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反弓最佳枕头:现代传媒人 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15:52:58

现代传媒人 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张薇的专栏(文章:5 人气:1231)

张薇,资深传媒人,媒体观察方向专栏作者。新媒体产业链观察员,舆情传播链分析师。

专栏最新文章

  • 移动互联网的下一轮浪潮
  • 新媒体观察:终端决定内容
  • 现代传媒人 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字号: 2011-05-03 17:28 我要评论(0)

核心提示:即便是走遍江湖、身经百战的传媒大佬,转会后或多或少也都面临着自我定位的转型。尤其是从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领域,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管理机制,都导致传媒人面临诸多的“鸭梨”(压力)和挑战。

 饱满的春天,各种能量都在春风中招摇复苏。目光锁定中国的传媒界,多位报界、杂志界的传媒大佬辞职创业,创业方向多数为数字出版大环境下的新媒体公司,以及实现定位细分的商业杂志。

对于中国的传媒界而言,多位传媒大佬转会,只能让人才市场的能量流动加快。英雄大麾一挥,慕名应聘者有之,不离不弃者更是不乏其人。就像胡舒立离开《财经》,一系人马追随至《新世纪》周刊;就像当年喻华峰和李甬加盟网易后,多位南方报业采编人员如今已在网易独挡一面;还有原《京华时报》总编朱德付杀入阿里巴巴,也直接带动了传媒正规军进入网购行业。

   据智联招聘网的统计,每年的春季都是跳槽的高发季节。 很显然,2011年的春天,这个问题也会摆在许多传媒人面前:去,还是留?

   仔细斟酌、辗转反侧中,不得不考虑的就是转型期社会中个人的微观转型问题。

   即便是走遍江湖、身经百战的传媒大佬,转会后或多或少也都面临着自我定位的转型。尤其是从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领域,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管理机制,都导致传媒人面临诸多的“鸭梨”(压力)和挑战。

第一颗当吃的“鸭梨”就是心态,进入不同企业文化的机构,第一件事就要调好心态。半官方体制管理下的报社和杂志,一般不要求记者坐班,编辑也常常是下午去上班,整体属于比较松散型的架构。倘若跳槽到一家商业性的传媒公司,直接面对是利益导向的商业文化,公司管理是以严格的商业目标为核心。传媒人转型初期,首先要适应这一巨大的变化。

工作一段时间后,从放大镜中看传媒人转型后的心理困境:对话体系的不对等、艰辛、没有尊严感,是很多人初次转型的真实感受。我目睹了很多跳槽到新媒体的朋友,斗志昂扬、充满憧憬地来了,满怀失望、愤懑伤心地离去。实际上,不少人是因为自己没有放低姿态、摆正位置,用再出发的思维面对挑战。

第二颗“鸭梨”,是巨大的思维空白和知识空白等待补充。老报人进入新媒体,不自觉常说的一句话是:“以前,在我们报社如何如何”。很多时候,这种口头禅并不能支撑你要论证的观点。尤其在商业型的新媒体公司,知识架构和操作要求都是大大不同的。

比如,商业公司对内容部门的考核,侧重于运营和整合。在大型的门户网站,频道的内容主编更像一个子公司的经理,他要对整个频道的改版、运营、收入、推广、商务合作全面负责。公司可能对他下达的任务就是几个数字:PV、IP、收入。而频道里面的编辑,更是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媒体人绝对不能用旧的惯性思维、旧的解决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忘掉自己的优势,如凤凰涅般重生,才是转型成功的保证。

第三颗“鸭梨”,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大型传媒公司参照,整个公司除了董事会,一般行使权力的最高领导是CEO,接下来会有COO (首席运营官)、CFO(首席财务官)、CTO (首席技术官))等,此外对内容组织有严密要求的网站也设有首席内容官。

  这个架构中,内容只是整个公司的庞大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这和传统媒体中内容编辑部一支独大的情况有巨大差异。即使是一家有大批传统媒体人涌入的大型商业门户网站,总编辑也必须同时兼任公司的副总裁,才会获得类似报社组织架构中总编辑的权力。

     那么,转型后就忘掉“哥是个传说”的原始自豪感吧,安于在自己岗位上做出KPI要求的业绩,从头学起,扎实进步。要相信技术的发展是公平的,不会对哪一个人网开一面,不断学习、不断交流,你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被认可。

   

有人说,在中国,记者是碗青春饭。如果真是这样,那些我们青春期绽放的花儿,那些我们跋涉祖国大地的脚印,正是我们将老未老走向新路径时指路的路标。

     无需感慨。 一个人、一批人的职业选择,最终走向哪个方向,背后隐藏的是不是别的,是时代之手。在传媒不断走向细分化、碎片化的时代,技术、内容、产品、市场的空前融合,相信带给传媒人不仅是“鸭梨”,更多的是机会。

归纳市场需求,传统媒体人转型流动有几大方向和机会:从报社向杂志流动;从老杂志向受众更精准的新杂志流动;从传统纸媒向网站、2.0等新媒体公司流动。其次,还有从传统媒体向公关、广告等泛媒体公司流动;传统媒体向商业公司的PR岗位流动。

一般而言,从报社向杂志流动、从老杂志向受众更精准的新杂志流动,都是属于圈子内的流动,中国传媒人通常用MSN、电话、短信等方式就自我消解了需求。但从招聘网站、行业论坛及微博等信息渠道来看,后几种方向人才供需的信息极其不对称。

纸媒的数字化、杂志的数字化、电视的视频化,以及微博、SNS的兴起,都将迫使公众、企业不得不面对信息的汪洋大海。如何把用户想看的内容推送给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从业方向,是所有转会媒体大佬们想的、也是时代赐予每个转型传媒人的巨大机会。

 作者介绍:

张薇,资深传媒人。新媒体产业链观察员,舆情传播链分析师。