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惜城阮颜小说:名人的信仰(完整)5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1:04:16

林语堂

林语堂(中国散文作家、小说家、博士、北京大学教授)
林语堂出身于牧师家庭,他小时候也接受基督信仰,但成年后,开始对中国圣哲思想深切爱好,极其推崇乐天知命、清静无为的生活境界,逐渐远离了基督。经过几十年的艰苦跋涉,最后又回到主的怀抱里。但他的妻子廖翠凤始终是虔诚的基督徒,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参加教会侍奉。1959年1月26日,美国《时代》杂志报道林语堂在美国纽约麦迪逊街基督教长老会教堂介绍他信仰基督的体验,在青年时代未接受基督,但到后来才深刻理解并接受,他说:“基督是力量,是生命的力量。神是爱,使我们今生今世有更充实的生命,所以基督是生命的根基。”
林语堂的父亲是位穷牧师,而岳父是福建厦门的银行家,两家贫富悬殊。林语堂是上海圣约翰大学出类拔萃的高材生,曾在一次典礼上四次上台领奖,开创了学校得奖的记录。廖翠凤是看上林语堂的才华,订婚前,母亲提醒女儿:“你觉得怎么样?林牧师家是没有钱的。”而女儿坚决又得意地说了句连她自己都感到吃惊的话:“穷有什么关系?”林语堂在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前,与廖翠凤在国内一座英国教堂里举行婚礼,但他那时还没有真正接受基督。他去美国学习后,又到德国留学,廖翠凤陪读。从此,他们恩爱与日俱增,辗转漂泊,甘苦与共,相扶相携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1923年后,林语堂先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1932年起,主编多种刊物,提倡写小品,被誉为“智慧大师”。
林语堂40岁时,曾用犀利的词锋强调“没有永生”、“没有天堂”、“尘世是惟一的天堂”。凡是不信耶稣而看过林语堂的著作《生活的艺术》的人,都认为他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想和深奥的见地,他那种入世而清醒的哲学令人佩服和感动。那时,他相信死就是整个的完了,他强调我们只有这一生,而没有永生。他认为这样是很好的,可知道人类的寿命有限(当时很少能活到70岁以上),这样人们必须把生活调整,在现实的环境下,尽量过快乐的生活。然而过这样的生活,心中必有困惑、犹豫、彷徨、失望和灰心。但20年后,这位自称异教徒的林语堂,终于肯定了基督信仰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基督发出的威严大光,使他变成基督徒。现在还未信耶稣的人,虽然还不曾经历神的同在,对世事的看法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地,但至少可以想像,这位幽默大师,忽然推翻了他那“尘世是惟一的天堂”的信念,而相信永生,一定有他的道理所在。
林语堂在《信仰之旅》(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原著用英文写作,书名《从异教徒到基督徒》)的序言中说:“我获得宗教,走的是一条难路,而我认为这是惟一的路;我觉得没有任何其它的路是更妥当的,因为宗教自始至终是个人面对那个令人震惊的天,是一种与神的事;是从个人内心发出来的东西,不能由任何人来‘给与’”。他一生寻求真理,从中国的哲学到西方的存在主义,从东方的佛教到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基督教,最后他在基督的大光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
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中说:“30多年来,我惟一的宗教是人文主义,相信人有理性的指引就什么都不假外求,而只要知识进步,世界就会自动变得更好。可是在观察20世纪物质主义的进展后,我发现人类虽然日益自信,却没有变得更好。人越来越聪明,却也越来越缺少在上苍之前的虔诚谦恭。我不知不觉地逐渐转向童年时代的基督信仰。我好像初次悟道一样,重新发现耶稣的教训简明纯洁得无以复加。没有人说过像耶稣那样充满怜悯的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或者如此微妙玄通的话:‘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太18:5)这是多大的启示!是无可比拟的教训!我极受感动,觉得这是主的教训。我的探索圆满结束了!神不再是无形的,他经由耶稣变成具体可见了……圣经中有耶稣温柔的声音,同时也是强迫的声音,一种两千年来浮现在人了解力之上的声音……耶稣传达了对神的直接认识和爱慕,而进一步把对神的爱和遵守他的诫命,就是彼此相爱的爱,视为相等……把耶稣放入一切人类教师中,他那种独特的、炫目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来自他教训的态度和声音,及来自他个人的示范。”
林语堂说,耶稣与其他贤哲相比,就好像太阳与蜡烛,他说:“耶稣的世界是阳光下的世界,我们都愿走进这个世界,沐浴神慈爱威严的大光,驱赶我们心灵中的蒙昧,再造一个智慧和丰盛的生命。”他读着耶稣的话,就跪下来说:“你是我的救主,我的主。”是耶稣的爱即宇宙之主的爱,打动了他。
林语堂在佛、道、儒、基督教等多种思想中遨游、碰撞,最后定位在基督教,认为这是绝对真理、惟一真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由佛、道、儒三家所塑造,虽然它们有可取之处,但更有不足之处。主要的问题是对人的罪性认识不足,总认为可通过教育、修养来改造。圣经告诉我们,人不能自救,必须通过耶稣的救赎才能得救,才能得到新生命。当人藉着圣经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时,精神和物质必然会发生极大的飞跃。
有人说:“中国知识分子容易把基督教当迷信,而一般群众又容易把迷信当宗教。”林语堂晚年时的领悟,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寻道者共有的经验。他们在追寻真理的路上跋涉千山万水后,终于发现道路、真理、生命的答案就在耶稣身上。耶稣在世时,所有接触他的人,都因他的言行有所改变。要不就拒绝他,要不就接受他;要不就反对他,要不就降服在他的主权下。他所带给人类的,不是一种新宗教,而是一种新生命。这生命使人与永恒的神结合,从神那里领受无尽的智慧、能力和慈爱,这不是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哲理、宗教所能比拟的。正如林语堂所说,建立个人与神的关系,是基督教的特质,耶稣正是建立这关系的惟一道路。两千年来,有无数的古今中外人士已对这独特的基督,作了最正确的抉择,他们一生因而截然不同。
200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庸教授看了《信仰之旅》后说:“这本书是林语堂个人对宗教哲学的探索历程。他不抱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客观地探讨各派宗教哲学,却冷静地选择了耶稣。他完成了他想要走也应走的探索信仰的漫长历程,实现了信仰升华。这本书是他对自己思想历程的剖析,由于他学识渊博,虽说是信笔写出,但所提出的问题、引用的论据和阐释的道理,都包含着极深刻的学术性,竟使它成为研究宗教哲学的学术专著。‘政治秩序必须建立在社会秩序之上,而社会秩序必须来自个人的修养。’法律绝对不是万能的,如果执法者的个人素质太差,无论多么健全的法律都会变成一张废纸。我们是否应到那个‘剩余区域’(指人类知识所未及的宗教信仰)里去探索呢?人活着应有个精神支柱,有个正确的信仰和高尚的理想,这个理想也许是毕生不能实现的,但只要能排除外界的干扰,保持住自己的理想和尊严而不断探索,他就是一位可敬的人。林语堂的信仰是深层次的信仰,其思想境界是高尚的,像他这样的基督徒无疑是多多益善。来吧,朋友们,让我们离开容易、舒适的生活之路,踏上艰辛的探索之路,去寻求更深层次的信仰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文化界和外语界有‘东林西熊’的说法,即美国文化界佩服林语堂,英国文化界佩服熊式一,认为他们两位是当代中西文化方面最有影响的中国文化名人。”

神是爱,使我们今生今世有更充实的生命,所以基督是生命的根基。——林语堂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给其他在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上帝真理之光是灵性的纯洁之光,在人的教训中没有可以比拟的。当他进一步教人宽恕且在他自己的生活上示范时,我接纳他为真主及我们众人的救主。只有耶稣,没有别人,能带领我们这样直接的认识上帝……这是一个领导人类的完美理想。——林语堂


   Post By:2008-1-31 8:18:11

老舍

老舍
(中国小说家、剧作家、教授)等
老舍说自己在信主前曾沉溺于烟、酒和麻将的罪孽中,虽然打麻将回回一败涂地,但只要有人张罗,他就坐下,常常打到深更半夜,甚至通宵。天长日久,他渐渐瘦弱,痰中常常带血,终于生了一场大病,昏迷不醒。治愈以后,头发全部掉光。但他信主后,立即戒除种种恶习,专心读圣经、侍奉主、读书、写作,终于成为一代文豪。他在给夫人的情书中说:“我是基督徒,满族……”老舍夫人说他一生中所崇尚的是耶稣与人为善和献身救世的崇高精神。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舍予”,其深刻含义是舍己、献身。历史证明,他的一生是舍己的一生。他特别深爱基督,在《四世同堂》的长篇巨著中,热烈地赞扬坚贞不屈的老诗人钱默吟,说他具有耶稣的献身精神,又是一位“自动上十字架的战士”;且将出卖钱默吟的人比作叛徒犹大。1922年,他23岁时在北京受洗后,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和参加社会活动,包括赈济调查、在贫困儿童学校当教员、办识字班、种牛痘、灭蝇、讲卫生、办女工劳动所等等。
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文学创作中,出现过不少圣经式的思考方法。小说《猫城记》,其中心词语“毁灭的手指”一词出自圣经中的《但以理书》11章16节。他怎么会熟悉圣经故事呢?这得追溯到他在青年时代对基督的热诚,他受洗翌年担任教会的儿童主日学主任,向孩子们讲述圣经故事。他熟悉圣经的典故,因而在创作中时时会运用其中的某些语言。在《离婚》中,“老李痛快得手都有点发颤,世界还不到末日”(约6:39、11:24、12:48)!诸如此类的圣经语言,在他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并运用得很为巧妙。他在平常的随笔、杂文中谈论到基督教时,都是非常恭敬。
老舍在给妻子的信中谈到对孩子们的期望时写到:“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他的求职观是非常高尚的,一般人难以做到。他的思想可能很超前,已预测到将来会出现很多贪官,这说明他对人的罪性有极深刻的认识。
在1966年以前,诺贝尔文学奖仅发给亚洲人一次,那就是印度基督徒作家泰戈尔。老舍、鲁迅、巴金、冰心、艾青也曾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候选人。每一年,都要由评选委员会提出几十名候选人来竞争这项世界级的荣誉,几番严格的筛选之后,剩下五名,再投票表决,票数最多者就是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迅、巴金、冰心、艾青都未曾打入前五名,而老舍不仅打入了前五名,而且摘下了第一名的桂冠。那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已开始,要挑一位中国作家的话题又重新提起,瑞典文学院组织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委员会要看作品,可委员中没有人懂中文,只能从英文或瑞典文作品中挑选中国作家。巴金、冰心等人的作品,文革后才被译成英文介绍出去。只有老舍的著作早巳在西方流传,其中有瑞典文版的。众评委一读再读,顿感他出手不凡,尤其是他的《猫城记》寓言化地描写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嘲讽了人性恶的劣根,具有超越国界的国际性。当时他和他的书都被揪了出来受到批判,他并不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已拍板定了他,但他在北京的残酷批斗中被迫害致死。诺贝尔奖从来不颁发给死去的人,评委已听到风声,委托瑞典驻中国的一位外交官调查,证实了他确已死去,于是他当之无愧的荣誉被取消了,实在可惜。后来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以色列作家阿格农。
与老舍同时代的另一位作家许地山也是基督徒。
中国作家郑义是《老井》一书的作者,他说:“基督教的原罪说和宽容精神,直接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符合人性的社会制度。基督教对人类的贡献是极其伟大的,基督教是真正的福音。”

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象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
——腓立比书 2:13、15、16


   Post By:2008-1-31 8:18:50


冰心

冰心
(中国著名女作家)等

冰心曾就读于美国著名的卫斯理大学(宋美龄在美国也上这所大学),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并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她在一篇序文中谈到老舍时写过这样的话:“讲到老舍的行善、分享、给人温暖,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谈到圣经,他说过圣经上的‘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我认为行善上,老舍是位最有福的人。老舍是位基督徒,这我从来不知道。我却是从中学到大学,都受的是基督教的教育”(摘自1995年总14-15期合刊《彩虹》)。
冰心是位基督徒,她翻译过一些基督教的诗歌。她曾写《天婴》一诗:“马槽里可能睡眠,凝注天空。这清亮的歌声,珍重的话语,催他思索。想只有泪珠盈眼,热血盈腔,奔赴着十字架,奔赴着荆棘冠,想一生何曾安顿?繁星在天,夜色深深,开始的负上罪担千钧。”冰心热情宣传“爱的哲学”,可以说基督的博爱思想是她文学创作的基本支点,她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心之所发,笔之所至,无时无处不关于一个“爱”字:童心、母爱、对大自然的爱和对祖国故土的爱。
1999年2月14日下午,冰心的女儿吴青偎依在母亲身边,用纯熟的英语给母亲唱着《平安夜》歌,为母亲深情祝福。她说:“平时在家过节时,娘总是和我们一起吟唱《平安夜》歌。”此时老人静静地听着,听着,听着那熟悉的歌声;慢慢地睁开眼睛,微微地笑了。或许,这歌声唤起了她往日的记忆……后来总理来看望,吴青中断了歌声。2月28日冰心离世,享年99岁。(摘自1999年3月5日《作家文摘青年导刊》)吴青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妇女世界最高基金会副主席。冰心去世后,她到四川马边县为乡村女教师授课。授课中她三次流泪,说:“妈妈是作家,也是我的老师,我的榜样。妈妈曾获日本儿童文学奖,有奖金三万元。她生前一直想用这笔奖金捐助贫困山区的辍学女孩,今天,我来这里实现她的遗愿。妈妈捐了她所有的稿费,捐了她的书籍、字画,甚至捐了她的五脏和脑子”(摘自1999年8月17日《四川工人日报》)。
1999年3月1日香港《星岛日报》评论冰心说:“1920年开始,她受泰戈尔作品的影响。她有‘文坛祖母’之称,她将博大的爱心留给了无数最需要帮助的弱者,将崇尚民主,淡泊名利,疾恶如仇的精神留给了中国。”1999年3月3日法国《世界报》评论冰心说:“她曾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她始终是体现着自由精神的一群非常伟大的妇女之—。”冰心在1921年写的《我+基督=?》一文中说:以西门的勇敢,渗在基督的爱里,便化合成了彼得,成了基督教会的柱石。我要是渗在基督的爱里,又可得怎样的效果呢?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约8:12),又说:“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约12:36)。门徒约翰说:“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世人各特具的才能,发挥出来,也是花卉般争妍斗艳。然而假如他的天才不笼盖在基督的真光之下,再反映出来,结果只是枯寂,暗淡,不精神,无生意,与行尸走肉没有分别。光是普照大千世界的,只在乎谁肯跟从基督,谁愿做“光明之子”。愿笼盖在真光之下,谁愿渗在基督的爱里?谁愿借着光明的反映,发扬他特具的天才,贡献人类以伟大的效果?请铭刻这个方程在你脑中,时时要推求这个方程的答案,就是:我+基督=?(摘自《冰心散文》)。 冰心在1992年第6期《中国文化》中发表《我的家在哪里》一文说:“我这个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地道地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万万没有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编者按:这个‘家’显然是指天家。)
近年来,对中国著名作家曹禺的研究出现新动向,其中之一就是出现宗教文化理论模式,即是指研究者们从基督教文化对他的浸染,来全方位研究他早期话剧创作的主题生成。一批青年学者纷纷转向基督教文化对他影响的研究,因他的著作有原罪倾向。事实上,他本人也不否认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且1949年前就已有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1949年后,人们出于某种政治概念的束缚,极力回避或否定他所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事实,把他作品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做了肤浅的理解(摘自1993年1月28日《报刊文摘》)。他虽不是基督徒,但他说:“神安排得多妙啊!小孩儿让人受累,可是他可爱啊,怎么看怎么可爱,让人高兴;老人就不同了,丑,没有一点可爱的表演,人老了,神就把你的丑脸都画好,让你知道自己该死了,该走了”(摘自1997年第4期《读者》)。
中国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丰子恺早年留学日本,他虽不是基督徒,但承认天地间有造物主。1998年7月30日《团结报》报道说,丰子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身受百般折磨,却仍能泰然处之。后来被下放劳动,在白雪皑皑的冬天,70多岁的他睡在地上,枕边堆满了从屋缝吹进来的雪,大清早还得到河边打水漱洗,面对这样凄惨的遭遇,他竟幽默地说:“地当床,天作被,还有一河浜(上海方言,即小河)的洗脸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编者按:丰子恺受佛教影响很大,佛教原本不相信有神,但他的人生道路走到极度痛苦的地步时,也想到了有神)。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哥林多前书13:13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名言圣经这一部书,我觉得每逢念它的时候;无论在清晨在深夜;总在那词句里,不断的含有超绝的美。其中尤有一两节,俨然是幅图画;因为它充满了神圣、庄严、光明、奥妙的意象。——冰心冰心圣诗《生命》  生命,是什么呢?要了解他么?他——是昙花,是朝露,是云影;一刹那顷出现了,一刹那顷吹散了。
上帝啊!你创造世人,为何使他这般虚幻?
昨天,过去了。今天,依然!明天,谁能知道?
上帝啊!万物的结局近了,求你使我心里清明,
  呼吁你,祷告你,直到万物结局的日子,阿们!


   Post By:2008-1-31 8:19:20


柏杨

柏杨
(台湾作家、台湾作家和人权教育基金会负责人)

柏杨是《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的作者。有人问他是如何信神的,他回答说:“我们为什么不爱神呢?领袖会错,但神不会错。人很脆弱,我们的灵魂需要有归宿。”他非常坦率地说:“我承认自己很有福气,我是位基督徒,我非常感谢神的安排,感谢我的许多好朋友的帮助,也感谢张香华能嫁给我。”
柏杨以说话尖锐著称,他说:“基督教文化里面,有一个基础的信仰是非常好的,就是不承认人有等级之分,这是我们中国人所没有的。在神的下面,我们都是他的儿女,所以我们都是主内弟兄,大家完全相等,这是平等观念。假如否定了主内弟兄的话,就你一个人是老大,这不是基督教信仰,是另外一种信仰。在儒家思想里,人是分等级的。”“我为谁活着,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基督徒很简单,我荣耀神,你可笑他,但他有终极的关怀。”“中国的文化就是政治文化,而这政治文化的内容是顶着一个君顶着一个‘神’,所以它又是一个官僚文化。这官僚文化说起来就是一个马屁文化,就是一个屈从文化,就是奴隶文化。哪有说人可造神呢?可是在我们的文化里,人是造神的,只有一个人可造神,就是无上权威的皇上。”“中国文化是个酱缸,什么东西进来都要小心变质。”“中国文化的幽暗素质——暴力和说谎,依然固若金汤。……我们需要和平,乞求神赐给中国100年以上的和平,没有战争。”



   Post By:2008-1-31 8:19:51

基督信仰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哲学家篇
【哲学家篇】
基督信仰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如果说耶稣尚未降世以前,只有以色列人以旧约圣经记录了上帝真实的作为,但没有看到圣经的外邦人朦胧中也觉察到上帝的存在。在2300多年前,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已从大自然的运作中领悟到有一位上帝的存在,2500年前孔子已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的概念。只有当耶稣完成了他在地上的工作,福音得以在天下广传,并给人类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全部圣经以后,历世历代的众多哲学家,才得以真正认识这位真实的上帝。其中,当然也有少数不信的哲学家,但却真拿不出什么实在否定的理由。而大多数的哲学家们,以他们丰富的智慧,欣喜地体味着上帝,更以上帝仆人的身份,从哲学上论述了上帝的存在,他们大多是具有基督信仰的天才。这里可以列出你知道和不知道的一批这类哲学家的名字:奥古斯丁、多玛斯·阿奎那、伽利略、哥白尼、牛顿(他们三位也是大科学家)、马丁路德、笛卡尔、莱布尼兹、孟德斯鸠、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祁克果,培根等。他们从理性上见证了上帝的存在,也亲自体验了上帝的存在,使圣经启示的亮光更多地照亮了人的心灵,引人归向耶稣基督。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有人说耶稣不合乎真理,那我宁可在耶稣这里,也不去真理那里。事实上,正是耶稣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热爱真理的人。思想家帕斯卡尔在著名的《沉思录》中说,不认识耶稣的人,不可能认识上帝,也不可能认识自己;不可能认识生,也不可能认识死。哲学家康德说,一个人的幸福生活依赖于三条公理:自由意志、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法学家孟德斯鸠说,不受制约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这是基于一条基督的真理:人都是罪人,人无法自救。



   Post By:2008-1-31 8:20:51


老子

老子
(中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老子诞生在耶稣降生前,春秋时代人,迄今已2500多年,其人神秘莫测,扑朔迷离。其思想经久不衰,晶晶莹莹,为举世所推崇,足以见其成就之大。有人说,“老子”并非一个真名,只是“老者”的意思,甚至说此人生下来满头白发,故得了此称呼。又有人说,他来无影,去无踪,无生无死。乡井传说不足为凭,但专门研究老子的学者们承认,他的姓名、世系、籍贯、仕旅、行踪、享年等等,没有一样不成问题的。
老子的遗世巨著《道德经》为道家的主要经典,也称《老子》、《老子五千文》。该书相传春秋末老聃著,有学者说老聃就是老子。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也可能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许多人认为《道德经》玄而艰深,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宗教书,有人认为是一本哲学书,也有人认为是伦理道德或政治军事方面的书等等,各人领受不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流露出求道的辛苦,他由启示而来的悟性,几乎达到了人类通过理性来认识宇宙的真神(人找神)的最高极限。现代有许多学者研究《道德经》后,肯定这书表现了老子作为哲人的伟大思想;发现更显示他智慧的,却是他的神学思想,他相信有神。人的智慧大小,与认识神的高度和亮度成正比。他的智慧的高深程度,可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道德经》中,多处提到天地万物中有位创造者,他称其为“道”或“大道”。对神的认识,他体察到神的存在和属性,竟然是那样高深,甚至使人不可思议!因为他说的话,有的超越了人的理智。也许没有人这样评论过老子,但有事实可据。注释家如缺乏真正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和属灵知识,要想注释《道德经》的神学论述,必然力不从心;勉强说话,也是不切经旨。至于有人说老子是无神论者,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从来没有真神的观念,致使神近在眼前,也不会看见;或者也可说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这实在有昧于老子的真意。因为在老子看来,“道”就是世界的主宰,宇宙万物的根源。
中国旅美国学者Y.ZM(此人为ZF屏蔽人员请注意)说:“老子笔下的道,有很多属性,比方说他是自在的,他是自有永有的,他是造化养育的,他是人类智慧的超越者,他是慈爱的,是公义的,而且他是拯救者,这些属性加在一起的道,我发现很像圣经上讲的神。但我们中国人因为是无神论者,所以都把老子的道归于自然神,其实他的道根本不是自然神。他有很多人格的特征,比方说他有信实、有赏罚、有慈爱、有恩德,能赦免人的罪,而且能教化人,所以他说的道不是自然神,他是有情有信的。更重要的就是发现一位圣人,在老子笔下非常奇妙,这位圣人是大道的化身。他从天上来到人间,把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恒带给我们世人。他是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好作世人认识上天大道的中介。他内里有真宝贝,但外表很粗卑。他要受辱受难,但要作主作王,而且作天下之王。天下的人凡是归向他的,都会领受到平安。这些话加在一起,特别像圣经里记载的那位在公元元年来到人间的道的化身耶稣。”
袁步佳写的《老子与基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用基督教的神学思想来剖析《道德经》与基督的关系,内容很有深度。他甚至在书中说:“我来告诉你一个大奥秘:我仔细考察了《道德经》,发观老子原来是一位领受了神启示的大先知;他所传达的,正是神的道,他笔下的‘圣人’,正是耶稣!虽说信不信由你,然而此事若属实,就非同小可,你我之辈绝不可等闲视之;此事若不实,你也得看个究竟,方能落个明白。”也有基督徒认为此分析对老子评价过高。
《道德经》共81章,这里介绍其中几段神学思想深刻的内容,供大家来分析、深思、评论。因限于篇幅,这里只录部分译文(白话文),如口读者想看全部译文和原文的文言文,请看《老子与基督》。有的录下全章,有的录下一章中几句话:
第1章: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创造者)。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呀!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4章: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第6章: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第7章: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
第8章: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
第9章:大功成了,名分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第10章: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第13章: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第14章: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参赛6:9)。
第16章: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第21章: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着。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第22章: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
第23章: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
第25章: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
第29章: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着的。人为的努力,必然失败;人为的持守,必然丧失。
第30章: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
第32章:存在的本源(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第34章: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万物都是藉着他生的。
第35章:普天下都归向大道,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第37章: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
第39章:古人所得的,是一(惟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
第4l章:优秀的人听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道之后,大声嘲笑。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第42章: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道生养了万物。
第44章: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着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
第46章: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场。
第48章:追求知识会越来越膨胀自负,追求真道会越来越谦卑虚己。
第52章:天地万物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若是这样,纵然身体消失,却依然与他同在。
第53章:在大道里非常平安,而世人却偏行己路(险径)。
第56章:知“道”者不好说,好说者不知“道”。
第57章:人的技巧发达了,千奇百怪的事就出现了。法令越是彰明,罪犯就越多。
第59章:治理人事,侍奉上天,最重要的是惜爱。
第62章:道为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是罪人的中保。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啊!
第67章: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大,才不具体像什么。若具体像什么,他早就藐小了。当今的人,失了慈爱只剩下勇敢,失了俭朴只追求扩增,失了谦卑只顾去抢先,离死亡不远了!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爱来护卫保守。
第72章:当人民不再敬畏任何人的权威时,真正的大权威(神)就来到了。
第73章: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竟中得胜有余。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漏网逃脱。
第79章:上天之道,公义无私,永远与良善的人同在。
第81章:上天之道,有利于天下。圣人之道,是为了世人。



   Post By:2008-2-1 9:42:43


孔子

孔子
(公元前551-479年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等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果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中国人在远古时并非如我们想像中的多神主义者,而是严谨的一神信徒。自古以来,中国人是敬拜神的。4000多年以来,中国的皇帝举行“祭天”的仪式叫“郊祀”(在郊外举行献祭)。根据最早的文献之一《尚书》(又称《书经》,相传作者为孔子),它记载舜帝以这个仪式是“肆类于神”(向神献祭)。孔子说:“郊社之礼,所以事神也。”现在我们看一段《尚书》中的白话文节录:“创造宇宙的主宰,我仰望你,你所住的穹苍,是何其广大啊!我是你卑微的仆人,以此仪式来敬拜你;我就像柳条般的柔弱,我的心如蚂蚁般的渺小;可是却蒙了你的厚爱,承接你的旨意,成为一国之君;我深深地觉得自己无能,愚笨,不配接受这个使命;我深怕辜负了你的大恩大德,所以一定要遵守你的旨意;我遥望你天上的殿宇,祈求你乘着天上的宝车,来到这个祭坛上;你的仆人就在你的面前下拜期待你的到来;我与王公贵族们,都要在你面前欢喜地敬拜你……神,求你悦纳我们的祭品,看顾我们;我们都敬拜你,因为你的恩泽是永无止境的。”可见最早的皇帝与天上的神有一个相当密切的关系!
孔子对中国上古的“黄金时代”的宗教仪式极感兴趣,他相信这些仪式是了解中国起源的钥匙。他这样论及古代的郊祀:“明乎郊社之礼……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个关于郊祀的最古老记载显示中国人起初只是相信一位真神——万物的创造者。这祭祀的祷文与圣经的某些章节十分近似。例如:“于昔洪荒之初兮混朦,五行未运兮,两曜未明,其中挺立兮,有无容声,神皇出卸兮,始判浊清,立天立地人兮,群物生生。”这段话的白话文是:“在天地初创的时候,到处都是混沌不明,没有自然界金木水火土等星的运作,也没有太阳、月亮的出现,这时整个世界静得连一点声音都没有,更看不到任何有形的物质。然而一旦神出来统管,就有了黑暗与光明的分别,他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使万物世世代代不断地延续下去。”这正如圣经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1:1-2)。
这些郊祀的祷文,读起来仿佛就是基督徒所相信的圣经。“陶此群生”和“于惟皇兮,亿兆物之祖真”就像圣经上说:“耶和华啊,现在你仍是我们的父!我们是泥,你是窑匠。我们都是你手的工作”(赛64:8)。在这郊祀里,神被视为一位人格化的、慈爱的、富有忍耐和恩典的神。这与中国人丧失了对造物主的认识后,转而崇尚的宿命论是截然不同的。以下的一段祷文,是在郊祀时吟诵的,它显示古代中国人与天父的亲密关系:“神,你像陶匠一样塑造了天地万物……神,你永远竖立着天地,你所统管的地域,会世世代代永存着。”
孔子曾努力探求郊祀之真谛,希望他的民族与神和好。但后来他却说:“天道远……人无法测定。”他后来倒说我们只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实在可叹!始作俑者实是周朝的王,他们强迫老百姓对自己敬若神明,搞个人崇拜,又严禁他们敬拜真神——我们的天父和创造者。当中国的皇帝要求百姓敬拜他们时,中国人便慢慢地失去他们属灵的根。这也使他们心灵空虚,使儒教和佛教“乘虚而入”,但这些宗教不能满足中国人的心灵。时至今日,我们仍难抵内心的空虚,现在我们才逐渐明白中国真正的“根”是认识独一的真神,我们是按着他的形象造的。
在孔子的事迹里,可看出他父母和他本人,都是信奉神、敬畏神的人。先看他的父母,在《孔子家语》有这样说法:“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邹邑县城的大夫,向颜家求婚。颜家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征在,叔梁纥把她娶来作妻子。婚后久久没有生孩子。夫妻两人就到尼丘山上祷告神,从此就怀孕,生下孔子。”
他父母为纪念神的恩典,就给孔子起名“丘”,字“仲尼”,用来表示不忘记神的恩典,是因为他的出生与他们在尼丘山上的祷告有关系。
孔于是位虔诚敬畏神的人。《论语》述而篇说:“孔子患了疾病,他的学生子路请求老师准许他为老师祷告。孔子说,‘我不住地祷告已很久了。’”《论语》乡党篇说,他每次饮食“虽然是蔬菜、淡饭、羹汤,也必定像祭祀斋戒那样虔诚恭敬”。可见他无论是在病中,或在饮食时,必定祷告神。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作为伦理准则,现在仍然受到推崇和奉行。他继承和讲授的固然是伦理学说,而不是神学;可是,在他的著作中,仍然有一些称述神的言词。尤其,他以伦理教诲学生,使他们崇尚道德,甚至强调并恳切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段话的白话文是:“哪怕早上听道,晚上死去也好啊!”这必然考虑到“天”,也说明他一生都顺天安命。因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愿藉古人的智慧,将他们对神的高深认识,启发于今人。
孔子虽诞生在耶稣降生前,但他认为神是可知的。“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是夫!”(《中庸》十六章)中国古人所说的鬼,不是圣经中所说的鬼,而是把死人的灵魂称鬼。列子对此解说:“精神离形,各归其实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实宅。”孔子常把鬼神联系在一起,是要称述超自然的力量,即中国经典上所说的“天”,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
孔子的认识,是从体察万物而获得的。神的大能表现在万物上,虽然是隐微的,却是显明的,确实是会遮掩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游目骋怀,思想超逸,称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他在仰观俯察之后,用《诗经》的话,称赞造物主。意思是:“哎,上天的命令深远奥妙,广大无边!”他解释说:“这就是说,上天之所以为上天哪!”他说的道,往往是指神(造物主),他以敏锐的观察力,看到万物是在神无限智慧照顾之下存在的。他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臭”是气味。他是说:神创造了形形色色的天地万物,而造物主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真是奥妙极啦!神创造、养育、维持万有,虽然隐微,但对耳目理智并用的人,却是显而易知的。
孔子更深入地认识到,一年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虽然听不到神发布命令,却都是按神的意志运行的,他说:“天何言哉,四季行焉,万物育焉。”(《论语》阳货)有没有神,事实胜于雄辩。他说得真好,真不愧是有智慧的人,这正符合圣经的教导,保罗说:“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神)。”(徒17:28)。孔子看到,神对待万物是宽厚的,他说:“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中庸》十七章),句中的“材”是属性之意,“笃”是宽厚或仁厚之意。各种生物各有其属性,并依据属性去活动;要活动,就需要藉以活动的方法;方法也必须与环境相适应。这一切,造物主都照顾得周到备至,而且绰绰有余。再如,造物主慷慨地给了我们理性;理性产生智慧,因此技巧百出,宇宙间的财富,天空的,地上的,地下的,几乎都为人类所利用。我们从圣经中的《诗篇》145篇可看出,神何等善待他所创造的万有。当然,孔子不知道,在他之后数百年逐渐汇聚成册的圣经,丰丰富富地记载了神的话;“天”还是有所言的,而且说了很多很多。
到底有没有神?孔子对这个问题,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他说:“如果人得罪了天,就是祈祷也没有用了!”他已暗示我们,他所说的天是具有神性意义的,能听到人们表达心意的祷告。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是人智兴起(人自以聪明),人欲横流,以诡诈为术,以智谋为生的混乱时代,他面对天下无道(失去了神的道)的败坏世态,非常向往古时(夏、商、周)天下有道(信神、畏天、顺道、敬神的道统)的美好景象。一次他参加年末的祭神仪式后,登高望远,不禁感慨万千,对弟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我没有赶上,可是古书里有记载。大道通行时,天下公而无私,贤能的人主政,人们信实和睦。人不是只亲自己所亲的,也不是单顾自己。使老人有归宿,年轻人有所用,年幼的好好成长,寡妇、孤独人和残疾人各有所养……如今大道隐没了(人们不信神、不敬神),天下化为私有,各亲自己所亲,各人只顾自己(《礼记》礼运)。
孔子极其仰慕古道,多次赞叹说:“伟大崇高的尧啊,独尊上天为大,一心效法天道。崇高啊,舜与禹,拥有天下而不为己”(《论语》泰伯)。孔子遭遇卫国叛乱,桓设计谋害他,有人告诉他。他却说:“上天保佑我,桓他能把我怎么样呢?”他的得意门生颜渊死的时候,他说:“天丧我啊!”这就是说,他承认人的生死、遭遇,都在神的手中。他还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知我者,其天乎。”他非常反对暴政,感叹说:“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说:“祭祀就像客观存在,祭神就像神在面前一样。”这话的意思就是,虽然神是没有形体的,但人在祭祀神的时候,不要因为神是没有形体的,看不见的,就马虎潦草地去做,而是应虔诚恭敬,如同在神面前一样。他又说:“我活到40岁时就可不受迷惑,50岁时才知道人的一切都在天上的神手中。”他在年轻时,他的政治主张是用仁爱治理国家,因为无法实现,于是就学习哲学,从中认识到人的命运是掌握在神的手中,终于成为认识神的智慧人。有人拿“孔子不谈怪异乱神”这句话作为他不信神的凭证,这是不对的。他对于“天”,已有正确的认识和信念,所以他不像一般人乱谈邪神鬼怪的事,正像今天信仰真神的人一样。
中国人称孔子为圣人,但他却承认自己是罪人,正如他说:“假我五十以学义,可以免大过也!”这是孔子又一伟大之处。可见,连所谓的圣人,其实也是罪人,何况其他人。
2005年3月号香港《镜报》月刊对孔子发表评论说:“孔子思想在西方人心目中流传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孔子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他与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最早把儒学介绍给西方人的是明清时期来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是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将孔子的言行记录《论语》翻译成拉丁文,后来由拉丁文译成法文,再由法文译成英文。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他们震惊了,因为耶稣曾说过:‘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7:12)。由于耶稣比孔子晚五个世纪,所以大多数是基督徒的西方人非常尊敬孔子,孔子的这两句话也被西方人称为‘黄金律’。”
中国人素来自夸有五千年的文化,认为孔孟之儒家学说乃是最优秀、最完善者,远胜过基督圣道,更有以龙的文化、龙的传人自居自傲,并认为基督圣道与中国文化是抵触的,这是很可惜的。
公元前372-289年中国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诞生在耶稣降生前。他相信有神,他说:“以大国服事小国的,是使神喜悦的、天生快乐的人;以小国服事大国的,是敬畏上天的人。天生快乐的人,是能安定天下;敬畏上天的人,是能保持自己的国家。”“上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一个人头上时,必是先刻苦他的心志,劳乏他的筋骨,饿瘦他的身体,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个行动总是受到阻碍而不能如意,这样才能做到虽然震动了他的心意,他却仍然能坚韧克制自己的性情,并且能增加他本来所不能得到的益处。”这完全是信仰神的人的口气。孟子提到人与万物不同的地方,认为人里面有一个同情心,怜恤中国人的心。所以在孟子的思想中用现在更容易了解的名词来说,就是那个“良心”的感应把人与动物分别开来了。人所以是人,人不是动物,动物不是人因为人有天良。
汤王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为政贤明。他诞生在公元前16世纪,远远在耶稣降生前,他在位时,有七年旱灾,全地都是饥荒。他就剪掉头发,截断指甲,身上披白色茅草,带着所有的臣仆在桑林祷告上天。他拿六件事来自己责备自己祷告说:“是行政不守约束吗?是老百姓失业吗?是宫室太高大吗?是女色太多了吗?是贿赂流行吗?是拍马讨好的人昌盛吗?”这件事记在《尚书》和《史书》上。又有记载,当汤王登基做皇帝时,曾祷告说:“我在神面前不敢以君王自居,只能称自己是小子,诚心献祭,祷告上天。我有罪不敢奢求赦免,我和臣仆都有罪,不敢隐瞒,所有的一切都在神的监察中。我有罪,请求神不要刑罚百姓;百姓有罪,是我领导得不好,仍是我的罪过,请求神不要把罪归到百姓身上。”这事记在《论语》尧曰篇上。汤王虽不知真神是谁,但他确信有一位真神存在,这是了不起的。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约翰福音 1: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 9:43:19编辑过]
   Post By:2008-2-1 9:44:13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399年古希腊哲学家)等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诞生在耶稣降生之前。他虽不是神学家,但他拒绝信奉当时的国教。他坚信:①有一位至高神的存在;②统治万有的天命;③神要差遣一位使者,教导人类认识不灭的真理;要差遣一位导师,拨开云雾,开通心窍,使人能辨别善恶,认识其道德的责任(400多年后,神的儿子耶稣真的降临人间);④灵魂不灭;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在苏格拉底那个时代能对圣父、圣子、圣灵有这样超凡的认知无疑是神的启示。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哲学家、执政官西塞罗对他这样评价:“这一位无比的哲学家,坚决主张人类的灵魂乃是一种永远不灭的神圣的本质;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乃是转到灵界的道路,但只有义人可获进入天堂。”苏格拉底说:“我一生的作为,乃是在求神的喜悦,我深信神必悦纳我此生的努力。”“神给人创造了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嘴巴,是让人要多看,多听,而少说话。”“自然多么奇妙,生命多么奥妙,人以自己的有限去认识宇宙的无限,却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实在可怜。如果有真知的话,那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他认为“认识自己比认识万物更重要”。他是人类谦卑的榜样,曾说:“我越思想越是发觉,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因追求智慧不追求物质而闻名,盼望神的拯救,自心底叹息说:“啊!但愿有人或神兴起,将神显给我们看。”他还说:“一个人需要的东西越少,就越靠近神。”“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追求神。”
苏格拉底这样看待肉体的死亡:“我们之中认为死是一件坏事的人乃是错误的……死要么是一场无梦的熟睡——那显然很好——要么就是灵魂移居到另一个世界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让我一死再死吧。…‘死亡的时刻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只有神知道了。”还说他自己死亡时,灵魂要到一个像是看不见的、圣洁的、永生的地方,他要在那里与神共度永生。当有人问他死后希望安葬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他用不朽的话语作答:“假如你能捉到我,你就埋葬我。”说明他相信死后的灵魂将不存在于他的身体内。他把死亡视为灵魂的自由和解放,把死作为欢乐的庆典。
临终前苏格拉底问他的朋友和学生说:“人若死了,一了百了呢?抑或尚有事情呢?”朋友和学生想了好久,答复他说:“人死如琴破散,琴若破散,便归无用。”他们以为人若死了,万事俱休,一了百了。他摇头说:“不对,不对,琴可破散,成为无用,但是弹琴的人还在啊!”他的意思是说,身体可以朽坏,但是身体里面的主人——灵魂,就是“弹琴的人”还存在,弹琴的人不会随琴朽坏的。琴能发声,在于弹琴的人,身体能以活动,在于灵魂,灵魂离开身体,人就死了。
苏格拉底深信有神的审判,一生以正义敢言闻名。他说:“一定有普世公理。”他临终时,嘱其学生说:“我将受审判了,我在有生之时还有两只鸡的钱未曾还清,请为我归还。”
古希腊军人、哲学家、历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公元前430—354年)一生追随苏格拉底的思想,相信宇宙间必有神,也相信人有灵魂。他如此描述苏格拉底:“他是那么的虔诚和热心,甚至不肯与天意相背丝毫;是那么的公平正直,绝不作伤天害理的事;是那么的自律祥和,不以利己为宗旨,只以造福人群为己任;是那么的敏锐和有智慧,在分别善恶时绝无错误。”他非常厌恶荷马和赫西俄德笔下的奥林匹克山上的众神(假神),他曾说:“世人都认为神只和他们一样是被诞生出来的,穿着与他们一样的衣服,并且有着同样的声音和形貌。其实,假如牛和马有手,并且能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创作艺术品的话,马就会画出马形的神像,牛就会画出牛形的神像,并且各自按照自己的模样来塑造神的身体了。”某些无神论学者曾把这段名言当作批评有神论的一个论据,说神是按照人的形像创造的。但这样的引用却是弯曲了色诺芬的本意,因为色诺芬不但相信有神,而且还相信这位神在形象和思想上都与人不同。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教授李震相信人有灵魂,他说:“问题太简单了,是否一死就一了百了?如果我们肯定这种观点,那还要做好人干什么?要道德干什么?讲道德,讲良心,一辈子吃亏上当,而有钱有势的耀武扬威,欺压别人,居然死后统统都一样!什么也挡不住追求个人信仰、个人幸福,不只追求暂时幸福,也要追问有没有永恒。人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一个社会忽略精神品质的提升,必将变得庸俗、贫乏和苦闷!”


   Post By:2008-2-1 9:44:46

柏拉图

柏拉图
(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等

柏拉图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诞生在耶稣降生前,是苏格拉底的学生,青出于蓝,成为当时空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唯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影响极大,被称为“唯心论之父”,他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有位名人说,他们三人的教训与耶稣相比,前者是寻求真理,而耶稣是启示真理。他相信有一位永存、不变、全能、全善、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不属物质、创造天地万物的神。人的灵魂乃是从神而来,所以灵魂是不灭的。人本来是良善的,由于错误思想的驱使,后来犯罪堕落。只有依靠神,摆脱情欲,仍能回复原来的境地。他认为完善的道德生活,乃是遵行神旨意的生活,因为只有神的旨意才是真理的惟一准则。所以人类要达到良善,乃在认识神,仰望神。他也相信,人死亡时灵魂自身体中分离。他曾说:“人生最大的责任就是要学像神。”“宗教是朝向神的正确表现。”“著书的应把自己视为祭司(意思是说在神面前不能说谎)。使用虚谎语言的罪恶行为,不仅导致丧失真理,更使人失掉对其它书籍的信心。”
柏拉图认定在那个不可见的世界中,有每一件事物的完美样式,而这个世界的事物,只不过是这些永恒样式的复制品。简单地说,他认为真实世界里某处有一桌子的完美样式,我们这世界上所有的桌子都是不完美的复制品;某处有善和美的完整样式,所有世间的善和美都不过是不完整的复制品。而那伟大的实在,那最高的思想,一切格式的格式,一切样本的样本就是神。问题是,怎么才能进入那真实的世界,怎么才能摆脱这世界的影子而进入永恒的真实。
柏拉图在黑暗中呻吟:“除非有神人出现,把至高的神启示出来,否则人类没有希望。”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称赞他是预言了基督教时代的天才预言家。因为300多年后,耶稣真的降临人间。
柏拉图批评无神论学者,认为他们乃是一些外强中干,言不由衷的人。因为他们虽是高唱无神论,但到了危险临头时,很少有人不低头承认神的大能。
柏拉图在《文坛》一书中,描写了一名叫埃尔的士兵在战场上死亡的情形。这士兵看见自己的身体被放在火葬时烧的柴上,他相信他的灵魂已离开了身体,正在一个屏障或是通道的地方。这是一个从今生前往另一生命世界的通道,在那里灵魂将根据其在世上的表现,接受神的审判。有的灵魂将看见一束照着天堂入口的亮光,而有的被扔进地狱。埃尔的灵魂没有接受审判,而又回到自己的身体里,随后他就在柴堆上醒过来,并且能叙述这个惊奇的故事。接着柏拉图告诫人们说:“我奉劝各位,谨遵天示,追求公义和美德。要知道我们的灵魂是永存的,所以我们将面对临到我们的各样好事或坏事。”他提出灵魂与身体的关系,虽不完全符合圣经,但他在耶稣降生前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且认为灵魂是不灭的,这是非常伟大的。
柏拉图曾说过这样的名言:“你知道的越多,就发现你不知道的越多。如果你觉得没有问题了,实际上你根本没有懂。”他也是一位极其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晚期著作《蒂迈欧》是世界上首先提出宇宙结构的数学解释,当时能提出这样的观点真是太伟大了,认为宇宙本质是一种数学关系,当时却不被接受,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仍被认为是神话,因为这一看法与人的经验出入太大。后来柏拉图主义者伽利略坚信宇宙本质是一种数学关系。再后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和海森伯等许多顶尖科学家都支持这种观点,并具体写出数学方程式,本书对上述五位科学家都有介绍。他们主张用数学方程式表示字宙结构,完全是为了说明神创造的完美性。
另外还有几位名人诞生在耶稣降生前,也都相信有神。生于公元前612年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位女诗人,她说:“对我而言,光明和美是属于神的愿望。”公元前l世纪,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哲学家、执政官西塞罗不但坚信有神,还相信人有灵魂,他的代表作有《论神之本性》,他曾说:“神与心灵总有定期相会的时候。”“造物主赐给人的礼物,有哪一样不是比小孩子更可亲的呢?”公元前30至公元后45年,犹太哲学家斐洛说:“神不停止地工作,正如火的特性是燃烧,雪的特性是发出冷气,神的特性就是要作工。”公元前2-3世纪,古罗马的执政官、大法官、监察官、历史学家、作家大加图在一首诗中这样表达人类对永生的信念:“一定是这样,柏拉图你说的对:这种欣喜的盼望,醉心的渴望,对永恒的追求,还能从何而来?这就是从存留于我们心中的神而来。是天命亲自指出那身后的事,并将永恒安置于人心。”

来啊!我们要屈身敬拜,在造我们的耶和华面前跪下。因为他是我们的神,我们是他草场的羊,是他手下的民。
——诗篇 95:6、7有一位至高神的存在;有一位至高的神统治万有;神要差遣一位导师,拨开云雾,开通心窍,使人能辨别善恶,认识其道德的责任;灵魂不灭,义人必受善报,恶人必遭恶报。如果死后没有生命,人生的价值意义都无从谈起。
——苏格拉底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苏格拉底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柏拉图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
——柏拉图我的信仰(confession of Faith),大致说:我信基督的受难,足以除去世人的罪孽;凡归依基督者,便能从圣灵重生得救。我们得救,完全是本乎神的大恩,和他复活的大能,使我们的灵命复活,成为神的儿女,作为基督的肢体。只有初习哲学的人,才趋向无神论;造诣稍深者,便能体会信仰的道理。浅学之士只能看到万事的次因,以致不能深入;必深思博学的人,始能探本穷源,澈悟主宰万有的真神。——培根



   Post By:2008-2-1 9:45:19

培根

培根(16-17世纪英国哲学家、下院议员、掌玺大臣、大法官、子爵)
培根是现代实验科学和经验哲学的创始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对近世科学进步,实有划时代的影响。培根是近代科学时期思想思潮的总结者,他极力提倡实验的方法,重视归纳法,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他认为数学应为物理服务。他要求科学既要上升为公理又要下降到应用,认为科学造福于人类才是最为合理的目标。这种观点对近代科学,同时也对近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12岁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神学,对基督有坚定的信仰。他发表的《我的信仰》一书中说:“我信基督的受难,足以除去世人的罪孽:凡信靠基督者,便能从圣灵重生得救。我们得救,完全是本手耶稣的大恩和他复活的大能,使我们的灵命复活,成为他的儿女,作基督的肢体。”
培根认为,人类所以为万物之灵,不仅有肉体,乃在有灵魂。如否认灵魂,人便失去了神的形象,直同下等的动物。其次,人类所以会有超越的境界,非常的力量,过人的忠勇,乃在其坚信神的保佑和眷爱。如否认了神,便根本阻抑了人性向上的发展。所以无论从何点来说,否定神都是荒谬之谈,只是使人自毁其尊严,无法超脱人类的弱点,提高其德性。人们常常喜欢引用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前苏联有种杂志就用此名言作刊名。有些无神论学者断章取义地利用这句话,宣传人的知识可超越一切。却不知他还说过:“一点的知识使人心倾向于无神,更大的知识使人复归于神。”但愿追求知识的人们,能追出知识的有限性和相对性藩篱,以便接近那位无限、绝对的自有者。神不但是日益败坏的现代社会的盼望,真正重要的,他是每一个灵魂的拯救者。他的拯救不需要藉助人的科学和理性,也不需要摧毁人的科学和理性。他的拯救恰恰是要使科学、理性、道德、生命和人的一切,沐浴在神的圣光之下。培根说:“你永不会知道神是如何庇护你,扶持你,直到魔鬼竭尽所能,企图引诱你离开神的时候,你才感觉到你的手原来是被神紧紧牵住的。”
有人认为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始祖,这是误会,请看看他在《自然历史》一书的前言中充满激情的祷告:“神啊,宇宙的创造者、保护者和更新者,请用你那对人类的仁爱和怜悯,通过你那惟一的圣子,即与我们同在的主,保护那向着你的荣耀而上升的事业吧。”
培根讲到宗教(指基督教)与政治的关系时说:“政府应有四大柱石,是正义、计谋、财富和宗教,以宗教为首要。政府首要的目的,乃在使其人民能奉公守法,崇礼明德,此则非弘扬基督圣道不可。因为法律不能自行做到,如无基督圣道,即使有良法美意,国富民强,仍难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立国之道,不在武力和霸权。迷信武力的统治者,一旦遭受挫败,应立即赶快醒悟,弘扬圣教,感化人心,期待挽救国运。”他曾说,对司法公正的破坏,乃是败坏公义的源头(指神),比其他犯罪更可恶更危险。
培根谈到无神论的荒谬及其祸害时说:“初习真理的人,很容易进入无神论的光景,但是当人深入研究,这些哲理必催他认识神。知识浅薄的人,看不到万事的根源,以致不能深入;只有深思博学的人,才能追本穷源,彻底认识主宰万有的真神。”“如果否认神,便是摧毁了人类的尊严。因为重视肉体,人类便成行尸走肉,与禽兽无异。”“神对无神论者,并不用创造奇迹来说服,而是他们看见宇宙间那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不由地不相信起来,人们之所以变成无神论者,是因为对哲学没有深切的了解;如对哲学的研究甚为精湛,那就不会不信靠宗教了。”他在《论无神论》一书中说:“其实井然有序的宇宙秩序和众星运行的规律以及万物的奇妙,足以向人证明造物主的存在,因此神根本不必向人显现。”他认为相信真神就是真理,他说:“研究真理(就是向它求爱求婚),认识真理(就是与之同处),和相信真理(就是享受它),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人类为了走向天国,必须“离开理性的小舟,登上教会的大船”。在培根看来,理性和知识能给人力量,但不能使人进入神的天堂而获永生。
培根在他的著作中流露出原罪意识:“我们继承了始祖的罪孽,我们的始祖奢望与神一样,而其子孙则甚至奢望超过神。我们统管和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就想要使万事万物皆以我们愚昧的意志为转移,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符合神的圣智。”不信神的人,对前途充满失望和惧怕,即使其中有些人在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很有信心,但死到临头时都会感到失望和惧怕,他们视死亡为永别,是绝望。这在火葬场,从死者家属的号啕大哭中不难看出。正如培根说:“人畏惧死亡,好像小孩怕黑暗一般。”“我们不知道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目的,直到弥留之际才感到,是一件多么大的憾事!”
培根说:“整部圣经显明神的旨意。”“从世界历史来看,任何宗教、任何法制,都不能与基督圣道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因为只有圣经,才能使国家社会蒙受最大的福祉。”“世界上任何时代的宗教和法律,都没有像圣经那样高举过公共利益。”“我们有两部书可以学习,以免谬误。一本是圣经,启示神的旨意;另一本是造物,彰显神的大能。”他呼吁科学家以圣经为研究科学的指导,抛弃唯理论的偏见。他提出“赶走亚里士多德,迎回圣经”的口号。他恳盼人们“谦卑地、崇敬地致力于展现神创世活动的回卷”。他认为,神预先注定了地理的大发现和新科学的发端相巧合,这与圣经中记载的先知但以理的预言完全一致:“必有多人来往奔跑,知识就必增长。”(但12:4)对于圣经,他劝告那些不信神的人,开始以不接受也不拒绝的态度衡量、评估这本不平凡的书为好。
培根担心科学如脱离博爱而发展就会导致一种新的傲慢和堕落,因为圣经上说:“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爱心能造就人。”(林前8:1)他强调科学与道德的关系,避免科学为纯粹的功利主义服务。而有些无神论者喜欢引用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的话“给我一个可以依靠的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却抛开唯一可依靠的神,纯粹以科技立国,即或以此发展了经济,没有道德根基最终只能败坏,不能持久。有的国家曾主张以政治立国,实行一段时期后发现此路不通,又改以科学立国,最后必然也要失败。

一点的知识使人心倾向于无神,更大的知识使人复归于神。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