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北滘镇碧江小学:“恒”下心来为人民 “静”下心来做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5:37:32
    近来,李文祥老人走红网络,感动了无数的网友。网友也在讨论,李文祥老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向李文祥老人那样,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7月17日,带着网友的疑问,焦点网谈记者采访了河南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刘金平和河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中亮。

  “无私”是李文祥老人性格特征的核心

  网友“北风吹”提的问题是,“半个世纪来,李文祥守得住清贫,安贫乐道,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历史。从心理学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和信念?李文祥老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刘金平教授说,通过学习李文祥老人的英雄事迹,人们会发现他具有很多令人敬仰的性格特征,但无私应该是他性格特征的核心。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说过:“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李文祥老人居功不炫耀,安于清贫,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种平凡中透出的伟大无私精神,是布莱希特名言的最好注脚。无私不仅是一种精神,一种性格,也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修炼。李文祥老人身上闪耀的无私精神,彰显着一种境界,一种融入血肉的信念。这种精神,这种境界,这种信念成为支撑他半个世纪人生旅途的强大动力。长期坚守一种精神,长期的修炼就会形成一种性格,一种行为习惯,一种自然的高尚“德行”。要求人人无私显然不现实,也很难做到,但是李文祥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情愿付出、不求索取是李文祥的人生追求

  网友“小池”问,“每当有人去范县看望李文祥老人,老人都会说,‘给党和国家添麻烦了’。一些人认为,李文祥的事迹被广泛宣扬后,理应得到政府很好的照顾,可老人并不这样想。为什么?”

  刘金平教授说,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作为老党员的李文祥,其“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什么呢?“情愿付出,不求索取,默默奉献,不求闻达”,这就是李老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是其一生的做人原则,展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平实的人生追求。即使自己的事迹被广泛宣扬后,他还是“依然故我”,不愿“给党和国家添麻烦”,甚至后悔当初给卢书记看了那些军功章。因为李老压根就没有打算以自己的功勋换取“享乐”和“照顾”,认为牺牲和奉献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的正确选择。

  如何正确的自我认知?李文祥就是答案

  网友“aoyun”问道,“现代人追名逐利的现象并不鲜见,李文祥老人这样平静对待荣誉的心态给我们很大的心灵震撼,这对现实社会中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刘金平教授表示,李文祥老人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和功臣,但他把沉甸甸的勋章密封在箱底,珍藏在记忆中,从不对人讲起,甚至连自己的女儿也被蒙在鼓里。面对荣誉和功勋他活得很淡泊、很淡定、很淡然、很安详、很坦然。他淡对荣誉,淡对利益,淡对地位。在纷扰浮躁的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自我膨胀,私欲横流;面对荣誉、地位、待遇、金钱和享乐,唯恐吃半点亏,总是“我”字当头,而需要他做出奉献和牺牲自己的利益时,立刻“缩头缩脑”。对照李文祥老人这面镜子,这些人是否感到惭愧?如何处理好“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如何摆正自我的位置,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这些都是刺激我们“自我反省”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又该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李老的事迹就是很好的答案。

  李文祥的“敬、沉、恒、静”,是河南人秉性的典型展现

  在接受焦点网谈记者采访时,河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中亮连着说了“敬、沉、恒、静”四个字。他说,李文祥很朴实,朴实得如每天的粗茶淡饭,淳朴得如身边的流水行云。

  “敬”下心来为党。李文祥有资格享受尊荣,而他不求官,不争官。他战功卓著,奖章无数。凭此,他可以去要官,去要待遇,却多次放弃当军官、当干部的机会,毅然带着妻子回家乡务农。

  “沉”下心来为国家。李文祥有权利享受优厚,而他安于清贫,甘于清苦。按照政策,他可以申领老党员补助费和离休金;可以恢复干部身份,落实生活待遇。可他从未向组织提过应该享受的待遇。

  “恒”下心来为人民。李文祥有能力个人致富,而他造福一方,让村民先富。他当过生产队小队长、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苦干实干,所在村摘掉了“苦窝”帽子,变成了当地富裕的村庄。

  “静”下心来做自己。李文祥有机会出名,而他隐功埋名,不求闻达。他从未向别人炫耀过自己的功绩,在农村默默无闻奉献了50年。当地领导和群众只知道他是老复员军人,却始终不知道他是转业干部,是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李中亮说,李文祥身上所体现出的竭尽忠诚、为国分忧、一心为民、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是河南人秉性的典型展现,是河南人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的典型展现,是河南人形象的核心内涵。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汲取老人一点精神内涵,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那么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就会变得很具体、很实在。(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