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操视频小学:松博伊:必须抛弃“胜王败寇”的思维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09:29

松博伊:必须抛弃“胜王败寇”的思维模式

发布时间:2011-09-13 16:35 作者:松博伊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474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政治历史人物是否值得大加赞扬,只要分析这个人具体言行,再对照当时社会具体现状,“评价”是很容易做出的,按理不会产生大的争议。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一个历史政治人物的评价似乎会引起“混乱”,甚至会“对簿公庭”。思考之余,会发现此时对一个人的评价已经与这个人在历史上实际做了些什么没有太大关系,反映出的是人性的弱点。


  人和人类社会是从动物和动物群体演化而来,人一方面继承了动物的野性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方面又发展了“道义”,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现代人摆脱了野蛮时代成为“文明人”,但残留的动物习性并没有完全消失。无论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由这两种本质所左右。无论是人或是人类社会其文明的进程就是用“道义”、“契约”来解决冲突的现象在增加,“野兽”性的“丛林法则”在减少。文化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文明化的过程也是文化发展的过程。人性的两种本质在文化上也都有体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中表现时也常常披上“文化”的外衣。几年前电视节目“动物世界”讲述了一种猴群的现象,让人难以忘怀。猴子“王国”中的猴王老了,这时一个年轻的公猴出来挑衅,引发它与猴王的大战,众猴在旁观看,看出胜利者之后,就一拥而上向败者攻击,从山上赶到山下,一直追逐到海边,将其赶入海中,直至淹死为止。人类社会的一些现象不也是如此吗?所不同的是,“失败者”不仅肉体上被消灭,而且被扣上种种“恶名”。


  人是爱好“文化”的,同时又可能没有条件或懒于执着地去追求,独立去仔细分析问题,这就很容易使人产生对“偶像”的崇拜。人们推崇某个人,实际上反映的是思想上的“共鸣”或是某方面的共同“爱好”,这在“文化”层面上是完全合理的,也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原因。如众多的文体“追星族”促进了文艺、体育的大发展;对思想家、科学家的推崇提升了社会文明,促使了生产技术的大发展。对政治历史人物的崇拜如果是从文化层面上去看,推崇赞扬的理由也是很清楚的,如果对象是一个政治实践家,一个执政者,我们推崇他,是由于在他执政下的社会实现了和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生产秩序正常……;如果是个政治理论家,我们推崇他的理由是欣赏他的著作,感到他所提出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合乎科学逻辑,所表达的意思是清晰的,并不会产生误解。但实际上对历史政治人物推崇往往并不是单纯从“文化”层面来看问题,这主要是当前“世俗权力”很可能与被评价的政治历史人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推崇是否常常和对“世俗权力”认可纠缠在一起,此时就不简单是一种文化现象了,也就是评价人推崇或否定的目的是为了自身获得物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个政治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会脱离在文化学术上的是非标准,甚至不理会这个人实际做了些什么,完全采取一种“胜王败寇”的做法。我们常常希望“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对现时问题的正确看法,这些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正确描述和评价的基础之上,也就是不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采取“胜王败寇”。而中国文化中对历史的态度常常摆脱不了“胜王败寇”的意识,“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其潜台词就是否认对历史真实的描述和评价,肯定“胜王败寇”的法则。


  “胜王败寇”观点的形成是世俗权力的强大造成的,人们为了生存,依附于权力,久而久之,不仅在形式上依附,甚至在精神、思维上也如此。一切以现实争斗中的“胜负”作为评判的标准,自然没有了思想学术方面的是非标准,没有了具有宽容精神的民主,只有赤裸裸对“强权”的赞赏。在中国所表现出的这种现象最明显的是对成吉思汗的崇拜。成吉思汗是典型的“胜者为王”认同者,他不需要什么仁慈,什么文化,完全赤裸裸的展现武力。他和他的子孙蹂躏了大半个欧亚大陆,而且他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民族,而中国文人对他和他的后人不乏赞美之词。就是今天也是如此,处处给他树碑立传,所遵循的无非是“胜王败寇”原则。对秦始皇的赞誉也是如此,尽管自己的祖先很可能是被秦所灭的“六国人”中的一员,尽管秦始皇焚书坑儒,也常常被称为“千古一帝”。


  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推崇孙中山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背后反映出的就是对国民党“党权至上”的认可,是国民党取得一时胜利的必然结果。国民党取得北伐胜利之后,民国初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夭折了,各种思想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没有了;文化发展变得缓慢,甚至停滞、倒退;政体上也背离了结束清帝制,走民主立宪共和国的目标,而是走向国民党一党专制的道路。一个与武昌起义没有多少干系的人,造成这种民主制度退步现象的始作俑者之一——孙中山被称为国父,称为民主共和第一人,不是“胜王败寇”的丛林原则在起作用吗?今天国民党依然是台湾地区的执政党,国民党在六十年代的改革促进了台湾民主和经济的大发展,这些使国民党在台湾,甚至在全世界华人圈里都有不错的口碑,这些使得对孙中山的崇拜有增无减。但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这不过是“胜王败寇”理念盛行的结果。如果我们真正能从辛亥革命中得到历史教训,首要就是防止“胜王败寇”观念的泛滥,避免出现“王”、“寇”之争。国民党迷信武力,推崇专制,不过是落得退守孤岛的惨败。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从来没有永久的“胜利者”,最终会成为“败寇”。很快台湾地区要举行大选了,这里斗胆预言,马英九突出国民党近几十年的亲民、民主政策则有胜选希望;如果炫耀国民党昔日“武功”,过多推崇孙中山,败选无疑。


  人们喜好对历史人物做出评价,如果作为学术问题,或者是茶余饭后的闲聊,我们应当养成从某个具体的方面去看的习惯,多谈具体事件,少一点笼统而极端的话语,要给对方留点交谈的余地。理性评价政治历史人物是我们提倡民主立宪绕不过去的话题,而“理性”就是拒绝极端褒贬任何一位历史政治人物,避免“胜王败寇”意识的影响,而要做到必须是世俗权力不能参与其中!

 


来源: 共识网 | 责任编辑:邵梓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