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量调节器下载:远去的枪声----抗日英雄金振中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0:43:11
我无言地伫立在卢沟桥上。桥两侧的石狮子,有的戏水,有的弄球,这些玩耍的石狮子,还记得一个叫金振中的河南固始人吗?    我第一次听说金振中这个名字,是从父亲的嘴里。父亲是个粗人,但他讲述的金振中打响抗日第一枪的故事却为后来我读的史料所印证。只是故事的结尾有点荒诞,居然和毛主席有关。    毛主席得了天下没有忘记金振中。主席不是访问过苏联嘛,斯大林送他一张小包车,那车,他老人家没舍得坐,最后送给了金振中。现在,这张小包车就停在县委党校门口。父亲说的有鼻子有眼。    50多年前的中国,能拥有私家车的肯定是个富翁。而实事上,那个时候的金振中却一贫如洗,一家老小几乎到了沿街乞讨的地步。    金振中的一生是坎坷的。早年,他投军冯玉祥部队,后编入第29军。喜峰口大战,身为营长的他脱光上衣,冲入敌阵,用大刀砍回了被日寇抢占的烟筒山,受到师长冯治安的嘉奖。1936年春天,金振中营接防了宛平城和卢沟桥。卢沟桥是华北最大的石拱桥。这座桥位于河北宛平县境内,往西北走10多公里就是京城了。它横锁在永定河上,两旁各有一碑,东面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卢沟晓月”,西面记着亭史。每逢秋冬季节,凉风劲吹,商旅驮队慢慢地从桥上走过,悄然融化在高耸神秘的群山之中。    卢沟桥是幸运的。因为金振中们,它成了中国人民神圣抗战的永久象征。而当时的金振中却是尴尬的。时令虽然进入了春天,但中国大地上,抗日的星星绿色仍掩埋在衰草连天之中,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手谕像一把锁,多少仁人志士围困在大门之内,难以越雷池一步。    卢沟桥是北平的咽喉,兵家必争之地。从宋至明这里多次发生血战,到了民国,直奉军阀在此恶战五个昼夜,河如霞染,尸积如山。显要的战略位置让日寇觊觎多时。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日寇进犯,战,触怒上司,军法处置,退,国土沦丧,又有多少同胞将成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如何对付日军?金振中曾请示过师长冯治安。冯治安很现实,认为与日军争端,越往后推越好。而金振中则表示:尽力维持目前局势。一旦日军硬攻,我将与桥共存亡!    我抚摸桥头的石狮子,默默发问:你们记录下那个夜晚日寇野蛮挑衅的细节了吗?    “这天晚上,完全无风,天空晴朗没有月亮,星空下面,仅仅可以看到远处若隐若现的宛平城墙和旁边移动着的士兵的身影,这是一个静悄悄的夜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直接发动者——日寇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在他的“战争手记”里用诗一般的语言记录了当晚的情景。    而在头一天,金振中通过化装侦察,已经发现日寇的步军以卢沟桥为假想阵地进行演习,炮兵紧张地加固着工事,战车也像永定河里的鱼来回穿梭,行迹诡秘。蓄谋已久的战争魔影正悄悄地向卢沟桥移动。    果然,清水节郎声称演习失踪一名士兵而要进城搜查。晚10点,绥署来电征求金振中意见,金振中断然拒绝日寇进城搜查。日寇似乎听到了他的拒绝声,恼怒得像猛兽一般,开始撕咬卢沟桥。炮轰宛平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在黑暗中拉开了。    “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打!”金振中发出了怒吼。    枪响了。一声枪响,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尊严!这是中国河山变色的一夜。从此,不屈的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日寇稍微愣了一下。怎么了?从鸦片战争开始,日本一次又一次地骑在中国孱弱的脊梁上,扮演的都是征服者的角色,中国只能屈辱地充当“三赔”:赔地、赔款、赔礼。这是“常规”。而这次金振中不按 “常规”出牌,大大“冒犯”了皇军,对方既惊讶又愤怒。于是在顷刻之间,炮声雷霆般的在卢沟桥上空滚动。    炮声把一个叫郑福来的中国男孩从梦中惊醒。当时,他只有7岁,住在卢沟桥西。从此,他总是把打仗和鞭炮串到一起。70年过去了,“一串鞭炮捧出内心的花朵,/遗弃了一地有关战争的回忆。”(摘自李庆华的诗《光洁》)而郑福来老人却告诉我:“一到过年放鞭炮,我就会想起那天晚上打仗的情景。”    事变第二天突降暴雨。中共中央的通电恰如雷电,霹雳全国。毛泽东在通电中写道“我们应该赞扬与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     “卢沟桥事变”震惊了世界。而一场小规模的中日谈判并未为世人所瞩目。清晨,日方高级顾问缨井德太郎、通译官爱泽等4人如约前来宛平谈判。日方所提的要求绥署代表基本上都同意了,惟有金振中拒绝接受。外围的日寇急不可待,他们的人还没走,便开始向宛平开炮,企图用武力逼迫中方就范。巧的是炮弹居然落到了谈判桌上,这着实把绥署代表吓得不轻,他们一哄而散,中方只剩下了金振中一个人。于是,谈判桌上便出现了1:4的局面。缨井德太郎趁机胁迫金振中:快插白旗,表明你们接受了……    然而,在金振中的从军词典里,白旗和投降是同义词,它们注解的都是军人的耻辱。他看穿了日寇的阴谋,勃然大怒,厉声吼道:来人!结果,通译官爱泽被金振中的随从兵一枪撂倒。    语言出现了障碍,但日寇的表情却出卖了他们的恐惧:缨井德太郎拧住金振中的右胳膊,金振中的左胳膊和后衣襟也分别被另外两个日方代表拧着不松,他们几乎到了磕头求饶的地步,金振中到了老年还在后悔:“当初,真应把这三个小鬼子的丑态给照下来。”    日寇低估了中国军人,他们以为开枪威胁一下,对方便屈服了,没想到,热血沸腾的中华大地从此成了绞杀侵略者的磨坊。3天4夜的卢沟桥之战,金振中击退了日寇的5次进攻,尽管满透着悲壮与无奈,但不屈的怒吼却明白无误地宣告誓死抗战的决心!尤其是复夺永定河铁桥一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自信。当然,在永定河铁桥失陷的时候,金振中这个铁打的汉子哭了。因为,他的一个排长被上桥滋事的日本军官一刀劈死,守桥的两个排弟兄也全部阵亡。金振中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誓死夺回铁桥。11日凌晨,细雨霏霏,他亲率的100多人组成的大刀队缒城而下,一路蛇行虎伏,摸入日寇营盘。大刀挟风带电,寒光闪闪,正在酣睡的日军以为是做梦,可怎么醒也醒不过来,等他们真醒之后,身首已经分居了。而大刀队却越砍越勇,以至于集合号响,四处仍然可见举着大刀的血人在追赶拼命奔逃的日寇。据史料记载,这次共歼灭日寇100多人,一名19岁的大刀队员连续砍死13个日寇,还生擒1人。    从此,中国的大刀队让日寇闻风丧胆。按照日本的民俗,天照大神是不收无头之鬼的。所以,攻桥的日寇为了对付大刀队,专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是:给每个士兵装备一个铁围脖。也就是在钢盔上铆一块半月形的铁片,戴上钢盔时,铁片围在了后脖子上面。这有点像说笑话,但当年日寇的照片却在向参观者讲述着铁的事实。    夜袭铁桥收回了阵地,也扭转了中国军队被动的局面,使北平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受到极大鼓舞,许多作家满怀激情、著文赋诗,表示对卫国战士的敬意。年轻的作曲家麦新,以激越的旋律,谱成了《大刀进行曲》。这首歌一问世,立即唱红全中国,在以后的8年艰苦抗战中,它成为鼓舞斗志的号角。    然而不幸的是在这场战斗中,金振中被隐匿的日寇用手雷炸断了左腿,日寇罪恶的子弹还尖啸着钻进了他的耳朵。但他坚决不下火线,团长吉星文煞费周折,才将他拖下阵地,最后送到保定斯诺医院救治。    金振中成了民族英雄。全国各地纷纷派代表前来慰问。毛泽东主席也派员专程到保定探望并以款相赠。我父亲的“主席送车说”大概就缘于此。    然而,金振中伤愈后等待他的不再是鲜花,他因亲共而遭猜忌。结果,打入另册驻守柳泉车站。1949年春,金振中抱病回原籍参加劳动。    历史不是幽默,但它时常会让人发笑。十年浩劫中,金振中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罪恶”竟是叛国投敌,他被日寇打聋的耳朵居然听清了“革命小将”对他的血泪控诉!    当然,历史最终还是还了他的公道。1985年3月1日,一代民族英雄病逝了。当年的8月14日,金振中骨灰安葬在卢沟桥下,当晚的中央电视台播发了这条消息。

    时间进入了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而枪声在城市化的喧闹中或远去或消隐。叫“樱花”的日语学堂,散发着生鱼片味的“东野日本料理酒铺”,还有“浪人漆”的巨型广告,尽管人们也许一眼而过,但在我的眼睛里,总像一粒粒沙子……犹其是站住这卢沟桥上,总感觉日本人的演习从来没有停止。我望着永定河里泛着碎银般的波光,忍不住大喊一声:“金振中——”不料想,远山回荡的竟是密集的枪声!

    突然,我眼前一亮。那是什么?

    原来,绿草覆盖的河床上有一块碑。近处一看,是一块大理石作成的纪念碑。碑上写着:     抗日民族英雄国民革命军第29路军219团3营营长       金振中之墓       (1904——1985)
        并以此碑纪念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壮烈殉国的29军将士。
    听旁边的人说,纪念碑是北京民众自发立的。是啊,抗战的脚步虽然渐行渐远,但它毕竟是从这出发的,像金振中这样的民族英雄应该鲜活着中国人的记忆。    面对墓碑,我的脊梁硬棒了许多,自豪感也油然而升。    因为,我也是固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