牙相鉴别,仔细检查则不难诊断。
深龋应与慢性牙髓炎和根类周围尖相鉴别:深龋虽对外界刺激,但刺激
去除后疼痛迅速消失,且无自发痛;慢性牙髓炎则在刺激去除后,疼痛
持续一段时间,且可有自发性痛;根尖周围炎患牙叩痛,平时不敢用此
牙咀嚼食物,且有牙髓炎的病史。
4、临床上常用X线照像,以检查潜在部位的龋齿。
多因平素不注意口腔卫生,牙齿污秽,食物残渣塞于牙缝间隙,或
过食甘甜膏粱厚味,以致胃腑积热,上冲于口齿之间,湿气乘之,湿热
相搏不散,困结口齿,郁久生腐,逐致牙体被蛀蚀,形成蛀洞。此外,
肾阴亏虚,牙齿失于濡养,齿不固则为虫蚀而发龋齿。本病与肠、胃、
肾等脏腑有关,帮辩证首先应辩其虚实。实证,多由肠胃积热,上冲于
口齿,蛀蚀成龋齿;虚证,多由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齿失所养蛀蚀
成龋。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清胃泻火,去湿止痛,或滋阴益肾,降火
止痛。
胃腑实热型
[证见] 牙齿被龋蚀成龋洞,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疼痛,甚
则痛不可忍。牙周龈肉红肿疼痛,口渴而月臭气,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祛湿止痛。
[方药]
1、 主方:清胃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味。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
升麻6克,露蜂房10克,海桐皮1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1) 牛黄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1 丸,每日2~3,片剂
每次3片,每日3次。
(2) 银翘解毒丸(片),口服,每次1丸或每次3片,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1) 石膏细辛汤(缪正耒《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生石膏30克,北细辛3克。水煎两次,药汁混合,一半漱口,
一半内服。每日1剂。若药后每日大便稀溏超过2次,即停口服,只用作
漱口。
(2) 大黄甘草汤(缪正耒《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生大黄9克,生甘草3克。小火煎开5分钟,每日1剂。
肾阴亏虚型
[证见] 牙齿上形成龋洞,表面污黑,牙齿隐痛。头晕眼花,腰膝
酸软,或耳鸣,口渴不欲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而干,脉细数。
[治法] 滋阴益肾,降炎止痛。
[方药]
1、 主方: 知柏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2克,茯苓12克,泽泻10
克,牡丹皮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地骨皮10克,麦冬1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外治法
1、 用小棉球蘸牙痛散置于龋洞内,或置于同侧鼻腔内。
2、 用苏叶、细辛、樟脑、白芷、冰片研末为丸,涂于龋洞内。
3、 表盐5克,细辛3克,川椒9粒,共为细末,涂于牙痛处。
4、 用小棉球蘸50%两面针洒精溶液,放入龋洞。
5、 用露蜂房、金银花等量煎水漱口。
6、填补患牙:发现龋洞时,应及早给予充填,以阻止龋蚀进行。对
较深或疼痛的龋齿,需先予清洁龋洞,牙齿无疼痛时方可作填补。
7、 拔牙:龋齿损坏严重,丧失咀嚼功能,无法保留时,可给予拔除。
1、 针炙治疗
⑴ 耳针:取牙痛、神门、上颌、下颌、口、交感等穴,捻转后留
针15~30分钟,或作耳针埋藏。
⑵ 针刺:上牙取穴下关、颧髎、配内庭、合谷、太阳;下牙选穴
颊车、下关、大迎,配合谷、地仓。强刺激捻转泻法,每日1~2次。偏于
虚火者,可配行间、太溪穴,用补法。
2、 饮食疗法
⑴ 豆腐石膏汤:每次用生石膏约50克、豆腐约200克,加清水适
量煲汤,煲2小时以上,用食盐调味,饮汤(豆腐可吃可不吃),连服
3天。适用于治胃热引起的龋齿牙痛。
⑵ 生地煲鸭蛋:每次用生地30~50克、鸭蛋2只,加清水一碗半同
煲,蛋熟后去壳再煎片刻,饮汤食蛋,也可加少许冰糖调味。适用于肾
阴虚,虚火上炎的龋齿牙痛。
3、 预防调护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
惯。发现龋齿应及早治疗。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桡、尺骨干双骨折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桡、尺骨干双骨折是常见的前臂损伤之一,也称为前臂双骨折,多
见于儿童或青壮年。
1、 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及纵向叩击痛明显。
2、 前臂活动功能障碍,旋转活动时剧痛。
3、有移位的完全骨折,前臂可有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有骨擦
音及异常活动。
4、儿童青枝骨折仅有成角畸形。
5、前臂正、侧位X线照片,可确定骨折类型、移位方向,以及有无
上、下桡尺关节脱位。
1、桡、尺骨干双骨折可由直接暴力、传达暴力或扭转暴力所造成。
直接暴力所致者,多为重物砸伤、撞击伤和压轧伤;桡、尺两骨的骨折
线多在同一平面,以横断、粉碎骨折或多段骨折居多,部分可为开放骨
折。传达暴力所致者,多为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在桡骨中、
上段发生横断或锯齿状骨折后,残余暴力通过向下斜行的骨间膜纤维牵
拉尺骨,造成尺骨斜形骨折,尺骨骨折线往往低于桡骨骨折线。在儿童
多产生下1/3青枝骨折,骨折端多向掌侧成角。扭转暴力所致者,多为
前臂被旋转机器绞伤,或跌倒时手掌着地,躯干过度倾斜、扭伤,使前
臂遭受扭转暴力,造成两骨螺旋骨折;骨折线向一侧倾斜,多数是由内
上斜向外下,尺骨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2、前臂肌肉较多,有屈肌群、伸肌群、旋前肌和旋后肌等,骨折
后由于肌肉的牵拉,骨折端可出现重叠、成角、旋转和侧方移位。3、
骨折后,由于暴力伤及经络血脉,气血凝滞,使气血不得循环流注,阻
塞经络,不通则痛。瘀血溢于经络之外,滞于肌表,则局部出现瘀斑,
肿胀。因此,骨折初期,多证属气滞血瘀。
桡、尺骨干双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恢复前臂的旋转的功能。
无移位骨折可仅用夹板固定、外敷药物。有移位的闭合骨折,均可应
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等治疗。伤口较小(在3厘米以内)的开放骨折,
若污染不重,经清创缝合后,可行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旋转、重叠
移位不大的陈旧骨折,可考虑作手法折骨后整复。桡、尺骨干双骨折的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整复要求较高,要求解剖对位或接近解剖对位。若对位不良,有旋转、
成角畸形,将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若两骨折在同一水平面,且骨折端
互相靠拢,如不予纠正,日后可发生交叉愈合,前臂旋转功能将会丧失。
儿童的塑形能力较强,8岁以下的儿童且骨折端成角畸形在20o以内者,
一般可通过塑形而获得矫正,但超过12岁的儿童的塑形机会就大大减少,
故对骨折必须有良好的复位,不能依赖塑形来矫正畸形。
整复方法
患者坐位或平卧,屈肘90o,上1/3骨折取前臂旋后侠,中、下
1/3骨折取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上臂下段,另一助手握手部的大、小
鱼际,两助手先顺势拔伸牵引,以矫正重叠、旋转或成角畸形。桡尺骨
干双骨折均为不稳定时,如骨折在上1/3,先整复尺骨,因该段骨干较
粗,整复后相对较稳定,可作为支柱,然后再整复桡骨。如骨折在1/3,
则先整复该段骨干较粗的桡骨,然后再整复尺骨。如骨折在中1/3,应
根据两骨的相对稳定性来决定整复桡、尺骨干的先后顺序。若前臂肌肉
比较发达,加之骨折后出现血肿胀,虽经牵引后重叠未完全矫正者,术
者可两手先将桡、尺二骨骨折近、远端侧方移位,矫正为单纯的同一方
向的掌、背侧重叠移位,再采用折顶手法加以复位。若斜形或螺旋骨折
有背向侧方移位者,其背向侧重侧较多时,单靠拔伸牵引无法矫正背向
重叠移位,可采用旋手法较省力地进行复位。若桡尺骨骨折端互相靠扰
时,可用挤捏分骨手法,术者用两手拇指和食、中、环三指分置骨折部
的掌、背侧,用力将桡、尺侧各自分离,并可矫正部分残余侧方移位。
儿童青枝骨折的整复手法比较简单,患儿坐位或平卧,患肢前臂旋后,
在两助手牵引下,术者两手拇指置于骨折成角凸起处,两手其余四指分
别置于凹侧的骨折远、近端,拇指向凹侧用力按压,两手其余四指同时
用力向凸则扳拉,将成角畸形完全矫正。
固定方法
在助手维持牵引下,局部外敷药物后,用前臂四块夹板固定。掌、
背两侧夹板要比桡、尺夹板宽,且成上宽下窄的梯形夹板,掌侧夹板长
度由肘横纹至腕横纹,背侧夹板由尺骨鹰嘴至腕关节或掌指关节,桡侧
夹板由桡骨头至桡骨茎突,尺侧夹板由肱骨内上髁至第五掌骨基底部。
尺侧夹板超过腕关节,可克服因手部重力下垂而致使尺骨骨折端向桡侧
成角的杠杆作用。若复位前桡、尺骨相互靠拢者,可在掌、背侧两骨之
间各放一分骨垫。双骨折在同一平面时,分骨垫放在骨折线上、下各一
半处;骨折线不在同一平面时,分骨垫放在两骨折之间。若骨折原有侧
方移位,可采用两点加压放置固定垫。若骨折原有成角移位,则采用三
点加压法放置固定垫。固定垫和夹板放置妥当后,用三道布带缚扎,再
用带柱托板固定,屈肘90o,三角巾悬吊胸前,前臂原则上放置于中立位,
上1/3骨折者前臂可放置稍旋后位,固定至临床愈合,成人约固定6~8周,
儿童约约固定3~4周。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1)主方:桃仁四物汤(《中国医学大辞典》)
处方:桃仁25粒,川芎3克,当归3克,赤芍3克,生地黄2克,红花
2克,牡丹皮3克,制香附3克,延胡索3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患肢肿
胀较甚者,可加三七3克(冲),茅根12克。疼痛较甚者,可加乳者5克。
(2)外用方:消瘀止痛药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大黄150克,木瓜60克,蒲公英60克,栀子30克,地鳖虫30克,
乳香30克,没药30克。共为细末,饴糖或凡士林调敷。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 中期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1)主方:续骨活血汤(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当归尾12克,骨碎补12克,续断12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
生地黄15克,煅自然铜10克,落得打10克,红花6克,乳香6克,没药6克,
地鳖虫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接骨膏(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五加皮2份,地龙2份,乳香1份,没药1份,土鳖虫1份,骨碎
补1份,白及1份。共为细末,蜂蜜或白酒调成厚糊状,外敷骨折处。
(3)中成药:伤科接骨片,口服,每次片,每日3次,开水送服。
3、 后期治法: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
(1)主方:肢伤三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熟地黄15克,黄芪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续断12克,
骨碎补12克,威灵仙12克,川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自然铜10克,土
鳖虫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骨科外洗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宽筋藤30克,钩藤30克,金银花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刘
寄奴15克,防风15克,大黄15克,荆芥10克。解除夹板固定后,前臂旋
转活动仍有障碍者,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剂。
练功活动
骨折复们固定后,即鼓励患者作手指屈伸、握拳活动及上肢肌肉舒
缩活动,以促进气血循行,使肿胀消退。中期开始作肩、肘关节活动,
如小云手等,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但不宜作前臂旋转活动。解除夹板固
定后,可作前臂旋转活动,以恢复前臂旋转功能。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桡骨下端骨折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发生在桡骨下端3厘米范围内的骨折,又称为桡
骨远端骨折。多见于青壮年及老年人;在20岁以前的患者,则多为桡骨
下端骨骺分离。
1、伤后局部肿胀、疼痛、手腕活动功能部份或完全丧失,握力减
弱。
2、有移位骨折常有典型畸形。伸直型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时,从
侧面可见“餐叉样”畸形;向桡侧移位时,从手掌正面观,可见“枪上
刺刀样”畸形。屈曲型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并有重叠时,从侧面可见“
锅铲状”畸形。
3、桡骨下端处环状压痛和纵向叩击痛明显。
4、重叠移位时,可扪及桡骨茎突上移。
5、腕关节正、侧位照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1、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下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
所致。根据受伤姿势和骨折移位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
种。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过伸位,手掌先着地,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
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造成伸直型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和
桡侧移位,桡骨下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或成为负角,向尺侧倾斜减少
或完全消失,甚至形成相反的倾斜。若被重物打击、碰撞等直接暴力造
成的骨折,多为粉碎型。老年人肝肾亏虚、骨质疏松,骨折常呈粉碎并
可波及关节面。跌倒时,若腕关节处于掌屈位,手背先着地,可造成屈
曲型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和桡侧移位。
2、 骨折初期,暴力伤及人体经络血脉,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能使
血凝,血凝能阻气行,瘀血滞于肌表则为青紫肿痛,阻于营卫则郁而化
热,故其病机多为气滞血瘀。老年患者则多素体虚弱,气血亏损,肝肾
亏虚。
无移位骨折不需要整复,仅用掌、背侧夹板固定2~3周即可。有移
位骨折则必须根据骨折类型,而采用不同的整复方法。陈旧骨折仅向掌
侧成角,而无桡偏或重叠移位者,时间虽已达三、四周,仍可按新鲜骨
折处理。陈旧骨折畸形愈合者,若受伤时间不太长,骨折愈合尚未牢固,
可行闭合折骨,然后按新鲜骨折处理。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整复方法
1、 伸直型骨折
线未进入关节、骨折端完整者患者坐位或平卧位,患肢外展,肘部
屈曲90o,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段,术者两手紧握手掌,
两拇指并列置于骨折远端背侧,其余四指置于其腕掌部,扣紧大注鱼际
肌。先顺势拔伸2~3分钟,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将前臂远段旋前,
两拇指将骨折远端向掌侧按压,其余四指将腕关节背伸,加大骨折端向
掌侧成角;然后利用牵引力,顺纵轴方向骤然猛抖,两食指将骨折近端
向背侧托顶,两拇指将骨折远端向掌侧按压并将腕关节掌屈,以矫正骨
折端向背侧移位,同时迅速将腕关节偏以矫正骨折端向桡侧移位。
2、 伸直型骨折
线已进入关节、骨折粉碎者患者坐位或平卧位,肘关节屈曲90o、
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患肢前臂上段,另一助手握患肢拇指及其余四指,
两助手行拔伸牵引,持续2~3分钟,矫正骨折断端的嵌入或重叠移位。
术者立于患肢外侧并面向患肢远端,双手拇指在背侧按压骨折远端,双
手其余各指置于近端的掌侧提近端向背侧,以矫正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
术者一手将骨折远端向尺侧推挤,另于手将骨折近端向桡侧推挤,同时
令远端的助手将患腕掌屈、尺偏,以矫正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
3、 屈曲型骨折
患者坐位,肘关节屈曲90o,前臂中立位或旋后位。一助手握患肢前
臂上段,另一助手持握手指,两助手拔伸牵引2~3分钟。待嵌入或重叠
移位矫正后,术者用两手拇指由掌侧将骨折远端向背侧推挤,同时用食、
中、环三指将骨折近端向掌侧按压,与此同时牵引手指的助手徐徐将腕
关节背伸、尺偏、使之复位。固定方法在维持牵引下,局部外敷药物后,
用四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各
放一平垫,然后用四块夹板固定,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
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屈曲型骨折则在远端掌侧和近端背侧各放一平垫,
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固定垫、夹板放妥
后,用三条布带缚扎,将前臂置于中立位,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保持
固定4~5周,儿童患者则固定3周左右。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等《医宗金鉴》)
处方:当归12克,白芍12克,生地黄15克,川芎5克,桃仁12克,
红花9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肿胀、疼痛较甚者,可加三七末3克(冲
服)、木通12克、乳香5克。
(2)外用方:双柏散(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侧柏叶2份,黄柏1份,大黄2份,薄荷1份,泽兰1份。共研
细末,以水、蜜糖煮热,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
2、 中期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1)主方:和血舒筋方(广东省中医院《四肢骨折和脱臼治疗图
解》)
处方:当归12克,续断12克,川木香12克,威灵仙12克,白芍12克,
五加皮12克,忍冬藤18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接骨膏(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五加皮2份,地龙2份,乳香1份,没药1份,土鳖虫1份,骨
碎补1份,白及1份。共为细末,用蜂蜜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
3、 后期治法: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
(1)主方:肢伤三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当归12克,白芍12克,续断12克,骨碎补12克,威灵仙12克,
川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黄芪15克,熟地黄15克,自然铜10克,土鳖
虫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上肢损伤洗方(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荆芥9克,防风9克,红花9克,
千年健12克,刘寄奴9克,桂枝12克,苏木9克,川芎9克,威灵仙9克。
解除夹板固定后,煎水熏洗耳恭听患肢,每日1剂。
练功活动
骨折整复固定后,即应鼓励患者进行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屈伸活动,
及肩、肘关节活动。解除固定后,作腕关节屈伸、旋转和前臂旋转活动
锻炼。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热疮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热疮是一种常见的疱疹性皮肤病,好发于皮扶和粘膜的交界外,又
称热气疮。本病西医称之为单纯疱疹。
1、常在发热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
2、皮疹好发于皮肤和粘膜的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孔附近和
外生殖器等部位,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3、开始的时候局部出现红斑,继而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密集成群
的小丘疹,迅速变成小水疱。水疱为针尖大小或稍大,一般不融合,内
容澄清。皮疹常为一群,亦有二、三群者。疱壁破后露出糜烂面,数日
后干燥结痂,痊愈后无瘢痕,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4、自觉灼热和瘙痒。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者,则往往局部疼痛较
明显(又称生殖器单纯疱疹或生殖器疱疹)。
5、较重都附近淋巴结可肿大。
6、病程1~2周左右。可以自愈,但容易复发。
热疮多因风热之邪外袭,或肺胃内热蕴蒸,或肝胆经湿热所致。
皮疹发于上部者,多属肺胃风热;而发于下部者,多属肝胆经湿热。临
床以前者较为多见。本病轻者可单纯采用外治法,较重者则宜结合辨证
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疏风清热。
肺胃风热型
[证见] 皮疹发生于上部(如口角、唇缘、眼脸、鼻孔附近或面颊
部等),自觉轻度灼热和瘙痒,一般疼痛不明显。可伴有发热,倦怠不
适,口干,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1、主方:辛荑清肺饮(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辛荑花6克,枇杷叶、山栀子、知母各9克,桑叶、黄芩各12
克,金银花、白菊花、连翘各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生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肝胆经湿热型
[证见]皮疹发生下部(主要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也有发生于臂部、
肛门周围、大腿等部位),自觉灼热、疼痛较明显。常伴口苦,咽干,
口渴,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
滑或弦数、弦滑数等。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山栀子、黄柏、车前子、泽泻各12克,柴胡、木通
各9克,生甘草5克,生地黄、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生薏苡仁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
水送服。
外治法
用青黛散、金黄散或紫金锭,冷开水调搽,或用鲜马齿苋捣烂取汁
外搽。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妊娠腹痛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妊娠期间,因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
痛,且反复发作者,称为妊娠腹痛,且反复发作者,称为妊娠腹痛。也
有称为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者。
1、在妊娠期间,出现下腹疼痛,一般不甚剧烈,但常反复发作,
为主要论断依据。也有下腹剧痛者,但要与卵巢瘤蒂扭转相鉴别。
2、孕期患腹痛,协及内、外、妇产科疾病,必须详加鉴别。如腹
痛伴有出血者,要注意与胎动不安、异位妊娠鉴别;若下腹痛、脘腹痛,
还要与孕期胃脘痛或合并阑尾炎作鉴别。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血虚、虚寒和气郁,应根据腹痛的性质,结
合兼证,辨其虚实。虚痛者,多绵绵作痛;实痛者,多为胀痛。治疗以
调理气血为主,佐以安胎。若病情发展,出现胎动不安或堕胎小产时,
则按有关病处理。
血虚型
[证见] 妊娠下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或晄白,形寒肢
冷,腰酸,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滑。
[治法]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方药]
1、主方:胶艾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干地黄15克,白芍15克,艾叶15克,
阿胶15克(烊化),炙甘草6克,破故纸15克,台乌12克,党参20克。水
煎服。
如肾阳虚明显者,酌加附子6克、北黄芪20克、巴戟天15克。
2、中成药
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气郁型
[证见] 妊娠期小腹或少腹胀痛胀痛,情怀不畅,胸胁胀满,急躁
易怒,善太息。舌黯红或尖边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有力。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8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云苓20克,白术15克,甘
草16克,薄荷9克,香附10克,合欢皮15克,台乌12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逍遥丸,口服,每日6克,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8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妊娠小便淋痛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者,古称子淋,或称妊
娠小便淋痛。西医所称妊娠期泌尿道 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子淋相同时,
可参考本病辩证论治。本病诊治不及时可导致流产。早孕时合并子淋,
选用不适当的抗菌素等又有致畸危险,故需加重视。
1、孕妇自觉尿频,尿急,尿道刺痛、灼热,便可诊断为本病。大
多无发热,亦有发热者。
2、尿液分析提示有炎症。必要时检查肾功能。疑淋病性尿道炎者,
取阴道分泌物找淋菌。对于反复发作或新婚孕妇患此病者,需检查有无
尿道口——处女膜伞或尿道口肉阜等症证。
子淋一证,多因于热灼膀胱,使膀胱气化失常,水道不利。本病的
辨证首辨虚实。实热者,小便艰涩而不利,尿道灼热而痛,溺短赤;虚
热者,小便淋沥不爽,溺后尿道刺痛,尿量如常色淡黄。治疗子淋以清
润安胎为主,务使膀胱气化如常而不伤胎元,苦寒滑利之品应慎用。
实热型
[证见] 孕期突感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尿短赤;小腹拘
急,面赤心烦,口干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泻火通淋,佐以安胎。
[方药]
主方:加味五淋散(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木通10克,车前子15克,滑石15克,甘草梢6
克,土茯苓20克,白芍15克,黄芩15克,蒲公英20克,白茅根30克。水
煎服。
如心火偏亢,口舌生疮,心烦者,选加麦冬、灯芯花、山栀子,莲
子心之类。湿热下注溺短赤而臭,口干苦,苔黄厚者,去白芍,加大、
小蓟、凤尾草、绵茵陈,川萆薢。
阴虚型
[证见] 妊娠期小便淋沥不爽,尿淡黄,溺后尿道刺痛不适。腰酸
膝软,心烦热,夜寐不宁多梦,大便干结难解。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治法] 滋阴润肺通淋,佐以安胎。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8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方药]
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0克,生地黄20克,云苓20克,淮山药30克,
牡丹皮15克,山萸肉15克,甘草桃6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车前草
15克。水煎服。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8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妊娠眩晕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妊娠期,孕妇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或天旋地转,站立不稳,
瞬间即止者,称为妊娠眩晕,又称子晕、儿晕。若妊娠眩晕发生于妊娠
中晚期,有可能为先兆子痫。
1、早孕期突发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头汗出,闭目片刻即止,仍
觉头晕疲乏者,为轻症子晕;如孕中后期,自觉头晕目眩,视物不清或
兼头痛,或有水肿者,为重症子晕。后者应测血压及尿蛋白,常为先兆
子痫之征。
2、如出现血压升高时,需与孕前高血压相鉴别。
妊娠眩晕发生的机理主要是前人所说的“无虚不作眩”、“无风不
作眩”和“无痰不作眩”也。孕后,阴血聚以养胎,阴分必亏,阴不潜
阳,肝阳易亢化火化风;或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滞湿停,化为
痰浊,上扰清窍;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均或发为妊娠眩晕。
本病的辨证以眩晕的性状及伴随症辨虚实。头目眩晕或头痛,面红
耳赤,口干苦者,为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头重,胸闷痰多,则为痰浊壅
盛;头目眩晕,闭目片刻即止,必悸汗出者,常为气血虚弱。治疗本病
以养血平肝为主,结合血压及水肿的情况灵活处理。如属子痫之先兆,
务必严密观察,及时治疗,以防进下发展为危重之子痫。
气血虚弱型
[证见] 妊娠期突然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站立不稳,闭目片刻即
止,继之心悸、疲乏,头汗出,日发数次或数日一次。面色晄白无华或
萎黄,少寐纳差。舌淡嫩,苔白,脉细弱滑。
[治法] 补气养血。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味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党参20克,
白术15克,云苓30克,炙甘草6克,北黄芪20克,何首乌20克,天麻10
克,钩藤15克。水煎服。
胃纳差,大便溏者,去熟地黄,加山楂、麦芽。心悸不寐者,加酸
枣仁、龙眼肉、夜交藤。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8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肝阳上亢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头目眩晕,耳鸣,胸胁胀满,面红目赤,口干
苦,甚则头痛,突然昏不知人,顷刻即醒神志如常。舌红少苔,脉弦滑
数。
[治法] 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
主方:杞菊地黄丸(董西园《医级》)加减
处方:枸杞子20克,杭菊花15克,山萸肉15克,干地黄20克,淮山
药30克,泽泻5克,云苓30克,石决明30克,龟板30克,丹参15克,葛
根30克,白芍20克。水煎服。
痰浊壅盛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头晕目眩,头重胸闷泛恶,痰多,口淡或口粘。
纳差,或面浮肢肿尿少。舌淡苔白,脉能动滑。
[治法] 健脾祛湿化痰。
[方药]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白术20克,天麻15克,陈皮6克,茯苓30克,
北黄芪30克,炙甘草6克,蔓荆子15克,生姜3片,大枣15克,钩藤15克,
丹参15 克,水煎服。
如痰浊较甚者,加礞石、石草蒲、制胆南星。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8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妊娠肿胀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妊娠五六月后,孕妇肢体面目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根据肿胀的
部位及程度的不同,中医古籍又有子气、子肿、皱脚、脆脚、子满等病
名。子肿与西医的妊娠水肿相同;子满,则属于西医的羊水过多症。
在妊娠晚期,如出现足踝轻度浮肿,而无其他不适者,为常有现象,
无需治疗。
1、妊娠中晚期,出现肢体面目浮肿者,便可诊断为妊娠肿胀。
2、需作尿分析,了解有无蛋白尿,了解有无高血压,及早发现先
兆子痫。
3、妊娠肿胀需与肾病所致的浮肿相鉴别。
人体内水液代谢与肺、脾、肾功能密切相关。肺为水之上源,通调
水道;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肾居下焦,主化气行水。妊娠肿胀发生
的病因病机是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之孕后中晚期胎体渐大,气机升
降不利,导致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四末而为妊娠肿胀。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分清受病脏腑。脾虚者,面目四肢浮肿,皮薄发
亮,纳少便溏;肾虚者,面浮肢肿,下肢尤甚,腰酸肢冷;气滞者,头
面肢肿,皮厚色不变,胸闷胁胀,气逆不安。治疗本病必须治病与安胎
并举:脾虚者,治以健脾利水;肾虚者,治以温肾行水;气滞者,治以
理气行水,佐以安胎或不犯胎。此外气病与水病不能截然分开,肺、脾、
肾功能互相影响。治疗时既要分清脾、肾、肺不同证型,又要灵活掌握
气与水,肺、脾、肾之间的关系,在各型中均不离健脾及理气,才能提
高疗效。
脾虚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孕妇面目四肢浮肿,或遍肿全身,肤色淡黄,
皮薄光亮,按之凹陷如泥。面色晄白或苍黄,神疲气短懒言,口淡无味,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烂,尿量不多。舌淡,苔白润,或白腻,
脉缓滑。
[治法] 腱脾行水。
[方药]
1、主方:白术散(蔡玉美《指迷方》)加减
处方:白术30克,云苓20克,大腹皮15克,陈皮6克,生姜皮9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云苓皮30克,北黄芪20克,扁豆30克,泽泻15克,砂仁6克(后下)。水
煎服。
如水肿明显,小便短小者,加猪苓、车前子。脾病及肾,兼肾阳不
足者,加桂枝、补骨脂、淫羊藿。若胸闷气促者,加桑白皮、北杏仁、
厚朴、苏梗。
2、单方验方:妊娠水肿方(戴德英献方,见《中医妇科验方选》)
处方:黄芪20克,汉防己10克,川椒目10克,车前草30克,泽泻20
克,天仙藤15克,香附10克,大腹皮15克,桑白皮10克。水煎服。
肾虚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孕妇面目肢体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
心悸气短,腰酸膝冷。舌淡黯,苔白润,脉沉滑。
[治法] 温肾化气行水。
[方药]
1、主方: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淮山药30克,山萸肉15克,云苓30克,泽泻15
克,牡丹皮9克,桂枝10克,熟附子9克,北黄芪20克,砂仁6克(后下),
白术15克。水煎服。
阳虚者不胜寒凉,多去牡丹皮,或不去亦可活血。脾肾阳虚者,加
补骨脂以温脾肾,加川椒目以温行利水,加陈皮以健脾行气。
2、单方验方:妊娠水肿方(何任献方,见《中医妇科验方选 》)
处方:桑寄生9克,杜仲9克,乌药6克,白术12克,黄芩6克,天仙
藤9克,冬瓜皮15克,陈葫芦壳12克,木瓜6克,带皮生姜2片。水煎服。
气滞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肿胀,自足至漆,或至头面浮肿,皮厚色不变,
压痕明显。头晕胀痛,胸闷胁胀,甚或气逆不安,小便短少。舌淡黯,
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 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方药]
1、主方:天仙藤散(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天仙藤15克,陈皮6克,香附12克,台乌15克,木瓜15克,
苏叶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北黄芪20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水
煎服。
如肺气壅塞,气逆不安,头面浮肿者,加桑白皮、北杏仁、桔梗。
脾胃气滞,脘腹胀满者,加白术、云苓、陈皮、大腹皮。头晕且胀,胸
胁胀痛,情怀不畅者,加柴胡、佛手、枳壳。附、子满
妊娠4~5月后出现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
喘息不得卧者,称为子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即西医所说的羊水过多。
妊娠羊水量随孕周而增减,超2000毫升为过多。羊水量在数天内急剧增
多,称急性羊水过多。多发生在妊娠4~6个月。多数患者的羊水在数周
内或更长时间逐渐增加,称慢性羊水过多。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9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日晒疮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日光照射后出现的皮疹,称为日晒疮。本病包括子西医所称的日
光性皮炎和光感性皮炎。
1、多见于夏季。
2、皮疹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额、在额、颈项、手项、手背和前臂
等处。
3、临床有两种类型。⑴酷日曝晒后,局部出现大片水肿性鲜红斑
片,边缘清楚,严重者红斑上可发生水疱或大疱。自觉灼热刺痛。经1
~2日,红斑和水肿开始消退,继而出现脱屑和暂时性色素沉着而愈。严
重者除皮疹外,还可伴有目赤,眼脸肿胀,及发发热、头痛、头晕、心
悸等全身症状。⑵稍经日晒即出现皮疹,如红斑,丘疹,水疱等,有的
还可见糜烂、渗液,而多以一种损害为主。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刺痛。
日晒即加重,而避免日晒则症状明显好转。
日晒疮由于日光曝晒,暑热邪毒内侵,疏泄不畅,郁于肌肤而发。
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清暑解毒,并宜结合外治法。
暑热型
[证见]斑疹颜色鲜红,或见肿胀、水疱、大疱、丘疹、糜烂、渗液
等,自觉刺痛、灼热或瘙痒。可伴有目赤,发热,头痛,头晕,心悸,
口干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洪数、滑数等。
[治法]清暑解毒
[方药]
主方:清暑汤(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车前子、花粉、赤芍各15克,黄芩12克,滑
石30克,生甘草6克,青蒿、佩半兰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兼血热者,加生地黄30克、牡丹皮12克。夹湿者,加土茯苓30克、
绵茵陈15克。
外治法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一般可用万花油或清凉油外搽,也可选用双柏散、金黄散或青
黛散,水调外敷。
2、糜烂、渗液较多者,可用中草药煎水待冷湿敷,常用中草药参
照湿疹外用药。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肉瘤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肉瘤是由脂肪组织或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肿瘤。相当于现代医学
的脂肪瘤或纤维瘤。
1、瘤体位于皮下或肌肉,身体各部分均可发生,多见于成年人。
2、瘤体多为单发,也有多发,大小不定,表面光滑无根,推之可
移,皮色不变。
3、瘤体质地柔软如绵,压之可扁,有假性波动感(脂肪瘤);或硬
似馒而有韧性感(纤维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就停止发展而固定不变。
4、一般不觉疼痛,也无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有疼痛。若瘤体生
长迅速,或肿硬渐增,边缘不清,推之不移,则为恶变之兆。
1、本病多由肝脾不和,脾虚不运,痰湿内生,气血郁滞而成。其
特征是发于皮或肌肉,或软或韧,或大或小,光滑无根,皮色不变,生
长缓慢。
2、本病辩证当分清实证或夹杂。实证者,以气滞痰凝为主;虚实
夹杂者,以气虚痰浊凝结及肝脾不和多见。气滞痰凝证,多见于肉瘤初
起,体气壮实,正气未虚,或素体肥胖,痰湿壅盛,瘤体柔软,无明显
全身症状。肝脾不和证,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见症,肝失疏泄,郁久化火,
而有胸胁胀闷,烦躁易怒;脾虚肝乘,运化失职,则食纳欠佳;脾虚痰
浊内生,郁结于肉理,久则成瘤,或软或韧。气虚痰浊证,多见于生瘤
日久的患者,脾气日虚,瘤体渐大,气血衰少,痰浊日盛,可伴见纳呆
食少,神疲乏力,或浮肿便溏。本病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化痰为主。
气滞痰凝证
[证见] 瘤体按之柔软,或有胀感,体气装实,或形体肥胖,无明
显全身症状,脉滑实。
[治法] 行气散结,燥湿化痰。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白芥子6克,制
胆南星12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枳壳9克,青礞石9克。水煎服,每
日1剂。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2、中成药
(1) 二陈丸,药汁丸每次9克,蜜丸每次12克,每日2次,温开水或
姜枣汤送服。
(2) 指迷茯苓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消脂瘤方(孙会文验方)
处方:党参10~15克,白术10~15克,茯苓10~15克,炙甘草3克,陈
皮10克,法半夏10~20克,土贝母15~30克,桔核10克,当归6~10克,白
芥子10~30克,路路通6~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多发性脂肪瘤。
(2) 鳖甲消瘤方(文琢之等验方)
处方:玄参12克,牡蛎30克,川贝母9克,鳖甲9克,半枝莲15克,
白花蛇舌草15克,丹参15克木香9克,昆布9克,海藻9克,郁金9克,夏
枯草9克。上药制成浸膏片,每片0.25克,每次2片,每日3次,温开水
送服;1个月为一疗程,可连服3个月。适用于各种良性肿瘤包块(纤维
瘤、脂肪瘤、血管瘤、甲状腺腺瘤、神经纤维瘤)以及淋巴结核,乳腺
小叶增生。
肝脾不和证
[证见] 体生肉瘤,或软或韧,兼见胸闷胁胀,烦燥易怒,食纳欠
佳。苔白,脉弦细。
[治法] 疏肝健脾,理气化痰。
[方药]
1、主方:十全流气饮(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茯苓12克,陈皮9克,当归9克,白芍9克,香附9克,木香9
克(后下),半夏9克,生甘草6克,山药15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
1剂。烦燥易怒者,加丹皮9克、山栀子9克。
2、中成药
(1) 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气滞痰凝证单方验方。
气虚痰浊证
[证见] 日久瘤体渐大,伴纳呆食少,神疲乏力,或见浮肿便溏。
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益气,宽中化痰。
[方药]
1、主方:顺气归脾丸(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陈皮9克,川贝母3克(研末冲服),香附9克,乌药9克,当归
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黄芪15克党参30克,木香9克(后下),甘草
6克,山药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浮肿便溏者,加车前子9克、泽泻9克。
2、中成药
(1) 顺气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 归芍六君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气滞痰凝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若瘤体过大,引起疼痛,尤其出现恶变征象时,应迅速以手术
切除。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初起可外敷三白散或消瘤二反膏。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肉瘿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肉瘿是生于颈 部较局限而柔韧的肿块性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和结节性甲性腺肿。
1、患病年龄常在40岁以下,多为女性。
2、结喉正中附近,有单个肿块或多个结节,表面光滑,质地柔韧
坚实,按之不痛,推之可移,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肿块增大可引起呼吸
困难,声音嘶哑,颈部青筋暴露。
3、常可因肿块内出血,而致肿物突然增大变硬,胀痛,有压迫感;
数日内可因血液吸收而自行缩小。
4、部分病人可伴有性情急躁,胸闷,心悸,多汗,失眠,脉数,
月经不调,手舌震颤等症,或有消谷善饥,形体日渐消瘦,神疲乏力,
脱发,腹泻等症。
5、甲状腺同位素131碘扫描图显示多为温结节,囊肿多为凉寻节。
甲状腺功能测定,有助于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
6、本病需与石瘿(甲状腺癌)相鉴别。石瘿也发于颈 之处,但40
岁以上多见,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坚硬如石,随吞咽上下移动的程度减
低或推之不移,预后不良。
1、本病主要是由于忧思郁怒,肝郁不达,脾失健运,痰湿内停,
湿痰浊气循经凝结于颈部而成;或由于久居山区或高原地区;长期饮用
沙水,邪气壅滞,结聚颈部而成;或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外邪乘虚侵入,
致经络阻塞,气滞,痰凝,血瘀,结于颈前而成。本病具有局部皮色如
常,不紧不宽,肿块呈半球形或结节状,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按之不
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的特点。
2、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停,痰气互结,结于
颈前,则生瘿肿。或肝气郁久则易化火,火盛必伤阴液,阴虚阳亢,则
可见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热伤胃阴,则消谷善饥;心阴受损,则心悸
失眠而多汗,肝阴不足,虚风易动而见手舌震颤。若木旺而土虚,疏泄
不利,血行不畅,生化乏源,则可致月经量少,延迟乃至经闭;脾虚不
运,则可见腹胀,纳呆,便溏,浮肿。瘿病久则耗伤气血,脾虚生化乏
源,均可致气血两虚。气虚则神疲乏力,血虚则面白头晕,虚久则可见
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若患者一时郁怒过度,气极生火,火毒迫血妄行,
可诱发肿块内出血,瘀血填积,故见肿块迅速增大而疼痛;瘀而化热,
则见身热,局部皮色变红。本病治疗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为主。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论治
肝郁痰凝证
[证见] 部结块,半球形或卵圆形,或结节状,表面光滑,按之
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伴有胸闷不舒,咽部发憋;苔薄腻,脉弦细。
或见精神忧郁,善怒易急,月事不调,腹胀纳呆,便溏浮肿,舌淡红,
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舒肝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
1、主方
(1) 海藻玉壶汤(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海浮石18克,制半夏9克,
陈皮6克,象贝母9克,当归9克,山慈菇6克,黄药子12克,制香附9克,
广郁金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脾虚症状明显者,宜舒肝健脾,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陈师
文等《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9克,白芍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陈皮9克,姜半夏
9克,海藻9克,昆布9克,当归9克,夏枯草9克,生姜9克。水煎服,每
日1剂。
月经不调者,加鹿角片9克、苁蓉9克、益母草15克、菟丝子9克。
便溏者,加扁豆15克、山药15克。
2、中成药
(1) 小金片,每次4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芋艿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4) 海藻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黄药子消瘿汤(林正松验方)
处方:黄药子12~15克(酒炒),海藻10克,昆布10克,海浮石12克,
生牡蛎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红花10克,土贝(或浙贝)10克,半
夏9克,乌药6克,八月扎10克,柴胡15克夏枯草15克,玄参10克。水煎
服,每日1剂。
体弱者,加党参,去红花。肿块大者,加三棱、莪术,重用牡蛎。
阴虚者,加鳖甲,重用贝母。脾虚者,加白术、青皮,减少滋阴药。青
春期、哺乳期,加凤尾草,重用夏枯草、海藻、昆布、牡蛎、贝母。
(2) 黛蛤消瘿方(陈克明验方)
处方:海藻10克,昆布10克,黛蛤粉10克,海浮石10克,当归10克,
制香附10克,连翘10克,黄药子15克,法半夏6克,青皮6克,陈皮6克,
生甘草2克。水煎服。
肿块质地坚硬、无明显虚弱征象者,酌加三棱、莪术、大黄、炮山
甲。体胖舌苔白腻者,去连翘、海浮石,加胆南星、川朴、茯苓,或参
合使用小金片。形瘦多火,伴舌红口干咽燥心烦者,去半夏、香附、陈
皮,加麦冬、夏枯草、玄参、生地黄、沙参、牡丹皮。体弱或年岁较高,
或久服行气活血,化痰破积药不效者,酌加黄芪、党参、生地黄、白芍、
丹参。
阴虚阳亢证
[证见] 除 部肿块外,伴见头晕目眩,多食善饥,面红目赤,烦
躁易怒,畏热多汗,心悸失眠,眼球突出,手舌震颤。舌红少苔,脉弦
细数。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治法] 育阴潜阳,平肝化痰。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藻药散(陈梦雷等《
医部全录》)加减
处方:知母9克,元参12克,山萸肉6克,生地黄15克,象贝母9克,
夏枯草15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牡丹皮9克,白芍9克,黄药子12克,
海藻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脉数、心悸、多汗者,加茯神15克、枣仁9克、党参15克。心烦失
眠者,加夜交藤24克、远志6克。急躁眼突,手足震颤者,加生石决明
30克(先煎)、钩藤12克(后下)、白蒺藜9克。能食善饥者,加生石膏24
克(打碎)。
2、中成药
(1) 五海瘿瘤丸,每次9克,每日2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2) 参照肝郁痰凝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痰凝证单方验方。
气血两虚证
[证见] 除局部肿块外,伴有神疲乏力,面色 白,头晕自汗,形
体虚浮,四肢酸软。或见腰膝酸软,肢冷畏寒,腹胀纳呆,大便溏薄。
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
[方药]
1、主方: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熟地黄24克,党参30克,茯
苓15克,白术9克,甘草30克,黄芪15克,肉桂1.5克(焗服),生姜9克,
大枣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加菟丝子15克、巴戟天12克。
2、中成药
(1)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2) 参照肝郁痰凝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痰凝证单方验方。
火热毒盛证
[证见] 部肿块迅速增大,局部红肿热痛,身发热。舌红苔黄,
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芩连二母丸(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黄芩9克,黄连6克,知母9克,象贝母9克,侧柏叶9克,生
地黄15克,地骨皮12克,蒲黄9克,牡丹皮9克,夏枯草15克,连翘9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待肿块复原后,再按以上各证型辨治。
2、中成药
(1) 芩连二母丸,每次9克,每日2次,灯芯煎汤送服。
(2) 牛黄八宝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痰凝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敷贴法
可选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掺桂麝散外敷;或用消核膏、消化膏、
麝香回阳膏外贴;火热毒盛证,可用紫色消肿膏外敷。
2、手术
应用中药3个月后,如肿块无明显缩小,或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或肿块坚硬者,均宜考虑手术治疗。
1、针刺疗法
(1) 取定喘穴,隔日针刺1次。
(2) 局部围针直刺。
2、饮食疗法
(1) 凉拦海蜇橘皮丝:海蜇皮100克,鲜橘皮50克,均切细丝,佐
料拦匀即食。内瘿患者可长期食用。
(2) 紫菜萝卜汤:白萝卜250克切片,橘皮1片切丝,同煮20克,加
紫菜5克,调味食用。适于肉瘿局部肿块稍大,病程较长者。
(3) 炒猪肉三丁:荸荠250克,瘦猪肉100克,均切丁,橘皮100克
切小方块,先将猪肉用调料腌1小时,油烧热爆至肉变色,加荸荠、橘
皮共炒2分钟起锅,口味自调。适于体瘦之肉瘿患者。
3、预防调护
(1) 山区、高原地区注意使用碘食盐,或进食含碘食物如海带、紫
菜、海蜇等。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减少郁怒。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0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乳痨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乳痨是乳房部的结核性疾病,又名乳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房结
核。
l、患者常为20—40岁已婚体弱妇女。
2、好发于一侧乳房偏上方。初起乳中结核l个或数个,形如梅李,
推之可动,硬而不坚,皮色如常,触之不痛。以后结块逐渐增大,与皮
肤粘连,皮色微红,推之不动。成脓常需数月,结块渐渐变软,按之应
指。溃后发生 l个或数个溃疡,流出脓液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质;腐肉
不脱,极难收口,形成空腔或漏管。
3、初起金身症状不明显,日久常伴午后烦热,干咳颧红,形瘦食
少,夜寐盗汗等阴虚火旺症状或神疲纳呆,脉虚等气血不足症状。
4、本病需与乳岩相鉴别。乳岩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妇女,乳房部
结块一般不规则且质硬,不疼痛;一旦出现疼痛,则无缓解。但临床上
一般不以局部表现作为鉴别的唯一依据,必须应用现代医学的特殊检查
以助诊断,如乳腺红外线扫描、阳极钥钯摄片、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
等。
l、本病多由素体阴虚,虚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或由肝郁
化火,耗损阴液,痰凝气郁所致。其特点是乳房局部出现一个或多个无
痛性结块,形如梅李,边界不清,皮肉相连,病程进展缓慢;溃后脓出
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难以收口。
2、本病初起,以气滞痰凝为主。情绪抑郁,七情内伤,致使肝失
条达,脾失健运,气滞痰凝,则见乳房局部结块,伴有胸胁胀闷,忧郁
易怒,食少纳呆。日久肝郁化火,热胜肉腐,则乳房结块溃脓;虚火耗
伤阴液,致使肺肾阴虚,则见咳嗽,盗汗,颧红潮热。若溃后久不收口,
脓水不尽,耗伤气血,则可兼见神疲乏力,头晕眼花,气短自汗等症。
治疗以补虚化痰为原则。
气滞痰凝证
[证见]乳房局部有无痛性结块,伴胸胁胀闷不舒,忧郁易怒,食少
纳呆,大便泄泻,四肢倦怠。
[治法]行气活血,化痰软坚。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方药]
l、主方:清肝解郁汤(顾世澄《疡医大全》)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12克,象贝母9克,
柴胡6克,牡丹皮9克,陈皮9克,川芎9克,香附9克,生牡蛎30克(先煎),
夏枯草9克,山桅子9克,百部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l) 丹桅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芩部丹,每次5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硬结期验方(北京中医医院验方)
处方:柴胡6克,夏枯草15克,当归10克, 白芍10克,郁金10克,
香附10克,陈皮6克, 白术10克,半夏10克。水煎服,每日l剂。
肺肾阴虚证
[证见]乳房结块软化溃脓,兼见咳嗽,盗汗,午后潮热,心烦失眠,
脉细数无力。
[治法]填补真阴,清热降火。
[方药]
1、主方:青篙鳖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生地黄12克,银柴胡6克,青篙9克,地骨皮9克,黄苹9克,
山药9克,生龟板15克(先煎),麦冬9克,玄参12克,炙鳖甲15克(先煎),
百部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l) 参麦六味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芩部丹,用法参照气滞痰凝证。
(4)小金片,每次5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破溃期验方(北京中医医院验方)
处方: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
白芷10克,炒皂角刺10克,白芥子10克,白芍12克。水煎服,每日l剂。
阴虚内热者,加银柴胡、青篙、地骨皮、牡蛎。血虚者,加熟地黄、
丹参。
气血两虚证
[证见]乳房部结块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清稀,淋漓不尽,兼见面色
不华,神疲乏力,头晕眼花,气短自汗,食少不寐。脉沉细无力。
[治法]养心健脾,调补气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炙黄芪15克,党参30克,白术9克,白芍9克,炙甘草3克,
茯苓12克,陈皮6克,当归9克,大枣9克,熟地黄12克,木香9克(后下)。
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 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 l~2次,温开水送服。
(2) 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小金片,用法参照肺肾阴虚证。
3、单方验方
(l) 胎盘蛋油纱条(李留记等《浙江中医杂志》1989.11)
处方:新鲜胎盘(不用水冲洗)焙干,研为细末,过150目筛;鸡蛋
若干煮熟,取蛋黄置铜锅内文火加热,待水分蒸发后改武火,熬至油出,
去渣取油。取胎盘粉30克,蛋油100毫升,三仙丹5克(研细末)混合;将
纱布剪成3×2厘米的纱条,入上药中浸泡,高压灭菌备用。外用于疮口,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瘘管或窦道须将纱条送至疮口基底部。2天换药1次。治疗期间切忌房事
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对汞过敏者禁用。适用于一切溃疡、瘘管及窦道久
不收口者。
(2) 参照肺肾阴虚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l、早期用阳和解凝膏,或木香饼外贴,促进结块吸收消散。
2、脓成溃破,用五五丹或九黄丹直撤疮面,盖以红油膏。
3、腐尽肌生时,以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敷之,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4、成漏者参照“乳漏”外治法。
l、饮食疗法
参照“瘰疬”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参照“瘰疬”预防调护。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乳漏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乳漏是指乳房痈疽或乳痨失治误治,致使溃脓后久不收口,形成通
向乳房深部的盲管或乳晕部的管道。临床辨证按漏管发生的部位的不同
而分为乳房漏和乳晕漏,统称为乳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房部及乳晕
部窦道。
l、乳房漏
(l)有乳房部痈疽或乳痨病史。
(2)疮口经久不敛,时流脓水。如由乳痨溃后所致者,疮口多呈凹
陷,周围皮色紫暗,脓水清稀,或杂有败絮状物质。
2、乳晕漏
(l) 多发于非哺乳之20~40岁的女子,亦可偶见于男子。
(2) 患者常伴有乳头内缩,其发病部位以一侧乳晕部较为多见,偶
有双侧同时发病。
(3) 初起乳晕部有黄豆大小的结块,质软不坚,易为患者所疏忽。
发作时结块增大,皮色微红,7~10日后成脓,脓溃臭秽,兼有豆腐渣样
物质,往往久不收口。疮口多与乳络相通,即使收口,在乳络中仍有豆
腐渣样物排出,经数月又会复发。
l、本病是由于乳房部痈疽,脓毒旁窜,伤及乳络而成;或由于乳
痨溃后失于调养,久不收敛而成;或由于乳管先天畸形,兼以染毒为脓,
溃破成漏。其特点是疮口长期不愈,并有脓液流出,淋漓不尽。
2、本病若因乳房部痈疽或乳晕部染毒破溃而致者,局部多有湿热
余毒蕴结的表现,而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若因乳痨溃后形成者,局部
多为阴证虚证表现,全身表现为阴虚或气血虚弱症状。治疗以托毒排脓
生肌为原则。
湿热余毒证
[证见]乳房肿胀灼热,疮口较小,乳汁或脓液常自漏管流出,漏口
周围皮肤潮红湿润,浸淫,日久管道僵硬,扪之有条索感。其外口有时
暂时闭合,日后又自行溃破,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若乳晕部脓肿破溃
后形成的漏管,常有灰白色油状物或脓性液自漏口溢出,有时在乳晕部
可扪及条索状硬结通向乳头,漏口长期不愈,或短时闭合,数周或数月
后复红肿破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托毒排脓。
[方药]
l、主方:栝蒌中蒡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托里消毒散(吴谦等
《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全栝蒌12克(打碎),黄芩9克,天花粉9克,
牛蒡子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甘草6克,党参15克,黄茂15克,白
术9克,桔梗9克,皂角刺9克,炮山甲9克,获等9克,萆薢15克,木通
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l)小金片,每次5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七味新消丸,每次2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乳痈”单方验方。
阴虚血少证
[证见]乳瘤后期,漏口周围组织发硬,皮色紫暗,漏口常溢出清稀
脓液或夹有败絮状物质。全身伴有阴虚或气血虚弱见症。
[治法]养阴清热,补益气血。
[方药]参照“乳痨”肺肾阴虚证及气血两虚证。
外治法
l、药物治疗
主要适用于乳房漏。若红肿明显,参照乳痈初期治疗。待热毒消退
后,以提脓怯腐为主,用五五丹以纸捻裹之或蘸之插入漏道,腐去再用
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收口。若为乳汁漏,用垫棉法压迫。必要时可采
用隔豆豉饼艾灸之,以助新肉生长。
2、切开法
适用于浅层漏管。以探针为引导进行切开,修剪切口两侧边缘疤痕,
使其呈蝶形,然后再以生肌玉红膏敷贴,隔日换药1次。
3、接线疗法
适用于较深层的漏管。一般采用橡皮筋线,用前应消毒。挂线时,
银质探针球头部自漏口探人,并根据漏管的具体深度及走向,将银质探
针头部从适当部位穿出,造一人工瘘管。然后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
皮筋结扎于探针球头部,从另一端抽出探针,带引橡皮筋贯穿瘘管。收
紧橡皮线两端,并以止血钳紧贴皮肤夹紧,以粗丝线在钳下方将橡皮筋
扎紧,外盖敷料。一般约7~14天可以挂开瘘管,橡皮筋自行脱落。若1
周后尚未完全接开而橡皮筋已松弛者,可紧线1次。若痰管已大部分挂
开而仅剩少部分残管者,亦可切开。漏管切开或挂开后,如为乳痨引起
者,外掺五五丹,红油膏盖贴,其他病引起者,均掺八二丹,待腐去新
生,改掺生肌散收口。
l、饮食疗法
参照乳痈及瘰痛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l)对乳房急、慢性炎症应及时彻底治疗。
(2)对乳头有凹陷的妇女,应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经常牵拉乳头,
或定期用酒盅叩吸乳头,同时经常保持乳头清洁卫生,以防毒邪侵入而
生痈疽。
(3)在哺乳期不宜手术。乳痨体虚者,先宜调补,创造手术条件。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乳癖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乳房部出现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无痛性硬结肿块叫乳癖。包括现
代医学之乳房纤维腺瘤和乳腺增生病。
l、乳房纤维腺瘤
(1) 多见于16~30岁的青年妇女。
(2) 多为单发,间或有多个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内出现。部位在外上
方最多,内上方次之,内下方最少。
(3) 乳房内结块,皮色不变。结块形似丸卵,偶亦有巨大的纤维腺
瘤,直径超过10厘米,质地坚实柔韧,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边界清
楚,活动度大,肿块与皮肤不粘连,经年累月,不会破溃。
(4) 肿块一般生长缓慢,部分患者在怀孕时肿块可迅速增大,则有
恶变之虞。
(5) 一般不觉疼痛,少数病人可有轻微胀痛,但与月经无关。
(6) 阳极钼钯乳房摄片,可见边缘整齐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四周
透亮,有时仅见部分边缘,常有粗大的钙化点。
2、乳腺增生病
(l) 好发于青中年妇女,最多见于30~40岁。
(2) 一般多为两侧乳房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颗粒状或条索块状物。
(3) 肿块边缘不清,质硬不坚,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与皮肤不
粘连,推之可动。结块可随喜怒而消长,或在临经前增大,经后缩小,
不会破溃。
(4) 有疼痛或胀痛感,经前期加剧,经后减轻。
(5) 有时可从乳头流出少量淡黄色,咖啡色或血性分泌物。
(6) 阳极钢钮乳房摄片,小时增生者可见小的密度增高的模糊阴影,
数目不定。如病变范围小,则可见边缘不规则的小梁。病变广泛则乳腺
密度均匀增高,失去正常结构。囊性增生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弧
形的边缘整齐的阴影,周围有一透亮区。
3、本病需与乳岩及乳痨相鉴别。
(l) 乳岩:大多发生于45—60岁的妇女,病程较短,肿块质地坚硬
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齐,肿块与皮肤及周围粘连,推之不移,
早期无疼痛和压痛,后期可溃破,疼痛剧烈。
(2) 乳痨:多见于素体虚弱者,在发病数月后肿块渐大,与皮肤粘
连,并可化脓而肿块变软,溃破流出脓液有败絮状物质。
l、本病是由于肝郁气滞或冲任失调所致。其特点是乳房部位出现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论治
无痛性的,形状不同,大小不等的硬结肿块,发病缓慢,可由数日至数
年乃至十余年之久,以中青年妇女多见。
2、乳房为肝胃二经所司,近腋部分足太阴脾经经过其间。内伤情
志,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血为之逆乱,脾气结滞,水湿失运,痰浊
内生,凝结于乳房,则乳房生肿块,随喜怒而消长。冲任二脉隶属于肝
肾,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而结块,下则
经水逆乱而作痛。治疗以疏肝化痰,调理冲任为原则。
肝郁气滞证
[证见]一般无明显症状,若情绪郁闷,或过劳时,则感两乳发胀,
肿块刺痛,并自觉肿块增大,随喜怒而消长,伴有胸胁胀满,口苦咽干。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6克,白芍9克,茯苓12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象贝
母9克,香附9克,乌梅9克,半夏9克,陈皮9克,生牡蛎30克(先煎),
丝瓜络9克,橘络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乳核散结片,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乳康片,每次4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4) 小金片,每次4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全蝎瓜蒌散(唐文轩验方)
处方:全蝎160克,瓜蒌25个。先将瓜蒌开孔,全蝎分装于瓜蒌内,
再将瓜蒌放在瓦上焙存性,研为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调服,
连服1个月。
(2) 乳癖散(张润轩验方)
处方:当归75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甘草30克,香附30克,大
瓜蒌8个(焙干)。共研为末。每次60克,水煎去渣,加入黄酒30克为引
(不能饮酒者可以不加),晚饭后服,每日1次。
冲任失调证
[证见] 一般多发于月经不调或不育的妇女。双侧乳房结块呈结节、
颗粒或团块状,月经前肿块增大,并有胀痛,胸胁胀满,经后自觉肿块
缩小,且疼痛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在妊娠期间结块可迅速增大。分娩
后则静止;偶见恶变。
[治法] 疏肝化痰,调摄冲任。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9克,当归9克,赤芍9克,仙灵脾9克,菟丝子12克,锁
阳12克,益母草9克,香附9克,巴戟天9克,肉苁蓉12克,象贝母9克,
生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参照肝郁气滞证中成药(1)~(4)。
(2) 乳结平胶囊,每次4~6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右归丸,每次9克,每日3次,淡盐汤送服。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3、单方验方
(1) 鹿甲消乳方(孙学斌等验方)
处方:鹿角15克,穿山甲3克,三棱9克,莪术9克,丹参15克,当
归10克,没药10克,延胡索10克,淫羊藿10克,牡蛎10克,黄芪2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 归柴白芍方(吴秀蓉验方)
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薄
荷6克,枳壳12克,蒌壳12克,香附10克,丹参12克,郁金12克,牡蛎
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肿块大,体质好者,去白术、茯苓、薄荷、加赤芍、丝瓜络、鹿角
霜、浙贝、穿山甲。
外治法
1、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7天1换。
2、巨大纤维腺瘤或单发性小纤维腺瘤服中药无效时,可考虑手术
摘除。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乳头风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哺乳期常见的乳头破碎称为乳头风。现代医学称之为乳头破碎或乳
头皲裂。
l、多见于素有乳头内缩或过短的哺乳妇女。
2、发病部位在乳头及乳头颈部。
3、乳头破碎裂开,痛如刀割,尤其在小儿吮吸时更甚,揩之出血
或流粘水,并有溃疡。
4、患者常因疼痛,害怕给乳儿吮吸,常致乳汁壅滞,易继发外吹
乳痈。
5、在哺乳期不易治愈,愈后容易复发,待断乳后方能痊愈。
6、本病须与乳疳样岩相鉴别。乳疳样岩生于非哺乳期妇女,乳头
和乳晕部糜烂不痛,经年不愈,后期可致乳头内陷,或腐去半截,四周
坚硬,皮色紫暗。
l、本病多由哺乳妇女素体热盛,内伤七情,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
致使肝胆火毒不得疏泄,蕴结乳头而成;或因乳头内陷,小儿强力吮吸,
皮烂而起;或因小儿出牙,吮乳咬破所致;或因小儿口中热毒之气所感;
或因乳汁过多,流溢皮肤,浸淫乳头,湿烂而裂。其特点是乳头表皮剥
离,发生大小不等的裂口,并形成溃疡,小儿吮乳时,痛如刀割,病程
较长,反复不愈,重者诱发乳痈。
2、本病总由肝经火热或阳明湿热蕴结而成。肝火上炎,火性燥烈,
故乳头潮红,燥裂剧痛,常伴急躁易怒,胸胁满闷,怒则气上,故暴怒
时疼痛更甚。若乳头破碎染毒,风湿热毒之邪侵入,风胜则作痒,湿胜
则滋水浸淫、糜烂,热胜则发热而口渴。治疗以清热泻火,祛风除湿为
主。
肝火旺盛证
[证见]乳头潮红,燥烈剧痛,裂口较深,全身不适,头晕口苦,胸
胁满闷,急躁易怒,怒则乳头疼痛更剧。舌边尖红,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龙胆草9克,山桅子9克,柴胡6克,车前子9克(包煎),黄等
9克,泽泻9克,当归9克,川梳子9克,甘草6克,元参12克,生地黄15
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l) 龙服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当归龙荟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l) 霜茄灰(顾世澄《疡医大全》)
处方:霜露茄子裂开者,阴干烧灰存性,研为细末,水调敷患处。
(2) 乳风散(李生安《中医杂志》1980.11)
处方:制乳香15克,煨乌梅15克,制马勃15克,汉三七6克,浙贝
母12克,蜈蚣3条。先将马勃用文火烘干,乌梅烧灰存性,乳香研至极
细无声,然后将上药共研为细面,混勾,装入瓶中备用。用时先将患处
用生理盐水洗净,再用消毒棉球蘸药粉扑于患处。每次约用药粉l克,
每日 l~2次;哺乳妇可增至3次,并于每次哺乳前用生理盐水洗净乳头,
避免婴儿吸人。
痒甚者,加霜茄灰2克。脓液多者,加炉甘石粉5克。
风湿热毒证
[证见]乳头瘙痒,糜烂,滋水浸淫,结为黄痂,全身热象较著,口
渴思饮。舌边尖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祛风除湿。
[方药]
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钩《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15克,生苡仁12克,黄柏9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
木通9克,苦参9克,蝉蜕3克,牛蒡子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甘草
6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胡连追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肝火旺盛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本病外治重于内治。患者应立即停止哺乳,用黄柏溶液定时清洗患
处;待干后用皲裂油或蛋黄油涂之,或用生肌玉红膏或珍珠散敷贴包扎,
每日换药1次,至痊愈。若裂口分泌物多,洗净后涂以除湿散,待分泌
物减少,再用皲裂油、蛋黄油或生肌玉红膏敷贴。
l、饮食疗法
参照“乳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本病预防重于治疗。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经常用温水洗涤乳
头,并常用手揉搓和牵拉乳头,以增加乳头张力。
(2) 患病后应停止小儿直接吮乳,可用玻璃罩橡皮乳头放在乳头周
围皮肤上哺乳,或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喂养。
(3) 保持乳头部清洁。
(4) 哺乳后涂药,哺乳前揩去洗净。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乳痈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
性乳腺炎。临床一般又分为外吹乳痈、内吹乳痈和非哺乳期乳痈。外吹
乳痈指产后或哺乳期所患,发病率最高;内吹乳痈是怀孕期所得;非哺
乳期乳痈是老年妇女和非哺乳期妇女发生的乳痈,男子和婴儿亦有罹患
者,临床较少见。
1、外吹乳痈
(1) 患者大多是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最为多见。
(2) 发病部位大多为乳房外上方,常为单发。
(3) 初起乳房部肿胀疼痛,局部无块或有块,皮色不变或潮红。成
脓期乳房肿块增大,焮红疼痛,并有持续啄痛。若肿块中软,按之应指
者为脓已成,有的乳头内可有脓液排出。溃后流出黄稠脓液,则肿消痛
减。
(4) 初起可兼有全身寒热,头痛骨楚,胸闷呕恶,便秘等症。治疗
及时适当,若在2~3日内寒热退清,肿退痛减,则有消散希望。若寒热
不退,肿痛加剧,约10天左右成脓。溃后脓出不畅,身热不退,肿痛不
减,为有传囊之变;若疮口流乳汁者,收口较慢,偶有成漏久不收口者。
2、内吹乳痈
(1) 多见于怀孕6~7个月时期的孕妇。
(2) 初起乳房部结块肿痛,皮色不变;日后逐渐皮色转红,化脓而
溃。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起病至脓熟溃破约1个月左右。
(3) 可有形寒发热,头痛骨楚等症。
(4) 不易消散,溃后往往须待产后才能收口。
3、非哺乳期乳痈
(1) 不论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并与怀孕哺乳无关。
(2) 如发生于初生儿及青春发育期,常因乳房略肿,有强加挤出乳
样液的病史。
(3) 局部症状与外吹乳痈相似,但易溃易敛。全身症状多不明显。
4、本病需与乳疽,乳发及乳中结核相鉴别:
(1) 乳疽:是乳房深部或乳房后部的脓肿,乳房结块,坚硬漫肿,
皮色不变,伴有酸痛,全身症状不明显,成脓迟缓,病程长,易成漏。
(2) 乳发:为乳痈之严重者,腐溃迅速,热毒症状较一般乳痈严重。
(3) 乳中结核:以乳房出现结块为特征,偶有与痈证混淆者,但无
寒热,肤色正常,疼痛多在月经期,或情志不畅时出现或加重,生长速
度慢,病程长,多不溃脓。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论治
1、本病主要由于乳汁淤积及肝胃郁热而引起。若因乳头破碎、乳
头畸形和内陷,哺乳时疼痛,影响充分哺乳,或乳汁多而哺乳少,或小
儿口中热毒之气熏蒸,或因毒邪外袭,均可使乳汁淤滞,乳络不畅,乳
管阻塞,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若因情志不畅,气血瘀滞,结于乳
房而成乳痈。本病以患乳肿痛,焮热,全身寒热,头疼身痛为其特征。
2、本病辩证主要有肝郁气滞证、胃热唐人街盛证及毒邪外侵证。
肝主疏泄,多气少血之阳明胃,多气多血之经,胃热壅盛证乳房结块疼
痛较剧烈,憎寒壮热,局部温度高,伴大便秘结。毒邪外侵证有乳头凹
陷或破损,乳头刺痛,刀割样疼痛,结块常于乳晕或乳房中心部位。本
病治疗以疏肝气,清胃热,通乳消肿为原则。
肝郁气滞证
[证见] 患乳胀痛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温度不高;全身感觉不
适,胸闷,烦燥易怒,寒热不明显,口微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通乳散结。
[方药]
1、主方:橘叶散(陈实功《外科正宗》)
处方:橘叶6克,柴胡9克,陈皮9克,川芎9克,生山栀9克,生石
膏15克(打碎),黄芩9克,连翘9克,甘草6克,金银花9克,蒲公英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若产后恶露未净者,加益母草30克。内吹乳痈者,加苧麻根30克、
紫苏梗15克。
2、中成药
(1) 七味新消丸,每次2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2) 一粒珠,每次1丸(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重症加倍。
3、单方验方
(1) 蒲王汤(林如金验方)
处方:蒲公英15克、王不留行15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穿山
甲10克,牛蒡子10克,生地黄10克,柴胡6克,赤芍6克,甘草3克。水
煎服,每日1剂。
(2) 南瓜(易联明《湖北中医杂志》1990.5)
处方:取南瓜(新鲜嫩瓜片尤佳),切成长1.5~3厘米,宽1~1.5厘米,
厚0.7厘米的瓜片,每次准备3~4片。将盛有水的锅置于炉上烧开后,取
1片瓜放在沸水中,立即用镊子夹起,抖掉水珠,轻慢地敷于乳房患处。
待瓜片微温时,如上法更换1片。每次共治疗5~10分钟,每日2次。病程
短者1~2日,长者3~4日即可获痊愈。如溃破者,则敷于伤口周围硬结处,
溃处伤口作常规换药。
(3) 全蝎方(胡勤柏验方)
处方:全蝎2只,馒头1个。用馒头将全蝎包入,饭前吞服。每日1
剂。
(4) 乳痈汤(贾增运验方)
处方:蒲公英30克,漏芦20克,橘核20克,金银花12大象,白芷12
克,瓜蒌12克,连翘12克,青皮12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5) 大血藤(杨中学《中医杂志》1984.8)
处方:大血藤60~90克,水煎服,每日1剂。
(6) 鲜马兰(胡献图《中药通报》1988.7)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鲜马兰120克,捣烂取汁,加白糖内服,每日1剂。
(7) 乳痈消散方(顾筱岩验方)
处方:柴胡9克,紫苏梗9克,荆芥9克,防风9克,牛蒡子9克,王
不留行9克,鹿角霜9克,丝瓜络9克,路路通9克,全瓜蒌12克,蒲公英
12克,青皮4.5克,陈皮4.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乳痈早期。
胃热壅滞证
[证见] 乳房结块疼痛,皮色发红,温度高;全身关节酸痛,头痛,
憎寒壮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洪
数。
[治法] 清热解毒,祛瘀散结。
[方药]
1、主方:瓜蒌牛蒡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熟牛蒡9克,生山栀9克,金银花9克,连翘12克,全瓜蒌12
克(打碎),蒲公英30克,橘叶6克,青皮6克,柴胡9克,黄芩9克,紫花
地丁12克,漏芦9克,穿山甲9克,王不留行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剂。
高热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知母12克。酿脓者,加黄芪15克、
皂角刺9克。产妇不哺乳及断乳后乳汁壅胀者,加生山楂30克、生麦芽
30克。
2、中成药
(1) 七味新消丸,用法参照肝郁气滞证。
(2) 黄连清胃丸,每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毒邪外侵证
[证见] 乳头凹陷或破损,刺痛,刀割样疼痛,惧怕婴儿吸乳,乳
晕或乳房中心结肿。
[治法] 清热祛风除湿。
[方药] 参照乳头风湿热毒证。
外治法
1、初期 宜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水蜜调敷;或用金黄膏、玉
露膏外敷患处;或用蒲公英、野菊花、地丁、仙人掌(去刺)等鲜草药洗
净捣烂外敷。每日1~2次。
2、脓成 宜切开引流,以小切口呈放射状切开为宜。
3、溃后 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净以生肌散收口。如乳汁
从疮口流出,可在患侧用垫棉法束紧,压缩乳汁分泌,促使收口。
成漏者按乳漏处理。
1、按摩疗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证初期。患乳用冬青油或万花油涂抹,或不用油,
让患者或术者以五指均匀地压于患乳,由乳房向乳头作单方按摩,勿用
力挤压肿块部位;同时轻揉和牵拉乳头,以促使淤乳排出。每日1~3次。
脓成忌用。
2、针刺疗法
初起可针刺少泽、天宗、合谷,强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1次。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此法能减轻疼痛,促进肿块消散。
3、饮食疗法
(1) 蒲公英薄荷饮:蒲公英10克,薄荷5克,鲜葱须5克,菊花5克,
陈皮5克,白糖50克,同放入茶壶内,用沸水温浸15分钟,频饮。适用
于乳痈初起。
(2) 仙鹤草粥:将仙鹤草根250克洗净切碎,粗纱布包好放入锅内,
加清水及糯米适量熬至粥粘;去仙鹤草根,加白糖适量,即可食用。适
用于乳痈成脓、溃脓期。
(3) 人参莲肉汤:白人参10克,莲子10枚(去心),冰糖30克。白人
参、莲肉同放小锅内,加温水适量泡发,再加入冰糖,隔水蒸1小时,
吃莲肉喝汤。余下的白人参可于次日如上法制作,连用3次,最后一次
连参食用。适用于体弱消瘦,神疲倦怠,乳痈溃后久不收口,或有传囊
之变者。
4、预防调护
(1) 在女孩出生后1周内,将其凹陷的乳头挤出,可以防止成年后
造成乳头内缩,影响吸乳。
(2) 怀孕5个月后,宜经常用75%酒精擦洗乳头。
(3) 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注意乳头清洁。如乳汗太多,哺乳后尚
未排尽时,可用吸乳器或用手挤压按摩,使乳汁排出,防止乳汁淤积。
(4) 注意乳儿口腔清洁,不可含乳而睡。
(5) 断乳时应逐步减少哺乳时间,再行断乳。断乳前用麦芽60克、
山楂60克煎汤代茶,可以回乳。
(6) 患者乳痈未成脓时及破溃后,均宜用吸乳器充分吸出乳汁。局
部炎症严重,如能断乳时应考虑回乳。
(7) 以三角巾或胸罩托起患乳,以减少其活动和疼痛。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1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色厥色脱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色厥色脱是指男女性交时,精液倾泄不止,气随精去而暴脱,遂至
手足厥冷或厥逆神志昏迷,或大汗淋漓等气阳虚脱的疾病。
1、凡是男女性交时,精液倾泄不止,气促,手足厥冷,大汗淋漓,
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可诊断为本病。
2、素体虚弱,房劳过度之人,于解小便时突然昏倒,手足厥冷者,
也属本病。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语、
口眼歪斜等后遗症。重者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
3、本病应与中风、痈证相鉴别。
本病多因先天不足,元气虚衰或房事无节,纵欲竭精者。房劳时精
脱于下,气衰于上,精脱阳走,遂至手足厥冷,神志昏迷,重则阳气亡
脱,大汗淋漓而阴阳离决。
辩证常见气脱型,伴有四肢厥冷、神志昏迷、大汗淋漓等。总的治
法是益气回阳救脱。
气虚型
[证见] 男女性交时,突然四肢厥冷,神志昏迷;性交后,四肢厥
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舌质淡,脉微欲绝。
[治法] 益气回阳救脱
[方药]
1、主方:参附汤(陈自明《校对妇人良方》)
处方:人参15克,附子10咳。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人参注射液,肌注,每次:克,每日2次。
(2)生脉注射液,肌注,每次:克,每日2次。
1、针灸治疗
涌泉,直刺1.3~1.7厘米,灸10~30分钟;足三里,直刺1.7~4厘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米,灸10~30分钟;灸神厥、气海、百合。
2、推拿治疗
以两手食指屈成弓状,第二指节的内侧面紧贴印堂,由眉间向前额
两侧抹,约40次左右。以两手拇指罗纹面紧按风池,用力作旋转按揉,
随后按揉足少阳胆经的脑空,约30次左右,酸胀为宜。两手掌心紧照按
两耳,然后作快速有节律地鼓动,约30次左右。人正坐,眼睛睁开前视,
牙齿咬紧,用手掌心在囱门作有节律的拍击动作,约10次左右。将两手
搓热,随后掌心紧贴前额,用力向下擦到下颌,连续约10次左右。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色欲伤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色欲伤,是先天禀赋薄弱,后天淫欲无度所产生的伤气、损精、丧
神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属虚损病范畴。
1、有房劳过度,或手淫频频,或情窦初开,积想在心,肾精煎熬
等明确病史。有精、气,神俱伤之典型临床表现。如精伤则以阴血不足
为特点;气伤则以脾肾气虚为主;神散则是精、气两伤的综合表现。
2、有典型脉象:浮大、极虚为主脉。兼见细、弱、沉、小、迟为
阳虚或阴阳两虚;兼见细数、弦、芤为阴虚。
3、本病应与五劳、六极相鉴别。
本病因色欲过度,精伤则气馁则神散,精血一败、神气无所依附,
则精、气、神俱病。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二脏皆有相火,其系上属于
心,心动则相火亦动。人交接之先,必先心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起,
相火动则肾藏之精则暗动,交按时则倾倒而出。
辨证临床上常见气虚、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等症型。气虚型,伴
有精神萎靡、气短懒言等。阴虚型,伴有潮热盗汗、口燥咽干等。阳虚
型,伴有腰痛、阳痿、夜尿多等。阴阳两虚型,伴有畏寒肢冷、神疲乏
力、自汗盗汗等。总的治法是补气、补阴、补阳。
气虚型
[证见]心悸,房事时心窝部汗出多,食后胃院胀闷,腰膝酸软,
耳鸣失聪,精神萎靡,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大。
[治法]甘补心脾肾之气。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酸枣仁12克,当归9克,远志6克,茯
神9克,大枣6枚,龙服肉9克,枸杞子12克,山萸肉12克,狗脊12克,
木香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归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花旗参茶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2次。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3、单方验方:黄芪补气汤(李振琼《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2克,茯苓25克,酸枣仁9克,
龙眼肉12克,枸杞子12克,炙甘草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阴虚型
[证见]耳鸣,腰膝酸软,足跟痛,形体消瘦,头晕,午后潮热,
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口燥咽干。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尺弱。
[治法]滋补肾阴,潜降虚阳。
[方药]
1、主方:清离滋坎丸(林佩琴《类证治裁·劳瘵》)
处方:麦冬12克,生地黄15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知母12克,
黄柏12克,白术9克,甘草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归芍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大补阴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首乌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阳虚型
[证见]腰膝酸软,疾行喘喝,五更溏泻,阳痿,精冷不育,夜尿
多,小便清长,少气,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迟。
[治法]甘温益火,补阳配阴。
[方药]
1、主方:金匮肾气丸
处方参见“早泄”肾气不固型方药。
2、中成药
(1)右归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全鹿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苁蓉补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4)三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阴阳两虚型
[证见]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发脱齿摇,阳痿遗精,小便清长,
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唇燥,不
欲饮水。舌质淡,少苔,脉沉细弱。
[治法」 阴阳两补。
[方药]
1、主方:桂枝和龙骨牡蛎汤(张仲景《伤寒论》)
处方:桂枝12克,生姜3片,炙甘草9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
30克(先煎)。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人参鹿茸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补肾益脑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龟鹿补肾丸,口服,每次:丸,每日2次。
1、针灸治疗
取穴:肾俞、脾俞、气海、太溪、足三里;或中脘、天枢、关元俞、
命门。针均用补法并灸。
2、气功导引治疗:踞坐俯首祛寒法。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踞坐,两脚交叉,两手由两大腿外侧,经膝下从脚弯中伸入,两手
相握,用力互相牵引,头颈尽力向下俯屈。这样保持7~9息,松手仰头。
每次行功可反复进行3~5次。
3、饮食疗法
(1)神仙粥:山药150克,鸡肉150克,粳米100克,韭菜子末25克,
以清水1升煮粥。食粥后,可饮25毫升米酒,借酒势发挥药势。适用于
气虚型色欲伤。
(2)甲鱼粥:甲鱼1只,糯米100克,精盐5克,料酒25毫升,猪油
50克,胡椒粉10克,葱头25克,姜块25克,肉汤1.5升。将甲鱼剁去头,
去掉硬盖、尾、爪尖,除去内脏,切成小块,在开水中煮一下,捞出后
刮去黑皮。将炒锅烧热,下猪油,投入甲鱼,炒至无血水时加入料酒、
葱、姜、肉汤,烧开后移到小火上炖烂。将鱼骨刺及葱姜拣去不用,加
入糯米(淘洗干净)、精盐,再熬煮成粥,调入胡椒粉服食。适用于阳
虚型色伤精。
(3)鸽肉粥:鸽肉150克,粳米100克,猪肉末50克。将鸽肉、猪
肉加姜、葱、料酒、盐,上笼蒸至能拆除骨刺为度;粳米加水烧开,再
加入鸽肉等,共煮成粥,调入麻油,味精、胡椒粉即成。适用于阳虚型
色伤精。
(4)鸡肉粥。鸡肉200克,粳米100克,香菇20克。先将鸡肉、香
菇切成小丁,炒锅下麻油、葱、妻,煽炒出香味后,加入鸡丁等稍炒,
烹上料酒,入鸡汤、粳米烧开,捞去浮沫,转用小火慢熬成粥,再调入
精盐、味精、胡椒粉即成。适用于阴阳两虚型色伤精。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伤风鼻塞
疾病科属 鼻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伤风鼻塞是由外感风邪引起。主要症状为鼻窍不通,流涕,喷嚏,
甚至不闻香臭。本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程较短,一
般数日可愈。本病与西医的急性鼻炎相类似。
l、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喷嚏,全身可伴发热、恶寒、头痛。
起病较急,整个病程约历7~10天。
2、检查可见鼻粘膜红赤肿胀,鼻内有清稀鼻涕。
3、本病应与鼻鼽相鉴别。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鼻塞、鼻痒、
喷嚏,鼻流清涕为特征,发病时间短,往往数小时即减轻或消失,检查
见鼻粘膜苍白水肿,从症状及检查可资鉴别。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多发生于气候突变,寒暖失常
之时。由于气候多变,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失慎,过度疲劳,致使正
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而致病。
因风邪为百病之长,常挟寒、挟热之邪侵袭人体,故本病入侵邪毒
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邪毒侵袭,皮毛受邪,内犯于肺,肺为寒邪所
遏,清肃失常,邪毒上聚鼻窍。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风热上侵,首
先犯肺,或风寒之邪久郁化热犯肺,以致肺失清肃,治节失常,肺气不
宣,邪毒停聚鼻窍而致病。总的治疗方法是疏风解表,祛邪通窍。
外感风寒型
[证见]鼻粘膜肿胀淡红,鼻塞较重,喷嚏频作,涕多而清稀,讲话
鼻音重。头痛,恶寒,发热轻, 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通窍,辛散风寒。
[方药]
1、主方:通窍汤(徐春甫《古今医统》)加减
处方:防风12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藁本12克,升麻15克,葛
根30克,苍耳子10克,麻黄6克,甘草6克。水煎服。
鼻塞较甚者,可加路路通15克、藿香10克。
2、中成药
(1)九味羌活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或姜葱
汤送服。
(2)防风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使用成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人l/3—2/3量。
(3)午时茶,煎服或冲服,每次l块或l袋。
外感风热型
[证见]鼻粘膜红肿,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喷嚏,涕黄稠。发
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自或
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通窍,疏风清热。
[方药]
l、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牛蒡子12克,淡竹叶12克,桔梗12
克,荆芥10克,蔓荆子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头痛甚,加藁本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者,加前胡12克、瓜
蒌仁12克。咽喉疼痛者,加玄参15克、射干12克、山豆根12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1丸,片剂,每次4片,每日
2—3次。
(2)感冒清片(胶囊),口服,片剂每次3—4片,胶囊每次 l—2粒,
每日3次。
(3)感冒灵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外治法
主要用疏风通窍、清热解毒的药物制剂滴鼻,如用滴鼻灵、葱白滴
鼻液、鼻炎滴剂等滴鼻,每次滴3—4滴,每日2—4次。
l、针灸疗法
(1)风寒鼻塞:取列缺、风门、风池、合谷等穴,毫针浅刺,用泻
法。
(2)风热鼻塞:取大推、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毫针浅刺,
用泻法。
2、饮食疗法
(1)芫荽马蹄水:芫荽15—30克,马蹄(孛荠)250—500克,煎水代
茶饮。
(2)淡豉葱白煲豆腐:豆腐2—4块,淡豆豉12克,葱白15克。先将
豆腐略煎,再加淡豆豉,加水l碗半煎取大半碗,再加入葱白,煎滚后
取出,乘热吸用,盖被微取汗。
(3)生姜芥菜汤:鲜芥菜500克,洗净切断,生姜10克切片,加清水
4碗煎至2碗,用食盐少许调味,每日分两次饮用。
3、预防调护
(1)适当休息,增加营养,多饮开水,食用易消化食物。
(2)鼻塞时不可强行擤鼻,以防邪毒窜入耳窍,致发耳疾。
(3)积极及时治疗,防止表邪入里,或变生他疾,或转为鼻窒,迁
延难愈。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烧伤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烧伤是指沸水、滚油、蒸汽、烈火、电、金属熔液、化学物质或放
射线等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损伤性疾患。由于古代
烧伤一般以火烧或热水烫伤者居多,故称为消水火烫伤,又称汤烫疮或
火烧疮。
1、烧伤面积的计算
(1) 手掌法;伤员五指并拢时手掌的面积,往往占其全身体表面积
的1%。手掌法常用于小面积或散在的烧伤的计算。
(2) 中国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分为11个9等份。头、面、颈部
为9%,双上肢为9%×2=18%,躯干前后包括外阴为9%×3=27%,双下肢包
括臀部为9%×5+1%=46%。
(3) 儿童烧伤计算法:计算公式为
头颈面部 9+(12-年龄)=?%
双下肢 41-(12-年龄)=?%
2、伤伤深度计算法
(1) I度:烧伤达表皮角质层。表现为皮肤潮红、微肿疼痛。1周可
痊愈,不留瘢痕。
(2) II度分为浅II度和深II度。
浅II度:烧伤达真皮深层,有皮肤附件残留。表现为皮色苍白,间
有紫红色斑点。需1月左右痊愈,往往遗留瘢痕。
(3) III度:烧伤达皮肤全层,甚至伤及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
表现为皮肤苍白、焦黄或炭化,疼痛反而不甚,触之坚硬,失去弹性而
无光泽,表面干燥,甚至累及肌肉和筋骨。愈后多有严重的瘢痕和挛缩。
3、烧伤程度的估计
(1) 轻度:总面积在10%(儿童5%)以下的II度烧伤。
(2) 中度:总面积在11%~30%(儿童6%~15%)之间的II度烧伤,或III
度烧伤面积在10%(儿童5%)以下。
(3) 重度:总面积在31%~50%,或III度烧伤面积在10%~20%之间,
或总面积不到30%,而有下列情况者:全身情况差或已有休克;合并其
他严重的创伤或化学中毒;严重的呼吸道灼伤;头面部、会阴部烧伤。
(4) 特重度:总面积在50%以上,或III度烧伤面积在20%以上者。
4、轻度烧伤局部皮肤潮红疼痛,或有水泡;若表皮脱落,则露出
鲜红创面。可以渐干而愈,一般无全身症状。
5、中度以上的烧伤,可见局部红肿热痛,甚则肉色灰白,或皮焦
肉卷,易于感染,流水溢脓,腐臭难脱,疼痛剧烈,难于安睡。严重者
可出现热毒扩入营血,内攻脏腑的严重全身症状。
细览页面 页码,1/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1、本病是由于强热侵害人体,以致皮肉灼伤腐烂而成。轻者仅皮
肉损伤,不影响脏腑;严重者则不仅皮肉损伤。而且火毒炽盛,伤及体
内阴液,或热毒内攻脏腑,以致脏腑不和,阴阳失衡,产生诸多变证,
甚至危及生命。
2、大面积的重度烧伤,有显著的全身表现。其全身症状的出现,
可随病情的发展而变化。
(1) 火为阳邪,易伤阴液。烧伤早期,热伤津液,可表现为津伤燥
热,出现口渴喜饮,咽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津伤之症。津液
脱失,火热耗气,气阴两伤,则见神疲乏力,烦渴引饮,面色无华,舌
红而干。阴津被竭,阳无所附,阴竭阳脱,可出现体温反低,四肢厥冷,
汗出淋漓,神识淡漠,面色苍白,脉微细促等阴阳离决的危重症候。
(2) 中期由于火热之毒传里,或因火疮酿脓败坏,疮毒陷里,内攻
脏腑,可见壮热烦渴,躁动不安,口干唇燥,便秘尿赤等热毒炽盛的症
状,或出现有关脏腑功能衰败之见症。
(3) 后期虽邪热渐退,由于火热所伤,阴液未复,气血被耗。临床
以气血两虚及脾胃虚弱的表现为主。
以上是烧伤的一般辨证规律,但烧伤病证多来势迅猛,复杂多变,
临证必须灵活辨证。对重伤员,辨舌苔与脉象有一定的重要性。初期舌
质多淡红,或有浮浊苔;火毒内攻,则舌红苔黄而干;阴津损耗者,舌
多光绛,甚起芒刺;病情好转,正气渐复时,舌苔渐生,舌红转淡。烧
伤的脉象,一般为洪大弦数,尤以数脉居多,即使在治愈后往往还可持
续较长时间,随气阴恢复后才逐渐缓和;如合并全身化脓性感染时,脉
数更甚。如数疾之脉,转为沉迟时,为脉症不符,病情趋向恶化。
本病以清火解毒,固护气阴为主要治疗原则。
火热伤津证
[证见] 发热,口干渴饮,咽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
苔黄或黄糙而干,脉数或弦细而数。
[治法] 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打碎),知母9克,甘草6克,金银花12克,生地
黄15克,金石斛9克,黄芩9克,麦冬9克,连翘9克,玄参9克,山栀子
9克,北沙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连翘败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清喉饮,每次15毫升,每日4次,口服。
(3) 白虎合剂,每次30毫升,每日3次,口服。
(4) 清胃黄连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烫伤液(王勇《四川中医》1990.10)
处方:鸡蛋1只,冰片3克。在鸡蛋上叩打一小孔,使蛋清流入碗中;
再将冰片研细入内,加少量麻油拌匀即成。创面常规处理后,用消毒棉
签蘸取烫伤液涂于患处,每日3~4次。
(2) 虎杖粉(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虎杖根适量,研为极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消毒后涂于伤
面。
细览页面 页码,2/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3) 蜂麻冰连糊(张居运《新中医》1986.2)
处方:蜂蜜100克,麻油100毫升,冰片5克,黄连末5克。将蜂蜜放
锅内加热溶开,加入订油,用槐树条搅拌,待稍温再加入冰片、黄连末,
拌匀装瓶。创面常规消毒后,取药糊均匀涂于创面,每日换药1次。伤
势好转后,2~3天换1次。用于I、II度烧烫伤。
(4) 西瓜蜜汁(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自然西瓜汁适量,蜂蜜适量。以大量自然西瓜汁加入适量蜂
蜜调服,少量频饮。
(5) 荸荠甘蔗汁(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荸荠300克,甘蔗汁200毫升。先以荸荠加水适量,煎取汁液
200毫升,去渣,再加入甘蔗汁。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5~6次。
气阴两伤证
[证见] 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眼眶凹陷,烦渴引饮,小便短少。
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方药]
1、主方: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味
处方: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金石斛克,金银花9克,
生地黄15克,知母9克,天花粉12克,北沙参30克,甘草6克,白芍9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生脉饮,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2) 生脉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火热伤津证单方验方。
阴伤阳脱证
[证见] 神识淡漠或昏昏欲睡,面色苍白,呼吸短促,体温反低,
四肢厥冷,汗出淋漓,汗出淋漓。脉微细欲绝或虚大无力。
[治法] 回阳救逆,固护阴液。
[方药]
1、主方:参附汤(薛己《正体类要》)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
论》)
处方:人参6克(另炖),生附子9克(先煎),麦冬12克,五味子6克。
水煎待温急服。
汗出淋漓者,加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
2、中成药
(1) 四逆汤口服液,每次20毫升,每日3次,口服。
(2) 生脉注射液,肌注每次2~4毫升,静脉注射每次20~40毫升加入
5%葡萄糖液,以2:1比例混合。
(3) 丽参注射液,用量用法同生脉注射液。
3、单方验方
休克方3(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红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附子10克,干姜6克,
炙甘草10克,肉桂6克。浓煎,每日3服。
火毒内陷证
[证见] 壮热烦渴,躁动不安,口干唇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或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焦干起芒刺。热毒传心则烦躁不宁,
神昏谵语;传肺则呼吸气粗,鼻翼煽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传肾则
尿闭浮肿或血尿;传肝则痉挛抽搐,头摇目窜;传脾则腹胀便秘,或便
细览页面 页码,3/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溏粘臭而频,或呕血便血。
[治法] 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
秘要》)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挫末先煎),鲜生地黄30克,丹参12克,牡丹皮
9克,元参9克,麦冬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黄连9克,生山栀子
9克,黄芩9克,甘草6克,赤芍9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热毒传心者,加服新雪丹1.5~3克,每日2次。热毒传肺者,加生石
膏30克(打碎)、桔梗9克、鱼腥草15克、桑白皮12克、川贝母3克(冲服)。
热毒传肾,尿少尿闭者,加车前子9克(包煎)、白茅根30克、淡竹叶9克、
泽泻9克、猪苓9克。血尿者,加大蓟15克、小蓟15克、白茅根30克。热
毒传脾腹胀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玄明粉9克(冲服)、枳实9克、
莱菔子15克、便溏粘臭者,加葛根15克、白头翁12克、神曲9克、广木
香9克(后下)。呕血便血者,加田七末3克(冲服)、白及9克、侧柏炭9克、
地榆炭9克。
2、中成药
(1) 新雪丹,每次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新方安宫丸,每次5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牛黄醒脑片,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火热伤津证单方验方(1)~(3)。
气血两虚证
[证见] 低热或不发热,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
振,夜卧不宁,自法盗法,创面皮肉难生。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
虚数。
[治示] 调补气血。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生黄芪15克,白术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熟
地黄15克,茯苓9克,金银花9克,陈皮6克,谷芽15克,炙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人参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九转黄精丹,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血复康(李云宝等验方)
处方:黄芪,熟地黄,何首乌,当归,灵芝。制成片剂,每日3次,
每次6片。
(2) 收口散(徐荣成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4)
处方:制炉石30克,熟石膏60克,煅龙骨20克,青黛12克,黄升6
克,轻粉6克,枯矾6克,冰片4克。共研成极细末,清创后均匀撒于创
面。适用于烧伤后期残留溃疡。
脾胃虚弱证
[证见] 饮食日减,口舌生糜,口干少津,嗳气呃逆,或腹胀便溏。
舌红而干,光剥无苔或舌淡胖,苔白,脉细数或细弱。
[治法] 调理脾胃。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4/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主方
(1) 益胃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沙参15克,麦冬9克,玉竹9克,生地黄9克,西洋参9克(另
炖服),金石斛克,山药12克,扁豆15克,野蔷薇9克。水煎服,每日1
剂。
嗳气呃逆者,加竹茹9克、制半夏9克、柿蒂9克。
(2) 腹胀便泄者,用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减
处方:党参12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山药12克,莲子肉9克,
扁豆15克,鸡金9克,陈皮9我,谷芽15克,广木香9克(后下),砂仁6克
(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参术健脾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参苓白术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二冬膏,每次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气血两虚证单方验方(2)。
外治法
1、现场急救
(1) 脱离致伤源:尽快排队致伤因素,使病员迅速脱离现场。被酸、
碱等化学物质浸湿的衣服应立即脱去,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干石
灰烧伤时,应先去除石灰颗粒,然后用水冲洗。磷烧伤时,立即用湿布
覆盖创面,或将患肢浸入冷水中,忌用油质敷料,以免吸收中毒。
(2) 保护创面:用清洁或消毒被单覆盖创面,避免污染和再度损伤,
或就地取用中草药外敷。
(3) 积极抢救危重病员:如呼吸道梗阻时,立即进行气管切开,呼
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合并大出血者,立即止
血;有骨折者,予以简单固定。
2、清创
清(剃)除烧伤部位及附近的毛发,然后用2%黄连液,或银花甘草煎
液,或38℃左右消毒等渗盐水反复冲洗创面,除去一切污染及异物,包
括大水泡和残留上皮。继用消毒纱布吸干创面水分,作创面周围皮肤消
毒,按创面深度、大小、部位等选用外治方药。清创时动作要轻快,特
点是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必待其安静,病情稳定后方可施行,且方法力
求简捷。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大面积重症伤员,一般应在冬眠下进行。
必要时,清创术后可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国际单位,以防发生
破伤风。
3、创面处理
(1) I、II度烧伤:宜解毒消肿,收敛止痛。可用矾冰液纱布湿敷
创面,随干随淋湿纱布,每日更换纱布。或用紫草油纱布敷贴创面,外
以无菌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次。或用安医3号制痂酊,每2~4小时喷洒
或外涂1次,待12~24小时结痂后改为每日3~4次,使创面在药痂下愈合。
(2) 深II试及III度烧伤:治宜解毒消肿,祛腐脱痂。可用黄连解
毒膏,外以油纱布包扎创面。根据创面有无感染,可隔3~5天或6~7天换
药1次,如渗液较多则需每天或隔2~3天换药1次。或用水火烫伤膏敷贴
创面,包扎固定,每1~2天换药1次。
(3) 恢复期:治宜生肌收口,促进创面早日愈合。可用复方生肌膏,
或生肌玉红膏外敷创面,1~2天换药1次。
细览页面 页码,5/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如尿闭者,可针水道、中极、关元、肾俞、膀胱俞、三阴交、阴陵
泉、太溪、水分等穴。宜轻刺、少留针。
2、预防调护
(1) 加强工厂,特别是高温作业区的安全生产教育。加强对化学物
品的严格管理与安全用电宣传。严禁小孩玩火,家庭炊具或取暖用具应
放在适当之处,谨防小孩弄翻引起烧汤伤。
(2) 四肢烧伤的患者应适当抬高患肢;躯干、下肢烧伤者,宜卧床
休息;病情较重者,应绝对卧床,并定时翻身,以免创面受压。
(3)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与空气流通,重伤员应安置在特殊烧
伤病室。
(4) 做好头、颈、面部及会阴部等特殊部位的烧伤护理,不使用刺
激性药物。保护双眼;观察有无气道烧伤。会阴部烧伤者应防止敷料被
二便污染,一有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创面感染。
(5) 鼓励病人进食,可用银花甘草汤、西瓜汁、绿豆汤、水果露等,
少量频频饮服,以之代茶。多食蔬果、禽蛋、瘦肉之类,忌食辛辣、肥
甘、鱼腥等刺激性发物。
细览页面 页码,6/6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2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蛇串疮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蛇串疮是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因其每多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丹,本病在历代医籍中尚有火带疮、
蛇丹、蜘蛛疮等名称。本病西医称之为带状疱疹。
1、多见于春、秋季,患者以成人居多。
2、皮疹好发于腰肋部、胸背部,其次为面部(尤其是额部),也
可发生于四肢或其他部位。
3、发疹前常有轻度发热、疲倦不适、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局部
皮肤往往先有灼热感或疼痛感。也可无上述前驱症状而突然出现皮疹。
4、开始的时间局部出现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在红斑上出现簇集成
群的绿豆至黄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疱壁紧张,表面发亮
状似珍珠,内容透明澄清,周围有红晕。若干簇水疱排列成带状,各簇
水疱之间的皮肤正常。皮疹呈单侧分布(左侧或右侧),一般不超过正
中线。附近淋巴结常可肿大。数日后水疱内容逐渐混浊,被吸收,干涸,
结痂;或部分破裂,形成糜烂面,以后干燥结痂。痂皮脱落而愈,局部
遗留暂时性的淡红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
5、偶见发生大疱或血疱,甚至坏疽者。也有仅出现红斑、丘疹而
不发生典型水疱者。此外,极个别患者可双侧均发生皮疹。
6、自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灼热感。
7、皮疹发生于面部(尤眼部)者,病情较严重,常引起剧烈疼痛,
并可损及眼球各部,甚至失明。应特别注意。
8、病程约2~3周,能自愈,愈后一般不复发。但少数患者(尤老年
患者)皮疹消退后,疼痛仍可持续1~2个月,甚至更久者。
蛇串疮多因情志内伤,肝郁化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饮食失调损
伤脾胃,或忧思伤脾,则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以致湿热内
蕴;兼外受毒邪,则湿热火毒熏蒸皮肤而发疹。
辨证主要辨肝胆火盛和湿盛,可根据皮疹之表现及全身见证予以辨
别。临床以肝胆火盛型为多见。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
止者,多属气滞血瘀;而老年患者疼痛日久亦有属气血虚者,应注意辨
别。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泻肝火、利湿热,并宜结合外治。
肝胆火盛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证见]皮扶上出现红斑、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热疼痛,伴有口苦、
咽干、口渴、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
脉弦滑或弦数、弦滑数。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黄芩、泽泻、车前子、大青叶各12克,柴胡、山栀
子、木通各9克,生甘草5克,生地黄、板蓝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
剂。
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疼痛较甚者,酌加化瘀通络之品,
如延胡索9克、乳香、没药各6克,丹参15克等,或三七末3克(冲服)。
兼血热而出现血疱、坏死者,可加水牛角30克(先煎)、牡丹皮、紫草
各12克等。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
水送服。
湿盛型
[证见]皮肤淡红斑,水疱破溃,糜烂,渗液较多,伴有口不渴或渴
不欲饮,纳呆,腹胀,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厚或白滑,脉濡缓等。
[治法] 燥湿清热,理气和中。
[方药]
1、主方:除湿胃苓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苍术、白术、厚朴、延胡索、木通各9克,车前子、泽泻各
12克,滑石、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陈皮、生甘草各5克。水煎服,
每日1剂。
疼痛较甚者,酌加乳香、没药各6克,丹参15克,或加三七末3克(
冲服)。
2、中成药
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气滞血瘀型
[证见]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伴有夜眠不宁,
精神疲乏。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苔白,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1、主方:柴胡疏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柴胡、赤芍、枳壳、香附各12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
延胡索9克,川芎、陈皮、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如疼痛较甚,舌有瘀斑者,加桃红、川红花各9克、三七末3克(冲)。
气血两虚型
[证见] 皮疹消退后仍疼痛日久者(主要见于老年患者),伴有面
色晄白,气短,纳呆,神疲乏力,夜睡难寐。舌质淡,少苔,脉细或弦
细。
[治法]调补气血,重镇安神,佐以化瘀止痛。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8克,白芍、丹参各15克,白术、茯苓各12克,当归、
川芎各9克,炙甘草6克,三七末3克(冲),龙骨、牡蛎、珍珠母各30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一般不宜挑破水疱。
1、水疱末破者,可用双柏散、青黛散、金黄散或二味拔毒散,冷
开水调搽;或用紫金锭与云南白药各半,冷开水调搽;也可用五妙水仙
膏点涂。
2、水疱已破糜烂者,可用青黛散油外涂,也可外涂2%龙胆紫溶液。
3、个别患者渗液较多者,可用板蓝根、银花叶、木贼、虎杖、野菊
花、黄柏各30克,煎水待冷湿敷。
可采用针刺疗法,体针或耳针可根据皮疹发生部位而选取穴位。
1、体针常取穴内关、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或
取阿是穴,每次取3~4个穴位,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常取穴肝区、神门及皮疹分布之所属区,留针30分钟,每
日1次;也可埋针或贴耳珠。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射精痛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射精痛是指男子性功能高潮阶段,射精前后的阴部甚至连至下腹部
陈发性酸痛或隐痛。常见于西医的精囊炎、前列腺炎、后尿道炎等。
凡是在性交过程中,当性欲达到高潮,产生射精动作的前后,阴部
连至少腹出现阵发性的隐痛或绞痛者,可诊断本病。
辨证临床常见肝经郁火型、心肾不交型和肝肾阴虚型。肝经郁火型,
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心肾不交型,伴有心烦口渴,夜寐不宁等。
肝肾阴虚型,伴有神疲,腰痛,头晕耳鸣等。总的治法是清肝利湿,行
气止痛,清心凉血,养肝肾阴。
肝经郁火型
[证见] 性冲动时,下腹部、腹股沟、会阴部疼痛,射精时更甚,
呈绞痛样发作;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舌边尖红,苔黄干,脉弦数。
[治法] 清泄肝经湿热,行气止痛。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合金铃子散加减(黄吉棠《男科病》)
处方:龙胆草12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泽泻10克,木通10克,
车前子20克,枳壳10克,柴胡10克,生地黄20克,金铃子10克,延胡索
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周为一疗程。
2、中成药
(1)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复方菠萝酶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心肾不交型
[证见] 性交过程射精时,下腹部、腹股沟、会阴部阵发性酸痛;
心烦口渴,小便热赤,夜寐不宁。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 清心凉血,导火下行。
[方药]
1、主方:导赤散加减(孙思邈《银海精微》)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生地黄20克,木通15克,甘草梢9克,淡竹叶12克,瞿麦9克,
莲子心9克,赤芍12克,枳壳9克,延胡索10克。水煎服,每日1剂,2~
3周为一疗程。
2、中成药
导赤散,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肝肾阴虚型
[证见] 性冲动时,下腹部、腹股沟、会阴部隐痛,尤以射精时为
甚;神疲,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理气止痛。
[方药]
1、处方:大补阴丸加减(朱丹溪《丹溪心法》)
处方:熟地黄20克,黄柏12克,知母10克,龟板20克(先煎),泽
泻10克,生地黄15克,枳壳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
日1剂。
2、中成药
(1)大补阴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1、针灸治疗
取穴:中极、三阴交。每日针灸1次,连针3~5日。寒者可加艾灸。
2、饮食疗法
生地煲鳖汤:鳖1只(约重250克),旱莲草20克,女贞子20克,生
地黄20克。鳖去杂物洗净后与药同煮,待肉烂鳖甲脱落后,去药渣,加
少许调料与盐,吃肉渴汤。两日1剂。适用于肝肾阴虚型射精痛。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5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神昏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神昏是不省人事,神志不清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中医文献还有“昏
迷”、“昏蒙”、“昏厥”和“谵昏”等名,均属神昏的范畴。西医的
急性传染性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出现中毒反应过程中常见的神昏,肺
性脑病、心脑缺血综合征、肝性脑病、酸中毒、尿毒症、药物和食物中
毒等出现神昏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救治。
1、临床神识不清,不省人事,且特续不能苏醒为特征。
2、病者的随意运动丧失,对周围事物如声音、光等的刺激全无反
应。3、常因时行温病、中风、痫证、消渴、阴水、急黄、肺胀等病证,
发展至危重阶段而出现。
神昏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必犯心、脑而成。心主神明,脑
为元神之府,清窍之所在,主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凡外感时疫,热陷
心营,或内伤痰火,阴阳气血逆乱,浊邪上扰等,皆可导致神明失守,
清窍闭塞而发病。本证虽病机复杂,表现多端,但既神昏之后,不外乎
分辨其属于实证或虚证,以及兼湿兼瘀等兼证。一般热毒、痰浊、风阳、
瘀血等阻塞清窍,导致阴阳逆乱,神明蒙蔽者,为闭证属实。闭证以神
昏、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痰声拽锯等为特征。凡气血亏耗,
阴阳衰竭,不相维系,清窍失养,神无所倚而神昏者,多为脱证属虚。
脱证以神昏四肢厥冷、汗出、目合、口开、鼾声、手撒、遗尿等为特征。
但如属痰浊壅盛,内蒙清窍,又兼气血耗散,神不守舍,以致神昏者,
乃为内闭外脱的虚实兼见之证。本证之治疗,闭证以开闭通窍为主,脱
证则以回阳固脱,救阴敛阳为主要法则。
闭证
Ⅰ、热陷心营型
[证见] 高热神昏,烦燥谵语,面赤气粗,或有抽搐,小便黄赤。
舌红绛而干,苔黄或焦黄,脉滑数。
[治法] 清心开窍,泄热护阴。
[方药]
1、 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水牛角30~
50克(先煎),生地黄、玄参、麦冬、丹参、连翘各15克,竹叶心6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黄连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抽搐者加羚羊角5克(先煎)、钩藤20克、
地龙15克。
2、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40毫升,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
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⑵醒脑静注射液10~20毫升,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
Ⅱ、热结胃肠型
[证见] 神昏谵语,躁扰不宁,或日晡潮热,腹满便秘,按之坚硬,
口舌干燥。舌苔黄燥或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 通腑泄热。
[方药]
1、 主方:大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处方:大黄15克,芒硝、
枳实各12克,厚朴10克。水煎服。口渴引饮者,加石膏30克、知母15克
克。
2、中成药参照热陷心营型中成药。
Ⅲ、喘促痰蒙型
[证见] 神志呆痴,时昏时醒,咳逆喘促,痰涎壅盛,身热不扬。
舌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 豁痰开窍。
[方药]
1、 主方:菖蒲郁金汤(时逸人《温病全书》)加减
处方:石菖蒲、郁金各15克,栀子、连翘、牛蒡子、牡丹皮、菊花
各12克,竹沥适量(冲服),姜汁适量(冲服),玉枢丹1粒(研冲)。
水煎服。
2、中成药菖蒲郁金注射液10~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500毫升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
Ⅳ、湿热上蒸型
[证见] 神昏谵语,或昏而时醒,或黄疸日深,斑疹衄血,或腹胀
如鼓。舌绛苔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祛湿,凉血开窍。
[方药]
1、 主方:加味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减
处方:黄连10克,黄柏、栀子各12克,板蓝根30克,水牛角30克(
先煎),生地黄、玄参各15克,牡丹皮12克,绵茵陈30克,大黄15克,
石菖蒲、郁金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参照热陷心营型
Ⅴ、肝阳暴张型
[证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
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口眼.斜,半身不遂,鼾声时作。舌苔黄而少津,
脉弦滑而数。
[治法] 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方药]
1、 主方:羚羊角汤(费伯雄《医醇賸义》)加减处方:羚羊角0.
3克(锉末冲服),龟板、石决明、钩藤各30克,菊花、夏枯草、生地
黄、白芍各15克,黄芩、天竺黄各12克。水煎服。腹胀便秘者,加大黄
15克,枳实、芒硝各12克。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中成药参照热陷心营型中成药。
脱证
Ⅰ、亡阴型
[证见] 神志昏迷,汗出,面红身热,手足温,唇舌干红,脉虚数。
[治法] 救阴敛阳。
[方药]
1、 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人参12克(另炖),麦冬20克,五味子、山萸肉各15克,黄
精、龙骨、牡蛎各3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参脉注射液40~60毫升,静脉推注,或本品 100毫升加
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Ⅱ、亡阳型
[证见] 神志昏迷,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厥,大汗淋漓,
面色苍白,二便自遗,唇舌淡润,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
[方药]
1、 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
处方:人参15克,制附子12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⑴参附注射液4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中静
脉滴注。
⑵参附青注射液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1、 针灸疗法常用穴位为手十二井穴、百会、水沟、涌泉、神阙、
承浆、关元、四神聪。可用强刺激,多用泻法。若亡阴神昏,上方去神
阙,着重补涌泉、关元、绝骨,其余诸穴平补平泻。若阴阳俱亡,则用
凉泻法针涌泉,加灸神阙。若亡阳神昏,重灸神阙,温针关元,用烧山
火针涌泉、足三里,其余诸穴平补平泻。
2、 预防调护
⑴本病预防主要是及时治疗各种可引起神昏的病证,防止其恶化。
⑵神昏不能进食者,可用鼻饲,给予足够的营养,并输液吸氧等。
⑶神昏病人应定期翻身按摩,及时作五官及二便的清洁护理等。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失枕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失枕是指由于睡眠时体位不正,或当风寒等所致的急性颈项强痛,
是临床常见的颈部软组织损伤之一,又称为落枕。20岁以后的成人发病
较多,男多于女,春冬两季发病较多。
1、睡眠后自觉颈部酸楚疼痛,其痛可向背部和肩部放散。
2、头部倾向患侧,颈部活动不自如,旋转头部时常与上身同时转
动。
3、患侧颈部肌肉痉挛呈条索状,压痛广泛,拒按。
1、患者因颈部疲劳过度,复因睡眠时体位不正,或枕头过高、过
低或过硬,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受到牵拉而致伤。亦有身体素虚,或素有
风湿宿疾之人,因睡卧当风,颈部受凉,风寒之邪侵袭局部,致气血凝
滞,经络不舒,痹阻不通,僵凝疼痛而发病。有时因猛力扛抬重物,颈
部突然扭闪,也会导致筋肉受伤。
2、损伤往往以累及一侧软组织为主,常见受累的肌肉为胸锁乳突
肌、颈长肌、斜角肌、斜方肌、颈夹肌及提肩胛肌等。
治疗以按摩、推拿等理筋手法为主,配合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
疗效更佳。
理筋手法
患者端坐凳上,术者用拇指、食指分别按压在天柱、风池等穴,约
3~5分钟;往下揉揉按数次,在主要的肌痉挛处用拇指横向弹拨数次,
以弹筋手法,捏拿患侧肩部肌肉数次。然后术者两前臂分别压住患者双
肩,两手拇指置于患者枕后,四指托住下颌,两手同时用力向上牵引2
~3分钟。继而术者一手托其后枕,一手托其下颏,使头略向后仰,用
两手左右旋转其头,待患者能主动配合至头的旋转流利无阻时,可突然
向患侧加大活动范围(使下颏角处于锁骨前缘),在活动过程中,会听
到发出清脆的弹响声音,略停片刻随即将下颏角颏角旋向健侧同样位置。
最后用理顺手法,徐徐在颈项和肩部按摩3~5分钟,以理顺筋肉。
药物治疗
治法:舒筋活血,祛风散寒除湿。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主方:葛根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葛根15克,麻黄8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甘草
5克,生姜3片,大枣3枚,当归12克,威灵仙10克,钩藤10克,羌活10
克。水煎服,煎渣湿热敷颈部,每日1剂。
(2)外用方:骨科外洗二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桂枝15克,威灵仙15克,防风15克,五加皮15克,细辛10克,
荆芥10克,没药10克。煎水湿热敷颈部。
(3)中成药:①舒筋活络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用姜汤
送服。②麝香风湿膏,外用,贴于患处。
针灸治疗
(1)体针:选取落枕、后溪、阿是穴、悬钟为主穴,风池、外关、
昆仑为配穴。针患侧,先刺落枕或悬钟,轻轻捻转,嘱患者配合摇动颈
部,再针其余穴位,用泻法。针后加灸法或拔火罐。
(2)耳针:选用颈、颈椎、压痛点、神门、皮质下等穴,强刺激,
捻针时嘱患者徐徐转动颈部,约2~3分钟,留针60分钟。
练功活动
手法后宜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可作头颈的俯仰、旋转动作,以舒
筋活络。同时,枕头应高低适宜,并注意颈部保暖。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6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湿温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湿温是由感受湿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于雨湿较盛的
夏秋季节。湿温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湿热遏阻证候为
主要特点。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胃肠
型感冒等某些病毒感染疾病相似,故以上疾病可参考湿温病进行辨证治疗。
1、本病常年可见而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
2、起病较缓,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恶寒头重、身痛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
等。
3、传变较慢,以脾胃为病变重心,常留恋气分,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4、病变后期,可有化燥伤阴与湿胜阳微两种不同转归。
5、本病应注意与暑湿相鉴别。虽然两者发病季节类同,证候表现相似,但暑湿病起
病较急,初起暑热证候表现突出,兼湿证候表现为次,而湿温病起病较缓,初起湿重于热
证候表现突出,两者自是不同。
湿温病的发生由感受湿热病邪而致。因夏秋雨湿偏盛,容易形成湿热病邪致病;或人
们嗜食生冷,损伤脾胃,水湿内停,复感外邪,内外相引,并为湿热。本病所及脏腑、部
位,以脾胃为重心,可外郁遏肌表,内熏肝胆,上蒙心包,中困胃肠,下注小肠,蕴结膀
胱。
湿热病邪重浊粘腻,侵犯人体发病较缓,传变较慢。临床上,初起多见湿重于热,湿
中蕴热,邪遏卫气分;进而湿热并重,湿热郁蒸气分,由于湿热弥漫,可波及多处脏腑、
部位;湿热久恋气分,可渐化火,则出现热重于湿的证候表现。若气分湿热郁蒸日久不解,
也可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出现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也可因湿热邪气久困,偏于湿胜,
损伤阳气,而致湿胜阳微的转归。
湿温病以清热祛湿为总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必须根据湿、热的偏盛以及病变所及脏腑、
部位,辨证选方用药。至于湿热化燥伤阴,深入营血,则参考暑温病营血分病证进行辨证
治疗。
邪遏卫气
[证见] 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
尖边红,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芳香辛散,宣透湿热。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主方:藿朴夏苓汤(石芾南《医原》)
处方:藿香9克,法半夏8克,赤茯苓15克,杏仁10克,生薏苡仁18克,白蔻仁8
克,猪苓12克,泽泻8克,淡豆豉9克,厚朴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
剂。
若湿渐化热,无恶寒,但有口渴、小便黄者,可去藿香、赤茯苓、猪苓、泽泻、淡豆
豉,加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竹叶10克(即成为三仁汤)。若身重体倦较甚,并见关节
肌肉酸痛者,可加入秦艽10克、苍术9克。
2、中成药
藿香正气丸,每次1~2支口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不换金正气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厚朴10克,藿香10克,半夏10克,苍术10克,陈皮6克,炙甘草8克,生
姜3片,大枣4枚。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湿热郁阻膜原
[证见] 寒热往来,寒甚热微,汗出身痛,手足沉重,胸胁胀满,恶心呕吐。舌尖边红,
舌苔白厚腻浊,脉缓。
[治法] 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方药]
1、主方:雷氏宣透膜原法(雷少逸《时病论》)方药
处方:厚朴6克,槟榔8克,草果6克,黄芩9克,藿香叶8克,法半夏8克,生姜
3片,粉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身热不扬、纳呆、口渴不饮或喜热饮者,可加佩兰10克、鲜荷叶9克、连翘9克,
以升清化浊,透邪外泄。
2、中成药
小柴胡冲剂,每次1~2包冲剂;配以藿香正气丸,每次1~2支口服,两药均以每日服
用3次。
3、单方验方:柴胡达原饮(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柴胡8克,枳壳9克,厚朴8克,青皮6克,黄芩10克,桔梗6克,草果6
克,槟榔6克,荷梗9克,甘草3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湿热并重,交蒸蕴毒
[证见] 发热,口渴,胸脘痞胀,肢酸倦怠,或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纳呆,便溏,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泄浊解毒。
[方药]
1、主方:甘露消毒丹(王孟英《温热经纬》)
处方:滑石30克,绵茵陈12克,黄芩12克,石菖蒲9克,川贝母8克,木通8克,
藿香9克,射干8克,连翘9克,薄荷6克,蔻仁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
1剂。
若小便不利、渴不多饮、恶心呕吐者,可加茯苓皮10克、薏苡仁15克、竹茹9克、
法半夏9克。若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者,可加皂荚子9克、枳实9克、寒水石20克。若
咽喉肿痛甚者,加马勃9克、岗梅根30克、板蓝根20克。
2、中成药
甘露消毒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广益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绵茵陈30克,金钱草18 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败酱草18克,丹参15
克,板蓝根30克,茯苓25克,萆薢12克,薏苡仁25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服2
剂。适用于湿热蕴毒发黄。
湿热困郁中焦
[证见] 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舌红苔黄滑腻,脉滑数。
[治法] 苦辛通降,清热化湿。
[方药]
1、主方:王氏连朴饮(王孟英《霍乱论》)加味
处方:川黄连8克,厚朴9克,石菖蒲9克,法半夏9克,淡豆豉9克,山栀子12
克,滑石20克,竹叶12克,藿香梗9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津伤甚而口渴多饮、小便短赤明显者,加芦根15克、天花粉15克。若湿热郁蒸外
发白者,加薏苡仁30克。若便溏泄泻者,加火炭母15克、马齿苋15克。
2、中成药
救苦丹,每次4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黄芩滑石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黄芩12克,滑石20克,茯苓皮12克,大腹皮8克,白蔻仁8克,通草6克,
猪苓9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证见]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舌红,
苔黄腻,脉濡滑而数。
[治法] 清热化湿,豁痰开蔽。
[方药]
1. 主方:菖蒲郁金汤(孟澎江《温病学》)
处方:石菖蒲9克,广郁金9克,炒山栀9克,青连翘9克,细木通6克,鲜竹叶9
克,粉丹皮9克,淡竹沥12克,灯芯6克,玉枢丹1.5克(冲)。水煎服,每日2剂。
若热偏重,见有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者,加服至宝丹2~3克。若痰浊偏重,见痰涎
涌盛,或喉中痰鸣、胸闷气促者,加服苏合香丸3克。若兼见手足抽搐,或颈项强痛、牙
关紧闭,或双目上视者,加地龙20克、僵蚕10克、全蝎8克。
2. 中成药
醒脑静注射液,以6~8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推注,继以20毫升加入
5%或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点滴。
3. 单方验方:凉膈散加减(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山栀子15克,薄荷9克,黄芩15克,连翘12克,石菖蒲12克,郁金10克,
佩兰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2剂,送服苏合香丸。用于治疗湿热秽浊薰蒸、蒙
蔽心包,效果显著。
热重于湿,邪从热化
[证见] 高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引饮,身重脘痞,纳呆,大便溏,小便黄。舌红,
苔黄微腻,脉滑数。
[治法] 辛寒清泄胃热,苦燥兼化脾湿。
[方药]
1. 主方:白虎加苍术汤(朱肱《类证活人书》)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粳米18克,苍术12克,佩兰12克,芦根
18克,山栀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兼恶寒者,可加香薷9克(后下)、藿香9克。若小便短赤者,加滑石30克、薏苡仁
30克。大便溏泄、泻下热臭、肛门灼热者,加黄连8克、黄芩12克、火炭母25克。
2. 中成药
新癀片,每次3片,每日3次;配以藿香正气丸,每次1次,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银花白虎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金银花25克,连翘20克,防已25克,木瓜25克,知母15克,粳米18克,
石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邪从湿化,湿胜阳微
[证见] 湿温病日久,身热渐退,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小便短少。舌淡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苔白,脉沉细滑。
[治法] 温阳利水,健脾祛湿。
[方药]
1、主方:真武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茯苓25克,白芍12克,生姜3片,白术9克,熟附子10克,桂枝8克,薏
苡仁20克,苏梗9克,大枣6枚。清水800毫升煎至35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日1剂。
若心悸兼气促,动则喘促不宁者,加党参20克、黄芪15克。便溏而腹胀者,加苍术
10克、厚朴8克。
2、中成药
理中丸,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温阳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熟附子12克,炙黄芪25克,党参20克,丹参20克,泽泻20克,茯苓18克,
白术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淫羊藿9克,炙甘草6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
日1剂。
1. 拔火罐:
湿温病腹胀脘痞者,可于神阙穴拔火罐,15分钟后起罐。
2. 揉摩法:
湿温病脘痞胸闷欲呕者,用酒浸泡葱白(15克)及灯芯草(10克)后,文火炖热,取葱白
及灯芯草于脘腹揉摩;冷后炖热再揉,一般10~20分钟,诸症可除。
3、擦浴法:湿温病持续发热者,将清水一盆煮沸后,加入柴胡、荆芥、紫苏、薄荷
各25克,再煮5分钟,待水温适中,进行全身擦浴,微汗而热退。
3. 饮食疗法
(1) 鲜芦根薏苡仁粥:鲜芦根60~100克,薏苡仁30克,冬瓜仁25克,淡豆豉15克,
粳米45克,洗净合煮为稀粥,加适量食盐调味,每日食用1~2次,用于湿温初起的辅助
治疗。
(2)藿荷芦根茶:藿香10克,薄荷叶10克,鲜荷叶10克,佩兰叶8克,鲜芦根12克
(洗净切碎),共入杯中,加滚开水焗泡20分钟,分次饮服。适宜于湿温病后期,余邪未净
出现的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等。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0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湿疹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
常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常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一般分为急性、
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本病可泛发全身,也可局限于某些部位。依据其发
病部位的不同和皮疹的性质特点,中医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泛发性的
称为浸淫疮、血风疮、粟疮,局限性的分别称旋耳疮、肾囊风、四弯风、
乳头风、脐疮等。本病西医也称为湿疹。
1、 急性湿疹
⑴发病呈急性。
⑵皮疹好发于四肢屈侧(肘窝、腘窝)、小腿、毛足背、头面部(前
额、眼皮、颊部、耳部、口周围等)、外阴部(阴囊、女阴)、脐窝,
乳房、肛门周围等处。多对称分布,也有不对称者。
⑶皮疹表现为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结
痂、鳞屑等),边界不清楚。皮疹的发展过程,一般开始时局部出现边
界不清楚的片状水肿性红斑,红斑继续向四周扩展,同时在红斑上或周
围皮肤出现数量较多的红色小丘疹,以后可演变为丘疱疹或水疱,如断
发感染可演变为脓疱。水疱或脓疱破损后,则出现红色糜烂面,并有浆
液或脓液渗出,以后则结痂及可见鳞屑。在发病过程中,常可见有2~3
种以上的皮疹同时存在。
⑷自觉剧痒。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泛发者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
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⑸病程:一般经2~3周可治愈;泛发者则需4~6周。愈后容易复发。
2、亚急性湿疹
多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症状较为缓和,有炎症消退的倾向。表现
为红肿减轻,渗液减少,出现鳞屑、结痂,仍可见小丘疹、丘疱疹、小
水疱及糜烂,自觉瘙痒。
3、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未能及时治愈,多次反复发作
演变而成;也有少数患者一开始即表现为慢性湿疹。表现为患部皮肤增
厚,触之较硬,呈暗红色或暗褐色,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皮疹边
界清楚,伴有少量糠秕样鳞屑、抓痕、结痂和色素沉着;外围也可有丘
疹、丘疱疹散在,间有糜烂、渗液。自觉阵发性瘙痒。
4、急性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后者一般有明确的接触史,
皮疹发生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皮疹形态较单一,较重者可发生大疱,
一般病程较短,去除病因(不再接触致敏物质)后很快可痊愈。
5、慢性湿疹应与牛皮癣鉴别。后者皮疹以典型的苔癣样变为主,
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表现,且皮疹80%~90%发生于颈项部,其次为肘部、
尾骶部等。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湿疹因禀赋不耐,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若反复发作,日久耗
血伤阴,肤失濡养则生成风化燥,而为血虚风燥。急性湿疹一般以湿热
为主,亚急性湿疹多为风热,而慢性湿疹则多属血虚风燥。总的治疗方
法是祛风清热利湿。根据辨证而有所偏重,血虚风燥者则宜养血祛风。
本病宜结合外治法。
湿热型
[证见]皮肤可见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较多,
浸淫成片,瘙痒较剧烈。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
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
[方药]
1、 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
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便秘者,
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山栀子各12克。剧
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风热型
[证见]皮肤见红斑、丘疹、鳞屑、结痂,可有少量渗液。舌质红,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佐以利湿。
[方药]
1、 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各12克,蝉蜕9克,生地黄25克,
生石膏30克(先煎),鱼腥草30克,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剂。瘙痒较剧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渗液偏多者,加土茯
苓30克、木通12克。
2、 中成药
⑴银翘解毒颗粒(根据银翘散原方配制成的冲剂),口服,每次1~
2包,每日2~3次,温开水溶解后服。
⑵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血虚风燥型
[证见]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
或见头晕乏力,腰酸肢软。舌质淡红,苔薄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
1、 主方:当归饮子(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当归、防风各12克,川芎、荆芥各9克,白芍、何首乌、丹参、
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
1剂。瘙痒难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克(先煎)、夜交藤、酸枣仁
各15克。某一阶段见糜烂、渗液者,加川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泽泻
12克。
2、 单方验方:千斤首乌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处方:千斤拔30克,何首乌15克,乌豆衣12克,当归、蝉蜕、苦参、
白藓皮各9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 急性湿疹
⑴早期见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而未见糜烂、渗液者,可用
石珍散或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扑,或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涂。
⑵红肿、糜烂、渗液多者,宜用下述中药或中草药煎水待冷湿敷。
常见中药、中草药:黄柏、地榆、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叶、侧柏叶、
苦参、九里明、三桠苦、黑面神、火炭母等。选5~6味各30克,或用皮肤
外洗二方,煎水冷湿敷,也可用绿茶叶水湿敷。
⑶湿敷间歇期,或经湿敷渗液已明显减少者,可外涂青黛散油或二
妙散油,也可外涂炉甘石洗剂。
2、急性湿疹常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必要
时(渗液较多者)也可湿敷。并可选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二妙散
油或青黛散油外搽,或用石珍散水调外搽。
3、慢性湿疹可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并先
用5%~10%硫磺软膏、5%~10%黑豆馏油软膏或青黛膏外搽。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1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湿阻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于脾胃,引起舌苔腻为主证的疾病。多发生于
夏令梅雨季节,南方或潮湿地方较为多见。
1、临床表现以全身困重乏力,胸闷腹胀,口淡纳呆等症状为特征。
2、舌苔为腻苔,脉象为濡脉,浮而细软。
3、发病多为夏令梅雨季节。
本证病因多由于湿邪阻滞中焦,使脾胃受病,以致精微不得输布,
水湿停骤为患。若患者平时脾胃虚寒,则湿邪易从寒化,表现为湿困脾
胃和脾虚湿阻,当以苦辛燥湿或健脾化湿治之;若平时胃肠积热,则湿
邪易从热化,表现为湿热中阻,当以清热化湿治之。
湿困脾胃
[证见] 肢体困倦乏力,头重如裹,胸闷腹胀,饮食不香,口淡或
有甜味。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苦辛燥湿。
[方药]
1、主方:平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苍术12克,厚朴10克,陈皮6克,藿香12克,法半夏12克,
白芷10克,茯苓12克,谷芽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藿香正气丸,每次1瓶,每日3次。
脾虚湿困
[证见] 四肢困重,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脘闷腹胀,饮食无味,
厌食油腻,大便稀溏。舌质淡胖,苔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化湿。
[方药]
1、主方:六君子汤(虞抟《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党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12克,
砂仁6克(后下),藿香12克,炒扁豆12克,谷芽30克,甘草6克。水煎
服。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中成药
香砂六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湿热中阻
[证见] 胸闷腹胀,口苦粘腻,不思饮食,口渴不欲饮,或有低
热,尿黄。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1、主方:甘露消毒丹(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
处方:绵茵陈20克,滑石18克,黄芩10克,石菖蒲6克,藿香12克,
连翘12克,白蔻仁6克(后下),木通9克,布渣叶15克,射干10克,薄
荷6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五花茶,每次10克,每日2次,冲服。
1、简便方
(1)藿香12克,茯苓15克,水煎服。适用于湿困脾胃。
(2)党参15克,白术12克,炒薏苡仁20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虚
湿阻。
(3)布渣叶30克,木棉花15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中阻。
2、预防调护
(1)脾胃素虚者,每逢夏令梅雨季节,切勿恣食生冷瓜果及油腻、
肥甘之品,以防湿邪中阻。
(2)在夏令季节,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也可选用藿香、佩
兰、荷叶及炒谷、麦芽,煎水作饮料。功效是芳香化湿,醒脾和中,具
有较好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