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奖金分配方案:大师格局 大乘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37:06
 

大师格局 大乘境界

                                              真庸

 

    Z:老师,您拜佛吗?

    Y:拜啊。

    Z:您拜那尊佛?

    Y:真佛。法号真庸。

    Z:您不自己就是真庸吗?

    Y:是,求人不如求己。

    Z:那您为什么还要广交朋友、遍访明师呢?

    Y:求人不如求己,求己先要求人。既不读书破万卷,亦不领悟开智慧,一无信念,二无志向,三无内才,四无外德,见好友不交,见明师不拜,见高人不尊,见贵人不敬,何以自强自立?又有何资格奢谈求己呢?

    Z:可老师您应有尽有,还要修吗?

    Y:大师格局,大乘境界,学无定法,修无止境。你们叫我老师,是应该的,可那是你们的修养和品德,跟我并不相干。而我若真的好为人师,便是我的修行还不够。以前我曾经叫过自己老师,是我的无知,以后再也不会。

    Z:老师何必过谦,您不只是股票艺术的老师,也是人生哲学的导师,受之无愧,当仁不让啊!

    Y:你可以自请做学生,但我不会自称老师,也没有收过任何徒弟。

    Z:老师,我现在又遇到大问题了,我经常会突然就觉得很灰心,您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我觉得什么都看不顺眼。您说未来很鲜艳,可我就是看不见。似乎看透了人世,看破了红尘,想学佛法,超凡脱俗。

    Y:年纪轻轻,学这个干嘛?不如回去读读历史国学,学学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你看别人不顺眼,说到底是你的修养还不够。佛才是真看透了,别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仅仅闭关21天就顿悟成佛,人家是真的看破了。他天生是皇帝,而且是独子。现成的功名富贵,不要;现成的皇帝,不做。因为他知道做个好皇帝只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却解决不了人类和人性的问题。所以他放下一切,并最终悟道成佛。他悟到了控制人类自己的,是欲望和心念。你看破了红尘?你本身就没“红”过,只有为生活奔波留下的一身尘土,没有“红”只有“尘”,谈什么看破红尘?你看透了什么?连自己都没看透,还看透人世?很多东西你看都没有看过,还谈什么看破?!

    Z:老师说得对,我没资格谈看破,我说看破的同时就已经暴露我没看破。可我想向修佛的人学习打坐可以吗?

    Y:可以啊,而且必须。当然,不是非要学打坐这种形式,打太极也可以,闭目养神也可以。重要的是你必须每天抽出时间好好地照顾和体会自己的思想、心念和意念,这叫善护念。你可以试着想着某件事(包括你肚子痛你就想着肚子)的同时在心中默念64遍南无阿弥陀佛,若能达到心平气和、不乱不断,也是修行的一个法门。打坐,最重要是保证平心静气,不要胡思乱想,这就是善护念。一切佛法宗教的修养方法,都离不开这三个字。

    Z:老师,那佛家的戒律又是什么意思呢?

    Y:释迦牟尼佛在跟弟子们讲佛法时,归纳出戒、定、慧三学。其实,炒股到了大师格局、大乘境界,也就是这三个字。戒则定,定则慧,慧则通。而要想修成正果一定还要记住禅宗最高明的一个字:参。戒是什么?有所不为有所为。定呢?心手合一,气定神闲。慧呢?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知识是有限的,智慧才是无穷的,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有智慧的人懂得“无中生有”,而有知识的人却永远“莫名其妙”。

    Z:好深啊!又好像被老师讲得很浅。信手拈来,却是回味无穷。真是胜读十年书!

    Y:现在的人啊,没有时间也没有意念大彻大悟,忙得心都死了(心亡为忙),却又非常造作。读几本书,学几天佛,就开口闭口救国救民,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可见内心很荒凉,修行还远远不够。真正懂佛,就知道要先求为己,再求利人。从释迦牟尼佛的小乘法门做起,利己利人,利家利国,自度度人,自觉觉他。

    Z:那到底什么算大乘境界呢?

    Y:到大彻大悟的时候,止观功夫修定了,烦恼一来,就不动了,就空了,烦恼就是菩提,这就是大乘境界。如果老是被烦恼牵着走,烦恼一直很顽固地存在着,那么菩提就是烦恼。你们学佛法,就是修菩提,但是功夫不深,修不好,做不到,菩提就会变成烦恼。本来修佛就是为了去除烦恼,没想到却招来更多的烦恼,一放下反而又浑身轻松,似乎以前的烦恼也一并消除了。其实,这就是佛。你已经不知不觉历经了一轮从渐悟到顿悟的洗礼。什么是渐悟?身是菩提树,心乃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就是渐悟。什么是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顿悟。

    Z:阿弥陀佛,难怪我做不到看破、放下、自在,原来不是佛主不佑我,而是修行境界不够啊。

    Y:真正佛家的大乘精神,是完全忘记自我,全心为众生做事。释迦牟尼归纳成六个方向,梵文叫“六波罗密”(“波罗蜜”就是到达目标的意思)。包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Z:般若是什么?

    Y:般若即智慧。你去佛家圣地五台山,可以看到般若门和解脱门。记住,一定要从般若门进,从解脱门出。向内吸取智慧,向外寻求解脱。你不拜佛都可以,一定要进般若和出解脱,进则看破,出则放下,进出自如则自由自在。

    Z:老师,被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股真气全身游走。

    Y:哈,你功力未到,真气乱走并不是什么好事。

    Z:您刚才说不拜佛也可以,我只在心中拜,不上香跪拜,佛怎么知道呢?佛不会怪我吗?

    Y:拜佛并不是为佛而拜,为什么非要让佛知道?佛怎么可能怪你?佛不会那么小气,那么小气如何成佛?

    Z:我懂了。其实拜佛就是知识,不拜就是智慧。如果没开智慧,拜也等于没拜;如果开了智慧,不拜便是拜。

    Y:孺子可教也。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底不在盘中,底只在心中。小底在盘中,大底在心中。念可起又不可动,可起之念为信念,念起,万水千山,念灭,沧海桑田。不可动之念为意念,念动,则欲生,无欲则刚也。义而忘利,必取大利。信而无念,方为信念!功德圆满,自会水到渠成。不必求财,财源滚滚而来!

    Z:老师,您爱去五台山参禅悟道,为何不上泰山一览众山小呢?

    Y:泰山当然要去。上泰山开的是眼界,上五台山开的是心界。眼界看世界,心界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